日本天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日本天皇(日語:にほんてんのう)(英語:The Emperor of Japan),是日本君主的稱號,相傳為日本神話中的創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後裔,也是神道教最高領袖,日本國家象徵[1]。
從神話傳說的神武天皇到今上天皇共126代[2]。
日本天皇名稱最早文字記載是689年日本頒布的《飛鳥淨御原令》。而中國開始稱日本元首為天皇約是在清末的同治年間。[3]
日本天皇制是世界歷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近代明治維新後宣稱「萬世一系」並寫入憲法,即日本從古代起沒有改換朝代,始終都是皇室一系。由於年代久遠加上大量神話色彩,難以斷定古代天皇真實性。從崇神天皇開始考古學才能確認其實際存在,自應神天皇開始的歷史之可信度才大為提高。[4]
日本自1185年鎌倉幕府建立至1867年大政奉還,天皇權力被架空六百八十二年之久。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逐漸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昭和天皇指揮策劃相繼發動日本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等侵略戰爭,給亞洲及世界各國人民以巨大深重的災難。[5]
二戰後期日本以無條件投降為條件,允許天皇作為象徵性國家元首保留下來。並迫使其發表人間宣言,否定其人間「神」的地位,承認不再具有神性,但是日本人民的心裡還是認為天皇是神。依照《日本國憲法》,天皇如今主要職責為任命內閣總理大臣,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外交事務活動和國家儀典等。日本皇室家徽為「十六瓣八重表菊紋」。[6]
現任日本天皇為德仁。
名稱來源
日本天皇名稱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673年至688年前後由天武天皇制定的《飛鳥淨御原令》中。
自第一代神武天皇起直至第三十三代推古天皇,這33位天皇在日本《古事記》中出現過。但自神武天皇至仲哀天皇,這14位天皇在歷史中無法確認,應該是《古事記》及《日本書紀》 為了完成從神代到人代的過渡而虛構出來的人物,而在仲哀天皇與應神天皇中間填充長達70年歷史的神功皇后,也不能說是實際的存在。因此,有着比較真實的存在依據的第十五代應神天皇,應該是號稱「萬世一系」的日本天皇的真正祖先。[7]
此外,有稱第一個應用「天皇」這一稱號的,是在推古朝攝政的聖德太子。他在遣小野妹子給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東天皇敬白西皇帝」,曾引起過隋煬帝的怒火。不過,隋書對此類國書的紀錄為「日出處天子致日落處天子」(之前都稱日本統治者「王」或「大王」)。《宋書·蠻夷傳》里所記載的「倭五王時代」中的「倭贊、珍、濟、興、武」五王,即是指自仁德天皇起至雄略天皇止,除履中天皇外的五位日本統治者。
日本統治者使用「天皇」稱號大概是在明治時期。(唐高宗曾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后武則天並稱二聖,這可能影響到日本「天皇」稱號的採用。)日本「天皇」正式對外的文字記載最早是1936年侵華前後。中國稱日本皇帝為天皇大約是在清末的同治時期。
在日本的歷史上,出現倭奴王的稱號以後,還有天皇和皇帝的稱號並用的。這種兩個稱號並用的天皇有4代。到了近代明治元年(1868年)後,日本帝國致外國首腦信件、國際條約批准書、宣戰詔書使用的還是皇帝稱號。從1936年以後,「天皇」一詞就完全被向世界宣戰的侵略者利用了。
現今,天皇作為日本的國家象徵而存在,也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雖然日本憲法沒有明定其國家元首的地位、昭和天皇裕仁以後的日本天皇也已宣布完全放棄歷史上其被賦予的「神性」,但多數日本人仍認為天皇代表着「國家」。今上天皇為德仁天皇。
歷史
古代
日本最早的神話書籍古事記稱,日本天皇乃是日本神話中的創世之神天照大神之後裔,成為日本君權神授的依據。舊時的日本史書一直宣稱天皇是萬世一系的,即所有天皇都來自同一家族,日本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王朝更迭。
事實上,中古時期的日本小國林立,最後由位於本州島中部(奈良)的大和國家實現統一,大和也就成了日本的別稱。大和朝廷成立前出現過多次王位的爭奪,或許也改易過多個朝代。然而當時的歷史紀錄靠口頭背誦神話的史官,而沒有可以證明的文字史料留下,是以無由查證。僅有中國陳壽《三國志》的東夷傳倭人條可做參考。然而該紀錄卻是轉錄而來,並非一二級史料,且文中可以看出中
日語言誤譯的問題。雖在《日本國史略》中有「自天照皇太神創業垂統,而神武天皇初都中國、一統天下,歷正天皇正統一系,亘萬世而不革。天下即一人之天下」一辭,不過「萬世一系」四字則是到19世紀末明治維新左右才形成,寫入大日本帝國憲法之中。
天皇作為日本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的時間並不長。自鎌倉幕府建立以來(1192年—1333年),日本歷史上共經歷了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個幕府歷史時期,天皇權力被架空了六百八十二年之久。直至1867年12月9日倒幕派發動「王政復古」政變,宣布廢除幕府制度,德川幕府的最後一位「征夷大將軍」德川慶喜才被迫宣布「奉還大政」,日本朝廷、明治天皇睦仁才重新掌握政權。自明治時期後,天皇的權力達到了頂峰。
從1868年10月23日(舊曆9月8日)宣布改元明治開始,日本走上了一條由天皇操縱並主導政權的,向着封建軍國主義國家進發的道路。昭和天皇(裕仁)在位時期發動了侵略中國和亞太其他國家的罪惡戰爭。
近代
日本戰敗後,在美國的主持下建立議會民主制。但為了順應日本民意,允許天皇作為象徵性的國家元首保留下來。1946年,美國迫使昭和天皇裕仁發表了「人間宣言(にんげんせんげん)」,承認天皇也與平民無異,只是受國民擁戴的國家象徵。現代日本天皇的主要職責是任命內閣總理大臣(日語:そうりだいじん)(首相),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的外事活動和國家典禮等。
變革
聖德太子曾借道教辛酉年之說,編排了「皇紀」。推古九年正好是辛酉年,也是聖德太子在斑鳩宮推行改革的年份。辛酉年每60年出現一次,亦稱一輪。按道教的說法,每一輪辛酉年是發生變革之年。而第21輪的辛酉年則是發生徹底的大變革之年。於是,聖德太子以推古九年(601年)為起點再往上推第21輪的辛酉年為日本建國之年。規定該年的陰曆一月一日為神武天皇登極之日(陽曆為2月21日)。按照這種推算法,公元1990年是皇紀2649年。結果把皇統向前多推算了大約一千年。在這一千年的空白中人為地安插了32位虛構的天皇。聖德太子按照這種邏輯編修了日本史。後人便加以延用至今。
大和國(日本)君主的正式稱呼原本是「大王(たいしょう)」(治天下大王)。故中國南朝的正史中稱五位遣使朝貢的倭國君主為倭王,史稱倭五王(贊、珍、濟、興、武)。隋煬帝時,大和的聖德太子派小野妹子出使隋朝,在國書中有「東天皇敬白西皇帝」之句,是首次在外交場合使用「天皇」一詞。不過,《隋書》對此類國書的紀錄為「日出處天子致日落處天子」。(實際上,《隋書》所記錄的國書為小野妹子所帶去的那份。『日本書紀』中所記下的國書則為第二份。在寒暄辭的大意重複。又,小野妹子雖弄丟了中國所回信的國書,卻沒有受罰。有學者認為依當時外交情況,兩方大使皆有對國書與紀錄進行篡改以達到兩國之妥協點。否則日本用天皇一辭,中國不可能接受其國書。反之,如中國對日本採用對下關係的寫法,日本也不會接受。按『日本書紀』,來日大使裴世清重擬的國書寫作「皇帝問倭皇。」是即大使篡改國書以符合兩國底限。『聖德太子傳歷』稱「天子賜諸侯王書式也。然皇帝之字,天下一耳。而用倭皇字,彼有其禮。」可為佐證。)應當是其後的日本書紀依大寶令規定,將「大王」、「大君」、「皇尊」等名詞一律更正為「天皇」所致。「天皇」在中國道教中,表示北極星。
中國記載
唐代以後,中國人按照日本人的自稱,逐漸以日本一詞取代倭作為對日本國的官方稱呼。中國一直以日本國王來稱呼和冊封日本的執政者。一直到宋朝之時,太宗對日本頗有好意,以至北宋歐陽修《新唐書》、元托克托《宋史》等文獻,正式將「天皇」一辭寫入正史。明朝、清朝又再次使用日本國王來稱呼和冊封日本執政者。直到近現代,才使用「天皇」一詞。
姓氏
官方解釋
日本官方說法:日本天皇沒有姓氏,沒有戶籍。
日本皇室採用宮號(尊稱)+名字的方式。比如日本天皇的女兒被稱為」敬宮愛子內親王」:敬宮是宮號,愛子是名字,內親王(公主)是爵位,他的父親叫「浩宮德仁」。浩宮是宮號德仁是名字。上一任天皇名字是「繼宮明仁」繼宮是宮號明仁是名字。
日本女性皇族成員出嫁後改為夫家姓氏。
現實狀況
儘管皇族沒有姓,但歷史上與皇室有血緣關係的家族還是有姓氏的。如:橘。如:日本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源氏物語》里:天皇把他的私生子降為平民,賜姓源。
像「源」、「平」、「橘」,這三大姓就是歷史上皇室後代降為臣籍的賜姓,它們和藤原氏現並稱日本四大姓。
但《史記·曆書》:「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順承厥意。」
特例
源氏是日本一個著名的氏族,它是天皇臣籍降下的姓氏之一,通常是下賜給被降為臣籍的皇子皇女,最著名的其一個分支為清和源氏。源氏活躍於奈良時代王平安時代。第一代的源氏是嵯峨天皇的子孫,後來漸漸成為了日本全國各地駐留的武士。清和天皇的清和源氏更是成為了源氏系譜中最有名,源平合戰討伐平氏的將領源義經、源賴朝等非常活躍,源賴朝更成為了鎌倉幕府的將軍。
其他的分支有村上源氏、仁明源氏、陽成源氏、宇多源氏、花山源氏、後白河源氏、後嵯峨源氏及正親町源氏等。平安時代以後,很多源氏的人物開始成為守護大名而取苗字。所以非要給一個姓氏的話,應該是源。
如今為了突出天皇與普通日本人的區別故稱:天皇沒有姓氏。
概述
地位
日本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整體的象徵,其地位以主權所在的全體日本國民的意志為依據。
權限、國事行為的委任
1、天皇只能行使本憲法所規定的有關國事行為,並無關於國政的權能;
2、天皇可根據法律規定,對其國事行為進行委任;
3、日本天皇攝政:根據皇室典範的規定設置攝政時,攝政以天皇的名義行使有關國事的行為,在此場合準用前條第一項之規定。
皇位繼承
皇位世襲制,根據國會議決的皇室典範的規定繼承。
權利
任命權
1、天皇根據國會的提名任命內閣總理大臣;
2、天皇根據內閣的提名任命擔任最高法院院長的法官。
國事行為
日本天皇有關國事的一切行為,必須有內閣的建議和承認,由內閣負其責任。 天皇根據內閣的建議與承認,為國民行使下列有關國事的行為:
1、公布憲法修正案、法律、政令及條約;
2、召集國會;
3、解散眾議院;
4、公告舉行國會議員的選舉;
5、認證國務大臣和法律規定其他官吏的任免、全權證書以及大使、公使的國書;
6、認證大赦、特赦、減刑、免除執行刑罰以及恢復權利;
7、授予榮譽稱號;
8、認證批准書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外交文書;
9、接受外國大使及公使;
10、舉行儀式。
皇室財產授贈
授予皇室財產,皇室承受或賜予財產,均須根據國會的決議。
皇宮
天皇的皇宮坐落於首都東京都千代田區上的皇居(The Imperial Palace);
此外,天皇在行政中心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上京區有有一座名為的名京京都御所的行宮,這兩個地方通常作為天皇的宮殿。
服飾
在過去的歷史及現在,天皇在登基大典上的穿戴有指定的冕冠、冕服、禮服、玉座、神器、配飾,此外也有一些用具是標誌着皇權的。這些作為日本天皇的象徵。
物件
冕冠(The Imperial crown of Japanese emperor Kōmei) :日本天皇的冕冠以四面流旒,流以五色制,金、珍珠、珊瑚、玉分作青、紅、皂、白、黃。冠頂為日,日上有光,中刻三足金烏,日下還裝飾瑞雲。天皇冕冠最初模仿中國,分布冕版前後方垂下,但到江戶時代初期變為日本特色的四周垂下形制。 近代以前日本天皇登基為冕冠,明治維新以後廢除。
冕服(Japan Emperor Kōmei's Mianfu):日本天皇的袞冕是十二章禮服,上衣繡有八章。上衣兩袖上為龍紋,肩部為日月,背後為星辰,從胸至腰部的紋樣呈橫行排列,為山、雉、火、虎、猿紋。該圖為孝明天皇冕服與裳的一些細節部分。明治維新以後廢除。
御立纓冠:是當今日本天皇登基大典上所戴的最高等級禮冠。
天皇戴的「御立纓冠」是幞頭流傳至日本經過自身發展後的變體之一。
日本來自幞頭腳(角)的「纓」為一枚,天皇所戴者向上直立,保持「朝天」「沖天」的特徵。
黃櫨染御袍:是當今日本天皇登基大典上所穿的最高等級禮服。
黃櫨染色就是隋唐後為天子專用的赭黃色,袍上有桐竹麒麟鳳凰暗紋是日本天皇象徵。
高御座(The Takamikurathrone):日本天皇登基大典所用的玉座。是皇位的象徵,在歷史傳統中的皇位繼承儀式登基大典上所用。現常設於京都府京都市的京都御所紫宸殿。
三神器(Imperial Regalia of Japan):為日本皇室至寶,這三神器,兩千年來一直被當作日本皇室的信物,為民眾所膜拜。
(1)天叢雲劍(草薙劍)
(2)八尺瓊勾玉
(3)八咫鏡
節日
每年天皇的生日,稱之為天長節。是日本國的官方誕辰紀念日。全國公共假日。來源於中國的唐朝,最初用於唐玄宗的生日,天寶年間改名為「天長節」。後流傳到日本。隨着時代的不同慶祝天皇誕生的日子也會隨着不同。
權力簡介
國家的象徵
現代的日本天皇並沒有什麼實權,主要是為了保留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而西方人也對此有很大的興趣,能夠增加旅遊的收入日本這個國家有點意思,天皇基本上都是被架空的,可以說是臣民的精神領袖。而實際掌握實權的就是和天皇家有姻親關係的那幾大家族,源氏、平氏、藤原氏、北條氏等,源氏、平氏、藤原氏都是天皇家直系親屬,都是賜的姓氏。平安時代末期,經過源平合戰,源賴朝建立鎌倉幕府。鎌倉就在相模小田園附近。北條時政—源賴朝的老丈人,當時是源賴朝手下的大將,他利用女兒北條政子和源氏結成了姻親,後來源滅平,在賴朝死後北條時政便以執政形式控制了將軍家的權利,最後乾脆殺了賴朝的兒子源實朝,根本上廢掉了將軍這個職位,但是以後的鎌倉將軍仍稱執權不稱將軍,因為有規定只有源氏才能當將軍。
日本天皇必須制定下屬提供的憲法,自己不能給意見不能出義。有國家國保生命享受比下屬高級待遇尊嚴,在日常內可以有欲望,表面清閒像神聖信仰有格調式,日常以外或許沒那麼格調,但超出憲法的想法自己不能跟任何人開口也沒有投票權。
鎌倉時代的足利氏就是北條家的戰刀,北條家指向哪裡,足利家就要打到哪裡。公元1331年,元弘之亂爆發,幕府派足利高氏帶兵西上,高氏預感到奪取天下的機會來了,足利氏也要從北條氏的陰影中掙脫出來。公元1333年,足利高氏在丹波桑田郡筱村八幡宮倒戈,換上代表着源氏榮耀的白色戰旗,回師京都,一舉消滅了幕府的六波羅探題北條時益與北條仲時。一系列的轉戰,鎌倉幕府滅亡,足利高氏成為建武政權創立的第一功臣,官居參議,武藏守,後醍醐天皇賜給高氏一字,從此,足利高氏改名足利尊氏,迎來了足利將軍家的室町時代。
明治天皇
日本第一代天皇—日寧一食
1868年7月14日,明治(めいじ)天皇在宮中審視了軍務官的奏摺,折上寫道:
耀皇威于海外,非海軍而莫屬,當今應大興海軍……這句話,立即撥動了明治天皇的心弦。在輔政諸大臣的幫助下,他立草詔書,諭令全國:
海軍之事為當務之急,應從速奠定基礎。
從速!加快!日本人的「水磨」遇到洋流的衝擊,立即瘋狂地運轉起來了。
沉埋多年的林子平的《海國兵談》被「解放」了出來,成為談海防、論練兵的重要理論依據。這位18世紀的仙台人還曾專門寫了一部《三國通覽圖說》,裡面記載了朝鮮、琉球和庫頁島的地理、民風,以便在「日本勇士率領雄兵入此三國之時」當做指南。一同被送往皇宮的還包括從赤井東海的《海防論》、松平定信的《海防獨語》,到吉田敏成的《海警妄言》、佐藤信淵的《海防餘論》等所有能搜集到的海防論著,甚至中國人魏源那本在故鄉遭受冷遇與遺忘的《海國圖志》,也成為天皇、大臣的必讀之書。
明治政權以驚人的速度和決心,使幕府的海軍全部轉到了新政府制下,各藩所轄的軍艦也幾乎全部「獻」給了新政府。很快,在天皇的旗幟下就聚集了全日本可供海軍使用的一切軍艦。在日本兵部省炮製的雄心勃勃的計劃中,日本未來的海軍將要超過英國,在20年內擁有大小軍艦200艘。炮製這一計劃的兵部大輔前原一誠,計劃僅蒸汽鐵甲艦就要裝備50艘,他還把海軍經費提到和陸軍經費等同的高度,達15萬石。
在東京,原來的廣島藩邸正加緊施工,準備把這裡改為培養新式海軍人才的海軍操練所,幾個驕傲的不列顛人出出進進,試圖用純粹的英國方式,來塑造日本的海軍。
在歐洲的幾大造船廠,都可以看到日本人的身影。這些矮個子的東方人,早就脫下了傳統的和服和木屐,他們身穿燕尾服,頭戴禮帽,到處深深地鞠躬,到處打聽哪裡有適合日本的艦船出售。他們的艦船和槍炮生意做得異常艱難,因為整個歐洲都在忙碌着自己的事兒,對他們的舉動興趣不大。但是,他們白天仍舊東奔西跑,到處活動,不放過一個可能的機會;晚上,他們聚在一起,重新按照在國內的身分品級次第坐好,激動地重溫着天皇的諭旨,憧憬着飄揚太陽旗的艦隊橫行太平洋時的壯闊景象,這時,他們往往要淚流滿面,把白天受到的屈辱和冷遇忘得一乾二淨。他們是用在海灘上做小買賣的精明,向世界購買着一個民族的尊嚴。
在皇宮裡,明治天皇的眼睛裡充滿血絲,他處在極度的亢奮之中。
1874年的對台用兵,使他進一步看清了海軍的重要性,而隨着海軍的興建,百事待舉,各處都在鬧嚷嚷叫喚沒錢。海軍經費一加再加,用于海軍建設的專門國債發行了,煙草稅、藥物稅都投到了海軍這個無底洞之中,最高時已達稅入的八分之一,還是缺錢。明治天皇東張西望,越過那些張手要錢的臣子的頭頂,他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權臣貴族極盡奢華的府邸,通宵達旦的宴飲,依紅偎翠的冶遊,一擲千金的豪賭,充斥馬廄的名馬,鑲嵌珊瑚寶石的衣裝……
憤怒的明治天皇向他的臣子們揚起了無形的鞭子,發出了無聲的詔令:從即日起,天皇開始撙節內宮開支,進餐時的四碟八碗撤了,入夜的笙管笛簫停了,什麼錦衣玉帶,什麼鐘鳴鼎食,天皇不要享受,不要排場,只要海軍。
以身作則,從我做起,天皇要揮動自己無形的鞭子,給日本這輛舊馬車加速,讓它衝上近代化的高速路,並且在奔馳中從舊馬車變成豐田、三菱跑車。
從明治初期起,天皇開始瘋狂地聚斂財富,把持壟斷日本新興工業的開發權,控制三井、三菱、住友等大公司及日本的外貿、重工業、銀行,並通過各種進獻、投資,非法徵用土地,使自己的皇室積累打着滾地增加。同時,他又多次為建海軍率先節約開支,打開自己的錢袋,毫不吝惜地傾倒金錢,他甚至提出「雖國家力不能勝,既屬必要之大計,亦只有斷然行之」。
1887年7月,天皇發布諭令:
朕以為在建國事務中,加強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鬆之事。而從國庫歲入中尚難以立即撥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茲決定從內庫中提取三十萬元,聊以資助,望諸大臣深明朕意。
諭令一發,舉國華族富豪無不為之震動。在東京的街頭,在豪富們擺放着精美插花的客廳,在圍棋和劍道的道場,到處是感謝上蒼為日本派來治世明君的眼淚和喧囂,有錢人競相效仿天皇,紛紛解囊捐款,不到三個月,海防捐款總額竟達103萬之多。按照日本學者井上清的說法:「在天皇制的最初十年中,軍事費恐怕要占全部經費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1893年—甲午戰爭前一年,明治天皇又決定此後六年,每年從內庫中拿出30萬元帑銀,用于海軍建設。而這,已經超過了皇室開支的十分之一。此舉再次帶動了日本政府議員主動獻出四分之一薪俸用做造艦。
到甲午戰爭前,據說明治天皇甚至乾脆用餓肚皮的方法,給他的文臣武將起「帶頭作用」—前線那些饑寒交加的日本軍人,得知天皇每天僅僅吃一餐飯的時候,人人涕淚橫流,呼號喧囂之聲滿營。
天皇恨不能把「聖岳」富士山變成金山、鐵山、鋼山、火藥山,把瀨戶內海的每一塊礁石都變成戰艦。
他不要慢節奏的跋涉,他一開始就要求他的國家「衝刺」—儘管他知道他的國家和他病殘的雙腿一樣,時時對這種「衝刺」感到力不從心。
據說,當時到日本去的中國人不少,有人帶回了日本天皇靠牙縫裡摳肉來供養海軍的見聞,在京城裡居然被傳為笑談。人們說:「東洋小夷,畢竟是東洋小夷,這麼幹,也不怕讓人笑話!」
(節選自《龍旗—清末北洋海軍紀實》)
制度區別
權利分散性
通常的君主專制政體都是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時期產生的,不能自身完成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天皇制是自身完成國家統一,並且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階段依然存在。
適應性
天皇制對資本主義表現出異常的適應性。
視頻
被崇拜性
君主制中的君主是作為一個人參與政治,天皇制中的天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則作為神統治日本。
皇室是天皇和皇族的統稱。皇族包括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親王、親王妃、內親王、王、王妃、女王。皇室中無姓氏,天皇賜予皇室人員「宮」的稱號。明治憲法時,皇室成員與一般臣民不同,不登記戶口,也不受國家法律的制約,只受到皇室令的約束。二戰後的新憲法規定,除繼承皇位即攝政資格外,無任何政治特權。而且規定皇室成員無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皇位由皇族血統的男子繼承,如天皇長子、長孫以及長子的子孫、天皇次子及其子孫、天皇兄弟及其子孫、天皇伯父、叔父及其子孫等。天皇駕崩之時,皇嗣(應該繼承皇位的第一個人)立即繼位,天皇及其皇族不許收要養子。
日本歷任天皇
第一系天皇
日本從古代起即沒有改換朝代,始終為皇室一系(號稱「萬世一系」)。但古代的天皇的事跡有來自傳說、神話之虞,從崇神天皇開始考古學才能確認其實際存在,自應神天皇開始歷史之可信度才大為提高。
第一系名單
1、神武天皇(じんむ)前660年2月11日—前585年3月11日 在位75年(日本史上首任天皇,傳為天照大神的後裔。)
2、綏靖天皇(すいぜい)前585年11月8日—前549年5月10日 在位36年(由綏靖天皇到開化天皇共八代,歷史上只有誕生、即位、以及建宮、立後等記載,沒有治績紀錄,故在日本歷史上稱作闕史八代。)
3、安寧天皇(あんねい)前549年7月3日—前511年12月6日 在位38年(闕史八代,一說安寧天皇元年為前548年。)
4、懿德天皇(いとく)前510年2月4日—前477年9月18日 在位33年(闕史八代。)
5、孝昭天皇(こうしょう)前476年1月9日—前393年8月5日 在位83年(闕史八代。)
6、孝安天皇(こうあん)前392年1月7日—前291年1月9日 在位101年(闕史八代。)
7、孝靈天皇(こうれい)前291年1月12日—前215年2月8日 在位76年(闕史八代。)
8、孝元天皇(こうげん)前215年11月14日—前158年9月2日 在位57年(闕史八代。)
9、開化天皇(かいか)前158年11月12日—前98年4月9日 在位60年(闕史八代,一說開化天皇元年為前157年。)
10、崇神天皇(すじん)前98年7月13日—前30年12月5日 在位68年(首位在考古學上可考證的天皇。)
11、垂仁天皇(すいにん)前29年1月2日—公元70年7月14日 在位98年(廢除殉禮。)
12、景行天皇(けいこう)71年7月11日—130年11月7日 在位59年(日本武尊東征。)
13、成務天皇(せいむ)131年1月5日—190年6月11日 在位59年(劃分國、縣、邑等地方行政區域。)
14、仲哀天皇(ちゅうあい)190年11月11日—200年2月6日 在位10年(日本武尊之子,違逆神旨而死。)
15、應神天皇(おうじん)200年1月1日—310年2月15日 在位110年(一說即傳說中的八幡大神(八幡大菩薩)。)
16、仁德天皇(にんとく)310年11月3日—399年1月16日 在位89年(聖帝之世。)
17、履中天皇(りちゅう)400年2月1日—405年3月15日 在位5年(命諸國設置國史,但現已亡佚。)
18、反正天皇(はんぜい)406年1月2日—410年1月23日 在位5年(平定仲皇子之亂。)
19、允恭天皇(いんぎょう)410年12月—453年1月14日 在位43年
20、安康天皇(あんこう)453年12月14日—456年8月9日 在位3年(與輕皇子爭位勝出。)
21、雄略天皇(ゆうりゃく)456年11月13日—479年8月7日 在位23年(暴君說。)
22、清寧天皇(せいねい)480年1月15日—484年1月16日 在位4年
23、顯宗天皇(けんぞう)485年1月1日—487年4月25日 在位2年(市邊押磐皇子遺兒。)
24、仁賢天皇(にんけん)488年1月5日—498年8月8日 在位10年(報德不報怨。)
25、武烈天皇(ぶれつ)498年12月—506年12月8日 在位8年(殘暴不仁的天皇,仁德帝一脈終絕。)
26、繼體天皇(けいたい)507年2月4日—531年2月7日 在位24年(應神天皇五代孫,第一位早期天皇。)
27、安閒天皇(あんかん)531年2月7日—535年12月17日 在位4年
28、宣化天皇(せんか)535年12月—539年2月10日在位4年
29、欽明天皇(きんめい)539年12月5日—571年4月 在位32年(崇佛廢佛論爭展開。)
30、敏達天皇(びだつ)572年4月3日—585年8月15日在位13年
31、用明天皇(ようめい)585年9月5日—587年4月9日在位2年(聖德太子之父。)
32、崇峻天皇(すしゅん)587年8月2日—592年11月3日在位5年(崇佛廢佛論爭完結,崇佛派蘇我馬子獲勝並暗殺天皇,佛教地位奠定。)
33、推古天皇(すいこ)592年12月8日—628年3月7日在位36年(日本歷史上首位女天皇。)
註: 推古二年(593年)至推古三十年(622年)由聖德太子攝政。
第二系天皇
孝德天皇統治的大化年間,以中大兄皇子(即後來的天智天皇)、中臣鐮足等人為首的改革派發動了日本歷史上從奴隸制到封建制過渡的大化革新。並經過天武、持統跟文武三代,將大化革新未盡的事業加以完成。之後,日本進入了封建社會,日本天皇制也進入了在歷史上為期不長的一段鼎盛時期。這一鼎盛時期貫穿了奈良時代,一直到平安時代中期。
奈良時代(710-794年),可以說是女帝稱雄的時代。這一時期,先後經歷了元明、元正、聖武、孝謙、淳仁、稱德、光仁、桓武八代天皇,其中元明、元正跟孝謙(重登基後改稱稱德)三位均為女皇,在位統治近30年。
此外,聖武天皇在位的25年,完全由光明皇后在幕後操縱。而淳仁天皇在位的六年,則由已宣布退位的孝謙女皇掌握實權。
因此,這一時代真正由男性掌握權力的只有14年,為光仁天皇跟桓武天皇。延曆十三年(794年),桓武天皇將都城由平城京(即奈良)遷往平安京(即京都),平安時代開始。遷都的那一夜,火樹銀花,一派祥和的景象,似乎預示着新都平安京能夠「萬年平安」。
可是,自70年後的平安時代中期開始,皇室頹廢,實權外落到藤原氏手中。號稱「萬世一系」的天皇家族從此走上了衰敗的道路,被旁人所操縱。自藤原氏政權起,經歷平氏政權、鎌倉幕府、室町幕府、豐臣政權、江戶幕府,天皇無權這一悽慘的狀況一直持續了一千年左右。直到十九世紀江戶幕府滅亡,政權才被奉還於天皇。
第二系名單
34、舒明天皇(じょめい)629年1月4日—641年10月9日 在位12年
35、皇極天皇(こうぎょく)642年1月15日—645年6月14日 在位3年(女天皇。)
36、孝德天皇(こうとく)645年6月14日—654年10月10日 在位9年(645年定年號為大化,創日本年號之始。推行大化革新,指定官制。)
37、齊明天皇(さいめい)645年1月3日—661年7月24日 在位16年(即皇極天皇,於孝德天皇死後重祚。)
38、天智天皇(てんじ)661年7月24日—671年12月3日 在位10年(天皇制確立。)
39、弘文天皇(こうぶん)671年12月5日—672年7月23日 在位1年(即位紀錄於正史中被抹煞,又稱大友帝。明治3年追贈諡號。)
40、天武天皇(てんむ)673年2月27日—686年9月9日 在位13年(強化天皇中央集權制。)
41、持統天皇(じとう)686年9月9日—697年8月1日 在位11年(天武帝皇后,女天皇。)
42、文武天皇(もんむ)697年8月1日—707年6月15日 在位10年(命藤原不比等等人編法典《大寶律令》,設置鑄錢司。)
43、元明天皇(げんめい)707年7月17日—715年9月2日 在位8年(女天皇。)
44、元正天皇(げんしょう)715年9月2日—724年2月4日 在位9年(女天皇。)
45、聖武天皇(しょうむ)724年2月4日—749年7月2日 在位25年(設立東大寺。)
46、孝謙天皇(こうけん)749年7月2日—758年8月1日 在位9年(女天皇。)
47、淳仁天皇(じゅんにん)758年8月1日—764年10月9日 在位6年(又稱「淡路廢帝」,明治維新後追贈淳仁之諡號。)
48、稱德天皇(しょうとく)764年10月9日—770年8月4日 在位6年(孝謙天皇重祚,與僧道鏡有染。)
49、光仁天皇(こうにん)770年10月1日—781年4月3日 在位11年(天智系一脈。)
50、桓武天皇(かんむ)781年4月3日—806年3月17日 在位25年(異稱「柏原天皇」,遷都平安京,開創平安時代。)
51、平城天皇(へいぜい)806年3月17日—809年4月1日 在位3年(異稱「奈良天皇」,下令遷回舊都平城京,引發藥子之變;追號根據其所住宮殿的地名。)
52、嵯峨天皇(さが)809年4月1日—823年4月16日 在位14年(和文全盛期,允文允武。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53、淳和天皇(じゅんな)823年4月16日—833年2月28日 在位10年(又稱「西院之帝」。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54、仁明天皇(にんみょう)833年2月28日—850年3月21日 在位17年(異稱「深草天皇」,發生承和之變。)
55、文德天皇(もんとく)850年3月21日—858年8月27日 在位8年
56、清和天皇(せいわ)858年11月7日—876年11月29日 在位18年(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57、陽成天皇(ようぜい)876年11月29日—884年2月4日 在位8年(陽狂之帝。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58、光孝天皇(こうこう)884年2月5日—887年8月26日 在位3年(異稱「小松帝」。)
59、宇多天皇(うだ)887年8月26日—897年7月3日 在位10年(臣籍降下,之後恢復皇籍即位;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60、醍醐天皇(だいご)897年7月3日—930年9月22日 在位33年(出生時為臣籍,恢復皇籍後即位,編纂古今集,追號根據其山陵之名。)
61、朱雀天皇(すざく)930年9月22日—946年4月20日 在位16年(將門、純友之亂;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62、村上天皇(むらかみ)946年4月20日—967年5月25日 在位21年(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63、冷泉天皇(れいぜい)967年5月25日—969年8月13日 在位2年(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64、圓融天皇(えんゆう)969年8月13日—984年8月27日 在位15年(追號根據其住所(寺名、庵號)。)
65、花山天皇(かざん)984年8月27日—986年6月23日 在位2年(追號根據其住所(寺名、庵號)。)
66、一條天皇(いちじょう)986年6月23日—1011年6月13日 在位25年(追號根據其在位時的皇居的宮名。)
註: 第37代齊明天皇為第35代皇極天皇重新登基後的稱號,因此她們是同一人;同樣,第46代孝謙天皇與第48代稱德天皇也是同一人。
第三系天皇
在藤原氏掌握大權之後,天皇始終無法將權力真正掌握在自己手裡。除了藤原氏、平氏跟豐臣氏三個時期是關白攝政外,其餘時期的權力都是掌握在幕府將軍手裡。但不管是實際上也好,還是名義上也好,畢 竟因為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的緣故,在皇權旁落後的歷代天皇中,也有那麼一些既不甘心做外戚或幕府政權的傀儡,並且也有一定實力的天皇,為將大權奪還而努力。後醍醐天皇即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繼後嵯峨天皇之後,他的兩個兒子即後深草天皇跟龜山天皇相繼即位,從那時開始,天皇開始分為兩個皇統—即後深草一系的持明院統跟龜山一系的大覺寺統。這兩派圍繞皇位繼承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鬥。面對這種情況,對皇位繼承擁有決定權的鎌倉幕府採取不偏不倚的政策,制定了兩統交替即位的「兩統迭立」方案。按照這一方案,1318年,大覺寺統的後醍醐天皇即位。後醍醐天皇即位後,立即重用勤王派的大臣,與鎌倉幕府展開鬥爭。各地勤王軍紛紛舉起討幕大旗。後來,由投靠後醍醐天皇的幕府武將足利尊氏給予鎌倉幕府致命一擊。
1333年5月,鎌倉幕府滅亡。後醍醐天皇將政權握在自己手中,並取我國漢光武帝劉秀消滅王莽、復興漢室之意,改年號為「建武」,這就是日本歷史上的「建武中興」。然而,由於建武新政權對廣大武士階層採取防範政策,引起各地武士的不滿和失望。1335年7月,足利尊氏奏請天皇封他為征夷大將軍,未獲,憤然離京。次年5月,足利軍在湊川大敗朝廷的新田義貞軍和楠木正成軍,攻入京都。8月,足利尊氏擁持明院統豐仁親王為光明天皇。12月,後醍醐天皇逃入吉野山,並在此再次即位,稱為「南朝」,並稱京都方面的北朝為「偽朝」。日本進入長達50多年的南北朝時代。在南北朝時代,雖然北朝的持明院統居住在京都,然而,象徵天皇神權的「三神器」—八咫鏡、天叢雲劍(草薙劍)和八尺瓊勾玉卻在南朝大覺寺統手裡。
因此,雖然幕府擁立北朝,但是北朝卻並不能算是「正統」。1392年,在將軍足利義滿(就是《聰明的一休》裡面的那個將軍,)的調停下,南朝的後龜山天皇將「三神器」交予北朝的後小松天皇,自己進入京都大覺寺當了上皇。然而,足利義滿並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即並沒有實行「兩統迭立」的方案。雖然大覺寺統後龜山天皇的後代們發現上了當,但是為時已晚。於是從後小松天皇開始,歷代的天皇均為持明院統的嫡系後代,而大覺寺統的皇族們再也無緣染指皇位。
第三系名單
67、三條天皇(さんじょう)1011年6月13日—1016年1月29日 在位5年(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68、後一條天皇(ごいちじょう)1016年1月29日—1036年4月17日 在位20年
69、後朱雀天皇(ごすざく)1036年4月17日—1045年1月16日 在位9年
70、後冷泉天皇(ごれいぜい)1045年1月16日—1068年4月19日 在位23年
71、後三條天皇(ごさんじょう)1068年4月19日—1072年12月8日 在位4年
72、白河天皇(しらかわ)1072年12月8日—1086年11月26日 在位14年(遺諡,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73、堀河天皇(ほりかわ)1086年11月26日—1107年7月19日 在位21年(追號根據其在位期間皇居的宮名。)
74、鳥羽天皇(とば)1107年7月19日—1123年1月28日 在位16年(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75、崇德天皇(すとく)1123年1月28日—1141年12月7日 在位18年(保元之亂、大怨靈,有「贊岐院」之稱。)
76、近衛天皇(このえ)1141年12月7日—1155年7月23日 在位14年(追號根據其在位期間皇居的宮名。)
77、後白河天皇(ごしらかわ)1155年7月24日—1158年8月11日 在位3年(發生源平之爭。)
78、二條天皇(にじょう)1158年8月11日—1165年6月25日在位7年(平治之亂,源義朝被殺,其子賴朝被流放,平氏專權。追號根據其在位期間皇居的宮名。)
79、六條天皇(ろくじょう)1165年6月25日—1168年2月19日 在位3年(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80、高倉天皇(たかくら)1168年2月19日—1180年2月21日 在位12年(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81、安德天皇(あんとく)1180年2月21日—1185年3月24日 在位5年(平氏一族滅亡。1183年至1185年與後鳥羽天皇並立。)
82、後鳥羽天皇(ごとば)1183年8月20日—1198年1月11日 在位15年(又稱「隱岐院」。)
83、土御門天皇(つちみかど)1198年1月11日—1210年11月25日 在位12年(又稱「阿波院」、「土佐院」。追號根據其在位時的皇居的宮名。)
84、順德天皇(じゅんとく)1210年11月25日—1221年4月20日 在位11年(又稱「佐渡院」,在位期間發生承久之亂,朝廷倒幕軍戰敗,自此被幕府所控制,後鳥羽天皇、土御門天皇、順德天皇被流放。)
85、仲恭天皇(ちゅうきょう)1221年4月20日—1221年7月9日 在位3月(承久之亂發生後被廢黜,僅在位77日,因此有「九條廢帝」之稱。諡號為明治3年追贈。)
86、後堀河天皇(ごほりかわ)1221年7月9日—1232年10月4日 在位11年(追號根據其在位時的皇居的宮名。)
87、四條天皇(しじょう)1232年10月4日—1242年1月9日 在位10年(追號根據其生前的皇居。)
88、後嵯峨天皇(ごさが)1242年1月9日—1246年1月29日 在位4年(遺諡。)
89、後深草天皇(ごふかくさ)1246年1月29日—1259年11月26日 在位13年(遺諡。)
90、龜山天皇(かめやま)1259年11月26日—1274年1月26日 在位15年(遺諡,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91、後宇多天皇(ごうだ)1274年1月26日—1287年10月21日 在位13年(遺諡。)
92、伏見天皇(ふしみ)1287年10月21日—1298年7月22日 在位11年(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93、後伏見天皇(ごふしみ)1298年7月22日—1301年1月22日 在位3年(遺諡。)
94、後二條天皇(ごにじょう)1301年1月22日—1308年8月25日 在位7年
95、花園天皇(はなぞの)1308年8月26日—1318年2月26日 在位10年(遺諡,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96、(南朝·1)後醍醐天皇(ごだいご)1318年2月26日—1339年8月15日 在位21年(南朝第一任天皇。遺諡。)
97、(南朝·2)後村上天皇(ごむらかみ)1339年8月15日—1368年3月11日 在位29年(南朝天皇。明治44年追贈追號。)
98、(南朝·3)長慶天皇(ちょうけい)1368年3月11日—1383年10月 在位15年(南朝天皇。大正15年追贈諡號。)
99、(南朝·4)後龜山天皇(ごかめやま、1383年10月—1392年10月5日 在位9年(南朝最後一任天皇。明治44年追贈追號。)
(北朝·1)光嚴天皇(こうごん)1331年9月20日—1333年5月25日 在位2年(遺諡,根據其所居住的寺名、庵號。)
(北朝·2)光明天皇(こうみょう)1336年8月15日—1348年10月27日 在位12年(遺諡,根據其所居住的寺名、庵號。)
(北朝·3)崇光天皇(すこう)1348年10月27日—1351年11月7日 在位3年(遺諡。)
(北朝·4)後光嚴天皇(ごこうごん)1352年8月17日—1371年3月23日 在位19年(遺諡。)
(北朝·5)後圓融天皇(ごえんゆう)1371年3月23日—1382年4月11日 在位11年(遺諡。)
100、(北朝·6)、後小松天皇(ごこまつ)1382年4月11日—1412年8月29日 在位30年(北朝第六代天皇,在將軍足利義滿的協助下,接收了南朝後龜山天皇交出的傳國神器,統一了南北朝。)
註: 從第96代後醍醐天皇到第99代後龜山天皇,這四代天皇是南朝天皇,居住在吉野山。但由於北朝沒有象徵神權的「三神器」,因此這四代天皇仍是「正統」, 所以按南朝來記代。直到後龜山天皇將「三神器」交予北朝後小松天皇,後小松天皇才能算是第100代天皇。
第四系天皇
雖然自藤原氏以來,天皇皇權便已旁落到攝政關白或是幕府將軍手中,但使天皇的政治地位跌落至谷底的,是日本歷史上最後一個幕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1615年,幕府公布《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十七條,詳細地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貴族的權力和行動。《法度》明確地規定,天皇「以學問為第一」,無須過問國事。凡宮廷官員的任命、天皇公卿的服飾冠帶、天皇的出巡等等均需徵得幕府的同意。《法度》中唯一保留天皇權力的條文只有第八條:天皇有權按「本朝先規」決定年號。於是,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實際上,皇室的權力完全被幕府所剝奪。
1853年,隨着培理艦隊的到來,日本鎖了兩百年的國門被堅船利炮敲開。日本歷史的年輪轉到了被稱為「幕末」的時期。隨着倒幕派的烽起,孝明天皇的去世,德川幕府統治走到了盡頭。1868年1月,末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孝明天皇之子睦仁繼承皇位,改年號為「明治」,同時發布「王政復古」詔書。從此,天皇重新回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1868年11月,明治天皇將都城由京都遷往江戶,同時將江戶改名為東京。遷都東京後,明治政府大張旗鼓地開始了資產階級改革,這就是日本歷史上重要的「明治維新」。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不再是任由列強欺辱的封建小國,而是本身成為了帝國主義列強之一。對沙皇俄國的宣戰以及取得日俄戰爭的最後勝利,使日本的野心急速膨脹,最終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
1926年,大正天皇歿,皇太子裕仁登基,改年號「昭和」。昭和時代初期,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擴張大規模展開。1931年(昭和6年)秋,「九·一八」事變 爆發,日軍侵占我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同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占領南京,發動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 約30多萬中國軍民慘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
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系列戰爭,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的人民帶來地獄般的災難,同時,日本人民也承受着戰爭所帶來的苦難。而昭和天皇裕仁,對於這一系列戰爭的發動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占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89年1月7日清晨,昭和天皇去世,前半段伴隨着戰爭的陰影,後半段構建了日本繁榮的基礎的昭和時代降下帷幕。同日,皇太子明仁繼位,改年號「平成」。
第四系名單
101、稱光天皇(しょうこう)1412年8月29日—1428年7月20日 在位16年(追號由稱德、光仁這兩個諡號合而為一。)
102、後花園天皇(ごはなぞの)1428年7月28日—1464年7月19日 在位36年(異稱「後文德院」。)
103、后土御門天皇(ごつちみかど)1464年7月19日—1500年9月28日 在位36年
104、後柏原天皇(ごかしわばら)1500年10月25日—1526年4月7日 在位26年(即位21年後才行即位儀式。)
105、後奈良天皇(ごなら)1526年4月29日—1557年9月5日 在位31年
106、正親町天皇(おおぎまち)1557年10月27日—1586年11月7日 在位29年(追號根據其皇居二條殿對面町的名字。)
107、後陽成天皇(ごようぜい)1586年11月7日—1611年3月27日 在位25年(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大名在京都聚樂第覲見天皇。)
108、後水尾天皇(ごみずのお)1611年3月27日—1629年11月8日 在位18年(遺諡。)
109、明正天皇(めいしょう)1629年11月8日—1643年10月3日 在位14年(女天皇。追號由元明、元正兩個諡號合二為一。)
110、後光明天皇(ごこうみょう)1643年10月3日—1654年9月20日 在位11年
111、後西天皇(ごさい)1654年11月28日—1663年1月26日 在位9年
112、靈元天皇(れいげん)1663年1月26日—1687年3月21日 在位24年(追號由孝靈、孝元兩個諡號合而為一。)
113、東山天皇(ひがしやま)1687年3月21日—1709年6月21日 在位22年(追號根據其山陵名。)
114、中御門天皇(なかみかど)1709年6月21日—1735年3月21日 在位26年(追號根據其皇居附近的宮門。)
115、櫻町天皇(さくらまち)1735年3月21日—1747年5月2日 在位12年(追號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116、桃園天皇(ももぞの)1747年5月2日—1762年7月12日 在位15年
117、後櫻町天皇(ごさくらまち)1762年7月27日—1770年11月24日 在位8年(至今最後一位女天皇。)
118、後桃園天皇(ごももぞの)1770年11月24日—1779年11月9日 在位9年
119、光格天皇(こうかく)1779年11月25日—1817年3月22日 在位38年
120、仁孝天皇(にんこう)1817年3月22日—1846年2月6日 在位29年(天保改革(1841年)。)
121、孝明天皇(こうめい)1846年2月13日—1866年12月25日 在位20年
122、明治天皇(めいじ)1867年1月9日—1912年7月30日 在位45年(實施明治維新(1868年)。發動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擊敗清朝和俄國,加速日本現代化的步伐。開始實行一世一元制。)
123、大正天皇(たいしょう)1912年7月30日—1926年12月25日 在位14年(在位期間日本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1921年因病由皇太子裕仁攝政。)
124、昭和天皇(しょうわ)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 在位64年(日本迄今在位最久和最長壽的天皇(在位共計62年2周,享壽88歲)。在位期間與軸心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戰敗。)
125、明仁天皇(あきひと)1989年1月7日—2019年4月30日 在位30年(第一位在關東地方即位的天皇。)
126、德仁天皇(れいわ)2019年5月1日—今(第1位年號不出於中國古籍的天皇)
註: 明治元年,「一世一元制」確立,即一代天皇一個年號。 因為現今的日本天皇明仁在世,所以沒有諡號,不能叫做「平成天皇」。平成是年號而非諡號,天皇在世時是不可以稱呼為平成天皇的。 [5]
女性天皇
日本天皇是日本皇帝的稱號,在日本「帝」等同於「天皇」,如神武天皇也稱「神武帝」;因此日本的女性天皇也屬於女皇帝範疇。而所謂10代8位女天皇,是由於其中有兩位女天皇—皇極天皇和孝謙天皇,曾在退位後又因當時政局需要而再次登基。
推古天皇(592年-628年在位):欽明天皇之女,敏達天皇妹、皇后,崇峻天皇妹,日本歷史上第33代天皇、第一位女天皇;592年其兄崇峻天皇遭蘇我馬子殺害後被擁立為天皇;即位初立侄兒聖德太子為皇太子,推行改革;在位期間限制貴族權力,推崇佛教,4次遣使團訪問中國隋朝,開創飛鳥時代;屢次發兵朝鮮半島,討伐新羅,未果。
皇極天皇(642年-645年在位,重祚為齊明天皇,655年-661年在位):舒明天皇皇后,孝德天皇姐,日本歷史上第35、37代天皇、第二位女天皇;642年其夫舒明天皇死後被權臣蘇我蝦夷擁立即位;645年其子中大兄皇子(後來的天智天皇)發動宮廷政變,滅蘇我入鹿,乃內禪於其弟孝德天皇;654年孝德天皇死後於次年重祚,而實權掌握在兒子中大兄皇子手中;統治後期奢侈揮霍,廣營宮室;在位最後一年發兵朝鮮半島,支援百濟,對抗新羅和大唐聯軍,未交戰先病逝。兩年後(663年),日本、百濟聯軍在白江口之戰中大敗。
持統天皇(690年-697年在位):天智天皇之女,天武天皇侄女、皇后,日本歷史上第41代天皇、第三位女天皇;686年其叔父兼丈夫的天武天皇死後始臨朝稱制;689年其子草壁皇子逝世,乃於次年正月正式即位;697年內禪於其孫文武天皇,稱太上天皇;統治期間日本文化得到很大發展,開始了白鳳時代。
元明天皇(707年-715年在位):天智天皇之女,持統天皇妹、兒媳婦,草壁皇子姑母、太子妃,文武天皇姑祖母、母親,日本歷史上第43代天皇、第四位女天皇;707年其侄孫、也是兒子的文武天皇死後,由於其侄兒兼丈夫的草壁皇子早逝,乃即位;715年內禪於其女元正天皇,為太上天皇;710年遷都平城京,開創了日本歷史上的「奈良時代」;715年內禪於女兒元正天皇,為太上天皇。
元正天皇(715年-724年在位):草壁皇子與元明天皇之女,日本歷史上第44代天皇、第五位女天皇;715年其母元明女帝內禪,乃即位;724年內禪於其侄兒聖武天皇,為太上天皇。
孝謙天皇(749年-758年在位,重祚為稱德天皇,764年-770年在位):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后之女,日本歷史上第46、48代天皇、第六位女天皇;749年其父聖武天皇內禪,乃即位;758年內禪於遠房表弟淳仁天皇,為太上天皇,仍掌握實際大權;764年因藤原仲麻呂之亂,廢黜淳仁天皇,重祚;在位期間多次派遣唐使出使中國,是「奈良時代」的全盛期;晚年寵信道鏡法王,頗多弊政。
明正天皇(1629年-1643年在位):後水尾天皇與德川和子之女,日本歷史上第109代天皇、第七位女天皇;1629年其父後水尾天皇內禪,乃即位;1643年內禪於異母弟後光明天皇,為太上天皇。
後櫻町天皇(1762年-1770年在位):櫻町天皇之女,桃園天皇姐,日本歷史上第117代天皇、第八位也是至今最後一位女天皇;1762年其弟桃園天皇死,由於桃園天皇之子英仁(後來的後桃園天皇)尚幼,乃即位;1770年內禪於侄兒後桃園天皇,為太上天皇,繼續輔政。
未普遍認可
飯豐青皇女,(440年-484年11月〉,或稱清貞天皇,古事記記載為履中天皇第一皇女,但日本書紀中卻是市邊押磐皇子之女。在清寧天皇駕崩直至顯宗天皇繼位以前,曾短暫臨朝聽政,但上述兩本史籍都不承認其為女天皇。而在扶桑略記一書中稱飯豐青皇女為「第24代飯豐天皇」。
間人皇女,(?-665年3月16日),或稱中津天皇,舒明天皇皇女、孝德天皇皇后。於齊明天皇駕崩直至天智天皇即位前的空檔,她曾經短暫即位(或攝政)。有一說認為萬葉集中以「中皇命」之名留有和歌傳世者即間人皇女。
女性治天之君西園寺寧子(1292年-1357年9月6日)是日本鎌倉時代至南北朝時代的一位皇族女性,院號廣義門院。她是後伏見上皇的女御,也是光嚴天皇和光明天皇的生母。
神話傳說
神功皇后:日本古墳時代的皇族,為仲哀天皇皇后、應神天皇生母,在仲哀天皇駕崩後開始攝政,攝政期間長達39年,成為倭國實際上的統治者。在明治維新以前多被視為準天皇或女天皇,甚至一度被列入天皇任數的計算內,但現今只將神功皇后視為攝政皇后而非女天皇。
相關信息
不採傳統土葬
2012年4月26日,日本宮內廳說,政府將考慮天皇明仁和皇后美智子提出身後改土葬為火葬的建議。
共同社援引宮內廳長官羽毛田信吾的話報道,天皇夫婦希望以日本大眾如今普遍接受的火葬方式安葬,而不採用皇室成員去世後的傳統土葬方式。另外,天皇夫婦希望他們的葬禮儘量不影響普通民眾的生活。
羽毛田信吾說,政府將考慮天皇夫婦的建議並檢視天皇夫婦提出的其他相關問題,例如墓穴的大小、在何處舉行葬禮、合葬骨灰是否合適等。
依照宮內廳的說法,天皇明仁2012年2月接受心臟搭橋手術後,開始考慮他們夫婦倆是否有必要改變葬禮方式。
高喊天皇萬歲
2013年4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加「主權恢復日」儀式。這是日本首次搞二戰失敗後主權恢復日周年紀念活動。
這個活動引起了世界媒體和政治分析家的很大關注,在儀式就要結束前天皇夫婦離去時,安倍首相和其他參加者舉起雙手,高呼「天皇陛下萬歲」,引發軒然大波。
沖繩縣出身的社民黨眾議員照屋寬德說: 「(安倍晉三首相等)在國旗下向日皇高喊萬歲,令沖繩居民感到憤怒。」日本國內有人對安倍高喊「天皇陛下萬歲」一事也提出批評。
日本政府在他們自己的網站上是公布的一段錄像,裡面是記載了紀念活動的整個過程,而在這段錄像的末尾,也就是全場大喊天皇萬歲的時刻,在這段錄像卻是把天皇陛下這四個字的聲音給抹去了,我們能聽到是只有「萬歲」的聲音。
日本擬在現任天皇退位後採用「上皇」稱號
2017年4月6日,圍繞天皇退位的日本政府專家會議(主席為經聯團名譽會長今井敬)在首相官邸召開的第12次會議上,初步擬定天皇退位後使用「上皇」稱號,敬稱仍為「陛下」。
此外,日本皇太子之弟秋筱宮的稱號在新天皇即位後仍為「秋筱宮」的方案呼聲較高。上述內容將寫入21日作為建議而匯總的報告之中,由日本政府將其反映到退位的法律完善工作之中。
據報道,日本天皇退位後的稱號此前曾出現「上皇」和正式名稱「太上天皇」的方案,會上對此有意見指出「若採用包括『天皇』一詞的稱號,可能與新天皇之間出現『象徵二元化』的問題」、「有必要考慮到『上皇』(一詞)在歷史上已經固定下來的因素」。
有關皇后的稱號,由於暗含「未亡人」之意,專家會議對「皇太后」一詞持謹慎意見。似乎是考慮到政府內出現了稱為「上皇后」的方案,專家會議代理主席御廚貴在會後向記者表示「正在推進討論(替代方案)」。
報道稱,日本政府內部也有維持「秋筱宮」的方案。如果把秋筱宮作為法律上的「皇太子」,他將成為與新天皇同一家族的「內廷皇族」,國民所熟悉的秋筱宮家或許將消失。有專家指出「需要留意」這一問 題。
報告中預計將提到日本眾參兩院正副議長的匯總意見以及政府對此的反應,還將包括(1)不認可退位後的皇位繼承資格、出任攝政以及皇室會議議員的資格,(2)墓與歷代天皇一樣為「陵」;(3)退位後,新設負責照顧身邊事宜的機構等內容。
關於敬稱,皇后也仍將使用「陛下」一詞,有意見稱「對國家有重大功勞者」的葬儀應與歷代天皇相同,採用「大喪之禮」比較妥當。報告也將體現這些意見。此外,還將提及政府正在朝着等同「皇太子」的方向展開探討的秋筱宮的待遇。
2017年5月19日,日本內閣通過僅適用於明仁天皇的退位特別法決議。此後法案內容將提交國會審議。
此次內閣通過的「關於天皇退位等的皇室典範特例法案」的決議中,規定退位之後的天皇將被稱為「上皇」,同時限定決議獲得國會通過後予以公示並於3年內實施。法案規定退位僅限明仁天皇一代,但也將成為將來參照的先例。
2017年6月16日日本政府,頒布了實現天皇退位的特例法。特例法規定自頒布日起3年內通過政令指定作為退位日的實施日,為此天皇最晚將在2020年6月15日退位,皇太子立即即位。特例法頒布後,政府將以宮內廳為中心加速退位的準備工作。
日本政府內部傾向於在2018年12月退位以及2019年1月1日適用新年號,但也有提前的可能,此外也有方案提出在2019年3月退位並在同年4月改年號。有關退位和即位所需的儀式,政府將就日程等事宜加緊展開協調。特例法本月9日獲得國會通過。退位後明仁天皇將成為「上皇」,皇后將成為「上皇后」。這是日本約200年以來首次不因天皇逝世而更新換代。當今天皇作為憲法規定的「象徵」的行為將全部移交給新天皇,政府將努力避免退位後的活動引發「象徵」的二元化。天皇退位後並無再度繼承皇位的資格,也沒有就任代行「國事行為」的攝政資格。
日本政府將在事前公布年號,努力避免對國民生活造成影響。由於未婚的女性皇族結婚後皇族人數將減少,政府將就包括創設「女性宮家」在內的應對措施展開討論。
退位評價
名古屋大學皇室研究專家河西秀哉指出,平成時代的明仁天皇時刻關注國民的冷暖安危,乃是自古以來天皇制的悠久傳統,也是戰後民主主義時代躬身踐行天皇「象徵」作用的職責所在。明仁天皇頗得人心,成為如憲法所載的國家融合的象徵。名古屋大學歷史學家川西英表示,在日本吸引更多遊客、向移民開放之際,首位戰後出生,曾在牛津大學接受教育、對節水事業充滿熱情的德仁天皇,有望為日本帶來更加全球化的視野。
參考文獻
- ↑ 日本德仁天皇5月1日即位,開啟「令和」時代 .環球網[引用日期2019-05-01]
- ↑ 首次出自日本古籍 日本改元「令和」創下4個首次 .中青網[引用日期2019-04-30]
- ↑ 日本擬在天皇退位後採用「上皇」稱號 .網易[引用日期2017-04-08]
- ↑ 日本天皇退位法案獲內閣通過 .澎湃[引用日期2017-05-19]
- ↑ 日本頒布天皇退位法 新天皇或於2019年1月1日登基 .網易.2017-06-16[引用日期2017-06-16]
- ↑ 日本明仁天皇「生前退位」 為平成時代書寫和平註腳 .新浪[引用日期2019-05-03]
- ↑ 東方智庫丨明仁天皇打破傳統,將會帶來什麼? .新聞[引用日期2019-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