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罗马帝国」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Former Country |native_name = {{smallcaps|{{lang|la|Imperium Romanum<br />''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SPQR)}} |conventional_long_name = 罗…”)
 
行 1: 行 1:
{{Infobox Former Country
+
{{Infobox Person
|native_name = {{smallcaps|{{lang|la|Imperium Romanum<br />''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 ([[SPQR]])}}
+
|native_name = smallcaps Imperium Romanum<br />''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SPQR]])
 
|conventional_long_name = 罗马帝国<br />元老院与罗马人民
 
|conventional_long_name = 罗马帝国<br />元老院与罗马人民
 
|common_name = 罗马帝国
 
|common_name = 罗马帝国
行 45: 行 45:
 
* [[古罗马宗教|罗马多神教]](包括[[个人崇拜|帝王崇拜]])
 
* [[古罗马宗教|罗马多神教]](包括[[个人崇拜|帝王崇拜]])
 
* [[基督教]](自公元380年起)
 
* [[基督教]](自公元380年起)
|currency = [[塞斯特斯]]{{NoteTag |1 = (一)公元前27年至公元212年:1[[奥里斯|奥-{里}-斯]]金币(起初约含1/40磅金,212年贬值到1/50磅金) = 25[[迪纳厄斯]]银币 = 100[[塞斯特斯]]铜币 = 400[[阿斯 (硬币)|阿斯]]铜币<br />(二)公元294年至公元312年:1[[苏勒德斯 (钱币)|苏勒德斯]]金币(1/60磅金) = 10[[阿根透斯]]银币 = 40[[弗里斯|弗-{里}-斯]]铜币 = 1,000迪纳厄斯银币(贬值)<br />(三)公元312年后:1[[苏勒德斯 (钱币)|苏勒德斯]]金币(1/72磅) = 24[[斯力克]]银币 = 180弗-{里}-斯铜币 }}
+
|[[塞斯特斯]]{{NoteTag |1 = (一)公元前27年至公元212年:1[[奥里斯|奥-{里}-斯]]金币(起初约含1/40磅金,212年贬值到1/50磅金) = 25[[迪纳厄斯]]银币 = 100[[塞斯特斯]]铜币 = 400[[阿斯 (硬币)|阿斯]]铜币<br />(二)公元294年至公元312年:1[[苏勒德斯 (钱币)|苏勒德斯]]金币(1/60磅金) = 10[[阿根透斯]]银币 = 40[[弗里斯|弗-{里}-斯]]铜币 = 1,000迪纳厄斯银币(贬值)<br />(三)公元312年后:1[[苏勒德斯 (钱币)|苏勒德斯]]金币(1/72磅) = 24[[斯力克]]银币 = 180弗-{里}-斯铜币 }}
 
|leader1 = [[奥古斯都]]
 
|leader1 = [[奥古斯都]]
 
|leader2 = [[图拉真]]
 
|leader2 = [[图拉真]]
行 82: 行 82:
 
|}}
 
|}}
 
}}
 
}}
{{意大利历史}}
+
'''罗马帝国''' (Imperium Rōmānum,ɪmˈpɛ.ri.ũː roːˈmaː.nũː classical;[[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Basileia tōn Rhōmaiōn'')是[[上古]]时期的一个[[文明]][[帝国]],承接着先前的[[罗马共和国]]。[[中国]][[史书]]称为「[[大秦]]」或「[[扶菻]]」。
 
 
'''罗马帝国''' ({{lang-la|Imperium Rōmānum}} {{IPA-la| ɪmˈpɛ.ri.ũː roːˈmaː.nũː|classical}} ;[[通用希腊语]]和[[中古希腊语]]: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转写:{{transl|grc|''Basileia tōn Rhōmaiōn''}} )是[[上古]]时期的一个[[文明]][[帝国]],承接着先前的[[罗马共和国]]。[[中国]][[史书]]称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罗马共和国将领[[凯撒]]成爲[[独裁官|终身独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结束;至[[前27年]],[[屋大维]]成爲[[奥古斯都]],象征着罗马帝国的开端。其首府罗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这段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迁都]]至[[拜占庭]](又称[[君士坦丁堡]]、[[新罗马]]),该城才随之取代罗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ref>[[Ian Morris (historian)|Morris, Ian]] (October 2010) [http://www.ianmorris.org/docs/social-development.pdf ''Social Development''] {{Wayback|url=http://www.ianmorris.org/docs/social-development.pdf |date=20110726164950 }}. Stanford University</ref><ref>Morris, Ian (2010) ''[[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ISBN 978-0-374-29002-3.</ref>,帝国人口亦增长到五千至九千万,大约是当时世界总人口的约20%<ref>An average of figure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s listed at the US Census Bureau's [http://www.census.gov/ipc/www/worldhis.html Historical Estimates of World Population]</ref><ref>{{cite journal |doi=10.2307/2118405 |jstor=2118405 |title=Population Growth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One Million B.C. To 1990 |journal=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ume=108 |issue=3 |pages=681–716 |year=1993 |last = Kremer |first = M. |url = http://faculty.econ.ucdavis.edu/faculty/gclark/210a/readings/kremer1993.pdf }}</ref>
 
[[前44年]],罗马共和国将领[[凯撒]]成爲[[独裁官|终身独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结束;至[[前27年]],[[屋大维]]成爲[[奥古斯都]],象征着罗马帝国的开端。其首府罗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这段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迁都]]至[[拜占庭]](又称[[君士坦丁堡]]、[[新罗马]]),该城才随之取代罗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ref>[[Ian Morris (historian)|Morris, Ian]] (October 2010) [http://www.ianmorris.org/docs/social-development.pdf ''Social Development''] {{Wayback|url=http://www.ianmorris.org/docs/social-development.pdf |date=20110726164950 }}. Stanford University</ref><ref>Morris, Ian (2010) ''[[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ISBN 978-0-374-29002-3.</ref>,帝国人口亦增长到五千至九千万,大约是当时世界总人口的约20%<ref>An average of figure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s listed at the US Census Bureau's [http://www.census.gov/ipc/www/worldhis.html Historical Estimates of World Population]</ref><ref>{{cite journal |doi=10.2307/2118405 |jstor=2118405 |title=Population Growth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One Million B.C. To 1990 |journal=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ume=108 |issue=3 |pages=681–716 |year=1993 |last = Kremer |first = M. |url = http://faculty.econ.ucdavis.edu/faculty/gclark/210a/readings/kremer1993.pdf }}</ref>
行 98: 行 96:
 
 这时的罗马帝国仍然是世界上的强权,并与其东面[[安息帝国]]的继承者[[波斯帝国]]互相抗衡,持续着一个世纪的纷争<ref>Stillman, Norman A. (1979) ''The Jews of Arab Lands''.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p. 22. ISBN 0827611552</ref><ref>Breasted, J.H. ''Ancient Times a History of the Early World''. Рипол Классик. p. 675. ISBN 117400312X.</ref>。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后一位统治一个完整的罗马帝国的皇帝,随后帝国的领土因滥权、内战、野蛮人入侵、军事改革和经济衰退等负面因素被日益蚕食,这时的罗马帝国实际上已完全分裂成东西两部份,自此之后再没有被统一过。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罗马城相继被[[西哥德人]]和[[汪达尔人]]等[[日尔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终结。但是,由于[[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从未被东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严格上来说,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后,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欧的统治划上句号。而东罗马帝国则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爲止。[[史学家]]会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这时的罗马帝国仍然是世界上的强权,并与其东面[[安息帝国]]的继承者[[波斯帝国]]互相抗衡,持续着一个世纪的纷争<ref>Stillman, Norman A. (1979) ''The Jews of Arab Lands''.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p. 22. ISBN 0827611552</ref><ref>Breasted, J.H. ''Ancient Times a History of the Early World''. Рипол Классик. p. 675. ISBN 117400312X.</ref>。狄奥多西一世是最后一位统治一个完整的罗马帝国的皇帝,随后帝国的领土因滥权、内战、野蛮人入侵、军事改革和经济衰退等负面因素被日益蚕食,这时的罗马帝国实际上已完全分裂成东西两部份,自此之后再没有被统一过。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罗马城相继被[[西哥德人]]和[[汪达尔人]]等[[日尔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终结。但是,由于[[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从未被东罗马帝国所承认,所以严格上来说,只有在西罗马帝国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后,才可以正式爲罗马帝国在西欧的统治划上句号。而东罗马帝国则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爲止。[[史学家]]会称[[东罗马帝国]]爲[[拜占庭帝国]]。
  
 罗马帝国是世界历史上其中一个最伟大的帝国,无论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都达到很高的水平<ref>夏遇南:《罗马帝国》,第365页</ref>。罗马帝国存在将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达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千米|平方公里]]的土地<ref name="size"/><ref name="cliodynamics.info"/> ,统治着七千万的人口,这相当于当时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罗马帝国幅原辽阔,而且国祚长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发明、建筑、哲学、法律及政府模式对后世的影响相当深远。欧洲在整个[[中世纪]]时期,有数次对罗马帝国的复辟,这包括[[拉丁帝国]],以及[[神圣罗马帝国]]。文艺复兴而后的欧洲帝国主义的兴起,更使希腊、罗马、犹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传播开去,对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
 罗马帝国是世界历史上其中一个最伟大的帝国,无论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都达到很高的水平<ref>夏遇南:《罗马帝国》,第365页</ref>。罗马帝国存在将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图拉真]]在位末年(117年)达到全盛,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千米|平方公里]]的土地,统治着七千万的人口,这相当于当时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罗马帝国幅原辽阔,而且国祚长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发明、建筑、哲学、法律及政府模式对后世的影响相当深远。欧洲在整个[[中世纪]]时期,有数次对罗马帝国的复辟,这包括[[拉丁帝国]],以及[[神圣罗马帝国]]。文艺复兴而后的欧洲帝国主义的兴起,更使希腊、罗马、犹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传播开去,对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历史==
 
==历史==
{{main|罗马帝国的历史}}
 
 
[[File:Statue-Augustus.jpg|thumb|left|200px|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屋大维]](奥古斯都)的[[第一门的奥古斯都像|白色大理石雕像]] (公元后第一世纪初)]]
 
 
 
 罗马自公元前三世纪已经开始[[併吞]]行省;四个世纪后,罗马的领土范围已经达到前所未有地辽阔。虽然罗马仍然被称为「[[共和国]]」,但实际上已经可被称为一个「帝国」了。<ref>Christopher Kelly, ''The Roman Empi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4ff.; Claude Nicolet, ''Space,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1,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French 1988), pp. 1, 15; [[T. Corey Brennan]], ''The Praetorship in the Roman Republ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 605 ''et passim''; [[Clifford Ando]], "From Republic to Empire,"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Social Relations in the Roman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9–40.</ref> 行使共和制的行省由从前的执政官和裁判官进行管治;他们经由选举产生,并拥有称为「Imperium」的当地最高统治权。<ref>Clifford Ando,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Provinces," in ''A Companion to the Roman Empire'' (Blackwell, 2010), p. 179.</ref>当时只有少数人拥有不成比例的雄厚财富和强大军力;他们对其行省的管理是罗马从共和体制步向[[绝对君主制]]的主要因素。<ref>Nicolet, ''Space,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 pp. 1, 15; Olivier Hekster and Ted Kaizer, preface to ''Frontiers in the Roman World.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Workshop of 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Impact of Empire (Durham, 16–19 April 2009)'' (Brill, 2011), p. viii; [[Andrew Lintott]],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oman Republ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114; W. Eder, "The Augustan Principate as Binding Link," in ''Between Republic and Empi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p. 98.</ref>不久,「帝权」即由「Imperium」一字表达;<ref>John Richardson, "''Fines provinciae''," in ''Frontiers in the Roman World,'' p. 10.</ref> 英语「帝国」(empire)一字即来自此拉丁字;而这意思只可从更后的罗马历史中找到。<ref>Richardson, "''Fines provinciae''," in ''Frontiers in the Roman World,'' pp. 1–2.</ref>
 
 罗马自公元前三世纪已经开始[[併吞]]行省;四个世纪后,罗马的领土范围已经达到前所未有地辽阔。虽然罗马仍然被称为「[[共和国]]」,但实际上已经可被称为一个「帝国」了。<ref>Christopher Kelly, ''The Roman Empi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4ff.; Claude Nicolet, ''Space,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1,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French 1988), pp. 1, 15; [[T. Corey Brennan]], ''The Praetorship in the Roman Republ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 605 ''et passim''; [[Clifford Ando]], "From Republic to Empire,"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Social Relations in the Roman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9–40.</ref> 行使共和制的行省由从前的执政官和裁判官进行管治;他们经由选举产生,并拥有称为「Imperium」的当地最高统治权。<ref>Clifford Ando,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Provinces," in ''A Companion to the Roman Empire'' (Blackwell, 2010), p. 179.</ref>当时只有少数人拥有不成比例的雄厚财富和强大军力;他们对其行省的管理是罗马从共和体制步向[[绝对君主制]]的主要因素。<ref>Nicolet, ''Space,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 pp. 1, 15; Olivier Hekster and Ted Kaizer, preface to ''Frontiers in the Roman World.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Workshop of 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Impact of Empire (Durham, 16–19 April 2009)'' (Brill, 2011), p. viii; [[Andrew Lintott]],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oman Republ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114; W. Eder, "The Augustan Principate as Binding Link," in ''Between Republic and Empi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p. 98.</ref>不久,「帝权」即由「Imperium」一字表达;<ref>John Richardson, "''Fines provinciae''," in ''Frontiers in the Roman World,'' p. 10.</ref> 英语「帝国」(empire)一字即来自此拉丁字;而这意思只可从更后的罗马历史中找到。<ref>Richardson, "''Fines provinciae''," in ''Frontiers in the Roman World,'' pp. 1–2.</ref>
  
行 112: 行 106:
  
 
 奥古斯都所设立的朝代更替准则是成功的;但这被那些比他活得更长、同时又天赋禀异的继承人所破坏。在奥古斯都所创立的[[朱里亚·克劳狄王朝]]裡,除了奥古斯都自己以外,还有四个皇帝—[[提比里乌斯]]、[[卡里古拉 (人物)|卡里古拉]]、[[克劳狄乌斯]]和[[尼禄]]。在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结束后,著名的[[四帝之年]](公元后69年)开始;当年四个皇帝同时出现。[[维斯帕先]]就是这场政治斗争中的最后胜利者。
 
 奥古斯都所设立的朝代更替准则是成功的;但这被那些比他活得更长、同时又天赋禀异的继承人所破坏。在奥古斯都所创立的[[朱里亚·克劳狄王朝]]裡,除了奥古斯都自己以外,还有四个皇帝—[[提比里乌斯]]、[[卡里古拉 (人物)|卡里古拉]]、[[克劳狄乌斯]]和[[尼禄]]。在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结束后,著名的[[四帝之年]](公元后69年)开始;当年四个皇帝同时出现。[[维斯帕先]]就是这场政治斗争中的最后胜利者。
 
[[File:Traianus Glyptothek Munich 336.jpg|thumb|200px|罗马[[五贤帝]]之一的[[图拉真]]在位时,帝国版图达到最盛。图爲[[图拉真]]的大理石雕像]]
 
  
 
 维斯帕先建立了短暂的[[弗拉维王朝]];其后由[[安敦尼王朝|“涅尔瓦-安敦尼王朝”]]取代。这王朝就是著名的「五贤帝时代」--这是因为当中出现过[[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东尼奥·派阿斯]]和称为「哲学家皇帝」的[[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这五位好皇帝。公元后180年,[[康茂德]]接续五贤帝登基。当时的[[希腊]]史家[[卡西乌斯·狄奥]]认为,这标志著罗马帝国的没落;他曾下过一个著名的评论:「从一个黄金帝国沦为一个铁鏽之国」。<ref>Dio Cassius [http://penelope.uchicago.edu/Thayer/E/Roman/Texts/Cassius_Dio/72*.html#36 72.36.4], Loeb edition translated E. Cary</ref>这句话使得一些史学家,尤其是[[爱德华·吉本]],以康茂德的统治为罗马帝国没落的开始。
 
 维斯帕先建立了短暂的[[弗拉维王朝]];其后由[[安敦尼王朝|“涅尔瓦-安敦尼王朝”]]取代。这王朝就是著名的「五贤帝时代」--这是因为当中出现过[[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东尼奥·派阿斯]]和称为「哲学家皇帝」的[[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这五位好皇帝。公元后180年,[[康茂德]]接续五贤帝登基。当时的[[希腊]]史家[[卡西乌斯·狄奥]]认为,这标志著罗马帝国的没落;他曾下过一个著名的评论:「从一个黄金帝国沦为一个铁鏽之国」。<ref>Dio Cassius [http://penelope.uchicago.edu/Thayer/E/Roman/Texts/Cassius_Dio/72*.html#36 72.36.4], Loeb edition translated E. Cary</ref>这句话使得一些史学家,尤其是[[爱德华·吉本]],以康茂德的统治为罗马帝国没落的开始。
行 120: 行 112:
  
 
== 政治 ==
 
== 政治 ==
{{main|罗马帝国政府}}
 
 
=== 行省 ===
 
=== 行省 ===
{{main|罗马帝国行省}}
 
 
 行省分为三类,[[元老院行省]]由元老院管理,[[元首行省]]由元首管理,[[地方行省]]由地方财政官或是地方总督管理。<ref>《罗马人》,汉语大词典出版社,30-31页</ref>各行省内部由总督管理,是为[[行省总督制]]。
 
 行省分为三类,[[元老院行省]]由元老院管理,[[元首行省]]由元首管理,[[地方行省]]由地方财政官或是地方总督管理。<ref>《罗马人》,汉语大词典出版社,30-31页</ref>各行省内部由总督管理,是为[[行省总督制]]。
  
 
== 军事 ==
 
== 军事 ==
{{main|罗马军事}}
 
 
 
[[屋大维|奥古斯都]]在前29年改革军事,将职业军合法化,成为常备军。<ref>张屏,《凯旋瞬间》,228至233页</ref>
 
[[屋大维|奥古斯都]]在前29年改革军事,将职业军合法化,成为常备军。<ref>张屏,《凯旋瞬间》,228至233页</ref>
  
行 149: 行 137:
  
 
== 语言 ==
 
== 语言 ==
[[File:Inscription Theatre Leptis Magna Libya.JPG|thumb|300px|北非[[大莱普提斯]]一座罗马剧院前刻有拉丁及布匿文两种语言的门牌]]
 
 
 
[[拉丁语]]是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亦是罗马地区的当地语言。拉丁语在帝国时期被至少分为两类,即[[古典拉丁语]](Classical Latin)和[[通俗拉丁语]](Vulgar Latin)。古典拉丁语作为书面语言而通俗拉丁语一般作为口语。古典拉丁语非常稳定,从帝国时期一直到中世纪没有发生改变。通俗拉丁语在帝国的各部分有方言,改变非常多,逐渐演变成今日[[罗曼语族]]诸语。
 
[[拉丁语]]是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亦是罗马地区的当地语言。拉丁语在帝国时期被至少分为两类,即[[古典拉丁语]](Classical Latin)和[[通俗拉丁语]](Vulgar Latin)。古典拉丁语作为书面语言而通俗拉丁语一般作为口语。古典拉丁语非常稳定,从帝国时期一直到中世纪没有发生改变。通俗拉丁语在帝国的各部分有方言,改变非常多,逐渐演变成今日[[罗曼语族]]诸语。
  
行 182: 行 168:
  
 
== 文化 ==
 
== 文化 ==
{{main|古罗马文化}}
 
  
 
== 史学 ==
 
== 史学 ==
行 189: 行 174:
 
[[塔西佗|塔西陀]](55年—120年)著有《[[历史 (塔西陀)|历史]]》12卷,主要叙述弗拉维王朝统治时期的历史。由于塔西陀生活在这一时期,许多的历史事件都亲身经历过,所以叙事也相当详细和生动。由于塔西陀政治上倾向于共和派,反对皇帝,所以在书中批评现实歌咏古代英雄。另外塔西陀著述有所褒贬,对各色历史人物进行批评和褒扬,旨在发扬高尚道德。此外,塔西陀还有《日耳曼尼亚志》和《编年史》等著作传世。
 
[[塔西佗|塔西陀]](55年—120年)著有《[[历史 (塔西陀)|历史]]》12卷,主要叙述弗拉维王朝统治时期的历史。由于塔西陀生活在这一时期,许多的历史事件都亲身经历过,所以叙事也相当详细和生动。由于塔西陀政治上倾向于共和派,反对皇帝,所以在书中批评现实歌咏古代英雄。另外塔西陀著述有所褒贬,对各色历史人物进行批评和褒扬,旨在发扬高尚道德。此外,塔西陀还有《日耳曼尼亚志》和《编年史》等著作传世。
 
== 自然科学 ==
 
== 自然科学 ==
 
 
[[农业]]方面,西班牙人[[科路美拉]](Columella)著有《[[农业论]]》12卷,讲述农牧技术和管理以及社会经济,这本著作对中世纪的庄园有很大影响。<ref>《世界通史·古代卷》,“古代罗马帝国”章,“帝国时期的文化”节</ref>
 
[[农业]]方面,西班牙人[[科路美拉]](Columella)著有《[[农业论]]》12卷,讲述农牧技术和管理以及社会经济,这本著作对中世纪的庄园有很大影响。<ref>《世界通史·古代卷》,“古代罗马帝国”章,“帝国时期的文化”节</ref>
  
行 201: 行 185:
  
 
== 建筑 ==
 
== 建筑 ==
 
[[File:Colosseum in Rome, Italy - April 2007.jpg|thumb|罗马竞技场]]
 
 
 
[[罗马斗兽场|罗马大竞技场]]建于弗拉维王朝时期,有3层拱门,可容纳数万人,是举行角斗表演的地方,修有复杂的地下设施供角斗表演使用,甚至可以灌水来进行海战表演。[[凯旋门]]也发源于罗马,是为皇帝凯旋而建。现在罗马古城中有两座凯旋门,一为提图斯于公元71年所造,另一为君士坦丁大帝在315年所造,上有精美浮雕。
 
[[罗马斗兽场|罗马大竞技场]]建于弗拉维王朝时期,有3层拱门,可容纳数万人,是举行角斗表演的地方,修有复杂的地下设施供角斗表演使用,甚至可以灌水来进行海战表演。[[凯旋门]]也发源于罗马,是为皇帝凯旋而建。现在罗马古城中有两座凯旋门,一为提图斯于公元71年所造,另一为君士坦丁大帝在315年所造,上有精美浮雕。
  
行 209: 行 190:
  
 
=== 查理曼的加洛林帝国 ===
 
=== 查理曼的加洛林帝国 ===
{{seealso|加洛林帝国}}
 
 
800年,教皇[[良三世|利奥三世]]在罗马给[[查理大帝|查理曼]]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承认[[加洛林帝国]]为[[罗马帝国]]的承继者。查理曼在814年死后,他的帝国就分裂了。
 
800年,教皇[[良三世|利奥三世]]在罗马给[[查理大帝|查理曼]]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承认[[加洛林帝国]]为[[罗马帝国]]的承继者。查理曼在814年死后,他的帝国就分裂了。
  
行 250: 行 230:
  
 
== 外部连结 ==
 
== 外部连结 ==
{{Commonscat|Romans|罗马帝国}}
+
 
 
* {{En icon}}[http://www.resourcesforhistory.com/map.htm 罗马帝国互动地图]
 
* {{En icon}}[http://www.resourcesforhistory.com/map.htm 罗马帝国互动地图]
 
* {{En icon}}[http://www.romancoins.info/Tabula-Peutingeriana.html 中世纪的罗马帝国地图]
 
* {{En icon}}[http://www.romancoins.info/Tabula-Peutingeriana.html 中世纪的罗马帝国地图]
行 264: 行 244:
  
 
== 参见 ==
 
== 参见 ==
{{Portal box| 古罗马| 历史}}
+
*[[ 古罗马历史]]
 
* [[欧洲历史]]
 
* [[欧洲历史]]
 
* [[古罗马]]
 
* [[古罗马]]
行 272: 行 252:
 
* [[汉朝和罗马的关系]]
 
* [[汉朝和罗马的关系]]
 
* [[最后的罗马人]]
 
* [[最后的罗马人]]
 
{{-}}
 
{{Roman history epochs}}
 
{{古罗马|autocollapse}}
 
{{按现今地区分列的罗马帝国史}}
 
{{古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
 
{{罗马帝国占领和接触程度有限的地区}}
 
{{帝国}}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罗马帝国| ]]
 
 
[[cs:Starověký Řím#Císařství]]
 

於 2018年12月22日 (六) 11:34 的修訂

羅馬帝國
原文名 smallcaps Imperium Romanum
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SPQR
年代 古典時代
古典時代晚期
信仰
備註

羅馬帝國(Imperium Rōmānum,ɪmˈpɛ.ri.ũː roːˈmaː.nũː classical;通用希臘語中古希臘語: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Ῥωμαίων, 轉寫:Basileia tōn Rhōmaiōn)是上古時期的一個文明帝國,承接着先前的羅馬共和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或「扶菻」。

前44年,羅馬共和國將領凱撒成爲終身獨裁官,象徵着共和制的結束;至前27年屋大維成爲奧古斯都,象徵着羅馬帝國的開端。其首府羅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這段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遷都拜占庭(又稱君士坦丁堡新羅馬),該城才隨之取代羅馬城成爲世界最大城市[2][3],帝國人口亦增長到五千至九千萬,大約是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約20%[4][5]

羅馬帝國可分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後期〔395年—1204年[註 1]/1453年[註 2]〕三個階段。

羅馬共和國末年,政局由於一連串的內戰和政治角力變得非常不穩定。公元前44年,共和國將領凱撒元老院封爲終身獨裁官後不久,便遭到刺殺身亡。直至公元前31年,屋大維亞克興角戰役擊敗對手馬克·安東尼和女王克婁巴特拉七世,吞併埃及托勒密王國後,共和國的政局仍然不明朗。至公元前27年,元老院放棄共和制,賜君權及奧古斯都頭銜屋大維,這象徵着羅馬共和國的終結。這時元老院仍然存在,但大權已掌握在屋大維手中[6]。最初幾位皇帝都以「第一公民」自居。

屋大維征戰的勝利擴張了帝國的領土。立國之初的兩個世紀,帝國的政局有着前所未見的穩定,這段時期被稱爲「羅馬治世」。直到公元41年,帝國第三位皇帝卡里古拉被刺身亡後,元老院曾經考慮恢復共和政制,但羅馬禁衛軍架空元老院,遂立克勞狄一世爲帝。克勞狄一世在位期間,帝國繼屋大維後首次征戰不列顛尼亞。公元68年,克勞狄一世的繼位者尼祿兵變中自殺身亡,帝國遭遇一連串短暫的內戰,同時猶太地區更爆發第一次起義,這段時期曾經有四位軍團將領稱帝維斯帕先在公元69年戰勝其他將領,建立弗拉維王朝。其繼位者提圖斯,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後開放鬥獸場。提圖斯只短暫在位兩年,便由其兄弟圖密善繼位爲帝國第11位皇帝。圖密善最後亦遭到刺殺身亡。元老院後來封涅爾瓦爲皇帝,這亦是羅馬五賢帝之首,開闢一段長達八十多年的政局穩定時期。羅馬第13位皇帝圖拉真是羅馬五賢帝之中的第二位,他在位時見證帝國的最大版圖。

康茂德在位時,帝國開始出現衰退之兆。公元192年康茂德被刺殺身亡,觸發五帝之年,有五人同時稱帝,分別是佩蒂納克斯尤利安努斯、奈哲爾、阿爾拜努斯和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事件最後由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取得勝利。公元235年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被刺殺身亡,導致三世紀危機,這段時期短短50年之內有26人被元老院封爲皇帝。直至戴克里先在位時創立四帝共治,帝國才全面恢復穩定,這段時期一共有四位皇帝共同統治羅馬帝國。這種制度並不能維持下去,很快便招致內戰。內戰最終由君士坦丁一世勝出,成爲帝國的唯一統治者。後來君士坦丁一世遷都至拜占庭,並命名為新羅馬,但史家更喜歡以其名字―君士坦丁稱之爲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自此之後一直是帝國的首都,一直到其終結。君士坦丁一世亦於313年將基督教(後成為天主教會)合法化,並由狄奧西亞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基督教從而成爲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這時的羅馬帝國仍然是世界上的強權,並與其東面安息帝國的繼承者波斯帝國互相抗衡,持續着一個世紀的紛爭[7][8]。狄奧多西一世是最後一位統治一個完整的羅馬帝國的皇帝,隨後帝國的領土因濫權、內戰、野蠻人入侵、軍事改革和經濟衰退等負面因素被日益蠶食,這時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完全分裂成東西兩部份,自此之後再沒有被統一過。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西面的羅馬城相繼被西哥德人汪達爾人日爾曼部族入侵,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路斯奧多亞塞廢黜,這象徵着西羅馬帝國的終結。但是,由於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路斯從未被東羅馬帝國所承認,所以嚴格上來說,只有在西羅馬帝國上一位皇帝尼波斯在公元480年去世後,才可以正式爲羅馬帝國在西歐的統治劃上句號。而東羅馬帝國則一直存在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爲止。史學家會稱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

羅馬帝國是世界歷史上其中一個最偉大的帝國,無論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上的成就都達到很高的水平[9]。羅馬帝國存在將近一千五百年,帝國的疆域在圖拉真在位末年(117年)達到全盛,控制着大約五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統治着七千萬的人口,這相當於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羅馬帝國幅原遼闊,而且國祚長久,使拉丁希臘的語言、文化、宗教、發明、建築、哲學、法律及政府模式對後世的影響相當深遠。歐洲在整個中世紀時期,有數次對羅馬帝國的復辟,這包括拉丁帝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文藝復興而後的歐洲帝國主義的興起,更使希臘、羅馬、猶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開去,對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着重要影響。

歷史

羅馬自公元前三世紀已經開始併吞行省;四個世紀後,羅馬的領土範圍已經達到前所未有地遼闊。雖然羅馬仍然被稱為「共和國」,但實際上已經可被稱為一個「帝國」了。[10] 行使共和制的行省由從前的執政官和裁判官進行管治;他們經由選舉產生,並擁有稱為「Imperium」的當地最高統治權。[11]當時只有少數人擁有不成比例的雄厚財富和強大軍力;他們對其行省的管理是羅馬從共和體制步向絕對君主制的主要因素。[12]不久,「帝權」即由「Imperium」一字表達;[13] 英語「帝國」(empire)一字即來自此拉丁字;而這意思只可從更後的羅馬歷史中找到。[14]

身為羅馬第一個皇帝,奧古斯都賦予自己一個「共和國拯救者」的地位,並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權力限制在共和制憲法的原則下。羅馬人企圖把與君王有關的頭銜加在他身上, 但遭到他的拒絕;他倒是自稱為「第一公民」。執政官的選舉仍舊定期舉行;保民官繼續進行他們的立法;參議員依然在元老院進行辯論。但後來皇帝實行最終決定權的先例,卻是由奧古斯都自己立下;而且這行動更是在有軍事力量作其後盾的情況下進行的。

奧古斯都時期的文藝作品把他長達四十年的統治描寫成羅馬一個新的「黃金時代」。奧古斯都設計了一個長遠的、理想的帝國基礎;這基礎就是持續實行了三個世紀的元首制(27 BC-284 AD)。這元首制由起初實施的二百年,被傳統認為羅馬和平時期。在此期間,整個帝國的凝聚力在城市生活、經濟鏈、共同的文化、法治和宗教規範下變得越來越強大。在城市的暴動不常發生;即使發生了,它們都會被「無情而迅速地」平定;[15]不列巔尼亞高盧的叛亂就是其中的例子。 猶太羅馬戰爭Jewish–Roman wars在公元後「一世紀」爆發,持續了六十年,最後在 「第二世紀」的上半段平息;這場是羅馬惟一一場用了很長的時間和極其暴力的手段平定的一場叛亂。[16]

奧古斯都所設立的朝代更替準則是成功的;但這被那些比他活得更長、同時又天賦稟異的繼承人所破壞。在奧古斯都所創立的朱里亞·克勞狄王朝裡,除了奧古斯都自己以外,還有四個皇帝—提比里烏斯卡里古拉克勞狄烏斯尼祿。在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結束後,著名的四帝之年(公元後69年)開始;當年四個皇帝同時出現。維斯帕先就是這場政治鬥爭中的最後勝利者。

維斯帕先建立了短暫的弗拉維王朝;其後由「涅爾瓦-安敦尼王朝」取代。這王朝就是著名的「五賢帝時代」--這是因為當中出現過涅爾瓦圖拉真哈德良安東尼奧·派阿斯和稱為「哲學家皇帝」的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這五位好皇帝。公元後180年,康茂德接續五賢帝登基。當時的希臘史家卡西烏斯·狄奧認為,這標誌著羅馬帝國的沒落;他曾下過一個著名的評論:「從一個黃金帝國淪為一個鐵鏽之國」。[17]這句話使得一些史學家,尤其是愛德華·吉本,以康茂德的統治為羅馬帝國沒落的開始。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在位時,在羅馬帝國內出生的自由民均擁有羅馬公民權。但是,雖然如此,塞維魯王朝卻是一片混亂—每個皇帝的統治經常都是由謀殺或處決來結束。隨著王朝的崩潰,羅馬帝國被三世紀危機所滅;這是一個充滿侵略、內戰、經濟衰退和瘟疫的時代。[18]在劃分歷史時期時,這危機被視為由古典時代古典時代晚期的過渡。這時連帝國裡「共和國」的殘餘成份也被皇帝的專制統治粉碎了。在公元後284-305年間統治羅馬帝國的戴克里先把帝國從滅亡的邊緣拉回來;但他廢除自己「第一公民」的角色,成為第一位以 『domine』 (即主;主人)自稱的皇帝。[19]在戴克里先統治其間,面對基督教明顯的威脅,羅馬帝國對基督徒發動有史以來最具組織性的迫害—戴克里先迫害。由戴克里先作為「獨裁者」(Dominate)時開始的專制獨裁統治一直維持到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為止。

政治

行省

行省分為三類,元老院行省由元老院管理,元首行省由元首管理,地方行省由地方財政官或是地方總督管理。[20]各行省內部由總督管理,是為行省總督制

軍事

奧古斯都在前29年改革軍事,將職業軍合法化,成為常備軍。[21]

羅馬軍隊的兵種主要有重裝步兵騎兵。羅馬的重裝步兵主要裝備投槍、短劍和大盾以及盔甲。鎧甲一般由金屬片和皮革製成,後期亦有鎖子甲鱗片甲。騎兵除了基本裝備外,還每人配備一製作精美的頭盔。羅馬軍隊早期的金屬裝備一般為青銅,後期多用鐵。

羅馬軍隊的基本單位是軍團,另外有輔助部隊和僱傭兵。軍團下設百人隊。羅馬每個軍團和百人隊都有自己的徽章和軍旗,是軍隊的象徵,如果失掉,則是奇恥大辱。

羅馬軍紀嚴明,要求下級對上級的絕對服從。軍隊中亦有各種刑罰,從鞭打到處死都有。逃跑的軍隊會被實行「十一抽殺律」,即每十人中抽出一人處死。羅馬帝國後期的軍隊主要由蠻族組成,軍紀敗壞,一般憑個人勇敢作戰。

羅馬軍隊的待遇相當不錯,皇帝賽維魯就曾說:「讓士兵們發財,不要管其他人」。[22]

經濟

農業

羅馬帝國的經濟中,最重要的是農業。羅馬帝國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小麥在帝國各地都有種植,尤以東方各省為勝。羅馬的經濟作物主要有橄欖葡萄地中海地區是葡萄和橄欖的主要種植地,葡萄的種植範圍向北有所擴張,橄欖的種植在西班牙為最多。羅馬每年都要從東方的行省輸入大量糧食、酒和油,東方行省也是羅馬稅收的重要來源。在生產技術上,農業生產的效率並不高,常見的還是二區輪作,使用擺杆步犁耕地的也多於使用鏵犁耕地的。農業產業主要是大規模的莊園,使用奴隸和隸農勞動,小農幾乎消失。在帝國後期,這些莊園嚴重影響了國家的稅收。

羅馬帝國時期的遺址赫庫蘭尼姆城(今那不勒斯附近,因公元79年8月24日維蘇威火山爆發而被火山灰掩埋)前後共出土了近二百餘具遺骸,美國史密森大學物理考古學家薩拉·比西爾對他們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了解到古羅馬男子一般身高一點七米,女子一點五五米」[23]

手工業

羅馬帝國最主要的手工業是陶器製作,因為糧食商品運輸都要使用陶器。意大利的製陶中心主要在波佐利,另外高盧的製陶業也很有競爭力,高盧人還發明了雙耳尖底。西班牙的採礦業非常發達,為國家所壟斷專營。紡織業方面,帕多瓦的呢絨、西班牙的毛料大氅和高盧的一種帶有風帽的大衣都比較有名。西班牙還有一種製魚汁的手工業,這是一種用魚製成的調味料。[24]

語言

拉丁語是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亦是羅馬地區的當地語言。拉丁語在帝國時期被至少分為兩類,即古典拉丁語(Classical Latin)和通俗拉丁語(Vulgar Latin)。古典拉丁語作為書面語言而通俗拉丁語一般作為口語。古典拉丁語非常穩定,從帝國時期一直到中世紀沒有發生改變。通俗拉丁語在帝國的各部分有方言,改變非常多,逐漸演變成今日羅曼語族諸語。

儘管拉丁語是帝國的官方語言,但希臘語是帝國的最主要的語言之一,尤其是在帝國的東部省份[25]。甚至在羅馬城,希臘語也成為了教育用語和上流社會的語言[26]。希臘語是基督教,科學和藝術領域中的常用語言。

4世紀時,希臘語在帝國的西部逐漸失勢,拉丁語占了上風。5世紀早期,標淮拉丁語譯本的聖經出版反映了如此情況。西羅馬帝國也逐漸開始排斥會說希臘語的人。這造成了後來帝國東西兩部分在文化上的分裂。希臘語後來一直作為東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27]

其他如亞拉姆語(Aramaic)、科普特語亞美尼亞語等也在帝國境內通行。

文學

有屋大維時期的詩人維吉爾(前70年—前19年),他的早期作品有《牧歌》10篇,主要是歌詠田園生活。前29年,維吉爾發表《田園詩》4卷(又譯《農事詩》),主要談論農事生產,也歌詠田園風光,內容為第一卷論種莊稼,第二卷論種果樹,第三卷論養牲畜,第四卷論養蜜蜂。晚年,維吉爾又著有史詩《埃涅阿斯紀》(又譯《伊尼阿特》)12卷,寫的是羅馬神話中的英雄埃涅阿斯如何逃出特洛伊,來到意大利並稱王的故事。

詩人賀拉西著有《讚歌》,為屋大維歌功頌德。

奧維德(前43年—14年)以情詩聞名,成名之作為《戀歌》3卷49首,是一部情詩集。又著有《淑女書簡》21篇,系奧維德取材神話故事,以愛情故事中的女主角口吻寫的情書。奧維德所著的《愛經》,由於違反了屋大維「澄清風俗」的政策,被判處流放黑海地區。長詩《變形記》為奧維德代表作,大約寫於流放時期,改寫了許多神話傳說,情節多變,想像奇特,長於心理描寫。

法律

2世紀的法學家蓋約著有《法學階梯》。3世紀,法學家編成了《格列哥里安法典》和《赫爾莫格尼安法典》,保存了大量皇帝敕令和法令。 羅馬法對現代社會的法律制定有深遠影響,現在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如債法、物權法等法律,皆帶有深厚羅馬法的影子。

哲學

新斯多葛派哲學在帝國時期盛行,主要哲學家有塞涅卡和皇帝馬克奧里略,宣揚宿命論禁欲主義

塞涅卡(前4年—65年),系皇帝尼祿的老師,認為哲學的目的在於將人引向德性,主張抑制欲望追求道德。然而塞涅卡本人卻言行不一,大肆斂財。

皇帝馬可奧里略著有沉思錄,主張忍耐克制。[28]

3世紀危機後,新柏拉圖主義集中了當時的神秘主義,代表人物普羅提諾普羅克洛,稱神為世界本源,是絕對無限的存在,且不可認識,而人的肉體是罪惡的本源,人必須要擺脫肉體,方能與交往,獲得真理。這便是「人神合一」的學說。

基督教方面出現了被稱為「教父神學」的神學,代表人物是聖奧古斯丁。聖奧古斯丁著有《論上帝之城》、《懺悔錄》等,將新柏拉圖主義融入基督教教義中。教父哲學以哲學論證很多現今的基本教義,主要的有神論三位一體論、創世論、原罪論救贖論天國論等等。

文化

史學

屋大維時期的史學家李維(前59年—17年),著有《羅馬建城以來史》(又稱《羅馬史》)142卷,現存36卷,敘述傳說中的羅慕路斯建羅馬城至西元9年的歷史。這部史書是西方史學的第一部通史。且文筆精彩。

塔西陀(55年—120年)著有《歷史》12卷,主要敘述弗拉維王朝統治時期的歷史。由於塔西陀生活在這一時期,許多的歷史事件都親身經歷過,所以敘事也相當詳細和生動。由於塔西陀政治上傾向於共和派,反對皇帝,所以在書中批評現實歌詠古代英雄。另外塔西陀著述有所褒貶,對各色歷史人物進行批評和褒揚,旨在發揚高尚道德。此外,塔西陀還有《日耳曼尼亞志》和《編年史》等著作傳世。

自然科學

農業方面,西班牙人科路美拉(Columella)著有《農業論》12卷,講述農牧技術和管理以及社會經濟,這本著作對中世紀的莊園有很大影響。[29]

醫學方面,在提比略時期有名醫塞爾蘇斯(前30年—45年),著有《醫學大全》8卷,其中7—8卷記載了許多手術,且敘述詳細。馬克奧里略時期,有名醫蓋倫(129年—199年),他任御醫多年,著述頗多。蓋倫使用猴類解剖以推測人類的身體結構,這開了解剖學的先河。蓋倫還提出「三靈氣」說,即「活力靈氣」、「自然靈氣」、「靈魂靈氣」,以解釋人體的生理機制。蓋倫的藥物學著述介紹了各種藥材,大約有820餘種,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蓋倫的學說被中世紀的西方奉為經典,直到17世紀威廉·哈維提出血液循環理論。

天文學方面,有埃及亞歷山大里亞的天文學家托勒密(85年—168年),著有《天文集》13卷。該書集古代希臘羅馬天文學之大成,書中使用幾何系統來描述天體運動,並有包括1022顆恆星的星圖,在古代是極其完備的。另外書中還論及曆法的推算,日月食的推算以及天文儀器的製作與使用等等。但由於托勒密信奉「地心說」,為了使這種理論成立,他設計了一種極其複雜的天體幾何系統,以解決一些地心說的推算與實際不符的問題,使推算結果與實際觀測大致相近。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之前,托勒密的學說在歐洲占統治地位。

地理學方面,斯特拉波(前64年—23年)著有《地理學》17卷。其中對當時羅馬人的「已知世界」描寫詳盡,內容包括歐洲各地以及西亞北非,涉及各地的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在書中還探討了環境對各地經濟生活的影響以及對城市的研究。在地理大發現以前,該書是西方最為詳盡的地理著作。

老普林尼(23年—79年)著有《自然史》37卷,內容包括當時科學的各個方面,涉及天文、地理、生物、醫學、農業、礦物等等。《自然史》以老普林尼在多年讀書和見聞的筆記為基礎寫成,全書並無分類,較為雜亂,《自然史》的最大成就在於記敘了各種事物2萬多項,摘錄各種文獻2千多種,使得當時許多珍貴的科學紀錄流傳下來,是古代極其少見的百科全書式著作。

建築

羅馬大競技場建於弗拉維王朝時期,有3層拱門,可容納數萬人,是舉行角斗表演的地方,修有複雜的地下設施供角斗表演使用,甚至可以灌水來進行海戰表演。凱旋門也發源於羅馬,是為皇帝凱旋而建。現在羅馬古城中有兩座凱旋門,一為提圖斯於公元71年所造,另一為君士坦丁大帝在315年所造,上有精美浮雕。

帝國繼承者

查理曼的加洛林帝國

800年,教皇利奧三世在羅馬給查理曼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承認加洛林帝國羅馬帝國的承繼者。查理曼在814年死後,他的帝國就分裂了。

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962年,奧托王朝東法蘭克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被教宗約翰十二世加冕為羅馬帝國皇帝(962年-973年在位),並視之為羅馬公教的保護者。奧托大帝在加洛林帝國分裂出的東法蘭克,即德意志地區,建立神聖羅馬帝國(但其人民並未有羅馬人血統,而是日耳曼人,他們自稱「羅馬帝國」)。962年羅馬教廷承認了神聖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後來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也承認了它的這一地位。1618年6月之前的神聖羅馬帝國人口2500萬人,經過1618年6月—1648年的十四個君主制國家的軍隊入侵和屠殺蹂躪神聖羅馬帝國,使得當時神聖羅馬帝國很多地區60%的人口消失,最嚴重的波美拉尼亞是65%,最輕微的西里西亞是25%。之後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訂時神聖羅馬帝國還剩下1000餘萬人口。 三十年戰爭之後神聖羅馬帝國衰敗而名存實亡,但是直到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拿破崙一世推翻,宣告解體。

莫斯科公國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攻陷後,一向與東羅馬帝國關係良好且信奉相同宗教東正教的莫斯科公國自視為東正教的保護者拜占庭帝國的繼承者。1472年伊凡三世皇帝娶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為妻,並使用雙頭鷹作為國徽,顯示欲繼承東羅馬帝國保護基督教正教—希臘正教事業的意圖。首都莫斯科號稱「第三羅馬」,沙皇一詞也是從「凱撒」一詞演化過來[30]。莫斯科公國在1547年被伊凡三世的孫子伊凡四世建立的俄羅斯沙皇國所取代。

注釋

  1. 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西歐和威尼斯十字軍占領並洗劫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並瓜分帝國領土;經過這次巨大的毀滅之後,這個帝國再也無法未能恢復昔日的力量。
  2. 1453年5月29日鄂圖曼帝國攻陷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

參考文獻

引用

  1. Roman Empire –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www.britannica.com. [2008-07-09]. 
  2. Morris, Ian (October 2010) Social Development Template:Wayback. Stanford University
  3. Morris, Ian (2010) 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ISBN 978-0-374-29002-3.
  4. An average of figure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s listed at the US Census Bureau's Historical Estimates of World Population
  5. Kremer, M. Population Growth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One Million B.C. To 1990 (PDF).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108 (3): 681–716. JSTOR 2118405. doi:10.2307/2118405. 
  6. 夏遇南:《羅馬帝國》,第2頁
  7. Stillman, Norman A. (1979) The Jews of Arab Lands.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p. 22. ISBN 0827611552
  8. Breasted, J.H. Ancient Times a History of the Early World. Рипол Классик. p. 675. ISBN 117400312X.
  9. 夏遇南:《羅馬帝國》,第365頁
  10. Christopher Kelly, The Roman Empir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4ff.; Claude Nicolet, Space,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1,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French 1988), pp. 1, 15; T. Corey Brennan, The Praetorship in the Roman Republ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 605 et passim; Clifford Ando, "From Republic to Empire,"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Social Relations in the Roman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9–40.
  11. Clifford Ando,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Provinces," in A Companion to the Roman Empire (Blackwell, 2010), p. 179.
  12. Nicolet, Space, Geography, and Politics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 pp. 1, 15; Olivier Hekster and Ted Kaizer, preface to Frontiers in the Roman World.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Workshop of the International Network Impact of Empire (Durham, 16–19 April 2009) (Brill, 2011), p. viii; Andrew Lintott,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oman Republ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114; W. Eder, "The Augustan Principate as Binding Link," in Between Republic and Empi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p. 98.
  13. John Richardson, "Fines provinciae," in Frontiers in the Roman World, p. 10.
  14. Richardson, "Fines provinciae," in Frontiers in the Roman World, pp. 1–2.
  15. Mary T. Boatwright, Hadrian and the Cities of the Roman Empi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p. 4.
  16. Yaron Z. Eliav, "Jews and Judaism 70–429 CE," in A Companion to the Roman Empire (Blackwell, 2010), p. 571.
  17. Dio Cassius 72.36.4, Loeb edition translated E. Cary
  18. Brown, P., The World of Late Antiquity, London 1971, p. 22.
  19. Adrian Goldsworth, How Rome Fell: Death of a Superpow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405–415.
  20. 《羅馬人》,漢語大詞典出版社,30-31頁
  21. 張屏,《凱旋瞬間》,228至233頁
  22. 《世界通史·古代卷》,人民出版社,370頁
  23. 是誰造謠說羅馬人個子矮的?
  24. 德尼茲·加亞爾,歐洲史,海南出版社,「羅馬帝國」章,「羅馬帝國的經濟」節
  25. Fergus Millar, A Greek Roman Empire: Power and Belief under Theodosius II (408-450). Sather Classical Lectures, Vol. 64.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Pp. 279. ISBN 0-520-24703-5
  26. McDonnell/MacDonnell, Roman Manliness: Virtus and the Roman Republic
  27. 夏遇南,《羅馬帝國》,452頁
  28. 西方哲學史,張志偉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62頁
  29. 《世界通史·古代卷》,「古代羅馬帝國」章,「帝國時期的文化」節
  30. 《世界通史·中世紀卷》,人民出版社,176頁

來源

書籍

延伸閱讀

  • John Bagnell Bury A History of the Roman Empire from its Foundation to the death of Marcus Aurelius, 1913
  • J. A. Crook, Law and Life of Rome, 90 BC–AD 212, 1967, ISBN 0-801-492-734
  • Suzanne Dixon, The Roman Family, 1992, ISBN 0-801-842-00X
  • Donald R. Dudley, The Civilization of Rome, 2nd ed., 1985, ISBN 0-452-010-160
  • A.H.M. Jones, The Later Roman Empire, 284–602, 1964, ISBN 0-801-832-853
  • Andrew Lintott, Imperium Romanum: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1993, ISBN 0-415-093-759
  • Ramsay Macmullen, Roman Social Relations, 50 BC to AD 284, 1981, ISBN 0-300-027-028
  • Michael Rostovtzef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Roman Empire 2nd ed., 1957
  • Ronald Syme, The Roman Revolution, 1939, ISBN 0-192-803-204
  • Colin Wells, The Roman Empire, 2nd ed., 1992, ISBN 0-006-862-527
  • 塔西佗:《歷史》,商務印書館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