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解剖學以探索人體教學中開展的教學方法為目的,提出課堂教學中進行部分開放性課堂教學的方法,並評價其效果。採用隨機抽取20xx級1個專科班級,上半學期僅採用課堂教學,下半學期採用部分教學內容開展開放性課堂教學的方法,課程結束後,收集學生反饋信息,並比較上下兩學期的成績差異。結果是,採用部分教學內容開展開放性課堂教學的學生成績下學期較上學期明顯提高,且收到學生良好的反饋信息。說明,開放性課堂教學可以使學生建立更加完善的解剖學知識結構,豐富醫學基礎知識,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建立了基礎與臨床的關聯性,同時也促進、調動了其它學科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也可以提高教師綜合的教學能力。
人體解剖學 教學方法 教學改革 開放性課堂教學,人體解剖學是醫學生入校後第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由於解剖學名詞多、內容繁雜,多以描述性語言為主,故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活躍課堂氣氛,且當前屍源短缺,標本少,實驗示教時,學生多,展示視野較小,往往使學生覺得人體解剖學枯燥,逐漸失去學習興趣。為適應當前倡導的以人為本,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素質教育的核心,本文對開放性課堂教學方法進行初步探討。
研究生物體形態結構及其發生髮展的科學。根據研究對象不同,有植物解剖學、動物解剖學和人體解剖學等分支,其中以人體解剖學的研究最為深入詳盡。一般所稱之解剖學即指人體解剖學。人體解剖學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公元前500年的醫書《內經》中即有人體解剖的資料記載。公元前400年,亞里士多德曾進行過較詳細的動物解剖。16世紀,維薩里解剖屍體並用肉眼觀察了人體器官的形態構造,著成《人體的構造》一書,糾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開創了現代解剖學。19世紀末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X線透視、B型超聲圖、電子計算機圖形處理、同位素示蹤、熒光免疫、冰凍蝕刻等新技術的運用,將解剖學的研究推進到了一個新水平。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等專業的一門基礎學科。根據不同的研究方法和重點,又可分為:(1)系統解剖學,研究人體八大系統、各器官形態、結構及其相互關係;(2)局部解剖學,研究人體某一局部區域內(如頭部、胸部、上肢等)的結構和器官間的層次關係和毗鄰關係;(3)年齡解剖學,研究個體出生後,各發育時期(如嬰兒期、青春期等)器官結構的年齡特點及其變化規律; (4)X線解剖學,利用X線觀察和研究人體器官的形態和結構;(5)病理解剖學,研究病變器官形態和結構的改變;(6)比較解剖學,對各類脊椎動物和人的有關器官、系統進行解剖和比較研究。組織學和細胞學可以說是顯微鏡下的解剖學。
解剖學的發展與生產實踐和醫療實踐密切相關,同時也推動着生產和醫療的發展。如表面解剖學的興起推動了對人體體表形態與深部結構對應關係的研究,也為從體表「望、捫」診查或處理內部器官疾病提供了理論根據。臨床醫學的發展要求對器官內部形態結構如肺內支氯管的安排、肝內管道的配布等有較詳盡的了解,因而掀起對肺段、肝段、腎段的深入研究,進而也使肺、肝、腎等外科手術有了大步前進。解剖學的研究也是分類學、人類學、法醫學等研究的基礎。在經濟建設中,在規劃和設計中國的民用工業和國防工業上都需要中國人民自己的體質常數和標準作參考,這也要求通過對人群作解剖學的調查研究來提供。[1]
人體的骨骼系統是由206塊骨頭及超過200個關節所組成,約占成年人體重的15%。骨骼構成了人體的支架,支持人體的軟組織,賦與人體一定的外形,並承擔起全身的重量。如果沒有了骨骼系統,人體就無法支撐。骨骼亦具有保護體內重要器官的任務,如顱骨保護腦、胸廓保護心、肺等。骨骼也為肌肉提供了附着面,好讓肌肉收縮時能夠牽動骨骼作為槓桿,並結合關節引起各種各樣的運動。骨的紅骨髓有造血的功能,而黃骨髓則有儲藏脂肪的作用。骨還是人體礦物鹽(特別是鈣及磷)的儲存庫,供應人需要時之用。骨骼的主要功能總括為:支持、運動、造血、儲存、保護。
人體骨架是以骨骼為主,並佐以關節、韌帶、肌腱、肌肉和關節軟骨組成。
人體的骨骼可按其所在位置而分成中軸骨及四肢骨(附肢骨):
中軸骨 四肢骨(附肢骨) 顱骨(包括聽小骨及舌骨) 29 上肢骨包括肩胛骨、鎖骨;肱骨、橈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 64 椎骨 頸椎(7) 胸椎(12) 腰椎(5) 骶骨(薦椎)(1原5) 尾骨(1原3-4) 26 肋骨 12對 下肢骨包括骨盤的薦椎、尾骨、髖骨(腸骨、坐骨、恥骨);股骨、髕骨、脛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 62 胸骨 1 。
化學成分
骨是由有機物(主要是骨膠原纖維和粘多糖蛋白,約占骨總重量的30至40%)和無機物(主要是磷酸鈣,其次是碳酸鈣和氟化鈣,約占骨總重量的60至70%)構成,骨的有機物使骨具有韌性,而無機物使骨具有硬度,骨整體的彈性和硬度也就是由這兩種化學成分的比例而決定。骨中有機物與無機物的比率會隨着年齡的改變而發生變化,成年人的骨含有2/3 的無機物和1/3 的有機物,這樣的比率使骨有最大的堅固性。根據力學測定,每平方厘米的股骨能承受170至220千克的抗壓(縮)強度(軸向)。由於兒童的骨是有機成分大而無機成分小,故硬度差,但韌性及可塑性大。雖然不易骨折,但卻容易彎曲變形。因此,兒童應特別注意良好的坐立姿勢。反之,老年人骨中的無機物隨年日而增多,有機物卻相對地減少,所以骨較脆而易折斷,而且不易癒合。因此,老年人不宜從事太過劇烈和幅度大的活動。[2]
骨的形狀
人體骨骼的大小不一,但大致上可歸納為四類:長骨、短骨、扁骨及不規則骨。
1.長骨(long bone):長骨大部分呈長管狀,一般位於四肢(例:股骨、肱骨),主要在肌肉收縮時,作為槓桿而引起各式各樣的運動(特別是幅度較大的運動)。
2.短骨(short bone):短骨的形狀近似立方形(例:指骨),主要分布在需要承受較大壓力及作靈活和複雜運動的部位(例:腕部、踝部)。
3.扁骨(flat bone):扁骨呈薄板狀,面積較大,適合於保護內臟器官(例:顱骨)和作肌肉的附着面(例:肩胛骨)。
4.不規則骨(irregular bone):不規則骨呈不規則形(例:椎骨),有些內部還含有空氣的腔隙,以減輕重量(例:上頜骨)。
骨骼系統簡介二—人體骨架
一、對象與方法
隨機抽取20xx級1個專科班級,上半學期僅採用課堂教學,下半學期採用部分教學內容開展開放性課堂教學的方法,課程結束後。
收集學生反饋信息,並比較上下兩學期的成績差異。
二、結果
對學生期中、期末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見表1。經t檢驗,2者平均成績差異具有顯著性。學生對開放性課堂教學的反饋意見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見表2。
表1期中、期末考試成績分析
組別人數考試成績(-x±s,分)
期中考試成績2470..13±15.97
期末考試成績2479.17±12.62
注:期中、期末考試成績相比,p
表2開放性課堂教學的反饋意見表(人,%)
反饋意見結果
激發學習興趣22(91.7)
調動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24(100)
加深記憶和提高學習效率20(83.3)
對學習沒什麼幫助0(0)
三、討論
目前,關於解剖學的教學方法較多。問題教學模式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模式,是指依據教學內容和要求,由教師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的發現、探究和解決為主線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創造欲和主體意識,從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其優點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增寬學生知識面,培養綜合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其缺點是,人體解剖學的內容並非都適合用pbl教學,模式是在縱向學科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建立學科間的橫向聯繫,由於人體解剖學是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學生在知識結構上缺乏橫向學科知識的支撐,此外還存在pbl是否適合。
專業的教學、教師的技能和精力是否適應、學生是否適應、學校管理部門是否支持等問題。病案討論教學法是教師引導學生建立自己分析的思路,通過病例分析,將學科理論知識與相關實踐知識融匯貫通,強調了解剖學知識的實用性。病案討論教學法縮短了課堂與臨床的距離,有利於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有利於鞏固和深化所學知識,加強知識的系統性和條理性,加深了解剖學與臨床知識內在聯繫的認識;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有利於貫徹啟發性原則;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臨床思維能力,使教學相長。病案討論教學法可以有效實現醫學基礎理論與臨床知識的「雙向滲透」,提高其學習效果,有助於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但病案分析法在實際應用中也有其自身的不足:病案分析討論的準備、討論到總結要花費較多時間;病案教學法需要學生從智力上和情感上積極參與、投入教學過程;教師需要不斷的引導和啟發學生臨床分析和思維,使學生學會如何對病情剖析、歸納和總結。
多媒體網絡教學是通過對人體標本或活體進行ct掃描,利用三維製作軟件重建技術和數據處理技術,利用此人體數字化,人體結構,以三維方式清晰顯示解剖細微結構作為教學的方法。可以將人體血管、神經等複雜、位置深結構及毗鄰結構位置等清晰顯示。優點是,結構放大,顯示清晰,學生觀看清楚,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形象生動,易於理解;充實內容,提高效率;教學內容更新及時,便於吐故納新。但應注意: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注重學生主動性和動手能力培養;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教學過程中做到以人為主,以機為輔,人機協作的效果。缺點是,由於多媒體信息量大,且變換快,不易掌握,很難把課堂上傳播的知識進行消化和吸收,易產生教學內容主次不分的問題,學生不易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點和要點內容;另外圖片多,增強了直觀性但留置的時間過短,也不利於學生的思考;教師的多媒體課件製作技術參差不齊,媒體課件製作技術亟待提高。
綜合上述各類解剖學教學方法,我們逐步把理論教學從教室搬到實驗室,邊學邊觀察;利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使教學由靜態變為動態;結合實際教學,讓學生學會運用解剖學知識解決臨床實踐知識;加強階段性的測驗,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進行考核等。開放性課堂是除課程安排的教學時間外,利用課餘時間,將實驗室對學生開放,進行觀摩及操作以及課程安排的教學時間內,到圖書館等資料室查詢相關學習資料的實踐學習。開放性課堂教學方法綜合了問題教學模式、病案討論教學法及多媒體網絡教學。下學期採取了開放性課堂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解剖學課堂中進一步發揮主體作用,實驗室方面,師生共同參與解剖學標本的製作,並將製作合格的精製標本貼好編號及標籤長期封存。鑑於屍體資源緊張,為了提高屍體資源利用率,實驗標本首先需根據各個標本的具體條件,設計出儘可能多的且精製的符合教學的屍體標本。通過這樣方式的學習,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了解剖學結構,鍛煉了實踐操作的手技,且提高了學習效率,也提升了全面分析判斷能力。
理論授課方面,上一節課結束前預留題目方向,使學生對下節課講授內容有所了解,開放性課堂選擇在圖書館或覆蓋校園網絡的教室,上課後針對問題有目的的進行一系列的查詢、檢索,然後學生、老師對題目進行課堂解析及相關知識點的總結。這使解剖學的知識做到了延伸和拓展,使學生意識到,這門課程的現實應用價值,進而增加了學習的積極性和提高了對解剖學學習的興趣,使其被動以考試合格為目的的學習動機轉變為現實需要的自主吸取知識形式。經過開放性課堂的進一步引入,結果顯示,下半學期的開放性課堂教學在調動學生人體解剖學學習興趣、自主學習及取得理想考試成績方面均獲得了較好的效果。但目前,有些學校為學生提供的計算機資源相對較少,校園無線網尚未完全覆蓋;圖書館開放時間有限,收藏書籍、刊物、錄像帶、光盤、報紙及在線電子資源數量相對較少,且更新緩慢。這對開放性課堂教學會有所影響。開放性課堂教學還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編制思考題目,在教學中充當引導者、提問者和答疑者的角色。這就需要教師與時俱進,終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教學的能力,提高自身素養。通過科研提高學術水平,通過到臨床相關科室工作、進修增加跨學科知識的培養。
開放性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加深記憶和提高學習效率及提高學習成績,使學生建立更加完善的解剖學知識結構,豐富醫學基礎知識,加強理論與實踐結合,建立了基礎與臨床的關聯性,使人體解剖學學習與文獻檢索等課程有機結合,同時也促進、調動了其它學科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也可以提高教師的綜合教學能力。
==参考文献==
360 生物科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