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神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神學(英語:Theology),廣泛指稱所有對神(上帝)這個主題展開的研究或學說。神學一詞的希臘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和λογος(即「邏各斯/話語/學說」)兩個字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類對上帝正確認識的學說之意。為宗教研究的一個領域。

  • 羅馬君士坦丁狄奧多西崇信基督教以後,在歐洲,神學多被用以指稱基督教神學,但在基督教神學之外,還有伊斯蘭教神學、猶太教神學等神學體系。
  • 有些科學理論家和人文主義代表由於神學受到認信傳統所規限而拒絕神學,並且主張公立大學不應該有神學系的設置。
  • 例如基督教神學(英語:Christian theology),對於基督教信仰及實踐的教義研究,是神學的一種。
    • 它的基礎是舊約、新約,以及基督教傳統。
    • 基督教神學家通過對於聖經的註釋,理性分析與思辨,以推進基督教信仰,為基督教信仰提供辯論與批評。
    • 基督教神學可以理解為以科學與哲學的方式闡明基督教信仰之根源(聖經神學與歷史神學),以系統的方式分析和闡述信仰(系統神學,尤其是基礎神學和教義學),以及信仰之實踐(實踐神學)。
  • 神學一般來說總是與某個特定宗教或教派有關。就此而言,不但其所闡述的內容,而且還有其思維方式和應用方法,都受到那一特定宗教或教派所決定。
    • 在以科學的方式和態度進行的基督教神學研究中,這種受規定的事實本身尤其變得成問題,需要得到反思。

神學的理念

  • 談到神學,一般人都會有兩種極端的看法:不是消極性鄙視的嫌避;便是積極性過份的推崇。
    • 神學和一般學問同樣神聖。神學研究的內容和對象常被誤解為"神"或有關"神的"事,因而神學常給人一種特殊的神祕和神聖感,或厭棄和畏懼感。
  • 神學教育乃是信眾將歷代的神學知識傳承教導和培育,增擴出來;包括聖經和聖經神學,歷史和歷史神學,教義和哲理神學,教牧和教牧神學,人文和倫理神學五個要位和焦點。
    • 聖經是神學教育的第一要位。神學的首要題材是聖經,其次才是歷代以來教會對聖經和神啟示的理解和反省成果。
    • 熟讀聖經未必需要念神學,神學研究的焦點乃由聖經知識轉到聖經神學上了。
    • 聖經神學乃指以系統性的方法來瞭解聖經啟示中的信仰和真理體系,對聖經啟示也可因此有系統性的理解,以免有見樹不見林之弊。
  • 教義和教義神學俗稱系統神學。乃是指教會信徒信仰基礎的認識論命題。
    • 其要點乃是肯定信仰教義的系統性,貫連性和一致性,使信徒的信仰命題有自識性根基。
  • 哲理神學的範疇更為廣泛,乃是以哲學性的方法來分析和理解信仰的基礎和內含,這自然包括了宗教哲學和道學的研究,其目的無非是希望藉著理性的應用,讓人瞭解學識中信仰層面的含義和運作,也讓人可以以學者的姿態和胸襟來陳述和引證信仰的內含,以發揮信仰的交代性功能和說服性權威。
  • 教牧和教牧神學,教會是神學研究和神學教育的必然處境。離了教會,神學就成了道學(Divinity)或神哲學(theosophy);
    • 個人的宗教體會和宗教經驗,直覺性的真理體驗(intuitive consciousness)就會取代群體性和聖約社體(covenant community)的真理性體驗。
  • 神學教育是教會的特權,是神所賦予教會真理教導的權能。
    • 神學教育雖與教牧教育相輔,但神學教育的焦點不單是在於實用性而在於實踐性(applicability)。
    • 神學教育的成果不單是造就一個教牧來牧養教會,更是要造就出一些教牧型的學者或學者型的教牧。
  • 神學知識和理念的傳承是神學教育的外舉事務,信仰和生命的傳承才是神學教育的內含事工。
    • 信仰和生命是不能教出來的,它是神的恩典在神的恩器仲介的運作中塑成神合用的器皿,神學院應該追溯到舊約時代的先知學校。
  • 基督徒,傳道人的生活是十字架的信心的道路。誠如保羅所說,我如今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
  • 神的呼召絕不是個人也不是個體性的。神學教育應該注重群體生活的焦點。神
    • 學院的生活讓學員體悟到神的僕人絕非孤單,更不是孤獨。
    • 團隊精神,相互共存的體悟,正常的社交生活和共同的交付都是神學教育的必須。
    • 神的工人不但可以獨當一面,一夫當關,更應與團隊同心合體。神學院不但要訓練出一些能人,更應該培育出一些組織人(organizational man)。[1]

台灣耶穌基督神學的發展

  • 社會變遷具有值得我們去探索的神學意義。在全球化潮流的衝擊下,台灣,作為地球村的住民,深受世界思潮的影響。**我們必須從台灣本土的實況來作神學、宣教,我們也不能不注意全球的趨勢走向。
    • 社會、文化都是動態的,各地的思想一直在交流互動、相互形塑中。
    • 亞洲的獨特性是亞洲教會作神學所必須考量的處境和出發點,台灣教會作神學的社會、文化處境是甚麼?台灣教會是否也應該提出類似「批判性的亞洲原則」?
  • 基督教會在台灣宣教已有 140 年之歷史,基督徒仍然是極少數,約佔台灣總人口的百分之三。
    • 台灣社會、人民近年來受到多元思想的影響,基督教不再像以前那樣遭受敵視,年輕人並不排斥基督教,甚至也有中年人、老年人歸信耶穌基督,加入基督教會。
    • 佛教在「慈濟人間佛教」的帶動下,有著顯著的進展,不只是教勢擴大,社會服務也獲得人民肯定。
    • 民間信仰或傳統信仰(如漢人的媽祖信仰、八家將,和原住民的豐年祭、打耳祭等)
  • 從獨裁統治邁向民主,威權思想的餘毒仍存留在許多人的日常生活和制度的運作中,議會政治未能真正落實,立法院反而成為台灣政治亂象的根源。
  • 不包括天主教會和真耶穌教會,基督新教的會員約佔台灣總人口的 2.5%,參看http://blog.sina.com/archive.php?blog_id=8277&md=entry&id=4647,2005/6/12。泛基督徒的總數則佔總人口的 5.11%,參看www.ccea.org.tw/NPBT/reback9-1.htm,2005/6/12。
  • 當前教會實況:傳統主流教會人數銳減,大都失去影響力(如根據 2001 年的數據,主日禮拜人數,台灣聖公會全台灣為 820 人,台灣基督教信義會為 888 人,中華衛理公會也只是 2225 人),獨立教派興起且趨向「自主」,與普世教會缺乏聯繫。
  • 敬拜讚美的風潮遍及所有的教派。莊重的敬拜被活潑的帶動唱所取代,敬拜中某些因素受到強化的同時,某些因素也相對弱化,甚至消失了。禮拜儀式傾向綜藝節目化。
  • 行銷、經營理念在教會組織和事工中的應用愈來愈普遍。
    • 傳福音強調技巧、氣氛,福音的本質似乎給忽略了。
  • 大教會(Mega Church)的迷思所帶來的影響。基督教「魅力」領袖所帶來的領導風格和教會文化,對存活在台灣社會和文化情境中台灣教會的衝擊,顯示正反兩面的影響。
  • 整全的宣教觀未能落實,耶穌基督的福音給窄化、弱化了,基督教信仰被個人化、魔術化。
  • 只偏重某些特質(如講靈語、醫病、趕鬼等)之靈恩運動帶給教會的衝擊,諸如反智、教會分裂、抨擊別人不屬靈等。
  • 教派間的合作,表象多於實質。[2]

參考來源

  1. 唐崇懷. 神學和神學教育的理念和理想. 信望愛. 2000-11-12 [2021-02-28] (中文). 
  2. 陳南州. 變遷社會中的台灣本土神學和宣教 (PDF). 台灣神學教育學刊. 2004-08-x [2021-02-2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