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教宗額我略一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教宗
聖額我略一世
Sanctus Gregorius PP. I
羅馬主教
弗朗西斯柯·德·蘇巴朗繪製的額我略一世像
就任 590年9月3日
卸任 604年3月12日(在位13年191天)
前任 教宗貝拉二世
繼任 教宗沙彬
聖秩
晉牧 於590年9月3日晉牧
個人資料
本名 Gregorius
出生 約540年
意大利羅馬
逝世 604年3月12日(604-03-12)(63歲)
意大利羅馬
葬於 Cappella Clementina, 聖伯多祿大殿, 自1606年起
國籍 Roman
教派 天主教
居住地 羅馬
父母 Gordianus, Saint Silvia

教宗額我略一世拉丁語Sanctus Gregorius PP. I;約540年-604年3月12日),又譯為格里高利一世(英語: Gregory Ⅰ),第64任羅馬天主教教皇(590.9.3~604.3.12),中古世紀教宗[1],他是以一致歡呼的方式當選教宗。

簡介

曾當過隱修士,590年被選為教皇,595年兼任羅馬行政長官,對意大利中部、西西里撒丁島科西嘉進行政教合一的統治。自稱天主的眾仆之仆。

他憑藉敏銳的政治嗅覺,廣建修道院,強制實施了宗教教規,又允許修士從事經濟活動,擴大教會資產。極大地提高羅馬教皇的地位而削弱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地位及職權,使得羅馬教皇的地位與皇帝的地位相當。

其神學思想主要遵循奧古斯丁的學說,但較少強調預定論。

著有《倫理叢談》、《司牧訓話》等。[2]

生平

原圖鏈接額我略一世

教宗額我略一世出生於羅馬。初任職羅馬總督;後棄俗隱修,晉陞執事。579年奉命出使君士坦丁堡;586年回到羅馬,並當選為聖安德勒修道院院長

590年被選為教宗,並於同年建立教宗國。他處事賢明,以堅強的信德傳播福音,照顧窮人。593年倫巴第族侵犯羅馬,最終由於教宗額我略一世的勸說,使得羅馬免遭劫難。

他對新拜占廷皇帝福卡斯極為支持,使得福卡斯在教會內的絕對權利並授予他普世牧首的頭銜;同時教宗也很重視西方的蠻族,一直重視建立與倫巴第王后和墨洛溫王后的關係;隨後並派遣傳教士不列顛傳道,克盡司牧聖職。

他曾發揚教會禮儀生活,整理拉丁聖樂,是羅馬天主教所封的四大「教會聖師」之一,創製了公眾禮拜儀式;額我略讚美聖詠天主教教會單聲部齊唱的禮拜儀式音樂。在彌撒祈禱儀式中用於伴唱,這也是教宗額我略一世在位時收集和整理的因而以他得名;同時有關倫理學神學著作甚多。

604年逝世

西歐封建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教宗額我略一世利用當時的形勢進行了一些改革,從而使羅馬教會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羅馬主教獲得了西歐教會的首席權威,這為基督教的廣泛傳播和奠定中世紀教宗制的雛形,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也對後世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傳言教宗十分謙遜,對於普世牧職之首他卻稱作為「天主眾僕之僕」這種定義一直沿襲至今。從8世紀時他就被尊為教會聖師由於業績卓重影響久遠,故別名又叫作聖大額我略。[3]

軼事

原圖鏈接額我略一世

「額我略30台煉靈彌撒」的來歷

額我略的修院裡,有一個修士,身患重病,臨終前透露自己有金幣三枚隱藏在某處,這與修士禁止有私產的會規,顯然有牴觸。那修士死後,按會現不准葬在修士的公墓,另在別處挖了一個墳穴,將棺柩與3枚金幣一同埋葬。可是額我略認為這修士臨死前已懺悔自己的罪,就命同院修士為亡者一連30天獻彌撒,求上主賜他早日脫離煉獄。到了30天,亡者顯現給他的胞弟,報告自己死後在煉獄受罰,如今罪罰已滿,升天享福。]

消除瘟疫

公元590年,[[羅馬]發生瘟疫,教宗不幸染病身亡,眾人一致公推額我略繼任。為了求上主消滅疾病,額我略下令讓全城信友,分別由城內七聖堂出發,列隊到聖瑪利亞大堂集合,一連三日,在全城遊行,高唱聖歌。當遊行群眾列隊經過各道路時,街頭倒斃的病人,到處都是。可是自遊行結束後,疫病大減,不久完全消滅,居民額手相慶。

當選教宗

原圖鏈接額我略聖歌

聖額我略喜愛過幽靜的隱修生活。他當選教宗後,一再謙讓,並準備秘密出走。但是他的計劃被眾人及時發覺,大家強擁他往聖伯多祿大堂,正式加冕,就任了教會最高元首的職位。

拉溫那總主教聽說額我略當選教宗後謙讓的消息,修書婉言相勸,勸他應以教會利益為重。額我略特地撰述了《神牧論》一書,作為答覆。在這本書內,額我略指出:主教的主要性質是作信友靈魂的良醫,應致力宣傳聖教,及維持教會紀律。這本書一發表,洛陽紙貴,傳誦一時。瑪力斯皇帝請安提阿總主教譯成希臘文字。聖奧斯定將這本書帶往英國,三百年後,由亞斐力王譯成本國文字。查理曼日大帝時代的各教務會議,規定主教均應熟讀該書;舉行主教祝聖典禮時,應將這本書授與新主教。當時受人重視,由此可見一斑。聖額我略指示的各項職責,西方教會神職人員均奉為圭臬。

額我略接任教宗職位後,立即着手整頓教會紀律。他將傲慢驕橫的大副祭洛倫(當時羅馬權勢最大的人)撤職,教廷財政事務,委專人辦理。追思彌撒中,副祭不可唱經。以免人們專為欣賞副祭的歌喉,而選派他們唱經。

額我略對講道的職務,異常重視。他常在彌撒中講道,講道的題材,都是以本日福音經為主。

額我略在寫信給教廷財產管理人員的時候,常叮囑他們善待佃農下屬;凡有急需者,應該貸措金錢給他們,不可吝嗇。他的佃農都生活優裕,稱讚他待人寬大。額我略死後,人們發覺教廷的公庫,空空如也,分文無存,那是因為他生前利用教廷的金錢舉辦大規模的救濟事業,將千千萬萬的災民,從死神手中搶回。

額我略用大量金錢將俘虜從隆巴族人手中贖回,並寫信叮囑主教們將教堂的金屬器皿熔化,變價充贖回俘虜之用。

某年,羅馬麥田歉收,額我略下令購集大量糧食,存儲倉內,將全城貧民,造了名冊,按時分發賑災糧。

額我略對猶太人給予特別的照顧。他嚴禁任何人壓迫猶太人或將猶太會堂充公。他曉諭眾人善待猶太人,不可歧視。有一次,撒狄尼島猶太人向他申訴,猶太會堂被當地人士霸占,他立即下令發還了會堂。

當時,隆巴族騷擾意大利,烽煙遍地,民不聊生。額我略領導人民,保衛羅馬。593年隆巴族大規模進攻,羅馬人心惶惶,秩序大亂。額我略挺身而出,單身往見隆巴王勸他撤兵。隆巴王為教宗的偉大人格所感動,立即撤了兵,羅馬免遭蹂躪。

額我略雖日理萬機,仍能忙中偷閒,撰述聖書。593年,他的《對話》正式問世,那是中古時代最著名的聖教書籍之一。

額我略很注意向外教民族傳教的事業。他對英國的傳教工作,更表示異常的關注。在他任教宗的時代,對英國展開的傳教工作,獲致輝煌的成就,這不能不歸功額我略的領導有方,同時也應歸功於英國民族與天主聖寵合作的精神。

當時英國人民渴望領受福音的真光,由於缺乏傳教人員,額我略特在他自己一度任院長的那座聖安德肋修院中,遴選40位修士,去英國傳教,這批傳教人員的領導人,是聖奧斯定。

東羅馬帝國對意大利人民橫徵暴斂,額我略主持公義,表示嚴正的抗議。同時,由於東羅馬皇帝還禁止軍人棄俗修道,額我略也對這個禁令提出抗議。

額我略為人謙遜,他雖是教會的最高領袖,卻自稱是天主「諸仆之仆」,這個稱謂自他而始,後世教宗襲用至今。

額我略常患有胃病和風濕病,可是他不顧身體多病,力疾從公,一天也不休息。13年的教宗生涯,嚴重地影響了他的健康,他卻始終不渝地處理公事,直至最後一分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臨死前,他的最後一件事是送一件厚大衣給一位貧苦的主教。

理論

原圖鏈接額我略一世

神論

格里高利一世不僅是一個很有政治才幹的教皇,而且是一位神學理論家。他根據聖·奧古斯丁神學思想認為,一切對人有用的知識,都已包括在《聖經》中了。任何人如遇疑難,都可以從《聖經》中求得解答。所以,解釋《聖經》也就成了人類最大的學問。

但怎樣解釋《聖經》呢?他很誇耀人抽象的「靈感」,認為「靈感」一來,即便自己原來不太懂,也會脫口而出。格里高利一世曾對法蘭克的維昂主教發出指示,基督教會應反對世俗知識,這一點也成為中世紀教會長期的方針。格里高利一世還寫了許多宗教著作流傳於世,其中有三部著作在中世紀的歐洲可謂家喻戶曉。

一部是《伯約記解說》(或譯《道德論》),這部書是對《聖經》的詮注,也是關心教會倫理道德的教科書。

一部是《論神職人員的職責》,寫的是關於主教、神父們的人品和職責指南,曾被譯為希臘文、英文而流行各地。

還有一部是《意大利父老生平神跡對話錄》,在書中他把世界描繪成充滿神跡、天使魔鬼煉獄等情景,並有好人享樂,罪人受苦之類的宗教故事。

格里高利一世對奧古斯丁關於教會的論述又有進一步的發展,特別是更多地結合了大眾基督教的內容。他像奧古斯丁一樣認為上帝已把揀選人規定好了,但又不那麼過分強調「預定論」。

他認為,人得救不僅要靠上帝的恩典,而且也要靠個人的「善功」。他強調個人的主要善功就是履行教會的聖事。比如受洗後犯了罪,就要靠懺悔來補贖,靈魂便可以得救。他詳細闡述了善功在靈魂得救中的作用,對中世紀基督教徒的宗教生活起了很大的影響。他還表示「聖餐」非常重要,可以救助活人和死人。

關於「煉獄」,他指出這是基督教信仰中不可缺少的內容。「煉獄」是指善人生前罪惡沒有贖盡,死後靈魂升天之前暫時受罰的場所。他要求活着的人對在煉獄中親人的靈魂抱有一種信念:「要相信在審判之前,有煉獄的火,煉盡某些輕微的罪。」可以說,「善功」和「煉獄」的教理是格里高利一世最為重要的宗教主張,是原罪和救贖思想的深化體現。

格里高利一世強調嚴格執行教士獨身制以及教士、修士和信徒必須苦修和遵守「絕對服從」的誓120言,表示「即使當局的行為應受指責,而用暴力反對當局也是絕不容許的」。[4]

輿論

與此同時,格里高利一世開始大造輿論,稱羅馬主教之位來自使徒彼得一脈相承。彼得受主命而負責照管所有教會,故羅馬主教應當成為普世教會之首。

從此,西方教權主義開始興起,羅馬教會當局逐漸演變為羅馬教廷,格里高利一世正式宣布「教皇」的稱號只能屬於羅馬主教,其他主教不得再稱「教皇」。

由此可見,格里高利一世實際上是中世紀第一位教皇。[5]

音樂藝術

原圖鏈接額我略一世

公元6世紀末,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為了統一教會儀式中的音樂,將教會禮儀歌曲、讚美歌等收集、整理成一本《唱經歌曲》(即「聖詠」),共收集整理了三千多首歌曲,它後來就被人們稱做「格里高利聖詠」。

格里高利聖詠只用人聲,歌詞採用拉丁文,不用器樂伴奏。格里高利聖詠沒有和聲和對位,旋律簡單,不用變化音和裝飾音,音域也很窄,一般不超過八度。雖然它的旋律沒有明顯的節奏重音,速度徐緩,但較好地配合了拉丁文歌詞的抑揚頓挫。格里高利聖詠原來是沒有記譜的,而是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來傳播。

後來,由於聖詠數目的增多而需要給演唱者提示不同旋律的輪廓,於是就逐漸產生了簡單的記譜。格里高利聖詠追求一種肅穆、超脫的氣氛,排斥人世的激情。格里高利聖詠在產生、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古希臘希伯萊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的音樂,因此,它使我們了解了已失傳的古代地中海地區的音樂文化。同音,格里高利聖詠也孕育了西方一千多年來的音樂藝術。[6]

格里高利歌調

格里高利歌調的基本音階有sol、la、do、re、mi這五音構成,為吟誦式頌歌,最初專用於男聲演唱,其特點是單音無伴奏,不分拍子與小節,而依歌詞字音的長短唱出節拍,節奏自由,沒有和聲。其歌詞採用無韻散文形式,取自拉丁文的《詩篇》。在演唱中,獨唱與合唱輪換進行的方式稱為「應和」,而僅以合唱各半相輪換的方式則謂之「對答」。

格列高利歌調根據教會的宗教儀式而分為兩大類,以耶穌最後的晚餐與受難為內容的乃「彌撒曲」,而當作讚美歌用於每日禱告的則為「禱告曲」。格列高利歌調在9世紀時已流行歐洲,12世紀前後在英、法等國被稱為「平調」,譯自拉丁文cantus planus,其名也用來泛指所有古代西方教會的頌調。

格里高利聖詠

格里高利聖詠作為歐洲封建社會初期的主體音樂,可以說是西方音樂文化中的第一朵花。它的發展與整個西方音樂史有密切的關係。在記譜法的研究、音樂理論、複音音樂的興起與發展、音樂學校的成立等許多方面,都要提及格里高利聖詠,即使現代的調式音樂也是以格里高利聖詠的調式為基礎。

格里高利聖詠中最富特徵的旋律不僅長久地保存在中世紀作曲家的創作中,而且還保存在後來許多世紀的作曲家的創作中。我們在巴赫莫扎特等人的作品中可以聽到這些旋律,如莫扎特的《朱庇特交響曲》、李斯特的《死之舞》,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第 5樂章 、聖·桑的附有管風琴和鋼琴的《 C小調第三 交響曲》、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鋼琴和管弦樂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流傳至今的許多樂曲,如小步舞曲、軍隊進行曲,以及奏鳴曲第一樂章 等,都是由格列高利聖詠擴展而成。而產生在基督教背景下的複音音樂就是由兩個或更多互相獨立的聲部構成的音樂。

這種音樂的產生,標誌著西方音樂前進了一大步。複音音樂出現在中世紀基督教的背景之下,是由格列高利聖詠發展而成,其音樂家都是天主教會的僧侶。[7]

譯名列表

視頻1:什麼是額我略聖詠

視頻2

本篤十六世 拉丁文彌撒 額我略歌詠 聖歌 拜聖體

參考文獻

  1. Pontiffs. Holy See. [2019-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9) (英語). 
  2. 孫慶芳.《外國歷史名人傳》-古代部分下:人民出版社,重慶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26-431頁
  3. 2014年9月3日 聖額我略一世(教宗、聖師)(紀念) .天主教在線.2014[引用日期2014-10-27]
  4. 9月3日 聖額我略一世/聖小西默盎「石柱人」_柏保祿_新浪博客 2013年9月3日 - 聖額我略一世(教宗聖師 St. Gregory the Great) 聖額我略一世,通常稱為「大額我略」,因為他在事業、功德、...
  5. 第六四任教宗 大聖額我略一世_彭振坤_新浪博客 2017年2月14日 - 大聖額我略一世(St.Gregory I)教宗,又譯聖國瑞一世、聖格里高利一世、聖格雷戈里一世、聖格雷高里一世、聖格列高里一世、聖格列高利一世、聖格列高列...
  6. 額我略一世聖師 談自己 2016年9月3日 - 額我略一世聖師 談自己ypapanti 2016-09-03 09:40:28 「人子!我派你作以色列家族的守衛。」要注意,上主所派遣的宣道者,常被視作守衛。一個守衛常站在...
  7. 晚禱聖額我略一世(教宗聖師)天主... 來自天主教中文網 - 微博 2018年9月3日 - 【晚禱】聖額我略一世(教宗、聖師)。天主,禰以仁慈治理禰的子民,以愛心照顧我們,求禰俯聽聖額我略教宗的代禱,將智慧之神,賦予管理禰教會的人,使我們的...

外部鏈接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