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聖·奧古斯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聖·奧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354-430),天主教聖師,古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思想家,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神學、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羅馬天主教會,他被封為聖人和聖師,並且是奧斯定會的發起人。他是聖婦莫妮加的幼子,出生於北非,在羅馬受教育,在米蘭接受洗禮。他的著作《懺悔錄》被稱為西方歷史上"第一部"自傳,至今仍被傳誦。

聖·奧古斯丁
聖·奧勒留·奧古斯丁.jpg
出生 公元354年11月13日(甲寅年)
北非
國籍 羅馬帝國
別名 聖奧斯定、聖奧斯丁、聖奧古斯丁
職業 思想家、主教
知名於 《懺悔錄》

目錄

1、生平介紹

2、重要觀點

3、著作影響

4、思想體系

生平介紹

奧古斯丁生活在羅馬帝國走向衰落的年代,是當時最偉大的神學家。他的著作在整個中世紀對天主教學說和觀點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事實上他的影響至今仍然存在。

354年奧古斯丁出生在距沿海城河馬以南45英里的塔加斯特城(現在阿爾及利亞的蘇格艾赫拉斯)。他父親是個非基督徒,母親則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在襁褓時未受洗禮。

少年時期
奧古斯丁甚至在少年時期就顯露出了非凡的才華。十六歲前往迦太基學習。在那兒他找到了一位情婦,生了一個私生子。十九歲時他立志攻讀哲學,不久便開始信仰摩尼教──由先知摩尼約在204年創立的宗教。在年青的奧古斯丁看來,天主教天真單純,而摩尼教哲理深奧。但是在隨後的九年中,他逐漸對摩尼教感到失望。他二十九歲時來到羅馬,不久又到了意大利北方的米蘭市,在那兒擔任雄辯術教授,通曉了一門經過修正的柏拉圖哲學──新柏拉圖主義,該學說是蒲魯太納斯在公元三世紀發展的。

當時米蘭的主教是聖·恩布路斯,奧古斯丁聽了他的一些說教,對天主教有了新的更為深刻的認識。到32歲時他改信天主教,由一度是天主教的懷疑者轉變為天主教熱情的支持者。387年奧古斯丁接受恩布路斯的洗禮,隨即返回家鄉塔加斯特。

391年奧古斯丁成為河馬市主教的助手,五年後主教去世,當時42歲的奧古斯丁成了河馬市的新主教,在隨後的餘生中一直擔任此職。

主教生涯
雖然河馬不是一個重要城市,但是奧古斯丁才華卓越,很快就成為天主教界最受尊敬的領袖之一。雖然他體質孱弱,但是卻在速記員的幫助下寫出了大量的宗教著作。至今尚存的他的布道約有500篇,書信200多封,他的最著名、最有影響的兩部著作是《論天主之城》和《懺悔錄》。後一部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自傳之一,是他在四十多歲時寫成的。

奧古斯丁的書信和布道中有許多是批駁摩尼教派(一個從天主教中分離出來的教派)和貝拉基教派(當時另一個主張異端的教派)的。他同貝拉基派的辯論是他的教說的一個重要部分。貝拉基是一個修道士,他約在400年來到羅馬,講解幾種有趣的神學學說。貝拉基聲言:我們誰都沒有犯過原罪,我們誰都有選擇行善或作惡的權力,一個人若一生正直,取得功績,就會得到拯救。

重要觀點

預定論
由於在一定程度上受奧古斯丁的影響,貝拉基的觀點被宣布為異端,他本人(已被驅逐出羅馬)被開除教籍。根據奧古斯丁的說法,所有的人都犯有亞當之罪,僅僅通過個人努力取得的成就是不能得到拯救的,要獲得拯救必須靠上帝的恩典。在此以前就有過類似的思想,但是奧古斯丁使先前的論說得到了加強,他的著作通過這些論點鞏固了天主教的地位,隨後又成為千古不變的信條。

奧古斯丁認為上帝已經知道誰會得到拯救,因此我們當中有些人是被預定會得到拯救的。這種預定論的思想大大地影響了後來的神學家如聖·托馬斯·阿奎納和約翰·加爾文。

兩性關係
也許比預定論的思想甚至更為重要的是奧古斯丁的兩性關係的觀點。當他改信天主教時就已下定決心放棄性生活(他曾寫道:"迴避兩性關係比迴避什麼都重要。")。但事實表明放棄性生活對奧古斯丁來說是相當困難的,他在《懺悔錄》中對自己有關這方面的鬥爭和觀點都做了一定的論述。因為他名聲鼎鼎,所以在該書中所表達的觀點強烈地影響着中世紀人對性的態度。奧古斯丁在他的著作中還把原罪和性慾的概念聯繫在一起。

著作影響

羅馬帝國
在奧古斯丁的一生期間,羅馬帝國正在迅速衰落。事實上在公元410年羅馬市遭到了艾拉瑞克①所率的西哥特人的洗劫。留在羅馬的異教徒自然想要藉此機會懲罰羅馬人,因為他們為了天主教的利益而拋棄了古代的眾神。聖·奧古斯丁最著名的一書《論上帝之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針對這種指責為天主教所做的辯護。但在該書中還包含着一種完整的歷史觀,一種後來對歐洲發展有巨大影響的歷史觀。奧古斯丁表述的觀點認為羅馬帝國無足輕重,羅馬市和地球上的其他任何城市都是根本不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天主之城"的發展──換言之即人類精神的進步。天主教理所應當是實行這種進步的媒介(在基督之外不存在着拯救)。因此可以這樣說,無論皇帝是異教徒、基督徒或是野蠻人都沒有羅馬教宗和天主教重要。

雖然奧古斯丁沒有採取決定性的措施,但是他提出的論點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現世的統治者應從屬於羅馬教宗。中世紀的羅馬教宗為從他的教說中所得出的這個結論而感到高興。因此他的教說為教會和國家之間的長期鬥爭打下了根基,歐洲歷史在許多世紀中都有這一鬥爭的特點。

希臘哲學

奧古斯丁的著作是使希臘哲學的某些方面傳入中世紀歐洲的一個因素。特別是新柏拉圖主義對奧古斯丁思想的成熟有很大的影響,後來又通過奧古斯丁影響着中世紀的天主教哲學。我們至今還會饒有興致地注意到:笛卡爾提出過著名的論斷"我思故我在",奧古斯丁也提出過隱含這一論斷的思想,當然兩者的說法各異。

奧古斯丁是黑暗時代之前的最後一位偉大的天主教神學家,從所有的主流方面來看,他的著作使天主教學說在整個中世紀基本上具有它所要保持的形式。他是一位傑出的拉丁神父②。他的著作在神父中擁有廣泛的讀者。他的有關拯救、性、原罪以及許多其他觀點都產生過相應的影響。許多後來的天主教神學家如聖·托馬斯·阿奎奈以及新教徒領袖如馬丁·路德和加爾文都受過他的強烈影響。

公元430年奧古斯丁在河馬去世,終年76歲。當時一個侵略過搖搖欲墜的羅馬帝國的野蠻部落──旺達爾人正在包圍着河馬市。幾個月以後,他們攻克了該市,幾乎把全城都焚為灰燼;然而奧古斯丁圖書館和大教堂卻安然無恙。

相關新聞

聖·奧古斯丁簡介 / 聖·奧古斯丁名言 聖·奧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奧古斯丁,天主教譯「聖思定」、「聖奧斯定」、「聖奧古斯丁」,354-430),古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思想家,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羅馬天主教系統,他被封為聖人和聖師,並且是奧斯定會的發起人。對於新教教會,特別是加爾文主義,他的理論是宗教改革的救贖和恩典思想的源頭。他是聖孟尼迦的幼子,出生於北非,在羅馬受教育,在米蘭接受洗禮。他的著作《懺悔錄》被稱為西方歷史上「第一部」自傳,至今仍被傳誦。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