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會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耶路撒冷會議又稱使徒會議,或是耶路撒冷大會,大約是公元49年在耶路撒冷召開。在古代大公會議舉行之前的各種會議中,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它被天主教會與東正教會視為後來大公會議的原型與先趨,而且是基督教倫理的關鍵部分。該會議決定外邦人歸化為基督徒沒有義務遵守大部分的摩西律法,包括關於男性割禮的規則。然而,會議卻保留禁止吃血、帶血的肉和未被適當宰殺的動物肉,禁止通姦和偶像崇拜,有時被稱為「使徒法令」或「耶路撒冷四條禁戒」。
復活節是為紀念耶穌復活的節日[1],據《聖經·新約全書》載:耶穌受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後,第三天復活。根據公元325年尼西亞公會議規定,復活節在每年春分後第一個圓月後的第一個星期日,一般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2]。
簡介
該次會議的目的是解決外邦人信教後,加入教會所要遵守的條件。當時有兩派主張:一派以法利賽人為主,要求嚴格遵循摩西律法(當然是已經被祭司與文士過度儀式化的規矩),包含割禮。另外一派,以保羅和巴拿巴為代表,主張摩西律法連猶太人都覺得難以遵守,不必強求外邦人遵循。
與會者包括:
保羅、巴拿巴和安提阿教會的代表。
使徒和耶路撒冷教會的長老,包括西門彼得和雅各。
會議結論
首先,不要求信耶穌的外邦人遵循猶太人的律法。只剩下三項為外邦人必須遵守:
不祭拜偶像
不可姦淫
不吃被勒死的牲畜和血。
其次,派遣代表陪同保羅和巴拿巴去向外邦人說明,以免爭議。
影響
外邦人不必施行割禮,使宣教工作更容易為外邦人接納,福音才能廣傳。
擺脫已經僵化成繁文縟節的摩西律法,使信徒的心靈更加自由。
使基督教神學有獨立發展的空間,而基督教不只是成為猶太教的一個教派。
開了大公會議的先例,使得以後教徒能以會議討論方式解決教義上的爭論。
視頻
耶路撒冷會議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復活節由來及傳統,搜狐,2018-03-13
- ↑ 復活節是什麼節日?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之間有什麼關係,搜狐,2018-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