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新教:又称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属于天主教体系的宗派之统称[1],源于16世纪神学家马丁·路德等人所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

新教(Protestantism),又称基督新教,是西方基督教中不属于天主教体系的宗派之统称[2],源于16世纪神学家马丁·路德等人所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3],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为基督宗教三大分支。一些既不属于天主教,亦与欧洲宗教改革没有历史渊源的教会,例如无宗派教会,也被视为新教[4][5]。新教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要得到上帝拯救,唯独凭藉信心[6]而不是靠善行[7][8]。新教以《圣经》为信仰之唯一依据[9],反对天主教圣统制[10][11][12],更相信所有信徒都具有祭司的职分[13]。新教各宗派在圣餐观等神学问题持不同看法[14],但普遍以「五个唯独」为信仰核心思想。[15]

对新教的称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意为「抗议」,源于1529年神圣罗马帝国宣布马丁·路德为异端之后所引起的强烈抗议[16]。其实在马丁·路德之前已经有多位宗教改革家尝试改革甚至脱离天主教会,但最后直至路德才获得成功。[17]16世纪路德宗信仰由德意志传入丹麦挪威瑞典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冰岛[18],另一位宗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的思想亦传入匈牙利荷兰苏格兰瑞士法国[19]。同时期,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带领当地教会脱离天主教会独立,亦开展了英格兰宗教改革运动。[20]

新教成功发展出其独特文化,为人类在教育、人文 、科学、政治和社会秩序、经济、艺术等领域带来重大贡献。[21]有别于天主教和东正教,新教在神学和教会体制上没有单一组织架构或领导,教内主要宗派包括路德宗归正宗圣公宗重浸宗浸信宗循道宗五旬宗复临宗灵恩宗等。[22]全球各地兴起的独立教会、[5]非宗派教会福音派灵恩派,广义上也被视为新教。[23]现时全球约有十亿新教徒。[註 1][25][26]

历史发展的缘故,华人社会普遍以「基督教」一词直接称呼新教。[27][28]

新教:英国宗教改革--圣公会的成立。

词源

西方对新教的称呼源自拉丁文「protestatio[[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la的條目]]」,意为「抗议」{NoteTag|包括英语Protestantism德语Protestantismus法语Protestantisme [29]}},这个词源可追溯到1529年神圣罗马帝国{link-en|第二次许佩尔会议|Diet of Speyer (1529)|第二次许佩尔会议}},当时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藉会议推翻了1526年{link-en|第一次许佩尔会议|Diet of Speyer (1526)|第一次会议}}的决定,重申帝国境内只可以信奉天主教,并进一步镇压马丁·路德等教会改革势力。查理五世此举最终引起会议内改革派强烈反弹,支持马丁·路德的萨克森选帝侯等六位王侯和十四个帝国自由市代表在会中宣读了一篇名爲《抗议》的文件,自此教会的改革派就被称爲「抗议派」[30][31][32],而新教在中文社群亦因此有「抗罗宗」、「更正教」、「归正教」等旧式称呼。[33]两岸三地普遍以「基督教」一词直接称呼新教。< name=hk/>「新教」这学术名称为是对应历史上的「旧教」天主教。< name=moitw/>

宗教改革

新教的出现,源于神学教授兼天主教修士马丁·路德教廷贩卖赎罪券活动的批判,赎罪券后来也成为宗教改革的导火线。[34]

其实,路德自1505年进入修道院之后,便经历信仰、灵性上很大的挣扎,「自觉罪孽深重,无法得到上帝的喜悦」。[35]直至他在威登堡大学教授圣经,从钻研《与罗马人书》第一章17节「义人必因信得生」中,深深领会到罪人不能靠自己的努力去换取上帝的拯救,而且靠赖上帝的「恩典」。[36]学者认为,从那一刻开始,路德才得到心灵上的释放。[37]

16世纪初,赎罪券盛行并出现滥发情况,[38]天主教教宗宣佈任何人购买赎罪券即可获得赦罪和拯救。路德坚持教宗的立场明显违反《圣经》真理,认为这与上帝在《罗马书》和《加拉太书》中的启示有很大出入。[39]1517年10月31日,路德以拉丁文撰写《关于赎罪券的意义及效果的见解》(亦称《九十五条论纲》),并张贴于威登堡城堡教堂的门上,望能引起学术界及教会领袖的关注和讨论。路德此举掀起影响深远的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1520年6月15日,教皇利奥十世发布上谕,宣告路德为异端。1521年1月3日,教廷正式将路德处以破门律,开除教籍。4月中,路德在神圣罗马帝国沃木斯议会中受审,当时他坚持除非以圣经证明他有错,否则拒绝撤回主张。4月20日,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宣佈路德为「异端」,一个月后更联同国会向路德下通缉令。萨克森选侯肺特烈三世随即安排路德在瓦尔特堡的城堡中避难。避难期间,路德为了让平民百姓也能阅读上帝的说话,致力用浅白易明的德文翻译原文圣经。1530年,教宗威胁用武力镇压支持路德的信徒(即后来的路德宗,又称信义宗),从此被逼脱离天主教会。[40]

教派的形成

新教的抗议精神可以追溯至14世纪的一些宗教改革先行者,英国威克里夫派以及罗拉德派波希米亚扬·胡斯派和义大利萨伏那洛拉的信徒。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德国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迅速的席卷了整个德国,在日内瓦加尔文归正运动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宗教改革的影响。

新教:茨温利(Huldreich Zwingli,1484-1531)瑞士宗教改革运动领袖。

同期英国圣公会成立了,有很多人认为是新教运动的一部分,但一部分人认为仍然属于广义旧教,与天主教东方基督教相似的古老教会。

到了16世纪中叶,主要宗派都与天主教抗衡。因著教权与王权的权利争夺,新教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许多民族国家或世俗政权的支持与保护。在宗教战争后,根据随之而签订的合约,如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教随国定原则,形成了新教在欧洲的佈局,信义宗分佈于德国以及北欧诸国;归正宗瑞士荷兰以及苏格兰

16世纪末到17世纪,新教的主要宗派在教会的组织与崇拜仪式上已有基本雏形。对于教义的认定上经过长期的争论也逐渐成为体系。新教的神学家编写了大量的神学著作。17世纪中叶,英格兰的清教徒革命要求以加尔文主义改革妥协保守的圣公宗教会,把新教运动又推进了一步,产生了脱离圣公宗的新教派,如英格兰的长老会公理会浸信会公谊会等等。随著移民美洲,新教也成为美洲宗派的大宗。

神学的发展

宗教改革之后,在英美世界的新教教会主要有两大对立神学思想:加尔文主义阿米念主义,在德国和北欧国家的新教教会主要接受路德宗神学。19世纪进化论在欧洲兴起,理性主义蓬勃发展,某些知识分子开始认为圣经中的神迹奇事不合理性而加以拒绝。20世纪,在唯物观衝击影响下,新教在正统教义之外陆续出现了基督教社会主义自由主义神学等非正统神学思潮。为对抗自由主义神学对正统教义的冲击,浸信会长老会内部兴起了基督教基要主义运动。另外,在卫理公会中发展出灵恩运动圣洁运动等,在路德宗教会中曾发展出虔敬主义运动。

教义

基督新教与天主教均继承普世教会历史上许多传统教义,如「三位一体」、[41]圣经》作为上帝的启示、[42]原罪[43]与「最后审判」等等,[44]但有别于天主教和东正教,新教在行政上没有单一组织架构或领导,而且在教义上强调「因信称义」、[6][8]信徒皆祭司」,[45] 以圣经作为最高权威,[46] 亦因此否定以教宗为首的圣统制[10][11][12]、拒绝天主教教条中关于圣传与圣经具同等地位的教导[註 2][47]

五个唯独

新教各宗派间教义不尽相同,但一致认同「五个唯独[48][49]

  • 唯独恩典(Sola Gratia):人的灵魂得拯救唯独是神的恩典,是上帝送给人的礼物。
  • 唯独信心(Sola Fide):人唯独藉信心接受神的赦罪、拯救。
  • 唯独基督(Solus Christus):作为人类的代罪羔羊,耶稣基督是人与上帝之间唯一的调解者(「中保」)。
  • 唯独圣经(Sola Scriptura):唯有圣经是信仰的终极权威。
  • 唯独上帝的荣耀(Soli Deo Gloria):唯独上帝配得讚美荣耀

唯独信心

新教认为,圣经已表明人得救的唯一途径是相信主耶稣基督为救主。「唯独信心」也可称为「因信称义」(“因信”即是「凭借信心」,而“称义”则是「被上帝判为无罪」)[50][51],是整个信仰的核心思想[52]。新教相信,上帝因著耶稣已替人类受罚而免去人的罪,[53][54]而人是单单以上帝所赐的信心,去接受这个赦罪。[55]一个人得拯救,完全是出于上帝恩典,而不是出于人的善功、行为[56][6],这有别于东正教[註 3]与天主教[註 4]认为人除信心外亦必须加上善功才能得救之教义[57][58]

在《新约圣经》中,保罗强调: {quotation|你们得救是靠著恩典,藉著信心。这不是出于自己,而是 神所赐的;这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Bible|以弗所书|2|8-9} {quotation|因为世人都犯了,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的称义。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著耶稣的血,藉著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因为他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好在今时显明他的义,使人知道他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既是这样,哪裡能夸口呢?没有可夸的了。用何法没有的呢?是用立功之法吗?不是,乃用信主之法。|{Bible|罗马书|3|23-27} {quotation|做工的得工价,不算恩典,乃是该得的。唯有不做工的,只信称罪人为义的神,他的信就算为义。|{{Bible|罗马书|4|4-5}

另一方面,新教亦认为,虽然耶稣基督为所有人死,不信的人将失去耶稣基督为他们赢取的赦罪。[59] {quotation|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Bible|约翰福音|3|18} {quotation|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Bible|约翰福音|3|36} {quotation|你们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Bible|约翰福音|8|24}

唯独恩典

新教徒认为,赦免、生命和救恩临到罪人身上,完全是上帝所赐的礼物,是上帝差遣圣灵进入人的心裡作工,叫人改变心意(悔改)、认罪并信靠主耶稣基督[60][61]。藉著信心所接受的,是上帝的恩典(礼物)。恩典与信心都是和「行为得救」、「行为称义」对立的:[62] {quotation|既是出于恩典,就不在乎行为;不然,恩典就不是恩典了。|{Bible|罗马书|11|6}

圣经也教导: {quotation|我们既因信称义,就藉著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我们又藉著他,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这恩典中,并且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Bible|罗马书|5|1-2} {quotation|神救了我们,以圣召召我们,不是按我们的行为,乃是按他的旨意和恩典。这恩典是万古之先,在基督耶稣裡赐给我们的|{Bible|提摩太后书|1|9}

唯独圣经

「唯独圣经」即是「唯独以圣经为依归」,新教徒相信圣经全都是上帝的默示及无误的真理,是上帝启示的唯一来源、教会的最高权威,没有任何人或传统可以替代:[63][64]

{quotation|所吩咐你们的话,你们不可加添,也不可删减,好叫你们遵守我所吩咐的,就是耶和华你们神的命令。|{Bible|申命记|4|2} {quotation|凡越过基督的教训不常守著的,就没有神;常守这教训的,就有父又有子。若有人到你们那裡,不是传这教训,不要接他到家裡,也不要问他的安。因为问他安的,就在他的恶行上有份。|{Bible|约翰二书|1|9}

新教徒认为圣经更是所有人在信仰和生活上的最高准则,「人当以训诲和法度为标准。」[65] 教会要作牧养及施行教会纪律只能依从圣经内的教导而行,亦不可以修改或曲解圣经任何字词内容来迎合属世的需要[63]

{quotation|若有讲道的,要按著神的圣言讲|{Bible|彼得前书|4|11} {quotation|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圣经都是上帝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Bible|提摩太后书|3|15-16}

信徒皆祭司

「信徒皆祭司」,是指所有信徒都拥有祭司的职分,[66]传上帝的福音。< name=twbp16/>《彼得前书》二章9节向基督徒指出: {quotation|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

基督新教认为所有信徒都可透过中保耶稣基督,直接地、没有等级地去到上帝的面前[67],他们都是福音的使者或僕人,而上帝的旨意就是要所有基督徒跟别人分享救恩的信息[68][45],即「福音」——上帝藉耶稣的牺牲赦免世人罪孽[55]的好消息[69]: {quotation|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Bible|彼得前书|2|9}

耶和华最后审判

新教认为,基督耶稣再次降临世上的时候,要坐在宝座上审判全人类:[70] {quotation|万民都要聚集在他的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像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Bible|马太福音|25|32}

使徒保罗亦指出,基督耶稣就是那位将来在「他的显现和他的国度」里,「审判活人死人」的。[71]新教相信,在审判当日,耶稣基督要将众人(包括活著的和从死里复活的)分为两群。至于人被审判的标准,新教认为,耶稣已清楚指出非信徒因为弃绝祂和祂的福音,就会被定罪:[72] {quotation|弃绝我不领受我话的人,有审判他的;就是我所讲的道,在末日要审判他。|{Bible|约翰福音|12|48}

人若拒绝行上帝所喜悦的事,等于为「不信」提供证据。< name=AS108/>

圣礼

与天主教的圣事观很不同,一般来说新教只承认洗礼圣餐两个圣礼[73] (浸信会、播道会和宣道会等视为「定例」)。主餐被视为圣礼之一是因为根据新约圣经中Template:Bible记载,有关主耶稣在最后晚餐中说过的话:「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就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著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赦。但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裡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新教神学认为耶稣基督清楚吩咐信徒施行洗礼和圣餐礼: {quotation|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做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Bible|马太福音|28|19 {quotation|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Bible|路加福音|22|19}

组织制度

新教一般有三种制度: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一般来说,公理制比较多教会採用。

主教制

主教制源自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几乎和天主教的主教制度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神职人员没有独身清规,亦可以结婚。天主教的主教制是在使徒们去世后于第二、三世纪兴起的主教制度,所以可以说主教制是整个基督宗教中历史最悠久的神职人员制度。

现在行主教制的新教教会已经很少,圣公宗就是沿用主教制,从教会制度和礼仪上看来,圣公宗基本上属大公教会传统。路德宗卫理宗则由各区会自行选择使用主教制还是长老制;在港澳,路德会和卫理公会就选用了长老制。然而,在欧洲,例如瑞典芬兰挪威德国等地,他们则通常採用主教制。

长老制

长老制,或称代议制、议会制,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管理区会的制度。议会内的成员由各教会选出长老,代表该教会出席会议。顾名思义,长老会就是採用长老制的教会。採用长老制的教会有基督教改革宗长老会台湾基督长老教会韩国基督长老教会等。

会众制

会众制,又称公理制,源自于神学家慈运理的主张,就是主张各教会独立,教会的牧师为教会内最高的决策者,并由会众决议一切教会的内部事务。很多教会採用会众制,例如浸信会公理会神召会等,以及不少独立教会。一些会众制的教会,在地区上也有一个没有什麽实际作用和权力的联会,以联繫该宗派的和各教会。

会众制有一个缺点,就是教会之间的交往和合作较少,意见或有差距,最后甚至会使一些教会脱离其宗派独立;但也有一个优点,就是并非铁板一块,所以不会产生一坏俱坏、一损俱损、全盘堕落的重大后果。

宗派

现时基督新教中,会众人数较多的宗派包括:

宗教运动

现代基督新教中有影响很多宗派的三大运动:

新教文化

宗教改革本身虽为宗教运动,但亦为人类生活各范畴,包括婚姻和家庭、教育、人文与科学、政治与社会秩序、经济和艺术带来深远影响。< name="Karl Heussi 1956 pp. 317–319"/>新教容许神职人员自行选择结婚或独身,[74]从1950年代开始亦陆续有女性担任教牧工作。

宗教改革家希望所有信徒都能够自行阅读圣经,而非透过神职人员讲授、探题,因此新教大力发展教育,希望教育不同阶层藉此提高识字率。直至18世纪中期英格兰的识字率达到60%,而苏格兰的识字率更达65%,在当时北欧瑞典八成男性和女性能够阅读和书写。[75]新教更建立无数大学院校,例如北美清教徒于17世纪成立哈佛大学,18世纪亦成立著名的耶鲁大学宾夕凡尼亚州更成为了著名学术中心。[76][77]美国新教徒在社会各领域,包括政治、商业、科学、艺术和教育等都担任领导角色

政教关系

新教因各宗派各有教义,对政教的关系的立场大都不太相同。从应该与普世政府隔绝的阿米希人,到认同政教分离,但普遍没有抗拒参与或组织政治活动,到后来福音派教会自1980年代起,动员要求信徒基于其教会的信仰价值观去支持某个特定政党和要爲某政治人物候选人作志愿者帮忙;一般来说,他们反对政府影响教会的信条,尤其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层面上。

路德宗

路德宗信徒认为不仅教会,国家、政府,都是上帝所设。「凡掌权的都是上帝所命的」(罗马书13:1)。认为基督徒因为良心的原故,要顺服管辖他们的政府(罗马书13:5),除非政府命令他们不顺从上帝(使徒行传5:29[78]。同时,路德宗主张政教分工,相信上帝给予教会及国家不同的责任。教会的责任是呼召罪人悔改,宣佈赦罪,和鼓励信徒能过合乎上帝心意的生活; 国家的责任是:维持良好的秩序及和平,惩罚犯错的人和安排一切社会大小事务(罗马书13:3,4)让一个国家的公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无事的度日」(提摩太前书2:2)< name=twbp18/> 路德宗相信国家、政府是藉着法律及赏罚去达致她被委派的责任。这些法律及其中的赏罚是在理性思维的亮光下设立及执行的(罗马书13:4)。理性思维的亮光包括对上帝、律法的明明可知的知识和良心< name=twbp18/>。信义宗相信只有教会及国家(或政府)各自在上帝给予的特定范围中运作,及使用上帝交託的工具的情况下,才会有合宜的政教关系。当国家执行其责任时,教会不应行使其公民权利或加以阻碍。信义宗认为政府不应成为福音的使者,或阻碍教会传福音的使命。教会不应企图使用社会的公民法及武力去引领人归信基督。国家不应寻求以福音作为治理的工具。另一方面,只要教会及国家保留在其特定的范围内和使用交託给她们的工具,她们可以互相合作< name=twbp18/>。

归正宗

约翰·克尔文在宗教改革后一直居住在民主共和日内瓦,自己也主张克尔文宗(归正宗)教会实行比主教制民主得多的长老制,这种制度影响荷兰苏格兰英格兰等地区。克尔文强调神权,不完全赞成民主,因为他认为这很容易沦为暴民政治,使社会失去目标和秩序。他认为任何政治制度都必须确保社会能朝向神圣目标进发。所以可以说,他不是完全赞成政教分离。克尔文所设计的民主共和的教会组织形式,要实行民主选举与神权共和。在克尔文的领导下,日内瓦成为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和宗教改革的中心。后来持守克尔文主义的人士,往往也喜欢政教合作的关系,不愿政府与教会严格的分离,而希望能彼此合作,比如信奉克尔文宗的英国清教徒移居北美之后,曾在麻塞诸塞殖民地建立了政教合作的体制。

浸礼宗

再洗礼派开始就非常执著地、坚定地支持政教分离的原则,反对像圣公会那样与英国政府维持特殊结合关系的教会(英国君主英国圣公会的最高领袖),并因此深刻影响了美国建国后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因著浸信会在美国的影响力极大,不少独立教会也支持政教分离。

另就新教内部的信徒来说,由于政教合一曾在基督教历史上留下血腥记录,故现今普遍有政教分离的内在意愿。后来,因为美国南部长期支持奴隶制和种族隔离,美国的浸信会分裂成美南浸信会美北浸礼会,美南浸信会演化成福音派其一教会,要求教会影响政府。

美南浸信会后支持保守派政党(即共和党),动员教友参与社会运动,被指是希望团结保守派的教会力量对抗自由派的势力,以及团结保守派的力量反对衝击教会价值观的如堕胎和同性恋权利等民主党支持的政策,变成为一大政治力量。

注释

  1. 包括五亿多传统新教教会成员和四亿多独立教会信众。[24]
  2. 天主教教理》(1992)第82条:「两者都该以同等的热忱和敬意去接受和尊重(Both Scripture and Tradition must be accepted and honored with equal sentiments of devotion and reverence.)」
  3. Stavropoulos, Christophoros, Partakers of the Divine Nature, in Eastern Orthodox Theology: A Contemporary Reader, 页188, "The work of our theosis, our union with God, is not transmitted to us in some mechanical fashion. Our weakened human nature will not be transformed magically. The change will happen in conjunction with our own efforts. It will be realized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man and God. This subjective aspect of our union provides the way of theosis which we must follow."
  4. 《天主教教理》(1992)
    第2068条:「众人因信德、圣洗及遵守诫命而得救」(all men may attain salvation through faith, Baptism and the observance of the Commandments.)」;
    第2010条:「在圣神和爱德的推动之下,我们才能为我们自己并为他人赚得为成圣、为增加恩宠和爱德,一如为得到永生有用的恩宠。」(Moved by the Holy Spirit and by charity, we can then merit for ourselves and for others the graces needed for our sanctification, for the increase of grace and charity, and for the attainment of eternal life.)」;
    第2027条:「我们能为自己和为别人赚得一切有用的恩宠,为到达永生,和得到必须的世物。」(we can merit for ourselves and for others all the graces needed to attain eternal life, as well as necessary temporal goods.)」;
    第2036条:「训导的权威也伸展到自然律的特殊规范,因为造物主要求遵守的这些规范,为得救是必要的。」(The authority of the Magisterium extends also to the specific precepts of the natural law, because their observance, demanded by the Creator, is necessary for salvation.)」

参考文献

引用

  1. Penney, Sue, Christianity, 页12
  2. Penney, Sue, Christianity, 页12
  3. {cite web|url=http://www.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Protestant%7Ctitle=Protestant - Definition of Protestant in English by Oxford Dictionaries|website=Oxford Dictionaries - English}
  4. Johnstone,Patrick,The Future of the Global Church: History,Trends and Possibilities,页115
  5. 5.0 5.1 Christian Traditions,Pew Research Center,2011
  6. 6.0 6.1 6.2 曾祖汉,《基督新教》 Template:Wayback,全国宗教资讯网,「新教有别于天主教,可以从新教在某些教义和神学的前提上看得出来,马丁·路德在公元1517年开始宗教改革的运动,他的神学思想起点源于个人的经历,到底面对公义的神时,人要如何才能够被接纳呢?「因信称义」(Justification through faith)是路德也是新教的关键教义,意思是因著信心的缘故,神把人当作义人(称义),不是人本身有什麽值得讨神喜悦的,而是公义的神在审判的时候不再看人的不完全,而只看到信心的对象,即耶稣基督,虽然世人都无法过一个完美的一生在神面前被称为义,但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过了完美的一生得著了「义」的地位,信徒只要藉著信靠耶稣基督,这个耶稣基督的义就被转拨到我们身上,因此,神是因著耶稣基督的缘故,称那些相信之人为义人。」
  7. 南亚路德会,《信仰立场》,页7:「人藉著信心(相信和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便可得著这救恩。『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2:8-9)」
  8. 8.0 8.1 WELS Topical Q&A: Faith and Works
  9. 南亚路德会,《唯独圣经》
  10. 10.0 10.1 WELS Topical Q&A: Peter the first pope?
  11. 11.0 11.1 Jenkins, Paul (2014), The Relevance of Treatise on the Power and Primacy of the Pope for Today's Lutheran Pastor
  12. 12.0 12.1 约翰•加尔文:《基督教要义》(卷三),页149
  13. Melton, J. Gordon, Encyclopedia of Protestantism, 页xi
  14. Template:Cite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xLBa5aO7fgQC&printsec=frontcover&dq=protestantism+1517&hl=en&sa=X&ei=b4qcU CHOPCV7Aau-ICIDQ&ved=0CCAQ6AEwAA
  15. 南亚路德会,《「五个唯独」简介》
  16. Penney, Sue, Christianity, 页12
  17. Watson, James. Religious Thoughts. iUniverse. 24 June 2014 –通过Google Books. 
  18. Gassmann, Günther; Larson, Duane H.; Oldenburg, Mark W.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Lutheranism. Scarecrow Press. 4 April 2001 –通过Google Books. 
  19. Kuyper, Abraham. Calvinism. Primedia E-launch LLC. 16 January 1899 –通过Google Books. 
  20. McEntegart, Rory, Henry VIII, the League of Schmalkalden, and the English Reformation, p14
  21. Karl Heussi, Kompendium der Kirchengeschichte, 11. Auflage (1956), Tübingen (Germany), pp. 317–319, 325–326
  22. Ellwood, R.S.; Alles, G.D.,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Religions, p359
  23. Johnstone,Patrick,The Future of the Global Church: History,Trends and Possibilities,页115
  24. Christianity 2015: Religious Diversity and Personal Contact (PDF). gordonconwell.edu. January 2015 [2015-05-29]. 
  25. Osborn,Ian (2008),Can Christianity Cure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 Psychiatrist Explores the Role of Faith in Treatment,页46,"Almost a billion Protestants in the present day owe their religious identity to Luther's insights."
  26. Pack,David C. (2009),Saturday Or Sunday: Which Is the Sabbath?,页8,"About 1 billion Protestants also observe Sunday."
  27. 曾祖汉,《基督新教》 Template:Wayback,全国宗教资讯网,「广泛的基督教包含了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以及许多其中衍生的教派,狭义的基督教称为新教,就是对应旧教(天主教),新教同时有许多的其他的名称,每个名称都代表著对天主教的区别和改革,因此新教也称为抗罗宗或更正教等等,而这个分裂的过程被称为宗教改革运动。」
  28. 《香港年报》第二十章 宗教和风俗
  29. Hillerbrand, Hans J., Enclyclopedia of Protestantism, 页340
  30. William, Theodore Alois, The History of the Council of Trent, 页44
  31. Bungener, Félix, History of the Council of Trent, 页12
  32. 施植明,《阅读巴黎: 建筑群象与历史印记》,页99
  33. 周永健,圣经难题:基督教为何有众多的宗派?《圣经报‧文摘》
  34. Richardson, A., Bowde, J. [ed.], A New Dictionary of Christian Theology, p545
  35. 《信义宗教会信徒手册》,道声出版社,页61
  36. Hillerbrand, Hans J., The Encyclopedia of Protestantism, p1002, "As early as 1515, while lecturing on Romans, Luther came to see that the individual, because of sinfulness, could not initiate this process of justification. Furthermore—agai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ugustine—Luther concluded that the whole idea of facere quod in se est was in reality a Pelagian heresy. By rejecting the notion that the individual has the inherent ability to initiate the process of justification, Luther moved inexorably to challenge the soteriological framework of the via modema."
  37. Schwarz, Hans, True Faith in the True God, 页7-19
  38. WELS Topical Q&A, Indulgence sales in the Middle Ages
  39. Book by Book: Galatians, What about Jesus?
  40. 《信义宗教会信徒手册》,道声出版社,页62
  41. 南亚路德会,《信仰立场》,页3:「祂显明自己是三位一体的上帝,拥有三个位格。『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太28:19)」
  42. 南亚路德会,《信仰立场》,页11:「我们相信圣经是上帝给所有人的文字启示。祂在圣经中揭示两个信息,就是律法和福音。律法宣告什麽是对、什麽是错,律法警告上帝因为罪要施行惩罚。『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上帝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罗3:20)福音彰显上帝的爱;是耶稣把人从罪恶中拯救出来的救恩。『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5:8)」
  43. 南亚路德会,《信仰立场》,页18:「我们相信当亚当及夏娃不服从上帝的命令,屈服于撒旦引诱之后,他们便失去了原有圣洁的形象。『就如经上所记: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罗3:10-11)所有的人都在罪中受孕、出生,心裡只有恶念,这就是人的原罪。『我是在罪孽裡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诗51:5)」
  44. 南亚路德会,《信仰立场》,页68:「我们相信耶稣再临的时候,这现今的世界将会完结…全世界皆会听到祂的声音,所有已死的都要复活,就是说,他们的灵魂会与他们的身体再次联合起来。『你们不要把这事看作希奇。时候要到,凡在坟墓里的,都要听见他的声音,就出来: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约翰福音5:28,29)与那是活著的,那些复活的将要到这审判的宝座前。所有不信的人会被定罪到永恒的阴间。那些借信心得到基督宝血洁淨的人,将会得荣耀并与耶稣在天上得享上帝的福乐。」
  45. 45.0 45.1 《我们所信》,亚洲路德宗神学院翻译事务社,页16
  46. 南亚路德会,《信仰立场》,页12-13:「我们相信圣经所说的是整体一致,真实及没有谬误的,且是教会最高的权威及指导。『经上的话是不能废的。』(约10:35 下)。」
  47. WELS Topical Q&A: Response to Apostolic Tradition
  48. Hindson, Ed及Mitchell, Dan(编), The Popular Encyclopedia of Church History: The People, Places, and Events that shaped Christianity, 页277
  49. Holcomb, Justin, The Five Solas - Points from the past that should matter to you, Christianity.com
  50. Keller,Brian R.,Believe it or not: You are forgiven through Christ!,页7,"The Greek verb for 'justified' means that a judge declares people 'not guilty' of all charges. They are in a constant state of being declared not guilty,'freely by his grace.'"
  51. Strong's Greek: 1344. δικαιόω
  52. Kling,David W.,The Bible in History: How the Texts Have Shaped the Times,页120
  53. 薛思捷,《圣经要道》,页44:「耶稣到世上来,是要为世人付出罪的赎价,使人脱离律法的咒诅…耶稣顺服天父的一切行动,都是以全人类替身的身份做的。为此,耶稣的工作被称为替代性的,因为他做了世人的替身。正如因亚当一人犯罪使全人类受害一样,因耶稣一人的顺服也使全人类蒙福。圣保罗这样记著说:因一人的悖逆,众人成为罪人;照样因一人的顺服众人也成为义了。』」
  54. 薛思捷,《圣经要道》,页46:「耶稣完全顺服天父,做了罪人的替身,包括代替世人接受罪的惩罚。」
  55. 55.0 55.1 《哥林多后书》5:18-21;《约翰福音》1:29;《罗马书》1:17
  56. 《以弗所书》2:8-9; 《提多书》3:5; 《希伯来书》10:18
  57. 《加拉太书》3:2-3
  58. WELS Topical Q&A: Salvation By Works Questioned, "The 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 is clear in stating that we merit salvation in part by our works. Read paragraphs 1987 through 2029, note especially 2001, 2002, 2009, 2010, 2019, 2027."
  59. 薛思捷,《圣经要道》,页53:「圣经说过上帝在基督里面叫世人与自己和好。是否就是说全人类都要得救呢?断乎不是!耶稣说:『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可十六:十六)人要藉着信心,才可领受到普世救赎的益处。人若不信,就失去享受普世救赎的福份了。」
  60. 《哥林多前书》12:3
  61. 《提摩太后书》2:25
  62. 薛思捷,《圣经要道》,页54
  63. 63.0 63.1 南亚路德会,《五个唯独的意义》
  64. WELS Topical Q&A: Sola Scriptura, "many passages...state sola scriptura, such as Revelation 22:18-19. If we cannot add anything to the words of Scripture and we cannot take anything away from them, that is Scripture alone."
  65. 《以赛亚书》8:20
  66. 薛思捷,《圣经要道》,页94,「耶稣对门徒所吩咐的说话,实在是向所有基督徒说的。彼得写得很清楚:『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彼前二:九)彼得这些话是对那些人说的呢?他们就是『分散在本都、加拉太等地』,『蒙耶稣基督宝血所洒,』得以成圣的人。(彼前书一:一至二)也就是彼得在彼前二:五所指的人。他说:『你们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这里所指的是所有的基督徒。他们组成了圣洁和君尊的祭司职。」
  67. 《以弗所书》2:17-18
  68. 《马太福音》28:19-20;马太福音10:32
  69. 《我们所信》,亚洲路德宗神学院翻译事务社,页2,「上帝...在圣经中揭示两个信息,就是『律法』和『福音』。『律法』宣告什麽是对、什麽是错,『律法』警告上帝因为罪要施行惩罚。『福音』彰显上帝的爱;是耶稣把人从罪恶中拯救出来的救恩,表明了这爱。我们相信整本圣经是以基督为中心。在旧约中,上帝屡次应许一位把人从罪恶死亡及阴间拯救出来的神圣的救赎者。新约中宣告这位应许的救赎者道成肉身,成为拿撒勒耶稣。」
  70. 薛思捷,《圣经要道》,页107
  71. 《提摩太后书》四章1节
  72. 薛思捷,《圣经要道》,页108
  73. Eppehimer,Trevor,Protestantism,页64"
  74. Melton, J. Gordon. Encyclopedia of Protestantism. Infobase Publishing. 16 January 2018 –通过Google Books. 
  75. Winkler, Heinrich A. (2012), Geschichte des Westens. Von den Anfängen in der Antike bis zum 20. Jahrhundert, Third, Revised Edition, Munich (Germany), p. 233
  76. Clifton E. Olmstead (1960), History of Relig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pp. 69–80, 88–89, 114–117, 186–188
  77. M. Schmidt, Kongregationalismus, in Die Religion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3. Auflage, Band III (1959), Tübingen (Germany), col. 1770
  78. 《我们所信》,亚洲路德宗神学院翻译事务社,页18

来源

  • Roger E. Olson. 《统一与多元的基督教信仰》. 基道. 2006年. ISBN 9789624573077 (中文(繁體)‎). 
  • Gary Thomas 等 合著. 《简明基督教史——公元30至70年》. 橄榄. 2009年. ISBN 9789575565787 (中文(繁體)‎). 

延伸阅读

  • Cook,Martin L. (1991). The Open Circle: Confessional Method in Theology. Minneapolis,Minn.: Fortress Press. xiv,130 p. N.B.: Discusses the place of Confessions of Faith in Protestant theology,especially in Lutheranism. ISBN 978-0-8006-2482-8
  • Dillenberger,John,and Claude Welch (1988). Protestant Christianity,Interpreted through Its Development. Second e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SBN 978-0-02-329601-7
  • Giussani,Luigi (1969),trans. Damian Bacich (2013). American Protestant Theology: A Historical Sketch. Montreal: McGill-Queens UP.
  • McGrath, Alister E. Christianity's Dangerous Idea. New York: HarperOne. 2007. 
  • Nash,Arnold S.,ed. (1951). Protestant Though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ence & Whither? New York: Macmillan Co.
  • Noll, Mark A. Protestant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外部连结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