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華盛頓特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華盛頓
原文名 Washington
網站 dc.gov
「華盛頓」的各地常用別名
中國大陸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港臺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華府
美國 華盛頓、華府、特區、
美京、哥倫比亞特區

華盛頓特區,也就是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英語:Washington, D.C.),是美國首都,又稱哥倫比亞特區[1][註 1]District of Columbia,縮寫為 D.C.),以及簡稱華盛頓Washington)、特區the District)等。中文通常簡稱華府

簡介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是大多數美國聯邦政府機關、與各國駐美大使館List of diplomatic mi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的所在地,也是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美洲國家組織國際組織總部的所在地,並擁有為數眾多的博物館文化史蹟

哥倫比亞特區是美國最富裕、財富高度集中的地區;該地區2015年的人均生產總值爲181,185美元,冠絕全球。

1776年美國獨立時的首都是費城,之後因獨立戰爭和國家新立而屢有變遷,到1785年開始紐約被定為美國的首都。1790年7月1日,國會通過《首都選址法Residence Act》,決定將首都從紐約遷至波多馬克河安那考斯迪亞河匯合處附近;但完成正式遷都前先由費城為行都

1800年,美國聯邦政府部門從費城遷往建設完成的華盛頓,華盛頓開始作為美國首都正式運作至今[2]。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實際上是由美國國會直接管轄的聯邦地區,因此不屬於美國的任何州份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位於美國東岸中大西洋地區,屬馬里蘭州弗吉尼亞州的交界處,兩州界河波多馬克河由西北向東南流貫特區,形成特區西面的天然界限。

成立之初,哥倫比亞特區是一個邊長10英里(16公里)的長方形區域,不僅包括了特區現在的全部範圍,還包括波多馬克河西岸弗吉尼亞州亞歷山德里亞縣,即今日的阿靈頓縣以及亞歷山德里亞市

特區成立後不久,西岸的居民就因為國會過度重視東岸以及蓄奴等問題,發起了回歸弗吉尼亞的運動,經他們多次請願,美國國會於1846年7月9日通過法案,並經弗吉尼亞人民大會批准,將波多馬克河南岸的土地交還南方的弗吉尼亞州

特區設立早期,波多馬克河北岸有喬治城鎮華盛頓市華盛頓縣三個分開的行政區劃;其中建立於1791年的華盛頓市乃為彰顯喬治·華盛頓美國建國的貢獻而命名,後來發展為特區中的核心城市

依據一項1871年的立法,前述三區於1878年合併為華盛頓市,而聯邦管轄的特區及華盛頓市地方政府從此轄區重疊,因此產生今日使用的「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之合稱。

歷史

美國獨立後,各州首都的位置發生爭執:北方希望將首都定在紐約;而南方希望將首都定於南方。最終美國南北雙方協商,各作讓步,在美國南方離北方不遠的地方新建一個城市作為美國的首都。地理位置是由詹姆斯·麥迪遜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托馬斯·傑斐遜邀請的一次晚宴上討論出來。

當時的「聯邦城」規劃為一個面積100平方英里的菱形區域。其位于波多馬克河上的實際地點是由華盛頓總統決定,華盛頓本人還建議美國首都稱為「聯邦市」。但是1791年9月9日美國首都被命名為華盛頓市。華盛頓本人儘管居住在離華盛頓不遠的弗農山莊,但在1799年逝世前華盛頓本人很少到訪這個以他為名的都市。

華盛頓是由設計過紐約的聯邦大廳的法裔美國建築師朗方Pierre Charles L'Enfant(Pierre Charles L'Enfant)規劃的。朗方將華盛頓的馬路設計成棋盤型,南北向的馬路以數字命名,東西向的馬路以字母命名。除此之外,他還設計幾條斜向的大街,並且在大街相匯的路口規劃幾個圓環以及長方形廣場,例如著名的杜邦圓環法拉格特廣場

這些大街都以各州的名稱命名,而廣場則以人名(尤其是南北戰爭時期北方將領的名字,如詹姆斯·麥克弗森)。華盛頓的道路系統雖然體現城市規劃中的美學,卻並不適合現代汽車交通系統。在上下班高峰期,整個華盛頓最擁堵的地區往往都集中在這些圓環和廣場附近,因此,華盛頓被認為是美國道路交通條件最差的城市。

1791年-1792年,Andrew EllicottAndrew Ellicott和非洲裔的自由人Benjamin BannekerBenjamin Banneker勘測哥倫比亞特區的邊界,每英里埋設一個界碑。其中很多界碑現在仍然存在。

1792年10月13日,白宮奠基。

1814年8月24日,在1812年戰爭中英軍攻占哥倫比亞特區並燒毀大部分公共建築。美國軍隊沒有能夠組織有效的防禦並在燒毀海軍船廠之後潰逃。英國軍隊則燒毀美國議會,白宮和財政部等美國政府建築。一般認為英軍燒毀華盛頓是對1813年美軍入侵併燒毀多倫多(當時仍稱約克)的報復。但是英軍的行動僅僅限於公共建築,而美軍在燒毀多倫多時破壞很多民居,導致很多加拿大人在冬天露宿街頭。

1847年,波多馬克河南岸土地歸還弗吉尼亞。在美國內戰爆發之前華盛頓一直是僅僅有幾千人居住的小城。美國內戰爆發後由於戰爭需要,美國政府急劇擴張,華盛頓居民顯著增加。

1864年,美國內戰具伯·爾利率領南方邦聯軍隊短時間占領蒙哥馬利境內的多處地方並進攻到哥倫比亞特區。7月11日,南方軍隊經羅克維爾和惠頓(Wheaton)順着 Rockville Pike(MD-355),New Cut Road(現Viers Mill Road MD-586)進攻到哥倫比亞特區境內距離白宮只有5英里的斯提芬斯堡。

1864年7月12日,聯邦總統林肯親自到斯提芬斯堡視察戰況Battle of Fort Stevens,成為美國唯一一個在就任期間上戰場的總統。當林肯在城堡的矮牆後面觀察敵情的時候,林肯旁邊的一個軍官中彈身亡。

具伯·爾利部隊的第二指揮官是林肯的前任布坎南的副總統約翰·C·布雷肯里奇。7月13日,具伯·爾利在發現北方軍隊得到大量增援之後經蒙哥馬利縣撤出。

1870年,哥倫比亞特區設立地方政府機構,但由於當時的地方政府行政長官過於鋪張浪費,美國國會很快又撤銷地方政府,國會對哥倫比亞特區實施近一個世紀的直接管理。

1888年,華盛頓紀念碑開放。

1932年,由於不滿退伍補償金政策,兩萬多名一戰退伍軍人在國會大樓前駐紮請願達一個多月。最終在赫伯特·胡佛總統的命令下,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率領陸軍部隊介入清場,導致四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1950年,哥倫比亞特區居民人口達到最高的802,178。隨後人口由於居民逐步向城市外圍遷移而減少。

1976年,華盛頓地鐵開通。

地理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位於美國中大西洋岸地區,北緯38.913611度,西經77.013222度;總面積177平方公里,其中有10.16%是地表水。特區西南同弗吉尼亞州相連,邊界為波多馬克河,其他三面同馬里蘭州相連。有三條河流流經華盛頓,分別為波多馬克河,及其支流安那考斯迪亞河羅克河(石溪、岩溪)。

華盛頓的最高點為海拔125米,位於Tenleytown,最低點為海平面高度。市中心位於西北區4街,西北區L街和西北區紐約大道,而不是一般認為的國會大廈球頂。

氣候

華盛頓屬副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溫變化相對和緩,全年降水分配均勻。冬季冷涼,微潮,時而偏向寒冷,日最高氣溫低於0 °C(32 °F)的平均日數為9.0天,日最低氣溫低於0 °C(32 °F)的平均日數為65天,低於−10 °C(14 °F)的平均日數為3.1天;夏季炎熱潮濕,日最高氣溫超過30℃的日數年均有67天,超過35℃的有11天。[3]

最冷月(1月)均溫2.2 °C(36.0 °F),極端最低氣溫−26 °C(−15 °F)(1899年2月11日)。[3]最熱月(7月)均溫26.6 °C(79.8 °F),極端最高氣溫41 °C(106 °F)(1918年8月6日,1930年7月20日)。[3]

無霜期平均為235天(3月28日至11月17日);由於熱島效應的影響,市中心的無霜期較西北郊可多出30天以上;此外,西北郊平均降雪量可達51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20英寸)。[3]可測量降雪平均期為12月18日至2月24日。[3]

年均降水量約1,010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39.7英寸),年極端最少降水量為550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21.66英寸)(1930年),最多為1,558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61.33英寸)(1889年)。[3]年均降雪量為39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15.4英寸),[3]

但降雪年際變化較大;1972–73與1997–98年的降雪量最少,積累降雪量只有0.25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0.1英寸),2009–10年的降雪量最多,積累降雪量為142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56.1英寸)。[3][3][4][5] 註:華盛頓特區國際交換站,1871年1月1日-1945年6月30日在西北區24號街與M街交口,1945年7月1日起在里根國家機場。[6]降水、氣溫、降雪量和降雪深度記錄分別始於1871年1月1日,1872年1月1日,1884年7月1日和1893年1月2日。[3]

政治

依據美國憲法第一章,哥倫比亞特區的最高權威機構為美國國會,通過華盛頓市政府實施市政治理,因此國會有權否決地方立法。除了地方自治權受制約外,華盛頓市民的一些參政權也與居住在各州的一般美國民眾不同:他們在眾議院僅有一名列席代表,是不具選舉權的代表(英語:delegate),而且沒有聯邦參議員

1961年3月29日,憲法第23修正案通過後,哥倫比亞特區居民獲得美國總統選舉權利,賦予3張選舉人票,是人均選舉人票最多的地區,而歷次總統選舉中,3張選舉人票都給了民主黨候選人,民主黨得票率超過八成。

1974年 Walter Washington 成為哥倫比亞特區第一任及首位黑人民選市長。1978年Marion Barry成為哥倫比亞特區市長,在其領導下哥倫比亞特區的治安十分惡劣,其對市政的管理不善,被稱為美國最差的市長。1990年Barry因吸毒被判6個月徒刑,因而無法再參選。

1990年Sharon Pratt Kelly成為哥倫比亞特區第一位黑人女市長。1994年Marion Barry再度當選市長。在其任期內哥倫比亞特區幾乎破產,以致國會直接指派了一個財政委員會處理特區事務。

1998年Anthony Williams當選市長,在其任期內哥倫比亞特區財政得以恢復,2011年特區的財政收支達到平衡預算後,財政委員會中止運作。2002年再度當選。歷任市長都是民主黨籍。

經濟

華盛頓的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同聯邦政府或國防部能源部國立衛生研究院食品藥物管理局等政府機關相關。由於聯邦政府的運作幾乎不受經濟蕭條的影響,同美國其他地區相比,華盛頓的經濟受經濟蕭條的影響相對很小。

位於華盛頓的財富500公司包括:

統計資料

人口組成

根據2000年統計數字,華盛頓內有居民572,059人,248,338戶,114,235個家庭。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597.3人(每平方英里9316.4人)。[7] |footnote = Source:[8][9] Note:[註 2]

華盛頓的種族分布為60.01%黑人非洲裔,32.78%白人,2.66%亞裔,0.30%美洲原住民,0.06%太平洋島嶼居民,3.84%其他種族,2.35%屬於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族群;7.86%的人口屬於西語裔或拉丁美洲裔,其中薩爾瓦多人是最大的西語裔族群。

根據2000年統計數字,5歲以上的華盛頓居民在家中83.2%說英語,9.2%說西班牙語,1.8%說法語,1%說非洲語言,0.5%說漢語

2010年調查數據指出,哥倫比亞特區七成人口信奉基督宗教(17%居民為浸信宗信徒,13%為天主教徒,6%是福音派新教徒,4%是循道宗信徒,3%屬聖公宗,2%是東正教徒,1%是五旬宗信徒,1%是再臨宗信徒,1%是路德宗信徒,1%是長老宗),另有3%人口是猶太教徒,1%是回教徒,1%是佛教徒,1%屬摩門教,1%是印度教徒[11]

華盛頓的人口約為982,853;流動人口為410,000,占常駐人口的72%。此比例在美國僅次於紐約

犯罪率

在1990年代初期,華盛頓被認為是美國的「謀殺之都」,1991年兇殺案達到最高的479起[12]。但現在兇殺案已顯著下降,2004年為198起,2005年195起。華盛頓的犯罪高發區為東北區,其他地區的犯罪率相對較低。但在華盛頓犯罪率下降的同時,瀕臨華盛頓東北區的馬里蘭州喬治王子縣犯罪率大幅度上升。華盛頓現在仍然是美國最不安全的城市之一。

文化

博物館

史密森尼博物館系統大多數博物館都坐落於華盛頓市區[註 3];很多在特區的博物館都是免費開放。

華盛頓市內的主要博物館包括:

另外,國會圖書館國家檔案館也是重要的博物館類型機構。國家檔案館目前藏有美國獨立宣言美國憲法原件。

教育

學區

華府公立學校是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學區

高等教育機構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是美國社區學院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的發源地。

表演藝術及流行文化

華盛頓是美國一個主要的表演藝術中心。Arena Stage是美國第一批非營利性劇場之一。約翰·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是美國國家交響樂團、華盛頓國家歌劇院和華盛頓芭蕾舞團的主要演出場所。

著名的本地音樂俱樂部包括位於Adams Morgan的Madam's Organ Blues Bar,位於Dupont Circle的Eighteen Street Lounge以及位於西北區U街的黑貓、9:30俱樂部和Bhemian Cavern爵士俱樂部。U街是華盛頓的酒吧爵士樂表演聚集區。

華盛頓當地的音樂流派叫做「go-go」,這是一種後朋克、打擊樂驅動的R&B,摻雜有大量的即興演出和舞蹈節奏;最著名的go-go音樂家為Chuck Brown。華盛頓是美國朋克搖滾的重要中心;在印的搖滾發展中也有一定影響力。

華盛頓還是很多電視劇故事的發生地,這些電視劇大多數以政府機關,安全機構或者與前兩者相關的機構為背景。

大眾傳播

報紙

華盛頓郵報》是在華盛頓地區最重要的報紙,同時也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日報之一。每日發行的《華盛頓時報》和每周發行的《華盛頓城市報》也有很大的讀者群。

2005年,面向城市外圍居民的《雜誌報》重組為《華盛頓檢查家》。每周發行的《華盛頓刀鋒》則主要討論同性戀話題。《華盛頓知情人》則專注非洲裔美國人讀者。世界最大中文報紙「星島日報」大華府分社則設立在鄰近馬里蘭州的洛克維爾市(Rockville)。[1]

廣播

XM衛星廣播」和「全國公共廣播電台」以及美國官方宣傳機構「美國之音」(美國之音依法不能向美國國內放送宣傳)的總部設於華盛頓,並由於美國之音的台呼「This is the Voice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signing on.」使這座城市廣為接受美國宣傳運作的人所耳聞之。

華盛頓地區主要的廣播電台有WARW 94.7FM(經典搖滾),WIHT 99.5 FM(Top 40),WWDC 101.1 FM(另類搖滾)。城市電台包括WPGC 95.5 FM,WHUR 96.3 FM, WMMJ 102.3 FM, Radio CPR 97.5 FM,WTEM 980 AM(體育),WTOP 820 AM, 103.5 FM, 107.7 FM(新聞,交通),華盛頓郵報電台AM1500。

電視

華盛頓的地區電視台包括:

呼號 無綫頻道號 隸屬電視網
WRC 4 全國廣播公司(NBC)
WTTG 5 福克斯廣播公司(Fox)
WJLA 7 美國廣播公司(ABC)
WUSA 9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
WDCA 20 MyNetworkTV
WETA 26 公共電視網(PBS)
WHUT 32 公共電視網(PBS)
WDCW 50 CW電視台

總部設在華盛頓的有線電視台包括以報道國會會議為主的C-SPAN,和以非洲裔美國人娛樂節目為主的BET探索頻道的總部設於華盛頓外圍的馬里蘭州銀泉。由於華盛頓的政治重要性,NBC、ABC、CBS、Fox及CNN等美國主要廣播公司以及來自海外的BBCCBC半島電視台都有重要分支機構。

交通

主要機場

一般所指的華盛頓都會區機場有三個,但沒有一個位在哥倫比亞特區境內。

主要公路

地鐵

華盛頓地鐵於1976年通車,是美國第二繁忙的地鐵系統,日均載客人數僅次於紐約地鐵。服務範圍包含特區及鄰近馬里蘭州喬治王子縣蒙哥馬利縣,及維吉尼亞州費爾法克斯郡阿靈頓縣亞歷山卓市

2014年夏季銀線部分通車,使得原本五條線的特區地鐵目前共有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銀六條線,共有91個車站及190公里長的軌道。

華盛頓地鐵及公共汽車華盛頓都會區交通局(Washington Metropolitan Area Transit Authority, WMATA)擁有及操作。且不同於紐約市費城波士頓的單一票價制,華盛頓地鐵同時依里程及時段(分為尖鋒、一般、折價)計費,較為複雜。

職業運動

美式足球

棒球

籃球

冰球

足球

旅遊及人文景觀

華盛頓有眾多的人文景觀,例如美國國會大廈國家廣場白宮華盛頓紀念碑傑斐遜紀念堂林肯紀念堂富蘭克林·羅斯福紀念碑、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紀念碑、朝鮮戰爭老兵紀念碑、越南戰爭老兵紀念碑、哥倫比亞特區第一次世界大戰紀念碑和愛因斯坦紀念碑。

這些紀念建築和特區內的博物館一樣,大多免費開放。華盛頓紀念碑可乘電梯到頂,觀賞特區的景色,每天只發放固定數量的門票。以前的白宮門口車輛可以自由通行。白宮和國會大廈911事件發生以後,曾經對外關閉過一段時間。現在又重新開放。而且也封鎖了幾道經過白宮的街道,只能步行。

在白宮和國會大廈可以看到幾間有紀念性的房間、雕像和壁畫。

其他人文景觀還包括唐人街中國城)、老郵局大樓、華盛頓國家大教堂、以及美國最大的天主教堂聖母無玷始胎國家朝聖地聖殿等。唐人街和世界其他的地方一樣,也有一座中國牌坊,號稱第一大。那裡還有一個普通公寓改成的觀音廟。那裡也有中國餐館、華人商店等。

大屠殺紀念博物館是猶太人合資興建的,在美國很多猶太人建造的大屠殺紀念館都是免費對外開放。

友好城市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共有14個官方友好城市協定。由於特殊的單一友好城市政策,巴黎羅馬互相認同對方為其唯一的「夥伴城市」。[13]

城市 國家 年份
曼谷  泰國 1962年(2002、2012年續約)
達喀爾 Template:SEN 1980年(2006年續約)
北京  中國 1984年(2004、2012年續約)
布魯塞爾 Template:BEL 1985年(2002、2011年續約)
雅典 Template:GRE 2000年
巴黎 22x20px 法國 2000年(2005年續約,友好合作協議)
比勒陀利亞 Template:SAF 2002年(2008、2011年續約)
首爾  韓國 2006年
阿克拉 22x20px 加納 2006年
桑德蘭 22x20px 英國 2006年(2012年續約)
羅馬 22x20px 義大利 2011年
安卡拉 Template:TUR 2011年
巴西利亞 22x20px 巴西 2013年
亞的斯亞貝巴 Template:ETH 2013年

注釋

  1. 哥倫比亞」是美利堅之地英語:America)在舊詩歌中的代稱,因此「哥倫比亞區」具有「美利堅區」的涵義;中文翻譯通常加上「特」字以表明其特殊地位。
  2. Until 1890, the Census Bureau counted the City of Washington, Georgetown, and unincorporated portions of Washington County as three separate areas. The data provided in this article from before 1890 are calculated as if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were a single municipality as it is today. Population data for each city prior to 1890 are available.[10]
  3. 史密森尼博物館系統還有一些展覽和研究機構設在馬里蘭州和弗吉尼亞州等地,其中的弗里爾美術館和薩克勒美術館(Freer and Sackler Galleries)以收藏亞洲藝術品為主。

參考文獻

  1. Government of District Of Columbia | USAGov. www.usa.gov. [2018-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8) (英語). 
  2. 存檔副本. [2017-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0). 
  3.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NowData - NOAA Online Weather Data.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9) (英語). 
  4. Station Name: VA WASHINGTON REAGAN AP.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4-03-13] (英語). 
  5. WMO Climate Normals for WASHINGTON DC/NATIONAL ARPT VA 1961–1990.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4-03-11] (英語). 
  6. ThreadEx. [2014-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19). 
  7. State Population Totals Tables: 2010–2016. [2016-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6). 
  8. Historical Census Statistics on Population Totals By Race, 1790 to 1990 (PDF), [2018-09-0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7-26) 
  9. Resident Population Data.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0 [2013-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6). 
  10. Gibson, Campbell. Population of the 100 Largest Cities and Other Urban Pla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790 to 1990.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June 1998 [2008-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30). 
  11. County Membership Report: District of Columbia: Religious Traditions, 2010. Association of Religion Data Archive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4). 
  12. 記者來鴻:走出「謀殺之都」陰影的華盛頓. BBC中文網. 2014-08-14. 
  13. Le jumelage avec Rome. Municipalité de Paris. [2008-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6) (法語).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