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蠟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蠟染,古稱蠟纈,是一種古老的手工防染工藝,與絞纈(扎染)、夾纈並列為中國古代染纈工藝的三種基本類型[1]。 除了中國少數民族之外,蠟染的傳統在全球許多國家都有發現,包含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斯里蘭卡菲律賓、以及尼日利亞;不過印尼的蠟染是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印尼爪哇島的蠟染製法有歷經很長時期的文化適應,受到多種文化影響的結果而擁有豐富多元的樣式,也是目前世界上樣式、技術、以及工匠技巧發展最完整的地區。2009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印尼的蠟染納入人類重要口傳與無形文化資產。

流行地區

蠟染工藝在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廣為流行。苗族蠟染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貴州蠟染一般都是藍白兩色。所用的染料是由一種蓼科植物藍草經發酵而成的藍靛[2]

歷史源流

君友會王愛君文集《蠟染》篇釋義:蠟染,是一種古老染色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人叫做Batik,日本人稱為蠟纈染(亦稱蠟染),利用這種方法染出來的圖案,兼具了藝術的裝飾趣味及實用價值。

蠟染藝術出現在中國,歷史悠久。

二儀實錄記載

秦漢間已有染纈,六朝時開始流行,隋代宮廷特別喜愛這種手工藝品,並且出現特殊花樣。

至於實物的出土,比文獻記載還要早的,有長沙戰國楚墓出現一面染纈模樣的被面,花紋不詳。

晉代也有一片成品出土,圖案是重疊斑花,也就是唐宋時代所謂瑪瑙纈

中國蠟染在唐代尤為盛行,技術也成熟多了。當時的蠟染可分為兩種:單色染與複色染;複色染可以套色四、五種之多。後人可從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中的兩位婦女的衣裳及虢國夫人遊春圖中的幾個騎馬人物的衣服,窺見唐代蠟染圖案之豪華美麗的情況。

由於唐代中國文化對於日本影響頗大,奈良的正倉院,從唐代一直保存着各種唐代以來之中國工藝珍品,其中藏有一套蠟纈屏風,也是唐代由日本赴唐的留學和尚帶回去的。蠟染在中國,自宋代以降開始衰退,而在同時的南洋各地(尤其爪哇蘇門答臘等島)卻大為盛行,至今,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人的平常衣服幾乎都以蠟染布料製造。

蠟染起源

蠟染是貴州省丹寨縣安順市織金縣等地區苗族世代傳承的傳統技藝,古稱「蠟纈」,苗語稱「務圖」,意為「蠟染服」。

丹寨縣、安順市及織金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在長期與外界隔絕的艱苦壞境中,這裡的居民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蠟染技藝因此得以保留下來。按苗族習俗,所有的女性都有義務傳承蠟染技藝,每位母親都必須教會自己的女兒製作蠟染。

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學習這一技藝,她們自己栽靛植棉紡紗織布畫蠟挑秀浸染剪裁,代代傳承。在此狀況下,這些苗族聚居區形成了以蠟染藝術為主導的衣飾裝束、婚姻節日禮俗、社交方式、喪葬風習等習俗文化。

苗族蠟染是為生產者自身需要而創造的藝術,其產品主要為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裝床單被面包袱布包頭巾背包提包背帶、喪事用的葬單等。  

追溯發展

一般而言,染色材料的利用、染色技術的發明和應用,應該早於蠟染工藝。也就是說蠟染工藝的產生,必然要經過一段漫長的對染色材料認識與應用過程。這個不可缺少的環節與過程,為蠟防染工藝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追溯歷史,舊石器時代的中國山頂洞人,就已經使用礦物顏料來着色。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記載,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國就已經使用植物染料茜草靛藍菘藍紅花等進行着色。

印度在公元前2500年才使用茜草和靛藍,比中國晚了500年。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使用菘藍和紅花,比中國晚了1000年。可見,中國紡織染色的歷史極為久遠。在這裡,我們研究中國染色的萌芽及發展過程,就是為了探討蠟染產生前的一些基本條件。

因此,古代蠟染的實物出土實在少之又少,這和皇宮貴族死後所留下的大最豪華的紡織品簡直無法相比。這種現狀勢必會給研究中國古代蠟染帶來困難。

那麼,如何研究這份寶貴的遺產呢?

除了根據文字記載和出土實物外,從織物染色工藝來說,古人是從單一的手繪色彩於織物上發展到多種方法賦彩於織物上(繪、繡、印、防染等)。或者多者同時發生。

考古材料已經證明人類最早認識的顏色是紅色,5萬年前的北京山頂洞人就已經開始使用紅色礦物顏料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已經知道染色。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曾發現赤鐵礦(赭石)粉末和塗染成赤色的石珠魚骨等裝飾品。新石器時代的塗彩更多。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七的酒器和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上,有紅、白、黑、褐、橙等多種色彩。當時所用的顏料,大都是礦石研成的粉末。除粉狀赭石外,青海樂都柳灣墓地發現硃砂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發現彩繪和研磨礦石等工具。這些礦石的粉末,曾用於紡織品着色。

商、周時期,染色技術不僅運用於衣飾,而且廣泛採用礦物染料(石染)和植物染料(草染)[3]。在礦物染料中,最先使用的是硃砂。硃砂即我國史書所載的「丹」(即氧化汞)。

最具說服力的實例是陝西茹家莊西周墓中出土的紡織品,其上的朱紅色用硃砂染成。當時,染色技術運用比較廣泛,官廷手工作坊中設有專職染色的官吏,管理染色。另外還專門栽培一些染料植物,較普遍的有藍草(蓼藍)。《夏小正》中已有「五月,啟灌蓼藍「的記錄。

就色彩品種而言,《詩經》提到的有「綠兮綠兮,綠衣黃里」、「素衣朱繡」、「載玄載黃」等。染色的工具,相傳有染缸和染棒。根據顏料和染料的特性,分別採用膠黏劑媒染劑,建立了套染、媒染以及「草石染」並用等工藝。

綜上所述,彩陶繪色、織物染色等歷史事實說明蠟染產生已經具備充分的條件。

「蠟染」一詞在文獻中最早、最確切的記載是唐代慧琳寫的《一切經音義》卷五十之「眾纈」:「今謂西國有淡歰汁,點之成纈,如此方蠟點纈也。」「纈」是以輔染物輔助印染過程而染出的織物,纈的出現標誌着我國古代絲綢印染技藝的重大進步。

蠟染今在布依族苗族瑤族仡佬族等民族中仍甚流行,衣裙、被毯、包單等多喜用蠟染作裝飾。主要方法是用蠟刀蘸蠟液,在白布上描繪幾何圖案或花、鳥、蟲、魚等紋樣,然後浸入靛缸(以藍色為主),用水煮脫蠟即現花紋。結構嚴謹,線條流暢,裝飾趣味很強,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蠟染的發明以人們對物質特性的重複認識和利用為基礎,並需要具備一定的環境因素和技術條件,因此它是在特定的物質條件和文化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蠟染是基於人們對服飾美化的需要,在人類文明進步到一定程度後產生的,是在多種染織工藝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蠟染產生的時間應在紡織、印色和畫饋工藝成熟之後。從原料上看,蠟染對面料沒有特殊要求,棉、麻、絲、毛織物都能採用;防染材料也不拘於特定品種,動植物蠟均可使用,通常是用樹脂蜂蠟; 染色只能用冷染工藝,一般是植物染色,以靛藍為主。從範圍來看,蠟染技術存在與世界上很多地方,風格和使用方式也多種多樣。

由於受地理和氣候的影響,北方寒冷地區不宜進行蠟染,因此蠟染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蠟染分類

中國蠟染藝術,大多是集中於少數民族居住地區,因而具有獨特的民族特徵民間特色地域個性。這些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自然條件好,有山有水,適合種植靛藍和養殖蜜蜂,為蠟染的創造提供了必要條件。

中國民族民間蠟染藝術,儘管集中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但由於西南地域廣袤、民族多元,形成了不同形式與不同風格的蠟染藝術。有的雖是多個民族居住在同一地區,其蠟染風格卻是相同,有的雖是同一民族,但由於分布在相距較遠的不同區域,其蠟染風格卻迥然相異。對於這種多樣的蠟染藝術現狀,不管是從不同地域還是從不同民族來認識和理解,似乎都很難採用一種方法或一種分類。因此,有學者按不同地域分析蠟染藝術的特徵,有學者按不同民族理解蠟染藝術的風格,筆者以二者兼容方式,來分析與論述中國的蠟染藝術。

從地域來說

中國蠟染主要集中的地域是貴州雲南廣西海南四川湖南廣東台灣江西等地。

從民族來說

中國蠟染主要是在少數民族中流傳與使用,如苗族布依族瑤族水族彝族土族白族等,按方言來說,中國蠟染主要集中在黔東方言、黔滇方言。黔西方言等地區。不同民族服飾、圖案與不同民族語言是有着內在聯繫的,「在服飾不同的苗族中,其語言有差異,如服飾差別大,其語言的差異相應也大,語言相同,其服飾基本款式也大同小異。

從風格來說

中國蠟染的風格可分為不同的類型、特徵,如丹寨型重安江型織金型榕江型川南型海南型文山型等。

蠟染價值

美術價值

蠟染的冰紋就是它讓人們為之讚美不絕的性格特徵。冰紋的形成,是蠟畫胚布在不斷的翻卷侵染中,蠟跡破裂,染液便隨着裂縫浸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難以摹繪的天然花紋,像冰花,像龜紋,真是妙不可喻,同樣的圖案的蠟畫布料,侵染之後,冰紋就似人的指紋一樣決不相同,展現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蠟染的「冰裂」紋,類似瓷釉之「開片」極具藝術效果。裂之大小走向,可由人掌握,可以恰到好處地表現描繪對象,特點鮮明。要染多色彩層次的花口,可採用分色封蠟的手段,表現力更豐富。蠟染多用於製作工藝服裝、壁掛、台布等[4]

審美價值

苗族蠟染是苗家人的生活、生產、戰爭、遷徙等場景按照自然的規律和心理活動邏輯進行簡體、變形、誇張和抽象而成的「人化自然」的心靈符號,組成一種理想化的完形關係。這種「人化」作用溝通了人們心靈的聯繫,架起一座人類共同審美經驗的橋樑。它像一條紐帶,把不同時代、不同文化傳統、不同文化氛圍中的人從深層意識中聯結起來。這種溝通作用使不同的人出於不同的目標與角度,從積澱下來的形式中,感受到不同層次的內容。

文化價值

苗族蠟染在現今的歷史條件下,已由原有功利內容的意念標記轉化為用做欣賞的審美形式,人們在對這藍白相間的幽遠、神秘象徵符號的聯想與品評中,重新領悟並充實了它的內容。當人們站在現代文明的角度去審視與評價這種傳統的文化藝術品時,它實際上已超脫了自身,作為一種藝術元素進入了現代藝術生活,實現了向新的文化氛圍與審美境界的跨越,展示出新的文化意義。

蠟染藝術在少數民族地區世代相傳,經過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是中國極富特色的一株民族藝術之花

蠟染圖案以寫實為基礎。藝術語言質樸、天真、粗獷而有力,特別是它的造形不受自然形象細節的約束,進行了大膽的變化和誇張,這種變化和誇張出自天真的想象,含有無窮的魅力。圖案紋樣十分豐富,有幾何形,也有自然形象,一般都來自生活或優美的傳說故事,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蠟染是古老的藝術,又是年輕的藝術,現代的藝術,它概括簡練的造型,單純明朗的色彩,誇張變形的裝飾紋祥,適應了現代生活的需要,適合現代的審美要求。

這種風格分類,是以藝術為主、跨地區的分類方法。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相同民族和不同地域,其蠟染在用途、工藝、圖案、風格上各不相同。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大多集中在中國西南的邊陲地區。

工藝流程

1.處理

先將自產的布用草灰漂白洗淨,然後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狀塗抹於布的反面,待曬乾後用牛角磨平、磨光,石板即是天然的磨熨台

2.點蠟

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蠟放在陶瓷碗金屬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殼火使蠟融化,便可以用銅刀蘸蠟,作畫的第一步是經營位置。有的地區是照着紙剪的花樣確定大輪廓,然後畫出各種圖案花紋。繪出大輪廓,便可以得心應手地畫出各種美麗的圖案。

3.染色

浸染的方法,是把畫好的蠟片放在藍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後取出晾乾,便得淺藍色。再放入浸泡數次,便得深藍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織物上出現深淺兩色的圖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後,在淺藍色上再點繪蠟花浸染,染成以後即現出深淺兩種花紋。當蠟片放進染缸浸染時,有些「蠟封」因摺疊而損裂,於是便產生天然的裂紋,一般稱為「冰紋」。有時也根據需要做出「冰紋」。這種「冰紋」往往會使蠟染圖案更加層次豐富,具有自然別致的風味。

4.去蠟

經過沖洗,然後用清水煮沸,煮去蠟質,經過漂洗後,布上就會顯出蘭、白分明的花紋來。

製做方法

使用工具

繪製蠟花的工具不是毛筆,而是一種自製的鋼刀。因為用毛筆蘸蠟容易冷卻凝固,而鋼製的畫刀便於保溫。這種鋼刀是用兩片或多片形狀相同的薄銅片組成,一端縛在木柄上。刀口微開而中間略空,以易於蘸蓄蜂蠟。根據繪畫各種線條的需要,有不同規格的銅刀,一般有半圓形、三角形、斧形等。

染料製做

先將刈藍倒豎於坑中,加水過濾,將濾液置於瓮中,按比例加入石灰,再用木棍急劇擊水,加快溶解於水中的靛甙與空中氧氣的接觸,使之氧化成為靛藍,沉澱後,將水除去,等靛藍的水分完全蒸發,則可將其盛到容器內,製成藍靛。

藍草也可製成固體染料:先製成泥狀的靛藍,待染色時,先用酒糟發酵,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氫氣、二氧化碳可將靛藍還原成靛白。用靛白染成的白布,經空氣氧化,又可顯現出藍色。靛藍的這種發酵還原技術在春秋戰國時期已開始使用,而且該種古老的方法至今仍在沿用。大約公元前100年,印度始製成靛藍,與中國人不同,他們採用尿發酵法染藍。

染制方法

蠟染通常是在民間自織的白色土布上,用一種自製的銅刀點上蠟花,然後畫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畫好的蠟片放在染缸里染色,再經脫蠟漂洗而成。蠟冷卻後,蠟白布的表面會產生天然的裂紋,色料滲入裂縫,出現許多無規則的色紋,稱為冰紋龜紋

蠟染和扎染的區別

蠟染和扎染都是在雲南若干種民族中流行的傳統印染方式,兩者的原理相似,工藝上略有區別。蠟染就像照相術一樣,照相術是利用光化學原理,首先對負片(底片)進行光化學反應,按照光的強度,反應程度就不一樣,最後形成了越黑的影象物體越透明,越白的影象越黑,在暗室中沖洗膠片時,利用同樣的方法,再把影象轉過來,就是我們看見的黑白相片,蠟染的原理比較接近,首先用蠟附着在部分布匹上,然後將其放入染料中,沒有被蠟附着的面料就染上了染料的顏色,被蠟附着的面料就沒有,仍然保持原來面料的顏色,在蠟附着的邊緣,由於蠟的滲透,被染的顏色也形成了滲透的樣子,並且顏色有從無到有的過渡效果。

扎染與蠟染的染料是可以一樣的,但扎染的方法更加生動,面料不是靠蠟來附着,而是依靠繩子來裹扎一部分面料,被扎住的部分不放到染料中,其他部分一樣就形成了與染料一致的顏色,綑紮部分也由於液體的浸透形成了顏色的過渡。

保養方法

一、由於蠟染的原料是純棉布,因此在保養方面應注意防潮、防腐蝕,以免發霉長蟲。如果買回後是用於收藏而非裝飾,請定期取出涼曬。

二、蠟染可以隨時用水清洗,但在洗的過程中不要使用清洗劑,以免掉色;也不可用機洗,因為很多染畫主要是以須邊突出主效果,用機洗會將須邊攪壞。洗完後的蠟染製品可以熨燙

三、蠟染製品買回後,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裝裱。同時蠟染由於是用100%純棉布製成,因此還是服裝、被套、床單等的極佳選擇。只要運用得當,一定會讓您的居室或者辦公室呈現另一番情趣。

四、蠟染在收藏與保養過程中應放置在乾淨、整潔、無塵的環境中,並應有專人定期清掃。

分布地區及特點

貴州省

貴州各少數民族的蠟染各有特色,例如苗族的蠟染圖案有的還沿用古代銅鼓的花紋和民間傳說中的題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花、鳥、蟲、魚;而 布依族則喜用幾何圖案。每一個幾何圖案都是有不同的寓意,比如圓圈代表糧倉,小點點代表天上的星星等等。各民族的蠟染都有獨特的風格。(其製作工藝見前「工藝流程」條目)

中國貴州安順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城市,也是著名的蠟染之鄉,被譽為「東方第一染」[5]。境內有黃果樹瀑布龍宮屯堡文化(天龍鎮、雲峰八寨等)、 天星橋花江大峽谷等眾多著名景點。安順有「滇之喉、黔之腹,粵蜀之唇齒」的讚譽,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方便,更是「商業甲於全省」。安順於1992年成功舉辦了首屆蠟染藝術節,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眾多賓客,自此蠟染藝術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安順有大量的蠟染作坊、工廠,湧現出洪福遠等一批知名的蠟染藝人,安順的蠟染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

雲南省

雲南文山州苗族人民也在很早以前就掌握了蠟染技術,並用它來製作婦女們的服飾。

蠟染製作比較複雜。先把白色底布鋪平在木板上,再將黃蠟放入金屬容器里用小火溶化,用蠟刀蘸上蠟汁在底布上繪製圖案。蠟染使用的蠟刀很特別,其結構有點像一支蘸水鋼筆。其筆桿用竹棍做成,稱為「刀把」,筆尖是三片犁鏵形的銅片,稱為「刀片」。

銅片之間留有縫隙,用以儲藏蠟汁。持握蠟刀的方法與平常我們握筆寫字大相徑庭。我們握筆寫字時總是筆桿幾乎垂直,筆頭稍稍後傾,筆尖向下;而握蠟刀則是刀把大幅度前傾直至超過45度角,刀片後傾幾乎置於腕下。作畫時,對於那些長的直線,蠟刀只能隨着手腕作縱向運動,而橫向和其他運動則僅能用來點綴一些小短橫和繪製圓形。若橫向直線較長,就得將手臂直至整個身體調轉方向,或者將底布調轉方向。在整個繪製過程中,蠟汁必須保持合適的溫度。溫度過低蠟汁就會凝固,溫度過高則蠟汁容易變黑甚至起火。

苗族蠟染的圖案一般是規則的幾何圖形,如直線、方形、棱形、丁字形、之字形、圓形等,也有少數花鳥日月山水人物等圖案的作品問世。

繪好圖案後,將布放入染缸浸泡數小時,再撈出放到清水中涮洗以除去多餘的染料,然後放入水鍋里將蠟煮化,再放到清水裡漂洗。這樣,繪畫時着蠟的地方因染料無法附着而成為白色,原先空白的地方則被染浸上了顏色。

染料一般為黑色或藍色,因此染出的成品就是黑白相間的圖案。有的又在白底上再綴上紅黃等色,使其圖案更加精美。

苗族傳統的蠟染布主要用來縫製婦女們天天穿用的百褶裙,偶爾也有用來做上衣和挎包的。出現的花鳥日月山水人物等寫意作品主要作為藝術品贈送親友或出售,很受人們的歡迎。

湖南省

湖南地區的苗族土家族,擅長蠟染的製作與應用。他們主要居住在湘西十家族自治州各縣市,以及晃縣麻陽縣

湘西地區,除就地取材染制各種色布外,蠟染是一種獨特的、傳統防染技法。湘西蠟染多採用家織的土棉布,較少採用麻布絲布。方法一,以薄木板鏤空為花紋,即圖形雕成空心花孔,用來做蠟染花模

苗鄉人民多自雕花模。花紋主要是花、鳥、蟲、蝶和幾何圖形,用來印染床單、被面、枕巾帳沿門帘,適用美觀。方法二,將盛有蜂蠟金屬盆置於木炭火上熔化,等蠟液表面泛起淡淡青煙時,即可進行蠟繪。蠟繪是採用特製的銅蠟刀,蘸上熔化的蠟液,在布上繪製圖案。蠟繪圖案後,即可進行染色。染色時需先「發缸」,缸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石從水酒糟、老缸液進行發缸。數天後,染液由藍黑色轉為綠黃色時即可染色。

繪有蜂蠟處,布纖維被密封,染液滲不進去,但在染色翻動過程中,由於布面折皺,蜂蠟形成裂縫,這些裂縫變化豐富,有粗有細,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染液浸入後,即染成譽之為「蠟染靈魂」的冰裂紋,形成了湘西蠟染特有的風格。

蠟染圖案

貴州蠟染圖案的題材:主要來自對自然環境中物象的模仿以及對民族文化的深刻記錄和表達。

從貴州蠟染紋飾題材的歸類上看,主要分為自然紋樣和幾何紋樣兩大類,自然紋樣中又可分為植物紋樣和動物紋樣。

自然紋樣中的植物紋有菊花蓮花桃花蘭花牡丹石榴葫蘆向日葵雞冠花浮萍水草蕨菜花辣椒花以及山里無名花卉等紋樣,動物紋有鹿山雀貓頭鷹蝙蝠蝴蝶蜜蜂青蛙螺螄等紋樣。這些題材都來自貴州少數民族十分熟悉的大自然,但在造型上又不受自然形象細節的約束,而是做了大膽的變化和誇張的藝術處理。這種變化和誇張既準確地傳達了物象的特徵,又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概括能力。

榕江的祭祖幡旗上,常常有一棵大樹高居旗首,這是祖先崇拜的象徵。

許多苗族村寨都有幾棵大楓樹,被苗族人視為神樹,成為「媽媽樹」或「保寨樹」,是整個村寨的保護神。《山海經·大荒南經》載:「蚩尤所棄其桎梏,視為楓木」,因此,苗族認為楓樹是蚩尤的化身,是祖先精神的所在。

楓樹汁是紅色的,苗族人認為苗族人認為那是蚩尤的血,楓樹是蚩尤的化身,是祖先精神的所在。。苗族古歌用了很大的篇幅敘述了楓木的來歷和功用:它「生長在天家」,「枝椏漫天涯」,能「結出千樣種,開出百樣花」,它還化生萬物,鋸木變魚子,木屑變蜜蜂,樹芽變飛蛾,樹葉變燕子,樹心生人類母親----蝴蝶媽媽。有些苗族地區在蓋房子時,習慣用楓木作中柱,因為那裡的人們認為楓木生人,用作中柱可保子孫興旺。貴州蠟染的動物紋主要出現在苗族和革家蠟染民族工藝品中,尤其是黔東南和黔南的苗族,她們依照自然界的動物原型創造了神話般的動物造型。但這些經典圖形不是像漢族的龍鳳圖案那樣有固定的形象,而是依照苗族女子的想象力而千變萬化的。

是苗族蠟染工藝品中最常見的題材,尤其在貴州南部榕江三都丹寨等地區,幾乎每一張蠟染民族工藝品都離不開鳥,造型千姿百態。在丹寨蠟染民族工藝品中,鳥身常與蝴蝶花草相結合,生動活潑;榕江蠟染民族工藝品中,鳥頭與龍身結合而成鳥龍紋,神秘奇特。鳥文的盛行與苗族生活中的山林多鳥的自然條件有關。

龍紋在苗族蠟染民族工藝品中是最為常見的紋樣,其表現形式有具象和抽象之分。安順蠟染的龍紋是曲線組成的抽象造型,而榕江的龍多為鳥首蛇身的具象紋樣。

魚紋在貴州各地的蠟染中都能見到,形態各不相同。是企望子孫繁衍像魚那樣迅速和眾多。

蝴蝶是貴州苗族蠟染民族工藝品中很常見的圖案,尤其黔東南,是蝶紋最集中、造型最豐富的區域,有蝶翅人面的造型,有蝶身鳥足的造型,還有花蝶合體、鳥蝶合體等各種紋樣,千姿百態,不一而足。在納雍六枝的蠟染圖案中,整個畫面幾乎都是由雲波狀的蝴蝶和花草構成。而榕江蠟染的蝴蝶造型有多種形態,一般以大蝴蝶作為母體形象在它之外又有萬物護身,或在輪廓之內進行豐富的裝飾,在稚拙的形態中,顯露出蓬勃的生氣。

幾何紋樣在貴州各地的蠟染中都能見到,尤其是貴州西部的六枝、黔西織金等苗族蠟染工藝品中更為常見。幾何紋樣包含有十字紋萬字紋太陽紋星辰紋井字紋水波紋漩渦紋銅鼓紋八角花牛角紋回紋以及各方式方形紋等自然物象幾何化的紋樣,多是他們祖先留傳下來的。手法,通過不同的組合和變形形成千姿百態的造型;有的隨着時代的發展,在蠟染圖案中有更新和變異。

許多貴州蠟染工藝品中的造型已經無從考證它所代表的意義。祖輩留下來的蠟染圖案,經過苗家婦女世世代代的傳承,已經完全內化於她們的思想中,融入到她們的審美觀念里,她們信手畫來的,就是令我們讚嘆驚羨的極富想象力的藝術造型,而問及她畫的是什麼,或為什麼要這樣畫,她們也難以回答。要讀懂這些造型實在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為了從那簡單質樸而又妙趣橫生的圖案中國得到藝術的啟迪,我們必須重新掌握一種陌生的語言和思維方式,必須以整個身心投入另外一個遠離我們時代的世界中去。

蠟染髮源地

埃及是古代文明的搖籃,它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夠同時吸取東西方的各種文化,成為最早步入文明的古國之一。藍靛在公元前2400年的古埃及及第五王朝就已經作為防腐抗菌劑使用。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棉纖維的國家,而且印度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已有從藍草中提取靛藍染棉紡織品的記錄,因此棉織品的印染術也可能發源於印度。

中國蠟染起源於西南少數民族,可追溯至秦漢之際,當時已利用蜂蠟和白蠟作為防染材料製作出白色圖。

馬來群島蠟染產業的優勢使其他也被認為是蠟染起源地之一,美國費雷斯特所著《蠟染》一書中也提到蠟染髮源地在瓜哇,至公元1515年以後,到那裡旅行的人才把蠟染技術傳到世界各地。

榮譽記錄

2018年5月21日,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6]

視頻

蠟染相關視頻

非物質文化遺產-貴州苗族蠟染
蠟染工藝 藝術
蠟染製品製作技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