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布依族 | |
---|---|
布依族 |
布依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貴州的都勻、獨山、平塘、鎮寧等10個縣(市)。其餘散居於雲南、四川、廣西等省(區)。
布依族地區山清水秀,自然風光多姿多彩。著名的黃果樹瀑布、貴陽花溪、安順「龍宮」溶洞、盤江鐵索橋等十幾處旅遊景點。
布依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創製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廣,現在通用漢文的較多。
布依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的歷史較為悠久。享有「水稻民族」之稱。紅水河流域還是中國最重要的林區之一。
起源和歷史[1]
布依族是雲貴高原東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時代就在這裡勞動生息。布依族與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淵源關係。唐代史稱「西南蠻」,宋元以後稱「蕃」、「仲家蠻」,明、清稱「仲蠻」,新中國成立後,才稱為布依族。
布依族與壯族有同源的關係,也可以說是同一個民族,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只是壯族主要生活在廣西,布依主要生活在貴州。如今布依族人還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風俗習慣,如居住干欄式房屋、敲擊銅鼓等。也有人認為,西漢時的夜郎國,與今布依族有淵源關係。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曼」,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共同自稱,統一用「布依」作為民族名稱。
宗教信仰[2]
布依族信仰祖先和多種神靈。山有山神,水有水神,井有井神,村寨建有土地廟。一些特定的宗教儀式,要供奉神竹,或生長奇特的古樹、山洞,這些都被認為有神靈。有的還供奉雷神、門神、灶神、龍王等等,這可能是原始宗教信仰萬物有靈的殘存,同時也反映出古代農耕民族的某些意識特徵。
明、清以後,佛教、道教、天主教相繼傳入布依族地區,民間有少數信仰群眾。但是,「摩教」至今仍是大多數布依族群眾信仰的傳統宗教,它是一種介乎於原始宗教和神學宗教之間的准人為宗教。摩教有專門的宗教職業者布摩,並且已形成最高神祇「報陸陀」,布摩均尊奉始祖神「報陸陀」為開山祖師。在舉行各種祭祖活動中,首要的儀式是恭請「報陸陀」蒞臨,以示整個祭祀活動的權威性。在摩教的意識中,「報陸陀」具有非凡的超自然力和智慧,能夠洞察古今往來,解決任何難題。
摩教不僅有較為完備的祭祀經典--摩經,還有比較固定和規範的宗教禮儀。舉行祭祀活動除了要履行一定的宗教禮儀外,還要輔以對摩教經典的誦讀。典籍浩繁的摩經,大致可分為用於喪葬超度活動中的多卷本《殯之經》、《古謝經》等,也有用於驅邪祈福禳災等目的相對應的種類繁多的各類雜經。
摩教初步形成的基礎教義,即認為人間萬物是由始祖神「報陸陀」創造,並能洞察宇宙萬物的事態,相信萬物有靈,相信經過特定儀式和條件萬物可相互轉變,而且靈魂具有神秘力量,需要祭祀和崇拜,達到禳災祈福的目的。人患疾病是由某種鬼魂作祟,通過舉行某種儀式可以驅逐疾病,可以痊癒。人死後,其靈魂不滅,要通過儀式予以超度,才能使靈魂進入仙境。摩教中的浩繁經典,內容豐富,包含了布依族古代社會的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乃至人們的社會交往和道德禮儀等等。
服飾特點[3]
布依族婦女幾乎都是紡織和刺繡的能手。
婦女們常把自己精緻的刺繡品(包括衣襟、袖口、花邊、繡花鞋、帳沿、枕套、圍腰、背帶等)作為珍貴禮物或美好的象徵。而在這些刺繡品中,婦女們對衣背花(即用於背小孩用的背帶布)極為珍視,因為這種衣背花的刺繡,特別講究針法和花紋圖案的對稱和工整。一幅衣背花往往要在熟練刺繡能手的指導下,經過多次反覆實踐才能完成,而且常常是在談戀愛時就把自己的美好願望和純摯的感情,繡織在這些精美的圖案上面。此外,有些能幹的外婆,每當在第一個外孫滿月時,習慣上也要送去這樣一幅刺繡的背帶,作為慶賀小外孫健壯成長之喜禮。
布依族男女服裝多喜用藍、青、黑、白等色布縫製。男子的服裝式樣各地基本上相同。青壯年多半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和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大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因為地區的不同而呈現出形式各異的特點:
如在八達河聚居區,七八十歲以上的婦女,仍保留有傳統布依族服飾,頭纏藍黑包布,身着青色的無領對襟短衣,身大袖寬,沿右衽無領衣縫處要鑲一道兩寸左右寬的邊,上衣的下角邊處還要攘繡各式的彩色滾邊,習慣上內衣的袖口較外衣長而小,而外衣袖口則大而短。內外衣袖口處所繡織的花紋圖案十分講究,鮮艷美觀,看上去兩袖大小相同、長短協調,袖口外露的花色層次重疊和諧,格外醒目受看。當年老一輩多數均穿藍黑色百榴長裙,有的也系青布圍腰或繡花圍裙,腳上還要穿一雙十分精美的翹鼻子滿花繡鞋,俗稱「貓鼻子花鞋」(布依語叫「海蘭高」)。整套服裝可以說是集紡織、印染、挑花、刺繡等手工藝術於一體。正因為全身上下都是出自布依婦女靈巧的雙手,因而籌集和縫製這一身服飾常常作為衡量一個布依婦女是否聰慧能幹的標誌。隨着時代的發展;中年婦女的包頭,有的已用白毛巾代替,上衣已改穿有領或矮領,並在沿右按前下方處鑲嵌二至三道帶色的布邊,領前的結扣處喜用銀泡紐扣作裝飾,兩手袖口處仍保持了老一輩傳統的風格,下身已改穿長褲,唯腳下的繡花鞋逐漸變成半月型或鞋尖處繡小花。改變後的布依女服飾仍顯得淨潔淡雅、古樸莊重。未婚女青年的服飾,除總體上與中年婦女相似外,只是還喜歡在包頭布的末尾處鑲繡極為鮮艷的花紋圖案,坦露在頭頂上方與護髮銀頭智之間,顯得灑脫大方、俊俏美觀。每逢盛大節日或宴會時,婦女仍均喜佩帶各式各樣的耳環、戒指、項圈、髮簪和手鐲等銀飾。雜居區的布依婦女,特別講究包一丈五尺長的頭帕,普遍仍穿藍、青、黑、白等色的右襖大襟上衣,少數也系圍腰,下着長褲。
建築特點[4]
布依族居住的顯著特點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其中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講究的,選擇依山傍水處作宅基,不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
布依族建築多以瓦房,石板房為主,鋪成整齊的菱形或層疊鱗紋,房屋不僅不透風雨,而且古樸美觀,屋頂舉重若輕,安居而不壓抑。
直到明清以後,隨着漢人的不斷遷入和民族間的融合,布依族建築開始有了改變,但基本形式上依然保留着布依族傳統的建築風格。
傳統節日[5]
布依族節日文化是在長期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布依族特色的文化,布依族節日主要有春節、清明、三月三、四月八、端陽節、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節、「吃新節」、重陽節等,其中以春節、六月六最為隆重。
查白歌節
查白歌節是貴州省西南興義縣布依族的紀念性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在興義市頂效鎮的查白場舉行。該節是為紀念古時當地一對為民除害與抗暴殉情的男女青年查郎、白妹得名。 每年這幾天,周圍遠近各縣和毗鄰的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等地群眾三四萬人,前來參加歌節,規模宏大,氣氛熱烈,蔚為壯觀。查白歌節主要的活動內容有歌節賽歌、認親訪友、吃湯鍋、趕表和祭山等,一般連續3天,第一天是最好。
「六月六」節
有悠久的歷史。其起源,各地傳說不同,其中有一個說法是,在遠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盤古」,在勞動中積累了栽培水稻的經驗,年年豐收,後來他與龍王的女兒結婚,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新橫。一次兒子冒犯了母親,龍女一氣之下,返回龍宮,再不回來。「盤古」沒有辦法,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盤古死去,新橫從此遭到繼母虐待,幾乎被害。他忍無可忍,便上天控告繼母,並發誓要毀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繼母知道後,萬分後悔,終於與新橫和好,並於每年六月六日,盤古逝世這天,殺豬宰鴨,做粑粑、供祭盤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六月六日都舉行祭盤古,供祖先的活動,以示子孫延續、五穀豐收,年復一年,就形成了這個民族節日。
四月八
傳說這一天是牛玉的生日,所以也稱"牛。王節"、"牧童節"。黔西地區也稱為"秧"節","開秧門"。貴州荔波一帶,每逢這個,節目要做黑糯米飯敬"牛王";望溪縣要吃四色糯米飯;有的地區不但要做糯米飯還要殺雞備酒祭祖,並用鮮草包糯米飯餵牛,給牛洗澡,讓中休息一天,表示人們對耕牛的愛護和酬勞;個別地區還要舉行鬥牛、賽馬等娛樂活動、米花節採花節又稱"女兒節,是甘肅省文曇搏贈地區藏族人民的傳統佳節。
飲食文化[6]
主食多以大米為主。民間喜歡用一種專門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飯。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並常當成改善生活或調劑口味的主食。除大米和糯米外,包穀也是日常主食之一。食用時,多將包穀加工磨成小顆粒,和大米摻在一起煮成二合飯,也有的將嫩包穀磨成碎糊狀,加上糯米包成包穀粑,用油炸或蒸熟食用。布依族傳統小吃很多,特別是居住在雲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大部分布依族都善製作鹹菜、醃肉和豆豉,民間特有的醃菜「鹽酸」馳名中外。葷菜中,狗肉、狗灌腸和牛肉湯鍋為上餚。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後,家家都要釀製大量的米酒儲存起來,以備常年飲用。
布依族地區盛產名茶,都勻毛尖曾在巴拿馬博覽會上獲優等獎。在布依族人製作的茶葉中,味道別具一格的是姑娘茶。此茶在清明節前由姑娘採回茶尖嫩葉,炒熱後保持一定濕度,然後把茶葉一片片疊成圓錐體,曬乾後經過處理,就製成了姑娘茶。此茶形狀優美、品質精良,是茶中精品。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布依族歷史 布依族起源於什麼時期 講歷史,2018-02-20
- ↑ 布依族宗教 民族網,2011-11-04
- ↑ 布依族的服飾特點 民族網,2014-11-26
- ↑ 布依建築的特點及風俗 搜狐,2017-07-21
- ↑ 布依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新浪,2016-08-24
- ↑ 風味獨特的布依族飲食 新浪,201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