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彝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彝族
彝族

彝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稱。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區有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貴州畢節地區和六盤水地區。

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為6個方言。

起源和歷史[1]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西南土著部落不斷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這支向西南遊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為單位,在祖國的西南地區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書中常出現的所謂「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勞浸」、「靡莫」等部族。當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時,西南地區已有與其先後到達的兩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後,他們和百濮百越長期相處、互相融合,並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晉以後,昆明人與焚(濮)的融合發展為對僚人的融合。漢至六朝,漢文史籍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稱為叟人,有時則以叟、濮並列。

隋唐以來,彝族先民地區有烏蠻與白蠻的分化,烏蠻系由昆明部落發展而成,白蠻系以叟、濮為主體,並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長期形成與發展中,活動範圍曾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三省毗連的廣大地區。

宗教信仰 [2]

彝族宗教形態還處於原始宗教的較高級階段,靈魂崇拜、祖先崇拜、靈物崇拜和迷信鬼怪是彝族的主要信仰。宗教的主持者有蘇里和畢摩兩種,宗教活動包括:占卜、祭祀和巫術等方面。

靈魂崇拜:彝族人相信人的靈魂是不滅的,人是靈魂和軀體的統一體,且靈魂男女有別。男性的兩個靈魂分別稱為「衣那」和「曲謝」,前者附在人的身上,保佑人不生病,後者則是保護男性的前一個靈魂;女子的兩個靈魂分別成為「衣那」和「格非」,前者同男性,後者是女性的生育神。

祖先崇拜:彝族人相信人死亡後,靈魂有兩種命運,一種是變為鬼神,另一種是超度到「木石哈母」和祖宗們會合。因此,父母死後,兒孫們要為父母安置靈牌和盛大的送靈儀式,護送父母的亡靈超度。

靈物崇拜:彝族人相信「母爾木色」是主宰大自然的神靈,幻想這些神靈是有意志力的,自然界的各種自然災害和自然現象的產生都是與這些靈物有密切關係的。

迷信鬼怪:彝族人把所有對人類產生不利影響的事件,特別是人的各種疾病的產生,都歸結為是鬼怪作祟。

蘇里和畢摩都是巫師,是各類宗教活動的主持者,是人與神鬼之間的溝通者。蘇里的法術主要是驅鬼治病,他的法器是一個叫做「格則」的羊皮鼓。畢摩的合意是歌詠法言的長老,是掌管彝文傳播的人,彝族人相信畢摩是由天宮派遣下凡的,希望能夠通過畢摩與神靈的交往,企求一切能平安如願,因此,在漫長的社會歷史演變過程中,畢摩就成了為彝族社會生活中主持祭祀,排解災禍,占驗凶吉,主持盟誓以及進行裁判的神靈代表和法力的象徵。

服飾特點 [3]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繡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的彝族穿裙子外,雲南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褲,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繡有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繡有精美多采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繡更是光彩奪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艷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繡而成。居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氈。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彝族少女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童裙,梳的是獨辮,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誌着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15歲以後,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繡滿彩花的頭帕,把童年時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着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髮一綹,漢語稱為「天菩薩」,彝語稱為「子爾」。這是彝族男子顯示神靈的方式,千萬不能觸摸。外面裹以長達丈余的青或藍、黑色包頭,右前方紮成姆指粗的長椎形的「子爾」--漢語稱「英雄髻」。男子以無須為美,利用閒暇把鬍鬚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綴紅絲線串起的黃或紅色耳珠,珠下綴有紅色絲線。

建築特點[4]

彝族是農牧兼營的民族,村寨的分布與坐落有其獨特的傳承。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區、半山區,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選擇向陽山麓,順山修建,以山腰、山樑處居多,山腳、河谷地帶較少。

彝族分布範圍較廣。因此,其民居類型為適應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響,而顯得比較複雜,不過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卻有廣泛的代表性。

其居住形式與居住環境的自然條件密切相關,長期的生活實踐,使彝族人民在適應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發明了富於特色的各式民居。互板房、閃片房、土掌房、三房一照壁、干欄房等,是彝族豐富的民居建築的典型代表。

土掌房——彝族獨特的民居建築:彝族的「土掌房」與藏式石樓非常相似,一樣的平頂,一樣的厚實。所不同的,是它的牆體以泥土為料,修建時使用夾板固定,填土夯實逐層加高后形成土牆。平頂的製作也與石樓相似,也具備曬場的功能。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東南一帶。這一帶土質細膩,乾濕適中,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條件。

傳統節日[5]

花臉節

流傳於丘北縣境內,於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歷時3天。節日期間,凡彝家村寨男女青年均歡聚一堂,飯後,就到村頭寨尾,用墨汁、鍋煙灰互相抹臉,一直抹到滿臉滿身見黑,笑夠累夠方休。花臉節即由此得名。抹花臉,除男女青年互相對抹外,其餘的人按年齡、論輩分也相互對抹,認為抹得越黑,抹的人越多,那一年才風調雨順,人畜平安,五穀豐登。節日期間,村民都不准勞動,不准春碓、推磨。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的隆重節日,除富寧縣木央一帶白倮人外,境內各地彝族均隆重慶祝,以至傳至漢族。據彝族太陽曆說法,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太陽在運行軌道上最正的一天,正午時太陽射到人身上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把這天當做喜慶的日子。晚上舉着點燃的火把,男女互相追逐嬉戲,以表示親切和吉祥,也表示用火燒去相互身上的邪魔。此外,舉着火把巡繞住宅周圍、田間地頭以滅蟲除害,然後成群的人們圍在篝火旁盡情歌舞,通宵達旦。

草馬節    草馬節流傳於阿扎支系。阿扎十分敬重陪伴自己祖先尋路長途跋涉遷徙的役馬,並祈求保護莊稼,每年舊曆八月選屬馬或屬鼠日過草馬節。相鄰村寨不選同一天,便於互相走親串戚,相互祝賀節日。這天家家做草馬,插上各色野花,打扮成五顏六色的駿馬;用南瓜葉做成馬籮,裝灶灰和草籽。節日裡本村男女和外來客自由玩耍,特別是夜間,唱曲子、吹竹笛、跳弦舞,熱鬧至深夜或次日凌晨始散。

二月八    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日是巍山彝族人民的年節,節日隆重而熱烈。各村寨都要舉行活動,其中「柵大路」、「祭密枯」是共同的活動。這天,各村寨都要砍些樹枝把進入村寨的各條路口封柵起來,不准外人進入村寨。祭密枯活動在本民族內舉行,並且不准婦女參加。活動過程中,都說彝族話,不講漢語。活動先是叫「地脈」接「密枯」,然後舉行祭祀密枯活動,再由阿畢(彝族宗教人員)和童子以及青壯男人守密枯樹三天三夜,而打歌是各村寨必不可少的活動內容。

密士節    密士是樹神。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全村殺一頭豬敬獻樹神。祈求樹神降福消災,保佑全村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飲食文化[6]

彝族居住的地區,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複雜,植物和動物資源極為豐富。彝族人民憑藉這裡的多彩的自然環境、豐厚的資源,用勤勞的智慧,創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傳承着獨具特色的飲食習俗,書寫着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居住在山區和半山區的彝族以種植蕎麥、大麥、小麥、玉米、燕麥、土豆為主;在溪谷和湖盆山區、平壩則以種稻穀為主,玉米和其它作物為輔涼山彝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區、滇西北小涼山彝族聚居區及貴州的威寧縣一帶,最古老的農作物為蕎麥,次為燕麥、水稻、小麥、大麥、土豆等。蔬菜以圓根為古老,其次是蘿蔔、青菜、白菜等。畜牧業以豬、羊為主,同時畜養牛、馬、雞等。涼山、昭通、畢節這些地方的彝族多食用蕎麥餅、米飯、玉米飯,無論豬、羊肉做成「砣砣」或大塊肉都喜歡,喜歡喝用肉湯做成的酸菜湯。

在彝族日常生活中,酒占據着極為重要的地位。走訪親友要帶酒,參加婚禮要送酒和牲畜,參加喪葬活動也要送酒送羊,參加宗教活動更離不開酒和牲畜。彝族喜歡飲酒,「有酒便是宴」已成習慣。酒在彝族山寨是最為重要的特色飲品。因此,轉轉酒、稈稈酒、壇壇酒自然成為了彝族酒文化的象徵符號。

相關視頻

雲南石林景區彝族人的舞蹈表演

參考資料

  1. 彝族民族概況 彝族的起源 趣歷史,2016-03-05
  2. 彝族宗教信仰 原生態,
  3. 彝族服飾特點介紹 快資訊,2019-08-09
  4. 雲南彝族建築風格與特色 第一星座,2015-09-10
  5. 彝族的傳統節日,彝族有哪些節日,彝族節日   日曆網,2018-04-18
  6. 彝族文化概述 彝族人網,200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