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藍靛
t0129c7f820ed484677.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028859&sid=6241860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藍靛

漢語拼音:Lán Diàn
別名:藍澱、青靛、靛青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寒;歸心、肺經
毒性:無毒
功能:清熱解毒,去瘀止血
主治:感冒發燒,蟲毒,丹毒,跌打刀傷,腮腺炎

藍靛,中藥名。為十字花科菘藍屬植物菘藍Isatis tinctoria L.、草大青I.indigotica Fort.、豆科木藍屬植物木藍Indigofera tinctoria L.、爵床科板藍屬植物馬藍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或蓼科蓼屬植物蓼藍Polygonum tinctorium Ait.等的葉所製成的染料。具有清熱解毒,去瘀止血的功效。主治感冒發燒,蟲毒,丹毒,跌打刀傷,腮腺炎。[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藍靛

拼音名:Lán Diàn

別名:藍澱(《本草拾遺》),青靛(《普濟方》),靛青(《鄧子禹家抄方》)。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草大青,豆科植物木藍,爵床科植物馬藍或蓼科植物蓼藍等葉所製成的染料。亦即製造青黛時之沉澱物。

性味

  • ①《本草拾遺》:"寒。"
  • ②《綱目》:"辛苦,寒,無毒。"

歸經

《得配本草》:"入手少陰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時行熱毒,疔瘡癰腫,丹毒,疳蝕,天皰瘡。

  • ①《本草拾遺》:"敷熱瘡,解諸毒,滓敷小兒禿瘡熱腫。"
  • ②《綱目》:"止血,殺蟲,治噎膈。"
  • ③《東醫寶鑑》:"敷熱惡腫,蛇虺螫毒,兼解諸毒及小兒丹熱,功同青黛。"

用法用量

外用:調敷。內服:水調或入丸劑。

複方

  • ①治時氣熱毒,心神煩躁,狂亂欲走:藍靛半大匙,以新汲水一盞,調分勻,頓服之。(《聖惠方》)
  • ②治小兒丹:藍澱敷,熱即易。(《子母秘錄》)
  • ③治急疳蝕鼻口數日盡欲死:藍澱塗所蝕上令遍,日十度,夜四,瘥止。(《千金翼方》)
  • ④治誤食水蛭:酒及土藍靛絞汁,空心服。(《普濟方》)
  • ⑤治時行天泡瘡:靛青,和甘草末、豬膽汁調敷。(《鄧子禹家抄方》)
  • ⑥治小兒腹內疳蟲癖積:靛青一兩,白牽牛子末三錢,和入靛青內,丸粟米大,每服五分,白湯下。(《鄧子禹家抄方》)

各家論述

  • ①《綱目》:"淀乃藍與石灰作成,其氣味與藍稍有不同,而其止血拔毒殺蟲之功,似勝於藍。"
  • ②《本草匯言》:"藍澱,解熱毒,散腫結,殺蟲積之藥也。古方有謂能止血者,乃金瘡跌扑,傷損皮肉出血也,一敷即止,時人誤認止血,投入吐衄血證服食藥中,內有石灰,雖涼而燥,何堪入口,誤食反致燥毒入咽,轉加騷動血藏,蒙害者多,審之慎之。"
  • ③《本草述》:"按藍之能解毒,據方書中以板藍根治中風,又大頭疫病之痛,又治蟲毒。乃藍汁亦概謂其能解毒,且猶不土此也。時珍曰,有人病嘔吐,服玉壺諸爽不效,用藍汁入口即定,蓋取其殺蟲降火耳。若然,如藍靛之由石灰合成者。時珍謂其拔毒殺蟲之功,更勝於藍矣。第盧氏切切致戒於石灰之為害,謂不如直用藍汁,是亦非過慎也。愚意當酌用之,如止於解內熱之毒,則板藍根與藍汁俱得效,若外敷則靛亦可用,並其腳不去可也。至於內服,用之散鬱火,則靛花直當去其腳淨,不唯防其有害,且取其輕清之氣,不為濁氣所累也。"
  • ④《本草正義》:"籃淀,苦寒之性,解毒清熱亦同藍草,但加之石灰,則止血消腫殺蟲之力尤勝。陳藏器謂其解諸毒,敷熱瘡,禿瘡,熱腫;瀕湖謂能治噎膈,即石灰重墜,故能破堅積,消瘀血,且能殺蟲也(噎膈有濕熱生蟲一證)。凡外瘍熱毒,疔瘡癰腫及濕瘡奇癢者,用作敷藥皆佳。"[2]

摘錄

中藥大辭典

參考資料

  1. 藍靛-中藥材庫-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藍靛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