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隋文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1月27日 (二) 08:47 由 Slf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Emperorcn box |图像 = 280px|隋文帝杨坚像 |名称 = 隋文帝 |姓名 = 杨坚 |族裔 = 漢族 |庙号 = 高祖 |谥号 =…”)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隋文帝
隋文帝楊堅像
概要
姓名 楊堅
廟號 高祖
諡號 文皇帝
陵墓 泰陵
政權 隋朝
在世 (541-07-21)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604-08-13)(63歲)
在位 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
年號 開皇:西元581年2月-西元600年
仁壽:西元601年-西元604年
族裔 漢族
隋文帝
隋朝皇帝
在位 581年-604年
前任
繼任 隋煬帝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農郡華陰人(今陝西省華陰),隋朝開國皇帝諡號文帝廟號高祖,西元581年3月4日-西元604年8月13日在位,在位24年。

小字為那羅延(梵語,意為金剛不壞),鮮卑賜姓為普六茹,普六茹氏為其父楊忠西魏恭帝所賜[1]。掌權之後,下令「以前賜姓,皆復其舊」,恢復漢姓「楊」,並讓宇文泰鮮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漢人恢復漢姓。[2]楊堅建立的隋朝,統一了全國。

生平經歷

出生

楊堅於西魏大統七年六月十三癸丑夜(541年7月21日)生於馮翊般若寺[3],其父是西魏隨國公、北周柱國大司空楊忠,生母呂氏。其妻獨孤皇后為北周時八大柱國之一獨孤信之女。其長女嫁北周宣帝(宇文贇)為後,地位顯赫。楊堅在北周時曾官拜驃騎大將軍,又封為大興郡公,後襲父爵柱國,北周武帝時任隨州刺史,參加過北周滅北齊之戰

奪取政權

楊堅壯年時曾隨北周武帝(宇文邕)伐滅北齊統一華北,不久後武帝於宣政元年(578年)病逝,北周宣帝(宇文贇)即位。北周宣帝行為乖戾,誅殺元老重臣,將國政交給東宮的舊僚鄭譯,引起朝野恐慌。大成元年(579年)二月十九日,宇文贇下詔傳位於僅7歲的長子宇文闡(北周靜帝),並改年號為大象,自稱天元皇帝。

大象二年(580年)3月31日,北周靜帝宇文闡任命隨國公楊堅世子楊勇為洛州總管、東京小冢宰,統轄故北齊舊地。在先前的2月20日,罷左、右丞相之官,改楊堅為大丞相。

大象二年(580年)5月11乙未日(6月8日),北周宣帝病逝。近臣劉昉鄭譯等和楊堅有舊,並且楊堅有「重名」,矯詔謀引楊堅輔政。據記載楊堅開始是:「固辭,不敢當」。但是劉昉警告他:「公不為,昉自為之」,楊堅遂接受此建議,之後鄭譯等對北周宣帝病逝的死訊秘不發喪,便以太上皇的名義假傳聖旨,以楊堅為總知中外兵馬事,楊堅於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

宣帝胞弟宇文贊為右大丞相,貌似尊崇,其實無實權,宇文贊本人年未及二十,見識庸劣,在劉昉蠱惑下,回府不理政事。楊堅手握軍權後,恐北周諸王在外叛變,假借護送千金公主出嫁突厥為由,召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進京朝見,並除去軍權。

楊堅等人秘不發喪和假傳聖旨的主張最初被司書上士顏之儀反對,但劉昉自知不能使顏之儀屈服,就代他簽字,各諸衛在接到假詔書的情況下,軍權就完全被楊堅控制。其後,楊堅又向顏之儀索取皇帝符節玉璽,但遭拒絕,遂大怒,想斬了顏之儀,但顧慮到顏之儀在民間聲望很高,便把他貶到西邊當郡守。[4]

楊堅專政後不久,相州總管尉遲迥發兵討伐楊堅,關東諸州群起響應,益州總管王謙也起兵進攻楊堅。楊堅派出韋孝寬、王誼等迅速平定叛亂,後又盡殺周室諸王[5]。尉遲迥起兵時奉趙王宇文招留在趙國的幼子號令,宇文泰侄孫滎州刺史邵國公宇文胄響應,為楊素所敗被殺。尉遲迥兵敗後,宇文招幼子下落不明。

大象二年(580年)六月,明帝子雍州牧畢王宇文賢與五王(即宇文泰尚在世的五個兒子)謀殺楊堅,事泄,楊堅殺宇文賢及其三子,但對五王不問。七月,趙王宇文招布下鴻門宴,企圖密謀暗殺楊堅,於是把楊堅邀請到寢室飲宴,命兒子宇文員宇文貫以及王妃弟弟魯封等身帶佩刀站在左右,帷席之間都暗藏了兵器,在室後埋伏了壯士打算乘勢刺殺楊堅。不料在楊堅身邊心腹拓跋胄的掩護下沒能成功。12月31日,楊堅在得知趙王宇文招想謀殺他,便誣陷趙王宇文招及越王宇文盛謀反,趙王和越王的諸子也皆被楊堅一起誅殺。[6]十二月,又殺宇文泰僅剩的兩個兒子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及二人諸子。同年並殺宇文泰孫冀王宇文絢

大象二年(580年)12月2日,北周靜帝宇文闡晉升隨國公、大丞相楊堅為相國,總管全國文武百官;撤銷全國都督、大冢宰之號稱號,晉封隨王,以安陸等二十郡為隨國采邑,啟奏時不再稱名,享有九錫之禮;隨國公、大丞相楊堅虛心「謙讓」僅接受王爵和十郡作為采邑。直到大象三年(581年)2月4日,隋王楊堅才接受了北周靜帝宇文闡所賞賜的相國、總管全國文武百官、九錫之命,立隋國文武百官。[7]

大象三年(581年)2月14日,楊堅「順應人心」逼迫北周靜帝宇文闡讓出皇位登基,於是北周靜帝下詔禪讓,移居其他宮殿2月19日,楊堅大開殺戒,把北周宇文皇族諸子全部屠之,李德林一再規勸卻遭楊堅一句「君書生,不足與議此!」所拒,於是北周太祖宇文泰的孫兒譙公宇文乾惲;北周閔帝宇文覺孫紀公宇文湜[8];北周明帝宇文毓諸子酆公宇文貞、宋公宇文寔;北周武帝宇文邕諸子漢公宇文贊、秦公宇文贄、曹公宇文允、道公宇文充、蔡公宇文兌、荊公宇文元;北周宣帝宇文贇諸子萊公宇文衍、郢公宇文術等13人及他們的兒子們皆被處死。而李德林也因與楊堅意見不合,官職爵位從此沒能升過。[9]大定元年二月十四甲子日(581年3月4日),楊堅便以「受禪」的名義篡位稱帝,受冊、玉璽,改戴紗帽、身穿黃袍;入御臨光殿,改國號為「隋」,定都大興,是為隋朝也,改元開皇,大赦天下。

楊堅廢北周靜帝,自立為帝,改元開皇,建立隋朝。從他專政到稱帝,前後不過10個月時間,「得國之易,無有如楊堅者」[10],楊堅之所以能這麼快稱帝,與北周末期軍政大權遷移於漢人、受到漢族官員歡迎、北周府兵強大有關。[11]

5月9日,楊堅又暗中派人殺死介公宇文闡(年僅9歲),後表示大為震驚,發布死訊,隆重祭悼,葬於恭陵。同年,楊堅又殺宇文泰侄曾孫豳國公宇文洽、宇文洽叔父杞國公宇文椿及其諸子等。宇文椿弟天水郡公宇文眾不聰明不大說話,楊堅一度視其為繼任介國公人選,但最終仍殺宇文眾及其諸子,而另找遠支族人宇文洛繼嗣。[12]

北防突厥

隋文帝在北防突厥(隋與突厥之戰)成功後,603年,隋朝擊敗占據漠北的達頭可汗,次年,啟民可汗稱隋朝皇帝為聖人可汗,南遷的突厥部眾成為隋朝的屬國。隋文帝為歸附的啟民可汗率領的突厥人築金河、定襄二城於河套[13]

統一全國

File:隋滅陳形勢圖.png
隋滅陳形勢圖

楊堅平定叛亂之後,統一天下的對手只剩下南方的陳朝和位於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開皇七年九月十九辛卯日(587年10月26日),廢西梁後主蕭琮,西梁亡。

陳朝的兵力非常薄弱,據估計,只有十萬人。[14] 楊堅即位後,派賀若弼鎮廣陵、韓擒虎鎮廬江,密謀滅陳。又派兵在陳國農時騷擾對方,縱火燒毀他們積蓄的糧食物資。開皇八年(588年),以楊廣出六合、楊俊出襄陽、楊素帶領水軍出永安,共五十一萬八千大軍,三路大軍伐陳。八年十二月楊素沿長江擊破陳的沿江守軍,順流而東。但因為施文卿、沈客卿等扣留告急文書,導致陳朝無法把大軍從建康調出。

九月,賀若弼和韓擒虎攻下京口、姑蘇。沿江守軍望風而逃,在建康城外陳軍主力與賀若弼、韓擒虎八千部隊激戰,由於陳軍不能合力,被擊破。

開皇九年正月二十甲申日(589年2月10日),陳將任忠韓擒虎攻入建康城,捉住陳叔寶,陳朝亡。

不久,各地陳軍或受陳後主號令投降、或抵抗隋軍而被消滅,只有嶺南地區受冼夫人保境據守。開皇十年(590年)八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至此,天下一統。

西晉永嘉之亂(公元316年)以來,中原和江南地區政權分裂長達273年之久,至此隋文帝再造統一之局,並開創長達167年的隋唐盛世[15],直至安史之亂

政治作為

軍政改革

政治方面,關隴集團的支持功不可沒。[16]漢人如鄭譯蘇威高熲等名臣有助推動國策。楊堅亦因前朝酷刑甚多,影響民生,故命蘇威等人編纂《開皇律》,修訂刑律,訂立國家刑法,使人民有法可守,又減省刑罰,死刑只設絞、斬二等,以示隋朝對民之寬大。在澄清吏治方面,楊堅得國以來,勵精圖治,兼且天資刻薄,自不容貪污枉法之行為存在。楊堅命柳盛持節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長吏贓污不稱者二百餘人,州縣肅然。吏治之整肅,不僅上裕國庫,下紓民困,隋高祖在位時之隆盛,此亦為要因。

軍事上,隋文帝改變府兵制初設時,兵農分離情況。轉變為和平時期府兵耕地種田,並在折衝將軍領導下進行日常訓練;戰爭發生時,由朝廷另派將領聚集各地府兵出征的「兵農合一」的制度。[lower-alpha 1][lower-alpha 2]

地方行政方面,文帝鑑於南北朝政區劃分繁雜隨意,地方行政交錯混亂,支出龐大,楊堅遂於開皇三年(583年),盡罷諸郡,實行州縣二級制,使國家地方行政漸上軌道。誠如學者錢穆所言:開皇之治的成功,簡化地方行政機構是一個基本因素。據統計隋文帝時期朝廷開支減省三分之二,地方官府之開支減省四分之三,全國於行政之經費,大約是南北朝時期開支三分一而已。故隋國庫之豐積,不無原因。

經濟政策

經濟上鑑於南北分裂達二百七十年之久,民生困苦,國庫空虛,由以中原地區為盛。故自隋開皇九年(589年),隋軍統一天下後,即以富國為首要目標。故楊堅接納司馬蘇威建議,罷鹽、酒專賣及入市稅,其後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隋文帝在位時代之富饒既非重歛於民,究其原因,與全國推行均田制有關。此舉既可增加賦稅,又可穩定經濟發展,且南朝士族亦漸由衰弱至於消逝。均田制能順利推行,對前中期的經濟發展收益甚大。輕徭薄賦以解民困。在確保國家賦稅收入之同時,穩定民生。由於魏晉南北朝以來,戶籍不清,稅收不穩。於是於開皇五年(585年)下令實行大索貌閱。並接納尚書左僕射高熲之建議,推行輸籍法,作全國性戶口調查,結果查獲沒有戶籍的百姓達165萬餘口,其中丁壯44.3萬人,[17] 以增加國家稅收,改善經濟,盡掃魏晉南北朝以來隱瞞戶籍之積弊。

廢九品中正制

另外,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改為五省六曹制,後改稱五省六部制,是為唐代三省六部制之藍圖。中書門下兩省負責詔令的起草和封駁,尚書省負責政務的管理。尚書省又下設六部。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戶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lower-alpha 3]

科舉制度

楊堅開了科舉制度之先河,他即位後,廢除了以前選官用的九品中正制,選官不問門第。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明經等科的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官。

科舉制度順應了歷代庶族地主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的要求,緩和了他們和朝廷的矛盾,使他們忠心擁戴中央,有利於選拔人才,增強政治效率,對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鞏固起了積極的作用。

人口增長

人口在隋朝中前期大為增長,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全國戶口462萬戶,到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達到8,907,536戶[lower-alpha 4],46,019,956人。其中在開皇九年(589年)南下平陳增50.0萬,此時的全國戶口700多萬,平均年增長226,708戶。

晚年傾軋

隋文帝統治殘暴及濫殺大臣、企圖獨裁天下,他慢慢被大臣疏遠。文帝殘暴專制,苛刻刑法,百姓惶恐[lower-alpha 5]。讓「開皇盛世」大為失色。具體來說,功臣虞慶則史萬歲等人先後被殺,刑罰也逐漸變得嚴苛無情,不復隋朝初建時的依法行事。

他也對幾個兒子進行打壓,如將三子楊俊軟禁,將四子楊秀貶為庶人。文帝未有鞏固太子的地位,並廢長立幼,立楊廣而廢楊勇,而之後建立唐朝唐高祖李淵也同樣犯下相同的錯誤,故之後修隋唐史者認為是隋朝敗亡的重大原因。

廢立太子

長子楊勇為人忠厚善良,但生活奢華,因而受楊堅厭惡,常告誡太子楊勇說:「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長久者。汝爲儲後,當以儉約爲先,乃能奉承宗廟。」[lower-alpha 6]次子楊廣(即隋煬帝)為人文采極高負有抱負,但善於作偽,在楊堅面前裝得很樸素,所以受到楊堅喜愛而代其兄為太子。

604年8月13日,楊堅病逝於仁壽宮大寶殿(一說被太子楊廣謀殺),享壽64歲,葬於泰陵(位於今陝西省楊凌示範區五泉鄉雙廟坡村,為皇帝楊堅與皇后獨孤氏的合葬墓)。

歷史評價

  • 隋朝作家李德林在《天命論》中描述隋文帝說:「帝體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龍自通,天角洪大,雙上權骨,彎回抱目,口如四字,聲若釧鼓,手內有王文,乃受九錫。昊天成命,於是乎在。顧盼閒雅,望之如神,氣調精靈,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愛也可親。」[18]
  • 隋書·帝紀二》評:「雖未能臻於至治,亦足稱近代之良主。然天性沉猜,素無學術,好為小數,不達大體,故忠臣義士莫得盡心竭辭。其草創元勛及有功諸將,誅夷罪退,罕有存者。」又說他「唯婦言是用」、「喜怒不常,過於殺戮」。
  • 李延壽北史》中讚美隋文帝外相:「皇考美鬚髯,身長七尺八寸,狀貌瑰偉,武藝絕倫,識量深重,有將率之略。」[19]
  • 李延壽北史》評隋文帝君臣失和、晚年聽信讒言與廢嫡長子,種下隋朝禍根: 「而素無術業,不能盡下,無寬仁之度,有刻薄之資,暨乎暮年,此風愈扇。又雅好瑞符,暗於大道。建彼維城,權侔京室,皆同帝制,靡所適從。聽妒婦之言,惑邪臣之說,溺寵廢嫡,託付失所。滅父子之道,開昆弟之隙,縱其尋斧,翦伐本根。墳土未乾,子孫繼踵為戮,松檟纔列,天下已非隋有。惜哉!跡其衰怠之源,稽其亂亡之兆,起自文皇,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非一朝一夕,其不祀忽諸,未為不幸也。」
  •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評隋文帝一生的功與過:「高祖性嚴重,令行禁止,勤於政事。每旦聽朝,日昃忘倦。雖嗇於財,至於賞賜有功,即無所愛;將士戰沒,必加優賞,仍遣使者勞問其家。愛養百姓,勸課農桑,輕徭薄賦。其自奉養,務為儉素,乘輿御物,故弊者隨令補用;自非享宴,所食不過一肉;後宮皆服浣濯之衣。天下化之,開皇、仁壽之間,丈夫率衣絹布,不服綾綺,裝帶不過銅鐵骨角,無金玉之飾。故衣食滋殖,倉庫盈溢。受禪之初,民戶不滿四百萬,末年,逾八百九十萬,獨冀州已一百萬戶。然猜忌苛察,信受讒言,功臣故舊,無始終保全者;乃至子弟,皆如仇敵,此其所短也。」[20]
  • 明朝官修皇帝實錄《明太祖實錄》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1374年9月7日),親自前往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三皇、五帝、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帝王[21],其中對隋文帝楊堅的祝文是:「惟隋高祖皇帝勤政不怠,賞功弗吝,節用安民,時稱平治。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臨天下,繼承中國帝王正統,伏念列聖去世已遠,神靈在天,萬古長存,崇報之禮,多未舉行,故於祭祀有闕。是用肇新廟宇於京師,列序聖像及歷代開基帝王,每歲祀以春、秋仲月,永為常典。今禮奠之初,謹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神鑒。尚享!」[22]

家庭

父母

兄弟姐妹

后妃

子女

注釋

  1. 《新唐書》卷50《兵志》說:「府兵之置,居無事時耕於野,其番上者,宿衛京師而已。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故士不失業,而將帥無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漸、絕禍亂之萌也。」
  2. 《隋書》二《高祖紀下》云:「墾田籍帳,一與民同。」
  3. 隋書》卷二十六
  4. 文獻通考卷十·戶口考一》
  5. 隋文帝時,曾有「盜一錢者棄市,三人共盜一瓜皆死」的事發生,可見隋文帝時刑法嚴苛。
  6. 資治通鑑》卷179

參考文獻

  1. 《北史·本記·卷十一》:「魏恭帝賜姓普六茹氏,行同州事。」
  2. 《周書·卷八·帝紀第八》:諸改姓者,悉宜復舊。
  3. 《隋書·卷一·本紀第一》:皇妣呂氏,以大統七年六月癸丑夜生高祖於馮翊般若寺,紫氣充庭。
  4. 昉見靜帝幼沖,以楊堅後父,有重名,遂與領內史鄭譯、御飾大夫柳裘、內史大夫杜陵韋謩、御正下士朝那皇甫績謀引堅輔政。堅固辭,不敢當。昉曰:「公若為,速為之;不為,昉自為也。」堅乃從之,稱受詔居中侍疾。裘,惔之孫也。是日,帝殂。秘不發喪。昉、譯矯詔以堅總知中外兵馬事。顏之儀知非帝旨,拒而不從。昉等草詔署訖,逼之儀連署,之儀厲聲曰:「主上升遐,嗣子沖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趙王最長,以親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備受朝恩,當思盡忠報國,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儀有死而已,不能誣罔先帝。」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儀署而行之。諸衛既受敕,並受堅節度。堅恐諸王在外生變,以千金公主將適突厥為辭,征趙、陳、越、代、滕五王入朝。堅索符璽,顏之儀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堅大怒,命引出,將殺之;以其民望,出為西邊郡守。《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四
  5. 《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史》第一章隋的建立與統一 第八頁
  6. 趙僭王招謀殺堅,邀堅過其第,堅齎酒淆就之。招引入寢室,招子員、淫亂之色菲菲不可及,又藏刃於帷席之間,伏壯士於室後。堅左右皆不得從,唯從祖弟開府儀同大將軍弘、大將軍元胄坐於戶側。胄,順之孫也。弘、胄皆有勇力,為堅腹心。酒酣,招以佩刀刺瓜連啖堅,欲因而刺之。元胄進曰:「相府有事,不可久留。」招訶之曰:「我與丞相言,汝何為者!」叱之使卻。胄嗔目憤氣,扣刀入衛。招賜之酒,曰:「吾豈有不善之意邪!」卿何猜警如是?」招偽吐,將入後邠,胄恐其為變,扶令上坐,如此再三。招偽稱喉干,命胄就廚取飲,胄不動。會滕王逌後至,堅降價迎之。胄耳語曰:「事勢大異,可速去!」堅曰:「彼無兵馬,何能為!」胄曰:「兵馬皆彼物,彼若先發,大事去矣!胄不辭死,恐死無益。」堅復入坐。胄聞室後有被甲聲,遽請曰:「相府事殷,公何得如此!」因扶堅下床趨去。招將追之。胄以身蔽戶,招不得出;堅及門,胄自後至。招恨不時發,彈指出血。壬子,堅誣招與越野王盛謀反,皆殺之,及其諸子。賞賜元胄,不可勝計。《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四
  7. 庚戌,以隨世子勇為洛州總管、東京小冢宰,總統舊齊之地。壬子,以左丞相堅為大丞相,罷左、右丞相之官。...周丞相堅殺陳惑王純及其子。...甲子,周以大丞相堅為相國,總百揆,去都督中外、大冢宰之號,進爵為王,以安陸等二十郡為隨國,贊拜不名,備九錫之禮;堅受王爵、十郡而已。《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四
    二月,甲寅,隋王始受相國、百揆、九錫之命,建台置官。丙辰,詔進王妃獨孤氏為王后,世子勇為太子。《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五
  8. 北史》《周書》作閔帝子紀厲王宇文康子,《資治通鑑》誤作宇文覺子。
  9. 開府儀同大將軍庾季才,勸隋王宜以今月甲子應天受命。太傅李穆、開府儀同大將軍盧賁亦勸之。於是周主下詔,遜居別宮。甲子,命兼太傅杞公椿奉冊,大宗伯趙煚奉皇帝璽紱,禪位於隋。隋主冠遠遊冠;受冊、璽,改服紗帽、黃袍;入御臨光殿,服袞冕,如元會之儀。大赦,改元開皇。...虞慶則勸隋主盡滅宇文氏,高熲、楊惠亦依違從之。李德林固爭,以為不可。隋主作色曰:「君書生,不足與議此!」於是周太祖孫譙公乾惲、冀公絢,閔帝子紀公湜,明帝子酆公貞、宋公實,高祖子漢公贊、秦公贄、曹公允、道公充、蔡公兌、荊公元,宣帝子萊公衍、郢公術皆死。德林由是品位不進。《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五
  10. 參見岑仲勉,《隋唐史》(北京:中華書局,1982),頁 2。
  11. 《中國史綱要》第四篇 隋至明朝,第244頁
  12. 隋主潛害周靜帝而為之舉哀,葬於恭陵;以其族人洛為嗣。《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五
  13. 啟民上表陳謝曰:「大隋聖人可汗憐養百姓,如天無不覆,地無不載。染干如枯木更葉,枯骨更肉,千世萬世,常為大隋典羊馬也。」帝又遣趙仲卿為啟民築金河、定襄二城。《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九
  14. 傅樂成《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史》 第一章隋的建立與統一 第二節平陳之戰,第9頁
  15. 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史》 第一章 第11頁
  16. 第十九章 宇文氏之府兵及關隴貴族集團.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講演錄》. : 第275頁. 
  17. 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史》第二章,第13頁
  18. 18.0 18.1 《楊堅得天下「其做法蘊藏大亂」》. 新浪網. [2006年12月7日] (中文(簡體)‎). 
  19. 北史卷十一  隋本紀上第十一_北史(唐)李延壽撰_國學導航. www.guoxue123.com. [2018-02-01]. 
  20. 資治通鑑/卷180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zh.wikisource.org. [2018-02-02] (中文). 
  21. 根據《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簡稱《明太祖實錄》)卷九十二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親自前往南京歷代帝王廟祭祀從伏羲元世祖十七位帝王,這十七位帝王分別是:三皇(伏羲、炎帝、黃帝)、五帝(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三王(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隋文帝的塑像被撤出南京歷代帝王廟,根據《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簡稱《明太祖實錄》)卷之一百八十八記載:洪武二十一年春正月「戊午,遣官祀歷代帝王。初,歷代帝王廟五室祀,伏羲至元世祖凡十七帝。至是,去隋文帝,凡十六帝,為五室,中三室居三皇、五帝、三王如舊,最東一室則漢高祖、光武、唐太宗,最西一室則宋太祖、元世祖,從祀名臣凡四壇,東廡第一壇九人,風后、皋陶、龍、伯益、傅說、召公奭、召虎、張良、曹參,西廡第一壇九人,力牧、夔、伯夷、伊尹、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蕭何、陳平,東廡第二壇十人,周勃、馮異、房玄齡、李靖、李晟、潘羙、岳飛、木華黎、博爾忽、伯顏,西廡第二壇九人,鄧禹、諸葛亮、杜如晦、郭子儀、曹彬、韓世忠、張浚、博爾朮、赤老溫。」
  22. 來源於《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簡稱《明太祖實錄》)卷九十二的相關記載。

外部鏈接

隋文帝
中國·隋楊氏皇朝
出生於:541年7月21日 逝世於: 604年8月13日
統治者頭銜
新頭銜
隋朝建立
隋朝皇帝
581年3月4日-604年8月13日
繼任:
隋煬帝
楊廣
前任:
北周靜帝
宇文闡 (衍)
中國北方皇帝
581年-604年
前任:
陳後主陳叔寶
西梁後主蕭琮 (名義)
中國南方皇帝
(587年10月廢除西梁589年2月10日滅)

589年2月-604年8月
空缺期
原因: 五胡亂華, 衣冠南渡
前一位相同頭銜:
晉惠帝
司馬衷
統一中國皇帝
(590年8月安撫嶺南冼夫人,統一全國)

590年8月 — 604年8月
中國爵位
前任:
父親北周·隨國桓公
楊忠
北朝 · 北周上柱國、隨國公
568年—581年
封號停止
原因:稱帝

Template:隋朝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