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后醍醐天皇」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88: 行 188:
  
 
 用堂尼(?-1396) - 东庆寺5世住持
 
 用堂尼(?-1396) - 东庆寺5世住持
 +
 +
==日本历史上最刚毅不屈的倒幕天皇==
 +
 +
自日本平安时代末期,日本天皇的权力逐渐落入外戚手中。1192年,[[源赖朝]]出任征夷大将军,建立镰仓幕府,天皇的权力被架空,实权掌握在镰仓幕府手上,这种状况一直到了1318年后醍醐天皇继承皇位,幕府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后醍醐天皇即位前,他就亲身感受到天皇无权,似同傀儡,幕府控制朝政这种君臣颠倒的现状,所以他下定决心有朝一日登上皇位,要打倒幕府,夺回实权。
 +
 +
1318年,后醍醐天皇即位后,得到父亲[[后宇多法皇]]的同意,废除院政,后醍醐天皇得以亲政,他选拔贤能,革新朝政,设立记录所作为亲政的主要机构。后醍醐天皇十分清楚,要实现皇权的统一,根本在于打倒幕府,此时幕府的权威和实力已十分衰落,正是打倒幕府的良好时机。
 +
 +
1324年(正中元年),经过一番策划后,后醍醐天皇准备与幕府开战,派日野资朝、日野俊基分赴各地,策动地方豪族起来讨幕,后来事情败露,后醍醐天皇派人赶赴镰仓,向执权的北条高时力辩天皇并无倒幕之意,结果幕府以流放日野资朝等人了结此事,史称“[[正中之变]]”,后醍醐天皇第一次倒幕计划宣告失败了。
 +
 +
1326年(正中三年),关于册立皇太子问题,幕府与后醍醐天皇发生了分歧,幕府坚决主张以持明院系统的量仁亲王为皇太子,使后醍醐天皇企图立嫡子的希望破灭,后醍醐天皇对幕府无限怨恨,更坚定了推翻幕府的决心。1331年(元弘元年)4月,后醍醐天皇再次策划了倒幕行动,但行动再次败露,幕府逮捕了[[日野俊基]]等人,但此次未危及后醍醐天皇。
 +
 +
1331年(元弘元年)8月,天皇突然带着象征着皇位的三种神器,离开皇宫,奔向南部,并以笠置山为据点,号召各地勤王势力,与幕府对峙。 幕府获悉天皇举兵,派大军围攻笠置城,笠置城不久陷落,天皇仓惶逃亡至河内国(今天阪府)的赤坂城,但途中被幕府军俘虏。次年三月,幕府流放后醍醐天皇到隐歧岛。至此,后醍醐天皇的第二次讨幕计划宣告失败。
 +
 +
后醍醐天皇虽身陷囹圄,但倒幕志士仍然对其寄予希望,盼他东山再起。1333年3月,后醍醐天皇得到地方大名相助,逃离了隐歧岛,再次向全国发表讨幕诏书,幕府对政局的控制力日趋下降,也几乎全部丧失了对家臣的控制,所以当后醍醐讨幕诏书一发表,各地的豪族和武士立即响应,倒幕勤王之士从四面八方兴起,给幕府以沉重打击。最重要的是,幕府家臣[[足利高氏]](后醍醐天皇赐名尊氏)和[[新田义贞]]相继背叛幕府,给幕府以致命的打击。5月7日,足利尊氏大破京都,5月22日,新田义贞攻陷镰仓,至此,存在一百四十多年的镰仓幕府灭亡了,后醍醐天皇依靠武士、寺院和百姓的力量,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梦想。
 +
 +
1333年6月初,后醍醐天皇重新入主京都,废除当时的[[光严天皇]],仿效中国东汉[[光武帝]]灭[[王莽]]新王朝后,所用过的年号“建武”,把自己实行的亲政称为“建武新政”,史称“建武中兴”。
 +
 +
后醍醐天皇实行的新政:
 +
 +
首先是整顿统治机构,在中央取消院政,不设关白、摄政,由自己裁决一切大事,下设“记录所”,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设置“杂诉决断所”,处理领主、武士、豪族的有关土地所有权的诉讼;建“武者所”、“洼所”作为武士机构,在地方企图恢复平安时代推行的“知行国”制,给权门势家以支配知行国的特权,补任了一批国司或守护。
 +
 +
其次是将没收的幕府领地进行重新分配,后醍醐天皇回[[京都]]才三天,就恢复了伏见和花园两太上皇等皇族的领地。7月,相继确定了大寺社所领庄园的所有权,竭力保护、维护贵族和大寺社旧势力的利益。而对于在推翻幕府政权中有战功的武士,建武政权虽宣布自1339年8月3日开始进行“恩赏”,但由于有功之将居功贪赏,无功之辈,暗通近臣宠姬,也领取一所二所庄园,致使“今六十六国内,已无赏给武士立锥之地”,激起武士们的不满。
 +
 +
此外,后醍醐天皇为了个人的奢侈,无视民众长期疲于战乱,决定扩张宫殿,向各国大名和家臣征收其所得年贡的二十分之一,充作建殿费用,而这些又都原封不动地转嫁到农民的头上。同时,还规定按每十町出一名劳役,征集造宫抿工。“兵革之后,世局未稳,国费民苦”,激起了农民的不满。就这样,推行复古政策的建武政权很快失去了农民、武士集团的支持。
 +
 +
1335年7月,原镰仓幕府执权[[北条高时]]之子[[北条时行]]率残部攻陷镰仓,史称“中先代之乱“。8月初,足利尊氏率兵五百骑,离开京都,与其弟直义之军会合,光复镰仓。这时,平定北条时行叛乱后,足利尊氏应速返京都。但尊氏不但不返京都,且占据镰仓,自称[[征夷大将军]]。对此,后醍醐天皇极为愤怒,于11月19日宣旨任命尊良亲王、[[新田义贞]]为正副征讨将军,讨伐足利尊氏。足利尊氏则率领关东武士相抗。12月中旬,尊氏、直义大败天皇军,并于次年正月11日攻入京都,历时还不到三年的”建武新政“宣告结束。
 +
 +
后醍醐天皇在[[足利尊氏]]军进入京都的前一天,潜逃比叡山,陆奥(今青森县)、出羽(今秋天县)的[[北畠亲房]]、[[北畠显家]]父子率军与天皇会师。天皇军几经奋战,屡败尊氏军,尊氏西走,后醍醐天皇重返京都。1336年5月,足利尊氏再围京都,天皇不得已又退出京都。6月14日足利尊氏入京,拥持明院系统光严上皇的皇弟丰仁亲王即位,是为[[光明天皇]]。足利尊氏拥立的光明天皇没有象征皇权的三种神器,缺乏作为正统天皇的必要依据。为此,10月间,尊氏请后醍醐天皇返回京都。因连年战斗,比叡山粮尽,外援又绝,军队厌战,后醍醐天皇不得不接受足利尊氏之请,返回京都。后醍醐天皇一回到京都,便被软禁在花山院内。11月,他被迫将神器交给光明天皇,被尊为太上天皇。
 +
 +
后醍醐天皇虽被软禁京都,但与倒幕志士仍有秘密联系。12月21日夜,他打扮成女性贵族,乘车逃离京都,在吉野建立南朝,并宣布在京都交给光明天皇的三神器为伪品,自此形成了日本历史上的南北朝对峙局面。后醍醐天皇以”天子尊治“的名义巩固南朝统治,并励精图治,希望尽早灭北朝,回京都实现皇权的统一。
 +
 +
然而,梦想并未实现,他却突患重病,1339年8月16日驾崩,终年五十二岁。
 +
 +
相传他死时,一手握着《[[法华经]]》,一手抚剑,在遗诏中说:“应生生世世勿忘者,乃尽灭朝敌,四海泰平也。朕早逝之后……,纵领玉骨已埋南山,魂魄亦当常望北阙“,并说君臣违背此旨,则“君无继体之君,臣也无忠烈之臣”。因此后醍醐天皇的陵墓也是与一般的朝南座北的传统葬式不一样,而是朝北座南埋葬,这是为了满足他的遗愿。
 +
 +
屡遭失败也不死心的后醍醐天皇,虽被流放小岛或遭受软禁,但仍然坚持倒幕斗争,为实现皇权的统一而不懈努力,这是日本皇室史上独一无二的刚毅不屈的天皇。
 +
 +
==日本天皇==
 +
 +
第一系
 +
 +
▪ [[神武天皇]] ( 前660-前585) ▪ [[绥靖天皇]] ( 前581-前549) ▪ [[安宁天皇]] ( 前549-前511) ▪ [[懿德天皇]] ( 前510-前477)
 +
 +
▪ [[孝昭天皇]] ( 前475-前393) ▪ [[孝安天皇]] ( 前392-前291) ▪ [[孝灵天皇]] ( 前290-前215) ▪ [[孝元天皇]] ( 前214-前158)
 +
 +
▪ [[开化天皇]] ( 前158-前98) ▪ [[崇神天皇]] ( 前97-前30) ▪ [[垂仁天皇]] ( 前29-1970) ▪ [[景行天皇]] ( 1971-130)
 +
 +
▪ [[成务天皇]] ( 131-190) ▪ [[仲哀天皇]] ( 192-200) ▪ [[应神天皇]] ( 270-310) ▪ [[仁德天皇]] ( 313-399)
 +
 +
▪ [[履中天皇]] ( 400-405) ▪ [[反正天皇]] ( 406-410) ▪ [[允恭天皇]] ( 412-453) ▪ [[安康天皇 ]]( 453-456)
 +
 +
▪ [[雄略天皇]] ( 456-479) ▪ [[清宁天皇]] ( 480-484) ▪ [[显宗天皇]] ( 485-487) ▪ [[仁贤天皇]] ( 488-498)
 +
 +
▪ [[武烈天皇]] ( 498-507) ▪ [[继体天皇]] ( 507-531) ▪ [[安闲天皇]] ( 531-535) ▪ [[宣化天皇 ]]( 535-539)
 +
 +
▪ [[钦明天皇]] ( 539-571) ▪ [[敏达天皇]] ( 572-585) ▪ [[用明天皇]] ( 585-587) ▪ [[崇峻天皇]] ( 587-592)
 +
 +
▪ [[推古天皇]] ( 592-628)
 +
 +
第二系
 +
 +
▪ [[舒明天皇]] ( 629-641) ▪ [[皇极天皇]] ( 642-645) ▪ [[孝德天皇]] ( 645-654) ▪ [[齐明天皇]] ( 655-661)
 +
 +
▪ [[天智天皇]] ( 661-671) ▪ [[弘文天皇]] ( 671-672) ▪ [[天武天皇]] ( 673-686) ▪ [[持统天皇]] ( 686-697)
 +
 +
▪ [[文武天皇]] ( 697-707) ▪ [[元明天皇]] ( 707-715) ▪ [[元正天皇]] ( 715-724) ▪ [[圣武天皇]] ( 724-749)
 +
 +
▪ [[孝谦天皇]] ( 749-758) ▪ [[淳仁天皇]] ( 758-764) ▪ [[称德天皇]] ( 764-770) ▪ [[光仁天皇]] ( 770-781)
 +
 +
▪ [[桓武天皇]] ( 781-806) ▪ [[平城天皇]] ( 806-809) ▪ [[嵯峨天皇]] ( 809-823) ▪ [[淳和天皇]] ( 823-833)
 +
 +
▪ [[仁明天皇]] ( 833-850) ▪ [[文德天皇]] ( 850-858) ▪ [[清和天皇]] ( 858-876) ▪ [[阳成天皇]] ( 876-884)
 +
 +
▪ [[光孝天皇]] ( 884-887) ▪ [[宇多天皇]] ( 887-897) ▪[[ 醍醐天皇]] ( 897-930) ▪ [[朱雀天皇]] ( 930-946)
 +
 +
▪ [[村上天皇]] ( 946-967) ▪ [[冷泉天皇]] ( 967-969) ▪ [[圆融天皇]] ( 969-984) ▪ [[花山天皇]] ( 984-986)
 +
 +
▪ [[一条天皇]] ( 986-1011)
 +
 +
第三系
 +
 +
▪ [[三条天皇]] ( 1011-1016) ▪ [[后一条天皇]] ( 1016-1036) ▪ [[后朱雀天皇]] ( 1036-1045) ▪ [[后冷泉天皇]] ( 1045-1068)
 +
 +
▪ [[后三条天皇]] ( 1068-1072) ▪ [[白河天皇]] ( 1072-1086) ▪ [[堀河天皇]] ( 1086-1107) ▪ [[鸟羽天皇]] ( 1107-1123)
 +
 +
▪ [[崇德天皇]] ( 1123-1141) ▪ [[近卫天皇]] ( 1141-1155) ▪ [[后白河天皇]] ( 1155-1158) ▪ [[二条天皇]] ( 1158-1165)
 +
 +
▪ [[六条天皇]] ( 1165-1168) ▪ [[高仓天皇]] ( 1168-1180) ▪ [[安德天皇]] ( 1180-1185) ▪ [[后鸟羽天皇]] ( 1183-1198)
 +
 +
▪ [[土御门天皇]] ( 1198-1210) ▪[[ 顺德天皇]] ( 1210-1221) ▪ [[仲恭天皇]] ( 1221-1221) ▪ [[后堀河天皇]] ( 1221-1232)
 +
 +
▪ [[四条天皇]] ( 1232-1242) ▪ [[后嵯峨天皇]] ( 1242-1246) ▪ [[后深草天皇]] ( 1246-1259) ▪ [[龟山天皇]] ( 1259-1274)
 +
 +
▪ [[后宇多天皇]] ( 1274-1287) ▪ [[伏见天皇]] ( 1287-1298) ▪ [[后伏见天皇]] ( 1298-1301) ▪ [[后二条天皇]] ( 1301-1308)
 +
 +
▪ [[花园天皇]] ( 1308-1318) ▪ [[后醍醐天皇]] ( 1318-1339) ▪ [[后村上天皇]] ( 1339-1368) ▪ [[长庆天皇]] ( 1368-1383)
 +
 +
▪ [[后龟山天皇]] ( 1383-1392) ▪ [[光严天皇]] ( 1331-1333) ▪ [[光明天皇]] ( 1336-1348) ▪ [[崇光天皇]] ( 1348-1351)
 +
 +
▪ [[后光严天皇]] ( 1352-1371) ▪ [[后圆融天皇]] ( 1371-1382) ▪ [[后小松天皇]] ( 1382-1412)
 +
 +
第四系
 +
 +
▪ [[称光天皇 ]]( 1412-1428) ▪ [[后花园天皇]] ( 1428-1464) ▪ [[后土御门天皇]] ( 1464-1500) ▪ [[后柏原天皇]] ( 1500-1526)
 +
 +
▪ [[后奈良天皇]] ( 1526-1557) ▪ [[正亲町天皇]] ( 1557-1586) ▪ [[后阳成天皇]] ( 1586-1611) ▪ [[后水尾天皇]] ( 1611-1629)
 +
 +
▪ [[明正天皇]] ( 1629-1643) ▪ [[后光明天皇]] ( 1643-1654) ▪ [[后西天皇]] ( 1654-1663) ▪ [[灵元天皇]] ( 1663-1687)
 +
 +
▪ [[东山天皇]] ( 1687-1709) ▪ [[中御门天皇]] ( 1709-1735) ▪ [[樱町天皇]] ( 1735-1747) ▪ [[桃园天皇]] ( 1747-1762)
 +
 +
▪ [[后樱町天皇]] ( 1762-1770) ▪ [[后桃园天皇]] ( 1770-1779) ▪ [[光格天皇]] ( 1779-1817) ▪ [[仁孝天皇]] ( 1817-1846)
 +
 +
▪ [[孝明天皇]] ( 1846-1866) ▪ [[明治天皇]] ( 1867-1912) ▪ [[大正天皇]] ( 1912-1926) ▪ [[昭和天皇]] ( 1926-1989)
 +
 +
▪ [[明仁天皇]] ( 1989-今)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於 2019年11月7日 (四) 10:22 的修訂

原圖鏈接後醍醐天皇:日本鎌倉時代後期、南北朝時代初期第96代天皇。

後醍醐天皇,男,為日本鎌倉時代後期、南北朝時代初期第96代天皇,南朝初代天皇,諱尊治(たかはる)[1]

原圖鏈接後醍醐天皇:後宇多天皇的次子,母談天門院藤原忠子

後宇多天皇的次子,母談天門院藤原忠子。在德治三年(1308年)持明院統的花園天皇即位時,尊治親王被立為皇太子[2]

原圖鏈接後醍醐天皇

在文保二年(1318年),因為花園天皇讓位之故,以三十一歲的壯年登基,同年陰曆3月29日(4月30日)即位[3]

原圖鏈接後醍醐天皇

鎌倉幕府結束後實施建武新政,由於足利尊氏的反叛而南狩大和吉野,建立南朝政權(吉野朝廷)[4]

原圖鏈接後醍醐天皇

人物生平

原圖鏈接後醍醐天皇

即位親政

原圖鏈接後醍醐天皇陵

在德治三年(1308年)持明院統的花園天皇即位時,尊治親王被立為皇太子。在文保二年(1318年)因為花園天皇讓位之故以三十一歲的壯年登基,同年陰曆3月29日(4月30日)即位。

即位後的3年時間裡由父親後宇多法皇開設院政。根據後宇多法皇的願望,後醍醐天皇將哥哥後二條天皇的遺子邦良親王立為皇太子;並將自己的兒子降為親王,否定了其皇位繼承權。

這引起了後醍醐天皇的不滿,同法皇發生了矛盾。這也引起了鎌倉幕府的不滿,最終元亨元年(1321年)後宇多法皇的院政被廢止,後醍醐天皇親政。失去法皇這一保護傘的邦良親王后來也沒能即位。[5]

策劃倒幕

雖然鎌倉幕府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成功抗擊元朝的入侵,但受貨幣經濟影響,無法恩賞抗元官兵,導致了武士對幕府的不滿日益增高。後醍醐天皇積極籌備倒幕計劃。

正中元年(1324年),鎌倉幕府發現了後醍醐天皇的倒幕企圖,責令六波羅探題將天皇身邊的日野資朝等人處分,史稱正中之變。鎌倉幕府不知該如何處置天皇,但天皇此後更加深了倒幕的意志,同醍醐寺的文觀、法勝寺的圓觀等僧人親近。[6]

元德2年(1329年)假借為中宮安產祈禱為由,暗地裡為征討關東祈願,並拉攏興福寺、延曆寺等寺社勢力的關係。但大覺寺統的貴族大多支持邦良親王,而持明院統的貴族則支持鎌倉幕府,後醍醐天皇陷入了孤立狀態。而且邦良親王病死後,鎌倉幕府指定持明院統的量仁親王為皇太子,後醍醐天皇的皇位岌岌可危。

元弘元年(1331年)後醍醐天皇再次計劃倒幕,但被身邊的吉田定房告發;後醍醐天皇攜帶三神器逃出京都,以比睿山為據點,舉兵討幕。但最後被包圍在了笠置山(今京都府相樂郡笠置町內)。幕府以絕對的兵力優勢攻陷了該城並逮捕了天皇。這就是元弘之亂[7]

流放復歸

鎌倉幕府將策劃倒幕的後醍醐天皇廢黜,擁立持明院統的量仁親王即位,是為光嚴天皇。而鎌倉幕府則商議,以承久之亂中策劃倒幕的後鳥羽天皇被流放隱岐島之事為先例,將後醍醐天皇本人也流放到了隱岐島。次年後醍醐到達隱岐島。

但是當時倒幕的勢力,如護良親王、河內國的楠木正成、播磨國的赤松則村(圓心)等人,活躍於日本各地,紛紛表示效忠於後醍醐。元弘三年/正慶二年(1333年)後醍醐天皇在名和長年等人的幫助下逃離隱岐島,逃至伯耆國船上山(今鳥取縣東伯郡琴浦町內)舉兵討幕。

鎌倉幕府的執權北條守時派遣足利高氏(即後來的足利尊氏)前往征討,但足利高氏卻倒向了後醍醐一方,攻陷了幕府的六波羅探題。此後新田義貞在東國舉兵,攻陷鎌倉,北條氏和鎌倉幕府一起滅亡了。

建武新政

回到京都的後醍醐天皇不承認光嚴天皇皇位的合法性,尊之為上皇,剝奪了他所有權力。同時廢除了幕府和攝關制度,建立了天皇獨裁政權,由天皇自行任免官職。這就是歷史上的建武新政。同時廢去了邦良親王遺孤康仁親王的皇位繼承權,將自己的兒子恆良親王立為皇太子。

建武新政表面上是復古,事實上建立了天皇專制政權。而且其激進的改革、恩賞的不公平、朝令夕改的法令和政策以及對貴族、大寺社、武士等較大勢力集團權利的侵害,最終導致了新政的失敗。公卿們也對新政持冷漠態度,著名的二條河原落書就對新政的無能進行了批判。同時,征夷大將軍護良親王在倒幕中功勳卓著,但在足利尊氏的讒言下,被天皇放逐到了鎌倉。

討伐反叛

建武二年(1335年),足利尊氏借鎮壓中先代之亂的契機前往東國,鎮壓成功之後在鎌倉自行封賞有功的將領,與新政對抗。

後醍醐天皇命新田義貞前往征討,義貞在箱根竹之下之戰中敗北,尊氏迫近京都。但隨後楠木正成北畠顯家在京都擊破尊氏,尊氏逃往九州島。翌年足利尊氏在九州站穩了腳跟,得到了光嚴上皇的院宣,再次迫近京都。

楠木正成建議同足利尊氏談判,同時遷都以疲敵軍,但被後醍醐天皇拒絕了。新田義貞、楠木正成一起討伐尊氏,在湊川之戰中戰敗,正成戰死,義貞逃回京都。

晚年歲月

足利軍入京後,後醍醐天皇逃往比睿山抵抗。足利尊氏建議達成和解,後醍醐天皇將三神器交出。尊氏讓光嚴上皇開設院政,並由持明院統的光明天皇即位,制定建武式目,開設室町幕府。

後醍醐天皇從幽禁地花山院中逃出,聲稱交給足利尊氏的三神器是贗品,自己本人逃到了大和國的吉野(今奈良縣吉野郡吉野町),開設南朝朝廷,從此開始了日本的南北朝時代。

後醍醐天皇讓新田義貞奉尊良親王和恆良親王前往北陸;懷良親王為征西將軍,前往九州;宗良親王前往東國;義良親王前往陸奧。向各地送出皇子鎮守,與北朝和室町幕府對抗。

延元四年/歷應二年(1339年)八月十五,後醍醐天皇讓位給了回到吉野的義良親王(後村上天皇),翌日遺言「討滅朝敵、奪回京都」,在吉野的金輪王寺駕崩,享年52歲(滿50歲)。

攝津國住吉行宮的後村上天皇,命令南朝下屬的住吉大社宮司津守氏在莊嚴淨土寺為後醍醐天皇舉行大法要。同時足利尊氏為了弔唁後醍醐天皇,在京都建立天龍寺。

親屬成員

皇后(中宮):藤原禧子(1303-1333) - 西園寺實兼

皇女

歡子內親王(1315-1361) - 光嚴天皇

皇后(中宮):珣子內親王(1311-1337) - 後伏見天皇

幸子內親王

女御:藤原榮子 - 二條道平女

宮人:游義門院的一條局 - 藤原實俊

世良親王(1312-1330)

靜尊法親王

皇女

宮人:阿野廉子(1301-1359) - 阿野公廉

恆良親王(1325-1338)

成良親王(1326-1344)

義良親王(後村上天皇)(1328-1368)

祥子內親王 - 齋宮

惟子內親王

宮人:源親子(?-?)-源師親女

護良親王(1308-1335)

懷良親王(1329-1383)

滿良親王

恆性皇子(1305-1333)

聖助法親王

法仁法親王(1325-1352)

玄圓法親王

最惠法親王

知良王

尊真

無文元選(1323-1390)

宮人:藤原為子 - 二條為世

尊良親王(1311-1337)

宗良親王(1312-1385)

瓊子內親王(1316?-1339)

欣子內親王

宮人:勾當內侍 - 源經資

皇女

宮人:游義門院的左衛門督局 - 御子左為忠女

皇女

宮人:民部卿三位 - 日野經光女?

妣子內親王

宮人:權中納言局

貞子內親王

宮人:平基時

皇女

宮人:民部卿局

皇女 - 近衛基嗣

宮人:山階實子

皇女

宮人:洞院公敏

瑜子內親王

宮人:坊門局

皇女

宮人:權大納言三位局 - 二條為道

皇女

宮人:大納言典侍 - 北畠師重

宮人:勾當內侍 - 世尊寺經朝

生母不詳

用堂尼(?-1396) - 東慶寺5世住持

日本歷史上最剛毅不屈的倒幕天皇

自日本平安時代末期,日本天皇的權力逐漸落入外戚手中。1192年,源賴朝出任征夷大將軍,建立鎌倉幕府,天皇的權力被架空,實權掌握在鎌倉幕府手上,這種狀況一直到了1318年後醍醐天皇繼承皇位,幕府的統治出現了危機。後醍醐天皇即位前,他就親身感受到天皇無權,似同傀儡,幕府控制朝政這種君臣顛倒的現狀,所以他下定決心有朝一日登上皇位,要打倒幕府,奪回實權。

1318年,後醍醐天皇即位後,得到父親後宇多法皇的同意,廢除院政,後醍醐天皇得以親政,他選拔賢能,革新朝政,設立記錄所作為親政的主要機構。後醍醐天皇十分清楚,要實現皇權的統一,根本在於打倒幕府,此時幕府的權威和實力已十分衰落,正是打倒幕府的良好時機。

1324年(正中元年),經過一番策劃後,後醍醐天皇準備與幕府開戰,派日野資朝、日野俊基分赴各地,策動地方豪族起來討幕,後來事情敗露,後醍醐天皇派人趕赴鎌倉,向執權的北條高時力辯天皇並無倒幕之意,結果幕府以流放日野資朝等人了結此事,史稱「正中之變」,後醍醐天皇第一次倒幕計劃宣告失敗了。

1326年(正中三年),關於冊立皇太子問題,幕府與後醍醐天皇發生了分歧,幕府堅決主張以持明院系統的量仁親王為皇太子,使後醍醐天皇企圖立嫡子的希望破滅,後醍醐天皇對幕府無限怨恨,更堅定了推翻幕府的決心。1331年(元弘元年)4月,後醍醐天皇再次策劃了倒幕行動,但行動再次敗露,幕府逮捕了日野俊基等人,但此次未危及後醍醐天皇。

1331年(元弘元年)8月,天皇突然帶着象徵着皇位的三種神器,離開皇宮,奔向南部,並以笠置山為據點,號召各地勤王勢力,與幕府對峙。 幕府獲悉天皇舉兵,派大軍圍攻笠置城,笠置城不久陷落,天皇倉惶逃亡至河內國(今天阪府)的赤坂城,但途中被幕府軍俘虜。次年三月,幕府流放後醍醐天皇到隱歧島。至此,後醍醐天皇的第二次討幕計劃宣告失敗。

後醍醐天皇雖身陷囹圄,但倒幕志士仍然對其寄予希望,盼他東山再起。1333年3月,後醍醐天皇得到地方大名相助,逃離了隱歧島,再次向全國發表討幕詔書,幕府對政局的控制力日趨下降,也幾乎全部喪失了對家臣的控制,所以當後醍醐討幕詔書一發表,各地的豪族和武士立即響應,倒幕勤王之士從四面八方興起,給幕府以沉重打擊。最重要的是,幕府家臣足利高氏(後醍醐天皇賜名尊氏)和新田義貞相繼背叛幕府,給幕府以致命的打擊。5月7日,足利尊氏大破京都,5月22日,新田義貞攻陷鎌倉,至此,存在一百四十多年的鎌倉幕府滅亡了,後醍醐天皇依靠武士、寺院和百姓的力量,終於實現了他多年的夢想。

1333年6月初,後醍醐天皇重新入主京都,廢除當時的光嚴天皇,仿效中國東漢光武帝王莽新王朝後,所用過的年號「建武」,把自己實行的親政稱為「建武新政」,史稱「建武中興」。

後醍醐天皇實行的新政:

首先是整頓統治機構,在中央取消院政,不設關白、攝政,由自己裁決一切大事,下設「記錄所」,作為中央最高行政機構;設置「雜訴決斷所」,處理領主、武士、豪族的有關土地所有權的訴訟;建「武者所」、「窪所」作為武士機構,在地方企圖恢復平安時代推行的「知行國」制,給權門勢家以支配知行國的特權,補任了一批國司或守護。

其次是將沒收的幕府領地進行重新分配,後醍醐天皇回京都才三天,就恢復了伏見和花園兩太上皇等皇族的領地。7月,相繼確定了大寺社所領莊園的所有權,竭力保護、維護貴族和大寺社舊勢力的利益。而對於在推翻幕府政權中有戰功的武士,建武政權雖宣布自1339年8月3日開始進行「恩賞」,但由於有功之將居功貪賞,無功之輩,暗通近臣寵姬,也領取一所二所莊園,致使「今六十六國內,已無賞給武士立錐之地」,激起武士們的不滿。

此外,後醍醐天皇為了個人的奢侈,無視民眾長期疲於戰亂,決定擴張宮殿,向各國大名和家臣徵收其所得年貢的二十分之一,充作建殿費用,而這些又都原封不動地轉嫁到農民的頭上。同時,還規定按每十町出一名勞役,徵集造宮抿工。「兵革之後,世局未穩,國費民苦」,激起了農民的不滿。就這樣,推行復古政策的建武政權很快失去了農民、武士集團的支持。

1335年7月,原鎌倉幕府執權北條高時之子北條時行率殘部攻陷鎌倉,史稱「中先代之亂「。8月初,足利尊氏率兵五百騎,離開京都,與其弟直義之軍會合,光復鎌倉。這時,平定北條時行叛亂後,足利尊氏應速返京都。但尊氏不但不返京都,且占據鎌倉,自稱征夷大將軍。對此,後醍醐天皇極為憤怒,於11月19日宣旨任命尊良親王、新田義貞為正副征討將軍,討伐足利尊氏。足利尊氏則率領關東武士相抗。12月中旬,尊氏、直義大敗天皇軍,並於次年正月11日攻入京都,歷時還不到三年的」建武新政「宣告結束。

後醍醐天皇在足利尊氏軍進入京都的前一天,潛逃比叡山,陸奧(今青森縣)、出羽(今秋天縣)的北畠親房北畠顯家父子率軍與天皇會師。天皇軍幾經奮戰,屢敗尊氏軍,尊氏西走,後醍醐天皇重返京都。1336年5月,足利尊氏再圍京都,天皇不得已又退出京都。6月14日足利尊氏入京,擁持明院系統光嚴上皇的皇弟豐仁親王即位,是為光明天皇。足利尊氏擁立的光明天皇沒有象徵皇權的三種神器,缺乏作為正統天皇的必要依據。為此,10月間,尊氏請後醍醐天皇返回京都。因連年戰鬥,比叡山糧盡,外援又絕,軍隊厭戰,後醍醐天皇不得不接受足利尊氏之請,返回京都。後醍醐天皇一回到京都,便被軟禁在花山院內。11月,他被迫將神器交給光明天皇,被尊為太上天皇。

後醍醐天皇雖被軟禁京都,但與倒幕志士仍有秘密聯繫。12月21日夜,他打扮成女性貴族,乘車逃離京都,在吉野建立南朝,並宣布在京都交給光明天皇的三神器為偽品,自此形成了日本歷史上的南北朝對峙局面。後醍醐天皇以」天子尊治「的名義鞏固南朝統治,並勵精圖治,希望儘早滅北朝,回京都實現皇權的統一。

然而,夢想並未實現,他卻突患重病,1339年8月16日駕崩,終年五十二歲。

相傳他死時,一手握着《法華經》,一手撫劍,在遺詔中說:「應生生世世勿忘者,乃盡滅朝敵,四海泰平也。朕早逝之後……,縱領玉骨已埋南山,魂魄亦當常望北闕「,並說君臣違背此旨,則「君無繼體之君,臣也無忠烈之臣」。因此後醍醐天皇的陵墓也是與一般的朝南座北的傳統葬式不一樣,而是朝北座南埋葬,這是為了滿足他的遺願。

屢遭失敗也不死心的後醍醐天皇,雖被流放小島或遭受軟禁,但仍然堅持倒幕鬥爭,為實現皇權的統一而不懈努力,這是日本皇室史上獨一無二的剛毅不屈的天皇。

日本天皇

第一系

神武天皇 ( 前660-前585) ▪ 綏靖天皇 ( 前581-前549) ▪ 安寧天皇 ( 前549-前511) ▪ 懿德天皇 ( 前510-前477)

孝昭天皇 ( 前475-前393) ▪ 孝安天皇 ( 前392-前291) ▪ 孝靈天皇 ( 前290-前215) ▪ 孝元天皇 ( 前214-前158)

開化天皇 ( 前158-前98) ▪ 崇神天皇 ( 前97-前30) ▪ 垂仁天皇 ( 前29-1970) ▪ 景行天皇 ( 1971-130)

成務天皇 ( 131-190) ▪ 仲哀天皇 ( 192-200) ▪ 應神天皇 ( 270-310) ▪ 仁德天皇 ( 313-399)

履中天皇 ( 400-405) ▪ 反正天皇 ( 406-410) ▪ 允恭天皇 ( 412-453) ▪ 安康天皇 ( 453-456)

雄略天皇 ( 456-479) ▪ 清寧天皇 ( 480-484) ▪ 顯宗天皇 ( 485-487) ▪ 仁賢天皇 ( 488-498)

武烈天皇 ( 498-507) ▪ 繼體天皇 ( 507-531) ▪ 安閒天皇 ( 531-535) ▪ 宣化天皇 ( 535-539)

欽明天皇 ( 539-571) ▪ 敏達天皇 ( 572-585) ▪ 用明天皇 ( 585-587) ▪ 崇峻天皇 ( 587-592)

推古天皇 ( 592-628)

第二系

舒明天皇 ( 629-641) ▪ 皇極天皇 ( 642-645) ▪ 孝德天皇 ( 645-654) ▪ 齊明天皇 ( 655-661)

天智天皇 ( 661-671) ▪ 弘文天皇 ( 671-672) ▪ 天武天皇 ( 673-686) ▪ 持統天皇 ( 686-697)

文武天皇 ( 697-707) ▪ 元明天皇 ( 707-715) ▪ 元正天皇 ( 715-724) ▪ 聖武天皇 ( 724-749)

孝謙天皇 ( 749-758) ▪ 淳仁天皇 ( 758-764) ▪ 稱德天皇 ( 764-770) ▪ 光仁天皇 ( 770-781)

桓武天皇 ( 781-806) ▪ 平城天皇 ( 806-809) ▪ 嵯峨天皇 ( 809-823) ▪ 淳和天皇 ( 823-833)

仁明天皇 ( 833-850) ▪ 文德天皇 ( 850-858) ▪ 清和天皇 ( 858-876) ▪ 陽成天皇 ( 876-884)

光孝天皇 ( 884-887) ▪ 宇多天皇 ( 887-897) ▪醍醐天皇 ( 897-930) ▪ 朱雀天皇 ( 930-946)

村上天皇 ( 946-967) ▪ 冷泉天皇 ( 967-969) ▪ 圓融天皇 ( 969-984) ▪ 花山天皇 ( 984-986)

一條天皇 ( 986-1011)

第三系

三條天皇 ( 1011-1016) ▪ 後一條天皇 ( 1016-1036) ▪ 後朱雀天皇 ( 1036-1045) ▪ 後冷泉天皇 ( 1045-1068)

後三條天皇 ( 1068-1072) ▪ 白河天皇 ( 1072-1086) ▪ 堀河天皇 ( 1086-1107) ▪ 鳥羽天皇 ( 1107-1123)

崇德天皇 ( 1123-1141) ▪ 近衛天皇 ( 1141-1155) ▪ 後白河天皇 ( 1155-1158) ▪ 二條天皇 ( 1158-1165)

六條天皇 ( 1165-1168) ▪ 高倉天皇 ( 1168-1180) ▪ 安德天皇 ( 1180-1185) ▪ 後鳥羽天皇 ( 1183-1198)

土御門天皇 ( 1198-1210) ▪順德天皇 ( 1210-1221) ▪ 仲恭天皇 ( 1221-1221) ▪ 後堀河天皇 ( 1221-1232)

四條天皇 ( 1232-1242) ▪ 後嵯峨天皇 ( 1242-1246) ▪ 後深草天皇 ( 1246-1259) ▪ 龜山天皇 ( 1259-1274)

後宇多天皇 ( 1274-1287) ▪ 伏見天皇 ( 1287-1298) ▪ 後伏見天皇 ( 1298-1301) ▪ 後二條天皇 ( 1301-1308)

花園天皇 ( 1308-1318) ▪ 後醍醐天皇 ( 1318-1339) ▪ 後村上天皇 ( 1339-1368) ▪ 長慶天皇 ( 1368-1383)

後龜山天皇 ( 1383-1392) ▪ 光嚴天皇 ( 1331-1333) ▪ 光明天皇 ( 1336-1348) ▪ 崇光天皇 ( 1348-1351)

後光嚴天皇 ( 1352-1371) ▪ 後圓融天皇 ( 1371-1382) ▪ 後小松天皇 ( 1382-1412)

第四系

稱光天皇 ( 1412-1428) ▪ 後花園天皇 ( 1428-1464) ▪ 后土御門天皇 ( 1464-1500) ▪ 後柏原天皇 ( 1500-1526)

後奈良天皇 ( 1526-1557) ▪ 正親町天皇 ( 1557-1586) ▪ 後陽成天皇 ( 1586-1611) ▪ 後水尾天皇 ( 1611-1629)

明正天皇 ( 1629-1643) ▪ 後光明天皇 ( 1643-1654) ▪ 後西天皇 ( 1654-1663) ▪ 靈元天皇 ( 1663-1687)

東山天皇 ( 1687-1709) ▪ 中御門天皇 ( 1709-1735) ▪ 櫻町天皇 ( 1735-1747) ▪ 桃園天皇 ( 1747-1762)

後櫻町天皇 ( 1762-1770) ▪ 後桃園天皇 ( 1770-1779) ▪ 光格天皇 ( 1779-1817) ▪ 仁孝天皇 ( 1817-1846)

孝明天皇 ( 1846-1866) ▪ 明治天皇 ( 1867-1912) ▪ 大正天皇 ( 1912-1926) ▪ 昭和天皇 ( 1926-1989)

明仁天皇 ( 1989-今)

參考文獻

  1. 河內祥輔.《日本中世の朝廷・幕府體制》.日本:吉川弘文館,2007年
  2. 日本歷史上最剛毅不屈的倒幕天皇——後醍醐天皇 後醍醐天皇(正應元年11月2日(1288年11月26日)——延元4年/歷應2年8月16日(1339年9月19日)),日本第96代天皇,南北朝時期南朝初代天皇(在位:...
  3. 平泉澄.《建武中興の本義》.日本:至文堂,1934年9月
  4. 建武義會.《後醍醐天皇奉贊論文集》.日本:至文堂,1939年9月
  5. 森茂曉.《後醍醐天皇 南北朝動亂を彩った覇王》.日本:中公新書,2000年
  6. 村松剛.《帝王後醍醐 「中世」の光と影》.日本:中公文庫,1981年
  7. 鎌倉幕府的終結:後醍醐天皇倒幕,鎌倉幕府風雨飄搖 2018年7月28日 - 後醍醐天皇是一位很好學的天皇,曾經研讀過中國古代宋朝的朱子學和佛典,並從中攝取了很多的治國之道。 在後醍醐天皇即位以前,鎌倉時期的天皇與上皇都是由幕府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