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zh-cn:罗纳德·里根; zh-tw:隆納·雷根; zh-hk:朗奴·列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
Ronald Reagan
File:Official Portrait of President Reagan 1981.jpg
45px
第40任美国总统
任期
1981年1月20日-1989年1月20日
副总统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前任 吉米·卡特
继任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
第33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
任期
1967年1月2日-1975年1月6日
副州长 罗伯特·芬奇
爱德温·蓝乃克
约翰·L·哈默
前任 帕特·布朗Pat Brown
继任 杰瑞·布朗
个人资料
出生 (1911-02-06)1911年2月6日
22x20px 美国伊利诺伊州坦皮科
逝世 2004年6月5日(2004-06-05)(93岁)
22x20px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墓地 22x20px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米谷罗纳德·里根总统图书馆
Lua错误:callParserFunction: function "#coordinates" was not found。
国籍 美国
政党 共和党(1962年后)
其他政党 民主党(1962年前)
配偶
儿女婚姻
父母
  • 杰克·里根
  • 内莉·威尔逊·里根
母校 尤里卡学院Eureka College
专业
宗教信仰 基督教
获奖
签名 隆纳·雷根的签名
军事背景
效忠 美国
服役 美国陆军航空军
服役时间 1937年–1945年
军衔 上尉
部队 美国陆军航空军第18基地队First Motion Picture Unit

罗纳德·威尔逊·雷根英语:Ronald Wilson Reagan,1911年2月6日-2004年6月5日),美国政治家,第40任美国总统(1981年-1989年),第33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1967年-1975年)。踏入政坛前,雷根也曾担任过运动广播员、救生员、报社专栏作家电影演员,他的演说风格高明而极具说服力,被媒体誉为“伟大的沟通者”,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列根在1980年的选战中击败了当时民主党的总统吉米·卡特共和党也在同年选举赢得了26年来首次在参议院过半数的席次。雷根推行的经济政策为供应面经济学,被人称为雷根经济学,将所得税降低了25%、减少通货膨胀、降低利率、扩大军费开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国债,排除税赋规则的漏洞,继续对商业行为撤销管制,使美国经济在历经1981-1982年的急剧衰退后,于1982年开始了非常茁壮的经济成长。他始终强调他对于联邦政府在处理问题上的能力抱持著怀疑态度,尤其是在经济问题方面。他的解决方式是撤回政府的干涉并减少税率和商业管制,以此让自由市场机制能自动修正所面临的问题。他在就职典礼那天说道:“政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问题所在。”

共和党的支持者盛赞他振奋了美国人在1980年面临的低落士气和挫折感,并且让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体制超越政府的管制。在对外政策上,他大幅度扩张军备,对苏联的政策则由原本的围堵改为直接的对抗。雷根在政治意识形态上贯彻了反共主义民主资本主义

许多的观察家,尤其是美国的保守派,称赞雷根是美国得以拖垮苏联的主要功臣。历史学家对此还没有达成共识,一些人认为雷根是促使苏联于1991年垮台的主要推手[1];一些人则认为苏联于他任内开始的转变,只不过是时间上的巧合。[2]雷根两届任期完满结束后,其副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1988年的选战中,挟著雷根的高昂人气而大获全胜并于翌年上半年升为总统,实现世代交接。雷根的总统任期影响美国1980年代的文化,使得美国的80年代也常被称为“雷根时代”,其右翼及保守派的思想哲学至今仍是美国保守派的标志。另一方面,部分左派观点认为雷根的政策为日后美国经济失衡、贫富差距扩大埋下伏笔,甚至进一步影响21世纪的全球,基督教右派新保守主义亦在此时取得影响力,改变共和党日后的政治生态。

生平

家世

父亲是天主教的爱尔兰裔人约翰·“杰克”·雷根(John "Jack" Reagan),母亲是苏格兰-爱尔兰及英国后裔的妮尔·威尔森(Nelle Wilson)有一个哥哥尼尔。他的曾祖父Michael Reagan于1860年代自爱尔兰移民至美国。在他移民之前,家族姓氏原本为Regan。他的外曾祖父John Wilson,则是在1840年代从苏格兰移民至美国。[3]

早年生涯

1911年2月6日,雷根生于伊利诺伊州坦皮科的一栋公寓里。

File:Ronald Reagan in Dixon, Illinois, 1920s.jpg
罗纳德·雷根的青少年时期,摄于伊利诺伊州迪克森

雷根全家在经过数次迁徙后,于1920年定居在伊利诺伊州迪克森[4]。在1921年雷根10岁时,雷根在他母亲所信仰的基督会教堂受洗(不过雷根的哥哥Neil,则跟随父亲成为天主教徒)。

1922年,雷根11岁时他跟朋友踢足球时,不小心弄破了邻居的玻璃窗。雷根主动向邻居道歉,但仍要作出赔偿。当时这是一笔大金额,足足可买125只能生母鸡美元 $12.5)。雷根和父亲认错,父亲则要他自己承担责任。他为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给人家?”他父亲说:“我借钱给你,但你一年内必须还给我。”雷根不但没有把还款日拖迟一天,更在借钱、赔钱后开始艰苦地打工,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奋斗,他终于赚够钱,全数还给父亲。后来,记者问:“你为何能够当上两届美国总统,且当得挺好?”雷根便用此事以作回答。

1924年,雷根13岁时,他开始就读迪克森市的北方中学(Northside High School),雷根往后也都自称迪克森是他的故乡。

1927年,雷根16岁时,雷根在迪克森附近的罗克河畔的Lowell公园找了一份救生员工作,他在那里担任救生员长达7年,据说拯救了77名溺水者。雷根后来还开玩笑说这些溺水者都没有向他道谢过。后来雷根对这段成就相当自豪,还会向白宫的访客们展示挂在总统办公室的罗克河照片。

1928年,雷根入读伊利诺伊州的尤里卡学院(Eureka College),主修经济学社会学,并在1932年毕业。身为学院的新生,他加入了反对缩减学院开支的一次罢课,雷根拥有演讲和演戏的天份,这些天份使他被选为那次学生罢课上的新生演讲人。翌年(1929年),雷根加入了Tau Kappa Epsilon兄弟会,后来他回忆起来,认为加入兄弟会的这段经验是学院生涯里最难忘的回忆。他很少花时间在课业上,只拿到了中等的成绩,但他却是校园里许多俱乐部和运动队伍的领导人,而被称为“校园里的大角色”。

毕业后

1932年,雷根先后在爱荷华州WOC广播电台、WHO广播电台担任运动播报员,负责播报芝加哥小熊队的棒球赛,当时仅能依靠著球场传来的收报机文字讯息,在广播室里以他的想像力来报导比赛进行的情况。有一次比赛进行到第九局时收报线突然故障,但雷根仍可流畅地虚构比赛进行的情况,直到收报线修复好为止。

初入好莱坞

File:Ronald Reagan in Cowboy From Brooklyn trailer.jpg
雷根在1938年演出《布鲁克林牛仔》(Cowboy From Brooklyn)。

1937年,当雷根在加州担任芝加哥小熊队的春训播报员时,他进行了一次试镜,获得在华纳兄弟公司7年的契约。以雷根清晰的嗓门、逍遥自在的风格、和运动家的庞大体型使他相当受观众欢迎;他担任的角色大多是B级片里的男主角。他所演出的第一部电影是在1937年的Love Is on the Air。截至1939年结束时,他已经在19部电影里演出过[5]。在他担任Knute Rockne, All American中他饰演足球队员George Gipp,由于一句著名的台词“去替Gipper赢一球!”而获得了Gipper这个伴随他一生的昵称。雷根觉得自己最好的演出是在1942年的Kings Row,饰演一名被截肢了的年青人,后来他还使用当中的台词“我剩下的身体在哪里?”来作为他自传的标题。其他的著名电影还包括Tennessee's PartnerHellcats of the NavyThis Is the Army,而在Bedtime for Bonzo中则因为他是和一只黑猩猩合演而遭广泛嘲笑。好莱坞星光大道上也留有他的印记。

服兵役

在1935年,雷根就授阶为美国陆军后备军官。但至1941年11月时才应召,但由于眼睛患有散光而没有成为第一线战斗人员。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雷根中尉配属至美国陆军航空军影视部队,制作训练和教育用的影片,以充分发挥他演戏的经验。他一直待在好莱坞直到战争结束。期间,据说雷根一度入选为日后影史经典宣传电影北非谍影的男主角,但在开拍前由亨弗莱·鲍嘉取代。[来源请求]

在好莱坞发展

1947年到1952年间,雷根担任了美国演员协会的主席。

在1950年后期,雷根较少担任电影角色,改为担任电视节目的演员及主持人。雷根在超过50部电视剧中都曾演出过。

1959至1960年间,雷根再度担任了美国演员协会的主席。在1950年后期的其中一年里,雷根赚进了高达$125,000美元(大约是2006年的$800,000美元)。他最后一次正规的演出是在Death Valley Days里担任主持人和演员。

最后一次的电影演出则是在1964年的The Killers—以欧内斯特·海明威所写的短篇故事改编的电影。在电影中雷根饰演一名帮派的头目,这也是他唯一一次扮演反派角色的电影。本来这是拍摄作为电视播放的,但由于太过暴力而改为电影。

婚姻

File:Ronald and Nancy Reagan 1953.jpg
南希和雷根在1952年结婚。在后来雷根竞选和执政时南希一直扮演著重要的顾问角色。

雷根于1940年1月24日与女演员珍·惠曼(Jane Wyman)结婚;他们于1941年生下女儿Maureen,1945年收养了男婴Michael;接著在1947年生下女儿Christine,但出生后不久便死去。他们于1948年离婚。在特朗普之前,里根是唯一有著离婚史的总统。

雷根于1952年3月4日再婚,娶了演员南希·戴维斯(Nancy Davis),在同年11月21日生下女儿Patti。在1958年他们生下第二个孩子Ron。

政治立场转右

雷根原本是民主党的支持者,拥护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和他所推行的新政。在1940年代后期他是哈利·S·杜鲁门的支持者中最知名的一个。到了1950年代初期他逐渐改变为在社会上和经济上的坚定保守派,并且在1976年说道:“新政的基础根本就是法西斯主义”。

他在政治上最先担任的角色是美国演员协会的主席,演员协会包含了大多数好莱坞的演员,不少是民主党的支持者。但雷根宣称演员协会已经被共产主义渗透了。在这种立场上,他向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作证共产主义对好莱坞的渗透。他也暗中监视一些他认为抱持著不忠诚态度的演员,并向联邦调查局密报,他的代号是“Agent T-10”,不过他没有公开谴责他们。他在公开言论上反对于好莱坞设立黑名单,但在私底下他和第一任妻子珍·惠曼曾于1947年与联邦调查局干员会面,告知一些被他们认为“有嫌疑的破坏份子”。

由于相信共和党更有能力对抗共产主义,并相信他这样做能获得更多政党的支持,雷根支持共和党的德怀特·艾森豪理查德·尼克松竞选总统,到1962年正式退出民主党,转为加入共和党。

加州州长

File:GOVREAGAN.jpg
罗纳德和南茜·雷根在洛杉矶的一间饭店庆祝州长胜选。

1966年雷根当选第33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击败连任两届的派特·布朗;并在1970年的选战中成功连任,但他选择不再连任第三届。

雷根在1967年1月3日宣誓就任加州州长,在他第一届任期中,他停止政府雇用更多人员,但也批准提升税率以支撑预算。雷根对当时反越战的抗议活动采取强硬路线。在1969年于柏克莱加州大学校区的人民公园进行的抗议行动中,雷根直接派遣了2200名国民警卫队前往镇压。

在1971年,他与民主党的议长鲍伯·莫瑞迪合作改革加州的社会福利。雷根稍早曾反对在1964年民权法案和1965年投票权法案。但他后来改变了立场,并认为民权法案“如果必要的话,必须动用军事力量来执法”[6]。雷根也反对建立更大的联邦水坝——Dos Rios水坝,以免水坝会淹没溪谷的印地安人农场。后来雷根和家人一同进行夏季登山,前往考察内华达山脉一处被提议建造高速公路的地点,考察后他便宣布放弃建造的计画。在死刑的议题上,他强烈支持维持死刑,加州最高法院却在People v. Anderson一案的判决中使得1972年以前于加州的死刑宣判全部无效,尽管这个判决后来被宪法修正案所推翻,但这次判决成为雷根任内最大的挫折。尽管雷根支持死刑,但他在任内颁布了两次赦免和缓刑命令,在雷根之后都没有加州州长如此赦免死刑囚犯过。雷根任内唯一一次死刑执行是在1967年4月12日,在那次死刑后加州直到1992年为止都没有再执行死刑。

雷根任内还废除了公共的精神病医院系统,改以社区为基础的住宅及医疗来取代非自愿的强制住院,因为他认为那是违反公民自由。不过从雷根任内开始直到其他的继任者,这种以社区为基础的设施一直没有充分实现过。雷根受古典自由主义强烈影响,当他在1975年接受访问被问到哪些经济学家影响了他的经济理念时,雷根回答道:“巴斯夏米塞斯哈耶克赫兹利特。”[7]

雷根也是第一个以商业用喷射机来作公务旅行的州长,加州政府从塞斯纳飞机公司(Cessna)取得了一架先进的喷射机。他的飞行员比尔·潘德(Bill Paynter)在与雷根相识不到6个月内便改为支持共和党,他常告诉别人雷根在私底下的表现就跟在电视上一模一样,没有丝毫虚伪。他也说雷根不像其他的政府官员或公司领导人,雷根会询问他是否方便更改预定的飞行计画,以免耽搁他的幕僚们与家人团聚的时间。雷根表现出他将那些替他工作的人和他们的家人都当作自己的家人一般。同时雷根的询问也表现了他对于飞行员的经验和专业的尊重。

总统

总统选战

1976年总统大选

雷根于1968年首次参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选举而没有成功。他在1976年再次参与,对手是时任总统杰拉尔德·福特,由于共和党自水门事件后失去了大量国会议席,民主党可望在此次选举中有所发挥。这次提名选举是雷根政治生涯中重要的一刻,杰拉尔德·福特被视为是当时共和党内的元老,因为他连任了多次众议员,更当选多数党领袖,阴差阳错地当上副总统及总统,但雷根再次于全国代表大会中以几百票党代表票之差落败。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雷根发表演说,阐述核子战争的危险及苏联在道德上的威胁,听完他动人的演说后,许多人还表示“很后悔投错票了”。

1976年总统大选的结果,福特以微弱差距被吉米·卡特击败。当选举结果出炉后,选举团依据大选结果进行投票时,出乎意料的有一名共和党的选举人麦克·帕顿没有依照誓言投给福特,而转投给雷根。

1980年总统大选

File:ElectoralCollege1980.svg
1980年总统大选的结果,红色是列根胜出的州份,蓝色是卡特胜出的州份。

1980年美国总统选举,雷根终于赢得共和党党内的提名选举,正式成为总统候选人。尽管雷根在最早进行投票的爱荷华州党部会议中输给了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但他在接下来其他各州的投票中大获全胜。在全国代表大会中,雷根原本寻求前总统杰拉尔德·福特搭档副总统,但最后没有实现。雷根最后选择了总统提名初选中的对手布什作搭档。

布希有著许多雷根没有的特质—终身的共和党员、战场的老兵,以及曾经担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美国驻中国办事处的处长(当时美国尚未与中共建交,其职位相当于今日的美国驻华大使)、和联合国大使的国际外交经验。与雷根比起来,布希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立场较偏向温和派,例如布希就曾将雷根所主张的30%的全面减税政策称为“巫毒经济学”。

File:Reagan 1980 campaign.jpg
雷根与南希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市的选战造势活动上,1980年10月10日。

选战中,威廉·凯西主掌雷根阵营的竞选计画,他的策略是瞄准当时伊朗人质危机的议题;新闻媒体每天持续报导卡特政府在拯救人质上的无能失败,许多分析家认为这是导致卡特败选的主因。同时,卡特也无能解决当时高涨的通货膨胀失业,经济成长迟缓,不稳固的石油市场使加油站前大排长龙,更让选民察觉到美国在国防上的弱点。在谈到经济时雷根如此说道:“我告诉你们我不能使用萧条这个字眼。让我来告诉你们这些定义,经济的衰退是指你的邻居失了业,经济萧条则是指你也失了业。而经济开始复苏指的则是—卡特已经失业的时候。”

雷根在电视辩论上的表现也提升了他的选情,辩论中他看起来比卡特更为自在。当时正是美国通货膨胀和银行利率急速高涨的时期,在回答观众的问题时他做了非常有力的回答:“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比四年前要好吗?”

1980年美国总统选举结果是雷根在普选上获得43,903,230票,比卡特的35,480,115票高出了10%。而在选举人票上雷根则获得压倒性胜利,囊括489张选举人票,卡特则只获得49张。同时那年的选举还使共和党在参议院一举增加了12个席次,成为参议院的多数党,倒转了26年来民主党在参议院保有的多数地位。

1984年总统大选

File:ElectoralCollege1984.svg
1984年总统大选的结果。
File:ReaganBeginsBombingRussia.ogg
雷根开玩笑要轰炸俄国的录音

在竞选连任的1984年美国总统选举中,雷根以压倒性胜利击败华特·蒙岱尔(Walter Mondale),在选举人票,他赢得50个州里的49个州(蒙岱尔只取得他的老家明尼苏达州华盛顿特区)。雷根获得将近60%的普选票。

雷根赢得连任的机会一直相当稳固,蒙岱尔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发表的演说被视为失误连连,在演说中他说道:“雷根会提升税率,而我也会这样做。但他不会告诉你,而我会。”[8]

雷根在德州的达拉斯接受了共和党的提名,藉著当时美国经济的复苏而支持度高涨。同时他在当年夏天亲自揭幕了洛杉矶奥运会,成为第一位亲自揭幕夏季奥运会的美国总统。

在1984年的选战中,雷根做出他最著名的失态之一,在他于电台准备发表演说时,没有察觉到播音已经开始而开玩笑道:“我亲爱的美国人民,我很高兴的告诉你们今天我签署了一项法案,将会宣布俄国永远为非法状态,我们在五分钟后开始轰炸。”[9]一些人认为在美苏处于如此紧张的状态下发表这种言论,是一件大错误;一些人则引用雷根的话来质疑雷根在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上的现实认知。其他人则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在录音室里意外流出的幽默笑话罢了。这段录音后来还被乐手Jerry Harrison和Bootsy Collins改编为舞曲“五分钟”。

尽管在第一场辩论中雷根表现不佳,但他在第二场辩论中回复了优势,并且在整场选战的大多数时候都占据民调的优先位置。雷根在1984年选战的的大胜利被许多政治评论者认为这是“雷根民主党人”转变了传统民主党支持者立场所造成的,因为不少原支持民主党的蓝领阶层在选举中支持雷根。

内政

当雷根就任后,他首先必须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问题。当时美国经济面临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将使得经济计画相当难以预料)以及20%的银行利率(使得大多数人难以抵押贷款),将近8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劳工的平均时薪比起5年前下降了5%,而联邦政府征收的个人最高税率平均则高达67%。国债则将近1万亿元。

雷根在经济上被视为是自由意志主义者,他主张减税、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对商业的管制,但当时没有人清楚他要如何进行,也不确定由民主党占多数的众议院会不会支持他。

雷根第一届任期的主要目标便是复苏美国的经济,当时美国经济处于所谓的滞胀(经济发展停滞加上高通货膨胀)。雷根所下的第一道命令是停止联邦政府对石油价格的控制,以恢复国内在石油生产和探测上的市场动力。[10]为了解决两位数的通货膨胀,雷根支持了联邦储备系统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以戏剧性提升银行利率来达成减缩货币供应量目标的计画。经济学家米尔顿·佛利民描述当时雷根了解到“若要成功遏止通货膨胀,金融的管制和短暂的经济衰退是不可避免的”[11]。雷根利用紧缩货币供应配合全面减税的方法来刺激商业的投资(依据雷根的说法:“芝加哥经济学派、供应面经济学,随便你怎么称呼它。我注意到有些人甚至称它为雷根经济学,直到它开始生效为止...”)[12]。雷根的对手嘲笑这是“巫毒经济”、“涓滴效应”、和“雷根经济学”,但雷根成功的展开全面减税,1981年推行的减税法案规模是美国史上前所未见的。减税不但将所得税率大幅降低,也消除了税赋制度的许多漏洞。

为了终结通货膨胀而紧缩货币的供应,使美国经济在1981年7月开始急剧的衰退,并在1982年11月降到谷底[13],衰退几乎打破了大萧条的纪录。然而,美国经济在历经1981年-1982年的衰退后,于1983年开始了戏剧性的茁壮复苏,这波经济成长还继续维持了好几年,直到雷根任期结束前都还未停止,成为美国史上为期最久的经济扩张[13],原本高涨的失业率于1984年中旬已经降回了1981年早期的数字,并且在接下来几年里也持续下降。

雷根政府主张减税帮助了经济的复苏、制造了更多工作机会,最终将使联邦政府获得更多税收,从1980年代初的每年5,170亿美元大幅提升至超过1万亿美元。而雷根政府新的军事战略增加了大量军事预算,则导致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达到前所未见的地步。

米尔顿·佛利民提出了雷根任内每年联邦公文(Federal Register),纪录了联邦政府每年发布的法规与管制公文)的数量来说明雷根反对政府管制的政策走向[11]。自从1960年代以来,每位总统每年的联邦公文数都持续增加,但在雷根上任后发出的联邦公文急遽减少,证明了雷根对政府管制的反对态度。联邦公文的数量在雷根任内都只维持小幅度增长,直到雷根离任为止才又开始大量增加。

当时由民主党占多数的众议院,反对雷根如此减缩社会福利和其他国内的支出。一些批评家则认为,雷根这种将预算大幅投注军事产业的政策事实上属于古典的凯因斯经济学,并认为接踵而来的经济成长并非减税造成的,而是政府大幅度支出的结果。

由于警觉到社会福利开支的增长,雷根指派了阿伦·格林斯潘领导社会福利改革,拟出了减缓社会福利支出的计画。随著年龄的增长,从社会福利取得的津贴也会随之缓慢增长(也配合著逐渐增长的国民平均寿命),使这套制度在接下来50-70年内不会超出政府的负担能力。这套计画也藉著提升社会福利的工资税比率来增加政府的税收。

为了解决预算赤字,雷根政府大量由国内和国外贷款国债,到雷根第二届任期时民间所持有的国债已经从1980年占GDP的26%大幅提升至1989年的41%,是从1963年以来最高的纪录。在1988年国债总计2.6万亿美元,向国外的借债总额超过了国内,美国也从原本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转变为世界最大的借债国。[14]

雷根的经济政策拉大了贫富间的差距;然而,在雷根的任期内,所有经济阶层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层的贫穷人口也提升了6%(美国普查局,1996年)。而同时最富有的1%美国人则提升了1万亿元的收入(ZINN,2003年)。

1981年的夏季,联邦政府机场的大量航管人员由于薪资问题和工作环境的争议,由飞航管制员工会(PATCO)领导发起了违法的罢工。雷根依照事先声明的警告,开除了所有参与罢工的航管人员。由于这个工会是1980年大选中少数支持雷根的两个工会当中的一个,雷根这项动作在政治上引起轩然大波。

雷根政府被同性恋权利运动支持者批评没有迅速处理当时崛起的HIV-艾滋病。白宫在1982年10月第一次讨论起这种疾病;雷根则在1985年的记者会上第一次公开讨论政府处理这个疾病的措施。

尽管遭受批评,雷根在任内支出了57亿美元[15]以对抗HIV和爱滋病,大多数资金都投注至美国国家卫生院。在HIV和爱滋病研究上的资源于1983年增加了450%、1984年增加了134%、85年增加了99%、和86年增加了148%。在1985年9月雷根说道:“包括我们在86年的预算,我们已经投注超过5亿元在爱滋病的研究上,我确定其他医学团体也在同步进行这些研究。我们今年有1亿元预算,明年将会有1.26亿元,所以这是我们放在第一优先的问题。这场疾病的严重性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必须找出疾病的原因。”到1986年雷根已经投注大笔经费在爱滋病的预防和研究上,并宣称爱滋病“是我们在健康与人类服务部的公共卫生上排在第一优先的疾病。”

雷根在爱滋病和同性恋权利上的政策一直广受批评,甚至直到他任期结束后仍然是争论的话题。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曾经支持鸡奸法,反对保障同性恋者的反歧视法,他所指派的美国最高法院保守派法官也可能助长了在1986年的鲍威尔斯对哈德维案(Bowers v. Hardwick),维持了乔治亚州反鸡奸法的合法性。不过,他在1984年反对了由加州议员所发起的禁止同性恋者担任教职的倡议。1984年,他成为第一位邀请了公开的同性恋伴侣至白宫的总统。在一次少见的针对爱滋病的公开发言中,雷根说他相信科学加上道德的节制是避免爱滋病的最好方法。

雷根也在另一场有关爱滋病的少见争论里扮演重要角色。美国研究员罗伯特·加罗与法国科学家路克·蒙塔尼埃都宣称是自己发现了人类免疫不全的病毒(HIV),并各自为其命名,这场争论最后终于由雷根和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谈判达成共识,让两人和其团队在名称上都占有同样的功劳。这次事件相当的罕见,忽视了在科学上命名的根据,也是第一次在生物学上的争论竟上升到政治的层次。显然的,蒙塔尼埃和雷根了解到两个大国不该为了这个议题而产生争执。

雷根是首位通过反对堕胎权而胜选,他出版了《Abortion and the Conscience of a Nation》一书,书中他指责堕胎是对生命的不敬。许多保守派激进份子认为雷根是历史上最拥护生命权(Pro-life)的总统。不过,两个由他指派的最高法院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纳(Sandra Day O'Connor)和安东尼·甘迺迪(Anthony Kennedy)皆支持维持罗诉韦德案的判决,该案判定反堕胎的法令违反了宪法,使堕胎全国合法化。在雷根身为加州州长时,也将堕胎权写入加州法令中。

虽然雷根任内最显著的是外交上的政策,但他也主导了许多重要的国内法案。在1982年,雷根签署法案使1965年的选举法(Voting Rights Act)得以延长25年期限—尽管在1980年的选战中他曾经反对延期[16]。这项法案保护了盲人、残障者、和文盲的投票权。

其他重要的法案还包括1986年的税赋改革法令,和1988年的公民自由法案—包含了对二战中被拘留的日裔美国人的赔偿。雷根也立法授权对牵扯至贩毒的谋杀行为判处死刑

外交政策

File:Reagan and Gorbachev hold discussions.jpg
雷根与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巴契夫进行一对一会谈。

雷根是第一位主张共产主义将会垮台的世界主要领导人,在1983年3月3日他说道:“我相信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可悲而怪异的一页—仍在进行中的最后一页。”当时,西方主流观点对苏联的看法,多半认为共产国家虽然成长迟滞,但能长期保持自给自足的稳定经济,苏联新的一批世代即将来临,而西方世界必然要跟他们合作建立共识。但雷根则主张苏联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他打算借由切断苏联与西方的科技交流来使这种危机加大。认为苏联最恶劣的是“与人类历史的潮流相背,抹灭其人民的自由和尊严。”

美国学者对冷战结束的正统观点是这样的“由于自由和民主的西方国家持续的在军事地位上、意识形态的动力上和经济系统上保持优势,最终导致苏联的投降和冷战的结束。这些因素显露了共产主义在道德上的非法性并突出了其经济上的停滞。”[17]这种观点都能被共和党(强调雷根扮演的角色)和民主党(强调杜鲁门、甘迺迪、詹森和卡特长期以来的围堵政策)所接受。这种看法也被东欧国家所广泛接受。举例而言波兰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列赫·瓦文萨在2004年时便说:“当谈到雷根时,我必须以我个人的角度来谈他、我们在波兰的人都会以我们的角度来谈论他。为什么?因为我们所得到的自由是他给予的。”。西德总理[18]赫尔穆特·科尔则说:“他的出现是这个世界的幸运。在雷根呼吁戈巴契夫推倒柏林围墙后的2年,柏林围墙就真的倒了,而11个月后德国便统一了。”爱尔兰总理伯蒂·埃亨说:“雷根总统是共产主义的坚定抵抗者,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终结了共产主义以及二战后欧洲的分裂”后来于1989年成为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的瓦茨拉夫·哈维尔说道:“他是个抱持著坚定原则的人,毫无疑问是他促使了共产主义的垮台。”[19]

雷根选择强硬地与苏联直接对抗,而不像前几位总统如理察·尼克森杰拉尔德·福特吉米·卡特采取缓和政策。在假设苏联已经没有能力投注比美国更多军事预算的情况下,展开了新一波的军备竞赛,他努力使冷战在经济上和表面上激烈化。

雷根政府以“唯有实力才能获致和平”为名的政策进行大规模扩军,这个名称是为了对照西奥多·罗斯福的强硬外交政策和他的名言“说话温和,手持大棒(意味军事实力)”。雷根政府新设立的对苏政策以赢得冷战为最终目标,这个战略被命名为NSDD-32(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s Directive),这个战略概述了雷根计画在三个战线上对抗苏联:经济上—减少苏联获取高科技技术的机会并减少其资源,包括压低苏联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值;军事上—增加美国的军事支出以巩固美国在谈判上的立场并迫使苏联转移更多经济资源至军事用途上;以及秘密地—支援全世界的反苏联势力,从阿富汗的反苏联游击队,到波兰的团结工会运动(这同时也被索罗斯教廷所支持)。雷根并提出了主动战略防御计画,称之为“星际大战”,以外太空为基础建立的飞弹防御网。这通常被美国以外的国家视为是一种威胁,因为它将可能抵销苏联对美国“保证互相毁灭”的能力—理论上将能使美国发起核战的第一击而躲过接下来的苏联反击;由于感受到可能因此失去军备竞赛中的平衡地位以及世界的战略根基,苏联的领导人和人民对于情势越来越沮丧。在1986年10月雷根与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巴契夫冰岛会面,会中戈巴契夫急切的希望美国取消这种防御的、同时也是攻击性的飞弹防御网。在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在新当选的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Vytautas Landsbergis总统领导下宣布脱离苏联独立,其馀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也在1991年陆续宣布独立,苏联于是正式瓦解。戴卓尔夫人对此描述道:“雷根不开一枪便赢得了冷战。”

雷根主张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了;快速电脑化的经济、高科技的技术是主要力量,但苏联在这方面远远落后,雷根进一步禁止美国和盟国对苏联输出高科技技术,使苏联处境更为恶劣。有一段时间当石油价位极高时,这种落后由于苏联输出了大量石油而得以掩盖,但这个优点在1980年代初期也丧失了。要和西方国家进行经济竞赛显然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戈巴契夫开始了这次改革,他期望新政策中的开放性(glasnost)和新思维(perestroika)能够重新复兴苏联经济,但这些改革却得不到解决的方法、反而产生更多对苏联体制的不满。雷根的大规模扩军行动和他强硬的反苏言论,造成苏联在1983年北约的例行演习(Able Archer 83)中产生近乎恐慌的反应,虽然这次核战的危机随著演习结束而迅速平息,但这次演习也显示了雷根的强硬态度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后果。一些历史学家如Beth B. Fischer在他所著的《The Reagan Reversal》里主张这次危机对雷根的政策有著深远影响,使得他的对苏态度从直接对抗转变为和睦友好的政策。

在欧洲国家领导人当中,他最主要的盟国、同时也是他要好的朋友是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两人同样是保守派,并推行相似的经济政策,戴卓尔夫人长期支持雷根对苏联的威慑态度。

尽管雷根与苏联签订了限武条约如中程核子武器条约(INF)和裁减战略武器谈判(START I),雷根依然进行著星际大战计画,部署外太空为基础建立的飞弹防御网,以环绕地球的军事卫星来拦截飞弹,使美国能在核子大战中不受损伤。批评家认为这项计画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也违背了反弹道飞弹的条约,支持者则认为这项计画能迫使苏联投入更多无法负担的军事支出。事实上,苏联也曾尝试著自行建立起一套类似的系统,或至少同时经由限武条约来减缓与美国间的军事差距。最后苏联在后者上表现的较为成功,由于试著追上美国的军事和研究开发经费(不只是星际大战系统)而严重损害了原本已经不稳固的苏联经济,这也被认为是导致苏联垮台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反共产主义团体(包括武装的反共产党政府暴动)的支援也是雷根的政策之一,他的支持者称之为雷根主义(Reagan Doctrine)。在这项政策下,美国支援那些被他们称为自由战士的团体—也被反对者称为恐怖份子的团体—例如阿富汗的反苏圣战游击队(mujahideen)、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游击队(Contras)、安哥拉纳斯·萨文比(Jonas Savimbi)的反抗势力,对抗那些由苏联或古巴支持的政府。雷根政府也资助欧洲的反共产主义团体例如波兰的团结工会运动,并采取强硬路线对抗柬埔寨的共产政权。支援尼加拉瓜反政府游击队的资金来自于秘密贩卖武器给伊朗的利润,后来引发了伊朗门事件,使尼加拉瓜政府得以向国际法院提起控诉。

雷根政府强硬对抗黎巴嫩真主党,真主党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后开始绑架美国公民并攻击平民目标。雷根政府也强硬对抗在西岸地区加萨走廊巴勒斯坦恐怖份子。较具争议性的是雷根将萨尔瓦多的FMLN和洪都拉斯游击队战士也视为恐怖份子。他也将南非反种族隔离制度的武装派系非洲之矛(Umkhonto we Sizwe)视为是恐怖份子组织。

雷根在任期中对于萨尔瓦多右翼军政府的支援相当具争议性,因为他担心FMLN可能会在萨尔瓦多内战中获胜。这场战争导致75,000人死亡、8,000人失踪和一百万人无家可归。

联合国下令于黎巴嫩进行限期的多国部队托管后,800名美军陆战队被派遣至贝鲁特以撤离巴解部队。在1982年9月16日于贝鲁特发生了萨布拉-夏蒂拉大屠杀(Sabra and Shatila massacre)造成数百名巴勒斯坦平民死亡后,雷根组织一支新的多国部队。在积极的外交行动后终于达成了黎巴嫩与以色列间的和平协议。不久后美军部队开始撤离,但却在1983年11月23日发生了汽车炸弹对美军军营的攻击,造成高达241名陆战队阵亡。雷根称那天是他的总统任期和生涯里最悲伤的一天。

小岛国家格林纳达于1983年发生了共产党政变,雷根迅速命令美军入侵格林纳达,推翻了新成立的共产政权。

在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中,美国最初保持中立,后来逐渐牵涉其中。有时候美国同时支持两方,但主要是支持伊拉克,因为美国认为伊拉克总统侯赛因比起伊朗领导人霍梅尼对于区域安全的威胁性较小。基辛格指当时美国的政策是“不能让任何一方输”。美国担心若是伊朗胜利会鼓舞阿拉伯国家中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派,将可能导致非伊斯兰教基本教义派的政府被推翻、进而危及西方国家在当地的公司,如沙特阿拉伯约旦科威特等地。最初伊拉克的军事胜利后战局开始倒转,1982年伊朗可能获得胜利,美国政府这时试图切断伊朗政权取得武器的门路(但稍后又开始船运武器给伊朗而导致了伊朗门事件)。美国也提供伊拉克的军事政权许多情报资讯和金融上的支援。美国政府也允许了一些能够被用作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的“军商两用货品”船运至伊拉克,伊拉克以农业用品、医疗研究和平民用途等名义进口这些货品,却被侯赛因用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计画。

在支援伊拉克的同时,雷根政府也秘密的进行军武贩卖以资助在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游击队,这导致了伊朗门事件丑闻。雷根公开承认他对这项秘密计画并不知情,并迅速召集美国独立检察官办公室(Office of the Independent Counsel)进行调查。最后10名雷根的政府幕僚被判罪而被迫辞职。雷根的国防部长卡斯帕·温伯格(Caspar Weinberger)被控告作出伪证,最后在审判开始前一天取得了乔治·H·W·布什的特赦。历史学家在2006年提出的一份报告将伊朗门事件列为美国总统犯过的最严重错误中排名第9的事件。[20]

“伟大的沟通者”

File:ReaganBerlinWall.jpg
1987年6月12日,雷根访问西柏林时在柏林墙勃兰登堡门前发表演说:“戈尔巴乔夫先生,推倒这堵墙!”

雷根由于他在表达概念时的口才和带有的独特情感而被誉为“伟大的沟通者”。这些口才技巧来自于他担任演员、电视和广播节目主持人、和政治家时逐渐培养的经验,同时身为总统也雇用了技巧高明的演讲稿撰稿者以进一步发挥他的魅力。雷根的修辞技巧是相当多变的,他运用强烈、甚至是意识形态的言词来指责苏联和共产主义—尤其是在第一届任期时。

但他也能唤起人们将美国视为自由捍卫者的印象和观念。他于1964年11月27日演讲中他将演讲题目取名为“一个选择的时代”(A Time for Choosing),重新引入了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广为人知的著名用词“命运的结合”(rendezvous with destiny)。其他演讲中他称美国为“山巅上的光辉城市”(shining city on a hill)、称美国人为“慷慨大方、具有理想的、大胆勇敢的、正派的和诚实”的市民并且拥有“梦想英雄目标的权利”。[21] [22]

1986年1月28日,在得悉挑战者号意外坠毁后,他延迟了他的新年国情咨文演说并改向全国发表关于意外的演说,在演说中他形容那些罹难的太空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这也不会是我们最后一次看到他们。因为就在今天早上,他们准备出发并且向我们挥手道别,接著‘脱离了阴沉的大地束缚’而‘触摸了上帝的脸庞’”[23](在这演说中雷根引用了美国诗人John Gillespie Magee的著名诗句)

或许是雷根的幽默,尤其是他的俏皮话,消除了他的对手的力量并使他广受大众喜爱。在1984年总统选战与前副总统、民主党候选人沃尔特·蒙代尔(Walter Mondale)的电视辩论中,在讨论到他的年纪时他如此妙语道:“我不会以我的年纪来作为选战的议题。我不会以此作为政治目的,来彰显我的对手的年幼和缺乏经验。”谈到他的职业时他开玩笑道:“政治不是什么糟糕的职业。如果你成功了将会获得许多奖励,如果你可耻的失败了那你也可以出版一本书。”

雷根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注意到他“开朗的乐观态度”,使他比前几任总统更受欢迎。如吉米卡特时常保持微笑,但却是严肃的笑容。雷根有一次如此说道:“领导者的教训是相同的;要辛勤的工作、了解事情的真相、乐于倾听并了解他人、坚强的责任感和指挥感,并替你所代表的人民作出做好的决定。”

暗杀未遂

1981年3月30日,刚刚就任总统69天的雷根前往华盛顿特区的希尔顿饭店与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AFL-CIO)的代表们共进午餐并发表演说。当雷根和幕僚们走出饭店大门时,埋伏在饭店门口媒体人潮里的精神病患欣克利,以一把点22口径的左轮手枪朝雷根射击了6枪,中弹的除了雷根外还有白宫新闻秘书和保镳等3人,雷根迅速被送至附近的华盛顿大学医院进行紧急手术。

1发子弹击中了雷根的腋下,距离心脏只有1英吋,雷根也因此得以幸免。手术进行时雷根还向医生开玩笑道:“我希望你们都是共和党人。”(虽然医生并不是,但他仍回复道“我们今天都会支持共和党的。”)当第一夫人南希·雷根到达医院时,雷根则以重量级拳击冠军杰克·登普西(Jack Dempsey)被击倒时的名言向她开玩笑道:“亲爱的,我忘记躲子弹了。”[24]

1985年7月13日雷根因健康问题需接受手术,老布什期间接替了雷根的工作,成为了代总统。这是美国历来第一个副总统暂代总统的职务。

任内重要法案

File:1981 US Cabinet.jpg
1981年2月4日,雷根总统与他的内阁阁员在白宫的总统办公室。

职位 姓名 任期
总统 朗奴·雷根 1981–1989
副总统 乔治·H·W·布什 1981–1989
国务卿 亚历山大·黑格(Alexander M. Haig) 1981–1982
  乔治·普拉特·舒尔茨(George P. Shultz) 1982–1989
财政部长 唐诺·黎根Donald Regan 1981–1985
  詹姆斯·贝克(James A. Baker III) 1985–1988
  尼可拉斯·布瑞迪Nicholas F. Brady 1988–1989
国防部长 卡斯帕·温伯格 1981–1987
  法兰克·卡鲁奇Frank C. Carlucci 1987–1989
司法部长 威廉·法兰区·史密斯William French Smith 1981–1985
  埃德文·米斯Edwin Meese 1985–1988
  理查·桑伯格Richard L. Thornburgh 1988–1989
内政部长 詹姆斯·G·瓦特James G. Watt 1981–1983
  威廉·P·克拉克William P. Clark, Jr. 1983–1985
  唐纳德·霍德尔Donald P. Hodel 1985–1989
商业部长 马康·巴德瑞兹Malcolm Baldrige 1981–1987
  威廉·维尔第C. William Verity, Jr. 1987–1989
劳工部长 雷蒙德·唐纳文Raymond J. Donovan 1981–1985
  威廉·布拉克William E. Brock 1985–1987
  安·多尔·麦克拉夫琳Ann Dore McLaughlin 1987–1989
农业部长 约翰·鲁斯林·布拉克John Rusling Block 1981–1986
  理查·莱恩Richard E. Lyng 1986–1989
卫生部长 理查·史威科Richard S. Schweiker 1981–1983
  玛格理特·海克勒Margaret Heckler 1983–1985
  奥蒂斯·鲍恩 1985–1989
教育部长 泰德·贝尔Terrell H. Bell 1981–1984
  威廉·班奈特William J. Bennett 1985–1988
  劳罗·卡瓦佐斯Lauro Cavazos 1988–1989
发展部长 萨缪尔·皮耳斯Samuel R. Pierce, Jr. 1981–1989
运输部长 安德鲁·路易斯Andrew L. Lewis, Jr 1981–1982
  伊丽莎白·多尔 1983–1987
  詹姆斯·班来James H. Burnley IV 1987–1989
能源部长 詹姆斯·爱德华(James B. Edwards) 1981–1982
  Donald P. Hodel 1982–1985
  约翰·赫林顿John S. Herrington 1985–1989

最高法院任命

雷根提名以下法官至美国最高法院

批评

雷根的个人魅力使他几乎发表任何言论都能让大众接受,因此而获得了“特氟龙总统”(意味著不沾锅,没有任何东西能黏住他)的绰号。他于伊朗门事件中否认他知情这项交易,但现在存于档案库的国防部长卡斯帕·温伯格的引证则显示出雷根知情,这可能是违反了宪法的,但他带给公众的形象却是“伟大、坚强的雷根冒险试著以武器来交换人质的自由”。在1985年12月雷根写了一份秘密的总统“调查”来记载这次“以武器换人质”的计画。雷根时代的秘密文件本来可以从2001年开始被公开,但乔治·沃克·布什总统签署了一项法案使这些文件将继续无限期保密,使得人们无法得知更多这方面的资讯。

自由派批评雷根强硬外交政策可能导致核子大战的危机。批评家指出雷根忽略了在中南美洲和南非的人权问题,雷根对于南非白人政府的支持也被非裔美国人强烈批评。虽然雷根也试著结束南非种族隔离并实行自由化,但他反对向南非实行经济上的制裁,认为那是“表面上看似有益的制裁计画,事实上将会缩减南非政府的影响力,并让许多南非的好人承受经济的困境。”[25]

争议

雷根任内发生的几次丑闻造成他的数名政府官员被定罪。最知名的便是伊朗门事件,秘密贩卖武器给霍梅尼的伊斯兰基本教义派政权,并将贩卖所得利润支援尼加拉瓜的反共游击队。10名政府官员被判决有罪,包括对国会撒谎、对税务局撒谎等。不过,雷根在为此进行道歉后安然度过丑闻。

雷根任内也发生其他几件丑闻;有一件牵扯到了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的幕僚。一名雷根竞选总统时的赞助者后来获得雷根政府补助他对低收入住宅的建设,却没有详细检查其背景资格。而另一位竞选时的赞助者,则获得前环境保护局局长詹姆斯·瓦特协助他向政府进行借款和抵押,还获得了游说的报酬,六名政府官员因此被定罪。

许多其他的丑闻在雷根的八年任期中也不断发生。雷根的助手Michael Deaver和Lyn Nofziger也因为进行游说被判罪。

宗教信仰

虽然雷根成年后很少出席教堂,但他自幼便是一个基督徒,而且时常向基督教团体发表演说。1978年3月雷根写了封信给一名卫理宗神职人员,这名神职人员对尼西亚信经抱持著怀疑论—并指责雷根是“主日学校层次的神学”—雷根坚定的支持尼西亚信经,并引用了克利夫·史戴普·路易斯三难困境(Trilemma)。不过在雷根的国葬上并没有依照他的信仰和愿望来进行,而是进行了多种信仰的仪式。

退休后生活

File:FordNixonBushReaganCarter.jpg
(从左至右)总统杰拉尔德·福特理查德·尼克松乔治·H·W·布什、朗奴·雷根、吉米·卡特在雷根总统图书馆的揭幕典礼上。

雷根在1989年1月11日于白宫的总统办公室经由电视转播发表了全国性的告别演说,9天后便离开总统职位,由乔治·H·W·布什接任。在布希的就职典礼结束后,雷根回到了他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附近的大牧场,每天在那里写他的自传、骑马、伐木。他最后迁徙至位于加州贝莱尔(Bel-Air)的新家。在1989年的秋天,雷根应富士产经集团之邀前往日本进行两次演说并参加几次宴会,这9天的行程付给雷根的酬金高达两百万美元,超过了他担任8年总统的薪水总和。雷根偶而会代表共和党露面,包括在1992年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了精采演说。他公开支持单项否决权(Line-item veto)、平衡预算的宪法修正案、和撤销宪法第22号修正案—限制了总统只能连任一次的修正案。

阿兹海默症

1994年11月5日雷根宣布他被诊断出罹患阿兹海默症(但有说法认为雷根早在第二任总统任内就已出现初期症状,如他在接受伊朗门事件的调查时曾表示记不得重要幕僚的名字)他经由手写信件来向全国说明他的健康状况,由于他一向乐观的态度,他最后总结道:“我知道我正在走向我人生旅程中的黄昏。我知道对美国而言前方总是有著灿烂的黎明的。谢谢你们,我的朋友们。愿上帝永远祝福你们。”一年接著一年过去,阿兹海默症慢慢的摧毁了雷根的脑部能力,迫使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2000年8月,美国《新闻和世界周刊》报道出雷根病危的消息。但顽强的生命力使雷根又活了近4年。到了2003年底,雷根进入阿兹海默症的末期了。

去世和国葬

2004年6月5日,雷根于家中辞世,死于肺炎,享耆寿93岁。他的遗体也开放让公众瞻仰遗容。整场国葬庄隆盛大,在世的数位美国总统和众多外国元首都参与了这次葬礼。由于雷根在世时酷爱吉利贝利公司出产的软心豆粒糖(Jelly Belly jelly beans),也放了一小罐在口袋中随他下葬。

雷根是到目前为止第四长寿的美国总统,总计93岁120天,超过了约翰·亚当斯的纪录。雷根曾经为当选时最老的(69岁)总统,惟此纪录已于2016年被70岁[26]唐纳德·特朗普打破。最长寿的美国总统是曾任雷根副总统的老布希(现年100岁169天)。

影响

支持率

盖洛普民意测验做了一次谁是最受欢迎的美国总统的调查。朗奴·雷根得到最高的87%支持,接下来依序是约翰·肯尼迪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和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雷根在接下来每年的许多民调测验中继续被选为是最好的美国总统之一。

认可度比率

依据ABC新闻 依照日期:

时间 大事 认可(%) 不认可(%)
1981年4月22日 欣克利枪击 73 19
1983年1月22日 高失业率 42 54
1986年4月26日 利比亚进行轰炸 70 26
1987年2月26日 伊朗门事件 44 51
1989年1月20日 总统任期结束 64
任期平均 57 39
2001年7月30日 (回顾) 64 27

雷根的昵称

雷根常常被称为“Gipper”,来自于他在Knute Rockne, All American一片中饰演的George Gipp角色,通常伴随著名的口号“去替Gipper赢一球!”。年轻时雷根还曾被父亲昵称为“Dutch”。身为总统时,雷根的支持者将他誉为“伟大的沟通者”或者最近的“伟大的解放者”—述及他的政策导致了共产主义的垮台和冷战的结束。他的保镳们给他的代号则是“Rawhide”。他也被戏称为“铁弗龙总统”,意味著他就像不沾锅一样,总统任内政治丑闻不少却没有任何丑闻能黏住他。

荣誉与纪念

在1995年由Littleton硬币公司针对2,307名硬币收藏者的民意调查中,雷根是最受期待被铸于美国硬币上的人物。

在1988年2月6日,华盛顿国际机场重新命名为罗纳德·雷根华盛顿国际机场。2003年,以其为名的隆纳·雷根号航空母舰正式服役,这是美国首次以在世总统的名字来命名航母,可是当时濒临阿兹海默症末期的雷根总统本人已无法知道这一切了。其他许多高速公路、学校和组织也都以雷根为名。在2005年雷根又获得两项荣誉:

在2002年,国会授权将雷根位于伊利诺伊州迪克森的老家作为历史场所保存。

获奖和勋章

硬币面像

许多主张重新设计硬币的人希望将雷根图像铸于美元一角硬币上,以取代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当初是为了纪念罗斯福创建出生缺陷基金会《March of Dimes》)。2003年国会中的共和党员对此提案,但在南希·雷根拒绝之后便撤回了案子。有一段时间支持者希望将他铸于一美分硬币上,但美分硬币将在2005年重新设计且将会永远使用亚伯拉罕·林肯的图像。一角硬币尚未重新设计,而且也尚未有计画要重新设计,因此还没有完全排除这个可能。支持者也希望将雷根置于10美元钞票或20美元钞票上。20美元钞票已经重新设计,而且也没有计画要更换先前使用的总统。10美元钞票的设计则在2006年3月2日释出,将继续使用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的图像。雷根已于2016年出现于1美元硬币上。

雷根的纪录影片

  • Altered Statesman - Ronald Reagan(台湾中译:“变样的政治家:美国总统雷根”,一部以健康史的角度分析雷根执政危机的纪录片,探索频道,2005年)
  • "True Grit"(2005年)
  • Ronald Reagan - An American President(雷根图书馆发布的正式影片,2005年1月25日)
  • Great Speeches(2004年10月19日)
  • Stand Up Reagan(2004年9月7日)
  • NBC News Presents - Ronald Reagan(2004年8月10日)
  • ABC News Presents - An American Legend(2004年7月13日)
  • Ronald Reagan - His Life and Legacy(2004年6月22日)
  • Ronald Reagan - His Life and Times(2004年5月11日)
  • Ronald Reagan - A Legacy Remembered历史频道,2002年)
  • Ronald Reagan - The Great Communicator(2002年)
  • Salute to Reagan - A President's Greatest Moments(2001年)
  • American Experience - Reagan(1998年)
  • Tribute to Ronald Reagan(1996年)
  • The Reagan Legacy探索频道,1996年)

参考文献

  1. Busch 1993; Summy and Salla 1995
  2. War: The New Edition, Gwynne Dyer (1985, 2004); The Best War Ever: America and World War Two, Micheal C.C. Adams (1994)
  3. Geneall网站上关于隆纳·雷根家族的家谱(英文)
  4. Cannon (2001), p. 2
  5. Ronald Reagan > Hollywood Years. Ronald Reagan Presidential Foundation. [2007-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2). 
  6. [1]
  7. 存档副本. [2010-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2). 
  8. Mondale's Acceptance Speech, 1984 - transcript CNN
  9. Reagan's Gaffe - Hedrick Smith, 8月16日, 1984年, 纽约时报
  10. Supply Tax Cuts and the Truth About the Reagan Economic Record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11-15. - William A. Niskanen and Stephen Moore, 10月22日, 1996年, Policy Analysis, 卡托研究所
  11. 11.0 11.1 Freedom's Friend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6-06-27. - Milton Friedman, Hoover Institution, Summer 2004
  12. Remarks at a White House Briefing for Members of the Deficit Reduction Coalition - transcript, 7月10日, 1987年
  13. 13.0 13.1 Business Cycle Expansions and Contractions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09-25. -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6年3月15日
  14. [2]
  15. Gay GOP Advocates Say Ronald Reagan Makes Case for Gay Rights. 2014-02-18. 
  16. "Reagan Weighs In On Social Issues." U.S. News & World Report, May 12, 1982
  17. Salla and Summy, p3
  18. http://www.opinionjournal.com/editorial/feature.html?id=110005204
  19.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1227784,00.html
  20. U.S. historians pick top 10 presidential errors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02-24. - 美联社, 2月18日, 2006年
  21. Transcript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6-08-22. - 雷根基金会, 雷根的第二次就职演说, 1月21日, 1985年
  22. Transcript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6-05-27. - 雷根基金会, 雷根的第一次就职演说, 1月20日, 1981年
  23. 对挑战者号意外的全国演说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12-27. - 雷根基金会, 1月28日, 1986年
  24. Ronald Reagan: The 'Great Communicator'-6月8日, 2004年, CNN
  25. Donald T. Regan, "For the Record"
  26. 地产大亨特朗普言论惹争议 参选初期不被看好. 香港电台. 2016年11月9日. ()
  27. Top 25: Fascinating people - CNN, 6月19日, 2005年
  28. Top 25 Most Fascinating People - transcript, CNN, 5月14日, 2005年
  29. Top Honer Prize-Ronald Reagan WPPAC. October 1990. (英文)

延伸阅读

第二手资料

  • Arnson Cynthia J. Crossroads: Congress,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 and Central America Pantheon, 1989.
  • Andrew E. Busch; "Ronald Reagan and the Defeat of the Soviet Empire" in 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27. Issue: 3. 1997. pp 451+.
  • Berman, Larry, ed. Looking Back on the Reagan Presidency (1990),essays by academics
  • Brownlee, W. Elliot and Hugh Davis Graham, eds. The Reagan Presidency: Pragmatic Conservatism and Its Legacies (2003)
  • Campagna; Anthony S. The Economy in the Reagan Years: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s Greenwood Press. 1994
  • Cannon, Lou. President Reagan: The Role of a Lifetime Public Affairs. ISBN 1-891620-91-6 (2nd ed 2000) detailed biography
  • Cannon, Lou. Governor Reagan: His Rise to Power Public Affairs. ISBN 1-58648-030-8, detailed biography
  • Cannon, Lou. Ronald Reagan: The Presidential Portfolio. Public Affairs. ISBN 1-891620-84-3
  • Collins, Chuck, Felice Yeskel, and United for a Fair Economy. "Economic Apartheid in America: A Primer on Economic Inequality and Insecurity." (2000). on tax policies.
  • Dallek, Matthew. The Right Moment: Ronald Reagan's First Victory and the Decisive Turning Point in American Politics. (2004). Study of 1966 election as governor.
  • Denton Jr., Robert E. Primetime Presidency of Ronald Reagan: The Era of the Television Presidency (1988)
  • Draper Theodore. A Very Thin Line: The Iran-Contra Affairs Hill and Wang, 1991.
  • D'Souza, Dinesh. Ronald Reagan: How An Ordinary Man Became An Extraordinary Leader. (1999). ISBN 0-684-84823-6
  • Ehrman, John. The Eighties: America in the Age of Reagan. (2005)
  • Ferguson Thomas, and Joel Rogers, Right Turn: The Decline of the Democrats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n Politics 1986.
  • Fitzgerald, Frances. Way Out There in the Blue: Reagan, Star Wars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political history of S.D.I. (2000). ISBN 0-684-84416-8.
  • Germond, Jack W. and Jules Witcover. Blue Smoke & Mirrors: How Reagan Won & Why Carter Lost the Election of 1980. 1981. Detailed journalism.
  • Greenstein Fred I. ed. The Reagan Presidency: An Early Assessment 1983 by political scientists
  • Greffenius, Steven. The Last Jeffersonian: Ronald Reagan's Dreams of America. June, July, & August Books. 2002.
  • Haftendorn, Helga and Jakob Schissler, eds. The Reagan Administration: A Reconstruction of American Strength? Berlin: Walter de Guyer, 1988. by European scholars
  • Hertsgaard Mark. On Bended Knee: The Press and the Reagan Presidency 1988. criticizes the press
  • Haynes Johnson. Sleepwalking through History: America in the Reagan Years (1991)
  • Jones, Charles O. ed. The Reagan Legacy: Promise and Performance (1988) essays by political scientists
  • Kengor, Paul. God and Ronald Reagan: A Spiritual Life Regan Books, 2004. ISBN 0-06-057141-1.
  • Jeffrey W. Knopf "Did Reagan Win the Cold War?" Strategic Insights, Volume III, Issue 8 (August 2004)
  • Kyvig, David. ed. Reagan and the World (1990), foreign policy
  • Levy, Peter B. Encyclopedia of the Reagan-Bush Years (1996), short articles
  • Muir, William Ker. The Bully Pulpit: The Presidential Leadership of Ronald Reagan (1992), examines his speeches
  • Patterson, James T. Restless Giant: The United States from Watergate to Bush vs. Gore. (2005), standard scholarly synthesis.
  • Pemberton, William E. Exit with Honor: The Life and Presidency of Ronald Reagan (1998) biography by historian
  • Reeves, Richard. President Reagan: The Triumph of Imagination (2005) detailed analysis by historian
  • Salamon Lester M., and Michael S. Lund. eds. The Reagan Presidency and the Governing of America 1985. articles by political scientists
  • Salla; Michael E. and Ralph Summy, eds. Why the Cold War Ended: A Range of Interpretations Greenwood Press. 1995.
  • Schmertz, Eric J. et al eds. Ronald Reagan's America 2 Volumes (1997) articles by scholars and officeholders
  • Schmertz, Eric J. et al eds. Ronald Reagan and the World (1997) articles by scholars and officeholders
  • Troy, Gill. Morning in America: How Ronald Reagan Invented the 1980's (2004). Study of Reagan's image.
  • Wills, Garry. Reagan's America: Innocents at Home. (1987)

第一手资料

  • FitzWater, Marlin . Call the Briefing! Bush and Reagan, Sam and Helen, a Decade with Presidents and the Press. 1995. Memoir by press spokesman.
  • Michael Deaver and Mickey Herskowitz. Behind the Scenes. 1987. Memoir by a top aide.
  • Reagan, Ronald. An American Life: The Autobiography (1991)
  • Reagan, Ronald. Reagan, In His Own Hand: The Writings of Ronald Reagan That Reveal His Revolutionary Vision for America (2001)
  • Stahl, Lesley. "Reporting Live" (1999) memoir by TV news reporter


生平传记

演讲和采访

多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