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拉克·歐巴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3月13日 (三) 13:47 由 Zardweeb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初涉政治
前往: 導覽搜尋
貝拉克·奧巴馬
Barack Obama
第44任美國總統
任期
2009年1月20日-2017年1月20日
副總統 喬·拜登
前任 喬治·沃克·布希
繼任 唐納·川普
伊利諾州聯邦參議員
任期
2005年1月3日-2008年11月16日
前任 彼得·菲茨傑拉德
繼任 羅蘭德·華萊士·伯里斯
伊利諾伊州參議員
任期
1997年1月8日-2004年11月4日
前任 愛麗絲·帕爾默
繼任 夸梅·勞爾
個人資料
出生 巴拉克·候賽因·奧巴馬二世
Barack Hussein Obama II

(1961-08-04) 1961年8月4日(63歲)
美國夏威夷州檀香山卡皮歐拉尼婦女和兒童醫療中心Kapiolani Medical Center for Women and Children
國籍 美國
政黨 Template:DP
配偶 米歇爾·奧巴馬1992年結婚)
兒女 瑪麗亞·安·奧巴馬(1998年)
娜塔莎·奧巴馬(2001年)
親屬 老巴拉克·奧巴馬
斯坦利·安·鄧納姆Ann Dunham
居住地 美國華盛頓特區
學歷 西方學院
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國際關係學士
哈佛大學法學院法律博士
獎項 諾貝爾和平獎2009年
簽名 巴拉克·歐巴馬的簽名
網站 barackobama.com
「Barack Obama」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國大陸 貝拉克·奧巴馬
臺灣 巴拉克·歐巴馬
港澳 巴拉克·奧巴馬

巴拉克·奧巴馬英語:Barack Obama,1961年8月4日),全名巴拉克·侯賽因·奧巴馬二世英語:Barack Hussein Obama II,是美國政治人物,從2009年至2017年任第44任美國總統。他是首位美國非裔總統。2005年至2008年代表伊利諾伊州擔任美國聯邦參議員,從1997年至2004年擔任伊利諾伊州參議員

奧巴馬出生於美國夏威夷州檀香山,他在夏威夷長大,但童年時期也在華盛頓州和印度尼西亞分別生活了一年和四年。在1983年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之後,他在芝加哥做一名社區活動組織者。1988年奧巴馬進入了哈佛法學院,在那成為了哈佛法律評論的第一名非裔總編輯。畢業後他成為了一名民權律師,並從1997年至2004年在芝加哥大學法學院任憲制性法律教授。1997年當選伊利諾州參議員,並擔任職務直至2004年參選聯邦參議員。同年因意想不到的參議員初選勝利,在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和以絕對優勢勝出參議員選舉,成為全美知名的政治人物。2007年2月10日,他正式宣佈參加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同年6月贏得民主黨初選,並在聯邦選舉中戰勝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約翰·麥凱恩獲得了勝利。2009年10月9日,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2017年1月,奧巴馬以60%的民意支持率結束任期。現定居華盛頓特區

早期經歷

印尼與夏威夷

奧巴馬的母親斯坦利·安·鄧納姆,在1942年11月29日,生於堪薩斯州威奇托聖方濟各醫院,主要是英國血統。他的父親老巴拉克·奧巴馬,在1936年6月18日,生於東非肯尼亞西部維多利亞湖夏亞郡科蓋若村,盧歐族人,肯亞政治家、多國政府顧問,也是學者。1960年奧巴馬的父母相識於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俄羅斯語言課程上,在那裡他父親是外國留學生。奧巴馬身世複雜,與不同地方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生活過。1961年8月4日,他出生於美國夏威夷州檀香山卡皮歐拉尼婦女和兒童醫療中心,2歲時父母分居,隨後離婚,六歲與母親隨印尼籍繼父遷居到印尼首都雅加達,並在當地的一所小學就讀了兩年。四年後他的一家又回到夏威夷,只有他與外祖父母住在一起[1][2]。至12年級,於1979年畢業。當時該私立學校僅有三位黑人學生。若干年後母親與繼父離婚,他便隨母遷居美國本土[1][3]

青年時期,奧巴馬因為自己的多種族背景,很難取得社會認同,十分自卑。十幾歲的他成了癮君子,他和任何絕望的黑人青年一樣,不知道生命的意義何在。家境貧窮,膚色經常遭人嘲笑,前途無望,成功的道路曲折得連路都找不著。他過了一段荒唐的日子,做了很多愚蠢的事,比如翹課、吸毒、泡妞等,成了不折不扣的「迷途叛逆少年」,曾以吸食大麻可卡因來「將『我是誰』的問題擠出腦袋」[4]。有媒體撰文認為,給青年的他帶來深刻影響的不是他的父母親,而是他的外祖父斯坦利·埃默·鄧漢姆和外祖母斯坦利·安·鄧漢姆[5];媒體同時還披露著名黑人詩人、記者和美國共產黨、左翼活動家法蘭克·米歇爾·大衛斯也是深刻影響青年奧巴馬的人物,1960年代大衛斯就成為奧巴馬家裡的常客[5]

美國本土

到達美國本土後,奧巴馬首先在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西方學院求學兩年,期間在該校《宴會》志發表詩歌《老爹》,後由《紐約客》雜誌轉載並廣為流傳,《老爹》最體現他年青時的精神發展脈絡[5]。在西方學院讀書兩年之後,他轉至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學院,在那裡主修政治學國際關係。他於1983年取得文學士之後,在國際商務公司工作一年。

1985年,他遷往芝加哥,主持一個非營利計劃,以協助當地教堂為窮困的居民組織好職業訓練,正式開始其政治生涯[6][7]。他於1988年進入哈佛大學法學院,主修法律。1990年2月,由於獲選為《哈佛法律評論》的首位非洲裔美國人主席,他首次獲得了全國性的認可[8][9]。1991年他在哈佛獲得了「極優等」(拉丁文的學位榮譽法律博士學位[7],之後又回到芝加哥,並主持了一次選民登記運動,且為民權邁勒·B·G律師事務所工作。後來,至2004年競選聯邦參議員的12年中,他一直在芝加哥大學法學院任職憲法講師[7]

1992年,奧巴馬和同校的米歇爾·魯濱遜結婚,後育有兩個女兒。兩人都供職於芝加哥盛德律師事務所,之後撰寫完成自傳體的回憶錄《父親的夢想》並在美國出版發行[1]

初期政治經歷

1996年,奧巴馬從芝加哥第十三區南部的海德公園區當選伊利諾州州參議員。2000年,他挑戰已擔任了4年的聯邦眾議員的波比·拉什(前黑豹黨成員和社區活動家、也是黑人)競選聯邦眾議員一席。他的參選遭到拉什的指責,認為他在第一選區的時間不長,無法看到真實的情況。選舉結果為拉什獲得61%的選票,他以30%的選票最終失敗[10]

競選聯邦眾議員初選失敗後,奧巴馬專注於自己的州參議員工作,編撰要求對可能判死刑罪犯的審問必須錄像的法律[11]。2002年,他競選連任伊利諾州參議員,未遇對手[12]。2003年1月,當民主黨重新取得議會的控制權,他經提名成為州衛生與公眾服務委員會主席。在他的立法提案中,他幫助編撰《工作所得抵稅法》,為低收入家庭提供援助,還致力於為一些無法承擔健康保險的居民起草相關立法項目,更協助通過增加對艾滋病預防和病人照料的項目預算[13][14][15]

縱觀奧巴馬的伊利諾州參議員生涯,政治評論員注意到他在與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工作時不僅都很有效率,且能團結一致[16][17]。後來為聯邦參議員競選時,儘管他曾支持一些警察工會所反對的議案,他還是獲得伊利諾州警察同業會的支持,且讚賞他「多年對槍支控制的支持,和願意商談與妥協的態度」

總統之路

2004年的主題演講

在奧巴馬為聯邦參議員競選過程中,他在波士頓舉行的2004年民主黨全國黨代表大會上發表主題演講——《無畏的希望[18]。在談到自己的外祖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爲老兵,並且是羅斯福新政中聯邦房屋管理和《退伍軍人法》的受益人時,他認為人民並不指望政府解決他們所有的問題,但他們能夠深切感受到,只要政府稍微改變一下政策優先權,美國每一個孩子就都能有機會獲得良好的生活,而且使這個機會能向每個人敞開。他指出,人民知道政府能做得更好,也希望這樣的選擇。

總統選舉前奏

2004年奧巴馬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演講使人們預料到他將參與美國總統的競選[19]。這種推測在2004年他贏得聯邦參議員選舉之後更加確切,促使他向記者澄清:「我可以肯定地說,我不會在4年後參加競選」[20]。但在2006年10月的電視訪談節目《會面新聞界》時,他亦曾表示自己可能參與2008年的總統大選[21]。隨後民意機構將他的名字加入到民主黨候選人的民意調查表中,首次的民意調查顯示他獲得17%民主黨人的支持,僅次於獲得28%支持度的紐約州參議員希拉里·克林頓[22]。最近的拉斯穆森報告指出兩人在民主黨基本選民中的支持度「事實上持平」。2006年12月底出版的《新聞周刊》封面故事以「競賽開始」為題,其專欄作家喬納森·阿爾特提出「美國為希拉里或奧巴馬做好準備了嗎?」的封面問題。民主黨參議員理查·杜賓和伊利諾州審計長丹尼爾·海恩為2008年奧巴馬總統競選的早期倡議者[23]。著名電視主持人在手动语言转换规则中检测到错误和影星乔治·克鲁尼;喬治·克隆尼;佐治·古尼;都表態支持奧巴馬競選總統[24][25]。評論員曾指出他在2008年獲勝的機會將大於在2012年及之後。2006年10月在出版的《芝加哥論壇報》中,牛頓·邁諾將2008年他的總統競選與1960年約翰·甘迺迪的勝選相提並論[26]。保守派專欄作家喬治·威爾則詳列出他認為他應該在此時參選的四個理由[27]

2006年9月,奧巴馬成為愛荷華州議員湯姆·哈金的野餐會上的主要演講者,這一年度政治活動傳統上由愛荷華州政黨核心會議中有希望的總統候選者參加[28]。2006年12月,他在新罕布什爾州發表演講,慶祝民主黨在全國中期選舉中的首場勝利(新罕布什爾州初選),吸引1500人[29][30]

2008年總統選舉

2007年1月14日的《芝加哥論壇報》報道,奧巴馬已經開始建立自己的競選團隊,且將其競選總部設於芝加哥

2007年2月10日在伊利諾州首府春田市正式宣布參選[31]。為增加競選經費,在資金實力上擊敗競爭對手,奧巴馬在2008年的一個月就籌到3,200萬美元的競選經費,是當時籌款最多的總統候選人;緊接着的第二個月,他的籌款效率驚人,募得5,500萬美元的捐款,打破參議員翰·克里於2004年保持的單月籌款紀錄,比同黨對手希拉里·克林頓的同月籌款數多出2,000萬[32]

2008年1月4日的艾奧瓦州民主黨初選大會上,取得38%的支持率,領先知名度頗高的約翰·愛德華茲希拉里·克林頓,成為民主黨候選人中的領跑者。1月26日,奧巴馬在南卡羅來納州的初選中,以55%的選票獲勝,遙遙領先於對手希拉里和愛德華茲,有分析文章認為他在南卡羅萊納州以絕對優勢勝出,得益於選民人口數量占據全州一半的的黑人,他們中有80%的人大力支持他。5月10日他超級黨代表票首次超越希拉里·克林頓,連同領先數月的一般黨代表票,使他入主白宮之路氣勢大增。6月3日,最後兩場預選在南達柯塔州和蒙大拿州舉行,希拉里·克林頓旋即確定在黨代表票數上落後,為免像過去的黨初選候選人直至黨代表大會仍拒絕認輸以表不和,希拉里宣布退選,他初定成為民主黨總統提名人,是美國歷史上首次有主要政黨提名參與總統大選的黑人。[33][34]

「在那個女性不能發出聲音的時代,在那個剝奪了女性希望的時代,她看着她們站起來,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投出自己的選票。是的,我們可以!而在這一年,在這次選舉中,她的手指觸摸到屏幕,她投出自己的一票,因為在美國經歷106年的變遷,經歷最好的與最壞的時代後,她了解美國是如何變化的。是的,我們可以!」
——奧巴馬演說詞摘錄(2008年11月4日)[35]

2008年8月23日的民主黨全國大會上,奧巴馬正式獲得提名,並且選擇了參議員喬·拜登為副總統候選人。11月4日總統大選正式舉行,結果他以365對173票的選舉人票,擊敗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成功當選為美國第44任總統,更成為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非洲裔總統;當晚他在芝加哥發表當選演說,並以支持他的一位百歲選民為例,以數個「Yes we can」(是的,我們可以做到)來闡述美國人民非凡的創造力、美國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美國實力的強大,如汽車飛機的發明、登上月球、促成柏林牆倒塌等。這次演說非常有震撼力並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許多觀眾傾聽時還不禁流下眼淚,「是的,我們可以(或:我們能夠做到)」也成了他的名言[36]

2012年總統選舉

2011年4月4日,奧巴馬在自己網站上一個名為"It Begins with Us"的影片中正式對外宣布參加2012年總統競選,同時向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提交有關文件。

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市舉行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前總統比爾·克林頓正式提名奧巴馬和拜登成為民主黨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他們的對手是共和黨的前麻薩諸塞州州長米特·羅姆尼威斯康星州的眾議員保羅·萊恩[37]

2012年11月6日晚,最後計票結果,奧巴馬332張選舉人票,羅姆尼206張;在總得票率上,歐巴馬為51.1%,羅姆尼則為47.2%。歐巴馬成功連任美國總統[38][39]。他是第三位民主黨總統超過一次贏得過半數選票,也是自1996年以來,首位成功連任的民主黨總統。

總統任期

2008年12月1日,奧巴馬提名與自己角逐總統寶座的希拉里·克林頓出任國務卿一職。

就任總統後,提名拉美裔女法官索尼婭·索托馬約爾擔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擬接替退休的戴維·蘇特,2009年8月6日參議院以68票贊成,31票反對通過該項任命。

內閣

職位 姓名 任期
總統 巴拉克·奧巴馬 2009-2017
副總統 喬·拜登 2009-2017
國務卿 希拉蕊·柯林頓
約翰·凱瑞
2009-2013
2013-2017
國防部長 羅伯特·蓋茨
萊昂·帕內塔
查克·哈格爾
艾希頓·卡特
2009—2011
2011—2013
2013-2015
2015-2017
財政部長 蒂莫西·F·蓋特納
賈克·盧
2009-2013
2013-2017
司法部長 埃里克·霍爾德
洛麗泰·林奇
2009-2015
2015-2017
內政部長 肯·薩拉查
薩莉·朱厄爾
2009-2013
2013-2017
農業部長 湯姆·維爾薩克 2009—2017
商務部長 駱家輝
約翰·布賴森
麗貝卡·布蘭克
潘妮·普利茨克
2009-2011
2011—2012
2012-2013
2013-2017
勞工部長 希爾達·索利斯
塞斯·哈里斯
2009-2014
2014-2017
衛生和公共服務部長 凱瑟琳·西貝利厄斯
西爾維婭·馬修斯·伯韋爾
2009—2014
2014-2017
教育部長 阿恩·鄧肯
約翰·金恩John King, Jr.
2009—2015
2016-2017
住房及城市發展部長 肖恩·多諾萬
朱莉安·卡斯楚Julian Castro
2009—2013
2013-2017
運輸部長 雷·拉胡德
安東尼·福克斯
2009—2013
2013-2017
能源部長 朱棣文
歐內斯特·莫尼茲
2009—2013
2013-2017
退伍軍人部長 艾力·新關
羅伯特·麥克唐納
2009—2014
2014-2017
國土安全部長 珍妮特·納波利塔諾
傑因·約翰遜Jeh Johnson
2009—2013
2013-2017
白宮幕僚長 拉姆·伊曼紐爾
威廉·戴利
雅各布·路
代尼斯·馬克多納
2009—2010
2011—2012
2012—2013
2013-2017
聯合國大使 蘇珊·賴斯
薩曼莎·鮑爾
2009—2013
2013-2017

國內政策

奧巴馬就任總統後,美國正處於由房地產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蔓延期,全國經濟異常蕭條。為消除危機的負面影響,他對前任政府的某些政策作了比較大膽的改革,如制定耗資巨大的經濟復興計劃、醫療改革、移民政策調整、能源戰略修訂、稅收政策調整、教育體制改革等。

奧巴馬成功當選總統後,最緊迫的任務是重振美國經濟,他通過對低收入家庭和企業就業崗位的減稅,同時增加政府支出,以此加大政府對財政經濟的刺激力度。他還將布什政府用於救市的7000億美元中的餘額(約3500億)用於房屋業主和小企業的貸款供應,目的是要穩定房產市場和小企業的就業狀況。

在環境與能源問題方面,他與布什政府的做法不同,他強調將利用風能太陽能地熱驅動車輛,為工廠提供能源。對於新能源的研究和開發,他執行加強動作力度和增加政府支出的舉措。

對於美國的國際貿易政策,他主張以「公平」原則對貿易夥伴奉行自由貿易,並提出修訂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構想。他還就中國人民幣匯率和對華貿易逆差問題,希望與中國大陸方面談判。

在貨幣政策上,他十分關注利率大幅度波動給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主張加大對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有中國大陸媒體認為,他在經濟政策方面的做法與克林頓政府頗為類似

為應對美國失業率高企的嚴峻形勢,2011年6月,奧巴馬在視察北卡羅來納州時拋出「一籃子刺激就業措施」,希望在2012年扭轉就業低迷的困境。有媒體指出,他的這一舉措是在為自己謀求總統連任鋪路。

稅收

奧巴馬在稅收政策上傾向對企業和富裕人群增稅,而對於普通家庭則主張減稅,並認為這樣能使大多數美國工薪人士在國家稅制方面受益。有媒體認為他的稅收理念是「劫富濟貧」,他本人將因此政策而多付1萬美元的稅款。雖然他的「稅政」對美國多數家庭有好處,但也遭致許多人的反對和抗議活動,抗議者指責對企業和富人的高稅率政策是「大政府」行為[40]。他的稅政有兩項主要內容:其一,對一些富人利用其他國家或地區相對寬鬆的稅收環境隱瞞收入、逃避稅務核查之情形,稅務部門要求海外銀行配合美國的稅務調查,堵住逃稅行為;其二,改變跨國公司納稅方式,使跨國公司無法在外匯收入方面實施逃稅行為。[41]

2009年3月,美國官方列舉數據指出,奧巴馬的稅政措施在10年內能使美國的中產階級家庭獲得7360億美元的稅負減免,有95%的工薪家庭將從中受益;小企業也得到近1000億美元的稅負減免。另一方面,新稅政取消對石油公司的退稅,美國的海外投資公司稅收優惠政策亦將取消[42]

移民政策

奧巴馬未成為總統之前就提及美國的移民問題,他承諾一旦當選總統將改善美國的移民政策,並表示在打擊僱傭非法移民上不會讓美國工人失業,強調自己的「夢想計劃」移民法案,主張為未成年人的非法入境者提供基礎教育。他在非法移民問題上持溫和態度,他認為美國非法移民數量龐大,有的非法移民已與美國公民組成家庭並生育具有美國公民身份的子女,故應採取適當方式使他們身份合法化,化解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

2009年6月,奧巴馬給紐約華人僑領黃克鏘闡述他的移民觀點,表示要幫助和支持已經旅居美國、道德行為良好的無證人士獲取美國公民身份,並重申在保證邊境安全的前提下,歡迎新移民的到來[43]。此前的4月份,他曾表示要以非法移民的合法化來推動美國經濟,讓非法移民走出身份陰影,為美國經濟增添活力[44]

醫療改革

奧巴馬就任總統後,呼籲國會通過立法,改革美國現有的醫療制度,以實現他競選總統時對選民的關鍵承諾和國家高度法制化的目標。在醫改方案中,他提議將醫療保險覆蓋面擴大到未投保人士,並規定保費增長的上限,人們在離職和變換工作時,他們的醫保權益應予保留。他的醫療改革方案,計劃耗時10餘年,涉及資金9000億美元。該計劃包括一項政府保險計劃,同時鼓勵民眾雙向選擇,參與公共合作醫療保險,其主旨是降低保險成本和提高民眾的健康保障質量。醫改計劃將每一個美國公民都納入政府的醫保範圍,從而減少非法保險公司的存在。該計劃包括醫療保險開支的削減和提高保險公司的稅負兩方面[45]

2009年7月14日,眾議院的民主黨領導人介紹長達1017頁的美國醫保制度修正案,奧巴馬希望國會在2009年底予以批准。在2009年國會夏季休會期間,醫改方案經過公開辯論。9月9日,他在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演講,闡述醫改管理計劃的必要性。2009年11月7日,雙向選擇醫保法案獲得眾議院通過,12月24日參議院以60票支持39票反對的投票結果,通過單項醫改法案。2010年3月21日,醫改法案獲得參議院通過,3月23日眾議院以219票支持,212票反對亦最終通過[45],歐巴馬總統隨即於2010年3月23日簽署法案,正式成為法律。在共和黨於2010年期中選舉取得眾議院多數黨地位後,於2011年1月19日以245票支持、189票反對的投票結果,將奧巴馬的醫改法案廢除[46],但在參議院,因民主黨仍是多數黨,廢除案甚至未排上議程,法律得以得到保留。2012年6月28日美國最高法院宣判絕大部分的法案是合憲的,而使法案將於2013至2014年間逐漸實行。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

2010年4月20日,英國石油公司墨西哥灣的石油鑽井平台發生爆炸,有11名工作人員因之而死亡,17人受傷,並造成墨西哥灣海域大面積的油污,嚴重影響沿岸美國各州的生態環境,是美國有史以最嚴重的環境災難,奧巴馬因此面臨就任總統以來嚴峻的執政挑戰[47]。在處理事件時遭致許多民眾的質疑和反對,認為他對事態反應遲鈍、處置不當、缺乏效率,因此引發國內許多地區的抗議示威。有人認為他是「英國傀儡」,也有人將他的形象醜化成阿道夫·希特勒,共和黨人也認為他對事件的反應太慢,X這些均對他的執政能力構成挑戰。

LGBT權益

奧巴馬在上任前雖然一直支持同性戀權利,但卻反對同性婚姻,2008年大選時,他曾表示反對同性婚姻,但贊成民事結合作為一種替代。奧巴馬強調,這只是他個人的觀點,他仍支持由各州的政府自行決定是否承認同性婚姻。

2012年5月9日,奧巴馬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新聞主播羅賓·羅伯茨Robin Roberts (newscaster)採訪時,首次表明支持同性婚姻的態度,獲得娛樂圈眾多明星的交口稱讚。[48]奧巴馬成為首位公開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美國總統。

在奧巴馬宣布支持同性婚姻後90分鐘後,他獲得100萬美元政治捐款。[49]

奧巴馬總統周一為自己同性伴侶應該擁有結婚權利的觀點辯護。他說,這個國家在「把權利和義務擴展至每個人」的時候從沒有出過錯。據美聯社報道,「那(同性婚姻)不會削弱家庭。那鞏固了家庭,」在歌星瑞奇·馬丁主持的籌款活動上,他對同性戀支持者以及其他民眾說。「這是要做的正確的事情。」[50]

槍支管控

儘管共和黨控制的國會已經擱置奧巴馬政府的控槍議案,但白宮官員表示他們仍未放棄這個議題。2013年,奧巴馬簽署了23個控槍相關的行政命令,就是為了儘可能地繞開國會而採取一些適度的措施。

2014年6月10日,在共和黨擋下控槍法案後,美國總統奧巴馬當地時間10日對外承認其推動控槍法案失敗。奧巴馬說,此時他羞於做美國人,並稱作為一名父親,他擔心這個國家不能有效控槍而引發更多的悲劇。[51]

核武戰略與反恐怖主義

核武戰略

2010年4月,奧巴馬表示將重新考慮美國的戰略,並與世界另外的兩個有核大國——俄羅斯聯邦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核問題會談,以求與他們發展更穩定和透明的戰略關係。在保衛美國國家安全和盟國利益方面,他認為除非「極端情況」(如「對美國毀滅性的生化武器攻擊」)出現,否則不會輕易使用核武器。他在他的新核武戰略中承諾將不再發展任何新型核武器,但對於現有核武器的管理會增加資金投入,並表示對於遵守《核不擴散條約》的無核國家,美國不會對他們使用核武器,但伊朗朝鮮除外,因為他們「不遵守條約」[52]

奧巴馬於2010年4月與俄羅斯總統簽訂《削減戰略核武器》的新條約,雙方步入核武戰略合作的新時期。對於伊朗核問題,他希望聯合國以決議方式敦促其棄核。奧巴馬政府在向國會提交的《核態勢評估》中認為「中國的核軍事不透明,讓人不明其未來核戰略之意圖」[53];但中國認為自己在全球核安全方面展現大國風範[54]。對於朝鮮核問題,他認為只要朝鮮放棄核武項目,美國會在經濟援助與國際關係等諸方面給朝鮮提供幫助[55]

反恐怖主義

奧巴馬於華盛頓全球核安全峰會上指出,當今的核危機不是來自敵對國家,而是恐怖分子,因此核風險在不斷加大;如果恐怖組織掌握核武器,將發生「全球性災難」。為此,他呼籲全球在核材料的控制上要嚴格,要步調一致、統一行動。他還認為,目前國與國之間的核對抗幾率已經減小,但因為國際恐怖組織的活躍,核風險形勢反而非常嚴峻[56]

擊斃賓拉登(蓋達組織)

奧巴馬就任總統後,要求美國中央情報局將追捕基地組織首腦奧薩瑪·賓·拉登作為首要任務。2010年8月,美國鎖定拉登在巴基斯坦的住所。2011年5月2日凌晨1時30分(當地時間),奧巴馬下令海豹突擊隊突然襲擊賓拉登住所,並將其擊斃,並擄獲大量重要文件。奧巴馬認為擊斃賓拉登是美國打擊「基地恐怖組織」的最大成就,使「正義得到伸張」。賓拉登喪命後,奧巴馬在美國的民眾支持率曾一度急升6個百分點,但這一現象未能持續,而是慢慢回落[57]。美軍擊斃拉登一事震怒基地組織,位處索馬里、與基地組織有聯繫的「青年黨」宣稱,他們要報復美國、奧巴馬總統及其親人,美國海豹突擊隊為之準備提高安全戒備[58]

執政信任危機

2010年8月,奧巴馬自當選總統以來的民眾支持率呈下降趨勢,支持與反對之比重分別為22%和46%,支持率下降的十大原因,如:政府行為與美國民眾生活脫節、執政能力欠佳、未能保持當選總統時的激情、對美國債務處置不力等等[59]。另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網》援引美國蓋洛普民意調查機構的數據指出,奧巴馬在美國白人中的支持率已由當選時的62%暴跌至38%,黑人的支持率也由92%跌至88%;而美國民眾對他的戰爭政策信心則從2010年2月的48%減至同年8月的36%,是就任總統以來民意表現最差的一次,該網甚至分析認為奧巴馬在黑人選民中支持率的下滑,會使他的總統職位面臨挑戰[60]。直到2011年中旬,隨着成功擊斃本·拉丹以及各項經濟和就業數據的持續向好,奧巴馬的支持率和滿意度開始止跌回升,並於2012年11月6日的大選中取得連任。

卸任後

奧巴馬的總統任期於2017年1月20日到期,卸任美國總統後的奧巴馬經常在各地舉行演講,而且也與部分國家元首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法國總統馬克龍會晤。而奧巴馬的諸多政治遺產如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奧巴馬醫保均被新上任的共和黨籍第45屆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以新法案取代。目前奧巴馬生活在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奧巴馬告別演說:總統動情感謝第一夫人米歇爾 BBC News 中文

宗教信仰

奧巴馬信奉基督教,他崇敬上帝,且能很好地將「上帝保佑」這一名句植入自己的政治演講中。比如,他在許多大型演說場合都表現出對上帝的敬畏,於演說的結尾部分也要加上「願上帝保佑你」,「願上帝保佑美利堅合眾國」(原文:GOD BLESS YOU,GOD BLES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還有「願上帝給我們賜福」(原文:GOD'S GRACE UPON US)也是他在演講中經常使用的句子。[61][62](大部分美國總統都以「願上帝保佑你」作演講終結)

諾貝爾和平獎

挪威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將200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奧巴馬,以表彰他在促進國際外交和各國人民合作所作出的非凡努力。

對於奧巴馬獲諾貝爾和平獎,多數觀點持肯定態度,認為他作為世界上最強大軍事力量的領導者以及他所倡導的無核化理念,是全球和平的希望,還指出他是唯一一位向穆斯林國家表示友善的美國總統[63]。他於12月10日到挪威奧斯陸領取諾貝爾和平獎,並在領獎時發言說,他認為非暴力是有限度的,戰爭有時候乃必要之舉,但和平永遠都是人類應該追求的目標;他還闡述在戰爭的同時,並不影響人類對和平的追求。他是第四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美國總統和第三位在總統任期內的和平獎得主。但也有人[63] 認為他不該得這個獎,因為美國這時還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有軍事行動,這種做法與諾貝爾和平獎的精神不符;並且他就任總統還不到一年,他的努力成果尚不明顯[63]

公眾形象

明星總統

奧巴馬喜歡與明星交往,想以大牌明星的公眾形象美化政府的品牌形象,使自己和以自己為首的政府能象好萊塢一樣,受大眾喜好、歡迎。與他往來的大牌明星有:《龐德電影》的皮爾斯·布魯斯南、《律政俏佳人》的瑞茜·威瑟斯彭、《博物館驚魂夜》的本·斯蒂勒、《型男飛行日誌》的喬治·克魯尼等,他給予這些影視明星自由出入白宮的權力。美國媒體認為,奧巴馬總統的黑人血統使他比影視明星更有光環,是世界上最大牌的明星;另一方面,他刻意在電視的黃金時段出鏡,導致電視媒體廣告收入減少而遭致控訴[64]。他在總統競選期間的演講得到民眾,特別是年輕人,是一個從社會底層走出來的美國總統,所以對於普通大眾有着很強的號召力和影響力。

有媒體評價奧巴馬的公眾形象超酷,打籃球富有姿態美,讓人感覺其年輕而有活力;但當上美國總統後,他打高爾夫球的興趣勝過打籃球[65]。他用左手寫字,是個左撇子;手上佩德國泰格黑爾手錶,備有黑莓手機[66]

提詞器總統

有媒體指出,雖然電視直播的奧巴馬演說非常精彩、瀟灑,因為他自始至終根本無須演講稿,而是左右環視觀眾,口若懸河,使電視畫面前或現場的觀眾認為他思維極其敏捷、記憶力驚人,屬於脫口成章、極具臨場語言才能的能人,是天才演說家。但事實並非如此,他只是將演講稿以演講提詞器(現場為一種方形的茶色或無色面板,面向觀眾的一面無任何文字,是透明的;但朝向他的一面則是清晰的演講內容)的形式出現,他的演講現場一般左右各一個提詞器,所顯示的內容完全一樣,發言時一般是左右環視觀眾,看似是與觀眾通過眼神互動,實則為從左右的兩個提詞器中讀出演說詞(類似於電視台的播音員從提詞器中讀出播音內容),根本不是脫稿演說。例如在他就任美國總統後的第一次國會演講現場,發言講台的左右兩側有兩個提詞器,從電視畫面可以看出他在講話時基本是左顧右看,但很少直視電視攝像機的鏡頭或正視前面的現場觀眾,因為其正前方沒有演講稿提詞器。他的演講嚴重依賴提詞器,其依賴程度比美國任何一屆總統都大,外界調侃其為「提詞器總統」[67]。還有媒體更直接了當地以《提詞器,奧巴馬不能沒有你》為題撰文,認為奧巴馬的演講是「言由機器生」,甚至被認為沒有演講提詞器就無話可說[68]

【中文字幕】幽默的Obama:可能是最會噴垃圾話的總統

家庭

奧巴馬全家福

圖片來源TIME

1989年夏天,奧巴馬在西德利·奧斯汀律師事務所擔任暑期工讀生期間,結識當時已是律師的米歇爾·魯濱遜。兩人於1992年結婚,現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瑪麗亞在1999年於芝加哥芝加哥大學醫療中心出生,而小女兒薩沙在2001年於芝加哥大學醫療中心出生。奧巴馬一家人是芝加哥三一聯合基督教會的成員,但是由於該教會牧師耶利米·賴特發表的言論引起廣泛的爭議。此事件發生後,他於4月30日做了一個題為更完美的聯盟的演講做為回應,其中表達了對賴特牧師的感情,然而在2008年5月31日卻宣布脫離該教會。2008年他為顧及總統選戰及自身的健康狀況,以及換取妻子米歇爾·奧巴馬投入於自己的競選活動,在當年初戒掉長達二十年之吸煙習慣[69][70][71]


2009年1月,奧巴馬攜家人由費城乘火車沿當年林肯行經的鐵路路線旅行至華盛頓就任總統職務,舉家遷入白宮,而米歇爾則成為美國第一夫人

著作

  • 踏入政壇之前,奧巴馬出版其青年及早期事業的回憶錄《我父親的夢想:奧巴馬回憶錄》。該書於1995年出版,並於2004年重印,新版本加入前言和他在2004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演講稿。該書的音頻版本獲得2006年格萊美獎的最佳誦讀專輯。這本自傳體的回憶錄很受美國讀者歡迎,僅英文版就有7種,亦譯成多國文字出版,《時代周刊》將其評價為美國政壇史上最好看、最受歡迎的回憶錄。2008年12月,他簽署該書的中文版版權,希望中國讀者通過本書為來理解他的美國夢[72]
  • 2004年12月,奧巴馬有三本書與出版商簽約,合約價值190萬美元[73]。第一本書《無畏的希望:重申美國夢[74]於2006年10月出版(台灣版由商周出版),主要論述他的政治理念[75],自出版後在紐約時報圖書排行榜一直名列前茅[76]。該書的音頻版本更令他在2008年擊敗前總統比爾·克林頓吉米·卡特等競爭對手獲得當年的格萊美獎最佳誦讀專輯獎,這是他第二度奪得此獎項[77]
  • 歐巴馬新書《我們相信變革——巴拉克·奧巴馬重塑美國未來希望之路》,在2008年9月8日推出音頻和電子版本,後於9月9日正式上市。這本書由他親自作序,介紹自己的政策立場和這次總統選舉的重要意義。他的競選團隊成員也為此書撰寫一些章節,介紹他在醫療保險、能源和國防安全等重要問題上的觀點。此外,該書還囊括他在競選期間發表的7次演講原文,包括他在宣布競選總統和出訪德國時的演講。
  • 目前中國大陸已經引進奧巴馬的《我父親的夢想:奧巴馬回憶錄》、《無畏的希望:重申美國夢》和《我們相信變革——巴拉克·奧巴馬重塑美國未來希望之路》,為該著作之簡體字版本[78][79][80]

重要演講

時間 地點 標題 背景與概要
2004年7月27日 波士頓 無畏的希望
"The Audacity of Hope"
2004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主題演說;
2008年1月3日 艾奧瓦州得梅因 謝謝你,艾奧瓦
"Thank You, Iowa"
在民主黨初選中,他擊敗等其他五位勢力雄厚的黨內候選人,成為初選第一州的勝利者,此為勝利後的演說
2008年3月18日 費城國家憲法中心 更加完善的聯邦
"A More Perfect Union"
2008年6月30日 密蘇里州獨立城 我們所熱愛的美國
"The America We Love"
2008年11月4日 芝加哥格蘭特公園 美國的變革時代已經到來
"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
競選總統獲勝後的演說
2009年1月18日 華盛頓特區國家廣場 我們團結一心
"We Are One"
慶祝他當選總統的音樂會上的演說
2009年1月20日 華盛頓特區國會大廈前 自由的新生
"A New Birth of Freedom"
就職演說
2009年7月4日 白宮 獨立日演講
"Fourth of July Message"
獨立紀念日演講;他號召美國民眾繼承先輩們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重樹信心,樂觀進取,積極迎接時代的挑戰,書寫新的輝煌。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巴拉克·奧巴馬簡介. 博聞網,作者:Josh Clark. 2008-11-18 [2010-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3) (中文). 
  2. The Candidate: How the Son of a Kenyan Enew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8-31). Joe Klein. The Democrats' New Face. 《時代雜誌》. 2006-10-15 [2007-01-16] (英語). 
  3. Peter Serafin. Punahou Grad Stirs up Illinois Politics. Honolulu Star-Bulletin. 2004-03-21 [2010-07-05] (英語). 
  4. Effect of Obama's Candor Remains to Be Seen. 華盛頓郵報. 2007-01-03 [2009-01-15] (英語). 
  5. 5.0 5.1 5.2 奧巴馬和他青年時代的精神導師. 聯合早報(新加坡). 2009-02-02 [2010-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05) (中文). 
  6. Barack Obama』83: Is He the New Face of The Democratic Party?. 哥倫比亞大學. 2005-01 [2007-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04) (英語). 
  7. 7.0 7.1 7.2 Barack Obama. 芝加哥大學法學院. 2007-01 [2007-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05-09) (英語). 
  8. First Black Elected to Head Harvard's Law Review. 紐約時報. 1990-02-06 [2010-07-05] (英語). 
  9. Charles Hamilton Houston and the Nobler Tradition of the Harvard Law Review. 哈佛大學法學院. 1998 [2007-01-08] (英語). 
  10. 2000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Results. 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 2004-05-31 [2007-01-21] (英語). 
  11. William Finnegan. The Candidate: How the Son of a Kenyan Economist Became an Illinois Everyman. 紐約人網. 2004-05-31 [2007-01-21] (英語). 
  12. Vote Totals, General Election 2002, 13th Senate. 伊利諾伊州選舉網. 2002 [2007-01-21] (英語). 
  13. Bills and Resolutions Sponsored or Cosponsored by Barack Obama. 伊爾加政府網. 1997–1999 [2007-01-21] (英語). 
  14. State Legislation Relating--. NCSL網. 2002-07-01 [2007-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11-16) (英語). 
  15. Bills and Resolutions Sponsored or Cosponsored by Barack Obama. 伊爾加政府網. 2001–2003 [2007-01-21] (英語). 
  16. After Sharpton: The Great Black Hopes. 商業周刊. 2004-04-12 [2007-01-21] (英語). 
  17. A Leap of Faith. 紐約時報. 2004-06-04 [2007-01-21] (英語). 
  18. Obama 2010. Obama 2010網. 2004-07-27 [200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20) (英語). 
  19. Amy Sullivan. Obama for President. 華盛頓周報. 2004-07-28 [2007-07-28] (英語). 
  20. Scott Fornek. Obama for president? That's 'silly'.. 芝加哥太陽時報. 2004-11-04 [2007-11-08] (英語). 
  21. MTP Transcript for Oct. 22. Meet the Press (MSNBC網). 2006-10-22 [2007-11-08] (英語). 
  22. Poll: Obama now trails only Clinton on '08 list. CNN Politics. 2006-11-02 [2007-01-08] (英語). 
  23. 《Obama's Profile Has Democrats Taking Notice: Popular Senator Is Mentioned as 2008 Contender》. 華盛頓郵報,作者:Charles Babington. 2006-07-08 [2010-07-05] (英語). 
  24. Scott Fornek. If Obama runs,I'll campaign for him,Winfrey says. 芝加哥太陽時報. 2006-09-28 [201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3). 
  25. O'Keefe,Ed. Clooney Loves Obama. ABC News. 2006-12-22 [2007-01-08] (英語). 
  26. Why Obama should run for president. 芝加哥論壇報,作者:Newton N Minow. 2006-12-26 [201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3) (英語). 
  27. Run Now,Obama. 華盛頓郵報. 2007-01-16 [2010-07-05] (英語). 
  28. For This Red Meat Crowd,Obama's '08 Choice Is Clear. 紐約時報. 2006-09-18 [2010-07-05] (英語). 
  29. Obama fever grips NH. 聯合領袖網. 2006-12-11 [2007-01-08] (英語). 
  30. NewsHour with Jim Lehrer. PBS協會網. 2006-12-11 [2007-01-08] (英語). 
  31. Barack Obama Exploratory Committee. barackobama.com. 2007-01-16 [2007-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8) (英語). 
  32. 《巴拉克·奧巴馬的競選資金籌備工作》. 博聞網(中國). 2007-01-16 [2010-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9) (英語). 
  33. 《南卡羅來那州民主黨初選 奧巴馬輕鬆擊敗希拉里》. 搜狐(中國). 2008-01-28 [2010-05-26] (中文). 
  34. 《OBAMA ELECTION》. 美國CNN. 2008 [2010-07-05] (英語). 
  35. 《奧巴馬當選演講全文》. (中國)網. 2008-11-05 [2010-05-27] (英語). 
  36. 《奧巴馬在芝加哥公園發表勝選演說(全文)》. 中國新聞網. 2008-11-05 [2010-05-26] (中文). 
  37. Cohen, Tom. Clinton says Obama offers a better path forward for America. CNN. 2012-09-06. 
  38. Barnes, Robert. Obama wins a second term as U.S. president. The Washington Post. 2012-11-06. 
  39. Welch, William M.; Strauss, Gary. With win in critical battleground states, Obama wins second term. USA Today. 2012-11-07. 
  40. 《奧巴馬推銷劫富濟貧稅收政策》. 網易網(中國). 2009-04-17 [2010-05-30] (中文). 
  41. {{cite news|url=http://www.shxb.net/html/20090506/20090506_154565.shtml%7Ctitle=《奥巴马税收政策恐将惹毛一群人》%7Cwork=%7Clanguage=zh%7Cpublisher=新报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雲南)|date=2009-05-06|accessdate=2010-05-30|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814180123/http://www.shxb.net/html/20090506/20090506_154565.shtml%7Carchivedate=2011-08-14}}
  42. 《奧巴馬就業政策 中產階級的退稅》. 洛杉磯華人資訊網. 2009-03 [2010-05-30] (中文). 
  43. 《奧巴馬覆信紐約僑領黃克鏘 闡述對美移民政策看法》. 中國人民網. 2009-06-29 [2010-05-30] (中文). 
  44. 《2010年美國移民政策改革三大猜想》. 中國找法網. 2009-12-24 [2010-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6) (中文). 
  45. 45.0 45.1 《Barack Obama》. 英文維基百科段落譯文. unknown [2010-05-23] (英語). 
  46. 《美眾議院投票通過廢除奧巴馬醫改法案(圖)》. 中國新浪網. unknown [2011-01-20] (英語). 
  47.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成為奧巴馬的政治挑戰》. 中國人民網. 2010-06-15 [2010-07-07] (中文). 
  48. 美國總統奧巴馬公開支持同性婚姻 獲眾明星讚揚. 雅虎娛樂. 2012年5月1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5月13日) (中文(簡體)‎). 
  49. 奧巴馬宣布支持同性婚姻後獲百萬美元捐款. 網易新聞 (中文(簡體)‎). 
  50. 奧巴馬:支持同性婚姻是正確的事情. 易八達 (中文(簡體)‎). 
  51. 奧巴馬承認推動控槍法案失敗 稱羞於做美國人. 環中網 (中文(簡體)‎). 
  52. 《奧巴馬宣布限核武戰略 但不適用於伊朗朝鮮》. 聯合早報(新加坡). 2010-04-07 [2010-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16) (中文). 
  53. 《奧巴馬宣布限核武戰略 但不適用於伊朗朝鮮》. 聯合早報(新加坡). 2010-04-07 [2010-05-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2) (中文). 
  54. 《香港文匯報:從奧巴馬高調到核峰會中國風範》. 中新網(中國). 2010-04-14 [2010-05-28] (中文). 
  55. 《奧巴馬的朝核底牌》. 文新傳媒(中國上海). 2010-01-04 [2010-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1) (中文). 
  56. 《核安全峰會落幕 奧巴馬稱會議將會讓世界更安全》. 南方傳媒(中國廣州). 2010-04-14 [2010-05-30] (中文). 
  57. 《奧巴馬民望:「賓拉登效應」能持續多久》. 都市網(加拿大溫哥華). 2011-05-17 [2011-05-20] (中文). 
  58. 《奧巴馬祖母遭死亡威脅(圖)》. 搜狐網. 2011-05-14 [2011-05-20] (中文). 
  59. 《外媒分析奧巴馬支持率迅速下滑十大原因》. (中國人民網). 2010-08-17 [2010-09-09] (中文). 
  60. 《奧巴馬黑人支持率下滑 希拉里有望掌總統》. (中國《21世紀CN》). 2010-08-11 [2010-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8月18日) (中文). 
  61. 《奧巴馬演講全文(英文)》. 鳳凰讀書網. 2009-01-21 [2010-05-31] (中文). 
  62. 《奧巴馬獲勝演講全文》. 華爾街日報(美國). 2008-11-05 [2010-05-31] (中文). 
  63. 63.0 63.1 63.2 《奧巴馬「意外」摘得諾貝爾和平獎 引廣泛爭議》. 中國鐵路新聞網. 2009-10-10 [2010-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4) (中文). 
  64. 《關注奧巴馬:美國電視網的「頭號公敵」》. 《Reading·閱讀雜誌》. 2008-11-18 [2009-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5) (中文). 
  65. 《奧巴馬8大嚇你一跳事情》. 文匯報(香港). 2008-01-08 [2010-05-24] (中文). 
  66. 《奧巴馬的20件日常生活喜好》. (中國)人民網. 2008-11-10 [2010-07-08] (中文). 
  67. 《奧巴馬演講大有奧秘 提示機確保關鍵場合不忘詞》. 四川廣播電視台. 2009-03-07 [2010-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9) (中文). 
  68. 《提詞器,奧巴馬不能沒有你》. 《信息時報》中國廣州. 2009-07-15 [2010-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2) (中文). 
  69. 《奧巴馬身世揭秘》. 中國新華網. 2007-01-29 [2010-07-08] (英語). 
  70. 《Obama resigns from controversial church 》. 美國CNN. 2008-05-31 [2008-05-31] (英語). 
  71. 《"Obama: America needs to hear more-moderate, more-inclusive religious voices"》. United Church News,作者:Powell, Barb. 2006-08-09 [2007-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10) (英語). 
  72. 《奧巴馬的美國夢能走多遠?》. 人民網(中國). 2009-02-09 [2010-05-24] (中文). 
  73. "U.S. Senator Obama gets $1.9 million book deal,". 美聯社. 2004-12-18 [2007-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04) (英語). 
  74. 《無畏的希望》. Crown, BOOK REVIEW by OnTheIssues.org. 2007-05 [2010-07-05] (英語). 
  75. Tomasky, Michael. The Phenomenon. 紐約書評. 2006-11-30 [2007-01-08] (英語). 
  76. Best Sellers. 紐約時報. unknown [2007-01-13] (英語). 
  77. 《奧巴馬獲格萊美獎 一天兩勝克林頓夫婦》. 中國網. 2008-11-18 [2008-02-12] (中文). 
  78. 《奧巴馬著作 中文版暢銷》. 文匯報(香港). 2009-01-09 [2010-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1) (中文). 
  79. 《美國總統奧巴馬著作簡介》. 國際教育在線(中國). 2009-11-18 [2010-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21) (中文). 
  80. 《奧巴馬著作走俏美國書市 銷量擊敗競爭對手》. 中國評論新聞網. 2009-11-18 [2010-07-0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