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愛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愛玲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小說家。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中華民國上海公共租界。本名張煐,後因入學需要,母親黃逸梵(又名黃素瓊)以英文名Eileen譯音,易名愛玲。

張愛玲的祖父母分別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張佩綸李鴻章的長女李菊藕。父親張志沂,生母黃逸梵是清末長江七省水師提督黃翼升之孫女,即前桂平梧鬱道黃宗炎的女兒,繼母孫用蕃是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孫寶琦的女兒。張愛玲出生名門,受到了極好的教育,特別是當代處於中西合併 價值觀的形成。上海淪陷時期,陸續發表《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等中、短篇小說,震動上海文壇。1952年張愛玲以完成未完成的學業為名離開中國大陸,其後赴美。在美國期間翻譯了清代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韓邦慶所著),又寫了文學評論《紅樓夢魘》。張愛玲一生見證了中國近現代史,漂泊於上海香港天津美國各地,最後在美國定居,並於1960年取得美國國籍。早在之前,1956年時,張愛玲就已經和大自己36歲的德裔美國人賴雅結婚,賴雅逝世後,張愛玲在美國終老,1995年9月8日,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去世於美國加州洛杉磯市西木區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享壽74歲。[1]

張愛玲一生遊走中國各地,自謂「我的上海話本來是半途出家,不是從小會的。我的母語,是被北邊話與安徽話的影響沖淡了的南京話」。[2][失效連結]

家世


視頻

《鳳凰大視野》20150327 《家國夢影 民國名媛往事》05 張愛玲

生平

天津的童年

張愛玲本名張煐,於1920年9月30日[3][4](農曆八月十九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今靜安區康定東路87弄,臨近蘇州河,周邊整個街區是鴻章紡織染廠)的一幢建於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張愛玲的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1848-1903年,河北豐潤人)是清末名臣,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女婿;祖母李菊耦(1866-1916年)即李鴻章的長女。父親張志沂(1896-1953年)是典型的遺少,母親黃素瓊(1893-1957年)則是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較為歐化[5]。張愛玲只有一個弟弟張子靜(1921年12月11日-1997年10月12日),聖約翰大學肄業後先任職於銀行,後來擔任上海郊區中學英文教師。

1922年,張愛玲2歲時,張志沂任天津津浦鐵路局英文秘書,全家搬家到天津32號路61號大宅[6]

1924年,4歲的張愛玲進入私塾學習。同年,張愛玲的姑姐張茂淵(1898-1991)赴英國留學,母親黃素瓊改名黃逸梵,撇下子女陪同前往。張志沂遂將所納之外室接到家中,並沉迷於鴉片

上海的青春

1928年,黃素瓊從英國回國,張家搬回上海。

1930年,張煐被改名為張愛玲,這是為了上中學報名方便。「愛玲」為英文「Eileen」的譯音。同年,張愛玲的父母離婚,張愛玲跟隨父親生活,居住在寶隆花園(今延安中路740弄10號),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和姑媽張茂淵住在法租界白爾登公寓(今陝西南路213號)。

1931年,張愛玲進入上海白利南路(今長寧路1187號)美國聖公會所辦的貴族學校聖瑪利亞女中就讀。並且開始閱讀《紅樓夢》。

1932年,張愛玲在該校的校刊上發表了她的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1933年,在該校刊發表她的第一篇散文《遲暮》。

1934年,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與民國政府前總理孫寶琦的女兒孫用蕃(三十六歲)在國際飯店舉行婚禮,同時,張愛玲和弟弟張子靜,也在繼母孫用蕃的虐待下長大,張愛玲曾因為父親聽信繼母的讒言而痛打她一頓,並掏出手槍揚言要殺死她,有一次她的弟弟張子靜打碎了一塊玻璃,就被繼母毒打一頓,此時張愛玲完成《摩登紅樓夢》,父親張志沂為之撰回目。

1937年,在一些刊物上發表了多篇小說,並在這一年從中學畢業。

1938年,張愛玲與繼母和父親發生口角衝突後,離家出走投奔生母黃素瓊。

1939年,她獲得倫敦大學獎學金,準備前往留學,卻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改入香港大學文學院[7]。在香港大學求學期間,張愛玲結識終生朋友,斯里蘭卡裔女子炎櫻(Fatima Mohideen)。張愛玲在書對炎櫻中有多次描寫,並錄下一些炎櫻語錄。

上海女作家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到12月25日,日軍占領香港

1942年,張愛玲不得不中斷學業,回到上海。她就讀於聖約翰大學,但是兩個月後就因為經濟窘困輟學,這時她選擇從事文學創作為生。當時她租住赫德路愛林登公寓(常德公寓,現址上海市常德路195號)51室(1942年遷至65室),與姑母張茂淵為鄰。

最初她為英文報刊撰寫影評,1943年春,張愛玲見到了上海著名作家和編輯周瘦鵑,獲得賞識,在1943年和1944年的兩年中,得以連續發表多篇轟動性的中短篇小說,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等,在淪陷時期的上海一舉成名。

1944年,張愛玲結識汪精衛政權宣傳部次長、作家胡蘭成,並與之交往。1944年8月,胡蘭成與第二位夫人離婚後,與張愛玲在上海秘密結婚(婚禮上只有炎櫻和胡蘭成的侄女胡青芸在場)。「胡蘭成與張愛玲簽訂終身,結為夫婦。願使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前兩句是出自張愛玲之手,後兩句出由胡蘭成所撰。不久,胡蘭成前往武漢辦報,在醫院期間誘惑了一名17歲的護士周訓德,並與之同居。

一年之後,1945年8月,日本投降,胡蘭成化名張嘉儀,逃亡到浙江溫州,任教於溫州中學。在流亡期間,胡蘭成與范秀美同居。1946年2月,張愛玲曾前往溫州探視。

1946年,張愛玲與電影導演桑弧合作寫作劇本,頗為成功。

1947年6月10日,張愛玲寫信與逃亡中的胡蘭成分手。

1949年上海政權更替共產黨執政後,張愛玲留在上海。

1950年夏,張愛玲曾經參加上海文藝代表團到蘇北農村參加土改兩個月時間,但是由於無法寫出政府要求的「歌頌土改」的作品,頗感困惑。她感到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格格不入,加之與胡蘭成的關係,面臨政治方面的壓力。於是在1952年7月,聲稱「繼續因戰事而中斷的學業」,隻身離開中國大陸,遷居到香港[8]

香港期間

張愛玲在香港期間,任職於美國新聞處(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開始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小說的故事是「土改」時期農民處境的艱苦。由於作品與當時中共的主流格調不合,被作為「毒草」而批判。在大陸文學界,張愛玲也因此長期被作為反面典型,直到三十年後改革開放之後才有所改觀。

張愛玲在香港期間結識畢生摯友鄺文美宋淇。在宋淇力捧下,成為電懋的編劇主力之一。編劇收入成為張愛玲往後八年的主要經濟來源。

美國時期

1953年,張愛玲離開上海的次年,她的父親張志沂在租住的上海江蘇路285弄28號吳家小客廳去世,終年57歲。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

1956年3月到6月,生活窘迫的張愛玲居住在新罕布什爾州彼得堡麥克道威爾文藝營MacDowell Colony),在此她結識了65歲的左翼劇作家賴雅(Ferdinand Reyher)並懷孕,同年8月14日,兩人結婚。

1957年,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在英國倫敦去世,終年64歲,張愛玲沒有前去出席葬禮。

1960年7月,張愛玲成為美國公民。

1961年,張愛玲到香港和台灣尋求機遇,這是她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訪台灣,曾與其表姪女張小燕會面[9]。張愛玲先到台北,由名畫家席德進帶她四處看訪,又在作家王禎和的陪同下到花蓮觀光[10]本世紀初,張愛玲一篇描寫台灣遊記的《重訪邊城》中文手稿曝光,這是目前僅見的張愛玲唯一一篇描寫台灣的文章。

賴雅不斷中風,最終癱瘓臥床,於是張愛玲從香港回到美國照顧丈夫。

張愛玲在美國翻譯清代小說《海上花》,或寫作回憶舊上海的作品,而賴雅為左翼作家,兩人的作品均不為美國主流社會接受,因此他們夫婦生活頗為窘迫。後來依靠台灣《皇冠》出版集團再版其1940年代的小說抽取版稅維持生活。

1967年10月8日,賴雅去世,張愛玲獲邀擔任美國雷德克里芙學校駐校作家,並且開始將清朝的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翻譯成為英文

1969年,張愛玲移居加州舊金山灣區,應陳世驤教授之邀,受聘於伯克利加州大學的中國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擔任高級研究員(Senior Researcher),並展開對中國共產黨的專用術語、《紅樓夢》等課題的研究。[11][12][13]

1971年,陳世驤教授逝世,張愛玲也從伯克利離職。[11][12][14]

1973年,張愛玲定居加州洛杉磯,晚年於寓所深居簡出。

1983年,張愛玲的《海上花列傳》官話翻譯本以《海上花開》、《海上花落》兩部式形式出版。潘飛論,張愛玲晚年生活放在兩件事情上:一是研究《紅樓夢》,二是翻譯《海上花列傳》,張愛玲「將那種嗲聲嗲氣的吳語對白,悉數轉換成了地道的晚清官話。同時,愛玲對於《海上花列傳》最大的貢獻就是為作品中出現的晚清服飾、歡場行規、上海的風土人情都做了很多準確詳盡的註解。」[15]

1991年,張愛玲的姑母張茂淵在上海去世,終年93歲。(張茂淵1901年生於上海嘉定,先生李開第1900年12月生於福建省壽寧縣清源鄉赤陽頭村)。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洛杉磯西木區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死因為動脈硬化心血管病。其遺囑云:「儘速火化;骨灰灑於空曠原野;遺物留給宋淇夫婦處理。」同年9月19日,林式同遵照其遺願,將她的遺體在洛杉機惠提爾玫瑰崗墓園火化,沒有舉行公開葬禮。同年張之忌辰日(9月30日),林式同與幾位文友將其骨灰撒在太平洋。遺物則由友人宋淇鄺文美夫婦處理,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張愛玲生前遺產共有美元存款約兩萬八千餘元。[16]

1997年宋淇去世。

1997年,旅美學者張錯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成立「張愛玲文物特藏中心」,得到宋淇遺孀鄺文美的同意,送了兩箱張愛玲的遺稿給南加大圖書館,其中有《海上花》的英譯未定稿。

1997年10月,張愛玲終生朋友炎櫻在紐約去世。 10月12日,張愛玲唯一的弟弟張子靜終身未婚,亦在上海江蘇路去世,終年76歲。張愛玲和張子靜均無子女,但張愛玲曾經懷過賴雅的兒子,無奈因為生活拮据而流產。

2007年鄺文美去世。宋淇與鄺文美的兒子宋以朗成為張愛玲遺產執行人。

創作年表

張愛玲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3年到1945年

1943年到1945年,張愛玲在淪陷區的上海創作了一批重要的作品。其中《傾城之戀》原載於1943年9、10月上海《雜誌》月刊第十一卷六期七期,《金鎖記》則原載於1943年11月、12月上海《雜誌》月刊第十二卷二期三期。

1946年到1949年

1946年,張愛玲與電影導演桑弧合作,寫作了《不了情》、《太太萬歲》等劇本。

1948年,張愛玲發表《十八春》(後來改名為《半生緣》)。

1949年到1952年

1949年,中共佔領上海,張愛玲選擇留在上海繼續創作,同年用筆名梁京在上海《亦報》上發表了小說。

1950年七月,張愛玲參加了上海第一屆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

1951年,《十八春》(《半生緣》原本)由上海《亦報》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同年11月4日至次年(1952年)1月24日,中篇小說《小艾》由《亦報》出版社第三版發表。

1952年,張愛玲離開中國大陸,來到香港完成未完成的學業。此後,張愛玲在美國駐香港新聞處工作。並寫了寫電影劇本《小兒女》、《南北喜相逢》。還翻譯外國小說《老人與海》、《愛默森選集》、《美國七大小說》等。

1952年到1955年

1954年,張愛玲在香港發表兩部長篇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小說的故事背景是「土改」時期。由於作品與當時中共的主流格調不合,被作為「毒草」而批判。在大陸文學界,張愛玲也因此長期被作為反面典型,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有所改觀。張愛玲旅港期間曾居住於北角繼園街輝濃台。

1955年以後

1957年,張愛玲開始為香港電影業鉅子陸運濤的電影懋業公司編寫《情場如戰場》等十部劇本,其中八部被拍成電影,直到1964年同班同學翁美麗飛機失事身亡(符立中(2007)「張愛玲的電影時代」《聯合報》,2007年9月22日至27日)(符立中(2009)《張愛玲與鄺文美》《中國時報》,2009年7月19日)(符立中(2010)「宋淇與張愛玲」《聯合報》,2010年5月23日至24日)。

張愛玲的作品《怨女》、《流言》、《半生緣》及《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於1960、70年代先後由臺北皇冠出版社重新出版。

1961年,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在美國耶魯大學出版《中國現代小說史》,其中以大篇幅介紹張愛玲的著作,並推崇張愛玲的《金鎖記》是中國從古自今最佳中篇小說。這些評論確立了張愛玲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17]

1968年,《十八春》的內容經過修改以後重新定名為《半生緣》,在《皇冠》雜誌、香港《星島晚報》進行連載。

1980年代暢銷海內外。張愛玲小說風格對台灣戰後文壇的小說流派影響深遠。電影劇本有由陳燕燕主演的《不了情》和《太太萬歲》。

1991年,《張愛玲全集典藏版》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2004年2月,台灣皇冠文化集團在其50周年社慶之際,宣佈推出張愛玲的遺作《同學少年都不賤》,這本突然曝光的著作據稱是張愛玲的最後一部遺稿。其後該書的簡體中文版權也由天津人民出版社獲得。

2005年,皇冠出版社與大陸的書商合作,委託陳子善先生擔任主編,收錄她以往未曾正式結集出版的散文、電影劇作、親筆插畫和個人遺物的照片,輯成新書《沉香》。

2009年2月23日,帶有自傳色彩的《小團圓》在台灣由皇冠文化出版。[18]隨後在港出版,4月在大陸上市[19]

2010年,宋以朗編輯張愛玲、宋淇鄺文美所著的《張愛玲私語錄》在台灣由皇冠文化出版。

2010年為慶祝張愛玲九十冥誕,帶有自傳色彩的《異鄉記》、《雷峰塔》、《易經》在台灣由皇冠文化出版。

2010年為慶祝張愛玲九十冥誕,由宋以朗贊助,香港浸會大學舉辦張愛玲國際學術研討會,由來自國際近八十位學者參加。

2010年為慶祝張愛玲九十冥誕,台灣舉辦四場張愛玲系列講座,主講人有陳文茜蔡康永韓良露符立中黃建業,由楊澤主持。

2010年為慶祝張愛玲九十冥誕,內地首次舉辦張愛玲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舉行,參加學者專家有陳子善吳福輝宋以朗格非止庵符立中馬家輝

2011年為慶祝張愛玲九十一冥誕,首次舉辦張愛玲紀念音樂會,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曲目由符立中根據張愛玲所編劇突顯張愛玲永恆的文學生命力;也藉由立體活動展的創意模式,展示張愛玲的私人物件及難得面世的手稿與畫作,邀請讀者走進張愛玲的生活空間,親臨神祕又感性的創作人生。

作品

短篇小說

中篇小說

長篇小說

  • 秧歌》. 皇冠文化. ISBN 978-957-33-0539-2, ISBN 978-962-451-021-8. 
  • 半生緣》. 皇冠. 1992. ISBN 978-957-33-0545-3, ISBN 978-962-451-005-8. 
  • 赤地之戀》. 皇冠文化. 1992. ISBN 978-957-33-0540-8, ISBN 978-962-451-004-1. 
  • 怨女》. 皇冠文化. 1991. ISBN 978-957-33-0542-2, ISBN 978-957-33-0539-2, ISBN 978-962-451-006-5, ISBN 978-962-451-021-8. 

散文集

  • 流言》. 皇冠文化. 1991. ISBN 978-957-33-0541-5, ISBN 978-962-451-022-5. 
  • 惘然記》. 皇冠文化. 1991. ISBN 978-957-33-0550-7, ISBN 978-962-451-023-2, ISBN 978-957-33-0550-7. 

學術研究

  • 紅樓夢魘》. 皇冠文化. 1992. ISBN 978-957-33-0547-7, ISBN 978-962-451-058-4. 

翻譯

  • 《小鹿》瑪喬麗.勞林斯著,張愛玲譯,香港:天風,1953年;更名《鹿苑長春》香港:今日世界,1969年[20]
  • 《無頭騎士》歐文撰 ; 張愛玲,方馨,湯新楣同譯,香港:今日世界,1955年,更名《睡谷故事李伯大夢》,1967年[21]
  • 《愛默森選集》道倫編輯,張愛玲選譯,香港:天風,1955年;臺北友聯,1968年[22]
  • 《老人與海》海明威撰; 張愛玲譯,香港:中一,1955年[23]
  • 《美國散文選》夏濟安選編 ; 夏濟安,張愛玲同譯,香港:今日世界,1958年[24]
  • 《歐文小說選》,香港:今日世界,1963年[25]
  • 《愛默森文集》,道倫編輯,張愛玲譯 ,香港:今日世界,1963年
  • 《美國詩選》愛默森等撰,林以亮編選,張愛玲等譯,香港:今日世界,1963年[26]
  • 《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林以亮、張愛玲、於梨華、葉珊譯,香港:今日世界,1967年
  • 《海上花開》韓邦慶著(吳語) ,張愛玲註譯(國語),臺北:皇冠文化,1992年
  • 《海上花落》韓邦慶著(吳語) ,張愛玲註譯(國語),臺北:皇冠文化,1992年

Category:女性翻譯家

電影劇本

  • 不了情》(1947年)
  • 哀樂中年》(1949年)
  • 太太萬歲
  • 《情場如戰場》(1957年)
  • 《人財兩得》(1958年)
  • 《桃花運》(1959年)
  • 《六月新娘》(1960年)
  • 《南北一家親》(1962年)
  • 《小兒女》(1963年)
  • 《一曲難忘》(1964年)
  • 《南北喜相逢》(1964年)
  • 紅樓夢》(為電懋影業公司所寫,分上、下集,未有拍成)
  • 《魂歸離恨天》(為電懋影業公司所寫,未有拍成)

其他

  • 回顧展1》. 皇冠. 1991. ISBN 978-957-33-0543-9, ISBN 978-962-451-007-2. 
  • 回顧展2》. 皇冠. 1991. ISBN 978-957-33-0544-6, ISBN 978-962-451-008-9. 
  • 續集》. 皇冠文化. 2003. ISBN 978-957-33-0551-4, ISBN 978-962-451-170-3. 
  • 小團圓》. 臺北、香港/內地: 皇冠文化/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09. ISBN 978-957-33-2520-8; ISBN 978-7-5302-0998-1. 

改編作品

電影

  • 曾改編成電影
  • 曾改編成電影
  • (又名《十八春》):曾改編成電影
  • 曾改編成電影

電視劇

  • 曾改編成電視劇
  • 曾改編成電視劇
  • 曾改編成電視劇,(被 Karen S. Kingsbury 翻譯成英文作品 《Half a life long romance》Penguin. 2014. ISBN 978-0-141-18939-0.)

京劇

  • 2005年國立國光劇團改編成京劇

張愛玲研究

1944年5月,《萬象》月刊第三年第十一期發表了傅雷(筆名迅雨)的《論張愛玲的小說》的評論文章,成為評論張愛玲小說評論文章的奠基之作。胡蘭成曾經於1945年5月在《雜誌》月刊發表對張愛玲小說的評論《評張愛玲》。

1961年,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夏志清出版《中國現代小說史》,高度評價張愛玲,認為《金鎖記》「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出色的中篇小說」。

1996年,中國時報在5月25至27日期間舉行了「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與會者包括兩岸及海外學者。

相關書籍

  • 李振聲、張新穎. 《張愛玲作品欣賞》.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4. 
  • 王朝彥魯丹成. 《蒼涼的海上花:張愛玲創作心理硏究》.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1. 
  • 陳永健. 《初挈海上花:評張愛玲國譯本〈海上花列傳〉的小說藝術》. 臺灣大地出版社. 1997. 
  • 林幸謙. 《荒野中的女體: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 
  • 王光東 主編. 《解讀張愛玲經典》. 花山文藝出版社. 2004. 
  • 劉鋒傑. 《想像張愛玲:關於張愛玲的閱讀研究》.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 周芬伶. 《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 台灣遠流出版. 1999. 
  • 黃德偉 編著. 《閱讀張愛玲》.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 1998. 
  • 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 編. 《再讀張愛玲》.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2. 
  • 陳子善 編. 《張愛玲的風氣:1949年前張愛玲評說》.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4. 
  • 淳子. 《張愛玲地圖》. 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 ISBN 9570518774. 
  • 魏可風. 《張愛玲的廣告世界》. 臺灣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2. 
  • 李岩煒. 《張愛玲的上海舞臺》. 臺灣未來書城股岩有限公司. 2004. 
  • 鄭樹森 編選. 《張愛玲的世界》. 臺灣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9. 
  • 陳炳良. 《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 臺灣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1983. 
  • 子通、亦淸 主編. 《張愛玲評說六十年》.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01. 
  • 於青、金宏達 編. 《張愛玲硏究資料》. 海峽文藝出版社. 1994. 
  • 劉紹銘. 《張愛玲的文字世界》. 台灣九歌. 2007. ISBN 978-957-444-425-0. 
  • 陳子善 編. 《說不盡的張愛玲》. 台灣遠景. 2001. ISBN 9573906678. 
  • 李黎 著. 《浮花飛絮張愛玲》. 台灣印刻. 2006年11月初版. 
  • 蘇偉貞 主編. 《魚往雁返:張愛玲的書信因緣》. 台灣允晨文化. 2007年2月初版. 
  • 劉澍、王綱. 《張愛玲的光影空間》.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012-3312-0. 
  • 符立中 著. 《上海神話--張愛玲與白先勇圖鑑》. 台灣印刻出版社. 2009. ISBN 978-986-6631-56-6. 
  • 莊信正. 《張愛玲來信箋注》. 2008. 
  • 蘇偉貞.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 2012. 
  • 宋以朗、符立中 主編. 《張愛玲的文學世界》. 北大百年講堂學術會議論文集. 2013年1月. 
  • 夏志清.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2013年3月. 

關於張愛玲的文學作品

為了紀念張愛玲,作曲家閆月等花費了兩年時間,創作了大型同名歌舞劇《張愛玲》,於張愛玲的九十冥誕的那一年-2010年10月21日~10月31日在北京首演,2013年5月14日-23日又在北京大隱劇場重演,此次重演連開了10場,並增加了許多新音樂,成了一大看點。

與同時代上海女作家的比較

張愛玲在上海時,喜歡特別服裝。當時在上海漫畫家文亭所繪的「上海女作家三畫像」中,給同時期在上海活躍的著名女作家蘇青潘柳黛的定義分別是「輯務繁忙的蘇青」和「弄蛇者潘柳黛」,而張愛玲的特徵則為「奇裝炫人」。

中華民國時期,張愛玲、蘇青關露潘柳黛是蜚聲上海文壇的四大才女,成為上海灘燈紅酒綠文化的犧牲品和達官貴人的玩物。同一時期,上海還有一大批「小姐作家」。她們相互之間作矜持狀,各自談及同時代的女作家,都流露自傲,各不相讓:「目前女作家的作品,我不大讀」,「女作家的作品我從來不看」,……。蘇青與張愛玲則互唱互和彷彿唱雙簧:「只看張愛玲」(蘇青語),「把我同冰心白薇她們來比較,我實在不能引以為榮,只有和蘇青相提並論我是心甘情願的。」(張愛玲語)。潘柳黛在《論胡蘭成論張愛玲》中,對胡蘭成說張愛玲有貴族血液(李鴻章的重外孫女),尖刻地譏諷這關係就好像太平洋里淹死一隻老母雞,上海人吃黃浦江的自來水自稱「喝到雞湯」的距離一樣,以上海人腦筋之靈,不久將來,「貴族」二字,必可不脛而走,隨後果真有「貴族排骨麵」上市;後來張愛玲到香港,有人告訴她潘柳黛也在香港,張愛玲回答說:「誰是潘柳黛?我不認識。」

參考文獻

  1. 張愛玲:「你問我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新浪台灣. 2020-05-28 [2020-08-04]. 
  2. 張愛玲曾向老上海學滬語,上海《天天新報》轉引張愛玲寫的一篇探討《金瓶梅》的文章《「嗄?」?》,2014年1月12日。
  3. 張愛玲手稿見物如見人 港大展覽手稿遺物. 明報. 2007-10-16: A26生活版. 張愛玲入讀港大的報名表,上面的出生日期為(1920年)9月19日,與後來申請美國綠卡時填的9月30日不同。 
  4. 張愛玲<談色·戒>初稿及珍貴入學照在港展出. 新華網. 2007年10月16日. 
  5. 張愛玲生平表香港電台
  6. 對於張家天津舊居有幾種說法:天津英租界32號路(小河道)61號,此路後名上海路,今併入南京路;天津法租界32號路61號,今赤峰道山東路口;英租界31號路61號(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的回憶),即今睦南道和平賓館附近,張愛玲天津故居的幾種說法
  7. 張愛玲(1920-1995)香港電台
  8. 於繼增. 張愛玲1952年離開上海前的內心掙扎. 《文史精華》. 
  9. 台綜藝女王張小燕:我的確是張愛玲外甥女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2-20.
  10. 丘彥明專文(下):張愛玲在臺灣─妓女坐在嫖客腿上看她-風傳媒
  11. 11.0 11.1 Hoyan, Carole H. F. The life and works of Zhang Ailing : a critical study.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1996. 
  12. 12.0 12.1 張愛玲與陳世驤的爭執 江淮時報. epaper.anhuinews.com. [2018-03-31]. 
  13. Eileen Chang. New York Review Books. [2018-03-31] (英語). 
  1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 Memoriam, 1974. texts.cdlib.org. [2018-03-31]. 
  15. 作者:潘飛,《紅樓夢》與《海上花列傳》 張愛玲的晚年生活 2009年04月02日16:54 來源:人民網-讀書頻道
  16. 張愛玲晚景並不淒涼. 南方都市報. 2013年6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9月11日). 張愛玲有兩萬八千美金的存款,當時港幣匯率是7.75左右,所以張愛玲死後是有二十幾萬港幣,這在當時不算多也不算少,網上有人說她生前貧窮到需拾紙皮來糊口,是無稽之談。……這裡有一張紙條,1996年12月18日,是我媽媽的筆跡,上面寫着張愛玲的英文名字E.Chang,計算「綠簿子」(銀行外幣存款)剩餘32萬多美金。這不是什麼法律認可的證據,因為只是一張字條。按照當年的匯率,那大概是240萬港幣左右。如果張愛玲當年帶這筆存款回中國就是個百萬富翁了。今天莫言拿到一百萬美元的諾貝爾文學獎金還會給人取笑他在北京買不起一套房子,但在1995年,240萬港幣在大陸(或香港)不是一個小數目。話至此,澄清了張愛玲晚年的狀況。 
  17. 慧眼識張愛玲夏志清病逝. 台灣蘋果日報. 2014-01-01 [2016-06-13]. 
  18. 張愛玲《小團圓》面世 自傳味濃明報
  19. 酈亮. 《小團圓》中文版:將尊重張愛玲的文字. 中國青年報. 2009-03-20 [2009-03-21] (中文(簡體)‎). 
  20. 原作:The yearling ,Marjorie Kinnan Rawlings,1896-1953.
  21. 原作: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 Rip Van Winkle 附錄: 關於李伯夫夢 歐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撰
  22. 原作:The protable Emerson 道倫Mark Van Doren1894-1972編輯
  23. 原作:The Old Man and The Sea。Ernest Hemingway1(2899-1961)
  24. 原作:Anthology of American Essays
  25. 原作:The best of Washington Irving
  26. 原作: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

外部鏈接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