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靜安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靜安區隸屬於上海市,是上海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因境內古剎靜安寺而得名。

靜安區地處上海的市中心,與六個區相鄰,東與黃浦區虹口區寶山區為鄰,西長寧區、普陀區、寶山區交界,南臨長樂路,與徐匯區銜接,北與寶山區接壤,擁有基督教懷恩堂、圓明講堂與靜安寺等名勝古蹟。

2018年12月18日,民政部公布確認第三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結項驗收結果:靜安區實驗區圓滿完成各項實驗任務,結項驗收結果為「合格」。

歷史沿革

靜安區因境內古剎靜安寺而得名。區境吳淞江(故道)以北,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前隸屬崑山縣,後隸屬嘉定縣、寶山縣。吳淞江(故道)以南,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隸屬華亭縣,之後及明、清二代隸屬上海縣。虬江是上海縣和寶山縣的界河,民國初築路時被填沒。清同治二年(1863年),境域中南部被闢為美租界,後並為公共租界。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境域南部大部分劃入公共租界西區。為抵制租界擴張,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閘北紳商建立閘北工程總局,自辟商埠。1914年,法租界擴張,將境內長浜路(延安中路)、徐家匯路(華山路)以南地區全部劃為法租界。故境域南部為法租界、公共租界和北部主要為華界。1927年7月,上海特別市政府接收17個市鄉,次年7月,將舊市鄉一律改稱為區,閘北市改稱閘北區。30年代,日軍發動兩次淞滬戰爭,閘北區幾成廢墟,成為上海市出名的棚戶區。1937年上海淪陷時期,日偽將閘北區改為閘北政務署,滬北區公署。公共租界在太平洋戰爭前成為「孤島」。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境地分屬第十區、十一區、十二區、十四區、十五區。1947年,第十四區稱閘北區、第十五區稱北站區。1949年5月30日,市軍管會接管靜安區,一度將區名改為靜安寺區,1950年6月28日,復改稱靜安區。

解放初期,境域分屬靜安、新城、江寧、閘北、北站區。1956年,上海市區調整,靜安區建制撤銷,以富民路、常德路為界,東境劃歸新城區,西境併入長寧區,閘北、北站兩區合併成閘北區。1960年1月,區劃再次調整,撤銷新成區、江寧區,將新成區成都北路以西部分、江寧區全部、長寧區鎮寧路以東部分合併重建靜安區。

2015年11月4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宣布「國務院關於同意上海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撤銷閘北區、靜安區設立新的靜安區。2016年3月,原靜安、原閘北區「撤二建一」工作完成,新的靜安區成立,始成今之境域。[1]

地理環境

古時,境域位於吳淞江(今蘇州河)入海口滬瀆地區。據舊志記載,吳淞江在唐時寬20里,宋時為9里,以後漸淤縮成5里、3里、1里,及至明清時期僅寬10餘丈。歷史上吳淞江下游多次改道,多次疏浚。今流經區境北部的吳淞江寬50米、長1633米,是現存的唯一水道。

吳淞江古名松江,一名松陵江,一名笠澤。源出太湖瓜涇口,東流至上海市區入黃浦江,全長125公里,縣境內20公里,流經趙屯、白鶴、華新等鄉鎮。宋郟僑曰「吳淞古江故道,深廣可敵千浦」。宋、元後,海口湮沒。歷朝雖致力治理,但屢浚屢淤明永樂二年(1404年),夏元吉導吳淞江入劉家河。隆慶四年(1570年)巡撫海瑞、清雍正五年(1727年)副都御史陳世倌再浚吳淞江,匯大盈浦(今東大盈港)、趙屯浦(今西大盈港)、盤龍浦(今蟠龍塘)、顧會浦(今通波塘)、崧子浦(亦稱崧塘,今新通波塘)五浦之水,入江歸海。解放後,50年代拓寬大浦河,70年代又開挖薀藻浜,將洪澇之水,北引進入長江,至今吳淞江仍有一定排澇的泄量。江面寬僅40-50米,可通航100噸級的船隻。

吳淞江盛產鱸魚,有「鱸魚鄉」之稱。宋范仲淹的「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一詩,至今仍為人們所傳誦。

靜安區地處上海市區中心,地域狹小,人口眾多,房屋建築密集,綠地稀少,交通擁擠,從而在境內形成明顯的「熱島」效應。

根據上海市氣象科學研究所1983~1987年氣象資料的分析和初步研究,靜安區處於上海「城市熱島」中心部位,常年平均氣溫比近郊高出1℃左右。同時還具有以下特點:(1)春夏來得早,秋冬出現遲。境內春夏季到來平均比郊區提早3~9天,秋冬季則延遲8~9天到來,整個冬季,區境比郊區短12天,夏季則延長17天。(2)嚴寒日數少,初冰日出現遲,終冰日早。初冰日要比郊區晚1個月左右;而終冰日卻提前半個月左右。(3)夏季最高氣溫在30℃以上的日數平均為67天,比郊區多10天。氣溫高於35℃的日數,境內為10天左右,郊區僅3天左右;高於37℃的酷熱天氣,境內平均每年有2.6天,而郊區則很少出現。;[2]

行政區劃

靜安區人民政府駐常德路370號。下轄江寧路街道、靜安寺街道、南京西路街道、曹家渡街道、石門二路街道、天目西路街道、北站街道、寶山路街道、芷江西路街道、共和新路街道、大寧路街道、彭浦新村街道、臨汾路街道、彭浦鎮,共13個街道辦事處,1個鎮,置73個居民委員會,3154個居民小組。

交通環境

19世紀中葉,境域是河網密布的水鄉,靠渡舟和人行小橋相通。清同治元年(1862年)開始,英國殖民主義者由東向西越界築路,到20世紀30年代,境內已有道路50多條,道路網基本形成。

境內陸上客運以轎子、馬車為市民早期代步工具。19世紀末,客貨運主要靠人力車承擔。機動車始於20世紀初。清光緒二十三年(1907年),英商上海電車公司在赫德路(今常德路)成立,光緒三十四年二月開闢上海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民國11年(1922年)8月,華商董杏生開辦公利汽車公司,開闢上海第一條公共汽車線路。上海解放前夕,始發或經過境內的有軌電車線路3條,無軌電車線路4條,公共汽車線路7條,都是官僚資本和外商企業。上海解放後,隨着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國營公交事業發展較快。1950~1966年,經區境的線路有18條。「文化大革命」期間,公交客運線路僅辟2條,還砍去1條線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着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公交事業發展較快。經區境的公交線路增加到49條,除常日線,又增闢了高峰線路和通宵線路;還有康華公共交通聯營公司康華公交專線3條、振華出租汽車公司小公交汽車線路2條。區內全民、集體企業和個體戶經營的大、中、小型出租客車有3781輛。

境內的貨運汽車始於民國16年,至上海解放前夕,私人貨運汽車有43家、82輛車,擔負着大宗商品的運輸任務。解放後,貨運業發展較快。1992年底,區內637戶工商企業,擁有貨運汽車2122輛、5912.59車噸;還有起重安裝、打包託運、國際貨運代理等運輸服務企業33戶,有貨運汽車33輛、210.1車噸;個體貨運汽車73輛、68.2車噸。

境內有長約1.63公里的吳淞江(今蘇州河)水域,系靜安區與閘北區之界河。至民國18年,先後建立通濟渡等5處渡口,對便利當時交通起到一定的作用。另有淮安路糞便、垃圾碼頭3座。

上海解放前,境內的郵政設備簡易落後,電信網絡稀少。至1949年9月,有郵電局3家,電話交換設備6700門。上海解放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郵電事業有較快發展。1992年有郵電支局、郵電所7家;電信服務處1家,報刊門市部3家;電話局2家。郵電業務初步實行自動化,電信功能比較齊全,國際長話可直撥世界各地。新建常熟路國際郵件營業處、泰興路電報、電話營業處和38處長途電信代辦點。全區裝置程控交換設備6.5萬門,公用電話站387個、話機834部,夜間應急電話服務網點150個。但是,郵電設施跟不上現代經濟發展的需求。

靜安區人均道路面積少,過境車輛多,造成交通擁擠,車速緩慢,機動車輛通過繁忙的交叉路口和行人稠密地段車速不超過15公里/小時,堵塞現象嚴重。客運高峰時,公交車輛內最大容量達11人/平方米。

全區現有屬城市路網的道路64條,其中橫向道路34條,縱向道路30條;城市道路總長度62.9公里,道路面積121.8萬平方米。完成區內7萬平方米人行道板全面更新。地鐵M7號線靜安寺站、500kV世博地下變電站開工建設,曹家渡110kV餘姚變電站建成投入運行,昌平路排水系統管網改造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南京路、華山路架空線入地實施規劃推進。

靜安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四通八達,形成鐵路、高架、地鐵、公交等交通網絡,素有上海「陸上北大門」之稱。擁有鐵路上海火車站,上海長途汽車客運總站、滬太長途客運站等五個長途客運站,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3號線、4號線、7號線、8號線、12號線、13號線等多條地鐵線路穿越本區。延安路高架、南北高架、內環線、中環線等高架道路貫通,城市航站樓、靜安寺交通樞紐、中環共和新路交通樞紐等,為航空旅行、出行中轉提供了很大的便利。[3]

人口發展

靜安區區域面積小,人口密度高。據第四次人口普查統計, 縮略圖 每平方公里達6.4萬餘人,居全市各區的首位。居民來自全國各地,其中以江蘇、浙江兩省居多數。民族除漢族外,有少數民族22個,其中回族人數較集中。

境域早先屬上海縣的西北郊,原是一片農田,人口稀少。鴉片戰爭以後,殖民主義者在上海侵占土地設立租界,19世紀末葉,境域大部分被劃為租界範圍。20世紀初,境域內道路相繼築通,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和曹家渡一帶市面漸興。工商業者陸續開店辦廠,吸引大批外地人來上海謀生,加以歷史上戰亂頻仍,農村連年遭災,迫使不少人背井離鄉擁來上海,使城市人口迅速增長。據有關資料測算,靜安區境域範圍內,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人口約有3萬餘人,至民國9年(1920年)人口已增加到15萬餘人。

抗日戰爭勝利後,建立靜安區時,全區人口為16.8萬人;到1949年上海解放時,人口增加到18.8萬人。1955年底,人口增到20.7萬人。

1956年2月,上海市人民委員會決定撤銷靜安區建制。1960年1月又重新建立靜安區。由於區劃範圍擴大,全區人口增加到56萬人。以後區劃範圍雖無變動,但人口逐漸減少,至1992年底,全區人口下降到44萬餘人。33年中,人口減少近12萬人。

上海解放以來,靜安區人口的文化素質有了較大提高。1951年,高中文化程度占6歲以上人口的比重為8.59%,大學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6.62%。至1990年,全區高中文化程度人口上升為30.05%,大學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上升為13.2%。

由於經濟發展,社會安定,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人口的壽命不斷延長。靜安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比例,1951年為3.63%,1964年為7.37%,1982年為15.59%,1992年為22.23%,人口老化程度為全市最高的區。

50年代,人口再生產處於無計劃發展狀態,平均人口出生率為33.72‰,自然增長率為26.98‰。其中1954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分別高達42.31‰和35.8‰。自1963年開始推行計劃生育以來,人口出生和自然增長得到有效控制。60年代平均人口出生率下降為13.36‰,自然增長率為7.73‰;70年代平均人口出生率繼續下降為7.36‰,自然增長率為0.77‰;80年代前期,全區生育出現小高峰,1983年平均人口出生率回升到15.67‰,自然增長率回升到7.72‰;至1990年,人口出生率下降為9.52‰,自然增長率下降為1.06‰。1991、1992年人口出現負增長,分別為-2.12‰和-3.49‰。全區人口已進入有計劃發展軌道。

2013年靜安區常住人口24.99萬人,戶籍人口29.61萬人,常住外來人口6.03萬人。靜安區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在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為9.06萬人,占總人口的比例達30.6%。戶籍人口平均期望壽命83.96歲。

2014年末,靜安區戶籍總戶數9.99萬戶。其中:家庭戶9.97萬戶。戶籍總人口29.31萬人,同比下降1.02%。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9.48萬人,同比增長4.63%,占戶籍總人口的比重為32.34%。80歲及以上高齡人口2.02萬人,同比增長1.0%,占戶籍總人口的比重為6.89%。百歲以上168人,同比增長2.43%。戶籍人口出生率8.63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61‰。年末常住人口24.86萬人,同比下降0.5%。其中:外來常住人口5.89萬人。

2016年末,全區常住人口為 106.78 萬人,同比下降 0.58%。其中戶籍常住人口為 80.70 萬人,外來常住人口為 26.08 萬人。;[4]

經濟概況

發展歷程

上海解放前,境內無財政機構。二三十年代,隨着工商業經濟的發展,銀行業相繼在境內設立分支機構,至民國36年(1947年)達43家。典當業抗日戰爭前僅1家,至民國36年驟增到85家。

上海解放後,先後成立區財政、稅收機構。1950年8月,成立上海市稅務局靜安、新成、江寧區分局。1952年,區政府設財政科。1958年底,區財政科與稅務分局合併成立區財政局。1960年1月成立靜安區財政局。1962年9月,重建靜安區稅務分局,並撤銷區財政局,同時在區人委設財政科。1972年1月,區稅務分局、區財政科和中國人民銀行靜安區辦事處3家單位合併,建立區財政局。1978年4月恢復銀行建制。同年11月又分設區稅務分局和區財政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機構。1989年,財、稅機構分設,成立稅務分局和區財政局。

80年代,區財政管理體制經3次變革:第一次1985年前是「統收統支」的全額財政;第二次1985年後,區財政管理體制改為「核定收入基數,固定留成加超收分成」,逐步向一級財政過渡;第三次1988年,實行「核定收支基數,包幹上交,增收分成」,實行一級財政管理體制,增強了區的財力。

區財政隨着生產和國民經濟的發展而相應發展。1950年8月~1992年12月,區財政收入總計84.21億元。1964年,區財政收入達4.02億元。1965年國營工業企業劃歸市稅務局實行專業管理後,區的財政收入大幅下降,當年區財政收入僅0.27億元,比1964年減少93.28%。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區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財政收入逐年上升。1992年,區財政收入達3.52億元,比1965年增加12倍,比1980年1.16億元增加2倍。1950~1992年,區財政總支出為12.05億元。其中文教、衛生、科學事業費支出7.22億元,占財政總支出59.91%。區財政支出經費的來源主要由市撥款。1950~1992年,市財政撥款、市劃給區固定收入、市核定區財政支出補助和體制分成收入等總計達12.21億元,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結餘。

上海解放以來,長期執行國家統一的稅制稅法,1980年起逐步建立涉外稅制,到1992年區實際徵收的稅種有26種。1950~1992年,區稅收收入為52.45億元。

金融業實行高度統一的管理體制,執行統一的信貸政策、會計制度和存貸利率。1949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在境內設立辦事處、分理處,開展儲蓄業務,加強資金管理,支持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的發展。1952年,對私營金融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按照市人民政府頒布的《典當業管理暫行辦法》,典當歸口銀行領導,1956年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改為小額質押貸款營業所,境內共有6家。1967年11月此項業務中止。

1985年以來進行金融體制改革,人民銀行區辦事處改為工商銀行區辦事處,建設、交通、農業、中國銀行等先後在區內建立支行;恢復並發展保險機構;並成立大通、新成、南西、銅仁、延安等5家城市信用社。1992年,有外資金融機構5家。

1992年底,全區金融機構儲蓄存款餘額48.57億元,貸款餘額55.86億元;外幣存款1.40億美元,外幣貸款200萬美元。

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分部,於1984年代理發行新中國第一張飛樂音響公司股票;1986年成立證券交易點,率先開辦股票上市買賣。1992年,區內各證券機構達31家。

2011年全區稅收總收入達到217.5億元,比2006年底增長160.9%,年均增長21.1%;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3億元,比2006年底增長71.5%,年均增長11.4%;區級財政收入達到74.8億元,比2006年底增長116.1%,年均增長16.7%。區級財政收入在中心城區中的排名由2006年底的第五位上升至第三位。

綜述

2015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80億元,可比增長9.2%;完成區級一般預算收入194億元,同比增長 12.5%。2015年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81.9億元,同比增長20.5%。完成稅收總收入520億元,同比增長15%;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第三產業實現稅收487.9億元,占稅收總額的比重93.8%。

2016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 1649.72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 8.7%。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 110.86 億元,下降 0.7%;第三產業增加值 1538.86 億元,增長 9.5%。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 93.3%。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生產總值為 15.45 萬元。

第二產業

工業2014年實現增加值7.03億元,同比下降15.0%。工業企業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2.87億元,同比下降7.74%。全年上繳稅收2.20億元,同比下降44.89%,占全區稅收總收入不足1%。

建築業2014年實現增加值8.20億元,同比增長6.9%。建築業企業全年上繳稅收1.65億元,同比增長1.6%,占全區稅收總收入比重為0.63%。

全年完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0.56億元,維修保養道路面積5.37萬平方米。疏通下水道21.44萬米。

全年區域內建成綠化總量3.26萬平方米。其中:公共綠地1.46萬平方米,專用綠地1.04萬平方米,屋頂綠化0.77萬平方米。2014年末,城區公共綠地面積為49.1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1%。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1.27%,同比增長0.04個百分點。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1.66平方米。

全年共拆除各類房屋面積1.27萬平方米,其中:單位用房0.50萬平方米,居民住房0.77萬平方米。動遷居民196戶。

第三產業

商貿流通業

商貿流通業全年商品銷售總額1752.44億元,同比增長8.09%。其中:批發額1500.90億元,同比增長8.57%。「十二五」前四年商品銷售總額年均增幅為8.53%。商貿流通業全年上繳稅收97.34億元,同比增長9.56%,占全區稅收總收入的37.35%。

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5.62億元,同比增長6.02%。按商品種類分,吃的商品零售額92.56億元,同比增長3.67%;用的商品零售額110.36億元,同比增長7.38%;穿的商品零售額92.69億元,同比增長6.82%。「十二五」前四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幅為7.75%。2014年末,靜安南京路沿線共有國內外品牌1593個。其中:國際著名品牌985個,占品牌總數的61.8%。

專業服務業

專業服務業全年營業收入391.84億元,同比增長23.42%,其中,外資企業營業收入282.45億元,同比增長24.03%,占比72.08%。全年上繳稅收53.62億元,同比增長29.71%,占全區稅收總收入的比重為20.57%。

專業服務業中的主要行業:投資管理、諮詢服務業營業收入286.04億元,同比增長19.68%;法律服務業營業收入25.73億元,同比增長97.14%;會計、審計服務業營業收入10.66億元,同比下降1.80%;運輸代理業營業收入47.05億元,同比增長32.98%。

金融業

金融業全年營業收入158.15億元,同比增長16.14%。其中:證券市場服務業營業收入81.66億元,同比增長4.82%。全年上繳稅收32.90億元,同比增長13.44%,占全區稅收比重12.62%。其中:證券市場服務業稅收17.59億元,同比增長10.57%。

文化創意服務業

文化創意服務業全年營業收入584.40億元,同比增長2.60%,其中,外資企業營業收入372.80億元,同比增長1.23%,占比63.8%。全年上繳稅收25.98億元,同比增長6.72%,占全區稅收總收入的比重為9.97%。

文化創意服務業中的主要行業:信息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37.38億元,同比下降0.51%;廣告業營業收入340.18億元,同比下降1.47%;設計服務業營業收入41.93億元,同比增長8.56%;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營業收入18.86億元,同比增長20.37%。

房地產業

2014年,全區房地產業企業全年營業收入78.13億元,同比增長26.37%。全年上繳稅收33.50億元,同比下降10.72%,占全區稅收總收入的比重為12.85%。2014年,住宅新開工項目為0,住宅竣工面積11.87萬平方米。全年累計預售商品房34套;預售面積0.71萬平方米,其中商業辦公面積0.31萬平方米;預售總額4.50億元。累計銷售商品房291套;銷售面積3.97萬平方米,其中商業辦公面積1.61萬平方米;銷售總額14.59億元。

2014年末,區域內共有各類房屋面積1761.3萬平方米,其中:居住房屋面積819.3萬平方米,非居住房屋面積942萬平方米。各類房屋中,八層以上的房屋共有514幢,其中商務樓宇122幢;建築面積1219.16萬平方米,其中商務樓宇面積494.87萬平方米。

對外貿易


2014年,全年海關進出口總額26.28億美元,同比增長1.63%。其中:海關進口13.97億美元,同比增長1.96%;海關出口12.31億美元,同比增長1.2%。

2014年,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項目147個,同比下降11.4%。協議引進外資金額17.49億美元,同比下降46.1%,其中:合同外資金額8.0億美元,同比下降55.2%。外商直接投資資金到位額17.33億美元,同比增長2.25倍。

2014年末,入駐靜安區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投資性公司達到27家。[5]

社會事業

醫療衛生

截至2015年,區內共有衛生機構290家。其中,公立醫療衛生機構117家,內設醫療機構54家,民營醫療機構119家。

新靜安區將依託區域內的華山醫院、華東醫院、兒童醫院、第一婦嬰保健院、第十人民醫院、中醫醫院等著名三級甲等醫院,不斷完善醫療聯合體,讓居民能夠更便捷的享受專業診療服務。我們將繼續推進社區衛生綜合改革,積極推廣家庭醫生模式,為簽約居民開展健康管理服務。我區彭浦新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臨汾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石門二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評為全國示範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彭浦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嚴正被評為2014年度中國最美醫生和首屆上海市十佳家庭醫生。

今後,靜安區將把靜安區中心醫院、靜安區閘北中心醫院和市北醫院分別打造成新靜安區南部、中部和北部的區域醫療中心,為居民提供常見病、多發病的優質醫療服務。針對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特點,靜安區還將加強對康復、老年護理等短缺醫療衛生資源的配置,依託上海市第三康復醫院、第四康復醫院(籌)和社區康復,深化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提升老年護理服務能力。

文化服務

2014年,全年區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為1.47億元,同比增長19.02%,其中:物質文化遺產維護投入31萬元。年末全區擁有各類文化場館149個,其中:公益性文化場館19個。人均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0.475平方米。全年組織各類群眾文化活動21568次,同比增長96.02%。

2014年末,全區擁有公共圖書館8個,其中:街道級6個。公共圖書館藏書總量81.4萬冊(件)。擁有電影院5個,全年放映場次28179場,觀眾達93.87萬人次。擁有劇場10個,全年演出場次4834場,觀眾達128.2萬人。全年扶持原創劇目3個。

體育運動

截至2009年,區內共有社區健身苑點140處,社區公共運動場3處,社會體育指導員569名,300多個健身團隊活躍在全區各街道社區和商務樓宇,已連續7年舉辦全市首創的商務樓宇運動會。2009年,靜安區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

2014年末,全區各類體育場館面積為19.56萬平方米,其中:公益性體育場館面積14.19萬平方米。人均擁有體育場館面積達0.75平方米。全區體育人口比率達48.8%。

2014年,全年區財政對體育事業的業務經費投入3955.87萬元,同比增長7.02%。全年組織各類國際體育交流活動4場,參加人數1.20萬人。全年舉行各類全民健身活動265場。全年舉辦各類體育競賽活動20場次。

精品教育

靜安區擁有公辦教育機構169個,其中,中學48所,小學43所,幼兒園55所,區屬全日制高職1所,業餘大學1所、中等職業學校2所,其他教育事業單位19個。公辦教職工總數為10654人(其中一線教師7740人)。民辦教育機構28個(含1家部隊辦、1家集體辦),其中,中學7所,小學4所,幼兒園17所。全區在校學生總數為96400餘人(其中高職近4000人,中職1900餘人,高中11000餘人,初中23200餘人,小學34400餘人,學前21800餘人)。靜安區曾先後獲得「全國幼兒教育先進區」、「全國義務教育先進區」、「全國雙基教育先進區」、「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區」、「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全國社區教育示範區」、「全國活動課程教學實驗區」、「全國信息技術教育實驗區」、「全國民族團結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目前,全區正努力打造學前教育精品化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化發展、高中教育特色化發展和市民教育多元化發展的大教育格局。

科技創新

2014年,全年專利申請數共741件,同比下降12.2%。其中:發明專利316件,同比下降3.07%。全年各類技術合同項目數共137個,同比下降11.04%。各類技術合同成交金額4.52億元,同比增長80.95%。

2014年末,全區共有科普教育基地10個。全年共組織各類科普講座768場,舉辦各類科普展覽37場,舉行各類科普宣傳活動36場,舉辦青少年科技競賽85場。全年科普活動覆蓋率達90%。[6]

名勝古蹟

基督教懷恩堂

創建於光緒二十六年,創始人之一戚慶才牧師為全國三自愛國運動發起人之一。最早教堂坐落在虹口四川北路,八一三事變後,遷到王家沙花園(今北京西路),後有遷至陝西北路口平安大戲院二樓,1941年遷址至如今的陝西北路375號。1958年實行聯合禮拜,懷恩堂成為靜安區唯一的聯合禮拜教堂。1994年,被市政府列為市級建築保護單位。因年久損壞,1998年起在靜安區基督教兩會的領導下(靜安區基督教三自愛國會主任戚長毅是戚慶才牧師的兒子,是修復工程的主要負責人),進行修建,2002年全部竣工。現大堂可容納信徒1300多人。靜安區現有基督教信徒9000多人。

懷恩堂地處靜安南京路商業商務金三角,其旁邊是宋氏故居。還有教堂修復以後,前來禮拜的海外人士逐漸增多,影響進一步擴大,已成為上海基督教外事接待的主要窗口之一。

基督教新恩堂

坐落於烏魯木齊北路25號的新恩堂為懷恩堂的分堂。原為外國人造的非主流教派公共禮拜堂,稱為「萬國教會」,1962年起稱新恩堂。文革中被占。恢復宗教活動後,除了每個星期日上午的聚會外,還有下午的擘餅聚會和粵語禮拜。

小德肋撒

坐落於大通路(今大田路),故又稱大通路天主堂。建於1920年。小德肋撒為法國里泉爾聖衣院的隱修女,去世時僅24歲。他的自傳《靈心小史》,曾被譯為中文。1925年,被羅馬教皇列為聖女。上海天主教區為紀念她,修建此堂。1993年恢復活動至今。

小德肋撒天主堂為羅馬式建築風格,內有寬敞的樓宇圍廊,祭台上方有圓形穹隆,窗戶與斗拱均呈半圓形。堂內裝飾精緻,柱子、地磚、燈罩等標有紀念小德肋撒玫瑰圖案的特殊標誌。文革中被群益無線電廠所占,將教堂隔為三層。靜安區現有天主教徒300多人。

上海佛教居士林

位於常德路418號,是佛教在家居士舉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最早創建於1908年,林址在錫金公所(今海寧路),後曾遷於哈同路(今同仁路),1956年與其他居士團體合併後遷入今址——覺園。覺園,原名南園,建於1910年,系民族資本家、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創辦人簡照南、簡玉階兄弟的私家花園。後捐於佛教。覺園內建有寺院式殿宇三進,邊上有香光堂,法寶館等建築。園內原有九曲橋、假山、天橋、湖心亭、石碑等。

圓明講堂

位於延安西路434號,系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由當代愛國高僧圓瑛法師於1935年秋創建。其名一取佛教的最高理論「圓遍十方,明照法界」之意;二取佛門排行,取圓瑛和弟子明暘的前字組成。現圓瑛大師紀念堂所處的老樓由弟子顧蓮成夫婦捐贈。後建新樓為美麗圓酒店興建時同時建造。圓明講堂已購下旁邊的照相機四厂部分廠房,不久將進行改建,並將老樓拆除後建為綠地。

靜安寺

靜安寺始建於三國東吳赤烏十年(公元247年),初名滬渡重玄(元)寺,寺址位於吳淞江(今蘇州河)邊,唐代該寺曾更名為永泰禪院,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始名靜安寺。宋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因寺址靠近江岸,寺基有傾圮危險,遂遷址至蘆浦沸井浜畔,即今寺址。

歷史上,靜安寺屢經興廢。1946年,主持德悟建成一幢印度阿育王石幢,並疏浚湧泉,整修全寺殿宇。解放後,市人民政府將靜安寺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與1951、1954年2次撥款共2萬多元對寺進行修復。1953年,主持持松在寺內復興自唐以來失傳已久的全國唯一的真言宗(密宗)壇場。1983年,國務院確定靜安寺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1984年,成立靜安寺修復委員會,人民政府撥專款30萬元,重新對靜安寺進行修復,至1990年基本修復完成。1998年,結合地鐵二號線建設,靜安寺又重新進行規劃改建。現已建成鐘鼓樓、山門、東、西廂房和大雄寶殿基座。預計到2007年,靜安寺將完成建國後的第四次重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靜安寺流傳下了大量珍貴的文物和歷史傳說,最著名的有「靜安八景」,即:赤烏碑、陳朝檜、蝦子潭、姜京台、滬瀆壘、湧泉(天下第六泉)、蘆子渡、綠雲洞。至今,寺內收藏有歷代名人字畫、雲漢昭回執閣碑、明朝洪武大鐘鶴宋礎等。

現任方丈慧明法師是建國後繼德悟、淦泉、度寰、真禪後的第五任方丈。他是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國佛協常務理事、上海市佛協副會長、上海佛學院院長。為建設好靜安寺,他提出了人生四大目標:一是改建靜安寺,提出了「把一個更宏偉更壯麗的靜安寺獻給21世紀」的口號;二是校勘佛教大藏經,並將校勘後的藏經進行石刻,傳與後世。為完成此宿願,它目前正在復旦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並準備攻讀博士生後去國外繼續深造。為了完成校勘任務,他積極籌劃成立佛教藏經研究員,期望匯集有心研究藏經的專業人士和佛教界人士,共同一起完成此宏願;三師發起了「百萬心愿鑄金身」募化活動。準備花若干年時間,集百個國家、百萬信眾之心愿,在靜安寺鑄造一尊用純金2噸的釋迦牟尼佛像(捐款人數已近13萬、涉及40多個國家),還將在靜安寺大雄寶殿鑄造一尊用銀10噸的銀佛;四是終身奉獻佛教,研讀佛經,普度眾生。[7]

著名人物

周璇(1918-1957)江蘇常州人,原名蘇瑛,童年被賣給周姓人家作養女,1937年因在《馬路天使》中飾演賣唱歌女小紅而蜚聲影壇,八一三凇滬抗戰後,參加話劇《保衛蘆溝橋》的演出,後隨上海劇藝社赴菲律賓宣傳抗日救亡。1938年入上海國華影業公司,主演《孟姜女》、《天涯歌女》、《孟麗君》等十餘部影片,1947年主演《憶江南》、《夜店》。後去香港主演《清宮秘史》。1950年回滬,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參加拍攝《和平鴿》,因病未竟,後病逝於上海。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中國教育家。字鶴卿,號 民。浙江紹興人。清光緒進士,翰林院編修。曾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1902年與蔣觀雲等發起組織中國教育會,創辦愛國學社和愛國女學,宣傳民主革命思想。1904年與陶成章等組織光復會,被舉為會長。次年參加同盟會,為上海分會會長。1907年赴德留學。1912年1月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1915年在法國與李石曾、吳玉章等倡辦留法勤工儉學會。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提倡「學術自由」,主張對新舊思想「兼容並包」,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祥地。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被迫辭職。1927年任國民黨政府大學院院長,後改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九一八事變後,主張抗日,又於宋慶齡、魯迅等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著作編為《蔡元培全集》等。

朱屺瞻

朱屺瞻(1892-1996)江蘇太倉人,自幼喜繪畫,早年入上海圖畫美術學院學習西洋畫,後在該校任教。先後與王濟元,潘玉良等創辦「藝苑繪畫研究所」,與徐悲鴻、汪亞塵等發起組織「默社畫會」。抗日戰爭時期,謝絕社交活動,埋首於中西畫研究,漸形成縱放豪氣、蒼鬱雄渾之畫風,建國後,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兼職教授。七十年代,聲譽大增。其作品構思精巧、用色大膽、筆墨淋漓、富於奇趣,有《朱屺瞻畫選》、《癖斯居畫譚》等,

郭樂

郭樂(1874-1956)廣東香山(今中山)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去澳大利亞謀生,二十三年辦永安果欄,後淅致富。三十三年愛香港創辦永安百貨公司,任總監督。1913年籌建上海永安百貨公司,1918年正式開業。1939年去美國,在紐約。舊金山設立永安分公司,上海永安公司由其弟郭順主持,後在美國去世。

阮玲玉

阮玲玉(1910-1935),中國早期影星,原名阮鳳根,學名阮玉英,廣東香山(今中山)南朗左步關村人,1910年4月26日出生於上海。新閘路上的沁園村9號,是一代紅星阮玲玉故居,

孫景璐

孫景璐(1923-1989)上海人,生於北京,原名肇新,1938年參加唐槐秋的中國旅行劇團,來滬從事話劇活動,是年底入中華藝術劇社,在影片《孤獨天堂》中飾演角色。1940年再度加入中國旅行劇團,主演《洪宣橋》、《復活》、《阿Q正傳》、《日出》、《雷雨》、《原野》、《大雷雨》等劇,並拍攝《紅杏出牆記》、《國色天香》等影片,1947年在香港演出《風雪夜歸人》、《國魂》等影片。1951年回上海,1952年加入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方珍珠》、《山間鈴響馬來幫》、《喬老爺上轎》等影片,並經常參加話劇演出。1978年後參加《愛情啊,你姓什麼》、《喜盈們》等影片拍攝。

胡蝶

胡蝶(1907-1989)女演員。原名胡瑞華。原籍廣東鶴山,生於上海。幼年跟隨在京奉鐵路任總稽查的父親遷居天津、營口、北京等地。1924年回上海,入上海中華電影學校第一期演員訓練班,結業後參加無聲片《戰功》的拍攝。後相繼在友聯、天一等影片公司主演《秋扇怨》、《梁祝痛史》、《鐵扇公主》等二十餘部古裝片。1928年入明星影片公司,曾主演《白雲塔》、《火燒紅蓮寺》、《啼笑因緣》、《空谷蘭》等影片。後主演中國第一部蠟盤配音片《歌女紅牡丹》,以及《狂流》、《脂粉市場》、《鹽潮》等左翼影片。1933年在有聲片《姊妹花》中兼飾一對性格迥異的孿生姐妹。1935年參加中國電影代表團出席莫斯科國際電影展覽會,並隨團赴德、法、英、意等國電影界考察。八一三事變後去香港,主演《胭脂淚》、《絕代佳人》等影片。後至重慶居住。抗戰勝利後復去香港,一度經商,並曾主演《某夫人》、《青春夢》、《明月幾時圓》等影片。1967年息影,定居加拿大。

榮譽記錄

2018年11月17日,靜安區被評為2018年度《中國國家旅遊》最佳休閒旅遊目的地。

2018年12月18日,民政部公布確認第三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結項驗收結果:靜安區實驗區圓滿完成各項實驗任務,結項驗收結果為「合格」。

2020年11月,入選中央文明辦公布的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名單。

相關視頻

靜安寺之上(航拍靜安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