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爱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張愛玲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小說家。祖籍河北丰润,生於中華民國上海公共租界。本名张煐,後因入學需要,母親黃逸梵(又名黃素瓊)以英文名Eileen譯音,易名愛玲。

張愛玲的祖父母分别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张佩纶李鸿章的長女李菊藕。父亲張志沂,生母黃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孫女,即前桂平梧鬱道黄宗炎的女儿,繼母孫用蕃是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孫寶琦的女兒。张爱玲出生名门,受到了极好的教育,特別是當代處於中西合併 價值觀的形成。上海淪陷时期,陸續發表《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锁记》等中、短篇小说,震動上海文壇。1952年张爱玲以完成未完成的学业为名离开中国大陆,其后赴美。在美国期间翻译了清代吳語小说《海上花列傳》(韓邦慶所著),又寫了文學評論《紅樓夢魘》。張愛玲一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漂泊于上海香港天津美国各地,最后在美国定居,并於1960年取得美国国籍。早在之前,1956年时,张爱玲就已经和大自己36岁的德裔美国人赖雅结婚,赖雅逝世后,张爱玲在美国终老,1995年9月8日,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去世于美国加州洛杉磯市西木區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享壽74岁。[1]

張愛玲一生游走中國各地,自謂「我的上海話本來是半途出家,不是從小會的。我的母語,是被北邊話與安徽話的影響沖淡了的南京話」。[2][失效連結]

家世


視頻

《凤凰大视野》20150327 《家国梦影 民国名媛往事》05 张爱玲

生平

天津的童年

張愛玲本名张煐,于1920年9月30日[3][4](农历八月十九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麥根路313号(今静安区康定东路87弄,临近苏州河,周边整个街区是鸿章纺织染厂)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張佩綸(1848-1903年,河北丰润人)是清末名臣,北洋大臣李鴻章的女婿;祖母李菊耦(1866-1916年)即李鴻章的长女。父親张志沂(1896-1953年)是典型的遺少,母親黄素琼(1893-1957年)則是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较为欧化[5]。張愛玲只有一个弟弟张子静(1921年12月11日-1997年10月12日),圣约翰大学肄業后先任职于银行,后来担任上海郊区中学英文教师。

1922年,張愛玲2岁时,张志沂任天津津浦铁路局英文秘书,全家搬家到天津32号路61号大宅[6]

1924年,4岁的張愛玲進入私塾學習。同年,張愛玲的姑姐张茂渊(1898-1991)赴英国留学,母亲黄素琼改名黄逸梵,撇下子女陪同前往。张志沂遂将所纳之外室接到家中,并沉迷于鸦片

上海的青春

1928年,黄素琼从英国回国,張家搬回上海。

1930年,張煐被改名為張愛玲,這是為了上中學報名方便。“愛玲”為英文“Eileen”的譯音。同年,張愛玲的父母離婚,張愛玲跟随父亲生活,居住在宝隆花园(今延安中路740弄10号),張愛玲的母亲黄素琼和姑妈张茂渊住在法租界白尔登公寓(今陕西南路213号)。

1931年,張愛玲进入上海白利南路(今长宁路1187号)美國聖公會所辦的貴族學校聖瑪利亞女中就讀。并且开始阅读《红楼梦》。

1932年,張愛玲在該校的校刊上發表了她的短篇小說處女作《不幸的她》。1933年,在該校刊發表她的第一篇散文《遲暮》。

1934年,張愛玲的父親张志沂与民国政府前總理孫寶琦的女兒孙用蕃(三十六岁)在國際飯店舉行婚禮,同時,張愛玲和弟弟張子靜,也在繼母孫用蕃的虐待下長大,張愛玲曾因為父親聽信繼母的讒言而痛打她一頓,並掏出手槍揚言要殺死她,有一次她的弟弟張子靜打碎了一塊玻璃,就被繼母毒打一頓,此時張愛玲完成《摩登紅樓夢》,父親张志沂為之撰回目。

1937年,在一些刊物上發表了多篇小說,並在這一年從中學畢業。

1938年,張愛玲與繼母和父亲發生口角衝突后,離家出走投奔生母黄素琼。

1939年,她获得伦敦大学獎學金,准备前往留学,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改入香港大學文學院[7]。在香港大学求学期间,张爱玲结识终生朋友,斯里兰卡裔女子炎樱(Fatima Mohideen)。张爱玲在书對炎樱中有多次描寫,并录下一些炎樱语录。

上海女作家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到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

1942年,張愛玲不得不中斷學業,回到上海。她就读于圣约翰大学,但是两个月后就因为经济窘困辍学,这时她选择從事文學創作為生。当时她租住赫德路爱林登公寓(常德公寓,現址上海市常德路195號)51室(1942年迁至65室),与姑母张茂渊为邻。

最初她为英文报刊撰写影评,1943年春,張愛玲见到了上海著名作家和编辑周瘦鹃,获得赏识,在1943年和1944年的两年中,得以连续發表多篇轰动性的中短篇小说,包括《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锁记》等,在沦陷时期的上海一举成名。

1944年,張愛玲结识汪精卫政权宣传部次长、作家胡蘭成,并与之交往。1944年8月,胡兰成与第二位夫人離婚后,与張愛玲在上海秘密結婚(婚礼上只有炎樱和胡蘭成的侄女胡青芸在场)。“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前两句是出自张爱玲之手,后两句出由胡兰成所撰。不久,胡兰成前往武汉办报,在医院期间诱惑了一名17岁的护士周训德,并与之同居。

一年之后,1945年8月,日本投降,胡蘭成化名张嘉仪,逃亡到浙江温州,任教于温州中学。在流亡期间,胡蘭成与范秀美同居。1946年2月,张爱玲曾前往温州探视。

1946年,张爱玲与电影导演桑弧合作写作剧本,颇为成功。

1947年6月10日,张爱玲写信与逃亡中的胡兰成分手。

1949年上海政权更替共产党执政后,张爱玲留在上海。

1950年夏,张爱玲曾经参加上海文艺代表团到苏北农村参加土改两个月时间,但是由于无法写出政府要求的“歌颂土改”的作品,颇感困惑。她感到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加之与胡蘭成的关系,面临政治方面的压力。于是在1952年7月,声称“继续因战事而中断的学业”,只身离开中国大陆,遷居到香港[8]

香港期间

张爱玲在香港期间,任职于美國新聞處(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開始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小說的故事是“土改”時期农民处境的艰苦。由於作品與當時中共的主流格調不合,被作為“毒草”而批判。在大陸文學界,張愛玲也因此長期被作為反面典型,直到三十年后改革開放之後才有所改觀。

張愛玲在香港期間結識畢生摯友鄺文美宋淇。在宋淇力捧下,成為電懋的編劇主力之一。編劇收入成為張愛玲往後八年的主要經濟來源。

美国时期

1953年,張愛玲離開上海的次年,她的父親张志沂在租住的上海江苏路285弄28号吴家小客厅去世,终年57岁。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

1956年3月到6月,生活窘迫的張愛玲居住在新罕布什尔州彼得堡麦克道威尔文艺营MacDowell Colony),在此她結識了65岁的左翼劇作家賴雅(Ferdinand Reyher)并怀孕,同年8月14日,两人結婚。

1957年,張愛玲的母亲黄素琼在英国伦敦去世,终年64岁,張愛玲没有前去出席葬礼。

1960年7月,张爱玲成为美国公民。

1961年,張愛玲到香港和台灣寻求机遇,这是她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訪台灣,曾與其表姪女張小燕會面[9]。張愛玲先到台北,由名畫家席德進帶她四處看訪,又在作家王禎和的陪同下到花蓮觀光[10]本世紀初,張愛玲一篇描寫台灣遊記的《重訪邊城》中文手稿曝光,這是目前僅見的張愛玲唯一一篇描寫台灣的文章。

賴雅不断中风,最终瘫痪卧床,于是张爱玲从香港回到美国照顾丈夫。

张爱玲在美国翻译清代小说《海上花》,或写作回忆旧上海的作品,而賴雅为左翼作家,两人的作品均不为美国主流社会接受,因此他们夫妇生活颇为窘迫。后来依靠台湾《皇冠》出版集团再版其1940年代的小说抽取版税维持生活。

1967年10月8日,賴雅去世,張愛玲獲邀擔任美國雷德克里芙學校駐校作家,並且開始將清朝的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翻譯成為英文

1969年,張愛玲移居加州旧金山湾区,应陈世骧教授之邀,受聘於伯克利加州大學的中国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担任高级研究员(Senior Researcher),并展开对中国共产党的专用术语、《红楼梦》等课题的研究。[11][12][13]

1971年,陈世骧教授逝世,张爱玲也从伯克利离职。[11][12][14]

1973年,張愛玲定居加州洛杉磯,晚年於寓所深居簡出。

1983年,張愛玲的《海上花列传》官話翻譯本以《海上花開》、《海上花落》兩部式形式出版。潘飞论,张爱玲晚年生活放在两件事情上:一是研究《红楼梦》,二是翻译《海上花列传》,张爱玲“将那种嗲声嗲气的吴语对白,悉数转换成了地道的晚清官话。同时,爱玲对于《海上花列传》最大的贡献就是为作品中出现的晚清服饰、欢场行规、上海的风土人情都做了很多准确详尽的注解。”[15]

1991年,张爱玲的姑母张茂渊在上海去世,终年93岁。(张茂渊1901年生于上海嘉定,先生李開第1900年12月生于福建省寿宁县清源乡赤阳头村)。

1995年9月8日,張愛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於加州洛杉矶西木区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終年75歲,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其遺囑云:「儘速火化;骨灰灑於空曠原野;遺物留給宋淇夫婦處理。」同年9月19日,林式同遵照其遺願,將她的遺體在洛杉機惠提尔玫瑰崗墓園火化,没有举行公开葬礼。同年張之忌辰日(9月30日),林式同與幾位文友將其骨灰撒在太平洋。遺物則由友人宋淇鄺文美夫婦處理,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張愛玲生前遺產共有美元存款約兩萬八千餘元。[16]

1997年宋淇去世。

1997年,旅美學者張錯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成立“張愛玲文物特藏中心”,得到宋淇遺孀鄺文美的同意,送了兩箱張愛玲的遺稿給南加大圖書館,其中有《海上花》的英譯未定稿。

1997年10月,張愛玲终生朋友炎樱在纽约去世。 10月12日,張愛玲唯一的弟弟张子静终身未婚,亦在上海江苏路去世,终年76岁。張愛玲和张子静均无子女,但张爱玲曾经怀过赖雅的儿子,无奈因为生活拮据而流产。

2007年鄺文美去世。宋淇與鄺文美的兒子宋以朗成為張愛玲遺產執行人。

創作年表

張愛玲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3年到1945年

1943年到1945年,张爱玲在沦陷区的上海创作了一批重要的作品。其中《傾城之戀》原载于1943年9、10月上海《杂志》月刊第十一卷六期七期,《金鎖記》则原载于1943年11月、12月上海《杂志》月刊第十二卷二期三期。

1946年到1949年

1946年,张爱玲与电影导演桑弧合作,写作了《不了情》、《太太万岁》等剧本。

1948年,张爱玲發表《十八春》(後來改名為《半生緣》)。

1949年到1952年

1949年,中共佔領上海,张爱玲选择留在上海继续创作,同年用笔名梁京在上海《亦报》上发表了小说。

1950年七月,张爱玲参加了上海第一届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

1951年,《十八春》(《半生缘》原本)由上海《亦报》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同年11月4日至次年(1952年)1月24日,中篇小说《小艾》由《亦报》出版社第三版发表。

1952年,张爱玲离开中国大陆,来到香港完成未完成的学业。此后,张爱玲在美国驻香港新闻处工作。并写了写电影剧本《小儿女》、《南北喜相逢》。还翻译外国小说《老人与海》、《爱默森选集》、《美国七大小说》等。

1952年到1955年

1954年,张爱玲在香港发表两部长篇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小說的故事背景是“土改”時期。由於作品與當時中共的主流格調不合,被作為“毒草”而批判。在大陸文學界,張愛玲也因此長期被作為反面典型,直到改革開放之後才有所改觀。张爱玲旅港期間曾居住於北角繼園街輝濃台。

1955年以后

1957年,张爱玲开始為香港電影業鉅子陸運濤的電影懋業公司編寫《情場如戰場》等十部劇本,其中八部被拍成電影,直到1964年同班同學翁美麗飞机失事身亡(符立中(2007)「張愛玲的電影時代」《聯合報》,2007年9月22日至27日)(符立中(2009)《張愛玲與鄺文美》《中國時報》,2009年7月19日)(符立中(2010)「宋淇與張愛玲」《聯合報》,2010年5月23日至24日)。

張愛玲的作品《怨女》、《流言》、《半生緣》及《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於1960、70年代先後由臺北皇冠出版社重新出版。

1961年,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在美國耶魯大學出版《中國現代小說史》,其中以大篇幅介紹張愛玲的著作,並推崇張愛玲的《金鎖記》是中國從古自今最佳中篇小說。這些評論確立了張愛玲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17]

1968年,《十八春》的內容經過修改以後重新定名為《半生緣》,在《皇冠》雜誌、香港《星島晚報》進行連載。

1980年代暢銷海內外。張愛玲小說風格對台灣戰後文壇的小說流派影響深遠。電影劇本有由陳燕燕主演的《不了情》和《太太萬歲》。

1991年,《張愛玲全集典藏版》由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2004年2月,台灣皇冠文化集團在其50周年社慶之際,宣佈推出張愛玲的遺作《同學少年都不賤》,這本突然曝光的著作據稱是張愛玲的最後一部遺稿。其後該書的簡體中文版權也由天津人民出版社獲得。

2005年,皇冠出版社與大陸的書商合作,委託陳子善先生擔任主編,收錄她以往未曾正式結集出版的散文、電影劇作、親筆插畫和個人遺物的照片,輯成新書《沉香》。

2009年2月23日,带有自传色彩的《小團圓》在台湾由皇冠文化出版。[18]随后在港出版,4月在大陆上市[19]

2010年,宋以朗編輯張愛玲、宋淇鄺文美所著的《張愛玲私語錄》在台湾由皇冠文化出版。

2010年為慶祝張愛玲九十冥誕,带有自传色彩的《異鄉記》、《雷峰塔》、《易經》在台湾由皇冠文化出版。

2010年為慶祝張愛玲九十冥誕,由宋以朗贊助,香港浸會大學舉辦張愛玲國際學術研討會,由來自國際近八十位學者參加。

2010年為慶祝張愛玲九十冥誕,台灣舉辦四場張愛玲系列講座,主講人有陳文茜蔡康永韓良露符立中黃建業,由楊澤主持。

2010年為慶祝張愛玲九十冥誕,內地首次舉辦張愛玲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舉行,參加學者專家有陳子善吳福輝宋以朗格非止庵符立中馬家輝

2011年為慶祝張愛玲九十一冥誕,首次舉辦張愛玲紀念音樂會,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曲目由符立中根據張愛玲所編劇突顯張愛玲永恆的文學生命力;也藉由立體活動展的創意模式,展示張愛玲的私人物件及難得面世的手稿與畫作,邀請讀者走進張愛玲的生活空間,親臨神祕又感性的創作人生。

作品

短篇小說

中篇小說

長篇小說

  • 秧歌》. 皇冠文化. ISBN 978-957-33-0539-2, ISBN 978-962-451-021-8. 
  • 半生緣》. 皇冠. 1992. ISBN 978-957-33-0545-3, ISBN 978-962-451-005-8. 
  • 赤地之戀》. 皇冠文化. 1992. ISBN 978-957-33-0540-8, ISBN 978-962-451-004-1. 
  • 怨女》. 皇冠文化. 1991. ISBN 978-957-33-0542-2, ISBN 978-957-33-0539-2, ISBN 978-962-451-006-5, ISBN 978-962-451-021-8. 

散文集

  • 流言》. 皇冠文化. 1991. ISBN 978-957-33-0541-5, ISBN 978-962-451-022-5. 
  • 惘然記》. 皇冠文化. 1991. ISBN 978-957-33-0550-7, ISBN 978-962-451-023-2, ISBN 978-957-33-0550-7. 

学术研究

  • 紅樓夢魘》. 皇冠文化. 1992. ISBN 978-957-33-0547-7, ISBN 978-962-451-058-4. 

翻譯

  • 《小鹿》瑪喬麗.勞林斯著,張愛玲譯,香港:天風,1953年;更名《鹿苑長春》香港:今日世界,1969年[20]
  • 《無頭騎士》歐文撰 ; 張愛玲,方馨,湯新楣同譯,香港:今日世界,1955年,更名《睡谷故事李伯大夢》,1967年[21]
  • 《愛默森選集》道倫編輯,張愛玲選譯,香港:天風,1955年;臺北友聯,1968年[22]
  • 《老人與海》海明威撰; 張愛玲譯,香港:中一,1955年[23]
  • 《美國散文選》夏濟安選編 ; 夏濟安,張愛玲同譯,香港:今日世界,1958年[24]
  • 《歐文小說選》,香港:今日世界,1963年[25]
  • 《愛默森文集》,道倫編輯,張愛玲譯 ,香港:今日世界,1963年
  • 《美國詩選》愛默森等撰,林以亮編選,張愛玲等譯,香港:今日世界,1963年[26]
  • 《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林以亮、張愛玲、于梨華、葉珊譯,香港:今日世界,1967年
  • 《海上花開》韓邦慶著(吳語) ,張愛玲註譯(國語),臺北:皇冠文化,1992年
  • 《海上花落》韓邦慶著(吳語) ,張愛玲註譯(國語),臺北:皇冠文化,1992年

Category:女性翻譯家

电影剧本

  • 不了情》(1947年)
  • 哀樂中年》(1949年)
  • 太太万岁
  • 《情場如戰場》(1957年)
  • 《人財兩得》(1958年)
  • 《桃花運》(1959年)
  • 《六月新娘》(1960年)
  • 《南北一家親》(1962年)
  • 《小兒女》(1963年)
  • 《一曲難忘》(1964年)
  • 《南北喜相逢》(1964年)
  • 紅樓夢》(為電懋影業公司所寫,分上、下集,未有拍成)
  • 《魂歸離恨天》(為電懋影業公司所寫,未有拍成)

其他

  • 回顧展1》. 皇冠. 1991. ISBN 978-957-33-0543-9, ISBN 978-962-451-007-2. 
  • 回顧展2》. 皇冠. 1991. ISBN 978-957-33-0544-6, ISBN 978-962-451-008-9. 
  • 續集》. 皇冠文化. 2003. ISBN 978-957-33-0551-4, ISBN 978-962-451-170-3. 
  • 小團圓》. 臺北、香港/内地: 皇冠文化/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09. ISBN 978-957-33-2520-8; ISBN 978-7-5302-0998-1. 

改編作品

電影

  • 曾改編成電影
  • 曾改編成電影
  • (又名《十八春》):曾改編成電影
  • 曾改編成電影

電視劇

  • 曾改編成電視劇
  • 曾改編成電視劇
  • 曾改編成電視劇,(被 Karen S. Kingsbury 翻譯成英文作品 《Half a life long romance》Penguin. 2014. ISBN 978-0-141-18939-0.)

京劇

  • 2005年國立國光劇團改編成京劇

张爱玲研究

1944年5月,《萬象》月刊第三年第十一期發表了傅雷(筆名迅雨)的《論張愛玲的小說》的評論文章,成為評論張愛玲小說評論文章的奠基之作。胡蘭成曾經於1945年5月在《雜誌》月刊發表對張愛玲小說的評論《評張愛玲》。

1961年,哥伦比亚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夏志清出版《中國現代小說史》,高度评价张爱玲,认为《金锁记》“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出色的中篇小说”。

1996年,中國時報在5月25至27日期間舉行了「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與會者包括兩岸及海外學者。

相關書籍

  • 李振聲、張新穎. 《張愛玲作品欣賞》.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4. 
  • 王朝彥魯丹成. 《蒼涼的海上花:張愛玲創作心理硏究》. 中国地質大學出版社. 2001. 
  • 陳永健. 《初挈海上花:評張愛玲國譯本〈海上花列傳〉的小說藝術》. 臺灣大地出版社. 1997. 
  • 林幸謙. 《荒野中的女體:張愛玲女性主義批評》.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 
  • 王光東 主編. 《解讀張愛玲經典》. 花山文藝出版社. 2004. 
  • 劉鋒傑. 《想像張愛玲:關於張愛玲的閱讀研究》.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 周芬伶. 《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 台灣遠流出版. 1999. 
  • 黃德偉 編著. 《閱讀張愛玲》.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 1998. 
  • 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 編. 《再讀張愛玲》.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2. 
  • 陳子善 編. 《張愛玲的風氣:1949年前張愛玲評說》.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4. 
  • 淳子. 《張愛玲地圖》. 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 ISBN 9570518774. 
  • 魏可風. 《張愛玲的廣告世界》. 臺灣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2. 
  • 李岩煒. 《張愛玲的上海舞臺》. 臺灣未來書城股岩有限公司. 2004. 
  • 鄭樹森 編選. 《張愛玲的世界》. 臺灣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9. 
  • 陳炳良. 《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 臺灣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1983. 
  • 子通、亦淸 主編. 《張愛玲評說六十年》.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01. 
  • 于青、金宏達 編. 《張愛玲硏究資料》. 海峽文藝出版社. 1994. 
  • 劉紹銘. 《張愛玲的文字世界》. 台灣九歌. 2007. ISBN 978-957-444-425-0. 
  • 陳子善 編. 《說不盡的張愛玲》. 台灣遠景. 2001. ISBN 9573906678. 
  • 李黎 著. 《浮花飛絮張愛玲》. 台灣印刻. 2006年11月初版. 
  • 蘇偉貞 主編. 《魚往雁返:張愛玲的書信因緣》. 台灣允晨文化. 2007年2月初版. 
  • 劉澍、王綱. 《張愛玲的光影空間》.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012-3312-0. 
  • 符立中 著. 《上海神話--張愛玲與白先勇圖鑑》. 台灣印刻出版社. 2009. ISBN 978-986-6631-56-6. 
  • 庄信正. 《张爱玲来信笺注》. 2008. 
  • 苏伟贞. 《长镜头下的张爱玲》. 2012. 
  • 宋以朗、符立中 主編. 《張愛玲的文學世界》. 北大百年講堂學術會議論文集. 2013年1月. 
  • 夏志清.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2013年3月. 

關於張愛玲的文學作品

为了纪念张爱玲,作曲家闫月等花费了两年时间,创作了大型同名歌舞剧《张爱玲》,于张爱玲的九十冥誕的那一年-2010年10月21日~10月31日在北京首演,2013年5月14日-23日又在北京大隐剧场重演,此次重演連開了10场,並增加了许多新音乐,成了一大看点。

與同時代上海女作家的比較

张爱玲在上海时,喜歡特別服裝。当时在上海漫画家文亭所绘的“上海女作家三画像”中,给同时期在上海活跃的著名女作家苏青潘柳黛的定义分别是“辑务繁忙的苏青”和“弄蛇者潘柳黛”,而张爱玲的特征则为“奇装炫人”。

中華民国时期,张爱玲、苏青关露潘柳黛是蜚声上海文坛的四大才女,成为上海滩灯红酒绿文化的牺牲品和达官贵人的玩物。同一时期,上海还有一大批“小姐作家”。她们相互之间作矜持状,各自谈及同时代的女作家,都流露自傲,各不相让:“目前女作家的作品,我不大读”,“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看”,……。苏青与张爱玲则互唱互和彷彿唱双簧:“只看张爱玲”(苏青语),“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心甘情愿的。”(张爱玲语)。潘柳黛在《论胡兰成论张爱玲》中,对胡兰成说张爱玲有贵族血液(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尖刻地讥讽这关系就好像太平洋里淹死一只老母鸡,上海人吃黄浦江的自来水自称“喝到鸡汤”的距离一样,以上海人脑筋之灵,不久将来,“贵族”二字,必可不胫而走,随后果真有“贵族排骨面”上市;后来张爱玲到香港,有人告诉她潘柳黛也在香港,张爱玲回答说:“谁是潘柳黛?我不认识。”

参考文献

  1. 張愛玲:「你問我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新浪台灣. 2020-05-28 [2020-08-04]. 
  2. 張愛玲曾向老上海學滬語,上海《天天新報》轉引張愛玲寫的一篇探討《金瓶梅》的文章《「嗄?」?》,2014年1月12日。
  3. 張愛玲手稿見物如見人 港大展覽手稿遺物. 明報. 2007-10-16: A26生活版. 張愛玲入讀港大的報名表,上面的出生日期為(1920年)9月19日,與後來申請美國綠卡時填的9月30日不同。 
  4. 张爱玲<谈色·戒>初稿及珍贵入学照在港展出. 新華網. 2007年10月16日. 
  5. 張愛玲生平表香港電台
  6. 对于张家天津旧居有几种说法:天津英租界32号路(小河道)61号,此路后名上海路,今并入南京路;天津法租界32号路61号,今赤峰道山东路口;英租界31号路61号(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的回忆),即今睦南道和平宾馆附近,张爱玲天津故居的几种说法
  7. 張愛玲(1920-1995)香港電台
  8. 于继增. 张爱玲1952年离开上海前的内心挣扎. 《文史精华》. 
  9. 台綜藝女王張小燕:我的確是張愛玲外甥女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9-02-20.
  10. 丘彥明專文(下):張愛玲在臺灣─妓女坐在嫖客腿上看她-風傳媒
  11. 11.0 11.1 Hoyan, Carole H. F. The life and works of Zhang Ailing : a critical study.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1996. 
  12. 12.0 12.1 张爱玲与陈世骧的争执 江淮时报. epaper.anhuinews.com. [2018-03-31]. 
  13. Eileen Chang. New York Review Books. [2018-03-31] (英语). 
  1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 Memoriam, 1974. texts.cdlib.org. [2018-03-31]. 
  15. 作者:潘飞,《红楼梦》与《海上花列传》 张爱玲的晚年生活 2009年04月02日16:54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16. 张爱玲晚景并不凄凉. 南方都市报. 2013年6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9月11日). 张爱玲有两万八千美金的存款,当时港币汇率是7.75左右,所以张爱玲死后是有二十几万港币,这在当时不算多也不算少,网上有人说她生前贫穷到需拾纸皮来糊口,是无稽之谈。……这里有一张纸条,1996年12月18日,是我妈妈的笔迹,上面写着张爱玲的英文名字E.Chang,计算“绿簿子”(银行外币存款)剩余32万多美金。这不是什么法律认可的证据,因为只是一张字条。按照当年的汇率,那大概是240万港币左右。如果张爱玲当年带这笔存款回中国就是个百万富翁了。今天莫言拿到一百万美元的诺贝尔文学奖金还会给人取笑他在北京买不起一套房子,但在1995年,240万港币在大陆(或香港)不是一个小数目。话至此,澄清了张爱玲晚年的状况。 
  17. 慧眼識張愛玲夏志清病逝. 台灣蘋果日報. 2014-01-01 [2016-06-13]. 
  18. 張愛玲《小團圓》面世 自傳味濃明報
  19. 郦亮. 《小团圆》中文版:将尊重张爱玲的文字. 中国青年报. 2009-03-20 [2009-03-21] (中文(简体)‎). 
  20. 原作:The yearling ,Marjorie Kinnan Rawlings,1896-1953.
  21. 原作: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 Rip Van Winkle 附錄: 關於李伯夫夢 歐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撰
  22. 原作:The protable Emerson 道倫Mark Van Doren1894-1972編輯
  23. 原作:The Old Man and The Sea。Ernest Hemingway1(2899-1961)
  24. 原作:Anthology of American Essays
  25. 原作:The best of Washington Irving
  26. 原作: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