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 |
---|
|
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又稱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是屬國家級規格建制最高、聲名最著、紅色教育資源最為豐富的園林式公墓。位於中國北京市石景山區石景山路9號的一座革命公墓。2014年被國務院增補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八寶山革命公墓占地150畝,位於北京西部石景山區,八寶山南麓,西長安街北側。[2]
目錄
基本信息
- 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所在:北京市石景山區
-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近現代
- 登錄:2014年4月25日(併入第七批)
歷史沿革
剛公祠堂與護國寺
- 八寶山革命公墓的原址為明朝的護國寺及剛公祠堂。
- 明朝時,八寶山南麓有兩座佛寺,分別為護國寺、靈福寺。靈福寺始建於元朝,位於今八寶山革命公墓的東南方向,現在靈福寺前的兩棵古銀杏樹仍立於石景山路北側、玉泉路口西北側。[3]護國寺位於靈福寺西北方向,即今八寶山革命公墓的所在地。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司禮監掌印太監麥福興建了護國寺,同時修葺了護國寺西側的剛公祠堂,立有《黑山會護國寺碑記》,其中在記述麥福購買的七十畝地時,提到護國寺位於靈福寺之東:「東至靈福寺界,西至剛公神道,南至官道,北至剛公墳所。」
- 相傳,剛公祠堂為明朝永樂初年的司禮監太監剛鐵之墓。據學者考證,剛鐵是明朝中後期宦官們曼德拉效應所構造的忠勇人物,作為「宦官祖神」供奉。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重修黑山會墳塋碑》載,正統七年以前,剛鐵墓「有堂……有祀,牌樓、石門之屬,井井其備,歷歲久,入於壞爛。」正統壬戌(正統七年,1442年)內官監太監李德對剛鐵墓進行修葺。弘治三年(庚戌年,1490年),黃珠再次修復,而後司禮監太監覃昌「請於孝廟,令有司致祭,歲以清明為期,著為令典」,由此使這裡正式成為紀念剛鐵的祠廟。[4]
- 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重修皇明故司禮監太監剛公墓記》載,嘉靖六年(丁亥年,1527年),尚衣監太監李某、內官監左少監婁斌在剛鐵墓的神道中興建了一座佛寺;嘉靖九年(庚寅年,1530年),司禮監太監張佐「見梵宇之當道,蔽然目前,甚非所以奠幽靈而慰忠魂,報功德而昭國典也。詢之父老,□曰所無,遂決議遷之□地,以復舊制。」《重修皇明故司禮監太監剛公墓記》中還稱,「故我今日司禮□賢公有正大之□,□梵宇之非。不然,則剛公忠義之心無以慰□,先朝褒崇之典、憫□之意,□夫嗣續諸公景仰之誠舉,無以昭□□後世矣。」嘉靖三十年(辛亥年,1551年)徐階所撰《護國褒忠祠記》稱,「祠為堂若干間……又其旁有寺,屢圮而葺。」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年)《剛祖祠記》載,「司禮監張公佐以寺墓神道前,議□之東南數武,即今護國寺地也。」以上材料說明,明朝嘉靖六年在剛鐵墓的神道中興建的佛寺,很快便於嘉靖九年被司禮監太監張佐遷到剛鐵墓的東南側,即後來的護國寺的所在處。而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年)《重修護國寺碑記》則記載,「……歲清明,以上命享,亦得稱祠。而所稱護國寺者,則由內官監太監李公德始也。嘉靖庚寅,大司禮張公佐撤寺,仍祠會之舊。」此說認為,剛鐵墓稱「祠」之後,正統七年由內官監太監李德設護國寺,後於嘉靖九年被司禮監太監張佐撤銷,恢復該祠舊貌。該說法與上述各碑的說法均矛盾。[4]
- 根據嘉靖三十年(1551年)《黑山會護國寺碑記》的記載,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即庚戌之變發生之年,司禮監掌印太監麥福、內官監掌印太監高忠重建了祠堂三間,並增建兩廡六間、石門一座,同時還在其東南購地興建了護國寺。由此形成了延續至今的祠寺並存的狀態。從此,該組建築合稱為「剛公祠寺」。祠稱「剛公祠堂」,寺稱「護國寺」。至於「褒忠」一詞,嘉靖三十年(辛亥年,1551年)徐階所撰《護國褒忠祠記》稱為「護國褒忠祠」,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馮有經所撰的碑記稱為「褒忠祠」,清朝乾隆、道光等碑均稱「褒忠祠」,僅有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年)碑記稱為「褒忠護國寺剛祖祠堂」。 [4]
- 嘉靖三十年(1551年)《黑山會護國寺碑記》全文稱:[5]
- 此後,萬曆元年(1573年)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重修鼎新」,「復置地二頃一十畝,園圃一區,以為崇奉香火之資」。萬曆十九年(1591年)司禮監掌印太監張誠「復寺,拓祠會之制」,此外「至營房山縣,資修山廠一區、廡十餘楹,又置依寺地六十畝,廬守祠者,以供佛及公」。萬曆二十年(1592年)王家屏所撰碑記中稱,張誠此次恢復護國寺「佛寺之復,匪崇異教,惟是真武助順,三犁奏功,信符感之不虛,明神人之一宗。爰作佛曲,大士羅漢,顯現雲表。此文皇神道之教,而剛公往所欽承者。先寺後寢,倘亦禮公嚴事聖祖之心如一日乎!不然,豈謂清梵賢於祠官之祝,而輒因公以徹冥福哉!」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司禮監掌印太監陳矩、孫隆等人「建舍置地」。清朝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緒、宣統年間均有重修,其中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黑山護國寺碑記》載,「靈福殿東西配殿六間,牌樓一座,則今之所增建也」,可見此次重修擴建規模較大。[4]
- 起初,護國寺是剛公祠堂的附屬建築,到後來剛公祠堂反倒成了護國寺的附屬建築。王家屏所撰的《黑山會重修護國寺剛公祠堂碑記》,已表明該情況。宣統三年(1911年)的《重修黑山護國寺碑記》稱護國寺「凡彩畫者則有靈福殿、三世佛殿、天王殿與褒忠祠。」[4]
- 圍繞剛公祠堂及護國寺,明朝及清朝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宦官墓群,還有宦官組織。弘治八年(1495年)《重修黑山會墳塋碑》稱,「處永樂年間,開國元勛、司禮監太監剛公鐵葬於是,茲後內官內□葬此者不下百數冢。」光緒二十年《故宦官題名碑》中載,清朝中葉之後,管理廟務總管谷丑、領善圓明園首領張成興、杜慶,引善長春宮總管劉進喜,參與修葺的圓明園總管邵文英,乾清宮總管田廷魁等人均葬於此處。[4]
- 《重修黑山會墳塋碑》提到的「黑山會」,本來是剛公祠堂及護國寺所在地的地名。弘治八年《重修黑山會墳塋碑》開頭便稱:「距都城西十八里,有地名黑山會,峰巒抱環……」萬曆壬辰(萬曆二十年,1592年)大學士王家屏所撰《黑山會重修護國寺剛公祠堂碑記》則稱,「若剛公者……葬黑山。黑山者,在燕萬山中,庶幾像祁連……於是諸貴人之從九原者會焉,故稱會。」此處提到的地名變為「黑山」,而「黑山會」則變為宦官公墓的代稱,比喻宦官死後聚集到此相會。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馮有經所撰《重修黑山會褒忠祠碑記》稱剛鐵「卒葬黑山,因為之祠。祠曰褒忠,忠可知己。嗣後中貴人置會其間,歲時以上命致祀如禮,而建寺居僧以守之。」據此則黑山會又成了建立褒忠祠後,宦官在此創設的某種祭祀組織。弘治八年《重修黑山會墳塋碑》、嘉靖十年《重修皇明故司禮監太監剛公墓記》、嘉靖三十年《護國寺記》、嘉靖三十年《黑山會流芳碑記》也都顯示了黑山會是一個宦官組織。[4]
- 清末民初,黑山會已成為宦官養老送終的行業慈善組織。護國寺末代住持信修明(任至1950年該地闢為革命公墓為止)的回憶錄稱:「太監養老義會由明代至今,由來久矣。凡為太監者,無貴賤皆苦人,所以有養老義會之設……故舊都寺廟,多與太監有關係。其純粹養老者,廟亦有二,一在北平市為北長街萬壽興隆寺,一在平西黑山護國寺……凡入會者……三年後准進廟食宿,死亡有棺,為做佛事,葬於公地,春秋祭掃,後死者送先死者,較親族有過焉。」[4]
- 宣統三年(1911年),長春宮總管張蘭福(字祥齋)在此創建同仁院,由於閒散太監生活無着,故「募得共七萬餘金,築院之餘,存儲生息,以為常年經費,俾閒散之貧老者居於斯,養於斯,終於斯,殯於斯。」這裡成為貧窮或年老的閒散太監的世代養老之地。[4]
革命公墓的創建
- 八寶山革命公墓創建於1949年11月。北平和平解放後,遵照周恩來建立革命烈士墓地、教育人民群眾的指示,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吳晗受命建設革命公墓。在吳晗的領導下,北京市迅速成立了公墓籌備組,吳晗親自率人勘察,最終選址在八寶山的護國寺興建公墓。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八寶山的護國寺改建為公墓,並遵照周恩來的意見,將公墓定名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處。據說,公墓的主體建築格局由建築師林徽因設計。
- 1970年,經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北京市革命公墓更名為「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6][7]
- 起初在徵用護國寺及其所轄土地時,北京市人民政府派出三位幹部(一位來自北京市郊區工作委員會,兩位來自北京市公墓籌備組)同護國寺住持信修明進行協商。公墓籌備組人員回到北京市人民政府之後,經反覆研究,迅速擬定了搬遷安置居住在護國寺的太監的方案。隨後,公墓籌備組人員找到信修明,將方案交給他。根據該方案,信修明被安置在北長街萬壽興隆寺太監廟,年老太監安置在琉璃河太監廟,其他太監安置在西斜街太監廟。信修明和太監們見人民政府未將他們趕往農村,且依然將他們安置在太監廟生活,而且還都在北京市內,便接受了安置。[8]
- 以王荷波為首的18人集體墓是八寶山革命公墓的最早入葬者。王荷波是中國工人運動先驅,在北京被張作霖逮捕,於1927年11月18日與其他17人在安定門外遭秘密槍殺,史稱「十八烈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提出要找到十八烈士的遺骨,並儘快安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工作組經過2天挖掘,發現了王荷波的遺骨。隨後,十八烈士的遺骨入葬八寶山革命公墓。[7]
- 1989年六四事件後,中共政府曾經把共和國衛士死亡者的骨灰安放在八寶山公墓,但很快就撤走了這些骨灰。2005年,北京市殯葬管理處透露,北京市已經開始重新規劃八寶山革命公墓,計劃將其建成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座國家公墓。[9]
- 八寶山革命公墓創建,主要用於安葬「我國已故黨和國家及軍隊領導人、民主黨派領導人、愛國民主人士、著名科學家、文學家、高級工程技術人員、革命烈士、國際友人和縣團級以上領導幹部」。1992年,根據北京市人民政府的規定,安葬範圍由原來規定的縣團級以上幹部提高為司局級以上幹部。1996年12月,八寶山革命公墓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7年5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列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6]
- 八寶山革命公墓南臨石景山路,北到八寶山。八寶山革命公墓西側有八寶山殯儀館,為北京市最大的殯儀館。該殯儀館附設的老山骨灰堂位於該殯儀館以西。八寶山革命公墓東側為園林小區。八寶山殯儀館與八寶山革命公墓同屬石景山路9號院。八寶山革命公墓屬於革命公墓。八寶山北麓另有北京市八寶山人民公墓,屬於普通公墓。
- 2019年6月,位於八寶山革命公墓北山主廣場東側、總占地11200平方米的烈士紀念園建成,原烈士骨灰堂中的烈士骨灰也遷葬至烈士紀念園。[10]
建築特色
- 八寶山革命公墓主要分為墓區和骨灰堂兩部分,公墓內遍植松柏。[7]
- 大門:坐北朝南,面臨石景山路,門口有兩尊石獅、四株古柏。大門內有甬道,正對革命公墓骨灰堂大門。[7]
- 墓區:八寶山革命公墓並未根據死者的等級分類建墓,而僅按照逝世時間順序依次建墓。[11]
- 一墓區:位於骨灰堂的東北方,殯葬處辦公樓以北。
- 二墓區:位於公墓西南角,緊鄰八寶山殯儀館的東牆。其北側為八寶山殯儀館的東門。
- 三墓區:位於公墓中央甬道東側,骨灰堂南側。
- 特東八區:位於公墓西北角,緊臨公墓東牆。南北長、東西窄。
- 東八區:位於特東八區西北側,緊鄰公墓北牆。東西長、南北窄。
- 西八區:位於東八區西側,緊鄰公墓北牆。東西長、南北窄。
- 撒放區:兩塊,一塊位於一墓區以北,一塊位於上八區以北。
- 天字區:位於特東八區以南,緊臨公墓東牆。南北長、東西窄。
- 上八區:位於西側的撒放區以南,一墓區以東。
- 下八區:位於天字區以南,緊臨公墓東牆。南北長、東西窄。
- 任弼時墓:位於西八區、東八區及兩塊撒放區之間。
革命公墓骨灰堂
- 位於八寶山革命公墓中央,建於1958年,是由原護國寺第一、二進大殿及配殿改建而成。[11]截至2012年,骨灰堂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共有骨灰室28間。骨灰堂平面對稱,東、西各有一個院落,中間是中一室所在院落。骨灰堂大門開在西路最南端,位於整個骨灰堂的西南角,大門上有「革命公墓骨灰堂」的匾額。骨灰堂的骨灰完全按照死者的生前級別擺放。在28個骨灰安放室中,中一室等級最高,此外有9個安放室存放副部級以上幹部的骨灰。中一室(又稱「骨灰安放一室」或「瞻仰廳」)在整個骨灰堂的正中最北端,位於原護國寺第一進、第二進正殿舊址上,中一室內正中為朱德的骨灰盒(101號),中一室內還有陳毅、林伯渠(已遷出)、董必武、陶鑄、彭德懷(102號,已遷出)、廖承志、李富春、許光達、陳賡(已遷出)、徐海東、溥儀(已遷出)、李宗仁、張治中、傅作義、陳明仁等人的骨灰。整個骨灰堂只對家屬開放,憑骨灰存放證入內。[12]
- 骨灰牆:11面骨灰牆分別位於骨灰堂北、西、東三面,於1988年開始陸續興建。[11]入骨灰堂大門,最先見到的是「紅軍骨灰牆」,牆面刻有「弘揚紅軍精神,建設偉大祖國」,牆上的最後一個編號為1135號。[12]
- 烈士堂:建於1993年。[11]位於骨灰堂西北側,八寶山殯儀館取灰處南側(二者隔有院牆)。烈士骨灰已於2019年遷葬至烈士紀念園。
- 烈士紀念園:建於2019年,位於北山主廣場東側,分為烈士公祭廣場、烈士墓地、景觀區三個部分。
- 殯葬處辦公樓、革命公墓辦公樓:位於骨灰堂以東,單獨形成一個長方形院落,其東側緊鄰革命公墓的東牆。院門有兩個,北側大門設在革命公墓辦公樓西北,南側大門設在革命公墓辦公樓西南。殯葬處辦公樓呈「⌉」形,緊鄰該院落的北牆和東牆,為北京市殯葬管理處的辦公地點。革命公墓辦公樓為八寶山革命公墓的辦公樓,東西長、南北窄,位於殯葬處辦公樓東翼的西側,和殯葬處辦公樓北翼之間夾有一個庭院,革命公墓辦公樓南側也有一個庭院。兩個庭院各有一個大門通向西側,即上述兩個院門。北京市殯葬協會也在該院辦公。
葬地名人(政治級別以生前最高級別為準
建國前逝世的中共人物
- 瞿秋白(臨時中央政治局負責人)
黨和國家領導人
正國級
- 朱 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 彭德懷(國務院副總理,已經遷出)
- 聶榮臻(國務院副總理)
- 羅榮桓(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任弼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 陶 鑄(國務院副總理)
- 李富春(國務院副總理)
- 董必武(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 李先念(國家主席、全國政協主席)
- 陳 雲(中顧委主任、國務院副總理)
- 彭 真(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 宋任窮(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
- 萬 里(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國務院副總理)
- 喬 石(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國務院副總理)
- 李 鵬(國務院總理,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副國級
- 康克清(全國政協副主席,朱德之妻)
- 林伯渠(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已經遷出)
- 謝覺哉(全國政協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 徐特立(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
- 譚震林(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
- 廖承志(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李四光(全國政協副主席)
- 華羅庚(全國政協副主席)
- 薄一波(國務院副總理)
- 習仲勛(國務院副總理,已經遷出)
- 傅作義(全國政協副主席、水利部部長)
- 蕭 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上將,空軍政委、總政治部副主任、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 王維舟(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人物)
- 張廷發(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上將,第十一、十二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委員、空軍司令員)
- 陳 毅(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外交部部長)
- 羅瑞卿(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解放軍總參謀長)
- 徐海東(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
- 黃克誠(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
- 譚 政(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國防部副部長)
- 蕭勁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防部副部長、海軍司令員)
- 張雲逸(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廣西省人民政府主席)
- 許光達(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裝甲兵司令員)
- 姬鵬飛(國務院秘書長、外交部長)
- 耿 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防部長、國務院副總理)
- 張愛萍(國防部長、國務院副總理)
- 方 毅(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國務院副總理)
- 秦基偉(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防部長、北京軍區司令員)
- 楊成武(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北京軍區司令員)
- 楊得志(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
- 張萬年(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
- 黃 華(外交部長、國務院副總理)
- 吳學謙(外交部長、國務院副總理、全國政協副主席)
其他高級幹部
正省部級
非中共政治人物
- 龍雲(衣冠冢,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 賀耀組(交通部長)
- 張瀾(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 司徒美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 謝雪紅(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
- 李宗仁(中華民國副總統、代總統)
- 張治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衛立煌(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 傅作義(全國政協副主席、水利部部長)
- 陳明仁(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
- 舒自清(紅色外貿專家)
- 安娜·路易絲·斯特朗(美國親共記者)
- 史沫特萊(美國親共記者)
- 瑪尼婭·呂思(美國記者,社會活動家,美國共產黨黨員)
其他各界知名人士
- 邵飄萍
- 聞一多
- 徐悲鴻
- 朱啟鈐
- 歐陽予倩
- 老舍(衣冠冢)
- 單士元(故宮博物院院長)
- 謝添(電影導演)
- 李可染
- 陳強(演員)
- 崔嵬
- 許杏虎、朱穎(在五八事件中遇難的光明日報社駐貝爾格萊德記者,合葬)
- 邵雲環(在五八事件中遇難的新華社駐貝爾格萊德記者)
- 閻肅
- 梁思成
- 林徽因
- 陳友仁
- 蕭軍
- 丁玲
- 葉聖陶
- 尚小雲
- 二七大罷工烈士(18人)[13]
- 共和國衛士(18人)[13]
- 抗擊非典疫情烈士(2人)[13]
- 中國維和部隊烈士[13]
骨灰已遷出者
- 華國鋒(遷葬於山西省交城縣卦山南麓華陵)國務院總理、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 彭德懷(遷葬於湖南省湘潭縣烏石寨陵園)國務院副總理
- 愛新覺羅·溥儀(遷葬於河北省易縣華龍皇家陵園)大清國皇帝、全國政協委員
- 賀龍(遷葬於湖南省張家界天子山賀龍公園)國務院副總理
- 陳賡(遷葬於湖南省湘鄉市龍洞鎮)中央軍委委員
- 王樹聲(遷葬於湖北省麻城市烈士陵園)
- 林伯渠(遷葬於湖南省臨澧縣修梅鎮)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習仲勛(遷葬於陝西省富平縣陶藝果林園)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康生(遷葬處不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謝富治(遷葬處不明)國務院副總理
外部鏈接
參考文獻
- ↑ 國務院關於增補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PDF). [2019-12-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8-26).
- ↑ 八寶山革命公墓,北京陵園網
- ↑ 周總理為保古樹改地鐵方案 石景山立碑撰紀,中國網,2008-07-02. [2013-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5).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趙世瑜、張宏艷,黑山會的故事:明清宦官政治與社會,歷史研究2000年第4期
- ↑ 嘉靖三十年刻,黑山會護國寺碑記,載 北京園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匯編(五十五冊),第155頁
- ↑ 6.0 6.1 公墓簡介,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於2013-04-05查閱. [2013-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 ↑ 7.0 7.1 7.2 7.3 八寶山革命公墓(上),千龍網,2011-07-22. [2013-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7).
- ↑ 八寶山革命公墓的由來,中華讀書報,1998年05月27日. [2013年4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2月7日).
- ↑ 北京市規劃擬將八寶山革命公墓建成首個國家公墓,中國新聞網,2005年04月02日. [2013-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7).
- ↑ 八寶山革命公墓烈士紀念園啟用. 北京日報. 2019-06-17 [2019-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4).
- ↑ 11.0 11.1 11.2 11.3 八寶山革命公墓(下) ,BTV在線,2011-07-23. [2013-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7).
- ↑ 12.0 12.1 探訪八寶山:揭秘中共第一代領導人之墓,西安新聞網,2012-08-06. [2013-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7).
- ↑ 13.0 13.1 13.2 13.3 李盛. 讓英魂安睡在祖國心臟——探訪八寶山革命公墓"守墓人". 工會博覽(下旬版) (北京). 2014, (09): 14–16 (Chines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