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愛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愛萍
出生 (1910-09-20) 1910年9月20日(113歲)
四川達縣
逝世 2003年7月0日(2003-07-00)(92歲)
國籍 中國

張愛萍1910年生於四川達縣羅江口鎮張家溝一個農民家庭。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早年在家鄉參加學生運動和農民運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現代國防科技建設的領導人之一,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建國後張愛萍曾就任過華東軍區參謀長、國務院副總理等要職,同時還擔任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黨的中央委員等職務。2003年7月5日,張愛萍病逝於北京。

人物經歷

張愛萍1925年春入達縣中學,開始參加革命活動,任學生會副主席。192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8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任羅江口黨支部書記、臨時縣委委員,積極組織學生、群眾進行革命活動。1929年6月赴上海參加黨的地下工作,任中共上海市閘北區委委員、副書記。曾兩次遭外國巡警和國民黨保安隊逮捕,在獄中進行了堅貞不屈的鬥爭,保持了革命氣節。1929年1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紅14軍1師歷任小隊長、政治指導員、中隊長、大隊長。在攻打老虎莊、泰州的戰鬥中,作戰勇敢,左臂負傷。

1930年底,張愛萍到中央蘇區工作。歷任共青團閩西特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共青團蘇區中央局秘書長,共青團萬(安)太(和)中心縣委書記,共青團江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少年先鋒隊中央總隊部訓練部部長、參謀長、總隊長,中央反帝擁蘇大同盟青年部部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參與創建少共國際師和紅軍後備兵源的組織動員工作,創作了少共國際師師歌歌詞,參與編輯團中央機關報《青年實話》,主編少先隊中央總隊機關刊物《少年先鋒》,發表數十篇文章。先後參加第三、四、五次反「圍剿」作戰。1934年春入紅軍大學學習,同年9月任紅3軍團第4師第12團政委。長征中,歷任紅軍團第4師政治部主任,第11團、第13團政委。在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四渡赤水、勇奪婁山關、大戰老鴉山、保衛遵義城以及搶占白層渡口、金沙江堵敵、青石嘴痛殲敵騎兵等戰役、戰鬥中,他率部英勇戰鬥,衝鋒在前,多次擔負軍團前衛和後衛,為紅軍主力開道,掩護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機關的安全。長徵到達陝北後,任中央軍委騎兵團政委兼代團長。他刻苦學習騎兵技術和戰術,很快成為優秀的騎兵指揮員。為配合紅軍大部隊東渡黃河抗日,他率部轉戰長城內外的榆林、靖邊、定邊、安邊地區,縱橫馳騁,屢建奇功,有效地牽制了敵軍。1936年6月,進入紅軍大學學習。1937年上半年,任抗日軍政大學教員。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張愛萍受毛澤東同志委派赴上海任中共江浙省委軍委書記,組織滬杭寧地區抗日游擊戰爭。1938年春,任八路軍總指揮部參謀,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做統戰工作。同年月下旬,赴浙江金華進行統戰工作,秘密發展黨員,組織抗日隊伍。8月中旬赴河南確山,發展武裝力量,組建新四軍挺進縱隊。1939年1月,任中共豫皖蘇省委書記。同年6月,赴津浦路東開闢敵後根據地,任八路軍、新四軍皖東北辦事處處長,廣泛團結、擴大抗日力量,僅用3個月就建立了包括5縣16區的皖東北抗日根據地。同年12月,任新四軍第6支隊第4總隊總隊長兼政委,開闢蘇皖邊區敵後抗日根據地,後任八路軍蘇皖縱隊政委。1940年8月,任八路軍第5縱隊第3支隊司令員,率部挺進淮海、鹽阜地區,接應江南新四軍渡江北上,開闢蘇北抗日根據地。1941年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3師第9旅旅長,第3師副師長兼蘇北軍區副司令員。1942年12月,任第師副師長兼第8旅旅長、政委,兼鹽阜軍分區司令員、政委及鹽阜地委書記,統一指揮鹽阜地區的反「掃蕩」鬥爭。他運用靈活多樣的作戰樣式,領導軍民粉碎了2萬餘日、偽軍的大「掃蕩」。1944年9月,任新四軍第4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率部轉戰在徐州以南、津浦路東西的廣大戰場,連續作戰,收復失地,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了貢獻。

解放戰爭初期

解放戰爭初期,張愛萍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在指揮部隊破擊津浦鐵路頑敵的戰鬥中頭部負重傷,後赴蘇聯治療。1948年底,他傷愈回國,任第三野戰軍前線委員會委員。渡江戰役伊始,受命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部隊,任華東海軍司令員兼政委。他堅持以人民軍隊為基礎,招賢納士,廣羅人才,團結教育原國民黨海軍人員,加強規章制度建設,創辦了我軍第一所海軍學校及第一個海軍技術研究指導機構━━海軍司令部研究委員會。從接管國民黨海軍機構、艦船開始,不到兩年時間,就建起一支具有較強作戰能力的海軍部隊。

建國初期

1951年初,張愛萍任解放軍第7兵團暨浙江軍區司令員。後任華東軍區暨第三野戰軍參謀長、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華東行政委員會委員、中共華東局委員。他組織指揮沿海島嶼的剿匪作戰,消滅了國民黨軍殘部及潛伏特務,深入海防前線勘察地形,部署修築工事,有力地加強了浙東地區海防建設。1954年8月,任浙東前線指揮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負責組織指揮大陳列島戰役。同年9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他於1955年1月組織指揮了我軍歷史上首次陸海空三軍聯合渡海登陸作戰,一舉攻占一江山島,大陳列島不戰而克,解放了浙東沿海全部敵占島嶼,給國民黨反攻大陸的圖謀以沉重打擊。他到總參謀部任職後,任總參黨委副書記、中央軍委辦公會議成員,負責軍事行政、裝備、軍務等工作。他反對一切照搬外軍的做法,主張從我軍實際出發進行編制體制建設,注重建章立制工作,主持制訂了《關於改變組織體制的決議(草案)》、《總參謀部工作制度及工作方法十條》、《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解放軍的發展方向及組織編制》、《全軍組織、裝備八年規劃》、《對改變我軍陸軍師編制的意見》等重要文件,為我軍正規化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受命國防建設工作

張愛萍長期從事國防科學技術和國防工業戰線的領導工作,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的傑出領導者。1955年12月,他參加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研究制訂全國科學技術遠景規劃工作,擬制了《關於十二年內我國科學對國防需要的研究項目的初步意見》、《關於軍隊內部建立科學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自1959年9月,先後任國防科委副主任、國防工業辦公室副主任,中央專委委員兼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軍委委員,主持國防科技、裝備和國防工業工作,組織領導「兩彈一星」大協作、大會戰,先後次擔任核試驗委員會主任委員、現場試驗總指揮,成功地組織了我國第一代地地導彈、首次原子彈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彈爆炸試驗。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工作面臨嚴重困難的關鍵時刻,他深入全國各地的核工業單位調查研究,向中央建議集中全國力量,加速攻關,並呈報了《關於原子能工業建設的基本情況和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的報告》,為中央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他長年奔波在大漠深處、深山僻壤,與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和參試部隊官兵工作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為解決核試驗中的難題,嘔心瀝血,殫精竭慮,提出了許多關鍵的指導性意見。1964年2月,任地地導彈專門領導小組組長,負責建立導彈作戰基地及組建導彈部隊領導機構的工作。1965年6月,向中央軍委呈報了《關於組建導彈部隊領導機構問題的報告》,得到軍委批准。1966年6月6日,黨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他親赴全國各地勘察、選址,為第二炮兵和我國戰略核力量的建設與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貢獻。

「文化大革命」中,張愛萍同志慘遭迫害,被批鬥、囚禁達6年之久,左腿致殘。但他剛直不阿,正氣凜然,與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的鬥爭。1975年3月,他復出後任國防科委主任,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積極開展工作,提出「要儘快拿出武器裝備上的『殺手鐧』來」,領導制訂並組織實施了洲際導彈、潛地導彈和通信衛星等尖端武器裝備的研製計劃,成功組織了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尖兵一號」的發射。

1977年3月後,張愛萍同志再次復出,歷任中央軍委委員、國防科委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國家科委第一副主任、黨組副書記併兼任中央專委辦公室主任、中央軍委科技裝備委員會主任。他團結帶領廣大幹部和科技工作者,大力撥亂反正,全面整頓,很快恢復了正常工作秩序。他集中精力抓洲際導彈、潛地導彈和通信衛星的研製試驗,創造性地建立了武器裝備研製試驗工作中的總設計師和行政總指揮「兩條指揮線」制度。1980年5月,他成功地組織指揮了中國第一顆洲際導彈的發射。同年9月,任國務院副總理。主持國防科委、國防工辦、軍委科裝委合併組建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1982年9月,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同年11月,任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他強調在進行國民經濟建設的同時必須加強國防建設,走民富國強的路子。他建議並組織領導了我軍機械化集團軍試點工作;加強了國防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並親臨現場組織指揮潛地導彈和地球同步衛星發射。他十分重視我軍信息化建設,對「銀河」巨型計算機、軍用漢字系列微機等信息裝備的研製給予極大支持。他倡導「保軍轉民」工作,為秦山核電站等重大項目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出訪了許多國家,積極開展軍事外交和對外國防科技交流與合作,促進了我軍與世界各國軍隊的友好交往,促進了我國國防科技的進步。他積極貫徹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為國防建設和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特別是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1987年11月,張愛萍任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退居二線後,他仍十分關心黨、國家和軍隊的建設,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熱心參與開拓老年事業和關心下一代的工作,撰寫了大量回憶文章,出版了詩詞、書法、攝影選集。著有《神劍之歌》、《張愛萍軍事文選》等,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晚年

張愛萍是著名的將軍詩人、攝影家、書法家。他以詩、書、攝影為武器,扶正祛邪,激濁揚清,熱情謳歌真善美,無情鞭撻假惡丑。他的大量詩詞、書法、攝影作品,藝術地記錄了黨史、軍史重要事件及重大活動,對弘揚革命傳統、振奮軍心士氣、陶冶道德情操,起到了積極作用,產生了廣泛影響。

張愛萍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軍旅生涯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進行了改編,以劉志丹的陝北騎兵為基礎,組建了第一支在中央軍委直接領導下的騎兵部隊,番號為中國工農紅軍騎兵第一團,張愛萍被任命為團長兼政治委員。當時,為配合紅軍主力東征,張愛萍率騎兵團一舉蕩平了盤踞在北部三邊地區的馬匪武裝。在消滅這股被當地人稱作是「潑跛子」騎匪時,副團長霍海元犧牲。部隊隨即奔赴安邊,與蒙漢支隊聯合作戰,騎兵團返回瓦窯堡,路經青陽岔時,得知邊區政府被一股游匪給端掉了。張愛萍率大部追擊,這幫游匪見紅軍窮追不捨,只得丟棄掠來的人和物。但被俘的幹部群眾怒不可遏,強烈要求活捉匪首,張愛萍當時是猶豫了一下,連續打下來,部隊已經很疲勞了。但匪巢就在眼前,哪有放過之理,於是一場奪占敵人營壘的攻堅戰開始了。打進去後,除了彈藥糧秣,俘獲的敵人並不多,一查才知道,那個人稱炮兵張營的匪首帶了他的人馬出外遊獵去了。所謂遊獵就是去搶劫。事後才知道,正巧他返程,聽說老巢給端了,就在紅軍撤回的路邊設下了埋伏。又是趕巧,張愛萍預先安排掩護的那個營偏偏這時又撤離了警戒位置。他們久等大部隊不來,不放心,擅自決定向這邊靠攏接應。這就給了敵人設伏的條件。此役騎兵團損失慘重。

反掃蕩

1942年初冬,蘇北的戰爭形勢因日偽軍發動空前大掃蕩而驟然緊張起來。面對敵人的大舉掃蕩,張愛萍受命抗敵。

張愛萍為反掃蕩制定了一整套切實可行的作戰方針,這套作戰方針體現了他一向主張「慎戰」但又極具進取的精神。他提出:在堅持原地、分散作戰原則的指導下,以游擊戰為主要形式,以「敵進我進,敵退我進」為主要作戰方法。張愛萍說:「兵形如水,因地制流。打仗用兵,變化多端。只要有利於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個總目的,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加以靈活運用。」布置完主力部隊的作戰任務,張愛萍又將目光轉向民兵和地方部隊,他給他們生動形象地介紹了三種作戰方法:一是引誘敵人的「小孩拉瞎子法」;二是阻滯敵人的「狗咬叫花子法」;三是使敵人疲憊的「小偷挖洞偷東西法」。1943年2月17日至22日,兩萬日、偽軍氣勢洶洶,以鹽河以東、射陽河以北為重點,由南向北,由西向東,採取分進合圍、海上封鎖的拉網戰術,在飛機、騎兵的配合下,大舉進攻。張愛萍沉着以對。為避敵銳氣,他將主力化整為零,部隊穿上便衣,以小分隊為單位,適時地跳出了敵人的合圍圈。在敵人的攻擊目標之外,不斷給敵人以沉重打擊。敵偽在根據地內安了許多據點,這對我恢復根據地不利。張愛萍抓住戰機,迅速集中內線兵力,痛擊日偽軍,收復被敵占領的重要村鎮。

建設新中國海軍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上武裝——華東軍區海軍在江蘇泰州白馬廟宣告誕生。同年,剛從蘇聯療傷回國的張愛萍被中央軍委任命為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兼政委。張愛萍在上海《大公報》上刊登招募通告。張愛萍招賢建軍,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屬首創。

親歷核爆

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邊緣的原子彈爆炸中心,羅布泊西北的戈壁腹地,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整,一次巨大的核裂變將這裡的一切都消滅掉了。原子彈爆炸前夕,試驗總指揮部全體人員在張愛萍帶領下遊覽戈壁灘上的樓蘭古國遺址。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一團巨大的火球騰空而起,天空和大地燃燒起來,太陽都變成灰色的了。隨後就是一聲巨響,向外擴展,又被綿延的天山反射回來,如巨雷碾過頭頂。驚愕之餘,足足等了4分鐘後,張愛萍拿起電話,向周恩來報告:「成功了!」

情感生活

張愛萍與李又蘭相識於1942年,當時,張愛萍時任新四軍三師副師長,李又蘭在新四軍軍部當巡視員。1942年1月,中共華中局召開黨委擴大會,張愛萍出席會議,李又蘭在場負責會議記錄而相識。張愛萍嚴正英武的軍人形象以及他不用講稿卻滔滔不絕,闡述問題主題鮮明,廣徵博引,語言生動,談吐灰諧有趣以及時而展示出文滔武略,儒將之風使李又蘭愛慕相加;李又蘭端莊文雅,上台能演、揮筆能寫,集會能講以及驚人的速記能力和秀美的字體也正是張愛萍心儀已久的理想伴侶。再加之李又蘭在上海念過書,張愛萍在上海做過黨的地下工作,不少感概又出奇的一致,真是知音難覓。婚後將軍夫婦共養育有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


人物評價

張愛萍對黨忠誠,矢志不渝,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1910年1月,張愛萍同志出生於四川省達縣一個農民家庭,1925年春入達縣中學,開始參加革命活動。192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8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革命戰爭年代,張愛萍同志無論是面對白色恐怖,還是面對艱難困苦,都始終忠貞不渝,信念堅定。在上海參加黨的地下工作時,他曾兩次被捕入獄,在獄中進行了堅貞不屈的鬥爭,保持了革命氣節。在抗日戰爭最困難的階段,面對敵人瘋狂「掃蕩」和「鐵壁合圍」,他堅韌不拔,深入滬杭寧地區積極發展武裝力量,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在建立新中國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他以滿腔的赤誠為黨的事業不懈奮鬥。十年動亂期間,張愛萍同志慘遭迫害,被批鬥、囚禁達6年之久,左腿致殘。但他剛直不阿,正氣凜然,與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的鬥爭。1987年11月,張愛萍同志退居二線後,仍十分關心黨、國家和軍隊的建設,特別是晚年病重期間,他還心繫國防和軍隊建設事業,表現出一個共產黨員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革命精神。

張愛萍能征善戰,軍政兼優,是我軍優秀的高級軍事指揮員。張愛萍同志身經百戰,參加和指揮過許多重要戰役戰鬥。1930年底,他奉命到中央蘇區工作,參與創建少共國際師,先後參加第三、四、五次反「圍剿」作戰。長征中,他歷任紅三軍團第4師政治部主任,第11團、第13團政委,在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四渡赤水、勇奪婁山關、大戰老鴉山、保衛遵義城等戰役戰鬥中,率部多次擔負軍團前衛和後衛,英勇戰鬥,衝鋒在前。到達陝北後,為配合紅軍主力東渡黃河抗日,他率部轉戰榆林、靖邊、定邊、安邊地區,屢建奇功,有效牽制了敵軍。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領導開闢了皖東北、蘇皖邊區、蘇北抗日根據地。1942年12月,他統一指揮鹽阜地區的反「掃蕩」鬥爭,運用靈活多樣的作戰樣式,粉碎了2萬餘日、偽軍的大「掃蕩」。1944年9月,他任新四軍第4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率部轉戰徐州以南、津浦路東西的廣大戰場,連續作戰,收復失地。解放戰爭初期,他在指揮部隊破擊津浦鐵路線頑敵的戰鬥中頭部負重傷,赴蘇聯治療,1948年他傷愈回國,任第三野戰軍前線委員會委員,參加了渡江戰役。1951年初,他組織指揮沿海島嶼的剿匪作戰,消滅了國民黨軍殘部及潛伏特務。1955年1月,他組織指揮了我軍歷史上首次陸海空三軍聯合渡海登島作戰,一舉攻占一江山島,大陳列島不戰而克,解放了浙東沿海全部敵占島嶼,給國民黨反攻大陸的圖謀以沉重打擊。張愛萍同志是人民海軍的創建者之一,渡江戰役伊始,他受命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部隊,任華東海軍司令員兼政委,創辦了我軍第一所海軍學校及第一個海軍技術研究指導機構——海軍司令部研究委員會,不到兩年時間,就建立起一支具有較強作戰能力的海軍部隊。他在總參謀部任職期間,注重建章立制,主持制訂了總參謀部工作制度及工作方法十條、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解放軍的發展方向及組織編制等重要文件,促進了我軍的正規化建設。張愛萍同志不僅善於軍事指揮,也善於開展政治工作,多次擔任部隊政治委員,創造性地開展宣傳工作、青年工作和統戰工作,發揮了我軍政治工作的特有優勢。

張愛萍尊重科學,勇挑重擔,為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後, 張愛萍同志長期從事國防科技和國防工業戰線的領導工作。1955年12月,他參加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研究制訂全國科學技術遠景規劃工作,擬制了關於十二年內我國科學對國防需要的研究項目的初步意見、關於軍隊內部建立科學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自1959年9月,他主持國防科技、裝備和國防工業工作,具體組織領導「兩彈一星」大協作、大會戰,先後4次擔任核試驗委員會主任委員、現場試驗總指揮,成功組織了我國第一代地地導彈、首次原子彈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彈爆炸試驗。他長年奔波在荒漠深山,與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和部隊官兵工作生活在一起,為解決核試驗中的難題嘔心瀝血,提出了許多關鍵的指導性意見。他任地地導彈專門領導小組組長後,向軍委呈報了關於組建導彈部隊領導機構問題的報告,1966年6月黨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他親赴全國各地勘選導彈部隊駐地和陣地,為第二炮兵和我國戰略核力量的建設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75年3月,他復出後任國防科委主任,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提出「要儘快拿出武器裝備上的『殺手鐧』來」,領導制訂並組織實施了洲際導彈、潛地導彈和通信衛星等尖端武器裝備的研製計劃,成功組織了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發射。1977年3月他再次復出,團結帶領廣大幹部和科技工作者,撥亂反正,全面整頓,很快恢復了正常工作秩序。他集中精力抓洲際導彈、潛地導彈和通信衛星的研製試驗,創造性地建立了武器裝備研製試驗工作中的總設計師和行政總指揮「兩條指揮線」制度,成功組織指揮了中國第一顆洲際導彈的發射,並親臨現場組織指揮潛地導彈和地球同步衛星發射。他積極貫徹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強調在進行國民經濟建設的同時加強國防建設,走民富國強的路子,建議並組織領導了我軍機械化集團軍試點工作,十分重視我軍信息化建設,積極開展軍事外交和對外國防科技交流與合作,為國防建設和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特別是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張愛萍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立場堅定,旗幟鮮明,表現了堅強的黨性。他一貫從黨的事業出發,始終把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放在最高位置,從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他長期擔任國家和軍隊重要領導職務,始終艱苦樸素,清廉自律,每次下基層調查研究,他總是強調節約,絕不允許鋪張浪費,對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一貫嚴格要求,不允許以他的名義辦任何違反原則的事情。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視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為良師益友,與科學家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曾多次主動提出辭職讓賢,充分展現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博大胸襟和崇高境界。他熱愛人民,密切聯繫群眾,傾聽群眾意見,體察民情,關心群眾疾苦,模範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贏得廣大幹部群眾的尊敬和愛戴。張愛萍同志還是著名的將軍詩人、攝影家、書法家。早在紅軍時期,他就創作了少共國際師師歌歌詞。他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攝影和書法作品,這些作品一如他的人品,扶正祛邪,激濁揚清,藝術地記錄了黨史、軍史重要事件及重大活動,對弘揚革命傳統、振奮軍心士氣、陶冶道德情操,起到了積極作用,產生了廣泛影響。

張愛萍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學習的一生,為黨和人民無私奉獻的一生。他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我們在建設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軍隊的征程上奮勇前進。我們今天紀念張愛萍同志,就要學習他對共產主義事業矢志不渝、執着追求的堅定信念;學習他不畏艱難,不怕犧牲,敢於戰勝一切敵人和壓倒一切困難的革命精神;學習他以大局為重,大公無私,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的高尚品德;學習他一切從實際出發,真抓實幹,勇於創新的優良作風。

張愛萍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堅強的黨性。在長達78年的革命生涯中,無論是生死關頭,還是身處逆境,他對黨和人民始終無限忠誠,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他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決擁護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決擁護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努力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敢于堅持真理,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堅定,旗幟鮮明,疾惡如仇,愛憎分明。

張愛萍具有強烈的革命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具有卓越的組織領導才能。他勇挑重擔,不畏艱險,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勤於學習,善于思考,勇於創新。他能文能武,軍政兼優,博學多識,多才多藝。他具有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操和優秀品德,光明磊落,襟懷坦蕩,公道正派,善於團結同志一道工作。他堅持求真務實,不務虛名,不尚空談,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工作嚴謹細緻,雷厲風行。他顧全大局,嚴於律己,淡泊名利,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勇於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善於識才,敢於用才,勇於護才,視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為良師益友,與科學家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熱愛人民,密切聯繫群眾,傾聽群眾意見,體察民情,關心群眾疾苦。他生活簡樸,清正廉潔,始終保持了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

視頻

張愛萍將軍說: 洲際導彈這個東西, 你們無論是叫它殺手鐧還是核王牌, 我是叫它「打狗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