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太監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太監

外文名稱;Eunuch

拼音;tài jiàn

解釋;古代被閹割後入宮服務的男性,即宦官

古代形容;宦官

起源;先秦

俗稱;閹人、公公

自稱;咱家、洒家

太監,原指宦官中等級最高的人。

現指被閹割生殖器後入宮服務的男性,即宦官。在古代,他們負責侍奉皇帝及其家族。

又稱閹人、寺人、婦寺、宦者、中官、中監、寵臣、幸臣、常侍、中人、內臣、內侍、內監。

太監不是中國特有,在世界其它國家的古代都曾出現過相似的角色,而歷史上的最早記錄來自於公元前21世紀的蘇美爾人城市「拉加什(Lagash)」,在幾千年來的不同文化中他們可以履行各種各樣的社會職能。[1]

基本介紹

太監本為官名,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隋、唐有大監,「大」也寫作「太」,與閹宦無關。宋、元官署以「大監」為主官者不少,明內廷有十二監,主官均稱太監,由閹人擔任,主官以下宦官,無太監之名。清始以太監加諸所有宦官,宦官與太監遂為同義詞。古代宮廷里受過宮刑的寺人便是宦官。

「太監」一詞的出現,是隋唐以後的事。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到了明代,宦官權勢日增,只有地位較高的內監才被稱為「太監」。清代人們把所有宦官都尊稱「太監」,太監也就稱為宦官代名詞了。

在明朝,宮廷有外三監,分別是國子監,欽天監,上林苑監。國子監是國家最高學府,欽天監是管理氣象天氣的部門,上林苑監是管理畜牧種植的部門

除外三監外,有內十二監,司禮監,內官監,司設監,御馬監,尚膳監,御用監,直殿監,印綬監,尚衣監,都知監,神宮監,尚寶監,這內十二監都是有宦官管理。所謂監就相當於宦官的部門和職責,十二監總領事叫做提督太監,十二監里掌管事物的宦官才叫太監,太監位居四品。十二監中權力最大的是司禮監,像馮保、劉瑾、魏忠賢都是司禮監。

「宦」是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因此宦官成為帝王近幸者的名稱。又稱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

太監即宦官,也稱為寺人、婦寺、宦者、小人、小臣、中貴、中使、涓人,俗稱公公、老公,是指古代宮廷中替皇室服務並閹割生殖器官的男性。太監是負責宮廷雜事的奴僕,不得參與國家政務,但因與皇族朝夕相處,博取信賴,有可乘之機,故在東漢、唐、明等朝代存在着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的情況。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閹人,在東漢之後才完全使用閹人做宦官。

宦官制度起源於先秦時期,《詩經》、《周禮》、《禮記》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大都設置了宦官。秦漢以後,宦官制度更加詳備,宦官作為一種特殊政治勢力,對許多朝代政局產生重大影響。

秦漢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宦官由少府管轄。秦始皇死後,宦官趙高亂政導致秦朝滅亡。漢高祖劉邦鑑於秦亡教訓,間用文士擔任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勢力。元帝以後,宦官勢力開始崛起。東漢時,侍從皇帝的中常侍專由宦官充任。他們傳達詔令,掌理文書,左右皇帝視聽。其時,外戚勢大,皇帝常利用宦官牽制外戚,造成宦官集團專政局面。

唐宋

唐代宦官由內侍省、掖廷局、宮闈局、奚官局、內仆局、內府局管理。各局長官稱令或丞。唐太宗時,規定內侍省宦官最高官階為三品,數額亦有限制。中宗時,被授七品以上者多達千人。

安史之亂後,宦官勢力膨脹,有的甚至封王,位列三公。部分宦官還接觸軍權。肅宗時,設觀軍容使,專以宦官中的掌權者充任,作為監視出征將帥的最高軍職。宦官專權幾乎貫穿了唐朝的中後期。從德宗朝開始,宦官掌握了神策軍、天威軍等皇帝的禁衛機構,其中的護軍中尉、中護軍等要職均由宦官擔任。宦官掌握皇帝的禁衛機構,甚至廢立皇帝

宋代也設內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宋代宦官干政的現象不如外戚專權嚴重。

明清

明太祖朱元璋對宦官管理較嚴,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職銜,並懸鐵牌於宮門上,明示不許干政的警戒。從永樂朝始,宦官漸受重用。皇帝親信的太監經常被派出巡出洋,擔任監軍。永樂十八年(1420)設東廠,由宦官執掌,從事特務活動,諸事直接報告皇帝。宣宗時,改太監不得識字的祖制,在宮內設內書堂。令學官教授小太監識字。成化十三年(1477)在東廠外另設西廠,以宦官任提督,加強特務統治。此外,宦官任職機構膨脹,宮廷中設有司禮、內官、御用、司設、御馬等12監。惜薪、鐘鼓、寶鈔、混堂等4司及兵仗、銀作等8局,總稱為二十四衙門,各設專職掌印太監。英宗時,掌權宦官王振網羅部分官僚為黨羽,形成閹黨,開明代宦官專政先聲。此後,宦官之禍迭起。成化年間的汪直、武宗時期的劉瑾、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勢力顯赫的權宦。明清太監多奉丘處機為祖師爺,因其為修煉而自行閹割。

清初模仿明朝制度,設立十三衙門(明為「二十四衙門」)統管太監事務。順治末期一度出現權監吳良輔,深為皇帝倚重。順治皇帝駕崩後,孝莊太后裁撤十三衙門。故在康熙朝後規定:宦官歸內務府管轄,具體由敬事房管理。敬事房亦稱宮殿監辦處,設總管、副總管等職。康熙時總管宦官為五品,雍正時改成四品。順治時設置宦官千餘人,乾隆年間增至3000人,直至清末未過此數。宦官升遷降調由內務府移文吏部決定。宦官犯法,內務府可先拿後奏。尤禁其干政。順治帝仿朱元璋舊制,鑄鐵碑立於交泰殿,明文規定凡有不法行為,均凌遲處死。清代末年,太監都是勞苦人出身,被生活所迫,指望把孩子送進宮裡,有條活路,將來也得些好處。當時有的只有10歲左右就閹割淨了身,李蓮英就是8歲淨身,9歲進宮的。民國初年,一個13歲的小太監馬德清就被送進了溥儀的遜清皇室小朝廷當差。

改進了造紙術。蔡倫,永平末年(75年)入宮為宦官。歷任小黃門、中常侍兼尚方令、長樂太僕等職。元初元年(114),安帝封其為龍亭侯(封地在今陝西省洋縣龍亭鋪鎮),食邑三百戶。

蔡倫為人敦厚謹慎,關心國家利益,曾「數犯顏」,匡弼時政。勤奮好學,辦事專心盡力。竇皇后隨葬寶劍及其它物品,亦由其設計、監製,「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

永元四年(92年),蔡倫任尚方令後,利用供職之便,常到鄉間作坊察看,見蠶婦繅絲漂絮後,竹簟上尚留下一層短毛絲絮,揭下似縑帛,可以用來書寫,從而得到啟發,便收集樹皮、廢麻、破布、舊魚網等原料,在宮廷作坊施以銼、煮、浸、搗、抄等法,試用植物纖維造紙,終於造出植物纖維紙。元興元年(105),他將造紙過程、方法寫成奏章,連同造出來的植物纖維紙,呈報漢和帝,和帝大加讚賞,蔡倫造紙術很快傳開。人們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全國「莫不從用焉」。

蔡倫這一發明,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美國人麥克·哈特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將蔡倫排在第七位。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曹騰

曹操的祖父曹騰,中國歷史上被追認為皇帝的宦官。曹騰為東漢中常侍大長秋,自幼入宮。後與女子吳氏結為「對食」夫妻,並收養曹嵩為子,即曹操父親。魏明帝曹睿即位後,追尊其高祖曹騰為高皇帝,其夫人吳氏為高皇后,直到西晉代魏,這個稱號都一直保存着。曹騰也成為曹魏五個擁有諡號的皇帝之一(魏高帝曹騰,魏太皇帝曹嵩,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在中國歷史上,被授予皇帝稱號的太監,僅此一人。

鄭和

明朝初期,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奉命出使7次西洋。鄭和從劉家港出發,穿越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員組成的遠航船隊,訪問了許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聯繫。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勞累過度過世。民間故事《三保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保太監下西洋。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阿拉伯國家)、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伊斯蘭教聖地),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都是空前的。它不僅在航海活動上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而且對發展中國與亞洲各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王振

王振是明朝第一個專權的太監。他本來是一個失敗的教書先生,卻自閹進宮,得到了明英宗的寵幸,開始擅權,結黨營私,干涉朝政,揭開了太監帝國的序幕。為了建立所謂的豐功偉績,根本不知作戰為何物的他,慫恿皇帝親征來犯的也先,結果是皇帝做了俘虜,自己搭上了性命。

史稱王振「狡黠」、善於伺察人意。其實這也是一切奸佞宦官取得昏庸帝王信任的先決條件。大臣立身於朝,受明主賞識,靠的是才能和機遇,而無恥小人就只能靠「狡黠」二字了。王振入宮後,宣宗皇帝也很喜歡他,便任他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皇帝。大抵昏君與奸佞之間都有一種很難言說的「緣分」,並不單純是手段的問題。英主和賢臣有時也會這樣。比如唐太宗善於納諫,卻也只願意聽魏徵的,別人向他進諫,他一樣要發火,還得魏徵出來解圍。王振也是一樣,當時宮中也有很多宦官,論奸佞、論狡黠他也未必便是超群的,如宣宗寵愛太監金英等人,王振並沒能奪去金英在宣宗心目中的地位。而他一遇到英宗,便如魚得到水一樣,誰也離不開誰了。

王振在權力已經達到頂峰、富貴也達到極限後,居然想借立邊功來為自己樹碑立傳,求得身後名,落得不僅身死,而且族滅的下場。

但凡事有弊也會有利,當時英宗年紀不大,如果不是土木之變,王振專權亂政的局面還不知會持續多少年,後來魏忠賢禍亂天下的場面也許就會在英宗年間上演,明王朝會不會就在英宗手中結束,也是很難說的事。土木之變換來王振的死,值與不值真是無法計算。

魏忠賢

魏忠賢(1568年—1627年),原名李進忠。明末宦官,北直隸肅寧(今屬河北)人。出身於市井無賴,後為賭債所逼,自宮做太監,在宮中結交太監王安,得其佑庇。後又結識皇長孫朱由校奶媽客氏,與之對食。對皇長孫,則極盡諂媚事,引誘其宴遊,甚得歡心。泰昌元年(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為熹宗。魏忠賢升為司禮秉筆太監。

明熹宗是個「木匠天才」,喜歡刀鋸斧鑿油漆的工作,「朝夕營造」,「每營造得意,即膳飲可忘,寒暑罔覺」。他曾親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宮殿,形式仿乾清宮,高不過三四尺,卻曲折微妙,巧奪天工。魏忠賢總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貫注之時,拿重要的奏章去請他批閱,熹宗隨口說:「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魏忠賢逐漸專擅朝政。

魏忠賢與皇帝乳母客氏沆瀣一氣、狼狽為奸,極受寵信,被封為「九千歲」,自己也在民間養了不少「義子」,如什麼「五虎」、「五狗」、「十孩兒」、「四十孫」等。在其全盛時期,各地官吏阿諛奉承,紛紛為他設立生祠。1627年崇禎帝(思宗朱由檢)登位以後,遭到彈劾,被流放鳳陽,在途中畏罪自殺。

魏忠賢本是一個地痞無賴、賭棍,自宮成為宦官。一個無才無德、惹事生非的無賴賭徒竟能左右天下,禍國殃民到這種地步,這不能不說是封建專制制度的弊端。

李連英

據李連英死後的墓誌碑文中記載:

「公姓李氏,諱連英,字靈傑。平舒世家也。」

近百年來,史家著述及民間傳說中都將李連英的名字誤寫成「李蓮英」,卻不知這個舛誤源於何時何處。

碑文繼續說:「年九歲入內廷充役使,循守規矩,有若成人。」

九歲還是一個純真活潑的孩子的歡樂時光,但他已經沒有了幸福的童年,當他被送上手術台,接受「淨身」手術的那一瞬間,他所面對的是「淨身師」——一個冷若冰霜的陌生男子,他所承受的是撕心裂肺的痛苦,他已經永遠告別了母親溫暖的懷抱和童年的歡樂,和千百個太監一樣,走上了痛苦屈辱一生的不歸路。

參考來源

太監在淨身後,身體會出現很多變化,其中有一點讓人一直無法接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