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交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交城县)
前往: 導覽搜尋

交城縣是山西省呂梁市的下轄縣,位於呂梁山東麓,距省城太原51公里,屬城郊型通衢熱線,是呂梁的東大門,省城太原的近郊縣。中國公路主幹線307國道繞城而過,大運高速、夏汾高速公路交匯於此,太中銀鐵路穿境而過。交城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交城鼓書、交城蓮花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2016年12月7日,交城縣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2018年9月26日,交城縣榮獲2018年「中國天然氧吧」創建地區稱號。

2018年11月,被科技部確定為首批創新型縣(市)[1]

2019年5月,交城縣退出貧困縣。

位置境域

交城縣位於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西緣,呂梁山中段東麓。介於東經111°24′至112°17′,北緯37°28′至37°54′之間。

東與清徐縣,南與文水縣接壤,西與離石區,西北與方山縣、婁煩縣相通,北與古交市毗鄰,交城縣總面積1822.11平方公里,其中平川130平方公里,山區1692.11平方公里。

民間文化

交城鼓書

交城鼓書是流傳民間的一種說唱形式,新中國成立前演唱者多為盲藝人。1956年,縣文化館成立了「交城縣盲藝人宣傳隊」,對交城鼓書進行了整理革新,交城鼓書由十字句或七字句組成。鼓書音樂舊以板鼓為主,輔以三弦、胡琴等弦樂,六十年代始加入大眾琴及板胡、響鈴。傳統長篇書目有《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傳》等。1980年9月,由張有洛創作、李學成演唱的交城三弦書《會安排》,參加了山西省曲藝會演大會,分別獲得創作獎和表演獎。

交城蓮花落

源於太原蓮花落[2],清代以前即在交城縣境內流傳。光緒二十九年(1903),祁縣著名蓮花落說唱家畢者山收交城縣成村呂著為徒,傳授蓮花落藝術。光緒三十一年(1905),呂著自立書攤,成為清末民國時期交城縣藝術造詣較高的蓮花落藝人。由於呂著亦精通晉劇、碗碗腔,將蓮花落融進了戲劇藝術,自成體系。1962年,縣文化館系統整理了蓮花落藝術,並聘請呂著收徒傳藝。

交城叮叮嗆

源於「拉洋片」。1972年,縣文化館張有洛在原基礎上進行了改革。改革後的叮叮嗆為坐架腳踏式。坐架內裝置木梆、手鑼、小鑔、小鼓、木魚5件打擊樂,用雙腳踏動踩板表演,表演者坐於其上演奏弦樂,文場武場,說、拉、打、唱集於一人。由他創作並與武秀蘭合演的叮叮嗆《呂梁人民學大寨》,1973年推選出席山西省曲藝調演,獲表演第一名;1974年參加了華北曲藝調演。

交城順口溜

交城縣民間很早流行一種「四六句」口頭藝術,句式可長可短,押韻順口。用方言土語演說,風趣幽默。張有洛的叮叮嗆本世紀六十年代,「四六句」經縣文化館張有洛整理改革,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交城順口溜」。初期,順口溜沿襲民間傳統,以方言土語入韻,題材多以農村生活為主。1978年以後,逐漸以普通話入韻,擴大了聽眾範圍。有張有洛創作的《怕茶壺》、《胡批》、《雙送子》等一批順口溜小段。

交城雜則

亦稱快板書,七字句句式,上下旬連續反覆演說。有張有洛創作的《二奴子避孕》、《破除迷信》等段子。1964年,收集整理了以雜則為主的專集《交城曲藝》。「文化大革命」之後,雜則小段除盲藝人繼續表演外,已逐漸被順口溜取代。

美術書法

交城美術主要有繪畫版畫、剪紙、木雕、泥塑等。交城書法屆頗有建樹的有任傑生、任利生、韓學武先生等。

民歌

交城方言屬於晉語并州片區,是以太原話為代表的晉中方言的一個次方言。清代中葉,悲愴哀怨的民歌《交城山》流傳於交城縣,成為清末秧歌《割莜麥》主調。交城縣流傳民歌有:《交城山》、《刨洋芋》、《要死要活相跟上》3首。新中國成立以來代表性民歌主要為《交城是個好地方》。

民間傳說

交城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古代神話傳說眾多,有狐爺山底金馬駒、西冶金姑姑、牛斗虎與龍虎巷、卦山聚寶盆、南巷張果老、交城樹怪、鳩鴿二仙、龍母廟、傅山先生與衛生館、葫蘆王傳說、趙吉士傳說等。其中,玄中寺鳩鴿二仙傳說2009年被列入山西省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視頻

交城 相關視頻

交城城市形象宣傳片
交城話 順口溜 呂吉子

 

參考文獻

  1. 關於首批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公示的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2018-11-22
  2. 三晉非遺:太原蓮花落,搜狐,2018-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