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陵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黃陵縣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寢黃帝陵所在地[1]。隸屬於陝西省延安市,位於陝西省中部,北距革命聖地延安124千米,南距古都西安165千米。總面積2292平方千米。

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寢位於縣城北1公里的橋山之巔,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有「天下第一陵[2]」之盛譽。黃陵縣被命名為「中國黃帝祭祀文化之鄉」和陝西省首批旅遊強縣。

名稱起源

橋山出土的仰韶文物表明:遠在新石器時代,黃陵的先民便在這裡勞動,繁衍生息。

西周,稱白翟地,為晉國轄地。

戰國,周安王驕二十六年(前376年),韓、趙、魏分晉後屬魏,魏置上郡。周顯王扁四十二年(前327年),魏秦交戰,魏敗,納上郡十五縣於秦(含今黃陵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置上郡,在今境域內設陽周縣(今黃陵縣)。

位置境域

黃陵縣位於陝西省中部偏西,延安地區南部,屬渭北黃土高原的一部分。東以洛河為界與洛川縣相望,南與宜君縣銅川市旬邑縣三市縣接壤,西和甘肅省正寧縣為鄰,北與富縣毗連,介於東經108°36′46″—109°27′13″,北緯35°20′27″—35°49′21″之間,東西最長距離85千米,南北最寬距離53千米,總面積為2292平方千米。縣城與各地的距離:南距銅川市78千米,旬邑縣城110千米,宜君縣城33千米,距省城西安205千米;東距洛川縣城35千米,西距甘肅正寧縣城128千米;北距富縣縣城70千米,距延安市171千米。

地形地貌

黃陵縣境內地貌以黃土原、溝壑、丘陵為主,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主要河流有從北往南流的洛河葫蘆河,自西向東流的沮河淤泥河,其流向與地勢傾向基本一致。由於沮河橫穿縣境,使地面發生次級分異,沮河以北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沮河以南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

西部子午嶺作西北東南走向,是高出黃土高原的基岩山地,過去統稱橋山山脈,海拔在1500—1600米左右,主峰高1687米。子午嶺一部分被不同厚度的黃土覆蓋,在一些較高山樑則基岩裸露,山形結構狀似牛背,黃陵縣境內為牛背的東劂,支梁向東延伸,達30—40千米,成為次一級的分水嶺。

東部為黃土原溝壑區,平均海拔1100—1200米,原面平坦,多被溝谷分割成寬1—3千米或數百米的長條形原塊。

植物資源

野生中草藥:茵陳槐米三棵葉根連翹柏子仁桃仁棗仁薯芋倒卵葉五加黃精黃芹柴胡地青皮商陸黃芪黨參板蘭根遠志牛黃豹丹皮生地茴草寄生蒼朮秦茄冬花大黃蒲公英牛子大黃知母甘草益母草馬兜鈴等。

灌木:沙棘黃薔薇胡禿頂子虎榛子衛芽山桃繡線菊文冠果荊條南蛇藤等。

草本植物:羊胡草賓草菅草大油羽毛白草狼尾草茵陳蒿飛燕草沙參苦參紫宛野棉花秦艽馬唐等。

動物資源

獸類:大耳蝟林蝟達吾爾鼠西藏鼠崖杜鼠花鼠達吾耳黃鼠中華鼠分鼠黃鼠鼬艾虎虎鼬狗獾水獺花面狸豹貓猞猁野豬小鹿(羊鹿子)等。

鳥類:小斑沮鵜鶘、普通鸕鶿蒼鷺綠頭鴨豆雁大天鵝、普通秋沙鴨赤麻鴨雀鷹、普通金啊短趾啊禿鷺工腳隼灰脊隼白尾、環頸(野雞)、石雞金雞鵪鶉小田雞董雞黑水雞眚頂雞毛腳沙雞黑翅長腳銀鷗大杜鵑中杜鵑、領角(貓頭鷹)、毛腳魚鵠大鴇原鴿岩鴿灰斑鴆珠頸斑鴆鳳頭春雞環頸鴿縱紋腹鵠雨燕樓燕蘭翡翠戴勝、蟻(啄木鳥)、大斑啄木鳥綠啄木鳥短趾沙百靈小沙百靈蒙古百靈鳳頭百靈雲雀灰沙燕家燕樹鷚田鷚山鴿白鴿灰鴿黃頭鴿黃鴿紅尾百勞長尾灰百勞北鳥灰鳥松鴉紅嘴蘭鵲灰喜鵲喜鵲紅嘴山鴉鼻馬鴉寒鴉大嘴烏鴉紅脅蘭尾雞蘭點頦赫紅尾鴝北紅尾鴝黑背燕尾鴝黑猴右鴨白腹赤頸棕頸鈎嘴鶥銹臉鈎嘴鵑棕頭鴉雀山嗓鶥大葦鶯蘆鶯稻田蘆鶯小白喉鶯黃腹柳鶯棕眉柳鶯極北柳鶯暗綠柳鶯白臉山雀黃腹山雀煤山雀燕雀金翅紅眉米雀普遍米雀北米雀灰頭鵐灰眉岩三道眉革小鵐蘆鵐

歷史文化

黃陵縣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寢所在地。黃陵縣的文化藝術,首推傳統的民間文化藝術。廣場表演的秧歌、社火獅舞、龍燈、芯子、彩船、竹馬、跑驢,室內裝飾的剪紙,服裝上的刺繡;孩童的布玩具,建築上的木雕和壁畫等,大約自秦漢以來即已廣泛流傳,豐富多彩。但是歷史上各個朝代都沒有專門管理傳統文化的行政部門,因而也沒有給傳統文化以應有的歷史地位。

社火秧歌:社火和秧歌在黃陵縣民間廣泛流傳,歷史悠久,是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演出集中在春節,常常是從正月初一鬧到十五,元宵節是高潮。社火和秧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演出場地可大可小,表演隊伍可多可少。將音樂舞蹈戲曲、說唱、體育、美術雜耍融為一體。黃陵縣習俗中,凡鬧社火、秧歌,首場必須先到各個廟宇去「敬神」,然後才在村莊內廣場上活動,謂之「打官場子」。此後每天輪流去各家各戶活動,謂之「拜年」也稱「串門子社火」或「串門子秧歌」[3]

剪紙:剪紙在黃陵縣歷史悠久。黃陵剪紙,生動地體現了黃土高原勞動人民戰天鬥地、祈求吉詳、人壽年豐的堅強意志和良好願望,既有鄉土氣息、又有實用價值。剪紙的用途相當廣泛,新春佳節或喜慶婚嫁,窗戶貼上五顏六色的新窗花,床邊炕頭貼上花床圍,衣箱家俱貼上「招財進寶」、「黃金萬兩」,室內頂棚(天花板)貼上「富貴不斷頭」的萬字雲子,牆壁貼上「大紅公雞」和「大鯉魚」,顯示出濃厚的節日氣氛[4]

面花:是用小麥麵粉為材料捏製成的民間藝術品,也叫「禮饃」「花饅頭」「貢兒」。每逢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在各家各戶神案上供奉灶神、福祿壽三星、鍾馗和月宮娘娘,還要在影族、墳墓前敬奉祖先,在棺槨前的供桌上追奉新逝亡靈,在婚禮的天地桌上誠奉天地神等。在許多地區,人的一生都與面花結緣。在黃陵縣,孩子過滿月、成丁禮,外婆都要送來精製的大花虎饃,希望孩子一生能夠受到虎的保佑,能像虎一樣虎虎有生氣,身體結實強壯。黃陵面花於2008年2月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5]

布貼畫:布貼畫中包括貼畫布堆畫布摞畫撥畫等,是民間工藝的一個品種。它以農家自製的粗布和紡織品為原料,以民間傳說、戲劇人物、民俗生活、花鳥禽獸為題材,南農家婦女巧手剪貼而成。用料簡單,易於製作,文用美觀,很早就流行於村鎮婦女之間,與當地的群眾生活極為密切。如農家婦女用各種顏色的碎布頭剪貼虎頭、花卉及各種吉祥圖案,綴納在兒童衣帽和鞋子上;剪貼成「魚戲蓮」裝飾在新婚男女的枕頭上。黃陵布貼畫構思大膽,色彩鮮艷,形象誇張,生動有趣,既是農舍、居室很有欣賞價值的裝飾畫,也是難得的民間藝術收藏品。

熏畫:是從剪紙中派生出來的另一種藝術門類,在民間普遍使用。舊時是人們裝飾瓦瓮架、碗架的飾物,因此又叫做「板陰子」。其製作過程就叫「熏板蔭」,是利用特別設計的花型和邊飾,先剪成剪紙,再用其作版覆蓋在所選用的板蔭紙上,用松亮子煤油燈,後來有人用瀝青等點燃後,用其濃煙薰染製成與作版的剪紙成黑白對比的複製品。其特點就是可反複製作,不斷加工,再在每兩幅熏畫的間隔以彩色紙條相疊壓,形成可隨意開啟的吊簾。一般應用在農村為放置瓦盆瓦罐瓦瓮的稱作「碗架板子」的擱架隔層上,既遮擋了灰塵,又裝飾了家居,還方便了取用,是農村人因陋就簡美化生活的典範。

木雕:工藝美術,在黃陵縣流傳年深時久,多見於明朝以來修建的廟宇、祠堂和戲樓等古建築物,在群眾的門框、窗扇、炊具碗架、祭祀桌案、棺板壽材上亦較多見。後民間工匠中會此種工藝的人越來越少,有瀕臨失傳的可能。1979年縣文化館工作人員在農村挖掘民間美術遺產時,發現倉村鄉南河寨村年近80歲木雕藝人焦振卿木雕的《二十四孝》,12種24幅木雕作品,構圖、造型、刀峰都很精美,非常罕見。《美術》雜誌1982年第8期刊登焦振卿的木雕《二十四孝》中的照片,並作了簡要介紹。

戲劇(曲):黃陵縣戲劇(曲)藝術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明末和清初。當時在陝西甘肅一帶興起修廟宇祭神靈的風氣,黃陵縣境內凡有廟宇的地方都建有戲樓,凡「龍王廟」、「山神廟」、「娘娘廟」、「關帝廟」、「文廟」等每年定期有廟會,過廟會時必然要唱3天4夜大戲。這樣年深月久,相約成俗,一直流傳下來。每逢遇廟會唱戲時,周圍數十里地的群眾拖兒帶女全家出動。既向神靈燒香獻供,又看戲觀光,以飽眼福。即使一些交通不便的小山村。也修建有各種名堂的小型廟宇,群眾為了表示善心誠意,唱不起大戲時,也要設法唱上3天4夜「皮影戲」、「線胡戲」或「木偶戲」。


視頻

黃陵縣 相關視頻

黃陵縣城航拍|
黃陵縣城市規劃
黃陵縣幼兒園獻禮祖國70周年
黃陵縣動車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