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茵陳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茵陳蒿(學名: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別名因塵、因陳、茵陳、綿茵陳、白茵陳、日本茵陳(俗稱)、家茵陳(湖北)、絨蒿(廣西)、臭蒿、安呂草,是菊科,蒿屬半灌木狀草本植物,植株有濃烈的香氣。主根明顯木質,莖單生或少數,高可達120厘米,紅褐色或褐色,基生葉密集着生,常成蓮座狀;葉片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二(至三)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小裂片狹線形或狹線狀披針形,通常細直,頭狀花序卵球形,有短梗及線形的小苞葉,總苞片草質,卵形或橢圓形,背面淡黃色,有綠色中肋,花序托小,凸起;花柱細長,伸出花冠外,花冠管狀,花葯線形,長三角形,瘦果長圓形或長卵形。7-10月開花結果。
分布於中國遼寧河北陝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朝鮮日本菲律賓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俄羅斯也有分布。生長在低海拔地區河岸、海岸附近的濕潤沙地、路旁及低山坡地區。
茵陳蒿富含維生素及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和20餘種氨基酸,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食用,蒸食,可涼拌均可。

形態特徵

半灌木狀草本,植株有濃烈的香氣。主根明顯木質,垂直或斜向下伸長;根莖直徑5-8毫米,直立,稀少斜上展或橫臥,常有細的營養枝。莖單生或少數,高40-120厘米或更長,紅褐色或褐色,有不明顯的縱棱,基部木質,上部分枝多,向上斜伸展;莖、枝初時密生灰白色或灰黃色絹質柔毛,後漸稀疏或脫落無毛。營養枝端有密集葉叢,基生葉密集着生,常成蓮座狀;基生葉、莖下部葉與營養枝葉兩面均被棕黃色或灰黃色絹質柔毛,後期莖下部葉被毛脫落,葉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4(-5)厘米,寬1.5-3.5厘米,二(至三)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2-3(-4)枚,每裂片再3-5全裂,小裂片狹線形或狹線狀披針形,通常細直,不弧曲,長5-10毫米,寬0.5-1.5(-2)毫米,葉柄長3-7毫米,花期上述葉均萎謝;中部葉寬卵形、近圓形或卵圓形,長2-3厘米,寬1.5-2.5厘米,(一至)二回羽狀全裂,小裂片狹線形或絲線形,通常細直、不弧曲,長8-12毫米,寬0.3-1毫米,近無毛,頂端微尖,基部裂片常半抱莖,近無葉柄;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5全裂或3全裂,基部裂片半抱莖。
頭狀花序卵球形,稀近球形,多數,直徑1.5-2毫米,有短梗及線形的小苞葉,在分枝的上端或小枝端偏向外側生長,常排成復總狀花序,並在莖上端組成大型、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草質,卵形或橢圓形,背面淡黃色,有綠色中肋,無毛,邊膜質,中、內層總苞片橢圓形,近膜質或膜質;花序托小,凸起;雌花6-10朵,花冠狹管狀或狹圓錐狀,檐部具2(-3)裂齒,花柱細長,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銳;兩性花3-7朵,不孕育,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短,上端棒狀,2裂,不叉開,退化子房極小。瘦果長圓形或長卵形。花果期7-10月。[1]

繁殖方法

選地整地:選擇陽光充足,土壤肥力較高的沙質壤土及排水良好的地塊,將土壤耕翻、耙平、去雜草、開溝做畦,畦高20厘米,寬1米,畦面東西向,種植行南北向,以利於充分吸收陽光,並施腐熟的有機肥4000千克作基肥。
播種施肥: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上旬進行,每667平方米用種量50-100克,將種子與細沙拌勻,然後撒播,薄薄覆土,保持濕潤,幼苗出齊,除草澆水。在苗高4-5厘米時進行間苗,保持株距5厘米,使其均勻生長。播後1個月需進行首次鬆土除草和施肥,以後視情況而定。施肥主要以人糞尿和速效肥為主,一般當年春季不採收,使其根系粗壯,以免形成草荒,便於冬季移植栽培。

栽培技術

施肥:茵陳蒿是多年生深根性植物,在母根定植前,溫室或塑料棚需進行土壤深翻和施肥。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機肥4000-5000千克,通過深翻混於土中,然後整細耙平,使土壤疏鬆。 挖取母根:當10月份地上部植株開始凋零時,選擇根系粗壯的野生茵陳蒿作母根挖時去掉泥土,立即埋入濕土或濕沙中,以防失水影響生活力。定植採挖的母根應及時定植,每隔15厘米開10厘米寬溝,溝內澆足定植水,株距為15厘米。
保護地管理:①定植後,新葉生長前一般不需經常澆水,如果土壤乾旱時可用噴壺澆水。待茵陳蒿長出新葉時,進行鬆土打壟。②定植後出現缺苗時應及時補栽。③避免施化肥,在施足基肥基礎上,整個生長過程一般不施化肥,以保證茵陳蒿的食用品質。④溫室栽培應抓住冬季市場,入冬後維持10℃以上,茵陳蒿就能正常生長。⑤塑料棚栽培,在越冬後應儘早扣棚,促進茵陳蒿早萌發,以增加收益。⑥在保護地中茵陳蒿生長期約70天,可連續採收兩茬。當嫩苗高10厘米以上時,可貼近莖基部採收。

主要價值

茵陳蒿富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B,並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和20餘種氨基酸,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在春天,多食用茵陳蒿亦能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與其它野菜一樣,春季服食茵陳蒿方法很多,可蒸食,可涼拌,也可在煮粥時把茵陳蒿直接放入鍋中同煮,茵陳蒿粥味道也比較鮮美。
①利膽作用
茵陳煎劑、茵陳梔子煎劑、茵陳蒿湯(茵陳、梔子、大黃以3:1.5:1)及其醇提取物均有促進大白鼠膽汁分泌的作用,但不夠明顯,茵陳煎劑對正常人的膽囊收縮(X線檢查)只表現輕度縮小,容積改變不顯着。茵陳的水浸液及精製濃縮浸液(去除及未去除揮髮油的兩種)對急性膽囊插管及慢性膽囊瘺管犬均有明顯利膽作用,推測其有效成分可能是水及醇溶性物質,而揮發袖的作用則可疑或較弱;但也有報道,從南京茵陳中分離出的揮髮油,對豚鼠有利膽作用。從茵陳及黃蒿的花蕾中分離出的6,7-二甲氧基香豆精,十二指腸給藥,均可使麻醉大白鼠、總膽管插管及慢性膽囊瘺犬的膽汁分泌增加。從茵陳幼苗中提出的綠原酸(水溶性有機酸)對總膽管插管的大白鼠,靜脈注射後約半小時即出現利膽作用,其對數劑量與膽汁分泌增加百分率成直線關係,綠原酸的水解物咖啡酸亦有利膽作用。茵陳蒿湯及茵陳浸膏,可使結紮輸膽管之家兔的血膽紅素降低(因手術所致肝細胞變性的影響僅為次要)。
②對實驗性肝炎的影響
茵陳蒿湯、茵陳蒿及梔子大黃煎劑均能降低小白鼠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的死亡率,茵陳的水浸液及精製濃縮浸液,對四氯化硪中毒性肝炎的犬其利膽作用較對正常犬顯著,茵陳煎劑及茵陳揮髮油對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家兔的血清轉氨酶無影響,但後者能使肝炎家兔食量增加,對病毒性肝炎之小白鼠無改善其死亡率及肝細胞病變的作用。茵陳蒿湯煎劑對家兔有促進肝細胞再生作用。
③解熱及抗微生物作用
茵陳蒿湯、蒿陳浸劑對家兔人工發熱有解熱作用。茵陳及其同屬植物Artemisia tridentata及A.nova的揮髮油,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痢疾桿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牛型及人型結核桿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茵陳揮髮油在試管內能抑制皮膚病原性真菌的生長,其抗真菌有效成分為茵陳炔酮。茵陳能麻痹蚯蚓以及人、豬的蛔蟲。黃蒿1:10對ECHO11病毒有抑制作用,在感染同時及感染後給藥僅表現延緩停用。
④降壓作用
茵陳的水浸劑及精製浸液均有降壓作用,6,7-二甲氧基香豆精靜脈注射及十二指腸給藥對大鼠、貓、兔、犬均表現降壓作用,其降壓作用可能系通過中樞以及內臟血管擴張而致;對離體心室纖顫兔心冠脈流量明顯增加,並使其恢復節律收縮;貓、兔心電圖觀察。可出現一過性房室傳導阻滯及室內傳導阻滯。
⑤利尿作用
茵陳的水浸液、精製濃縮浸液以及6,7-二甲氧基香豆精對犬均表現利尿作用;茵陳揮髮油對中毒性肝炎之家兔能使尿量增加,尿色由黃變清。
⑥其他作用
茵陳水煎劑3克/公斤對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家兔,給藥2~3周後可使血清膽甾醇及β-脂蛋白下降,β/γ比率較對照組低,但C/P值卻比對照組高,對主動脈弓的病變及內臟脂肪沉着均表現保護作用。茵陳水煎劑在試管內有抗艾氏腹水癌的作用,對接種艾氏腹水癌的小白鼠,僅初期有效。茵陳同屬植物Artemisia caerulescens L.油的乳劑,可使小白鼠出現癲癇樣發作,其作用部位在大腦皮層。四川茵陳水浸液對犬在位腸管與兔離體腸管均有抑制作用,而濟南茵陳的浸劑、煎劑及酒精浸出液,對離體兔腸卻略有興奮作用。茵陳浸液對未孕家兔及產後豚鼠的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對離體蟾蜍心臟有抑制作用。呼吸困難,一般在5小時死亡,小白鼠1次口服半數致死量為7.246克/公斤。

各家論述

①《湯液本草》:"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熱也;梔子檗皮湯,治燥熱也;濕則瀉之,燥則潤之可也。此二藥治陽黃也。韓祗和、李思訓治陰黃用茵陳附子湯,大抵以茵陳為君主,佐以大黃、附子各隨其寒熱也。"
②《本草經疏》:"茵陳,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及頭熱,皆濕熱在陽明、太陰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濕除熱,濕熱去,則諸證自退矣。除濕散熱結之要藥也。"
③《本草正》:"茵陳,用此者用其利濕逐熱,故能通關節,解熱滯,療天行時疾,熱狂頭痛,利小水。專治黃疸,宜佐梔子。黃而濕者多腫,再加滲利,黃而燥者乾澀,再加涼潤,只有陰黃一證,因以中寒不運,此非所宜。又解傷寒、瘴瘧火熱,散熱痰、風熱疼痛,濕熱為痢;尤其所宜。"
④《本草述鈎元》:"茵陳,發陳致新,與他味之逐濕熱者殊,而滲利為功者,尤難相匹。黃證濕氣勝,則如熏黃而晦,熱氣勝,則如橘黃而明。濕固蒸熱,熱亦聚濕,皆從中土之濕毒以為本,所以茵陳皆宜。海藏謂隨陽黃陰黃皆用之。又雲內傷變黃,只用理中、建中,茵陳不必用。試思人身濕熱之病居多,如七情、房勞、酒食違宜,勞役過度,傷其中氣,以累元氣,致脾陰大損,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者,何可勝數。第有因如是之損傷以病黃疸者,亦有損傷而不能調養以成虛勞者,虛勞雖亦有發黃,實則區以別矣。海藏所云不必用,當是此類。至於黃證,小便赤澀為濕熱盛,惟小便清白定屬虛,投以茵陳,反為虛虛。然則小便不利及赤澀者,乃濕兼熱甚,大都始於胃,次及脾,更次及腎,自微而甚,皆茵陳之對治。至於內傷,原屬虛證,果至標急,則雖虛而舍本以治標。又有元氣素弱,避滲利之害,過服滋補,以致濕熱愈增者,則有不可拘於久病調補之例。更有勞役傷氣巳甚,復因口食冷物或雨,體脆感其氣,致寒濕相合以發黃者,此種投姜、附、術、蔻,不得不藉茵陳以化濕,所謂陰黃也。總之,茲物之投於外感之陽黃陰黃皆宜,於內傷之濕熱亦宜,惟於內傷之寒濕合者不宜。蓋內傷寒濕,為陽氣不足之所化,宜投術、附,不可以有餘之治法化之也。"
⑤《本草正義》:"茵陳,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濕熱之專藥。濕疸、酒疸,身黃溲赤如醬,皆胃土蘊濕積熱之證,古今皆以此物為主,其效甚速。蕩滌腸胃,外達皮毛,非此不可。蓋行水最捷,故凡下焦濕熱瘙癢,及足脛跗腫,濕瘡流水,並皆治之。其陰黃一證,雖曰虛寒,然亦內有蘊熱,故能發見黃色,則以入於溫經隊中而掃蕩之,即仲景茵陳附子之法。惟女勞疸一症,則瘀滯痹着,非僅通利所可奏功,故必以硝石、礬石之峻利者,為刮垢磨光之治,而無取於茵陳也。"[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