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烏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嘴烏鴉 [1](學名:Corvus macrorhynchos)又叫巨嘴鴉,俗稱老鴉、老鴰。是雀形目鳥類中體型最大的幾個物種之一,成年的大嘴烏鴉體長可達50厘米左右。大嘴烏鴉雌雄同形同色,通身漆黑,除頭頂、後頸和頸側之外的其它部分羽毛,帶有一些顯藍色、紫色和綠色的金屬光澤。額較陡突。尾長、呈楔狀。後頸羽毛柔軟鬆散如髮狀,羽干不明顯。大嘴烏鴉是雜食性鳥類,對生活環境不挑剔,無論山區平原均可見到,喜結群活動於城市、郊區等適宜的環境。主要分布於亞洲東部地區,中國全境可見。棲息於低山、平原和山地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次生雜木林、人工林等各種森林類型中。喜歡在林間路旁、河谷、海岸、農田、沼澤和草地上活動,有時甚至出現于山頂灌叢和高山苔原地帶。主要以蝗蟲、金龜甲、金針蟲、螻蛄、蠐螬等昆蟲、昆蟲幼蟲和蛹為食。分布於亞洲東部和南部,北至俄羅斯庫頁島、鄂霍次克海岸、薩哈林島、黑龍江流域,東至朝鮮、日本、琉球群島,南至印度、緬甸、斯里蘭卡、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泰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地。
形態特徵
大嘴烏鴉是雀形目鳥類中體型最大的幾個物種之一,成年的大嘴烏鴉體長可達50厘米左右。雌雄相似。全身羽毛黑色,除頭頂、枕、後頸和頸側光澤較弱外,其他包括背、肩、腰、翼上覆羽和內側飛羽在內的上體均具紫藍色金屬光澤。初級覆羽、初級飛羽和尾羽具暗藍綠色光澤。下體烏黑色或黑褐色。喉部羽毛呈披針形,具有強烈的綠藍色或暗藍色金屬光澤。其餘下體黑色具紫藍色或藍綠色光澤,但明顯較上體弱。喙粗且厚,上喙前緣與前額幾成直角。額頭特別突出,在棲息狀態下,這一點是辨識本物種的重要依據。大嘴烏鴉與小嘴烏鴉的區別在喙粗厚且尾圓,頭頂更顯拱圓形。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腳黑色。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後,後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跖後緣鱗片常癒合為整塊鱗板;雀齶型頭骨。鼻孔距前額約為嘴長的1/3,鼻須硬直,達到嘴的中部。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低山、平原和山地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次生雜木林、人工林等各種森林類型中,尤以疏林和林緣地帶較常見。
生活習性
- 習性
除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3-5隻或10多隻的小群活動,有時亦見和禿鼻烏鴉、小嘴烏鴉混群活動,偶爾也見有數十隻甚至數百隻的大群。多在樹上或地上棲息,也棲於電柱上和屋脊上。性機警,常伸頸張望和注意觀察四周動靜,對持槍的人尤為警惕,很遠即飛並不斷扭頭向後張望。但無人的時候卻很大膽,有時甚至到居民院壩、豬圈、打穀場、牛棚等處覓食,一旦發現人出來會立即發出警叫聲,全群一鬨而散,飛到附近樹上,待人一離去又會逐漸試探着飛去覓食。有時甚至偷偷地緊跟在耕地的農民後面啄食從土壤中犁出的食物或站在牛背上啄食寄生蟲。早晨和下午較為活躍,覓食頻繁,中午多在食場附近樹上休息。
大嘴烏鴉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無論山區、平原均可見到,是中國常見的留鳥。喜歡在林間路旁、河谷、海岸、農田、沼澤和草地上活動,有時甚至出現于山頂灌叢和高山苔原地帶。但冬季多下到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常在農田、村莊等人類居住地附近活動,有時也出入於城鎮公園和城區樹上。由於各大城市的「熱島效應」和「垃圾圍城」等環境問題的影響,大嘴烏鴉在城市中極為常見,以路旁、公園中的高大喬木為落腳點。
- 食性
大嘴烏鴉主要以蝗蟲、金龜甲、金針蟲、螻蛄、蠐螬等昆蟲、昆蟲幼蟲和蛹為食,也吃雛鳥、鳥卵、鼠類、腐肉、動物屍體以及植物葉、芽、果實、種子和農作物種子等,屬雜食性。
- 叫聲
叫聲單調粗獷,似『呱-呱-呱』聲。粗啞的喉音kaw及高音的awa, awa, awa聲;也作低沉的咯咯聲。
分布範圍
分布於亞洲東部和南部,北至俄羅斯庫頁島、鄂霍次克海岸、薩哈林島、黑龍江流域,東至朝鮮、日本、琉球群島,南至印度、緬甸、斯里蘭卡、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泰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地。
中國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甘肅和青海東部,往南至長江流域、東南沿海和長江以南的整個南部省區,西至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南部,南至廣東、香港、廣西、福建、海南島和台灣。
繁殖方式
繁殖期3-6月。營巢於高大喬木頂部枝杈處,距地高5-20米。巢主要由枯枝構成,內墊有枯草、植物纖維、樹皮、草根、毛髮、苔蘚、羽毛等柔軟物質,巢呈碗狀。3月開始營巢,4月中下旬開始產卵,每窩產卵3-5枚。卵天藍色或深藍綠色、被有褐色和灰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卵的大小為41-48.8毫米×27.4-30.2毫米,平均43.3毫米×29.0毫米。雌雄鳥輪流孵卵,孵化期18±1天。雛鳥晚成性,由雌雄親鳥共同餵養留巢期26-30天。
視訊
參考文獻
- ↑ 大嘴烏鴉,傳說命中的烏鴉嘴,就是這個樣子. 每日頭條. 2018-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