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銀鷗 |
中文學名: 銀鷗 |
銀鷗[1](學名:Larus argentatus)又名黑背鷗、淡紅腳鷗、黃腿鷗、魚鷹子和叼魚狼等,全長約60厘米。體型厚重,頭部平坦。夏羽頭、頸和下體純白色,背與翼上銀灰色。腰、尾上覆羽純白色,初級飛羽末端黑褐色,有白色斑點。嘴黃色,下嘴尖端有紅色斑點。冬羽頭和頸具褐色細縱紋。數量較普遍。主要消滅有害嚙齒類的益鳥。 銀鷗一般會在陸地上或懸崖上生蛋,一般為三隻。它們會保護這些蛋,而它們的叫聲亦在北半球甚為聞名。
外形特徵
夏羽頭、頸白色。背、肩、翅上覆羽和內側飛羽鼠灰色,肩羽具寬闊的白色端斑,腰、尾上覆羽和尾羽白色。初級飛羽黑褐色,羽端白色,第一枚和第二枚初級飛羽具寬闊的白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內翈基部具灰白色楔狀斑,依次往後初級飛羽基部灰白色楔狀斑變為藍灰色,且擴展到內外翈,而且越往內灰色範圍越大,黑色範圍越小,到最內一枚初級飛羽全為灰色,僅具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次級和三級飛羽灰色,具白色端斑。下體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亦為白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頭和頸具褐色縱紋。幼鳥第一年冬羽主要為黑褐色,頭、頸、上體和下體具灰褐色斑點或羽緣。第二年尾基、前額和下體白色。虹膜黃色,嘴黃色,下嘴先端具紅斑,腳粉紅色或淡紅色。
野外鑑別:大型水鳥,體長55-73cm。嘴黃色,下嘴尖端有一紅斑。頭、頸和下體白色,肩、背淡藍灰色或鼠灰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白色,腳粉紅色。飛行時翅前後緣白色,初級飛羽末端黑色,且具白色端斑[2]。
生活習性
食性:主要以魚和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有時也伴隨海。 上航行的船隻,撿食從船上扔下的廢棄物品,也在陸地上啄食鼠類、蜥蜴、動物屍體,有時也偷食鳥卵和雛鳥。
習性: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在水面上,或不斷地在水面上空飛翔。飛翔極為輕快敏捷,常常輕輕地扇動翅膀,有時也能利用熱氣流在空中翱翔和滑翔。飛翔時腳向後伸直或懸垂於下。亦善游泳,在地上行走亦很好。休息時多棲於懸岩或地上。
叫聲:包括響亮的kleow叫聲,klaow-klaow-kla-ow…的大叫及短促的嘀嘀咕咕聲ge-ge-ge。
遷徙:中國主要為冬候鳥,部分夏候鳥。春季於3-4月遷往北方,秋季於9-10月遷往南方。
棲息環境
夏季棲息於苔原、荒漠和草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澤以及海岸與海島上,冬季主要棲息于海岸及河口地區,遷徙期間亦出現於大的內陸河流與湖泊。
生長繁殖
繁殖期4-7月。通常成群在一起營巢,也有成對分散單獨營巢的。通常營巢于海岸和海島陡峻的懸岩上,也在湖邊沙灘、湖心或河心小島和苔原地上營巢,有時還在開闊沼澤地中的土丘上營巢。巢主要由枯草構成,有時巢內墊有少許羽毛。巢的大小為外徑50-70cm,內徑20-25cm。每窩通常產卵2-3枚,偶爾多至4枚。卵淡綠褐色、橄欖褐色或藍色,被有暗色斑點,卵的大小為55-79mm×45-53mm。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25-27天[3]。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繁殖於北美洲、歐洲及地中海;越冬往南。
中國分布:繁殖於新疆和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西北部;遷徙或越冬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寧夏、山東、長江流域,西抵四川,南至廣西、廣東、福建、香港和台灣。
亞種分化
序號 | 劇名 | 拉丁學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1 | 銀鷗美國亞種 | Larus argentatus smithsonianus | Coues, 1862 |
2 | 銀鷗指名亞種 | Larus argentatus argentatus | Pontoppidan, 1763 |
3 | 銀鷗西伯利亞東部亞種 | Larus argentatus vegae | Palmén, 1887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4]。
視頻
銀鷗- [ 視頻 ] - ( 海濤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