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小田雞

中文學名: 小田雞
拉丁學名:Porzana pusilla
別 稱:小秧雞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鶴形目
科:秧雞科
屬:田雞屬
種: 小田雞
亞   種: 7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Pallas, 1776
英文名稱: Baillon's Crake
英文名稱: Marsh Crake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小田雞[1](學名:Porzana pusilla)是鶴形目秧雞科的鳥類,小型涉禽,共有7個亞種。體長17-18厘米,嘴短,背部具白色縱紋,兩脅及尾下具白色細橫紋。雄鳥頭頂及上體紅褐,具黑白色縱紋;胸及臉灰色。雌鳥色暗,耳羽褐色。幼鳥頦偏白,上體具圓圈狀白色點斑。與姬田雞區別在上體褐色較濃且多白色點斑,兩脅多橫斑,嘴基無紅色,腿偏粉色。

棲於沼澤型湖泊及多草的沼澤地帶。快速而輕巧地穿行於蘆葦中,極少飛行。常單獨行動,性膽怯,受驚即迅速竄入植物中。雜食性,但食譜中大部分為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分布於北非和歐亞大陸,南遷至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幾內亞及澳大利亞。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西伯利亞

目錄

形態特徵

小田雞有7個亞種,亞種之間的區別主要依據體形大小、上下體羽毛的顏色及深淺、喉和胸的顏色以及腹部有無條紋。成鳥兩性相似。頭頂、枕、後頸橄欖褐色,具黑色中央縱紋,後頸的條紋不清晰,其餘上體橄欖褐色或棕褐色,具黑色縱紋,肩羽、背、腰、尾上覆羽和內側翅覆羽具白色斑點。尾羽黑褐色,羽緣棕褐色。翅覆羽橄欖褐色,內側覆羽具寬黑色縱紋和白斑。飛羽黑褐色,第1枚初級飛羽外翈羽緣白色,次級飛羽羽端具白色小斑點。有藍灰色眉紋和棕褐色穿眼紋。頦、喉棕灰色,頰、頸側和胸藍灰色,胸羽的羽端沾棕色。腹、兩脅和尾下覆羽黑褐色,具白色橫斑紋。腋羽和翅下覆羽灰褐色,腋羽具少量白斑,尾下覆羽有黑白兩色橫斑紋。雌鳥喉白色,下體羽色較淡。

幼鳥下體棕白色,頸側、胸和兩脅淡紅褐色,從面部到胸常有斑點,兩脅雜有白紋。雛鳥全黑色,絨羽尖端染有綠色。

虹膜紅色,幼鳥虹膜紅褐色。嘴角綠色,嘴峰和端部色較深。腿和腳黃綠色至污綠色,爪角褐色。

生活習性

遷徙:小田雞在中國東北地區和內蒙古為夏候鳥,每年4月上、中旬遷來,9-10月南遷,居留期約5個月。在北戴河秋季曾見有少數小田雞南遷時途經此地,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為主要路過期,在秦嶺、北京、白洋淀和河南桐柏山均為夏候鳥,甚至在長江以南的安徽石臼湖3-4月及8月亦可見到,因此估計小田雞在長江以北為夏候鳥,在長江以南為旅鳥,有些則飛到華南及其以南地區越冬,但冬季在河北和江蘇等地也出現過大群或小群。

習性清晨和傍晚到夜間最活躍,常單獨活動。性膽怯,善隱蔽,受驚即迅速竄入植物中,或突然起飛,但飛不高很快落下。能在地上草叢中穿行,也能在水面植物上敏捷而快速的奔跑,很少游泳和潛水,也不喜歡飛行。遇危險時多通過奔跑和匿藏來逃避,被迫時才突然飛起,飛行慢而遲緩,而且一般飛不多遠又很快落入草叢或泄叢。鳴聲柔和而低,像吹哨聲。

食性雜食性,但食譜中大部分為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包括鞘翅目、半翅目、蜻蜒目、襀翅目、石蛾科和蚊科,也吃環節動物、軟體動物、小甲殼類、小魚以及綠色植物和種子(包括薹草),在籠養條件下還吃小蜥蜴和壁虎。常在植物茂密處及其附近活動,喜歡在水較淺而即將乾涸的泥坑中覓食。在地面上落葉堆中或淺水中探食,偶而在較深的水中覓食,通常一邊在漂浮植物和折斷的蘆葦上行走和游泳,一邊覓食,還可一再潛水捕捉食物。有時也在水邊泥地上或水中植物上奔跑覓食,很少通過游泳或潛水覓食[2]

棲息環境

分布於海拔400-1100米的中、低山水域附近,棲息於沼澤、葦盪、蒲叢和稻田中、山地森林、平原草地、湖泊、水塘、河流、水庫、沼澤等濕地生境,尤以富有蘆葦等水邊植物又有開闊明水面的湖沼及其鄰近草地灌叢地區較喜歡。有時也出現於水稻田和鹽田及其附近草叢與泄叢中。繁殖季節棲息地以低而密的草叢為特徵,或成片的植物如蘆葦、薹草、莎草、燈心草、藨草、虉草等;非繁殖季節棲息地較為廣泛,包括低山丘陵地帶、林緣溪流、沼澤化草甸和農田附近、水稻田及其雜草叢生處.

生長繁殖

繁殖期因各地緯度不同而略有差異。在中國扎龍地區繁殖期為5-6月。單配製,有領域性,僅在繁殖季節維持配偶關係。巢建於水邊密集的植物叢中,或在沼澤地中較高的丘地上或蘆葦堆上。雌雄均參與營巢,巢材以蘆葦為主,雜以其他草的莖、葉等,巢淺而疏鬆,呈圓盤狀,外徑10-12cm,內徑8-10cm,巢高約13cm,深約4cm。5月下旬開始產卵,一般隔日產1枚,每窩卵4-10枚,常見為6-9枚。卵橢圓形,土黃色,上面布有暗紅色小斑塊。卵的大小為19.1-21.8mm×26.0-30.7mm。窩卵足數後開始孵卵,孵卵以雌鳥為主。孵化期19-21天。雛鳥為早成鳥,孵出後不久可離巢。由雙親餵養和照顧,幾天後可自行覓食,約35-45日齡長出飛羽,長出飛羽前可獨立生活,1歲可開始繁殖[3]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北非和歐亞大陸,南遷至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幾內亞及澳大利亞。

分布狀況:常見於其適宜生境。繁殖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北部、河北、河南、陝西南部、新疆西部。遷徙時經中國大多數地區,在廣東有見越冬群體。迷鳥至台灣[4]

亞種分化

序號 中文名稱 學 名
1 小田雞新西蘭亞種 Porzana pusilla affinis
2 小田雞歐洲亞種 Porzana pusilla intermedia
3 小田雞新幾內亞亞種 Porzana pusilla mayri
4 小田雞南亞亞種 Porzana pusilla mira
5 小田雞南非亞種 Porzana pusilla obcura
6 小田雞澳大利亞亞種 Porzana pusilla palustris
7 小田雞指名亞種 Porzana pusilla pusilla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該物種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5]

視頻

小田雞枝上舞蹈

參考資料

  1. 小田雞(附圖),叫聲網,2013-10-19
  2. 小田雞生活習性,百問中文,2016-07-13
  3. 小田雞生長繁殖,中文百科在線,2014/4/23
  4. 小田雞地理分布,百問中文
  5.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黨政機關,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