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慈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孝钦显皇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1]),那拉氏[2][3](清代《玉牒》、民国《清史稿·后妃传》均作叶赫那拉氏[4]),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为同治光绪年间(1861年至1908年),大清帝国政治人物、军事人物、清朝的实际统治者。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的生母。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
大清慈禧皇太后
前任: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慈安母后皇太后)
继任: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嘉顺皇后)
那拉氏[2][3]
杏贞
封号 兰贵人→懿嫔→懿妃→懿贵妃→慈禧(圣母)皇太后→慈禧太皇太后→孝钦显皇后
位号 贵人→嫔→妃→贵妃→贵太妃→皇太后→太皇太后→追尊皇后
徽号 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
旗籍 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
世居地/穆坤 叶赫[注 1][5][4]一说为苏完[注 1][6]
出生 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
(1835-11-29)1835年11月29日
大清
婚年 咸丰元年(1851年)
婚姻名份
逝世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廿二
1908年11月15日(1908-11-15)(72岁)
22x20px 大清京师中南海仪鸾殿
谥号 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坟墓 菩陀峪定东陵[4]
亲属
父亲 惠征[4]
母亲 佟佳氏
咸丰帝
夫之父 道光帝
夫之母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
夫之元配 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
夫之继室 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
夫之侧室 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
端恪皇贵妃佟佳氏
玟贵妃徐佳氏
婉贵妃索绰络氏
璷妃那拉氏
禧妃察哈拉氏
吉妃王氏
庆妃索绰罗氏
云嫔武佳氏
容嫔伊尔根觉罗氏
璹嫔那拉氏
玉嫔那拉氏
兄弟 桂祥
照祥
福祥
姊妹 叶赫那拉氏(夫醇亲王奕𫍽
同治帝
养女 荣寿固伦公主
继女 荣安固伦公主
其他亲属 外甥光绪帝、侄女隆裕皇太后

同治帝即位后,称为“圣母皇太后”;光绪帝即位后,称为“皇爸爸”,与东太后(慈安太后)一起两宫听政长达二十年,直到光绪初年慈安过世,慈禧才独掌大权。

慈禧出身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世袭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贵人,后依次晋封至懿贵妃。咸丰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继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抬旗满洲镶黄旗[7]。同年与慈安太后东太后)、恭亲王奕䜣等合谋发动辛酉政变,铲除掌权的顾命八大臣势力,是为两宫听政。外人以“慈禧太后”、“圣母皇太后”、“西太后”称呼她。

1874年同治帝死后,在慈禧的主持下,醇亲王奕𫍽之子载湉(慈禧之妹所生)继承皇位,是为光绪帝。慈禧与慈安继续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病逝,自掌大权,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1898年,慈禧默许光绪帝推动戊戌变法。同年,慈禧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帝,杀死了新派的维新六君子,随后临朝称制,重新执掌大权。1900年,庚子事变发生,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携光绪帝等逃往西安,翌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得以返回北京。此后慈禧开始推行庚子新政,废除科举制度。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在她死前一天,光绪帝也驾崩了。慈禧安排由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葬菩陀峪定东陵[4]。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则以光绪帝皇后的身份成为皇太后,徽号隆裕太后,实行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是自同治光绪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包括前面与慈安太后两宫听政,其掌权时间长达四十七年,在清代仅次于康熙帝乾隆帝。统治掌权时长不仅超越唐朝武则天[8]汉朝吕后[9]且超越大多数帝王;统治期间发动政变两次,立皇储两次,推动变革三次。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长度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过大清开国皇后及孝德孝贞(东太后慈安)二位咸丰帝的正妻。在慈禧太后死后仅三年,清朝覆灭,中华民国成立。

先世

咸丰朝同治初年的《清实录》,即册封诏书中,慈禧太后以“那拉氏”的名字出现,其姓之前并未被冠以“穆昆[注 1][2][3]但在之后的实录中,其家族始被冠以“叶赫”这一“穆昆”,变成了“叶赫那拉氏[注 1][11]清代《玉牒》则记载,慈禧太后是“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惠征女”[5]

自民国后一些学者常误认慈禧太后为叶赫贝勒金台吉的后裔[6],而实际上,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收藏的《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所记载,慈禧家族的入旗始祖叫喀山,喀山家族世居苏完,因苏完地处叶赫国境内,故《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作世居叶赫,但与叶赫贝勒家族并非同宗[12],且在天命四年叶赫部未灭之前就归附了努尔哈赤[6][13]

生平

早年至入宫产子

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慈禧太后出生。父亲为惠征(1805年-1853年7月8日),惠征出身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世袭官宦之家,住在西四牌楼劈柴胡同,原为吏部笔帖式,咸丰二年(1852年)昇为安徽徽宁池太广道道员,官居四品。史料没有记载她的出生地,与中国其它名人故里之争类似,关于出生地有安徽呼和浩特山西长治市北京等不同的说法。

1852年(咸丰二年),康慈皇太妃懿旨咸丰帝选秀女。慈禧参加了二月初八、初九的选秀,被选中。相关报道转述[14]内务府奏销档》记载:二月十一日“敬事房太监传谕旨,封惠征女叶赫那拉氏为兰贵人,命于五月初九日进宫”。《清史稿·后妃传[4]》和《清实录[15]》则记载那拉氏的贵人封号是懿贵人。当时,慈禧的父亲惠征被调任安徽宁池太广道,慈禧选中入宫后,惠征忙于此事,直到将女儿送走后,才于咸丰二年七月到芜湖上任。

五月初九,慈禧和日后的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同时被送入圆明园。他他拉氏则被封为丽贵人。慈禧和庄静因为相貌柔美,同时受到咸丰帝的宠爱。

咸丰二年十二月,太平军攻克湖北武汉三镇,随后顺长江而下,江西九江及安徽均告急。咸丰三年正月十七日(1853年2月24日),太平军攻占安庆,安徽巡抚蒋文庆被杀害,洪秀全夺得藩库银30万两、漕米40多万石后,继续向东进军,在芜湖击败清军。惠征带著1万两银子,以押解饷银为名逃往南京转赴镇江,获江苏巡抚杨文定收留,负责管理钱粮。咸丰帝震怒于地方官员临阵逃脱、丢失地盘,将惠征开缺,听候查办。惠征得知自己被罢免后,十分恐惧,随即病倒。咸丰三年六月初三(1853年7月8日),慈禧的父亲惠征在镇江府病逝。

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乙未,咸丰帝下旨晋封懿贵人为懿嫔,时年十九岁,同年十一月庚寅,进行正式册封,册文如下:

朕维椒庭翊化。修妇职于六宫。兰殿承晖。备内官于九御。特加命秩。式焕彝章。咨尔贵人那拉氏秉质粹和。褆躬端谨。佐袆衣而协吉。内则无违。习琼佩以迎祥。蕃厘克荷。是用封尔为懿嫔。锡之册命。尔其祗承纶綍。膺象服而攸宜。益懋温恭。迓鸿禧于靡既。钦哉。

咸丰五年(1855年),懿嫔怀孕。次年三月庚辰,懿嫔生下皇长子载淳。辛巳,晋封懿嫔为懿妃[16]。咸丰六年十二月甲申[17],以大学士彭蕴章为正使,礼部尚书瑞麟为副使,正式晋封懿嫔为懿妃。册文如下:

产惟椒闱佐治。徽扬四德之贤。瓜瓞衍祥。位重六宫之选。纶音载涣。彝典攸隆。咨尔懿嫔那拉氏。赋性柔嘉。秉心淑慎。嫔仪攸饬。克协翊乎中宫。懿范丕昭。久勤襄乎内政。兹以册命。封尔为懿妃。尔其祗承巽命。膺象服以延厘。懋赞坤元。迓鸿庥而笃庆。钦哉。 

咸丰七年(1857)正月乙卯[18],又晋封懿贵妃。贵妃清宫后妃中属第三等,仅次于皇后和皇贵妃。但咸丰帝未曾册封过皇贵妃。懿贵妃之上仅皇后钮祜禄氏一人。同年十二月庚申[19],以大学士裕诚为正使,内阁学士黄宗汉为副使进行正式的册封,册文如下:

朕惟椒涂佐治。含章应厚载之贞。瓜瓞延祺。笃祜启灵长之祚。焕芝泥而光贲。膺鞠采而荣增。咨尔懿妃那拉氏赋质金相。秉心玉粹。柔嘉维则。表令范于珩璜。淑慎其仪。懔芳规于图史。祥开麟定。恩奉龙章。瑞毓螽诜。吉符燕喜。既蕃禧之茂介。宜显秩之攸加。是用晋封尔为懿贵妃。锡之册宝。尔其坤仪懋赞。敬承昌燕之休。巽命丕扬。益荷庞鸿之泽。钦哉。

与其他嫔妃相较,慈禧具有较高水准的文化修养,能书写汉文,擅于书法与绘画。咸丰帝体弱多病,而当时国家又值多事之秋,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英法联军的侵略;咸丰帝开始允许慈禧发表自己的政治意见,使得慈禧逐渐有了政治历练与资本。咸丰帝有两个儿子,皇次子悯郡王刚出生便死去了,慈禧所生的皇长子载淳成为咸丰帝唯一一个活到成年的儿子,使懿贵妃在宫中的地位越发显贵。

咸丰驾崩,登位太后

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年)八月,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攻破大沽口,占领天津。随后在八里桥击溃了清军的精锐,京师危在旦夕。9月22日,咸丰帝率包含慈禧在内的一干宫眷逃往热河避暑山庄避难,留恭亲王奕䜣在京师与联军议和。英法联军在北京大肆抢劫后,10月18日将包括圆明园在内的皇家“三山五园”焚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隔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在避暑山庄驾崩,年仅30岁。[20]临终前,咸丰帝令其年仅5岁的独子载淳继承皇位,并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额驸景寿、兵部尚书穆荫、吏部左侍郎匡源、礼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少卿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嗣君,人称“顾命八大臣”。同治帝在避暑山庄居丧期间,奉咸丰帝的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住烟波致爽殿的东暖阁;奉生母那拉氏为太妃,而后过一天传帝令,加封为“圣母皇太后”尊号慈禧,住在西暖阁;因此,慈安和慈禧分别被称为“东宫太后”和“西宫太后”。

发动政变

顾命八大臣与慈禧产生了严重的矛盾。而当时恭亲王奕䜣已与西方列国达成议和,于9月5日赴热河奔丧。奕䜣与慈禧秘密取得联系,决定策划一次政变。在慈禧的鼓动下,这次政变得到了慈安太后的同意。同年9月14日,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奏请两宫皇太后权理朝政,慈禧与慈安便召八大臣入议,八大臣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为由拒绝。在奕䜣的帮助下,慈禧取得了侍郎胜保、大学士贾桢等多人的支持。10月26日,咸丰帝的灵柩运回京师时,慈禧命八大臣护送灵柩殿后,自己与慈安、嗣君载淳则先到达京师。随后,慈禧便先发制人,发动辛酉政变,将在京师的载垣、端华等人下狱,并派醇亲王奕𫍽去擒拿肃顺。自此,八大臣势力被铲除。由八大臣拟定的年号“祺祥”也被废除,改为“同治”。

垂帘听政

政变成功后,恭亲王奕䜣以功获封议政王,慈禧又授意恭亲王及大臣,使他们上书建议两宫听政。于是在十一月乙酉朔,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在养心殿垂帘听政。慈禧许诺:“垂帘非所乐为,惟以时事多艰,王大臣等不能无所承,是以姑允所请。俟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自此,每日都召恭亲王、军机大臣讨论政治。内外奏章,两宫太后阅览之后,由恭亲王拟旨,翌日,恭亲王进呈,由两太后审阅之后,分别盖上咸丰帝赐同道堂小玺钤作为标识,然后以同治帝的旨意颁示。慈安太后对权力并不感兴趣,日常朝政事务由慈禧处理;但遇上重大朝政事务,慈禧仍要去征求慈安的意见。慈禧在垂帘听政之后,便采纳了御史徐启文的意见,令中外臣工直言批评时事的过失;又采纳御史锺佩贤的意见,崇节俭、重名器;采纳御史卞宝第的意见,严赏罚、整肃吏制、慎荐举。又命令内直翰林整理前朝历代帝王政治以及母后垂帘听政的事迹,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归纳总结。同年,清朝开始了洋务运动

在同治初年,太平天国起义军虽然在北伐西征中失败,但其势力仍然很强大。捻军活跃于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地,也是清朝的心腹大患。西北的陕、甘地区以及西南云南地区,都发生了回族民变。两宫太后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官员,最终分别于1864年和1868年成功消灭了太平军和捻军这两股势力。1872年、1873年,又成功镇压云南回变陕甘回变。在两宫太后的努力下,清朝混乱的局势逐渐趋于稳定,史称同光中兴

立光绪帝

1873年阴历二月,两宫太后归政于同治帝。但翌年阴历十二月,同治帝就驾崩了。同治帝无后而崩。在慈禧的主持下,醇亲王奕𫍽的儿子载湉被过继给了咸丰帝,继承皇位,是为光绪帝。此后,慈禧和慈安再度垂帘听政。

光绪六年,慈禧太后得了重病。1881年(光绪八年),慈禧才病愈。同年,慈安太后逝世,慈禧独自垂帘听政。1884年,法国侵略越南,越南遣使前来求救。慈禧派兵进入越南的北圻支援,最终导致了中法战争的爆发。清军在北圻作战不利,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军机大臣全部被慈禧罢免,改为礼亲王世铎和庆亲王奕劻掌权。1885年6月9日(光绪十一年四月廿七),清朝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标志着这场战争结束,而越南也成为了法国的保护国。在中法战争之后,慈禧在醇亲王奕𫍽的建议下组建海军。

光绪亲政与甲午战争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之乱,清朝和日本都派兵进入朝鲜,协助朝鲜平定了这次叛乱。在平叛结束后,清方援引《中日天津条约》约日本一同撤军。日本非但没有撤军,反而向朝鲜增派了兵力。最终,甲午战争爆发。

在“同光中兴”的太平表象下,“洋务运动”只重视购买武器,北洋陆、海军训练不足,军备废弛。再加上光绪帝已亲政,光绪帝重用师傅翁同龢翁同龢为了刁难李鸿章,向光绪帝上呈禁止海军外购军火(《请停购船械裁减勇营折》),导致海军失去了申请专项资金,多年未购新舰,弹药亦不足,可谓外强中干。[21]光绪帝又在甲午战争中指挥不当,结果清朝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割让给日本。

挪用海军军费说

近现代有说法认为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筑颐和园,结果导致清朝政府没有资金提升军备水平,然而颐和园工程所挪用的“海军”经费,和北洋水师军费并无关系,而是出自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简称海军衙门,为北洋水师直属上级单位)的经费。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是清朝一个特别的中央级洋务机构,虽冠以海军之名,但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分解总理衙门的权力。光绪皇帝命户部主事翁同龢拨款修建颐和园,光绪皇帝的亲父也就是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奕𫍽在接收颐和园的新修工程后,就从海军衙门的经费里向工程挪款(因颐和园修完,意味著慈禧以远离紫禁城,光绪皇帝就可以渐渐独立),同一时期北洋海军的军费并没有受到任何的侵占,海军衙门经费与北洋海军军费并不能混为一谈[22]

有一笔挪至颐和园的所谓海军经费,被称为“海军巨款”,醇亲王和一些沿江海省份的总督、巡抚授意,让他们筹资报效颐和园工程,但为颐和园而筹资无法推上台面,于是想出了海军的名义,后来共集得260万两,即“海军巨款”,“海军巨款”既不属于海军衙门经费,也不属于北洋海军军费,算是额外筹集的一笔资金。然而,当各地的资金陆续认缴后,并没有拨入颐和园工程,而是全部存在天津的外国银行和洋务企业,以所得的利息贴补颐和园,而本金则号称用于将来的海军建设。甲午战争爆发后,慈禧颁懿旨命令将“海军巨款”本金全数提出,用以购买军火,但因为存期未满等原因,先期并提出一百五十八万两。海军史学者陈悦指出,颐和园工程实际上是以海军名义敛财,却并非直接挪用了海军的经费,在颐和园工程修建期间,户部主事翁同龢上奏光绪皇帝禁止海军外购军火(《请停购船械裁减勇营折》),致使海军失去了申请专项资金用于舰和、武备更新的途径,才是海军发展彻底停滞的真正原因[22]

戊戌变法

1898年,光绪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鼓动下,决定发起改革。6月10日,光绪帝令翁同龢起草《明定国是诏》,送交慈禧审查,得到了准许,并于翌日颁布,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这次变法涉及了政治、军事、教育、经济等方面,遭到众多保守派大臣的强烈反对,其中包括军机大臣世铎、刚毅等人,他们多次向慈禧表示反对变法。慈禧后来也认为变法操之过急,变法派和反对派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而康有为等人此时已有杀害慈禧的计划[23]。光绪帝计划与慈禧一起前往天津阅兵,民间风传慈禧要废黜光绪帝,也有传闻说光绪帝要把慈禧幽禁于颐和园。9月19日,慈禧突然离开颐和园,回到紫禁城;随即发动政变,将光绪帝迁居瀛台。慈禧宣布光绪帝得病,不能视朝,自己“临朝称制”,重新训政。戊戌变法被废止,变法中的重要人物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有溥维新六君子斩首,康有为、梁启超则流亡国外。

根据雷家圣《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变史事新探》[24]一书指出:戊戌变法期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国访问。当时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向变法派领袖康有为建议,要求清朝方面聘请伊藤为顾问,甚至付以事权。[25]于是变法派官员在伊藤抵华后,纷纷上书请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员的警惕。保守派官员杨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后:“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26]这种激烈的言论,促使慈禧太后在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颐和园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绪皇帝对伊藤有何看法。

不过,伊藤与李提摩太又向康有为提议“中美英日合邦”。于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下,变法派官员杨深秀于9月20日(八月初五)上书光绪皇帝:“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27]另一变法派官员宋伯鲁也于9月21日(八月初六)上书言道:“渠(李提摩太)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今拟请皇上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学士李鸿章者,往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28]俨然欲将中国军事、财税、外交的国家大权,交于外人之手。慈禧太后于9月19日(八月初四)返回紫禁城后,于9月20至21日获知此事,惊觉事态严重,才当机立断发动政变,重新训政,结束了戊戌变法。

按照李提摩太向康有为的建议,是要将中美英日四国建立为一个类似后来苏联或独联体的政体,藉以对抗俄国,这在当时是完全不切实际的。但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李提摩太却向康有为提出这种建议,动机令人怀疑,可能是以合邦为名,诱使中国先交出军事、财政、外交等权力;康有为更向光绪建议要向李提摩太与伊藤博文“商酌办法”,则控制权将完全掌握在外人手中。因此李提摩太“合邦”的计划,可以说是一个外交的骗局,利用康有为等人对国际知识所知有限的弱点,诱骗康有为等人与光绪将中国各种重要权力交给外国人,任由外国操控宰割。然而,慈禧在9月21日训政当天颁布的捉拿康有为的上谕中并未提到康有为卖国,只说:“谕军机大臣等:工部主事康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屡经被人参奏,着革职,并其弟康广仁,均着步军统领衙门拿交刑部,按律治罪。[29]”此外,杨深秀和宋伯鲁都曾上奏倡议四国合邦,但慈禧在戊戌政变之后定他们的罪中都未提到他们这条罪名;宋伯鲁的罪名是“滥保匪人”、“声名恶劣”,杨深秀的罪名是与康有为结党。雷家圣推测这是因为慈禧当时还不知道英、美、日等国的参与程度,如果贸然指责英、美、日等国,外交纠纷更难收拾,故只能以含混之罪名带过。

此后,慈禧计划废黜光绪帝。翌年,册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过继给同治帝。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溥儁受诏入宫。但外国公使均不承认其合法性,慈禧只得暂时停止了这个计划。

义和团之乱与八国联军

受到戊戌政变的影响,慈禧太后在此后一段时间内开始排斥维新派,并因此利用端王载漪刚毅等守旧亲贵,甚至考虑撤换光绪皇帝[30][31];载漪之子溥儁因而被立为大阿哥,实同储君,然因忌惮光绪皇帝为欧美日列强一致支持,不敢骤废[32]。载漪为求其子早日登基,乃利用皇太后对“洋人”的嫉忌之心,极力离间帝后。顺此,朝中形势乃逐渐演变为非理性仇视“洋人”的守旧亲贵,结合保守的清流派,对抗主张务实的朝臣之局。在端王等当权亲贵的纵容,甚至暗助之下,以扶乩迷信加上民族主义起家的“义和拳”乃得以大举进入直隶、进迫北京,形成一股“逼宫”的形势。

慈禧皇太后虽未必相信拳民“神力护体”之说,但看到“民气可用”;而且当时号称上百万的义和团民已经在北京附近大量聚集,慈禧太后担心镇压义和团会促使其矛头转而指向清王朝,亦未尝严令镇压拳民,终于酿成拳民大规模进入京畿,并且残杀“教民”、攻击外人、甚至杀死德国日本外交官等人员的事故,引起八国联军干涉之祸。[来源请求]慈禧皇太后又误信各国欲迫其退位的假情报,负气处死主张透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的大臣,并随即对多国宣战,至此大势乃全无转圜馀地[33]

1900年8月14日凌晨,联军来到北京城外,发起总攻击,15日,联军逐步攻占北京各城门,与清军在城内展开巷战;至当晚,联军已基本占领全城;慈禧携光绪帝等宫眷自德胜门逃出京师,经过宣化大同太原,于九月到达西安。慈禧派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总督李鸿章与西方列强议和,并于翌年签订《辛丑条约》。慈禧和光绪帝都下诏罪己。端郡王载漪失势,溥儁也被废除大阿哥头衔,以公爵头衔迁出宫。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慈禧重新下令改革,是为庚子新政。这次改革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实行千年之久的科举制度也被废除。在张之洞刘坤一的建议下,慈禧决定效仿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下令“预备立宪”,[34]又派五大臣前往西方列国考察。

光绪帝与慈禧驾崩

1908年11月15日下午5时,慈禧于仪銮殿(佛照楼)驾崩。就在她死的前一天,光绪帝也在瀛台突然病逝,两者去世前后只差一天。民间普遍传闻光绪帝是被慈禧毒死的。[35]其遗言是:“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36]

由于光绪帝无嗣,慈禧让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过继给光绪帝,并登基,是为宣统帝。因溥仪年幼,由载沣担任摄政王。慈禧的侄女隆裕太后,则以光绪帝皇后的身份垂帘听政。

慈禧死后,葬于菩陀峪定东陵。宣统帝给她上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其谥字23字(其中“”字出现2次,而一般在谥号中相同的汉字不会被重复使用),连皇后共25字,谥号长度超过清朝开国皇后孝庄,及孝德与孝贞两位正宫皇后,为清代历代皇后中之最。

身后之事

慈禧的陵寝菩陀峪定东陵,营建过程前后持续了14年,耗银227万两,金碧辉煌、极尽奢华。1928年6月,军阀孙殿英藉演习之名,率其部下对慈禧的菩陀峪定东陵和乾隆帝裕陵进行大规模盗掘。盗墓者将定东陵内的珍宝洗劫一空,甚至连慈禧口中所含的一粒大如鸡蛋的夜明珠都被挖走,此案即是轰动全国的“清东陵盗宝案”。在清皇室的呼吁下,民国政府派员调查此事。孙殿英对外宣称是报祖上孙承宗之仇,并将其中部分盗取的宝物贿赂宋美龄孔祥熙等人,案件查办最终不了了之。寓居天津溥仪只得派人将挖出的遗骨重新敛葬。[37]后来溥仪在其回忆录里提及:祖母慈禧太后夜明珠被盗事,并改馈赠给某位民初权贵夫人(指宋美龄),让他耿耿于怀。

传说轶事

  • 传闻清末重臣荣禄少年时代,与选秀入宫前之慈禧为情侣,故当慈禧成为皇太后并掌权之后,对于荣禄大力提拔,宠信有加。此说,见于前清宫中女官裕德龄原以英文出版、亦发行有中文版之小说体作品《爱恋紫禁城:慈禧私秘感情生活》,亦为台湾中视电视连续剧《戏说慈禧》所采用。然而此说并无任何实际依据、与当时的社会常理相悖并且不符合逻辑。实际上荣禄为人非常能干而且主张改革,所以为慈禧太后重用。
  • 清史稿》记载,慈禧去世时仍然在批折子,可见她的勤政。涂良军推荐的古装剧《戏说慈禧》亦如实拍摄。
  • 大英帝国外交官埃蒙德·特拉内·巴恪思爵士曾出使清朝,据其著作《太后与我》所载,慈禧在满五十岁之前,嗜好房事,数度秘密地招幸外交官,一夜能行房五次。[38]然而该著作被指内容极为离奇荒诞,对于该书的指责,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不实”,一是“色情”,其文学价值大于史料价值。[39]
  • 有关光绪帝之死因传闻与慈禧有关联,其遗骨及衣物经现代法医技术鉴定后,确认死于急性砒霜)中毒,凶手极有可能为慈禧。[40]主因是慈禧病重时,曾犹豫对光绪帝要如何处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给光绪帝知道,惟其近侍回报,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决意自己病终前,帝须先于自己命终,以免皇帝有再度亲政、否定慈禧生前之布局的可能。
  • 民间传说称,叶赫那拉氏先祖布扬古被努尔哈赤杀害前诅咒到:“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巧合的是清朝最后两位太后——慈禧太后和隆裕太后均为叶赫那拉氏,而且一个被认为治国无能导致国力日衰,另一个在位时清朝灭亡。然此说法最早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且从未出现在之前的史料当中,可能为后人穿凿附会之说。

兄弟姊妹

  • 姊 夭折

影视作品

演员 作品
唐若菁 清宫秘史
李湄 西太后与珍妃》(1964年电影)
梁舜燕
卢燕 末代皇帝》、《倾国倾城》、《瀛台泣血》、《德龄与慈禧》
李丽华 《八国联军》
吴韵 《梦图的清宫》、《梦图的清宫II》
张冰玉 清宫残梦》(1970年电视剧)、《末代儿女情》(1990年电视剧)、《末代皇孙》(1991年电视剧)
陈莎莉 《庚子风云》《欢喜游龙》《双印传奇》
胡茵梦 《慈禧外传》
斯琴高娃 《沧海英雄》《慈禧秘传》 《嫁到宫里的男人》《钱王》《日落紫禁城》《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太后吉祥》《无盐女》
邱淑贞 慈禧秘密生活》(1995年电影)
李明启 《厨子当官》《蓝色妖姬》
吕中 走向共和》、《德龄公主》、《茶馆》《定军山》《枪炮侯》
田中裕子 苍穹之昴》(2010年电视剧)
郭少芸 状王宋世杰》、《状王宋世杰(贰)
刘晓庆 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1983年电影)、《西太后》(又名“一代妖后”,1988年电影)、《大太监李莲英》
袁立 《一生为奴》
刘雪华 《少女慈禧》
丛珊 戏说慈禧》(1993年电视剧)
陈洁仪
柳影虹
韩马利 《太平天国》
米雪 满清十三皇朝之血染紫禁城》、《大太监
冯宝宝 《冒牌皇帝》
欧阳珮珊 《满清十三皇朝之危城争霸》
程可为 《汇通天下》
吴志森 《头条新闻》
汪明荃 无数的舞台剧
简沛恩 《女人花》
陶虹 《一帘幽梦》
田中裕子 《苍穹之昴》
方舒 《两宫皇太后》
洪欣 《最后的格格》
马羚 《天下第一丑》《豪门金枝》
吕丽萍 《十三格格》《大栅栏》《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
谢芳 《壮士出征》《总督张之洞》《御花子》《马江海战》
梁小冰 《清宫气数录》
盖丽丽 《太平天国》
朱媛媛 《十三格格新传》
宋佳 《胡雪岩》
朱紫汶 《红墙绿瓦之残阳》
艾丽娅 《大龙脉》
邓婕 《慈禧西行》《龙非龙,凤非凤》
韩再芬 《船政风云》《大龙邮票》
凯丽 《皇亲国戚》
程可为
康华(年轻)
汇通天下
李滨 《西洋镜》
李丽凤 吾土吾民》(1981年电视剧)
刘慧玲 《皇帝保重》
柳格格 《粉墨王侯》
潘虹 台湾1895》(2007年电视剧)、《绣娘兰馨》、《杨乃武与小白菜》(2006年电视剧)
庞敏 《银鼠》
宋春丽 《甲午陆战》
宋晓英 《神医喜来乐》
王莱 赛金花》(1992年电视剧)
王玉梅 《谭嗣同》
奚美娟 《大清药王》《孙中山》《那年花开月正圆
袁玫 《北洋水师》
赵奎娥 《大宅门》
郑振瑶 《大阿哥溥峻》
朱琳 《末代皇帝》《夜盗珍妃墓》
马丽 《岭南药侠》
刘广宁 《十月围城》
简沛恩 女人花
苏丹丹 乱世豪门
刘佳 独有英雄
张雪莹 公公出宫
罗兰 末代御医

注释

  1. 1.0 1.1 1.2 1.3 “那拉”为满洲人的姓。“叶赫”、“苏完”都是“穆昆””(满语ᠮᡠᡴᡡᠨ穆麟德mukūn太清mukvn),冠于姓前,表示同一姓氏内的家族分支。[10]

参考文献

引用

  1. 《汉满词典》,刘厚生、李乐营等主编,民族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640页。(ISBN 7-105-06386-6)
  2. 2.0 2.1 2.2 清实录·文宗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二》(咸丰四年二月乙未)○内阁钦奉谕旨。贵人那拉氏晋封为懿嫔。
  3. 3.0 3.1 3.2 大清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讳载淳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长子也。母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那拉氏。原任安徽徽甯池太广道追封承恩公惠征之女”
  4. 4.0 4.1 4.2 4.3 4.4 4.5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qingshigao的引用提供文字
  5. 5.0 5.1 《清宫档案》
  6. 6.0 6.1 6.2 刘庆华 《慈禧太后家世新证——<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研究》 《满族研究》 2009年02期
  7. 《清穆宗实录·卷131》: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谕:“慈禧皇太后母家著抬入镶黄旗满洲。”
  8. 武则天自660年起临朝听政,但唐高宗仍拥有一定的政治权力,二人地位平等,直至唐高宗683年去世,这时期相当于慈禧太后掌权时间前期与慈安太后的两宫听政;武则天经废立中、睿二帝后直接掌权及称帝,到705年退位时,共在位二十二年,连同唐高宗时临朝听政,共在位四十五年。
  9. 自前195年汉高祖去世后临朝听政,操纵废立皇帝,至前180年去世,共在位十五年。
  10. 爱新觉罗瀛生,《满语杂识》,学苑出版社,2004年出版,973页。
  11. 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之一》:“醇贤亲王嫡福晋。叶赫那拉氏。原任安徽徽甯池太广道追封三等承恩公惠征之女。孝钦显皇后之女弟。”
  12. 弘昼等.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辽海出版社. 2002: 285. ISBN 9787806691892. 
  13. 薛柏成《慈禧家世史料——<德贺讷世管佐领接袭家谱>再论》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2期
  14. 探秘"凤凰巢"桂公府:慈禧不是弟桂祥的家门. 中国新闻网,来源:北京晚报. 2009-12-24 [2017-08-27] (简体中文). 
  15. 引用错误:无效<ref>标签;未给name属性为qsl2的引用提供文字
  16. 《清实录·文宗实录·卷之一百九十四》(咸丰六年三月)○庚辰。今上皇帝生。上之长子也。母懿嫔、晋封妃、贵妃。今慈禧皇太后、那拉氏......○辛巳......○内阁钦奉谕旨。懿嫔晋封为懿妃。○谕内阁......
  17. 《清实录·文宗实录·卷之二百十四》咸丰六年。丙辰。十二月。甲申朔。上诣大高殿行礼。○命大学士彭蕴章为正使。礼部尚书瑞麟为副使。持节赍册印。晋封懿嫔那拉氏、为懿妃。册文曰。产惟椒闱佐治......
  18. 《清实录·文宗实录·卷之二百十七》(咸丰七年正月)○乙卯......○内阁钦奉诣旨懿妃晋封为懿贵妃。○命乾清门行走......
  19. 《清实录·文宗实录·卷之二百四十一》(咸丰七年十二月)○庚申。命大学士裕诚、为正使。内阁学士黄宗汉、为副使。持节赍册宝。晋封懿妃那拉氏、为懿贵妃。册文曰。朕惟椒涂佐治......
  20. Edward Behr, The Last Emperor, 1987, p. 44
  21. 蒋竹山等,《中国近现代史——大国堀起的新诠释》,五南图书出版,2009年,第91页
  22. 22.0 22.1 陈悦《沉没的甲午》 ,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180-186页,ISBN:9787807296706
  23. 贾维《谭嗣同与晚清士人交往硏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4. 雷家圣《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变史事新探》,台北:五南出版社,2016.(本书初版原名《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台北:万卷楼,2004)
  25. Timothy Richard ,Forty-five years in China, Chapter 12
  26. 杨崇伊〈掌广西道监察御史杨崇伊折〉,《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9,p.461.
  27. 杨深秀〈山东道监察御史杨深秀折〉,《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9,p.15.
  28. 宋伯鲁〈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宋伯鲁折〉,《戊戌变法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9,p.170.
  29. 《清实录》
  30. 次日朝罢,荣相请独对,问太后曰:传闻将有废立事,信乎?太后曰:无有也。事果可行乎?荣曰:太后行之,谁敢谓其不可行者。(《崇陵传信录》)
  31. 荣曰:上春秋已盛,无皇子,不如择宗室近支子建为大阿哥为上嗣,兼祧穆宗,育之宫中,徐承大统,则此举为有名矣。太后沉吟久之曰:汝言是也。(《崇陵传信录》)
  32. 荣曰:太后行之谁敢谓其不可者?顾上罪不明,外国公使将起而干涉,此不可不惧也。(《崇陵传信录》)
  33. 1900年慈禧太后为什么对八国联军宣战. 《文史杂志》 2010年03期. [2010-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4) (中文(简体)‎). 
  34. 《从晚清“仿行立宪”谈宪法的概念———兴盛时期话宪政之二》. 北京大学法律在线. [2010-06-29] (中文(简体)‎). [失效链接]
  35. 主要见于《清室外记》《清稗类抄》和《崇陵传信录》。
  36. 解密慈禧太后临终遗言:女人不可预闻国政. 凤凰网. [2012年5月7日] (中文(简体)‎). 
  37. 盗墓清东陵. 周末报数字报刊. 2012-06-14 [2015-01-01] (中文(简体)‎). [失效链接]
  38. 慈禧太后情史:秘密招幸外交官 一夜欢好五次. 凤凰网. [2012年] (中文(简体)‎). 
  39. 英国巴恪思爵士《太后与我》近日出版. 新浪网. [2011年12月26日]. 
  40. 主要见于《清室外记》、《清稗类抄》和《崇陵传信录》。

来源

书籍
  •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孝钦显皇后》
  • 《西太后》,俞炳坤,紫禁城出版社
  • 《晚清七十年》系列,唐德刚,远流出版社
  • 《原来慈禧》,张研,重庆出版集团 重庆出版社
  • 《我在慈禧身边的日子:宫女谈往录》,金易、沈义羚 著,台北:长乐文化/智库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ISBN 957-0484-42-X
  • 《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雷家圣 著,台北:万卷楼,2004年12月 ISBN 957-739-507-4
  • 《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变史事新探》,雷家圣 著,台北:五南图书公司,2016年9月 ISBN 9789571188119
  • 《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根正、郝晓辉 著,台中市:好读,2005年
  • 《慈禧》,张戎,伦敦,麦田出版社,2015年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