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封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封號

來自 今日頭條網 的圖片

封號是帝王、君主封授爵號稱號。 在中國,封號最初自周朝開始,直至清王朝伴隨整個中國封建及帝制社會的始終;在歐洲,封號自封建時代開始到現在的君主立憲國家一直存在;"封號"與"分封"一樣,很大一部分體現在"爵位"的賜封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封號 [1]

拼音 fēng hào

詞性 名次,動詞

注音 ㄈㄥ ㄏㄠˋ

女性貴族

中國傳統社會中,女性通常沒有"名字"。各類史料、文書、墓誌、檔案甚至藝術作品中,僅以姓氏稱呼女性。實際上,中國古代女性與男性一樣都有機會取名。上層社會的女性,亦如男性,會取表字、號等。只是相對男性,女性的名字並不對外公開使用,僅以父姓或夫姓稱呼。

現代藝術作品中,在涉及歷史人物時,尤其是有封號的命婦時,會以她們的封號做為本名。實際上,在避諱的傳統下,政府在冊封時不會使用受封者的名字做為他們的封號。以唐朝皇女太平公主為例,當代各類電視劇中她以"太平"、"平兒"為名。《新唐書·列傳第八◎諸帝公主》中記錄的唐朝公主,大部分沒有提及公主的名字。但在各位公主的墓誌和其它史料,則顯示除了正式的名字外,她們還擁有表字、號。

一些被各類文藝作品反覆描繪的而沒有留下名字的古代女性,有可能形成一個杜撰、又受到認可並廣泛使用的名字。如漢武帝的陳皇后稱陳阿嬌,唐高宗的寵妃賀蘭氏稱賀蘭敏月,楊貴妃的堂姐虢國夫人稱楊玉瑤,唐德宗母睿真皇后稱沈珍珠,朱元璋髮妻馬皇后稱馬秀英。

嬪妃封號

古代封建時期,較高等級的人物受封之後都有"封號",如明太祖寧妃的封號是"寧",宣統帝時端康皇貴妃(原光緒帝瑾妃)的封號是"端康",唐朝的黃國公李靄的封號是"黃",等等,不勝枚舉。接受封號表示接受御封並有正式地位。

所以皇室里的后妃一般是冠以姓氏,而不像電視劇中所說用名字,一般有名字的女子的名諱是不可以隨便亂叫的,例如:某妃名字:倩舒,姓氏薛:則不可能是叫倩妃或舒妃,一般就稱薛妃。

而我們所看到那些成"彤妃""懿妃""淑妃"那些其實不是她們的名字,而是皇帝賜予的封號比如說"柔"字"婉"字作為她們的封號,這是很大的榮譽,封號是不可以與名字相衝的。

在古代后妃封號中,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由皇帝欽定的,如皇后以及清朝的皇貴妃的封號,還有太后、太妃們的封號,通常情況下,她們的封號由兩個或兩個字以上組成;另一種情況是妃、嬪等級制度中固有的名號,也屬於"封號"。像唐初的四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這四個固有皇妃等級的封號(同時也是名號)分別是"貴""淑""德""賢"。顯然,第一種情況的封號比第二種要尊貴得多。在第二種情況下,如果已經享有名號的妃嬪有什麼值得表彰的功績,皇帝是可以賜給她們欽定封號,讓她們同時擁有兩個封號。對於古代的女子們來說,同時擁有兩個封號是莫大的殊榮。

入宮的婦女被封為貴人、嬪妃後,為相互區別,便在其級別前冠以一個美好的字,連在一起作為封號,從皇太后到太監都可以喚喚。清朝宮廷的嬪妃分為皇貴妃、貴妃、妃、嬪及貴人、常在、答應等級。為表彰或相互區別等原因,在給婦女們封位以後,要在位前加號,這些號一般都很美,帶有女性的特點,如珍、貞、瑾、淑等,所以看起來極像女性的名字。

古代官職

漢代軍職:伍長、什長、都伯、百人將、牙門將、騎督、部曲督、別部司馬(軍司馬)、都尉(騎都尉)、校尉(但五校幾乎成清貴武職,偏文)、中郎將(五官、左、右、虎賁中郎將類同五校)、裨將軍、偏將軍、雜號將軍(裨將軍、偏將軍應該就是雜號將軍之末,但與其它兩字將軍地位有別)、四征、四鎮、前後左右將軍、衛將軍、驃騎、車騎將軍、大將軍

大將軍:戰國時始置,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於三公之外,其餘均在三公之上。三國時夏侯惇、姜維等人皆為大將軍。

大司馬:漢武帝(劉徹)廢太尉設大司馬,光武帝(劉秀)又廢大司馬為太尉,故大司馬即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東漢時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

大司農:秦時稱治粟內史,景帝改稱太農令,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為大司農。魏初設大農,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改稱大司農,蜀、吳亦各有大司農。兩漢時大司農掌管租稅、錢穀、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而到了三國時期,由於權力的分散則只能負責這些物資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鴻臚:秦時稱典客,漢初稱大行令,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大鴻臚,掌管接待賓客之事。九卿之一。

衛尉:秦時始置,漢景帝(劉啟)初更名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復原名,掌管宮門警衛。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馬。曹丕即位後任賈詡為太尉。

太傅:輔弼國君之官,作為重臣參與朝政,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曹睿即位後人鍾繇為太傅。

太常:秦時稱奉常,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為太常,掌管禮樂社稷、宗廟禮儀。其屬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藥、太醫(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僕:秦和兩漢均設太僕,王莽一度更名為太御,掌管輿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守:秦時設郡守,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一郡之最高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

少府:秦和兩漢均設少府,王莽稱共工,與大司農一同掌管財貨。不過大司農掌管國家財貨,而少府則管供養皇帝。其屬官有掌管御用紙、墨、筆等物的守宮令、掌管刀劍弩機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為宮廷治病的太醫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時始置,東漢時由宦官擔任,掌管文書和傳達詔令,權力極大。

中書監令:曹操為魏王時,設置秘書令以處理尚書章奏。曹丕於黃初初年改秘書令為中書令並特置中書監,使之排在中書令之前。

中領軍:曹操為丞相後置領軍,不久改為中領軍,掌管禁衛軍。

中護軍:曹操為丞相後置護軍,不久改為中護軍,掌管禁衛軍,地位略低於中領軍。

長史:秦時始置,西漢時丞相下有兩長史,其職務相當於秘書長,即最高國務機關中事務主管。將軍幕府中亦有長史,為幕僚之長;可分令部隊出戰的稱為將兵長史。東漢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設長史,職任頗重。三國沿置不改。

從事:刺史的佐官如別駕、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稱為從事。

倉曹掾屬:主管倉谷之事的官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司徒: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空: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水土及營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隸校尉:漢武帝始置,負責督率京城徒隸,從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簡稱司隸。劉備在蜀稱帝時以張飛為司隸校尉。

司金中郎將:曹操於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鐵、錢幣和農具的鑄造的官員。

主簿:漢始置,掌管文書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設有主簿。

功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記錄功勞。

東西曹掾屬:曹操為丞相後下設東、西曹掌管人事工作,東曹主管二千石官員的任免,西曹主觀丞相府官員的任免。其負責人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丞相:戰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復置,曹操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