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國聯軍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國聯軍是指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為了對抗大清帝國的宣戰及鎮壓義和團運動,以軍事行動攻入中國大英帝國(英)、美利堅合眾國(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德意志帝國(德)、俄羅斯帝國(俄)、大日本帝國(日)、奧匈帝國(奧)、意大利王國(义)的八國聯合軍隊。

八國聯軍軍隊的人數最早是三萬人,後來增至約五萬人[註 1]。八國聯軍把北京分成不同的占領區,東四以北由日軍占領,東四南大街以東由俄軍占領,以西由意大利軍隊占領,皇城東北由德軍占領,皇城東部由日軍占領,皇城東南由英軍占領,崇內大街以西東長安街以南由德軍占領。西城由美軍、法軍、英軍、意軍占領,外城由英軍、美軍、德軍占領,實行軍事統治。日占區設立「安民公所」,德占區設立「華捕局」。八國聯軍直接造成義和團被消滅,以及一帶清軍的潰敗,迫使慈喜太后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和約》,付出龐大的賠款

歷史

義和團開始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大舉進京「勤王」,到處任意襲擊殺害外國人及中國的基督徒,攻擊外國使館和機構,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破壞搗毀售賣洋貨的商鋪,並攻進天津租界。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但未獲回應。

1900年5月31日,北京東交民巷的各國大使館要求加強保護,清廷允許。英、俄、法、美、意、日六國從天津派水兵及海軍陸戰隊349人登岸,乘火車於當晚抵北京。6月3日,德、奧派兵83人抵北京。


6月10日,北京使館對外通訊斷絕。各國駐天津領事及海軍將領召開會議後,決定組成聯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於次日乘火車前往北京。北京東交民巷各使館築起防禦工事,由英國全權公使竇納樂負責指揮抵抗。使館區內被圍者約三千人,當中二千人為尋求保護之華人,外國男性400人,女性147人,兒童76人。保護使館的包括409名外國水兵及陸戰隊員,配備三支機關槍及四門小火炮。使館內有足夠水井及糧食。英使館內更有小馬150匹可供食用。

6月11日,日本駐清使館書記杉山彬被剛調入京的清兵軍所殺,開腹剖心並遭馬蹄踏屍。西摩爾率領之聯軍二千餘人,從大沽出發,經天津向北京推進。義和團民拆毀天津到北京的鐵路,又設下埋伏,在廊坊楊村之間包圍聯軍。數千團民及二千名清軍(聶士成指揮之武衛前軍)在廊坊襲擊聯軍,聯軍死傷近四百人,只得就地防守。

6月14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率士兵攻擊圍聚在使館周圍的義和拳拳民,見義和拳民即毫不猶疑下令開槍,打死約20人。

6月16日,天津租界之對外電報中斷。各國海軍將領會議,決定佔領大沽口炮台。同日,慈喜召開御前會議後,發出解散義和團民的上諭

6月17日,大沽炮台陷落。此時,慈喜太后收到一則假情報,其中表示洋人出兵是為了逼她歸政光緒帝;於是太后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命載勛步軍統領,會剛毅載漪載濂載瀾等親貴統領義和團。

6月20日,德使克林德代表各國前往總理衙門要求保護,途中被清軍神機營軍官恩海伏擊殺死,釀成開戰的導火線。21日,清廷以光緒帝的名義,正式公布「宣戰詔書」,號召全國軍民抵抗侵略者[註 2][1];同時,還以銀兩懸賞捕殺洋人:「殺一洋人賞五十兩、洋婦四十兩、洋孩三十兩」[2]。義和團及官軍(主要為榮祿手下之甘軍)開始圍攻使館區。

8月14日凌晨,聯軍來到北京城外,發起總攻擊,15日,聯軍逐步攻占北京各城門,與清軍在城內展開巷戰;至當晚,聯軍已基本占領全城;慈喜太后、光緒帝和親貴大臣倉皇離京。

9月,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出任聯軍總司令赴清。德軍在北京陷落之後兩個月才到達清國。

此後,八國聯軍大軍增兵,全力清剿義和團,清軍配合清剿。由京津出兵,分攻山海關、保定、正定等地,甚至進入山西境內。

1901年9月,十一國與清廷簽訂《辛丑條約》後,除少部駐軍京津地區,大部撤軍,聯軍解散。

組織

[[1900年八國聯軍士兵(從左到右士兵屬於:英國、美國、英屬澳大利亞[3]、英屬印度、德國、法國、奧匈帝國、意大利、日本)]]

聯軍指揮

總司令

各國軍隊指揮官

聯軍兵力

日軍有20,840人、俄軍13,150人、英軍12,020人、法軍3,420人,美軍3,420人、德軍900人,奧軍300人,義大利軍80人。

國家 戰艦(艘) 海軍陸戰隊(人) 陸軍(人) 備註
日本 18 540 20,300
俄國 10 750 12,400
英國 8 2,020 5,000 3000人(另有數據稱),800人組成華勇營(由華人組成的參加英軍同清軍作戰的部隊);英國殖民地也有派遣軍隊,澳大利亞派遣海軍
法國 5 390 3,130 派遣自法屬印度支那
美國 2 295 3,125 派遣自美屬菲律賓
德意志帝國 5 600 300
奧匈帝國 4 295
意大利王國 2 80 最初由戰艦上的水手組成,後派遣自意大利本土
總計 54 4970 49255

行動

注釋

  1. 移至 數字統計不一。按唐德剛晚清七十年》,8月中從天津北京的軍隊其實只有七國(當中兩國只為象徵式的掌旗兵)約一萬六千人,分別為日軍八千人、俄軍四千八百人,英軍(主要為錫克士兵,及少數威海衛華人士兵、澳大利亞水手)三千人,美軍二千一百人,法軍八百人,奧國五十人,义國五十三人。
  2. 移至 實際上,該詔書未曾按現代外交慣例,交予各國使節。所謂「宣戰詔書」只是號召全國軍民抵抗侵略的動員令,而非宣戰書,在這場戰爭中,列強始終沒有向中國宣戰,中國也始終沒有對列強宣戰,雙方甚至一直都沒有將紀外交關係。

參考文獻

引用

  1. 移至 雷家聖. 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變史事新探. 五南. 2016: 232. 
  2. 移至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國門口兩種制度文化的碰撞
  3. 移至 http://www.4808.info/html/2008-05/4469p2.html

來源

書籍
  • 《新理念中國歷史》.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2006. ISBN 962-948-193-6 (中文). 
  • 《劍橋中國晚清史》.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5. ISBN 9787500407669 (中文). 

研究書目

  • 相藍欣:《義和團戰爭的起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外部鏈接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