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黄陵县,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寝黄帝陵所在地[1]。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位于陕西省中部,北距革命圣地延安124千米,南距古都西安165千米。总面积2292平方千米。
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寝位于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之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有“天下第一陵[2]”之盛誉。黄陵县被命名为“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和陕西省首批旅游强县。
名称起源
桥山出土的仰韶文物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黄陵的先民便在这里劳动,繁衍生息。
西周,称白翟地,为晋国辖地。
战国,周安王骄二十六年(前376年),韩、赵、魏分晋后属魏,魏置上郡。周显王扁四十二年(前327年),魏秦交战,魏败,纳上郡十五县于秦(含今黄陵县)。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置上郡,在今境域内设阳周县(今黄陵县)。
位置境域
黄陵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延安地区南部,属渭北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东以洛河为界与洛川县相望,南与宜君县、铜川市、旬邑县三市县接壤,西和甘肃省正宁县为邻,北与富县毗连,介于东经108°36′46″—109°27′13″,北纬35°20′27″—35°49′21″之间,东西最长距离85千米,南北最宽距离53千米,总面积为2292平方千米。县城与各地的距离:南距铜川市78千米,旬邑县城110千米,宜君县城33千米,距省城西安205千米;东距洛川县城35千米,西距甘肃正宁县城128千米;北距富县县城70千米,距延安市171千米。
地形地貌
黄陵县境内地貌以黄土原、沟壑、丘陵为主,平均海拔1300米左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主要河流有从北往南流的洛河和葫芦河,自西向东流的沮河和淤泥河,其流向与地势倾向基本一致。由于沮河横穿县境,使地面发生次级分异,沮河以北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沮河以南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西部子午岭作西北东南走向,是高出黄土高原的基岩山地,过去统称桥山山脉,海拔在1500—1600米左右,主峰高1687米。子午岭一部分被不同厚度的黄土覆盖,在一些较高山梁则基岩裸露,山形结构状似牛背,黄陵县境内为牛背的东劂,支梁向东延伸,达30—40千米,成为次一级的分水岭。
东部为黄土原沟壑区,平均海拔1100—1200米,原面平坦,多被沟谷分割成宽1—3千米或数百米的长条形原块。
植物资源
野生中草药:茵陈、槐米、三棵叶根、连翘、柏子仁、桃仁、枣仁、薯芋、倒卵叶五加、黄精、黄芹、柴胡、地青皮、商陆、黄芪、党参、板兰根、远志、牛黄豹、丹皮、生地、茴草、寄生、苍术、秦茄、冬花、大黄、蒲公英、牛子、大黄、知母、甘草、益母草、马兜铃等。
灌木:沙棘、黄蔷薇、胡秃顶子、虎榛子、卫芽、山桃、绣线菊、文冠果、荆条、南蛇藤等。
草本植物:羊胡草、宾草、菅草、大油、羽毛、白草、狼尾草、茵陈蒿、飞燕草、沙参、苦参、紫宛、野棉花、秦艽、马唐等。
动物资源
兽类:大耳猬、林猬、达吾尔鼠、西藏鼠、兔、崖杜鼠、花鼠、达吾耳黄鼠、中华鼠分鼠、狼、狐、豹、黄鼠鼬、艾虎、虎鼬、狗獾、水獭、花面狸、豹猫、猞猁、野猪、小鹿、狍(羊鹿子)等。
鸟类:小斑沮鹈鹕、普通鸬鹚、苍鹭、绿头鸭、豆雁、大天鹅、普通秋沙鸭、赤麻鸭、雀鹰、普通鸷、金啊、短趾啊、秃鹭工脚隼、灰脊隼、白尾、环颈(野鸡)、石鸡、金鸡、鹌鹑、小田鸡、董鸡、黑水鸡、眚顶鸡、毛脚沙鸡、黑翅长脚、银鸥、大杜鹃、中杜鹃、领角(猫头鹰)、毛脚鱼鹄、大鸨原鸽、岩鸽、灰斑鸩、珠颈、斑鸩凤、头春鸡、环颈鸽、纵纹腹鹄、雨燕、楼燕、兰翡翠、戴胜、蚁(啄木鸟)、大斑啄木鸟、绿啄木鸟、短趾沙百灵、小沙百灵、蒙古百灵、凤头百灵、云雀、灰沙燕、家燕、树鹨、田鹨、山鸽、白鸽、灰鸽、黄头鸽、黄鸽、红尾百劳、长尾灰百劳、北鸟、灰鸟、松鸦、红嘴兰鹊、灰喜鹊、喜鹊、红嘴山鸦、鼻马鸦、寒鸦、大嘴乌鸦、红胁兰尾鸡、兰点颏、赫红尾鸲、北红尾鸲、黑背燕尾鸲,黑猴右鸭、白腹、赤颈、斑、棕颈钩嘴鹛、锈脸钩嘴鹃、棕头鸦雀、山嗓鹛、大苇莺、芦莺、稻田芦莺、小白喉莺、黄腹柳莺、棕眉柳莺、极北柳莺、暗绿柳莺、白脸山雀、黄腹山雀、煤山雀、燕雀、金翅、红眉米雀、普遍米雀、北米雀、灰头鹀、灰眉岩、三道眉革、小鹀、芦鹀。
历史文化
黄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寝所在地。黄陵县的文化艺术,首推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广场表演的秧歌、社火狮舞、龙灯、芯子、彩船、竹马、跑驴,室内装饰的剪纸,服装上的刺绣;孩童的布玩具,建筑上的木雕和壁画等,大约自秦汉以来即已广泛流传,丰富多彩。但是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没有专门管理传统文化的行政部门,因而也没有给传统文化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社火秧歌:社火和秧歌在黄陵县民间广泛流传,历史悠久,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出集中在春节,常常是从正月初一闹到十五,元宵节是高潮。社火和秧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演出场地可大可小,表演队伍可多可少。将音乐、舞蹈、戏曲、说唱、体育、美术、杂耍融为一体。黄陵县习俗中,凡闹社火、秧歌,首场必须先到各个庙宇去“敬神”,然后才在村庄内广场上活动,谓之“打官场子”。此后每天轮流去各家各户活动,谓之“拜年”也称“串门子社火”或“串门子秧歌”[3]。
剪纸:剪纸在黄陵县历史悠久。黄陵剪纸,生动地体现了黄土高原劳动人民战天斗地、祈求吉详、人寿年丰的坚强意志和良好愿望,既有乡土气息、又有实用价值。剪纸的用途相当广泛,新春佳节或喜庆婚嫁,窗户贴上五颜六色的新窗花,床边炕头贴上花床围,衣箱家俱贴上“招财进宝”、“黄金万两”,室内顶棚(天花板)贴上“富贵不断头”的万字云子,墙壁贴上“大红公鸡”和“大鲤鱼”,显示出浓厚的节日气氛[4]。
面花:是用小麦面粉为材料捏制成的民间艺术品,也叫“礼馍”“花馒头”“贡儿”。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在各家各户神案上供奉灶神、福禄寿三星、钟馗和月宫娘娘,还要在影族、坟墓前敬奉祖先,在棺椁前的供桌上追奉新逝亡灵,在婚礼的天地桌上诚奉天地神等。在许多地区,人的一生都与面花结缘。在黄陵县,孩子过满月、成丁礼,外婆都要送来精制的大花虎馍,希望孩子一生能够受到虎的保佑,能像虎一样虎虎有生气,身体结实强壮。黄陵面花于2008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
布贴画:布贴画中包括贴画、布堆画、布摞画、拨画等,是民间工艺的一个品种。它以农家自制的粗布和纺织品为原料,以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民俗生活、花鸟禽兽为题材,南农家妇女巧手剪贴而成。用料简单,易于制作,文用美观,很早就流行于村镇妇女之间,与当地的群众生活极为密切。如农家妇女用各种颜色的碎布头剪贴虎头、花卉及各种吉祥图案,缀纳在儿童衣帽和鞋子上;剪贴成“鱼戏莲”装饰在新婚男女的枕头上。黄陵布贴画构思大胆,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生动有趣,既是农舍、居室很有欣赏价值的装饰画,也是难得的民间艺术收藏品。
熏画:是从剪纸中派生出来的另一种艺术门类,在民间普遍使用。旧时是人们装饰瓦瓮架、碗架的饰物,因此又叫做“板阴子”。其制作过程就叫“熏板荫”,是利用特别设计的花型和边饰,先剪成剪纸,再用其作版覆盖在所选用的板荫纸上,用松亮子、煤油灯,后来有人用沥青等点燃后,用其浓烟熏染制成与作版的剪纸成黑白对比的复制品。其特点就是可反复制作,不断加工,再在每两幅熏画的间隔以彩色纸条相叠压,形成可随意开启的吊帘。一般应用在农村为放置瓦盆、瓦罐、瓦瓮的称作“碗架板子”的搁架隔层上,既遮挡了灰尘,又装饰了家居,还方便了取用,是农村人因陋就简美化生活的典范。
木雕:工艺美术,在黄陵县流传年深时久,多见于明朝以来修建的庙宇、祠堂和戏楼等古建筑物,在群众的门框、窗扇、炊具碗架、祭祀桌案、棺板寿材上亦较多见。后民间工匠中会此种工艺的人越来越少,有濒临失传的可能。1979年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在农村挖掘民间美术遗产时,发现仓村乡南河寨村年近80岁木雕艺人焦振卿木雕的《二十四孝》,12种24幅木雕作品,构图、造型、刀峰都很精美,非常罕见。《美术》杂志1982年第8期刊登焦振卿的木雕《二十四孝》中的照片,并作了简要介绍。
戏剧(曲):黄陵县戏剧(曲)艺术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末和清初。当时在陕西、甘肃一带兴起修庙宇祭神灵的风气,黄陵县境内凡有庙宇的地方都建有戏楼,凡“龙王庙”、“山神庙”、“娘娘庙”、“关帝庙”、“文庙”等每年定期有庙会,过庙会时必然要唱3天4夜大戏。这样年深月久,相约成俗,一直流传下来。每逢遇庙会唱戏时,周围数十里地的群众拖儿带女全家出动。既向神灵烧香献供,又看戏观光,以饱眼福。即使一些交通不便的小山村。也修建有各种名堂的小型庙宇,群众为了表示善心诚意,唱不起大戏时,也要设法唱上3天4夜“皮影戏”、“线胡戏”或“木偶戏”。
视频
黄陵县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黄陵县,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寝黄帝陵所在地!,网易订阅,2018-8-2
- ↑ 走进陕西黄帝陵,“天下第一陵”到底长什么样,你去过吗? ,搜狐网,2019-5-5
- ↑ 【正月里耍社火 特色活动闹新春】黄陵老秧歌+澄城芯子+榆林“转九曲”,西部网 ,2018-2-27
- ↑ 陕西黄陵民间剪纸简介,黄陵剪纸欣赏,肉丁网,2012-10-5
- ↑ 【春天里的陕西 黄帝陵】(七)黄陵面花:公祭大典上的妙手生花,西部网, 20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