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督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督脈

中文名:督脈

督脈( Governor Vessel ),按照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篇第六十》,督脈起於小腹內胞宮,體表出曲骨穴,向下過會陰部,向後行於尾骶部的長強穴,沿人體後背上行,經項後部至風。

府穴,進入內,沿頭部正中線,上行至巔頂百會穴,經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過人中,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1]

督脈主要治療

脊柱病:腰股勞損腰椎間盤突出、強直性脊柱炎、頸椎病。

其他:小兒消化不良、頭痛發燒中風脫肛、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退行性關節炎、膽囊炎。[2]

溫灸督脈

在督脈上灸,藉助督脈總督陽氣的作用,激發出人體自身的陽氣,又將這種溫熱,通過複雜有序的經絡系統層層傳遞到全身,那麼身體的正氣就自然建了起來。就如醫書上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人體後背的正中線上,簡單說就是從頸椎尾骨這段距離,貫穿著總管一身陽氣的督脈。古人稱之為「陽脈之海」。脈如其名,就如同汪洋大,匯聚了全身經脈的陽氣,並把這些陽氣輸送、布散到全身體表的肌膚腠理之處,發揮溫煦機體,抵禦外邪的功能。

艾灸督脈保健養生現代社會由於人們長期工作勞累,熬夜,飲食上吃太多涼性的食物,加上常吹空調等,大大消耗了人體生存所需最基本的陽氣。所以人們才會感到身體越來越疲憊,精神越來越消沉……其實這些都在暗示人們身體消耗的陽氣越來越多,這也就是常說的「亞健康」狀態。

這些症狀通過艾灸督脈這種治療措施,不僅可以起到改善的作用,還可以起到預防與保健的作用。

督脈起於會陰,並於脊里,上風府,入腦,上巔,循額。邪犯督脈,則角弓反張,項背強直,關緊閉,頭痛,四肢抽搐,甚則神智昏迷,發熱,苔白或黃,脈弦或數。督脈上行屬腦,與足厥陰肝經會於巔頂,與關係密切;督脈沿脊上行,督脈虛衰經脈失養,則腰脊酸軟,拘僂形俯。

督脈主司生殖,為「陽脈之海」。督脈陽氣虛衰,推動溫煦固攝作用減弱,則背脊畏寒,女子宮寒不孕腰膝酸軟,舌淡,脈虛弱。[3]

督脈循行路線

人體奇經八脈之一。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六條陽經都與督脈交會於大椎,督脈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故稱為「陽脈之海」。主生殖機能,特別是男性生殖機能。

督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後行於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經項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再回出上至頭項,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部、上,到唇系帶處。

本經脈腧穴有長強 、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共28穴。

督脈上的俞穴

1、長強穴 DU1 Cháng qiáng

定位:在尾骨端下,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肛尾膈中;有肛門動、靜脈分支,棘間靜脈叢之延續部;布有尾神經及肛門神經。

主治:泄瀉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癲狂,脊強反折,癃淋,陰部濕癢,腰脊、尾骶部疼痛。

配伍:配二白、陰陵泉、上巨虛、三陰交治痔瘡(濕熱下注型、;配精官、二白、百會(灸、治脫肛、痔瘡。

刺灸法:斜刺,針尖向上與骶骨平行刺入0.5~1寸。不得刺穿直腸,以防感染,不灸。

2、腰俞穴 DU2 Yāo shū

定位:在骶部,當後正中線上,適對骶管裂孔。

解剖:在骶後韌帶、腰背膜中;有骶中動、靜脈後支,棘間靜脈叢;布有尾神經分支。

主治:腰脊強痛,腹瀉,便秘,痔疾,脫肛,便血,癲癇淋濁,月經不調,下肢痿痹。

配伍:配膀胱俞(灸、、長強、氣沖、上髎下髎、居髎治腰脊冷痛;配太沖治脊強反折、抽搐。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3、腰陽關穴 DU3 Yāo yáng guān

定位: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腰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遺精,陽萎,便血。

配伍:補腰陽關、腎俞、次髎、瀉委中治腰脊痛、四肢厥冷、小便頻數;配腰夾脊、秩邊承山飛揚坐骨神經痛、腰腿痛;配膀胱俞、三陰交遺尿、尿頻。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4、命門穴 DU4 Mìng mén

定位: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後支及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腰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虛損腰痛,脊強反折,遺尿,尿頻,泄瀉,遺精,白濁,陽萎,早泄,赤白帶下,胎屢墜,五勞七傷頭暈耳鳴,癲癇,驚恐,手足逆冷。

配伍:配腎俞太溪治遺精、早泄、腰脊酸楚、膝無力、遺尿、癃閉、水腫頭昏耳鳴等腎陽虧虛之症;配百會、筋縮、腰陽關治破傷風抽搐;灸命門、隔鹽灸神闕治中風脫症;配關元、腎俞、神闕(艾灸、治五更泄;補命門、腎俞、三陰交治腎虛腰痛;瀉命門、阿是穴、委中、腰夾脊穴治腰扭傷痛和肥大性脊柱炎;配十七椎、三陰交治痛經(寒濕凝滯型)艾灸、;配大腸俞、膀胱俞、阿是穴(灸、治寒濕痹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5、懸樞穴 DU5 Xuán shū

定位: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後支及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腰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腰脊強痛,腹脹腹痛,完谷不化,泄瀉,痢疾。

配伍:配委中、腎俞治腰脊強痛;配足三里太白治完谷不化、泄瀉。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6、脊中穴 DU6 Jì zhōng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脊強痛,黃疸,腹瀉,痢疾,小兒疳積,痔疾,脫肛,便血,癲癇。

刺灸法:斜刺0.5~1寸。

7、中樞穴 DU7 Zhōng shū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十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十胸神經後支之內側支。

主治:黃疸,嘔吐,腹滿,痛,食欲不振,腰背痛。

配伍:配命門、腰眼、陽陵泉後溪治腰脊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8、筋縮穴 DU8 Jīn suò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九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九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癲狂,驚癇抽搐,脊強,背痛,胃痛,黃疸,四肢不收,筋攣拘急。

配伍:配角孫、瘛脈治小兒驚癇、瘛瘲、角反張;配通里治癲癇;配水道治脊強。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9、至陽穴 DU9 Zhì yáng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七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七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胸脅脹痛,腹痛黃疸,咳嗽氣喘,腰背疼痛,脊強,身熱。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0、靈台穴 DU10 Líng tái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六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六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配伍:配陶道、內關治間日瘧;配合谷(瀉法、、委中(放血、治疔瘡;配陽陵泉、支溝治胸脅痛;配身柱、至陽治背痛;配膽俞、陽陵泉、太沖治黃疸。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1、神道穴 DU11 Shén dào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五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五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心痛,驚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風不語癲癇,腰脊強,肩背痛,咳嗽,氣喘。

配伍:配關元治身熱頭痛;配神門治健忘驚悸;配百會、三陰交治失眠健忘、小兒驚風、癇症;配心俞、厥陰俞、內關、通里、曲澤治胸痹。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2、身柱穴 DU12 Shēn zhù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三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三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身熱頭痛,咳嗽,氣喘,驚厥,癲狂癇證,腰脊強痛,疔瘡發背。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3、陶道穴 DU13 Táo dào

定位: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一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一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4、大椎穴 DU14 Dà zhuī

定位: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熱病,瘧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熱,項強,肩背痛,腰脊強,角弓反張,小兒驚風,癲狂癇證,五勞虛損,七傷乏力,中暑,霍亂,嘔吐,黃疸,風疹。

配伍:配肺俞治虛損、盜汗、勞熱;配間使、乳根治脾虛發瘧;配四花穴治百日咳(雙膈俞、雙膽俞、;配曲池預防流腦;配合谷治白血球減少;配足三里、命門提高機體免疫力;配大椎、定喘、孔最哮喘;配曲池、合谷瀉熱;配腰奇、間使治癲癇。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5、啞門穴 DU15 Yǎ mén

定位:在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0.5寸,第1頸椎下。

解剖: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深部為弓間韌帶和脊髓;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三頸神經和枕大神經支。

主治:舌緩不語,音啞,頭重,頭痛,頸項強急,脊強反折,中風屍厥,癲狂,癇證,癔病,衄血,重舌,嘔吐。

配伍:瀉啞門、聽會、外關(或中渚、、丘墟治高熱或瘧疾所致耳聾;配人中、廉泉治舌強不語、暴喑咽喉炎;配百會、人中豐隆、後溪治癲狂、癲癇。配風池、風府治中風失語、不省人事;配勞宮、三陰交、湧泉等九穴為回陽九針,可以開竅醒神治昏厥;配腦戶、百會、風池、太溪、崑崙、腎俞治大腦發育不全;針啞門、腎俞、太溪治療貧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鬆,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

16、風府穴 DU16 Fēng fǔ

定位:在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處。

解剖: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深部為環枕後膜和小腦延髓池;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三頸神經和枕大神經支。

主治:癲狂,癇證,癔病,中風不語,悲恐驚悸,半身不遂,眩暈,頸項強痛,咽喉腫痛,目痛,鼻衄。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鬆,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針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誤傷延髓。

17、腦戶穴 DU17 Nǎo hù

定位:在頭部,後髮際正中直上2.5寸,風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處。

解剖:在左右枕骨肌之間;有左右枕動、靜脈分支,深層常有導血管;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主治:頭重,頭痛,面赤,目黃,眩暈,面痛、音啞,項強,癲狂癇證,本出血,癭瘤

配伍:配通天、腦空治頭重痛;配人中、太沖、豐隆治癲狂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8、強間穴 DU18 Qiáng jiān

定位:在頭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4寸(腦戶上1.5寸、。

配伍:配後溪、至陰治後頭痛、目眩;配豐隆治頭痛難忍。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9、後頂穴 DU19 Hòu dǐng

定位:在頭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5.5寸(腦戶上3寸、。

解剖:在淺筋膜、帽狀腱膜中;有左右枕動、靜脈網;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眩暈,項強,癲狂癇證,煩心,失眠。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20、百會穴 DU20 Bǎi huì

定位: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中點處。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及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及額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眩暈,驚悸,健忘,屍厥,中風不語,癲狂,癇證,癔病,耳鳴,鼻塞,脫肛,痔疾,陰挺,泄瀉。

配伍:配天窗治中風失音不能言語;配百會、長強、大腸俞治小兒脫肛;配百會、人中、合谷、間使、氣海、關元治屍厥、卒中、氣脫;配腦空、天樞治頭風;針刺百會,配耳穴的神門埋撳針戒煙;配養老、百會、風池、足臨泣治美尼爾氏綜合症;針百會透曲鬢、天柱治腦血管痙攣、偏頭痛;配百會、水溝、足三里治低血壓;配百會、水溝、京骨治癲癇大發作;配百會、腎俞(迴旋灸、主治炎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21、前頂穴 DU21 Qián dǐng

定位: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3.6寸(百會前0.5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吻合網;布有額神經分支和枕大神經分支會合處。

主治:癲癇,頭暈,目眩,頭頂痛,鼻淵,目赤腫痛,小兒驚風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2、囟會穴 DU22 Xìng huì

定位: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2寸(百會前3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吻合網;布有額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目眩,面赤暴腫,鼻淵,鼻衄,鼻痔,鼻癰,癲疾,嗜睡,小兒驚風。

配伍:配玉枕治頭風;配百會治多睡;配頭維、太陽、合谷治頭痛目眩;配上星、合谷、列缺迎香治鼻淵、鼻衄;配前頂、天柱、本神治小兒驚癇;配人中、十宣治中風昏迷、癲癇;配血海支溝治血虛頭暈。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小兒禁刺;可灸。

23、上星穴 DU23 Shàng xīng

解剖:在左右額肌交界處;有額動、靜脈分支,顳淺動、靜脈分支;有額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面赤腫,鼻淵,鼻衄,鼻痔,鼻癰,癲狂,癇證,小兒驚風,瘧疾,熱病。

配伍:配合谷、太沖治頭目痛;配丘墟、陷谷治瘧疾;配大椎治鼻中息肉、面赤腫、口鼻出血不止;配水溝治癲狂;配印堂、素髎、百會、迎香、合谷、曲池、列缺、支溝治酒渣鼻。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24、神庭穴 DU24 Shén tíng

定位: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淚出,目翳,雀目,鼻淵,鼻衄,癲狂,癇證,角弓反張。

配伍:配行間治目淚出;配囟會治中風不語;配兌端、承漿治癲癇嘔沫;配水溝治寒熱頭痛、喘渴、目不可視;配太沖、太溪陰郄、風池治肝陽上亢型頭痛、眩暈、失眠等病症。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5、素髎穴 DU25 Sù liáo

解剖:在鼻尖軟骨中;有面動、靜脈鼻背支;布有篩前神經鼻外支(眼神經分支、。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點刺出血;不灸。

26、水溝穴 DU26 Shuǐ gōu

定位: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

配伍:配百會、十宣湧泉治昏迷急救。中暑加委中、尺澤,溺水窒息加會陰,癲狂加內關,癔病發作加合谷透勞宮;配上星、風府治鼻流清涕;配委中(瀉法、治急性腰扭傷;配三陰交、血海治月經不調、崩漏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

27、兌端穴 DU27 Duì duān

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有上唇動、靜脈;布有面神經頰支及眶下神經分支。

配伍:配本神治癲癇嘔沫;配目窗、正營、耳門治唇吻強,止齒齲痛。

刺灸法:斜刺0.2~0.3寸;不灸。

28、齦交穴 DU28 Yín jiāo

定位:在上唇內,唇系帶與上齒齦的相接處。

主治:齒齦腫痛,口臭齒衄,處鼻淵,面赤頰腫,唇吻強急,面部瘡癬,兩腮生瘡,癲狂,項強。

刺灸法: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脊柱強直、角弓。

邪犯督脈可表現為牙關緊閉,頭痛,四肢抽搐,甚則神志昏迷、發熱,苔白或黃,脈弦或數。[4]

熱點視頻

倪海廈-針灸-06-督脈

艾灸督脈,扶陽功效驚人!可惜好多人不會艾!


參考來源

  1. 督脈(陽脈之海), 360doc個人圖書館,2018年7月16日
  2. 督脈穴位圖, 搜狐,2018-09-09
  3. 艾灸督脈的好處, 搜狐,2018-10-11
  4. 督脈, 搜狐,2019-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