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教宗保祿三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教宗
保祿三世
Paulus PP. III
羅馬主教
來自 新浪博客 的圖片
當選 1534年10月13日
就任 1534年11月3日
卸任 1549年11月10日(在位15年7天)
前任 教宗克勉七世
繼任 教宗儒略三世
個人資料
本名 Alessandro Farnese
出生 (1468-02-29)1468年2月29日
意大利拉齊奧卡尼諾
逝世 1549年11月10日(1549-11-10)(81歲)
意大利羅馬
牧徽 保祿三世Paulus PP. III's coat of arms
參見其他以保祿為名的教宗

教宗保祿三世拉丁語Paulus PP. III;1468年2月29日-1549年11月10日)原名亞歷山大·法爾內塞Alessandro Farnese),1543年10月13日當選羅馬主教(教宗),同年11月3日即位至1549年11月10日為止。[1]他將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逐出教會,推動反宗教改革運動,承認耶穌會,召開特倫特宗教會議

教宗亞歷山大六世的情婦朱莉婭·法爾內塞是他的妹妹,首任帕爾馬公爵皮埃爾·路易吉·法爾內塞則是他的長子。

生平事跡

一、保祿三世教宗的譯名

保祿三世(Paul III)教宗,又譯保羅三世、保盧斯三世等。

二、保祿三世教宗的簡介

保祿三世教宗是教宗國卡尼諾(Canino)人,公元1468年2月29日出生,原名亞歷山大·法爾內塞(Alessandro Farnese),出身貴族,自幼旅居羅馬,過着世俗的生活。公元1534年9月25日教宗格肋孟七世(Clement VII 1523~1534)在羅馬逝世。同年11月13日法爾內塞當選,稱保祿三世,是天主教歷史上的第二二〇任教宗。公元1549年11月10日,保祿三世病故,死後葬於梵蒂岡墓地。

保祿三世教宗是著名的藝術資助者,同時鼓勵改革運動開始,該改革運動對十六世紀末期天主教會有深刻影響。他召開了1545年特倫托會議。他是最後一位文藝復興時期的教宗和第一位反新教宗教改革運動的教宗。

三、提拔樞機

保祿三世教宗提升的樞機主教,主要的有:

公元1536年提升喬萬尼·馬里亞·喬基·德爾蒙特(Giovanni Maria Ciocchi del Monte 1487~1555)為樞機,之後是第二二一任教宗教宗儒略三世(Julius III 1550~1555)。

公元1536年13月22日,提召吉安·皮埃德羅·卡拉法(Gian Pietro Carafa 1476~1559)來羅馬參加教廷工作,並提升他為樞機主教,之後是第二二三任教宗保祿四世(Paul IV 1555~1559)。

公元1539年提升塞維尼(Cervini 1501~1555)為樞機,日後為第二二二任教宗馬塞錄二世(Marcellus II 1555)。

公元1542年7月21日,成立神聖羅馬公教異端裁判所,委任六位樞機組成中央法庭。此法庭現今演變為信理部。

公元1545年任命喬瓦尼·安吉羅·梅迪契(Giovanni Angelo Medici 1499~1565),1547年任命他為教宗駐博洛尼亞代表,1549年提升他為樞機主教,日後為第二二四任教宗比約四世 (Pius IV 1559~1565)。

四、歷史背景

出身貴族的法爾內塞,自幼旅居羅馬,在羅馬接受教育,之後又在佛羅倫薩接受教育。據《EB》介紹:法爾內塞在教宗依諾增爵八世(Innocent VIII 1484~1492)在位期間曾因家族糾紛受短期監禁。後來樞機主教羅德里戈·博爾吉亞(Rodrigo Borgia)成為他的保護人,從此一帆風順。公元1492年羅德里戈當選為教宗,稱亞歷山大六世(Alexander VI 1492~1503),任命他為羅馬教會司庫,一年後,即公元1493年9月,又任命他為樞機助祭。盛傳他之所以迅速提升,是由於妹妹朱利亞(Giulia Farnese 1474~1524 《EB》亞歷山大六世條譯裘麗婭,《歷代教宗簡史》說是姊姊,有誤)同亞歷山大六世(Alexander VI 1492~1503)關係曖昧,因此法爾內塞綽號「裙帶樞機主教」。他雖任高級教會職務,但到公元1519年才正式接受神職。

五、資助藝術

保祿三世教宗一如前任格肋孟七世一樣大力資助藝術發展,號稱「著名藝術資助者」。 他藝術品味和哲學興趣都很廣泛,欣賞不同風格的藝術,吸納不同流派的哲學,全面資助大師恢復大洗劫後的羅馬風貌,增添城市建設。著名的羅馬大學就是在他的資助下重新開放的。

羅馬大學於公元1303年由教宗波尼法爵八世(Boniface VIII 1294~1303)頒發詔書成立,公元1527年羅馬之劫,羅馬大學被迫關閉,部分教授更遭殘酷處決。直至公元1534年,才由教宗保祿三世重新復辦。

聖伯多祿大教堂的改建工作繼續進行,保祿三世主持修建了波林禮拜堂(Pauline Chapel 1538~1540),邀請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 1475~1564)為波林禮拜天繪了壁畫,比如《聖伯多祿受難記》等。他繼續邀請米開朗琪羅為西斯廷教堂作祭壇壁畫,他以《瑪竇福音》的最後審判為題材,繪畫出名揚千古的《最後的審判》(1536~1541)祭壇壁畫。

六、揮霍放縱

法爾內塞的生活方式、舉止風度與當時的世俗貴族幾無區別,不論宗教或世俗舉動,無不大肆鋪張。

按《EB》講述:法爾內塞的舉止如同一個文藝復興時期的貴族。他大肆聚斂財富,頻繁出使,騎射狩獵,欣賞豪華的宗教和世俗儀式。他運用錢財提高家族地位,在教宗良十世在位時,他曾紅極一時,在羅馬的朱利亞街興建法爾內塞府邸。他與出身高貴的情婦生有子女四人看,甚至登位以後,還運用權力為子女和子女家屬謀私利,甚至任命年方十餘歲的兩個孫子為樞機主教。他追求世俗奢華甚至延攬星象家在宮中供職,因而有傾向異教的名聲。

七、德法難題

據《EB》介紹:保祿三世教宗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 1500~1558 皇帝1519~1556,西王稱查理一世 1516~1556)和法蘭西國王弗朗西斯一世(Francis I 1494~1547,國王1415起)的關係,是他的一大難題。保祿三世既慫恿查理五世鎮壓信義宗的施馬爾卡爾登同盟(1531年成立,旨在反對帝國皇帝和天主教諸侯……),又要求弗朗西斯一世消滅胡格諾派(法語Huguenot 是加爾文派新教在法國的稱謂)新教徒,然後又要避免偏袒任何一方。

公元1538年,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Henry VII 1491~1547 國王1502起)自稱英格蘭聖公會首腦,保祿三世判處他以絕罰。保祿三世利用過去與情婦所生其子盧奇(Pier Luigi 1503~1547)的軍事才幹以及其孫子壓力山德羅(Alessandro Farnese 1520~1589)樞機主教的外交手腕,既保持對意大利中部地區的控制,又避免被神聖羅馬帝國和法蘭西軍隊所包圍。

八、革新運動

教宗保祿三世雖然很早就擔任教會高級職務,但到公元1519年才正式接受神職。自此生活有所改變,登位之初提拔兩位年少的孫子為樞機,引起樞機們的反感,之後決心改革,銳意整頓教會。

依據《歷代教宗簡史》記述:教會弊病的根源在於樞機團,於是保祿三世提升樞機非常謹慎。比如公元1535年將英國的聖若望·費舍爾(St.John Fisher 1469~1535)提升為樞機(6月22日被亨利八世處決),與他同時的還有西蒙內達(Simonetta)、加拉西奧羅(Caraciolo)、本篤會士高塞德(Cortese)等人。保祿三世所提升的這些樞機都是重要人物,因此幾年之內,他使樞機團面目更新。

保祿三世透過通喻、書信、會議等對教會的教義、紀律、禮儀等進行多方位的整頓與革新,深深影響天主教會之後的走向。

九、曼圖亞會議

按《EB》記述:公元1536年,保祿三世頒發通喻,宣布次年在曼圖亞召開會議。授權遴選部分樞機主教成立小組,就教會內部種種弊端提出報告。該小組在報告中指責任用不合格的司鐸,選拔不稱職的主教,過分提高俸祿以及修會工作、傳教工作和關懷信徒工作上的廢弛想象。不料這份報告落入新教人士之手,路德利用它激烈抨擊羅馬教會和教廷。保祿三世在一再延期長達九年之後,終於克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各國國王、眾主教和諸侯的反對,於公元1545年委派代表在特倫托召開會議。

十、特倫托會議

特倫托會議是天主教的第十九屆大公會議,自公元1545年12月13日開幕至1563年12月4日閉幕,長達十八年,先後經歷了保祿三世、儒略三世、馬塞錄二世、保祿四世(Paul IV 1555~1559)和比約四世 (Pius IV 1559~1565)五任教宗,其中馬塞錄二世與保祿四世處於會議停頓時期。

公元1545年,保祿三世委託三位樞機主教主持會議:他們是德爾蒙特樞機,日後是儒略三世教宗;塞維尼樞機,日後為馬塞錄二世教宗;以及英國的波爾(Pole,Reginald 1500~1558)樞機。

保祿三世任內,會議召開了第一階段。對於信經、聖經、聖傳、原罪、成義、教理、聖事等都作了全面清晰的論述(DS 1500~1630)。

據《EB》特倫托會議條介紹:第一階段(1545~1547)的「會議為日後的宣言奠定基礎;以《尼西亞信經》為天主教信仰的依據;確定《舊約》和《新約》正典卷目;確定聖傳為信仰的根據之一,可資論證教義之用;確定七項聖事;闡明原罪的本質與後果。會議駁斥路德所提出僅因信就得稱義的觀點。會議規定主教必須常駐主教座,主教多處兼職的現象從此結束。由於政治原因,會議先遷博洛尼亞舉行,繼而中斷。」

但《EB》保祿三世條的介紹則是:「公元1548年鼠疫流行,新教軍隊迫近,會議經過他同意遷到博洛尼亞繼續舉行。但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禁止西班牙和德意志各地主教赴該地,保祿三世不得不在1549年宣布中止會議。會議的前一階段成就為爾後徹底的教義改革和紀律整頓奠定基礎。」——日期有點衝突。

十一、批准耶穌會

保祿三世教宗的革新教會也反映在修會方面,他贊助新修會的建立。比如耶穌會,西班牙貴族子弟聖依納爵·羅耀拉(Ignatius Loyola 1491~1556)於公元1534年在巴黎大學與六位志士創立,公元1539年正式以修會形式出現,公元1540年保祿三世以諭令方式正式批准並承認耶穌會,該會日後成為反宗教改革運動的主力。

十二、在位時間

保祿三世教宗於公元1534年11月13日至1549年11月10日在位,任期近十五年,任內為教會、為社會作出巨大貢獻,取得偉大成就。

十三、主要貢獻

1、著名的資助藝術者。

2、公元1536年召開曼圖亞會議,授權樞機提出教會弊病。

3、公元1536年提升德爾蒙特為樞機,是之後的教宗儒略三世教宗。

4、公元1536年13月22日,提升卡拉法為樞機主教,是之後的保祿四世教宗。

5、公元1537年5月29日,致陶來刀總主教書:論人權、物權、自由(DS 1495)。

6、公元1537年6月1日,頒發《天主主意的高深》典章:論保祿特權(DS 1497)。

7、鼓勵革新教會,反對宗教改革運動。

8、公元1539年提升塞維尼為樞機,是之後的馬塞錄二世教宗

9、公元1540年批准耶穌會成立,該會對教會革新起到很大作用。

10、公元1545年召開特倫托大公會議,探討教義、論理、聖事等多方面的問題,對之後教會的影響深遠(DS 1500~1630)。

11、公元1549年提升喬瓦尼為樞機主教,是日後教宗比約四世 (Pius IV 1559~1565)。

十四、後人評價

歷史學家對保祿三世的評價總體是良好的,雖然年輕時放蕩不羈,但後來他的成績是顯著的。曾有人說:「保祿三世最偉大的性格,是能聽多方面的言論,接受教會方面的言論,且儘量實行之。」在臨終時,他引用聖經上的一句話:「我儘量去改除我的缺點」。

保祿三世是偉大的教宗,他面臨兩個強敵:法王弗朗西斯一世和德王查理五世;他擁有儒略二世(Julius II 1503~1513)的精力和良十世(Leo X 1513~1521)的聰明,因而能排除故障,順利召開特倫托大公會議。該屆會議不但在當時,且在教會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保祿三世因它也名留萬世。(見《歷代教宗簡史》)

譯名列表

參考文獻

  1. Pontiffs. Holy See. [2019-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9)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