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鸡犬之声相闻

鸡犬之声相闻
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

近义词互不来往

反义词你来我往

出 处 :《老子

体 裁成语

释 义 :相距很近,但是从不来往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读音是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意思是相距很近,但是从不来往。

目录

【解释】

每个人都生活在富足、祥和、宁静、喜乐、满足的世界中,交流或者不交流,来往或者不来往,对他们的生活均没有丝毫影响,每一个人都活在当下那一刻, 享受那一刻,听着窗外的鸡叫声、狗吠声,头顶白云飘飘,身边清风阵阵,唯恐有任何不速之客打破这一美好时刻。[1]

辨析

解读

对“小国寡民”的解释,近代学者一般将老子的“小国寡民”理解为实指,即国家小,人民少。秦汉时期的河上公则不这么看,其注解说:“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示俭约,不为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这就是说,“小国寡民”不是实指,而是以之为小,以之为寡,实则国大民多。

  对“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的解释,所谓“什伯人之器”,异解颇多。河上公将此文分为两句,断句读成“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其注解是:“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贵贱不相犯也”,“器谓农人之器。而不用者,不征召夺民良时也”。认为老子主张统治者要行清静之治,不能扰动百姓。

成语示例

有些人不是这样做,而是像老子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3]

【出处】

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4]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认为相邻的两个国家彼此可以望见,两国鸡狗的叫声都可以听见,各自吃自己的国家丰富的食物,穿自己的衣服,按照自己的风俗生活,直到老死都不发动战争。老子向往这样一种原始的纯朴风气。

西汉初年中国第一次全方位应用道家理论治国,产生了中华第一盛世――文景之治,《货殖列传》中关于道家的“低流之水”的市场机制,其有关理论和实践情况主要记述在《淮南子》、《史记》、《汉书》等道家诸书与史书中。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第一篇就讲述了“低流之水”市场机制的例子:东南西北方的物产各不一样,北有牦牛,西有畜牧,东有渔盐,南有木材,那么这些东西都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北方也要用木材,南方也要用皮毛,那怎么办呢?司马迁说:“这难道还需要官府发布政令,征发百姓限期会集吗?人们能各凭其能,各竭其力,各满其欲。所以,贱货能贵卖,贵物能贱买。人们各经其业,各从其事,就像水往低处流那样,日夜无休,不招自来买卖,不求自出交易。这符合大道,也是自然调节的证明。”

参考文献

  1.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介绍_历史...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历史词典解释:原是战国时期以老子为代表的一种复古思想。后则泛指彼此互不通声气。老子认为,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
  2. 鸡犬声相闻】 - 吴江诗词网 吴江诗词网提供《悠悠荒路行》中“鸡犬声相闻”最详实的注译和最权威的点评,愿为古诗文爱好者提供详实的参考。鸡犬声相闻,流离再巡集的下一句。鸡犬声相闻,...
  3. 鸡犬之声相闻介绍_历史典故_词典网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历史词典解释: 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得着。 形容古代农村社会景象。语出《老子》八0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
  4.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解释、出处及用法 - 成..._词典网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解释 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可是一辈子也不互相来往。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成语出处: 《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