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督脉 |
中文名:督脉 |
督脉( Governor Vessel ),按照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体表出曲骨穴,向下过会阴部,向后行于尾骶部的长强穴,沿人体后背上行,经项后部至风。
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1]
督脉主要治疗
其他:小儿消化不良、头痛、发烧、中风、脱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退行性关节炎、胆囊炎。[2]
温灸督脉
在督脉上灸,借助督脉总督阳气的作用,激发出人体自身的阳气,又将这种温热,通过复杂有序的经络系统层层传递到全身,那么身体的正气就自然建了起来。就如医书上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在人体后背的正中线上,简单说就是从颈椎到尾骨这段距离,贯穿著总管一身阳气的督脉。古人称之为“阳脉之海”。脉如其名,就如同汪洋大海,汇聚了全身经脉的阳气,并把这些阳气输送、布散到全身体表的肌肤腠理之处,发挥温煦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
艾灸督脉保健养生现代社会由于人们长期工作劳累,熬夜,饮食上吃太多凉性的食物,加上常吹空调等,大大消耗了人体生存所需最基本的阳气。所以人们才会感到身体越来越疲惫,精神越来越消沉……其实这些都在暗示人们身体消耗的阳气越来越多,这也就是常说的“亚健康”状态。
这些症状通过艾灸督脉这种治疗措施,不仅可以起到改善的作用,还可以起到预防与保健的作用。
督脉起于会阴,并于脊里,上风府,入脑,上巅,循额。邪犯督脉,则角弓反张,项背强直,牙关紧闭,头痛,四肢抽搐,甚则神智昏迷,发热,苔白或黄,脉弦或数。督脉上行属脑,与足厥阴肝经会于巅顶,与肝肾关系密切;督脉沿脊上行,督脉虚衰经脉失养,则腰脊酸软,拘偻形俯。
督脉主司生殖,为“阳脉之海”。督脉阳气虚衰,推动温煦固摄作用减弱,则背脊畏寒,女子宫寒不孕,腰膝酸软,舌淡,脉虚弱。[3]
督脉循行路线
人体奇经八脉之一。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生殖机能。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
本经脉腧穴有长强 、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穴。
督脉上的俞穴
1、长强穴 DU1 Cháng qiáng
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肛尾膈中;有肛门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之延续部;布有尾神经及肛门神经。
主治: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
配伍:配二白、阴陵泉、上巨虚、三阴交治痔疮(湿热下注型、;配精官、二白、百会(灸、治脱肛、痔疮。
刺灸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不灸。
2、腰俞穴 DU2 Yāo shū
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解剖:在骶后韧带、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动、静脉后支,棘间静脉丛;布有尾神经分支。
主治: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脱肛,便血,癫痫,淋浊,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配伍:配膀胱俞(灸、、长强、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治腰脊冷痛;配太冲治脊强反折、抽搐。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3、腰阳关穴 DU3 Yāo yáng guān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萎,便血。
配伍:补腰阳关、肾俞、次髎、泻委中治腰脊痛、四肢厥冷、小便频数;配腰夹脊、秩边、承山、飞扬治坐骨神经痛、腰腿痛;配膀胱俞、三阴交治遗尿、尿频。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4、命门穴 DU4 Mìng mén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萎,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配伍:配肾俞、太溪治遗精、早泄、腰脊酸楚、足膝无力、遗尿、癃闭、水肿、头昏耳鸣等肾阳亏虚之症;配百会、筋缩、腰阳关治破伤风抽搐;灸命门、隔盐灸神阙治中风脱症;配关元、肾俞、神阙(艾灸、治五更泄;补命门、肾俞、三阴交治肾虚腰痛;泻命门、阿是穴、委中、腰夹脊穴治腰扭伤痛和肥大性脊柱炎;配十七椎、三阴交治痛经(寒湿凝滞型)艾灸、;配大肠俞、膀胱俞、阿是穴(灸、治寒湿痹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5、悬枢穴 DU5 Xuán shū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配伍:配委中、肾俞治腰脊强痛;配足三里、太白治完谷不化、泄泻。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6、脊中穴 DU6 Jì zhōng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痢疾,小儿疳积,痔疾,脱肛,便血,癫痫。
刺灸法:斜刺0.5~1寸。
7、中枢穴 DU7 Zhōng shū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十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之内侧支。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8、筋缩穴 DU8 Jīn suò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九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九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癫狂,惊痫,抽搐,脊强,背痛,胃痛,黄疸,四肢不收,筋挛拘急。
配伍:配角孙、瘛脉治小儿惊痫、瘛疭、角弓反张;配通里治癫痫;配水道治脊强。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9、至阳穴 DU9 Zhì yáng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七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胸胁胀痛,腹痛黄疸,咳嗽气喘,腰背疼痛,脊强,身热。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0、灵台穴 DU10 Líng tái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六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配伍:配陶道、内关治间日疟;配合谷(泻法、、委中(放血、治疔疮;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配身柱、至阳治背痛;配胆俞、阳陵泉、太冲治黄疸。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1、神道穴 DU11 Shén dào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五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心痛,惊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风不语,癫痫,腰脊强,肩背痛,咳嗽,气喘。
配伍:配关元治身热头痛;配神门治健忘惊悸;配百会、三阴交治失眠健忘、小儿惊风、痫症;配心俞、厥阴俞、内关、通里、曲泽治胸痹。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2、身柱穴 DU12 Shēn zhù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三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身热头痛,咳嗽,气喘,惊厥,癫狂痫证,腰脊强痛,疔疮发背。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3、陶道穴 DU13 Táo dào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一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4、大椎穴 DU14 Dà zhuī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配伍:配肺俞治虚损、盗汗、劳热;配间使、乳根治脾虚发疟;配四花穴治百日咳(双膈俞、双胆俞、;配曲池预防流脑;配合谷治白血球减少;配足三里、命门提高机体免疫力;配大椎、定喘、孔最治哮喘;配曲池、合谷泻热;配腰奇、间使治癫痫。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5、哑门穴 DU15 Yǎ mén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弓间韧带和脊髓;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舌缓不语,音哑,头重,头痛,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尸厥,癫狂,痫证,癔病,衄血,重舌,呕吐。
配伍:泻哑门、听会、外关(或中渚、、丘墟治高热或疟疾所致耳聋;配人中、廉泉治舌强不语、暴喑、咽喉炎;配百会、人中、丰隆、后溪治癫狂、癫痫。配风池、风府治中风失语、不省人事;配劳宫、三阴交、涌泉等九穴为回阳九针,可以开窍醒神治昏厥;配脑户、百会、风池、太溪、昆仑、肾俞治大脑发育不全;针哑门、肾俞、太溪治疗贫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16、风府穴 DU16 Fēng fǔ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
解剖:在项韧带和项肌中,深部为环枕后膜和小脑延髓池;有枕动、静脉分支及棘间静脉丛;布有第三颈神经和枕大神经支。
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17、脑户穴 DU17 Nǎo hù
定位: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解剖:在左右枕骨肌之间;有左右枕动、静脉分支,深层常有导血管;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头重,头痛,面赤,目黄,眩晕,面痛、音哑,项强,癫狂痫证,舌本出血,瘿瘤。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8、强间穴 DU18 Qiáng jiān
定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
配伍:配后溪、至阴治后头痛、目眩;配丰隆治头痛难忍。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19、后顶穴 DU19 Hòu dǐng
定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3寸、。
解剖:在浅筋膜、帽状腱膜中;有左右枕动、静脉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项强,癫狂痫证,烦心,失眠。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20、百会穴 DU20 Bǎi huì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及左右枕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及额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健忘,尸厥,中风不语,癫狂,痫证,癔病,耳鸣,鼻塞,脱肛,痔疾,阴挺,泄泻。
配伍:配天窗治中风失音不能言语;配百会、长强、大肠俞治小儿脱肛;配百会、人中、合谷、间使、气海、关元治尸厥、卒中、气脱;配脑空、天枢治头风;针刺百会,配耳穴的神门埋揿针戒烟;配养老、百会、风池、足临泣治美尼尔氏综合症;针百会透曲鬓、天柱治脑血管痉挛、偏头痛;配百会、水沟、足三里治低血压;配百会、水沟、京骨治癫痫大发作;配百会、肾俞(回旋灸、主治炎症。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21、前顶穴 DU21 Qián dǐ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3.6寸(百会前0.5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分支和枕大神经分支会合处。
主治:癫痫,头晕,目眩,头顶痛,鼻渊,目赤肿痛,小儿惊风。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2、囟会穴 DU22 Xìng huì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3寸、。
解剖:在帽状腱膜中;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吻合网;布有额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目眩,面赤暴肿,鼻渊,鼻衄,鼻痔,鼻痈,癫疾,嗜睡,小儿惊风。
配伍:配玉枕治头风;配百会治多睡;配头维、太阳、合谷治头痛目眩;配上星、合谷、列缺、迎香治鼻渊、鼻衄;配前顶、天柱、本神治小儿惊痫;配人中、十宣治中风昏迷、癫痫;配血海、支沟治血虚头晕。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小儿禁刺;可灸。
23、上星穴 DU23 Shàng xīng
解剖:在左右额肌交界处;有额动、静脉分支,颞浅动、静脉分支;有额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面赤肿,鼻渊,鼻衄,鼻痔,鼻痈,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疟疾,热病。
配伍:配合谷、太冲治头目痛;配丘墟、陷谷治疟疾;配大椎治鼻中息肉、面赤肿、口鼻出血不止;配水沟治癫狂;配印堂、素髎、百会、迎香、合谷、曲池、列缺、支沟治酒渣鼻。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24、神庭穴 DU24 Shén tíng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泪出,目翳,雀目,鼻渊,鼻衄,癫狂,痫证,角弓反张。
配伍:配行间治目泪出;配囟会治中风不语;配兑端、承浆治癫痫呕沫;配水沟治寒热头痛、喘渴、目不可视;配太冲、太溪、阴郄、风池治肝阳上亢型头痛、眩晕、失眠等病症。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5、素髎穴 DU25 Sù liáo
解剖:在鼻尖软骨中;有面动、静脉鼻背支;布有筛前神经鼻外支(眼神经分支、。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不灸。
26、水沟穴 DU26 Shuǐ gōu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配伍:配百会、十宣、涌泉治昏迷急救。中暑加委中、尺泽,溺水窒息加会阴,癫狂加内关,癔病发作加合谷透劳宫;配上星、风府治鼻流清涕;配委中(泻法、治急性腰扭伤;配三阴交、血海治月经不调、崩漏。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不灸。
27、兑端穴 DU27 Duì duān
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面神经颊支及眶下神经分支。
配伍:配本神治癫痫呕沫;配目窗、正营、耳门治唇吻强,止齿龋痛。
刺灸法:斜刺0.2~0.3寸;不灸。
28、龈交穴 DU28 Yín jiāo
定位: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主治:齿龈肿痛,口臭,齿衄,处鼻渊,面赤颊肿,唇吻强急,面部疮癣,两腮生疮,癫狂,项强。
刺灸法: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脊柱强直、角弓。
邪犯督脉可表现为牙关紧闭,头痛,四肢抽搐,甚则神志昏迷、发热,苔白或黄,脉弦或数。[4]
热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