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百大人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時代》百大人物(又稱《時代》:最具影響力一百人,)是美國《時代》雜誌的年度榜單,每年選取100位影響世界的人物。1999年的榜單評選的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100個人,而2004年開始則每年評選。
目錄
歷史與形式
這一榜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98年2月1日於華盛頓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舉辦的一次研討會。當時,CBS主播丹·拉瑟、歷史學家多麗斯·基恩斯·古德溫(Doris Kearns Goodwin)、前紐約州州長馬里奧·柯莫(Mario Cuomo)、後來的美國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新保守主義「教父」歐文·克里斯托爾、時任《時代》總編緝沃爾特·艾薩克森共同參加了一次專題討論會,並促成了這一榜單的問世。
1999年,《時代》發行了一期特刊,名為20世紀百大人物,這是該榜單第一次發布。2004年開始,《時代》決定將其變為一項年度評選,每年選取100位在世界範圍內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很多人將其誤以為是一項榮譽,但《時代》對此進行了說明,該榜單只選擇有影響力的人物,而不論這種影響是在好的方面還是不好的方面。評選出的100人共分為以下五類,其中每一類各選擇20人(可能會有略微地上下浮動):
- 領袖與革命者(Leaders & Revolutionaries)
- 建設者與巨人(Builders & Titans)
- 藝術家與演藝人員(Artists & Entertainers)
- 科學家與思想家(Scientists & Thinkers)
- 英雄與時代象徵(Heroes & Icons)
多次入選人物
雖然每一年的評選並沒有先後次序,但如果能多次入選更可能能夠說明該人物有很大的影響力。下面列出了曾入選兩次以上的人物:
- 註:入選次數相同的按其姓氏字母順序排列,粗體表示曾入選20世紀百大人物。
10次入選
國家/地區 | 人物 | 入選年份 | 身份 |
---|---|---|---|
' | 奧普拉·溫弗里 | 20世紀、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8年 | 脫口秀主持人 |
8次入選
國家/地區 | 人物 | 入選年份 | 身份 |
---|---|---|---|
巴拉克·奧巴馬 | 2005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 | 美國總統 | |
安格拉·梅克爾 | 2006年、2007年、2009年、2011年、2012年、2014年、2015年、2016年 | 德國總理 |
7次入選
國家/地區 | 人物 | 入選年份 | 身份 |
---|---|---|---|
希拉里·克林頓 | 2004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 | 美國國務卿、前美國第一夫人 |
5次入選
國家/地區 | 人物 | 入選年份 | 身份 |
---|---|---|---|
史蒂夫·賈伯斯 | 2004年、2005年、2007年、2008年、2010年 | 蘋果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
4次入選
國家/地區 | 人物 | 入選年份 | 身份 |
---|---|---|---|
喬治·沃克·布什 | 2004年、2005年、2006年、2008年 | 美國總統 | |
比爾·克林頓 | 2004年、2005年、2006年、2010年 | 前美國總統 | |
喬治·克魯尼 | 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 | 好萊塢影星 | |
' | 比爾·蓋茨 | 20世紀、2004年、2005年、2006年 | 微軟公司董事長、前首席執行官 |
胡錦濤 | 2004年、2005年、2007年、2008年 | 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 | |
安吉拉·梅克爾 | 2006年、2007年、2009年、2011年 | 德國總理 | |
康多莉扎·賴斯 | 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 | 美國國務卿 | |
雷霸龍·詹姆斯 | 2005年、2013年、2017年、2019年 | NBA球星 |
3次入選
國家/地區 | 人物 | 入選年份 | 身份 |
---|---|---|---|
泰勒絲 | 2010年、2015年、2019年 | 創作歌手、音樂製作人、慈善家、演員 | |
昂山素姬 | 2004年、2008年、2011年 | 緬甸反對黨領導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 |
本篤十六世 | 2005年、2006年、2007年 | 羅馬天主教教宗 | |
米歇爾·奧巴馬 | 2009年、2011年、2013年 | 美國第一夫人 | |
沃倫·巴菲特 | 2004年、2007年、2012年 | 波克夏·哈薩威公司首席執行官 | |
西藏流亡政府 | 丹增嘉措 | 2004年、2005年、2008年 | 西藏流亡政府精神領袖、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
拉里·佩奇 | 2004年、2005年、2011年 | Google公司聯合創始人之一 | |
南非 | 納爾遜·曼德拉 | 20世紀、2004年、2005年 | 前南非總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
魯伯特·默多克 | 2004年、2005年、2008年 | 新聞集團董事長、首席執行官 |
2次入選
國家/地區 | 人物 | 入選年份 | 身份 |
---|---|---|---|
(中國台灣) | 王建民 | 2007年、2008年 | 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員 |
彼得·阿基諾拉 | 2006年、2007年 | 尼日利亞大主教 | |
阿布·穆薩布·扎卡維 | 2004年、2005年 | 基地組織領導人 | |
泰拉·班克斯 | 2006年、2007年 | 超模、脫口秀主持人 | |
傑夫·貝索斯 | 2008年、2009年 | 亞馬遜公司首席執行官 | |
博諾 | 2004年、2006年 | U2樂團主唱 | |
烏戈·查韋斯 | 2005年、2006年 | 委內瑞拉總統 | |
凱蒂·庫瑞克 | 2004年、2006年 | CBS主播 | |
傑米·戴蒙 | 2008年、2009年 | 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 | |
謝爾蓋·布林 | 2004年、2005年 | Google公司聯合創始人之一 | |
阿爾·戈爾 | 2006年、2007年 | 前美國副總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 |
' | 約翰·保羅二世 | 20世紀、2004年 | 前羅馬天主教教宗 |
鄭智薰 | 2006年、2011年 | 韓國歌手、演員 | |
金正日 | 2004年、2005年 | 朝鮮最高領導人、朝鮮勞動黨總書記 | |
阿什法克·卡亞尼 | 2008年、2009年 | 巴基斯坦軍方首領 | |
烏薩馬·本·拉丹 | 2004年、2007年 | 基地組織領導人 | |
克里斯汀·拉嘉德 | 2009年、2010年 | 法國經濟、工業與就業部部長 | |
蘇西·歐曼 | 2008年、2009年 | CNBC主播、個人理財專家 | |
布拉德·皮特 | 2008年、2009年 | 好萊塢影星 | |
約翰·格洛佛·羅伯茨 | 2006年、2007年 | 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 | |
傑佛瑞·薩克斯 | 2004年、2005年 | 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所長 | |
阿諾·施瓦辛格 | 2005年、2007年 | 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前好萊塢影星 | |
李·斯科特 | 2004年、2005年 | 沃爾瑪公司首席執行官 | |
阿里·西斯坦尼 | 2004年、2005年 | 伊拉克什葉派宗教領袖 | |
卡洛斯·斯利姆·埃盧 | 2008年、2009年 | 墨西哥商人、拉丁美洲首富 | |
渡邊捷昭 | 2005年、2007年 | 豐田汽車公司社長、首席執行官 | |
瑪格麗特·惠特曼 | 2004年、2005年 | eBay首席執行官 |
入選華人
- 註:按姓氏字母順序排列,粗體表示曾入選20世紀百大人物。
國家/地區 | 人物 | 入選年份 | 身份 |
---|---|---|---|
艾未未 | 2011年 | 藝術家、社會活動家 | |
薄熙來 | 2010年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重慶市委書記 | |
蔡美兒 | 2011年 | 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虎媽戰歌》作者 | |
曹國偉 | 2011年 | 新浪首席執行官兼總裁 | |
陳光誠 | 2006年 | 盲人維權律師 | |
陳麗華 | 2012年 | 富華國際集團董事長 | |
陳士駿 | 2007年 | Youtube創始人之一 | |
陳樹菊 | 2010年 | 台灣台東中央市場菜販,慈善家 | |
陳水扁 | 2005年 | 前中華民國總統、前民主進步黨主席 | |
韓寒 | 2010年 | 中國作家、車手 | |
何晶 | 2007年 | 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妻子、淡馬錫控股首席執行官 | |
洪晃 | 2011年 | 出版人、企業家 | |
胡錦濤 | 2004年、2005年、2007年、2008年 | 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 | |
胡舒立 | 2011年 | 媒體人、原《財經》主編 | |
黃光裕 | 2006年 | 國美電器創辦人、前董事局主席 | |
郎朗 | 2009年 | 中國鋼琴家 | |
李安 | 2006年 | 台灣導演 | |
李光耀 | 2005年 | 新加坡內閣資政、前新加坡總理 | |
李開復 | 2013年 | 創新工場董事長 | |
李連杰 | 2010年 | 電影明星 | |
李娜 | 2013年 | 中國網球明星 | |
' | 李小龍 | 20世紀 | 武術家、武打影星 |
李彥宏 | 2010年 | 百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 |
梁光烈 | 2011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 | |
廖滿嫦 | 2015年 | 無國界醫生國際主席 | |
林書豪 | 2012年 | NBA籃球明星 | |
劉淇 | 2007年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前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北京奧組委主席 | |
魯煒 | 2015年 |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 | |
羅聞全 | 2012年 | 麻省理工學院金融學教授 | |
馬化騰 | 2007年、2018年 | 騰訊公司總裁 | |
馬軍 | 2006年 | 環保衛士 | |
馬英九 | 2008年 | 前中華民國總統、前中國國民黨主席 | |
馬雲 | 2009年 | 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 | |
' | 毛澤東 | 20世紀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締造者、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 |
彭麗媛 | 2013年 | 著名歌唱家、習近平夫人 | |
蒲艾真 | 2012年 | 全國家庭傭人聯盟(National Domestic Workers Alliance )創始人 | |
任正非 | 2013年 | 華為創始人兼總裁 | |
王澍 | 2013年 | 2012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 | |
汪洋 | 2012年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廣東省委書記 | |
王建民 | 2007年、2008年 | 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員 | |
王岐山 | 2009年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 |
' | 王維林 | 20世紀 | 六四天安門事件的不知名反對者 |
王振堂 | 2010年 | 宏碁集團董事長 | |
溫家寶 | 2006年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國務院總理 | |
吳儀 | 2004年 | 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 |
習近平 | 2009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8年、2019年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 前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黨校校長、國家副主席 | |
姚明 | 2004年 | NBA籃球明星 | |
曾金燕 | 2007年 | 維權人士胡佳妻子 | |
曾雅妮 | 2012年 | 台灣女子高爾夫球手 | |
章子怡 | 2005年 | 中國女影星 | |
證嚴法師 | 2011年 | 慈善家、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 |
朱棣文 | 2009年 | 前美國能源部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
李娜 | 2013年 | 網球球員,大滿貫冠軍 | |
姚晨 | 2014年 | 藝人 | |
蔡英文 | 2016年 | 中華民國總統、前民主進步黨主席 | |
潘建偉 | 2018年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 |
關凱文 | 2018年 | 作家 | |
賀建奎 | 2019年 | 前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生物物理學者 | |
張一鳴 | 2019年 | 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 |
張克儉 | 2019年 | 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 | |
任正非 | 2019年 | 華為董事長 |
評選標準
2004年,《時代》自由撰稿人邁克爾·埃利奧特(Michael Elliott)曾闡述過入選人物的三個標準:
- 他們對於大量的公共財產有着很大的權力,如喬治·沃克·布什;
2007年,《時代》總編理查德·斯坦格爾(Richard Stengel)曾說,這一榜單評選的是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而非最具人氣的、最受歡迎的或最有權力的人物。他說,「總統甚至是獨裁者可以通過他們發布的命令改變世界,但同時蒙蒂·瓊斯也能通過發展水稻來保護非洲的農業。棋王卡斯帕羅夫正為了領導着俄羅斯的民主運動,奧斯卡獎得主喬治·克魯尼也通過他的影響力以引起人們對於達爾富爾問題的關注。」
爭論
2004年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被榜單排除在外就曾引起過一些爭論。邁克爾·埃利奧特(Michael Elliott)對此回應,「格哈特·施羅德和雅克·希拉克也不在其中。這是一份世界性的榜單,西歐的政治領袖都沒能入選說明他們在此刻不具足夠的影響力」。
喬治·沃克·布什雖多次入選,但當2006年民主黨國會選舉獲勝後,他被排除在了2007年的榜單外,這再度引發爭議。
2005年,保守主義時事評論員安·庫爾特(Ann Coulter)入選後,Salon.com的評論認為,「將她與阿里埃勒·沙龍、比爾·克林頓、納爾遜·曼德拉、金正日和達賴這些重量級人物相提並論是極為可笑」的。雖然《時代》總編普里西拉·佩頓(Priscilla Painton)認為寇特的「幽默」使其具有影響力,但甚至連FOX保守主義主持人比爾·奧雷利都對佩頓說,「你真的以為美國人會聽安·寇特的?」而《時代》則堅持認為安·寇特出版的書極為暢銷,使她擁有了足夠的影響力。
學術研究
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經濟學家克雷格·加思韋特(Craig Garthwaite)和蒂姆·摩爾(Tim Moore)曾引用這份榜單作了研究。由於奧普拉·溫弗里是入選這份榜單次數最多的人物,兩位經濟學家便決定研究一下在溫弗里的影響力之下,她對於奧巴馬的支持是否能對美國總統選舉產生決定性的作用。他們發現,某一地區溫弗里的支持者人數與該地區在2008年民主黨提名中投票給奧巴馬的人數有顯著的相關性。甚至,以各種混雜變量(如種族、性別、收入程度、教育程度等)來作為對照,這種相關性依然保持。他們還發現,只有在溫弗里公開支持奧巴馬後這一相關性才顯現,這也證明了是她的影響力導致了這種相關性。他們假設將溫弗里支持奧巴馬的影響去除,得到的可能結果是奧巴馬在民主黨初選中將減少100萬的支持票,而希拉里的得票將遠比奧巴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