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盧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讓-雅克·盧梭 (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 | |
---|---|
出生 |
1712年6月28日 瑞士日內瓦 |
國籍 | 法國 |
別名 | Jean-Jacques Rousseau |
職業 | 哲學家、作家、作曲家 |
活躍時期 | 十八世紀 |
知名於 |
政治哲學、音樂、教育、文學 公共意志、自尊、性本善 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 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張: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社會契約論。 |
知名作品 |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社會契約論》 《懺悔錄》 《愛彌兒》 《新愛洛漪絲》 《植物學通信》 《論科學與藝術》 |
讓-雅克·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 - 1778年7月2日),法國十八世紀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傑出的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目錄
目錄
1生平
2影響
3故居介紹
4花邊趣事
5成就
6思想觀點
7人物評價
8主要著作
9名人名言
生平
早年
1712年6月28日,讓-雅克·盧梭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的一個鐘錶匠家庭,祖上是從法國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出生後第十天,母親因產後失調,於7月7日逝世。
10歲那年,他的父親因和當時日內瓦共和國的"小議會"的一個名叫戈迪耶(此人曾任法國陸軍上尉,並和小議會裡的人有密切的聯繫)的先生發生了爭執,最終盧梭的父親在捍衛正義與向黑惡勢力屈服之間毅然選擇了前者,在法院下達的緝拿通知下憤然地離開了日內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盧梭。
他有一個兄長,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離家出走,從此盧梭再沒有得到他的任何消息。由於家境貧寒,他沒有受過系統性的教育,書卻讀了不少。他父親將他送去當學徒,先跟一個公證人,再跟一個鏤刻匠。後來受不了苛待,十六歲時,他逃離日內瓦去流浪。當過學徒、雜役、家庭書記、教師、流浪音樂家等。後又被通緝流亡國外。期間得到了華倫夫人的愛護。
1728年3月14日星期天,快年滿16歲的盧梭,隻身離開日內瓦。盧梭長年做臨時工,他默默無聞,到處謀生,漂泊四方。他有過幾起羅曼蒂克趣事,其中包括與旅館女僕黛萊絲·瓦瑟的風流韻事,他倆有5個孩子,盧梭把所有這五個孩子都送進了一家育嬰堂(他最終到了56歲時才與黛萊絲結婚)。
盧梭曾在《懺悔錄》中如是說: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給這樣一個亂糟糟的家庭去撫養,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給他們去教育,那必然會愈教愈壞。育嬰堂的教育,比他們對孩子的危害小得多。這就是我決定把孩子送進育嬰堂的理由。
中年
1742年,盧梭搬到巴黎。在巴黎期間,盧梭與德尼·狄德羅認識,並從1749年起參與《百科全書》的撰寫,盧梭專攻音樂方面。不過最重要的貢獻是1755年寫的關於政治經濟學的文章。但那以後不久,盧梭與狄德羅的關係緊張。
1750年(庚午年),38歲的盧梭以《論科學與藝術》("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一文贏得第戎學區論文比賽首獎而一舉成名。那年第戎科學院開展了一次有獎徵文活動,題目是《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使風俗日趨純樸?》。盧梭的論文論證了科學與藝術進展的最後結果無益於人類,因而獲得頭等獎,使他頓時成為巴黎名人。
隨後他又著述了許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論不平等的起源》(1755),《埃羅伊茲的故事》(1761),《愛彌兒》(1762),《社會契約論》(1762)和《懺悔錄》(1782),所有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聲望。此外盧梭對音樂有濃厚的興趣,寫了兩部歌劇:《愛情之歌》和《村裡的預言家》。盧梭的作品語言風格獨特(獨白式),具有浪漫激情。
1752年,歌劇《鄉村占卜者》成功上演,受到國王和王后的青睞,路易十五打算接見盧梭,並賜給他一筆年金,然而盧梭顧慮會因為接受年金而失去自由,就刻意迴避,受到普遍的譴責。《鄉村占卜者》後來曾多次上演,但盧梭從中獲益很少。
1761年,《新愛洛琦絲》出版,立刻轟動巴黎。其中通過景色和環境烘托情節以個人情操對比社會倫理的手法成為浪漫主義文學創立的標誌。該書也被認為是世界第一部浪漫主義文學作品。
盧梭與他那個時代的一些著名思想家大多相識,但結果卻無一例外地反目成仇。這些人中包括法國的伏爾泰、狄德羅,英國的大衛·休謨,其主要原因是他們對待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不一樣。
晚年
1768年8月29日,盧梭與同居了25年的女僕黛萊絲·瓦瑟在布戈市結婚,此前他們生有5個孩子,並全部寄養在孤兒院。
1778年7月2日早上,盧梭因腦出血導致的中風而去世。在盧梭死後不久,格里姆和其他人散布謠言稱盧梭死於自殺。另有其他流言蜚語稱盧梭死時已精神失常,但在他去世前不久與盧梭見面的人都認為盧梭的頭腦鎮定,精神正常。
影響
盧梭認為:"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同時,他認為順應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盧梭聲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我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
盧梭生前遭人唾棄,死後卻受人膜拜。盧梭被安葬於巴黎先賢祠(Le Panthéon)。1791年12月21日,國民公會投票通過決議,給大革命的象徵盧梭樹立雕像,以金字題詞--"自由的奠基人"。
盧梭的觀念滲入社會風氣,成為時尚。年輕人模仿《愛彌兒》,要做"居住在城裡的野蠻人"。路易王太子也深受《愛彌兒》的影響,按照盧梭的觀點從小教育他的兒子,學一門手工匠人的手藝。據說,這就是路易十六那個著名的嗜好--業餘鎖匠的由來。
雖然起初法國啟蒙運動的自由主義作家有幾位是盧梭的朋友,其中包括德尼·狄德羅和達朗貝爾,但是他的思想不久就開始與其他人發生了嚴重的分歧。盧梭反對伏爾泰在日內瓦建立一家劇院的計劃,指出劇院是所傷風敗俗的學校,結果他同伏爾泰反目。
此外盧梭基本上屬於情感主義,與伏爾泰及百科全書派成員所崇尚的功利的理性,形成了鮮明的對照。1762年,盧梭因其所撰教育論著《愛彌兒》一書出版,遭到法國當局的通緝。他一生的最後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慘痛苦中度過的,1778年7月2日於法國阿蒙農維拉(Ermenonville)與世長辭,享年66歲。
故居介紹
盧梭成名後,關於盧梭故居也有過爭論。在老城不遠處有一處"盧梭故居"。
據說,當年,法國眾多大文豪如巴爾扎克、司湯達、雨果等來日內瓦,瞻仰的都是這處"故居"。實際上,這處房產是盧梭祖父的住宅,並沒有傳給貧困潦倒的鐘表匠兒子伊薩克·盧梭。
在日內瓦新區的古當斯大街也有一處"盧梭故居"。儘管後來這裡城市改造修建了超級市場,但在超級市場最顯著位置仍刻上了盧梭的父親對他說的愛國名言:讓-雅克,愛你的祖國。這裡也不是真正的"盧梭故居"。
盧梭出生在老城市政廳附近的格朗大街40號。他出生後不久母親便去世,10歲時,父親又遭放逐離開日內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盧梭。即使這樣,盧梭與有錢的祖父之間也鮮有往來,更不可能繼承祖父的房產。因此,格朗大街40號才是真正的"盧梭故居"。[1]
花邊趣事
私生活
盧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兩位。其一是華倫夫人,她在盧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護人、朋友、情婦、精神上的母親等多重角色。
離開華倫夫人後,盧梭後來開始與黛萊絲同居。對於黛萊絲,盧梭同樣抱有多種複雜的感情。黛萊絲陪伴盧梭走完了後半程人生,盧梭只是在晚年和其舉行了一個極為簡單的形式上的婚禮。黛萊絲為盧梭共生育了五個孩子,全部被盧梭送進了巴黎的育嬰堂。而盧梭只是在後來草草地尋找了一下他留了標籤的第一個孩子。
一本匿名發表的專門攻擊盧梭的名為《公民們的感情》的書記錄了盧梭拋棄其親生孩子的事實,而這本書的作者正是盧梭的敵人--伏爾泰。
喜愛讀書
盧梭的父親修理鐘錶技術精湛;母親是牧師的女兒,頗為聰明,端莊賢淑。母親因生他難產去世。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愛,他是由父親和姑媽撫養大的。比他大7歲的哥哥離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終沒有音訊。這樣,家裡只剩下他一個孩子。
盧梭懂事時,知道自己是用母親的生命換來的,他幼小的心靈十分悲傷,更加感到父親的疼愛。他的父親嗜好讀書,這種嗜好無疑也遺傳給了他。盧梭的母親遺留下不少小說,父親常常和他在晚飯後互相朗讀。每讀一卷,不一氣讀完是不肯罷休的,有時通宵達旦地讀,父親聽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難為情地說:"我們去睡吧,我簡直比你還孩子氣呢。"在這種情況下,盧梭日復一日地讀書,無形之中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漸漸充實並滋養了他年幼的心靈。
7歲的盧梭就將家裡的書籍遍覽無餘。他還外出借書閱讀,如勒蘇厄爾著的《教會與帝國歷史》、包許埃的《世界通史講話》、普魯塔的《名人傳》、那尼的《威尼斯歷史》、莫里哀的幾部劇本等等,他都閱讀過。
由於這些歷史人物的典範影響和他父親的諄諄教誨,盧梭深深體會到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可貴。他既有父親的愛國血統,又以這些偉人為榜樣,甚至言行之間常把自己比作那些歷史中的人物。有一天,他在桌旁敘說斯契瓦拉的事跡,在座的人全都很驚訝地看到盧梭走上前去,把手放在熊熊燃燒的爐火之上,來表演斯契瓦拉的英雄壯舉。這種早熟早慧的表現,正是盧梭特有天資的最初顯露。
獨立謀生
盧梭快活的童年生活很快就結束了,在他13歲時,舅舅決定將他送往馬斯隆先生那裡,在他手下學當律師書記,希望他能賺點生活費用。但盧梭非常討厭這種只為了賺錢而缺乏趣味的職業,每天瑣碎的雜務使他頭暈目眩,難以忍受。馬斯隆先生似乎也不怎麼喜歡盧梭,常常罵他懶惰愚蠢。盧梭無法忍受這種侮辱,便辭掉了工作。
不久,盧梭又換了一個職業,在一位雕刻匠手下當學徒。鑑於以前做書記時得到的不少教訓,所以他對這個新工作依命而行,毫無怨言。盧梭本來很喜歡這種工作,因為他愛好繪畫,揮動刻刀也覺得很有趣,而且鏤刻零件,用不着多麼高超的技術,所以他很希望在這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
有一天,盧梭在空餘時間為幾位朋友刻騎士勳章,他的師傅發現後,以為他在製造假銀幣,便痛打了他一頓。其實,當時盧梭年紀很小,對於銀幣根本沒有什麼概念,他只是以古羅馬時期的錢幣形狀,做為模型罷了。師傅的暴虐專橫,使盧梭對本來喜愛的工作感到苦不堪言。[2]
崇尚自然
盧梭離城出走後,經由一位朋友的介紹,結識了華倫夫人。他原以為華倫夫人是個老態龍鐘的丑老婆子,不料她卻是一位滿臉和氣、風韻十足的年輕女子。這使他大感驚訝和激動,正是這位夫人影響了他日後的生活。
盧梭聽從華倫夫人的勸告,開始他的遠途旅行。這也正適合他那早已形成的漫遊癖好,他覺得這樣的年紀就有機會爬山越嶺,登臨阿爾卑斯山的高峰,真是件美事。一路上,盧梭心情十分愉快,沒有什麼可擔心的。這次旅程雖短,但盧梭喜愛自然風光,沿途的美景盡收眼底,他將感情寄託於大自然,雖然身處漂泊之中,卻沒有精神空虛之感。凡是映入盧梭眼帘的東西,都令他內心感到一種醉人的享受。大自然的奇偉、多彩和實際的美,深深地影響了盧梭的人生觀。
以後他又經歷了多次旅行,不論是旅途中的美景,還是鄉村的田園生活,仍使他陶醉着迷。他熱愛自然,崇尚自然。"他最偉大的教師,並不是任何一種書籍,他的教師是'自然'"。
從少年期起,盧梭便酷愛自然。這種熱忱,他曾不厭其煩的摹寫、表現於他的著作中。自然,滲透了他整個生命。他用華倫夫人的某些清醒而奪人心目的特質,表現了自身,並使他陷入劇烈的情緒,這在他較晚的生活中,顯得特別明晰,且使他和東方的大神秘主義者,呈現出相似之點。
成就
音樂層面
盧梭在華倫夫人家居住的這段時期里,他感到非常滿足和快活。華倫夫人的嗓子輕柔動人,還會彈琴,她常教盧梭唱歌,薰陶激發盧梭對音樂的興趣。後來盧梭去神學院學習,華倫夫人送他音樂方面的書。盧梭在神學院除學習外,經常帶着歌譜,練習歌唱。華倫夫人認為盧梭對音樂感興趣且有天賦,有意讓他朝音樂方面發展。
她經常在家裡舉辦一些小型音樂會,並介紹盧梭與一些作曲家認識,使他的音樂水平不斷提高,後來他不斷地自學和研究,想出一種用數字代替音符的簡易記譜法,即以數字1234567來代替Do、Re、Mi、Fa、So、La、Si音階,並寫出了具有獨創性見解的著作《音樂記譜法》,希望藉此革新音樂世界。同時還撰寫了《現代音樂論文》一併帶到巴黎,呈交給巴黎科學藝術院,想藉此機會出名,這時的盧梭,靈感有如泉涌,他寫了一部名為《新世界的發現》的歌劇,充分表現了他的創作才華。
後來盧梭帶着修改好的稿子去科學院,當眾宣讀了他的論文,它那簡潔的內容有力地吸引了委員們的注意力,博得了讚揚。他認為自己的記譜法是音樂史上的創新和改革,但委員們不贊成這種意見,經過幾次討論,他們得出一個結論,認為盧梭的記譜法可用於演唱,但不適合於演奏。
為了安慰盧梭,藝術院給他頒發了一張獎狀,措詞中誇獎了他一番。盧梭雖遭受了失敗,但心裡很不服氣,他將自己的手稿重新整理之後,找到一個願意接受這部手稿的出版商,以《現代音樂論》為書名出版。盧梭滿懷希望,盼望這本音樂著作能引起較大的反響,然而銷路很差,這使盧梭又一次遭受沉重的打擊。雖然他一心想在音樂方面有所創新,希望對音樂愛好者能有所啟發,但效果卻不佳,除了少數幾個學者對他倍加讚譽外,並未產生什麼大的反響。
徵文獲獎
盧梭自從離開華倫夫人以後,開始自謀生活,先後當過家庭教師、書記員、秘書等。同時也廣交了各方面的人士,尤其是他結識了大哲學家狄德羅。由於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志向,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彼此都熱心於學術工作,狄德羅和盧梭等人便着手合編一部《百科全書》,盧梭負責音樂部分,這項工作由於狄德羅被捕而中斷了。盧梭四處向朋友求援,希望把狄德羅放出來,但收效甚微。
盧梭經常前往狄德羅被關押的監獄探望他。1749年夏天,天氣非常炎熱。從巴黎到監獄之間有較長的路程,盧梭步行去看狄德羅,常帶着一本書,走累了休息時可看看書。有一天,他帶了一本《法蘭西信使》雜誌,忽然看到第戎科學院的徵文啟示:《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對改良風尚是否有益》。盧梭看到這個題目時,好像被千道光芒刺射了一樣,許多富有生氣的思想不知不覺地從他心中湧現出來。他頓時感到窒息,仿佛看到另一個宇宙,自己變成了另一個人,腦子裡不僅湧現出與第戎科學院的論文有關的思想,而且一連串的想法相繼而起,就象大浪一樣衝擊着他。這次心靈的震盪,顯示了他思想上真知灼見的潛力。
盧梭把這件事告訴了狄德羅。狄德羅鼓勵盧梭繼續發揮自己的思想,寫出文章去應徵。盧梭積極撰寫了這篇論文,寫成後又送狄德羅審閱,自己又反覆修改了多次,以《論藝術和科學》為題寄出應徵。1750年,他這篇論文獲得了頭等獎。他在這篇文章中否定藝術和科學的價值,從反面進行了論證,表露了他對巴黎社會的不信任和憎惡,並反對這種社會中所隱藏着的欺詐。他斥責科學,文學和藝術,認為這些東西被權力所主宰了。
隱居著作
1756年,44歲的盧梭接受朋友的饋贈--一座環境優美的鄉村小房子,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
盧梭的個性適合於在鄉下居住,他在巴黎住了15年,早已厭倦了城市生活。隱居之後,他便決定不再回巴黎。這時的盧梭已有點名氣,不用為生活費用發愁,他繼續抄樂譜,雖然不能賺大錢,但是靠得住,自給有餘。他的歌劇《鄉村占卜者》和其他作品的收入還剩下兩千法朗,其他的著作也正在整理之中,這樣,生活就不至於受窮了。他的文筆和天賦已使他成為知名的文人,只要他稍微願意把作家的手腕和出好書的努力結合起來,他的作品就可以使他生活得很富裕。
但是,盧梭覺得為麵包而寫作,不久就會窒息他的天才,毀滅他的才華。他的才華不是在筆上,而是在心裡,完全是由一種超逸而豪邁的思維方式而產生出來的。他始終認為作家的地位只有在它不是一個行業的時候才能保持;當一個人只為維持生計而思維的時候,他的思想就難以高尚;為了能夠和敢於說出偉大的真理,就絕不能屈從於對金錢的追求。
盧梭隱居6年之中,寫了許多著名的著作,有政治學名著《民約論》,這是世界政治學史上著名的經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觀點,對後來的法國革命產生了很大影響。教育學論著《愛彌兒》,簡述了他那獨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這是一部兒童教育的經典著作,雖然盧梭在世時,曾因此書而遭受攻擊,但其獨到的教育思想,不但對後來的教育學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其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成為法國大革命的動力。自傳體小說《新愛洛綺絲》,這本書的出版,成為人人爭看的暢銷書,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風靡全歐。
慘遭迫害
按照法國當時的習俗,一本書出版之前必須經過某些知名人士的傳閱。《愛彌兒》經過外界傳閱後,頓時成為大家爭論的中心。令人奇怪的是,盧梭這本天真無邪、充滿靈感和獨具創見的教育學著作,反而被外界視為異端邪說,還被法國法庭列為禁書。
起初,盧梭對外界的傳聞並不在意,他想這本教育學著作是為了人類的幸福而寫的,怎麼會遭受知識分子、教會和國家的反對呢?怎麼會將他看成邪惡之徒呢?在外界的壓力下,出版社也勸盧梭不要用真實姓名發表這本書,但盧梭堅持要面對那些無謂的攻擊。他想他一直服從國家的法律制度,努力做一個忠順的公民,像其他法國人一樣遵守國家法律,總不至於因熱愛人類,追求人類幸福而遭受迫害吧。但是惡運偏偏降臨到了他的頭上,輿論界把盧梭看成了罪犯。
一天晚上,盧梭正在床上閱讀聖經。有人送信來,說法院明天--就要派人逮捕他,最高法院判決將《愛彌兒》焚毀,並立即發出逮捕令,要將盧梭打入監牢。不得已盧梭只好告別朋友,離開法國去了瑞士。不久這個國家也命令他在一天之內離開瑞士領土,爾後盧梭又搬到普魯士國管轄的地區。與此同時,歐洲讀者不斷來信,女士、年輕人和年輕的哲學家紛紛來函,請求盧梭給予指導,這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鼓舞。
1764年,他寄身在屬納沙特爾伯爵封邑的莫蒂埃,收到不知誰寄來的《公民的感情》一書。他沒有認出真正的作者是伏爾泰,但是相信這部書是在他的老朋友德比內夫人指使下寫的。這本小冊子滿篇粗話,對喪失天良拋棄子女的父親,對秦蕾茲·勒·瓦瑟的情人,對盧梭標榜獻給美德的一生中所有的惡行,作了可怕的揭露。
以後,盧梭又應英國哲學家休謨的邀請,去了英國,終因與休謨之間的分歧愈來愈大而離開英國。他不得已改名回到法國,重新過隱居的生活。流亡生涯、不安寧的歲月並未影響到盧梭的著述。他先後著有《懺悔錄》、《山中書信》等著作。
逝世與安葬
1778年,盧梭逝世在一個侯爵的莊園裡。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後,他的遺體於1794年以隆重的儀式移葬於巴黎先賢祠。隔着走廊,與伏爾泰的棺木相對而立的,是盧梭的棺木。
盧梭一切思想的理論基礎是他的自然法則理論。為師法自然,他的棺木外形也設計成為鄉村小寺廟模樣。從正面看,廟門微微開啟,從門縫裡伸出一隻手來,手中擎着一支熊熊燃燒的火炬,象徵着盧梭的思想點燃了革命的燎原烈火。
思想觀點
哲學方面
在哲學上,盧梭主張感覺是認識的來源,堅持"自然神論"的觀點;強調人性本善,信仰高於理性。在社會觀上,盧梭堅持社會契約論,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理性王國";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大私有制及其壓迫;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但不主張廢除私有制;提出"天賦人權說",反對專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張教育目的在培養自然人;反對封建教育戕害、輕視兒童,要求提高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反映了資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從封建專制主義下解放出來的要求。
資產階級論調:人與人的契約構成社會,人與社會的契約構成國家。自然準則高於社會準則,主權高於人權,集體權力高於個人權力。人生而自由,個人自由大於集體自由。法治要結合德治。人即有自然屬性也有社會屬性。情感教育要先於理智教育,教育要秉承天性培養自然人,從自然到人再到事物的認識過程。
政治方面
描述人和社會關係的《社會契約論》也許是盧梭最重要的著作,其中開頭寫道"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本書於1762年出版,當時無人問津,但後來成為了反映西方傳統政治思想的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與他早期作品相反,盧梭認為自然狀態是沒有法律和道德的獸性狀態,好人是因為社會的出現才有的。自然狀態下,常有個人能力無法應付的境況,必須通過與其他人的聯合才能生存,因而大家都願意聯合起來。人們聯合在一起,以一個集體的形式而存在,這就形成了社會。社會的契約是人們對成員的社會地位的協議。
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中,盧梭嘗試把政府的出現解釋為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一種契約。人們願意放棄個人自由並被他人所統治的唯一原因,是他們看到個人的權利、快樂和財產在一個有正規政府的社會比在一個無政府的、人人只顧自己的社會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不過,盧梭又指出原始的契約有着明顯的缺陷。社會中最富有和最有權力的人"欺騙"了大眾,使不平等成為人類社會一個永恆的特點。他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到,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契約應該被重新思考。政府不應該是保護少數人的財富和權利,而是應該着眼於每一個人的權利和平等。不管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它沒有對每一個人的權利、自由和平等負責,那它就破壞了作為政治職權根本的社會契約。
社會契約理論
盧梭的社會契約理論,從分析社會不平等的起源和發展中,得出用暴力手段推翻封建君主專制政權的激進的革命結論;主張建立以社會契約為基礎的民主共和國,提出"人民主權"這一富有徹底反封建的革命精神的民主思想,要求實行體現人民主權、體現公意的法律,強調用法治代替君主專制政治,這些思想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他的理論也有其局限性。他的理論前提--自然狀態是主觀臆想出來的,他的社會契約理論是唯心主義的,他忽略了從"惡"的方面考慮問題,沒有提出權力之間相互制衡、相互監督的思想。
思想基礎
這種思想是法國大革命和美國革命的根本。事實上,說法國和美國革命是盧梭在社會契約上的抽象理論的直接結果毫不過分。羅伯斯庇爾就是盧梭的忠實信徒,被稱為"行走中的盧梭"。
盧梭是最早攻擊私人財產制度的現代作家之一,因此他也被認為是現代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見馬克思)的始祖之一。同時,他質疑多數人的意願是否一定正確。他指出,政府應該排除多數人(見民主)意願的影響,捍衛自由、平等和公正。
盧梭的政治哲學中最主要的原則是政治不應與道德分離。當一個國家不能以德服人,它就不能正常地發揮本身的功能,也不能建立對個人的權威。第二個重要的原則是自由,捍衛自由是國家建立的目的之一。這也是法國大革命由政治革命而社會革命,再由社會革命而道德革命,規模和程度遠超英美的一個淵源。
盧梭提出:在自然狀態(動物所處的狀態和人類文明及社會出現以前的狀態)下,人本質上是好的,是"高貴的野蠻人"(noble savage)。好人被他們的社會經歷所折磨和侵蝕。而社會的發展導致了人類不幸的繼續。盧梭的《論科學與藝術》("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1750)強調,藝術與科學的進步並沒有給人類帶來好處。他認為知識的積累加強了政府的統治而壓制了個人的自由。他總結得,物質文明的發展事實上破壞了真摯的友誼,取而代之的是嫉妒、畏懼和懷疑。
教育方面
在《愛彌兒》中體現的盧梭對教育的觀念--自然主義,深深地影響了現代教育理論。他降低書面知識的重要性,建議孩子的情感教育先於理性教育。他尤為強調通過個人經驗來學習。
"讓我們回歸自然"
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把自然描述為原始人所處的原始的狀態。後來,在伏爾泰(Voltaire)的批評下,他把自然描述為人建立自己個性和個人世界過程的自發性。所以,自然意味着內心的狀態、完整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社會在文明的幌子下進行的關押和奴役。因此,回歸自然就是使人恢復這種自然過程的力量,脫離外界社會的各種壓迫,以及文明的偏見。
1782年出版的自傳《懺悔錄》(Confession)是最早最有影響的自我暴露作品之一,書中毫不掩飾個人醜行,對後世影響深遠。中國的作家郁達夫就深受盧梭自我暴露風格的影響。
文學方面
盧梭對文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的書信體小說《新愛洛綺絲》裡面,在這本小說里盧梭描寫了美麗的田園風光、風土民情、自由的思想、浪漫的愛情……對後世浪漫主義小說的發展有很大促進。
書信體有幾個明顯的優勢:利於直接描寫感情、心理;可利用多視角(內)觀察事物,事件。至於小說情節,則可潛藏於信之間。這種體裁不易把握分寸,或散亂,或人物同一化。此書在這幾方面應該是很不錯的,當然也有一些問題。在主要的幾個人物中,男性與女性口吻有很大差異。幾個人物可作為某種象徵,當然也可具體化看待。聖·普欒的信多不是直接表達內心的,但僅有的幾封以及側面的描寫,使他成為了一個積極追求卻是悲劇性的人物形象,於麗對"理性"的幾次屈服,似乎有些不太合情理。但或許這正是作者所要說的東西。來信與覆信,往往可理解為在同一問題上的兩種不同的看法,於是有很大的選擇空間[3]。
新愛洛綺絲
《新愛洛綺絲》是一部書信體小說,寫一對青年的戀愛悲劇。平民知識分子聖普樂在貴族家擔任教師,一個來自社會底層的才華橫溢的青年,具有不屈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與他的學生、貴族小姐朱麗,一個嚮往純潔的愛情而又無法全然脫離封建家庭的女子發生戀情,受到朱麗父親的阻撓,釀成悲劇。封建等級制度成了他們不幸的根源。盧梭站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上,批判了以門當戶對的階級偏見為基礎的封建婚姻,提出了以真實自然的感情為基礎的婚姻理想,並對封建等級制度發出了強烈的抗議。作品細緻的心理描寫,情景交融的美麗篇章,贏得了無數讀者的讚賞。
人物評價
主要著作
- 《論科學與藝術》(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1750年)
-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1755年)
- 《新愛洛伊斯》(Julie, ou la nouvelle Héloïse,1761年)
- 《社會契約論》(Du contrat social ou Principes du droit politique,1762年)
- 《愛彌兒》(Émile, ou De l'éducation,1762年)
- 《山中書簡》(Lettres de la montagne,1764年)
- 《懺悔錄》(Les Confessions,1782年)
- 《孤獨漫步者的遐想》(Les Rêveries du promeneur solitaire,1782年)
名人名言
大自然不會欺騙我們,欺騙我們的往往是我們自己。
向他的頭腦中灌輸真理,只是為了保證他不在心中裝填謬誤。
我們要避免我們的義務與我們的利益發生衝突,避免從別人的災難中企望自己的幸福。
人生的價值是由自己決定的。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
我既找不到一個完全獻身於我的朋友,我就必須有些能以其推動力克服我的惰性的朋友。
人們說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認為是他們自己使生命那樣短促的。由於他們不善於利用生命,所以他們反過來抱怨說時間過得太快;可是我認為,就他們那種生活來說,時間倒是過得太慢了。
浪費時間是一樁大罪過。
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一切學科本質上應該從心智啟迪時開始。
問題不在於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於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
做老師的只要有一次向學生撒謊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從此為之毀滅。
問題不在於教他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
節約與勤勉是人類兩個名醫。
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勞動訓練,沒有勞動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
裝飾的華麗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富有,優雅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趣味,但一個人的健康與茁壯則須由另外的標誌來識別,只有在一個勞動者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嬖倖者的穿戴之下,我們才能發現強有力的身軀。
成功的秘訣,在永不改變既定的目的。
當一個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時候,他最終是必然會成功的。
德行啊!你是純樸的靈魂的崇高科學。
散步促進我的思想。我的身體必須不斷運動,腦筋才會開動起來。
在寂寞無聊中,一個人才能感到跟關于思想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處。
奢侈的必然後果--風化的解體,反過來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他作出或好或壞的評判。
思考與實用的結合,就能產生明確的概念,就能找到一些簡便方法,這些方法的發現激勵着自尊心,而方法的準確性又能使智力得到滿足,原來枯燥無味的工作,有了簡便方法,就令人感到興趣了。
在兒童時期沒有養成思想的習慣,將使他從此以後一生都沒有思想的能力。
偉大的人是絕不會濫用他們的優點的,他們看出他們超過別人的地方,並且意識到這一點,然而絕不會因此就不謙虛,他們的過人之處愈多,他們愈認識到他們的不足。
懷着善意的人,是不難於表達他對人的禮貌的。
無知的人總以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應該見人就講。但是一個有教養的人是不輕易炫耀他肚子裡的學問的,他可以講很多東西,但他認為還有許多東西是他講不好的。
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
青年是學習智慧的時期,中年是付諸實踐的時期。
社會就是書,事實就是教材。
濫用書籍,則學問死矣。
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使我獲益不少。
最盲目的服從乃是奴隸們所僅存的唯一美德。
勞動是社會中每個人不可避免的義務。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國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禮。
裝飾對於德行也同樣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德行是靈魂的力量和生氣。
我們手裡的金錢是保持自由的一種工具。
在我們中間,誰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憂患,我認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
我的自由決不能被人濫用,我不能成為別人犯罪的工具,而不對別人強迫我犯下的罪行負責。
任何世俗的財富都無法補償生命和自由的喪失,所以無論以任何代價放棄生命和自由,都是既違背天理,又違背理性的。
每一個正直的人都應該維護自己的尊嚴。
只要談起國家大事時,人們說:"那與我有什麼關係。"那麼可以斷定,這個國家就算完了。
外部鏈接
40x40px |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雅克·盧梭 |
40x40px | 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 讓-雅克·盧梭 |
- Du contrat social (MetaLibri)
- Jean-Jacques Rousseau(法文)
Template:Jean-Jacques Rousse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