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溪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安溪縣(閩南語:An-khoe-koān),古稱小溪、清溪,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廈、漳、泉閩南金三角西北部,隸屬泉州市。縣域範圍東經117°36′-118°17′,北緯24°50′-25°26′,東接南安市,西連華安縣,南毗同安區,北鄰永春縣,西南與長泰縣接壤,西北與漳平市交界。全縣總面積3057.28平方千米,轄24個鄉鎮460個村居。2018年末,戶籍人口121.95萬,常住人口102.5萬。有漢族畲族等多個民族,通行普通話與閩南語,以茶業聞名全中國,號稱中國茶都。

安溪縣是「國家級園林縣城」,素有「龍鳳名區」之美譽,全縣擁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88處,其中以清水岩文廟城隍廟最為著名。

名稱由來

唐懿宗咸通五年(公元864年),置南安縣小溪場。

南唐保大十三年(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小溪場監詹敦仁向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申請建縣獲准,以境內溪水清澈之意,命名為「清溪縣」,屬泉州,詹敦仁為首任縣令。

北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以「睦州清溪縣」(今浙江省淳安縣一帶)方臘盜起,官家諱之,故改稱「安溪縣」,歷代沿襲。

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中共安溪中心縣委率領游擊隊於1949年5月10日攻克安溪縣城,後因國民黨福建保安二團、第三二五師九七五團等部隊反撲而撤出縣城。1949年8月31日,駐安溪的國民黨福建省保安二團撤退至廈門,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區縱隊第八支隊第四團第一營和閩中系統安溪游擊隊接受縣自衛隊投降,共產黨開始接管安溪。

基本情況

安溪縣,可粗略分為內安溪和外安溪,內安溪是安溪縣中海拔較高的鄉鎮的民間統稱。內安溪一般包括長坑鄉、劍斗鎮、藍田鄉、祥華鄉和感德鎮等鄉鎮,海拔較高,地勢較陡,交通相對落後,經濟水平比較低。

外安溪是安溪縣中海拔較低的鄉鎮的民間統稱,安溪縣城所在地也屬外山。外安溪一般包括鳳城鎮、湖頭鎮、官橋鎮、城廂鎮、龍門鎮、參內鄉等鄉鎮。外安溪地勢較平坦,交通便利,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百姓生活水平相對較高。

安溪縣號稱中國茶都,以產茶聞名,其中,鐵觀音是最具盛名的一種。「鐵觀音」是烏龍茶的一種,別稱「紅心觀音茶」。清世宗雍正年間,「鐵觀音」品種在安溪西坪堯陽發現,安溪茶人隨即推廣,成為中國名茶之一。「鐵觀音」天性嬌弱,產量不多,有「好喝不好栽」的說法[1]

同時,安溪縣也是風靡閩、台、南洋的清水祖師信仰發源地,以清水祖師為主要奉祀對象的廟宇,在台灣有一百五十座以上。另外,安溪縣的其他鄉土神信仰:顯應祖師、法主真君、董公真人、雙忠神等安溪諸聖,亦隨着移民播遷,流傳至世界各地。

安溪是著名的僑鄉,許多安溪先民遠渡重洋到台灣,甚至南洋拓展新天地。清朝時,因安溪本地的大學士李光地家族反對台灣的明鄭王朝政權之故,安溪移民是泉州諸縣邑之中,最晚來台的。在台灣,有兩百餘萬人口祖籍安溪,約占今日台灣人口的十分之一。安溪移民定居之地區,以大台北地區為多,日治台灣昭和元年(1926年)的調查,當時台北市約有53.3%的人祖籍安溪縣,新店、坪林、深坑、景美、木柵、松山、七堵、瑞芳、平溪、樹林、鶯歌、三峽等地區的居民,有四成到九成祖籍安溪縣。

地質地貌

安溪縣境內各時期地層均有分布,出露面積約1800平方公里,不同時期地層厚度變化幅度從0~2295米。按地層層序、古生物群、接觸關係、岩相、沉積旋迴及火山噴溢次序等。

安溪縣屬戴雲山脈向東南延伸部分。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山巒起伏,山峰林立,山勢峻峭,坡度大,河谷狹窄,平均海拔在700米以上,最高山峰太華尖1600米。千米以上高山2461座;東南部地勢相對較平緩,千米高山475座,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城廂經兜村最低海拔32米。以丘陵山地為主,河谷盆地串珠狀分布在西溪、藍溪沿岸。主要河流貫串盆地,並切穿盆地之間的山嶺。

氣候水文

安溪縣屬南、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由於地形地貌之差異,形成內外安溪明顯不同氣候特點。東部外安溪屬南亞熱帶,年平均溫度19~21℃,年降雨量1600毫米,夏季長而炎熱,幾乎占近半年時間,冬季短暫而無嚴寒,農作物一年可三熟;西部內安溪山巒起伏,地形錯綜複雜,受西北方氣流影響較大,加上山脈走向各不相同,坡谷地形成複雜氣候狀況,夏秋局部多雷陣雨,故有「隔山不同風,同時不同雨」之說。年平均溫度在16~18℃,年降雨量1800毫米,全年四季分明,夏季不酷熱,秋季冷得較早,春季來得稍遲,農作物常受「三寒」(春寒、梅寒、秋寒)危害,一般一年只有兩熟,生長比外安溪普遍遲一個節氣。

安溪縣境內地表水資源主要來自降雨量,多年平均,年來水量為29.90億立方米,平均每人占有地表水3320立方米,降水分布隨海拔的增高、山巒起伏、熱力對流和地形抬升影響,村內、珠洋、珊屏降水量大於1900mm,為安溪縣高值區,長坑次之,為1800~1900mm;祥華、感德、劍斗、尚卿、西坪、虎邱、官嶺為1700~1800mm;龍涓、福前、仙榮、湖頭、蓬萊、城關、官橋、桃舟為1600~1700mm。

安溪縣境內東部河流屬晉江水系,流域面積1909.6平方公里,占全縣流域總面積的63.38%。幹流西溪(清溪),主支流有藍溪龍潭溪坑仔口溪雙溪金谷溪龍門溪。西部河流屬九龍江水系,流域面積1103.2平方公里,占全縣流域面積的36.62%。主支流有福美溪白荇溪祥華溪龍涓溪舉溪,河系發育受地層結構影響,呈格子狀分布。

土壤植被

安溪縣耕地面積41.1萬畝,其中水田面積38.4萬畝,旱地面積2.7萬畝。縣境內的水稻土,是在人為開墾,經旱耕、水耕熟化過程作用,所形成的區域性土壤,它的分布受地形、母質、水文、農業生產條件及人為綜合影響而呈區域性分布。分為河谷平原區和山坡、山壟地片。

安溪縣域內西北部中低山區,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帶(照葉林),東南部丘陵低山區屬亞熱帶雨林植被帶。大致界線是從劍斗的潮碧大牛山,連後井、月星,經長坑的扶地、山格鳳過山珊屏銅發山東坑太湖山,過祥華石獅碧岩山白玉佛耳山一線為界,界西北海拔1300~1500米,山峰林立,為照葉林帶;界東南在海拔400~450米以下為亞熱帶雨林帶,在400米以上的山地則仍有區域性的照葉林植被。由於長期人為活動的影響,這兩個植被群落特徵已不明顯,所存面積不大,多數由杉木林、馬尾松林、建柏林等人工林代替。據調查,縣域內有4種類型植被。

自然資源

林木樹種:有馬尾松建柏油杉木荷樟樹苦楝赤皮栲樹紅栲米櫧甜櫧石櫟兩廣石櫟青崗櫟南嶺櫟櫟葉枇杷紅楠大葉楠檫樹酸棗山杜英紅豆樹少葉黃杞蕈樹山礬相思樹等。主要供作用材。樟樹供作造船和煉製樟腦油之用。

野生果類:有毛花獼猴桃(俗稱毛桃)、京梨(俗稱扁擔錐)、茅莓桃金娘

牧草種類:有野古草芒白茅五節芒美麗胡枝子截葉鐵掃帚雞眼草野葛刺子莞碎米莎草馬蘭勝紅薊等多種以及雜草。

藥用植物:有山蒼籽三尖杉黃柏狗脊黃枝子巴戟等。

野生動物;分布於內安溪山區。

獸類:少見,主要是山獐豪豬豹貓(石虎)、野兔山羊水獺穿山甲等。

爬行類:有蟒蛇(錦蛇)、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竹葉青壁虎等。

兩棲類:有棘胸蛙虎致蛙澤蛙水龜平胸龜

鳥類:種類繁多,遍布全縣,主要有家燕老鷹布穀鳥白閒、普通秧雞藍胸秧雞鸚鵡貓頭鷹斑啄木鳥黃鸝等。

微生物:食用菌資源,主要有紅菰香菰等。

旅遊景點

「蓬萊仙境」

清水岩安溪清水岩位於福建省安溪縣蓬萊鎮的蓬萊山,始建於北宋,至今已有950多年,內奉中國百仙之一清水祖師,乃清水祖師文化之發源地。是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旅遊區,又是享譽海內外的朝聖旅遊勝地。清水岩是全國惟一主殿建設呈「帝」字形結構的岩寺,景區內樓閣殿宇巍峨宏偉,水色山光秀麗神奇,文物古蹟星羅棋布。現存文物古蹟中,宋代29處,元代1處,明代8處,清代5處,近代拓展23處,加上天造地設的自然景觀,構成了令人神往的「蓬萊仙境」。

革命烈士紀念碑

位於鳳城鎮北面鳳冠山。建於1958年5月。石構,平面方形,由碑座、碑身、碑頂等組成。碑座束腰,碑頂作四垂檐式。通高7米,四周環繞平座欄杆。坐北向南。碑面陰楷鐫刻「革命烈士紀念碑」7個大字,左右分別鐫刻朱德鄧子恢的題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英名不朽浩氣長存!」背文記述:中共安溪中心縣委書記李實中國工農紅軍閩南遊擊隊第二支隊政委陳鳳伍、二支隊支隊長李世全、官彭區蘇維埃政府主席傅有智等12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跡。1985年10月21日,安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溪文廟

始建於公元1001年,現存建築為清代。在縣城東南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背踞鳳山,前濱龍津,筆峰拱峙。有「名冠八閩,秀甲江南」這美譽[2]。安溪文廟薈萃古代木雕、石雕之精華,其中蓮花斗拱構成的八卦形藻井懸空倒掛,堪稱一絕,八根石雕龍柱,價值連城。寬闊的庭院,鋪有3000塊石塊,72根石柱,意喻孔聖3000個弟子,72個門生賢人,大殿上方有康熙皇帝御筆《萬世師表》,屋頂的如意斗拱計108目,喻意108文曲星。

安溪鳳山風景旅遊區

安溪鳳山森林公園位於安溪城關,以現有鳳山公園為中心,向周邊輻射,經營總面積180公頃(2700畝)。站在山頂可以看到整個安溪縣城,該公園以自然、人文景觀為根本,強化茶文化宗教文化主題,集茶文化旅遊、尋根旅遊、朝聖旅遊、健身旅遊、觀光旅遊、生態旅遊6大功能為一體,公園規劃由「一園兩區」構成,即茶葉大觀園、宗教朝聖區、健身遊覽區,共有景點71處,其中現有45處,規劃建設26處。

安溪城隍廟

始建於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即置縣次年,位於縣治東,即今小東街。為全省較早建的城隍廟之一,素有「八閩第一,五邑無雙」美譽,是安溪重要的道教景點和旅遊目的地。

廟宇歷盡滄桑,幾經遷建:

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

明景泰二年(1451年)邑令谷廷怡、吳英修,典史蔡珍建後堂三間;

嘉靖十八年(1539年)邑令殷騖、邑尉鄒奇重建;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邑令蔡常毓重建;

康熙十二年(1673年)邑令謝宸荃重修前後殿宇;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邑令戎式弘重修,邑令曹續修;

康熙五十四(1715年)邑令曾之傳新建後堂住持丈室;

乾隆十年(1745年)邑令何隆遇鋪拜亭前石坪;

乾隆二十年(1755年)邑令莊成重修;1941年,廟中神像被國民黨兵團所毀;

1953年,遷在東嶽寺檀樾祠奉祀。

1990年新加坡僑親陳美英女士捐巨資重建,定東嶽寺東側為新廟址。

三進殿宇完工之後,又有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廟及楊桃園城隍廟聯誼會捐資續建四、五兩進殿宇。繼而再有諸多善信捐建其他設施。新廟重建工程於1992年完工。

城隍新廟與東嶽寺並肩聯臂五進殿堂,順山勢遞升。主體建築為重檐歇山式,穿斗式,面寬、進深各五間,全廟紅牆碧瓦雕龍刻鳳,巧奪天工,更勝舊觀。

安溪城隍廟主神「敇封欽加普護清溪顯佑伯主」,自宋朝以來因有功於朝廷,皇帝欽賜封號、黃龍袍玉印,明洪武元年再封「監察司威靈公」。

座前差役八爺、九爺(俗稱大爺伯、二爺伯或七爺、八爺)。安溪城隍自清初在台灣傳衍至今分爐已達三百多座,含嘉義縣鹿草鄉中寮城隍廟及鹿草安溪二隍殿等等目前海內外分爐有近千處。農曆五月廿八日為城隍爺誕辰日,每年清明節前後舉行春巡迎儺盛會,海內外善信近萬人參加,盛況空前。

歷史文化

風靡台灣、南洋的清水祖師信仰,即發源於此。其餘安溪鄉土神靈,亦頗受重視。

安溪縣的烏龍茶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湖頭米粉亦有名。

茶文化鐵觀音

安溪產茶始於1725。安溪鐵觀音天下聞名,安溪縣的烏龍茶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溪是中國古老的茶區,鐵觀音境內生長着不少古老野生茶樹,茶葉在藍田,劍斗等地發現的野生茶樹樹高7米,樹冠達3.2米,據專家考證,已有1000多年的樹齡。安溪茶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暢銷海外。

台灣烏龍茶由安溪傳入,隨着烏龍茶傳入台灣,安溪的茶俗也傳入台灣。以茶王賽、茶文化交流會等民間習俗加強與台灣同胞的交流往來,如今已成為安台加深聯繫和鄉情的重要方式。

安溪台灣媽祖文化基地

安溪台灣媽祖文化基地項目總投資超過2億元,規劃建設媽祖文化紀念館、植物園、櫻花林等主輔工程。安溪與台灣語言文化習俗相同,台灣茶葉與安溪鐵觀音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兩岸有着深厚的茶緣,由茶緣演繹出來的茶文化,推動兩岸鄉親的交流與合作。此外,安溪台灣媽祖文化基地的建設是對媽祖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義。

民俗文化

安溪的民俗文化極為豐富,除安溪高甲戲外,還有木偶戲南音茶歌對唱、鼓吹音樂、民間舞蹈、水車閣舞獅舞龍、彩燈、裝閣、說書、燈猜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盛行。在台灣地區,有供奉保生大帝的寺廟達400多座,供奉清水祖師寺廟達200多座,不少的宗祠、民居、地名與安溪本土一樣,成為溝通鄉情、聯絡鄉誼的橋樑和紐帶,成為數百萬台胞心靈的棲息地和故土文化的象徵。

「十里詩廊」

安溪縣城,諸峰玉峙,一水環回,有「龍鳳名區」的美譽。流經縣城的晉江支流湖頭溪與龍潭溪,在縣城的西部兩水合一,呈「S」形自西而東奔流,人們形象地取名「大龍湖」。大龍湖形成後,安溪在規劃建設兩岸防洪堤時,別出心裁地在兩岸花崗岩護欄上,精選、鐫刻了先秦以來7000多首古詩詞,形成中國獨一無二的「十里詩廊」景觀[4]

交通

鐵路

興泉鐵路(客貨兩用)

安溪東站(建設中,規劃站房8000平方米,兩台五線,預留延伸廈門方向))

漳泉肖鐵路(貨運鐵路)

安溪站

金谷站

湖頭站

長基站

劍斗站

感德站

福德站

小舟站

格口站

公路

國道/省道:

S307過境

S308過境

S206過境

S207過境

高速公路

S35福詔高速安溪段(收費站:安溪、安溪東)

G2517廈沙高速安溪段(收費站:官橋、龍門、清水岩、東溪)

S10莆永高速安溪段(收費站:湖頭、劍斗、感德、福前)

S7221雙安高速連接線(收費站:安溪東)

汽車站

安溪汽車站⇆廈門快運

湖頭汽車站⇆廈門枋湖、廈門

官橋汽車站⇆廈門快運

長坑汽車站⇆泉州客運中心站

恆興汽車站⇆廈門

西坪汽車站⇆廈門枋湖

公交車

廈門市公交-公交集團同安公司

614路:樂海公交場站-安溪大坪

城市榮譽

「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
「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5]
「中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中國最具特色魅力旅遊名縣」、
「福建十大產茶大縣」、
「2010年度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與「中國重點產茶縣」第一位、
「中國世博十大名茶」第一位、
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縣、
中國商標發展百強縣、福建省經濟實力十強縣、
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示範縣、
中國生態旅遊大縣、
中國青年喜愛的海西旅遊目的地、
中國茶都『閩南茶都、
中國家居工藝城、
中國著名僑鄉、
福建省科普先進縣、
中國茶葉第一鎮、
中國藤鐵工藝品之鄉、
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
中國無公害農產品(茶葉)生產基地縣、
中國園藝產品(茶葉)出口示範區、
南亞熱帶作物(烏龍茶)名優基地、
世界名茶鐵觀音之鄉、中國世博十大名茶首位、
中國百個重點產茶縣首位、
國家生態縣、
中國新聞傳播十強縣國家園林縣城 、
中國民間藝術(茶文化)之鄉、
中國魅力新農村十佳縣市(特色經濟魅力縣)、
福建省優秀旅遊縣、
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
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等榮譽

視頻

安溪縣 相關視頻

航拍安溪縣城
《看見安溪》安溪醉美宣傳片/導演 謝建揚
燈火通明安溪夜·縣城夜景
原始茶鄉安溪縣蘆田鎮內地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