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畲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畲族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等省。

畲族有自已的語言但無自已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漢語客家方言,通用漢文。   

畲族主要以農業為主,畲族居住的山區盛產林木及毛竹,茶葉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譽。

起源和歷史[1]

畲族族源歧見很多,但概括起來有外來說和土著說兩種。外來說者認為畲族源於漢晉時代的「長沙武陵蠻」。持這種觀點的主要論據是「武陵蠻」和畲族有共同的盤瓠圖騰信奉。

土着說者認為畲族源於周代的「閩」人。「閩」是福建的土着,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遺裔就是今天的畲族。「閩」、「畲」之間存在着一定的淵源關係。此說的主要論據是「閩」、「畲」之間有着密切的內涵聯繫,即「閩」--「蠻」--「僚」--「畲」一脈相承。畲族,福建土着民族。

此外,畲族族源還有「越族後裔說」、「東夷後裔說」、「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蠻族的一支」等多種說法。總之,眾說紛雲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歷史曲折發展和民族形成過程中,同蠻、越、閩、夷以及漢等各族群體彼此互動、混化、交融的關係。

宗教信仰[2]

主要是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畲族十分重視祭祖。

獵神信仰。由於狩獵在畲民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信奉獵神自古以來就是畲族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蛇崇拜。蛇是百越民族的圖騰之一。東漢許慎着《說文解字》解釋"閩"字說:"閩,蛇種。"意思是說屬於百越系統的閩越族,是以蛇為圖騰的。閩越地區古屬百越,其中大部分地區還是閩越的範圍,這裡的土著民多以蛇為圖騰,對蛇抱有尊崇、親切的感情。

在畲族中廣泛流傳含有與苗、瑤相類的南蠻意識"盤瓠"傳說:新石器時代的高辛氏(即帝嚳)時期,劉氏皇后夜夢天降婁金狗下界托生,醒來耳內疼痛,旨召名醫醫出一希奇美秀三寸長的金蟲,以玉盤貯養,以瓠葉為蓋,一日長一寸,身長一丈二,形似鳳凰,取名麟狗,號稱盤瓠,身紋錦繡,頭有二十四斑黃點。其時犬戎興兵來犯,帝下詔求賢,提出:能斬番王頭者以三公主嫁他為妻。龍犬揭榜後即往敵國,乘番王酒醉,咬斷其頭,回國獻給高辛帝。高辛帝因他是犬而想悔婚。盤瓠作人語說:"將我放在金鐘內,七晝夜可變成人。"盤瓠入鍾六天,公主怕他餓死,打開金鐘。見他身已成人形,但頭未變。於是盤瓠與公主結婚。婚後,公主隨盤瓠入居深山,以狩獵和山耕為生。生三子一女,長子姓盤,名能,次子姓藍,名光輝,三子姓雷,名巨佑,女兒嫁給鍾智深(亦作"字")。畲族人民世代相傳和歌頌始祖盤瓠的功績。盤瓠是畲族圖騰崇拜的物件。畲族先民以擬人化的手法,把盤瓠描塑成神奇、機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為畲族的始祖。

盤瓠春秋時代一位歷史人物,在公元前744年的楚與盧戎戰爭中,盤瓠殺敵立功、受封以及與公主結婚,是對歷史的真實記載。盤瓠傳說之所以能演變為神話,也正是圖騰標誌使然。"盤瓠"傳說是具有神聖的民族起源的信仰,是畲族、瑤族、苗族等先民的圖騰崇拜,有共同的"氏族標記"。他們把"盤瓠"視為始祖和至高無上的尊神,確定了畲族一瑤族一苗族具有緊密的歷史聯繫性。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而祖圖就是是畲族信仰的主要標誌之一。

祖圖又稱"盤瓠圖"。畲族把有關始祖盤瓠的傳說畫在布上,製成約40幅連環畫式的圖像,代代相傳,稱為"祖圖"。畲族民間還有"高皇歌",記述盤瓠王不平凡的經歷,歌頌其英勇殺敵、繁衍子孫的豐功偉績。畲族每年還定期舉行隆重的祭祀,族人共聚祠堂、懸掛祖圖,是早期原始社會中圖騰崇拜的殘跡。"盤瓠"傳說只是畲族文化的象徵之一,它所形成的特色文化跟畲族的風俗習慣及生活方式有着很深刻的聯繫。

服飾特點[3]

福建畲族女子的髮式極有特色,已婚和未婚少女的髮式各不相同,少女通常將頭髮盤梳在頭頂上成一個螺髻,上束紅色絨線。結婚時頭戴鳳冠,這是一種用竹殼做的尖帽,其上飾有銀牌、銀鈴、紅布,插有銀簪,垂着串珠等飾物,佩戴時用帶子束在髮髻上,後面還垂有四條長長的紅飄帶,前面有一排銀質的小人兒,墜在額前,整個造型如同一隻鳳凰,故稱鳳冠。

閩東地區的鳳凰髻也非常獨特,該地區的已婚婦女將長發束至腦後,用紅絨繩纏繞出長長的辮式,再彎至額前盤繞成螺旋狀的髮髻,如同一把彎弓,人們稱之為鳳凰髻。此外狗頭冠也是畲族婦女的一種獨特裝束,其形式因地域或姓氏的不同而各有差異,但主要結構完全相同,因其象徵狗形,故有狗頭、狗身、狗尾三部份,據說「狗頭冠」是對其祖先盤瓠的紀念。

居住在閩東北沿海一帶山區的畲族婦女有頭佩「三把刀」習俗,「三把刀」實際上是三支外形似刀,兩面有鋒,長五六寸的金屬管。相傳這種風俗始於明末,當時外敵入侵我國東南沿海,為防止入侵者的污辱,畲族婦女使用三把短劍插在發譬之中,危急時可用以抵抗外敵,保護自己。三把刀的習俗顯示了畲族婦女豪放、純潔的品格。

婦女服飾因居住地區不同而款式各異。畲族婦女服飾以象徵萬事如意的「鳳凰裝」最具特色,即在服飾和圍裙上刺繡着各種彩色花紋,鑲金絲銀線;高高盤起的頭髻扎着紅頭繩;全身佩掛叮叮作響的銀器。

畲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但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繡。尤其是福建福鼎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繡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在氣候熱的地區,婦女們不分季節都穿短褲,裹綁腿,腰間束彩色條帶。

畲族男子的裝束與漢族大同小異。過去一般穿着色麻布圓領、大襟短衣,長褲。冬天套沒有褲腰的棉套褲。老年男子扎黑布頭巾,外罩背褡。結婚禮服為青色長衫,祭祖時則穿紅色長衫。畲族對自然之色藍色和綠色具有特殊的愛好。除此,紅、黃、黑也是畲族婦女服飾常用的顏色。服飾條紋圖案排列有序、層次分明,衣領上常繡一些水紅、黃色的花紋。

建築特點[4]

畲村的房屋格局基本上有二種類型,「竹竿寮」和「走馬寮」。「竹竿寮」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竹竿厝。它門面小但縱深長,就象竹竿一樣修長。通常每排立五根柱子,棟柱與第二柱相隔一丈;第二柱與廊柱相隔五尺,前五尺為走廊,正廳照壁在後二柱之間,照壁就在兩邊的挾柱。照壁中間設有神龕,奉祀祖先。

傳統節日

畲族有很多傳統的節日,最重要的就是中國人都非常重視的春節。還有自己家族非常重視的節日,二月二或者三月三都是畲族自身非常傳統的民族節日,族人們會非常熱鬧的慶祝。

飲食文化[5]

、以雜食為主食

畲族先民長期過着隨山而種的游耕山地農業生活,雖也租種當地地主的水田種水稻,但所種的大米基本都用於交租,所以一年四季以番薯、玉米等雜糧為主食。

、嗜辣重咸,喜食野味,河鮮,善醃製食品

畲族的飲食習慣之一,嗜辣。畲民喜歡在炒菜煮食時加辣椒調味,正如畲族諺語所謂:「火籠當棉襖,辣椒當油炒,番薯絲吃到老」。關於畲族飲食習慣中嗜辣之原因大概有三:一為貧困,缺油,以辣椒當油炒;二為,畲民客觀居住的條件使然,居在深山,地陰氣寒,吃辣能去濕卻寒有利於健康;三為,畲民喜食河鮮、野味,加辣調味能去腥。

、喜熱食,善飲酒

喜熱食,善飲酒,是畲族傳統飲食文化之中的一大特色。所謂熱食,即桌上架爐,隨煮隨吃,類似於今日之火鍋。畲民熱情好客,善飲酒,以自家釀製的美酒待客。

、注重食療

畲族先民自古以來大多居住、勞作、生活在山區,在長期的惡劣的自然環境和低下生產條件下,為了謀求生存和繁衍,他們根據實踐經驗的積累,充分利用山區豐富的草藥資源,大膽地將草藥與食品配伍,創造性地開發和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和山地文化色彩的民族民間飲食文化——食療。

相關視頻

畲族舞蹈——《踏曲姑娘》

參考資料

  1. 畲族歷史起源是什麼?畲族發展簡介 講歷史,2017-02-17
  2. 畲族的宗教信仰  360個人圖書館,2018-05-13
  3. 畲族服飾 畲族服飾有哪些特色  360星座網,2017-05-31
  4. 畲族建築 畲族建築文化介紹 360星座網,2017-05-04
  5. 特點鮮明的畲族飲食文化 傳統文化網,201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