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藏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藏族是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使用藏語民族,自稱「博巴」(bod pa)。主要分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西藏,境內人口650萬餘人;在尼泊爾印度不丹巴基斯坦等青藏高原周邊國家亦有分布;另有從中國境內移民出境的藏族及其後代近20萬。7世紀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帝國。公元11、12世紀,藏民族開始逐漸形成。藏族使用藏語,通用藏文。主要從事畜牧業農業。主要信奉藏傳佛教,宗教氣氛濃厚。常着藏袍。以糌粑為主食,多吃牛羊肉,喜飲酥油茶青稞酒。牧區多住帳篷,城鎮多住碉房。多行天葬藏曆新年為重要節日。

藏族文化悠久、燦爛而獨特,文獻眾多,藏醫藥藏曆、歌舞、唐卡、金銅佛像等都獨具特色。史詩《格薩爾王傳》、熱貢藝術、藏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1]

人口分布

地理區劃

藏族常用到的地理區劃概念有「阿里」「衛」「藏」「安多」「康」等:

  • 「阿里」(藏མངའ་རིས),又譯「納里速古魯孫」「俄力思」,又稱「堆」((藏མངའ་རིས),指高處),大致相當於今天的西藏阿里地區
  • 「衛」((藏མངའ་རིས)),又譯「烏斯藏」「烏思」,漢稱前藏,指以拉薩為中心的地區,大致相當於今天的西藏

拉薩市林芝市山南市大部和昌都市大部。

  • 「藏」((藏མངའ་རིས)),漢稱後藏,指以日喀則為中心的地區,大致相當於今天的西藏日喀則市
  • 安多」((藏མངའ་རིས)),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青海大部分藏區、甘肅南部藏區和四川阿壩州

部。

  • 」((藏མངའ་རིས)),又譯「喀木」,大致相當於今天的西藏昌都市局部、青海玉樹州、四川

甘孜州和雲南迪慶州

藏族傳統上將藏區分為三個部分,其中又有兩種分法:

  • 阿里、衛藏和多康,又有「阿里三圍、衛藏四茹、多康六崗」的說法。此處的「阿里」包括現在的阿里地區和藏北

羌塘草原。

  • 衛藏(包括阿里和羌塘)、安多和康區,又有「衛藏法域、安多馬域、康人域」的說法。

經濟生產

青藏高原上耕地資源匱乏,所以在藏族的傳統經濟中,畜牧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人們的生產圍繞牛羊的放牧、打毛、擠奶、拾糞展開。雖然局部地區也有農業狩獵,但都還是要依賴於畜牧業的支撐。受高寒氣候影響,青藏高原上草類生長慢,且難以割草貯存,因而藏族的傳統牧業至今仍以遊牧為主,尚未實現定居。在畜種方面,高山草甸草場多氂牛,高原寬穀草原多綿羊,海拔較低的地區還有黃牛犏牛

在河谷平原,人們也開展一些農業生產活動。在高原上,多種植青稞小麥豌豆馬鈴薯油菜等作物。在藏東南的低海拔地區,則有水稻玉米雞爪谷蔬菜的種植。

手工業是傳統的三大產業之一。傳統的手工業多屬於個體方式,作為家庭生產的副業開展,規模較小,專業工匠比例不高。近年來才逐漸出現了規模化的生產。

藏族的傳統生產活動大多滯留在封閉的家庭自給自足中,因而商業發展並不發達。每年秋季,農牧產品收穫後,牧民會攜帶食鹽、酥油和畜牧產品到農區交換糧食、茶葉和生產生活用品,採取以物易物的形式,以青稞作為貨幣等價物。在此基礎上,也有一些商人在農區和牧區之間開展交易活動。康巴人尤其以善於經商著稱。

社會文化

語言文字

藏族的民族語言藏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

藏語內部差異性較大,一般可分為三個方言,即衛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其中衛藏方言與安多方言差別較大,康方言介乎其間並與衛藏方言接近。方言間的差別主要體現在語音上,如衛藏和康方言有聲調,安多方言沒有;安多方言有較多、較複雜的複輔音,衛藏和康方言較少,且限於鼻冠音。與古典藏語相比,衛藏方言的發展速度最快,康方言其次,安多方言則保留較多古典藏語的特徵。

宗教信仰

苯教

苯教是藏族最早的定型宗教信仰。「苯」的本義指「頌咒」「祈禱」,世續苯教(原始苯教)即以念頌各種咒文為主要儀式。約3900年前,辛饒彌沃象雄來到蕃地,帶來了更為完善的宗教理論和制度,在原始苯教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建了成熟的雍仲苯教, 成為當時藏族的全民宗教。8世紀,赤松德贊獨尊佛教,苯教開始遭到打壓,後來僅在邊遠地區傳播,但其許多文化傳統仍保存在藏傳佛教和藏族民俗中。

藏傳佛教

7世紀中葉,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和墀尊公主,據傳佛教就此傳入藏地。8世紀,赤松德贊獨尊佛教,貶抑苯教,佛教首次在藏地獲得了最高地位。從赤松德贊在位到赤祖德贊在位的80多年,佛教在西藏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被稱為藏傳佛教的「前弘期」。

生活方式

服飾

藏族傳統服飾的基本特徵是肥腰、長袖、大襟、右衽。藏族一般內穿襯衣襯褲圍裙,外套袍子。袍子很長,男袍等身,女袍長過身體。穿袍子的時候,先將袍子提起(男袍下擺提到膝蓋,女袍下擺提到腳面),然後束上腰帶。因此上半身非常寬鬆,衣襟很大,可以當成口袋來裝東西。藏區天氣情況複雜,氣溫變化快,而藏袍可以適應不同情況:熱的時候脫掉上半身一邊袖子,甚至兩邊袖子;但下半身總是穿着,方便隨時席地而坐;夜裡冷的時候則用肥大的袍子當被子來蓋。

藏民愛戴帽子,喜穿牛皮,還常佩戴各種頭飾首飾。質地上以皮革氆氌((藏མངའ་རིས))為主。不同地域、不同社會階層都有各自的服飾風格。

飲食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習慣。絕大部分藏族以糌粑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糧食製品。食用糌粑時,要拌上濃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於儲藏又便於攜帶,食用時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區,隨時可見身上帶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餓了隨時皆可食用。

民居

牧區傳統民居以帳篷為主,多用牛、羊毛編織而成。帳門朝東開。帳內南側稱為「陰帳」,是女主人等婦女的活動空間,在此燒茶、做飯、製作酥油。北側稱為「陽帳」,是男主人居住和待客的地方。

農區和城鎮的傳統民居是平頂的碉房。一般底層堆放雜物、飼養牲畜,上層住人,三層碉房的頂層或二層碉房最好的一間用來設立佛堂。碉房的外牆多用石頭堆砌,下厚上薄,內直外收。窗戶較小,不開天窗。

交通

牛馬是傳統上最常見的交通工具是專門騎乘用的,不用來馱運。氂牛多用作馱畜,有時也騎乘。

牛皮船是藏族的特色水上交通工具,呈長方形盒子狀,長約2.5米、寬約1.5米,多用來渡載。

科學技術

醫藥

藏族有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的傳統醫學,即「藏醫」。在中國大陸,藏醫學為政府所承認,藏醫醫師可以取得執業醫師資格。

藏醫的基礎理論認為,人體內存在着三種因素、七大物質和三種排泄物。其中,三大因素又占據主導地位。三大因素指的是「隆」(氣,主呼吸)、「赤巴」(火,主熱能)、「培根」(水和土,主體液[2]。三大因素若有餘或不足,人體就會出現疾病;將三因調整至平衡、協調狀態,就可治癒疾病。

視頻

藏族 相關視頻

獨特的藏族服飾
簡述藏族醫藥學發展歷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