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氂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氂牛

氂牛[1](學名:Bos mutus或Bos grunniens,英文名稱:wild yak),屬於哺乳綱、真獸亞綱、偶蹄目、反芻亞目、牛科、牛亞科動物,是以中國青藏高原為中心,及其毗鄰高山、亞高山高寒地區的特有珍稀牛種之一,草食性反芻家畜。氂牛能適應高寒氣候,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除人類外)哺乳動物,分布於中國青藏高原海拔 3000米以上地區。氂牛的藏語叫雅客,世界通稱為「yak」,即藏語譯音。 氂牛叫聲像豬鳴,所以又稱豬聲牛。西方國家因其主產於中國青藏高原藏族地區,也稱西藏牛。氂牛尾如馬尾,所以又名馬尾牛。

氂牛全身都是寶,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燒耕都離不開它。人們喝氂牛奶,吃氂牛肉,燒氂牛糞。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帳篷,皮是製革的好材料。它既可用於農耕,又可作高原運輸工具,為當地牧民提供奶、肉、毛、役力、燃料等生產生活必需品,是青藏高原牧民的重要生活和經濟來源,也是當地畜牧業經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畜種。氂牛作為一種「全能」家畜,在遺傳上是一個極為寶貴的基因庫,對人類有着不可忽視的社會及經濟意義。

全世界現有氂牛近1600萬頭,其中中國有1500餘萬頭,是世界上擁有氂牛數量和品種類群最多的國家,約占世界氂牛總數的95%以上,占中國牛隻總數的1/6。

原始氂牛在距今三百多萬年前的更新世生存,廣布於歐亞大陸東北部。後來,由於地殼運動、氣候變遷而南移至中國青藏高原地區,並適應高寒氣候而延續下來,演化為現代氂牛。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氂牛 亞 目 反芻亞目
拉丁學名 Bos mutus 牛科Bovidae
別 稱 亞歸、豬聲牛、西藏牛、馬尾牛、旄牛、柞牛、摩牛、毛犀、毛牛 亞 科 牛亞科
二名法 Bos grunniens 牛族
牛屬Bos 動物界
亞 屬 氂牛亞屬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氂牛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種 野氂牛 哺乳綱Mammalia
分布區域 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地區,中國川、青、藏、新等省區均有分布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Artiodactyla 英文名 wild yak

分類地位

氂牛的分類地位一直存在着爭議,氂牛究竟是屬於牛亞科牛屬還是屬於牛亞科氂牛屬,還沒有形成一個明確的定論。通過對氂牛與牛亞科其他屬在古生物學證據、形態學特徵、血液蛋白多態性、微衛星多態性、mtDNA序列變異、rDNA的RFLP數據和功能基因序列信息等各方面研究資料的比較分析,發現氂牛無論在古生物學證據、形態學特徵,還是在分子生物學特徵上均表現出與牛屬中的普通牛Bostaurus、瘤牛Bosindicus不同,而與美洲野牛Bisonbison的親緣關係更近一些,因此將氂牛劃分為牛亞科中1個獨立屬(即氂牛屬),似乎比將氂牛作為牛屬中的1個亞屬或1個種更合適。

氂牛起源於中國,是一種古老而原始的物種。氂牛Bos grunniens、Poephagus mutus或Bos mutus是唯一能在青藏高原的高寒牧區繁衍的牛亞科動物,是當地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有「高原之舟」和「全能家畜」的美譽(Wieneret al.,2003)。 [2]

物種學史

起源演化

氂牛能充分利用高寒草地牧草資源,對其生態環境條件具有極強適應性,耐粗、耐勞,在空氣稀薄、寒冷、牧草生長期短等惡劣環境條件下能生活自如、繁衍後代。

根據達爾文學說,一切動物或牛種,不管是現存的,或在古代存在而現已滅絕的,彼此都有着不同遠近程度的親緣關係。如果它們的形態和內部結構等相似之處越多,生殖隔離程度越小,它們的親緣關係就越近,或他們從一個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時間就越近。否則,它們脫離開共同祖先後,經過了一段相當長的進化時期,有的在萬年甚至百萬年。[3]

家養氂牛,在國內外的一些文獻上,都說是起源於中國西藏;野氂牛,是家養氂牛的祖先。但從中國華北內蒙,以及西伯利亞阿拉斯加等地發現的氂牛化石考證,不論現今分別在中國藏北高原崑崙山區的野氂牛,或是由野氂牛馴養而來的家氂牛,都是距今三百多萬年前(更新世)生存並廣為分布在歐亞大陸東北部的原始氂牛,後來,由於地殼運動、氣候變遷而南移至現世界屋脊--中國青藏高原地區,並能適應高寒氣候而延續下來的牛種。因此,可以這樣說,氂牛起源於歐亞大陸的東北部;現今的家養氂牛和野生氂牛,都是同一祖先的後代,他們之間不存在先代、後代的關係。野氂牛,也不是家氂牛的始祖、始源或祖先。

另外,在中國歷史上,殷周時期即開始用氂牛與普通牛、瘤牛進行雜交,現今沿青藏高原邊緣還有一個廣闊的接觸地帶,他們之間通過能育的母犏牛進行基因交流。因此,可以這樣認為,現存的氂牛在其起源和形成的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普通牛及瘤牛的一些基因。 [4]

古今命名

世界上所有國家和民族,對氂牛的稱呼都是藏語的Yag音譯,英語、

法語叫Yak,俄語叫як,尼泊爾語叫Yakpho。這在世界浩繁的詞彙語音中極為少見。漢語稱之氂牛,這是讀了別字,以訛傳訛的結果。在有文字之前,中原華夏人民稱氂牛為「雅牛」,就是藏語的音譯,以後造字「氂」,讀「雅」。可後來,這個「氂」字別讀為毛,而氂牛也全身長有長毛,於是氂牛的稱謂就流傳至今;人類馴養氂牛的歷史,在牛屬(Bos)中最為悠久,但人類對它的選擇作用很小,保持有許多原始性狀和品質,是畜牧學研究極好的理想材料。

形態特徵

野氂牛是大型偶蹄類動物。身體強健,肩部顯著隆起。耳較小;雌雄均有角,角黑色,雄性角大,角末端距離遠。四肢短而強健。軀體上方被毛短而光滑,體側、腹面、及尾部毛長而下垂,常常接近地面。體長約250厘米,肩高約170厘米。全身毛色以深黑褐色為主。

氂牛頭大,角粗,皮鬆厚,髻甲高長寬,前肢短而端正,後肢呈刀狀,體側下部逆生粗長毛,尾短並着生蓬鬆長毛,公氂牛頭粗重,呈長方形,頸短厚且深,睾丸較大,接近腹部,不下垂;母氂牛頭長,眼大而圓,額寬,有角,頸長而薄,乳房小,呈碗碟狀,乳頭短小,乳靜脈不明顯。

頭較粗重,額寬平,面稍凹,眼圓存在神,嘴方大,唇薄,絕大多存在角,角形向外折向上、開張,角間距大,母氂牛角很細。公、母均無肉垂。前胸開闊,胸深,肋開張,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尻部較窄、傾斜。尾根低,尾短。四肢強健存在力,蹄小而圓,蹄叉緊,蹄質堅實。前胸、臂胸腹體側着成長毛及地,尾毛叢生帚狀。

氂牛和普通牛相像,但是有很多獨特的特徵,高大威猛,算得上是牛中的高富帥。氂牛的形狀如水牛,氂牛體長2~3米,尾長37~46厘米,肩高1.3米以上,體重約1000千克;軀體強健,頸短,頭大,額長而平,四肢短粗;雌雄均具角;全身褐黑色或棕黑色,天祝白氂牛是氂牛中最特別一種,全身呈白色;氂牛的皮毛粗硬,體側、胸部、肩部、四肢上部和尾部密生長毛,長一尺左右,尤其體側的毛被幾可及地。氂牛的尾巴很長。

生活習性

氂牛體形防寒保暖,體軀緊湊,頸短耳小,皮厚表面積小;汗腺機能極不發達,被毛長度、細度不等且隨季節變化,體側及下部裙毛密而長,可禦寒防濕,適宜寒冷氣候。胸廓大,心胸發達,氣管粗短,紅細胞大,血紅蛋白含量高,呼吸、脈搏快,適應高原缺氧環境。嘴巴寬大、嘴唇靈活,能啃食矮草;蹄質堅實且有軟墊,性情溫順,反應靈敏,建立的條件反射比較鞏固,容易調教;抗病力強、抗逆性強、合群性強、食性廣、耐饑渴、耐粗放的飼養管理條件。

氂牛能適應海拔3200~4800米,大氣壓68420.85~55435.28Pa,氧分壓14505.43~11679.01Pa,含氧量14.9%~11.44%的生態環境。?其胸廓發達,心肺發育指數大,藉以保護胸、腹內臟器官、外生殖器官、乳房及各關節,以防受凍。據測定,在海拔3800米?的草甸草場上日放牧9.5h,氂牛日採食鮮草27.86±1.42kg。

氂牛還有識途的本領,善走陡坡險路、雪山沼澤,能游渡江河激流,並能避開陷阱擇路而行,可作旅遊者的前導。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四川青海西藏新疆甘肅等省(區)。除中國外,與中國毗鄰的蒙古、原蘇聯中亞地區以及印度不丹錫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國家均有少量分布。

中國是世界氂牛的發源地,全世界90%的氂牛生活在中國青藏高原及毗鄰的6個省區。其中青海490萬頭,占全國氂牛總數的38%,居全國第一;西藏390萬頭,占30%,居全國第二;四川310萬頭,占23%,居全國第三;甘肅88萬頭,占7%,居全國第四;新疆17萬頭,占1.3%,居全國第五;雲南5萬頭,占0.4%,居全國第六。

棲息環境

野氂牛棲息於海拔4000~5000米的高原草甸、灌叢、荒漠等地,適應性強,耐風雪嚴寒,嗅覺較靈敏,多成群活動,喜晨昏覓食。一般年末至次年年初發情交配,懷孕期約9個月,胎產1仔,幼仔2~3年性成熟。

野氂牛原是我國青藏高原一帶的特產動物,是典型的高寒動物,性極耐寒。分布於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肅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棲息於海拔3000 —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帶,人跡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間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種環境中,夏季甚至可以到海拔5000—6000米的地方,活動於雪線下緣。野氂牛具有耐苦、耐寒、耐飢、耐渴的本領,對高山草原環境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所以很多野生有蹄類和家畜難以利用和到達的灌木林地、高山草場,它卻能登臨受用。 [5]

野氂牛一年四季生活的地方不一樣,冬季聚集到湖濱平原,夏秋到高原的雪線附近交配繁殖。野氂牛性情兇猛,人們一般不敢輕易觸動它,觸怒了它會以10倍的牛勁瘋狂衝上來,有時還會把汽車撞翻。中國氂牛占世界總數的90%,其中多數生長在西藏高原。

繁殖方式

野生氂牛交配季節在9月份,孕期大約260天,每胎產1仔,小牛1歲後斷奶,3~4歲性成熟。野生氂牛壽命超過23歲。 成年體高:公129.2厘米 母110.9厘米;成年體重:公443.4千克 母256.7千克;性成熟年齡:12月齡;適配年齡:2歲;平均單產:274千克;乳脂率:6.37%~7.2%;適應性:適應高海拔,耐嚴寒,耐粗飼,耐艱苦。

主要變種

中國氂牛可分為「橫斷高山型」和「青藏高原型」兩大類型,共有九龍氂牛麥窪氂牛天祝白氂牛青海高原氂牛西藏高山氂牛木里氂牛香格里拉(中甸)氂牛帕里氂牛斯布氂牛娘亞氂牛新疆氂牛等11個地方品種和大通氂牛1個培育品種。其中,列入《中國牛品種志》的有九龍氂牛、麥窪氂牛、天祝白氂牛、青海高原氂牛、西藏高山氂牛等5個品種。

國外氂牛主要尼泊爾氂牛、印度氂牛、塔吉克氂牛、俄羅斯氂牛、吉爾吉斯氂牛等。除中國以外,飼養氂牛的國家還有蒙古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印度尼泊爾哈薩克斯坦不丹(原)錫金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等國家和地區。

白氂牛

分布於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西大灘、抓喜秀龍灘(漢語稱永豐灘)和阿崐沿溝草原。

天祝白氂牛體質結實緊湊,體表少褶皺,耳垂皮小,體表散熱面積小,寒冷氣候條件下體表散熱少;被毛由不同毛纖維類型組成,具有保溫性良好的空氣層,保暖性高;白氂牛鼻孔大,氣管粗短;胸腔大而發達,心臟、肺臟發育好,血液中紅細胞(紅血球)數量多(天祝白氂牛為6.60百萬/立方毫米,黃牛為4.50百萬/立方毫米),血紅蛋白含量高,攜氧量多,從而增加血液中的氧容量。 上述種種適應寒冷氣候、缺氧條件和氣壓低等生態環境的特性,保證了白氂牛生理或生命的正常活動。

天祝白氂牛

天祝白氂牛產品以肉分類的有白氂牛分割肉系列,以及白氂牛熟食品系列,如香醬牛肉、香醬熏牛肉、牛三珍、牛蹄、牛肚等真空包裝的十多個品種;以白氂牛骨髓為原料開發的有高級白氂牛骨髓油、骨髓壯骨粉、骨髓營養粉、骨髓油茶粉等產品;因白氂牛的純白色毛、尾能染色,可製成各式古典戲裝及假髮。

天祝白氂牛是中國青藏高原型氂牛中的一個珍貴而特異的地方良種。其產區是中國白氂牛毛、絨及尾毛的主要產地,甚至氂牛尾是重要外貿物資,經濟價值高,是中國的特產。

九龍氂牛

分布於四川省甘孜州阿壩州等地。

九龍氂牛是世界上體型最大、肉用性能好、毛絨產量高的國內外最優秀的氂牛品種,分為高大和多毛兩個類型,毛多型產絨量比一般氂牛高5~10倍。額寬頭較短,額毛叢生捲曲,公母有角,角間距大。四肢、胸前、腹側裙毛着地,全身背毛為多(3/4)黑色,少數黑白相間。頸粗短,鬐甲稍高,有肩峰,胸極深,背腰平直,尻欠寬而略斜,尾根着生低,尾短。四肢相對較短。3.5歲公牛體高114厘米,母牛為110厘米,公牛體重為270千克,母牛為240千克。成年閹割牛屠宰率為55﹪,淨肉率為46﹪,骨肉比為1:5.5,眼肌面積為88.6平方厘米;公牛分別為58﹪、48﹪、1:4.8和83.7平方厘米;母牛分別為56﹪、49﹪、1:6.0和58.3平方厘米。馱載60~70千克。泌乳期5個月,產奶量為350千克,乳脂率5~7.5﹪。公牛產毛量為13.9千克,母牛為1.8千克,閹牛為4.3千克,絨、毛各半。母牛初配年齡為2~3歲,公牛為4~5歲,一般3年2胎,繁殖率為68﹪,成活率為62﹪。

高山氂牛

主要產於西藏自治區東部高山深谷地區的高山草場。以嘉黎縣產的氂牛最為優良。

西藏自治區東部、南部山原地區,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濕潤草場上均有分布。

頭較粗重,額寬平,面稍凹,眼圓有神,嘴方大,唇薄,絕大多數有角,角形向外折向上、開張,角間距大,母氂牛角較細。公、母均無肉垂。前胸開闊,胸深,肋開張,背腰平直,腹大而不下垂,尻部較窄、傾斜。尾根低,尾短。四肢強健有力,蹄小而圓,蹄叉緊,蹄質堅實。前胸、臂胸腹體側着生長毛及地,尾毛叢生帚狀。高山氂牛產乳高峰期為每年的七八兩月牧草茂盛期,以第二胎的產乳量最高。每年六七月份剪毛一次,毛和絨的比例為1:1~2。經調教的閹氂牛,性溫馴,馱力強,耐勞,供長途馱載貨物運輸。一般參100~200千克,邊走邊放牧採食,日行15公里左右,可連續馱運數月,往返行程一二千公里。高山氂牛對其分布區高海拔、低含氧、溫差大牧草生長期短的不良環境適應性很強,是當地人民生產、生活所不可缺的重要畜種。

產肉性能:經草地放牧不同,11月上旬在嘉黎測定的成年閹牛之頭,達中等瞟情,平均體重379.1千克,平均體重208.5千克。 役用性能:經調教的閹氂牛,性溫馴,馱力強,耐勞,供長途馱載貨物運輸。產毛性能:西藏高山氂牛每年六七月份剪毛一次(帶犢陽孕後期母氂牛,只抓絨不剪毛)。

高原氂牛

產於青海南部、北部兩高寒地區,包括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樹藏族自治州兩個州的十二個縣,黃南藏族自治州的澤庫縣和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縣和格爾木市唐古拉山公社,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連縣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興海縣西的公社,大多在海拔3700米,甚至4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

體型外貌上帶有野氂牛的特徵。體態結構緊湊,前軀發達,後軀較差。頭大,額寬。角粗;皮鬆厚;耆甲高長寬,前肢短而端正,後肢呈刀狀;體側下部密生粗長毛,猶如穿統裙,尾短並生蓬鬆長毛。公氂牛頭粗重,呈長方形;,頸短厚且深,睾丸較小,接近腹部、不下垂;母氂牛頭長,眼大而圓,額寬、有角、頸長而薄,乳房小、呈碗碟狀,乳頭短小,乳靜脈不明顯。毛色多為黑褐色,占71.8%,嘴唇、眼眶周圍和背線處的短毛為灰白色或污白色。

尼泊爾氂牛

分布於與中國接壤的尼泊爾北部高山地區。它和印度、不丹、錫金的氂牛均來源於中國西藏。當地牧民還經常與中國西藏自治區的牧民友好往來,交換種公氂牛。

印度氂牛

主要分布於印度北部喜馬偕爾邦及克什米爾地區和東北部阿薩姆邦北部地區海拔3000~5000米的高山區。蔡立認為,是氂牛在青藏高原馴化後,翻過喜馬拉雅山脈的一些山口,進入南坡高山草地後形成的。與中國西藏的氂牛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塔吉克氂牛

主要分布於塔吉克斯坦的帕米爾地區。其來源與以上吉爾吉斯氂牛、俄羅斯氂牛類同。

俄羅斯氂牛

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亞南部與蒙古接壤地帶的阿爾泰和布里亞特地區。蔡立認為中國青藏高原的氂牛翻過崑崙山脈進入阿爾泰地區後形成的。

吉爾吉斯氂牛

主要分布於與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的吉爾吉斯東南部地區。蔡立認為是氂牛在中國青藏高原被馴化後,越過崑崙山脈,經由帕米爾進入吉爾吉斯的。

保護級別

野氂牛(Bos mutus, Bos grunniens)是一瀕危滅絕品種,在中國被列為一類保護野生動物。 [6]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易危(VU) 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飼養管理

氂牛飼養管理的水平和方法,受氂牛分布地區生態環境條件、生產方式、生產者的科學文化水平、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不同地區甚至同一地區的不同氂牛群間都有差異。絕大多數地區的氂牛僅只靠天然草地牧草,獲取它維持生命、生長發育和繁殖等所需的營養。就是在冬春冷季,天然草地牧草枯萎、飼草缺乏的情況下,除少數體弱、難以度春的幼齡氂牛和母氂牛,補給少量的乾草或青貯牧草外,一律不給補飼。氂牛群的管理,則隨氣候季節而定。

氂牛放牧

氂牛的放牧多數地區採用根據不同季節劃分放牧草地,然後分群放牧的方式;少數地區實行圍欄分群放牧。 1.牧場的劃分2.牛群組織①泌乳牛群,又稱為奶牛群。②干乳牛群,又稱為乾巴牛群。③幼牛群。④青年牛群。⑤育肥牛群。3.牧場利用4.棚圈①泥圈。②糞圈。③草皮圈。④木欄圈。5.牛群管理①夏秋季的放牧。②冬春季的放牧。

氂牛管理

管理氂牛的技術水平和方法,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有較大的差異。多數地區採用的大致情況如下。 1.擠乳,2.育犢,3.配種和去勢,4.妊檢。

氂牛疾病

氂牛炭疽、氂牛布氏桿菌病、氂牛沙門氏菌病、氂牛鈎端螺旋體病、結核病、犢氂牛彎曲菌病、氂牛嗜皮菌病、氂牛皮黴菌病、氂牛肉毒梭菌中毒病、氂牛口蹄疫、氂牛粘膜病、氂牛牛瘟、氂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等。

物種文化

1973年在中國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出土了一件碩大的氂牛青銅器。其身高為0.7米,腹徑為0.3米,背高為0.51米,角長為0.4米,體重80千克,是一件保存非常完整的民族文物。這是中國出土的第一件以氂牛為造型的青銅器,該器形體結構嚴謹、準確,造型古拙、質樸,氣勢雄渾、凝重,雕塑風格概括、逼真,冶煉技術高超,勘稱一絕,是研究藏族歷史、文化、宗教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民族藝術瑰寶。

氂牛這一年輕而又古老的動物是藏族先民最早馴化的牲畜之一。它伴隨着這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生存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氂牛性情溫和、馴順、善良,具有極強的耐力和吃苦精神,對於世代沿襲着遊牧生活的藏民族來說,氂牛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高寒惡劣的氣候條件下,無論烈日炎炎的盛夏,還是冰雪襲人的寒冬。氂牛均以其耐寒負重的秉性堅韌不拔地奔波在雪域高原,擔負着「雪域之舟」的重任。可以說在藏民族的衣、食、住、行當中處處都離不開氂牛,牛乳、牛肉、牛毛,為在世界屋脊上勇敢而頑強地生存下來、歷經艱難困苦的藏民族提供着生活、生產必需的資料來源,成為一代代在青藏高原上繁衍生息、發展成長起來的藏民族生命與力量的源泉,氂牛圖騰崇拜。 [7]

氂牛是藏族歷史上重要的圖騰崇拜物。圖騰系印第安語TOTEM音譯。其涵意為「他的親族」。原始社會時期,人類認為其部落、氏族可能與某種動物、植物或其他比較親近的自然物存在着某種特殊的血緣關係,於是他們便把這種與自已部落及氏族有密切關係的動物或植物尊崇為圖騰,把它奉為本氏族的標誌。世界上有許多以牛為圖騰崇拜物的國家和民族。如古埃及人、波斯人視公牛為人類的祖先。印度人對牛的崇拜更是神聖無比,視牛為天神。 [8]

藏族創世紀神話《萬物起源》中說:「牛的頭、眼、腸、毛、蹄、心臟等均變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這是藏族先民對其所崇拜的圖騰氂牛加以神化或物化之後,馳騁其豐富的自然想象能力而產生的必然結果。如今還在安多藏族地區廣為流傳的藏族神話故事《斯巴宰牛歌》當中講到:「斯巴最初形成時,天地混合在一起,分開天地是大鵬」。「斯巴宰小牛時,砍下牛頭扔地上,便有了高高的山峰;割下牛尾扔道旁,便有了彎曲的大路;剝下牛皮鋪地上,便有了平坦的原野」。又說「斯巴宰小牛時,丟下一塊鮮牛肉,公雞偷去頂頭上;丟下一塊白牛油,喜鵲偷去貼肚上;丟下一些紅牛血,紅嘴鴨偷去粘嘴上」。「斯巴」(SRID-PA)含義是「宇宙」、「世界」。由此可見氂牛不單純是藏民族原始的圖騰崇拜物。在藏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對氂牛的圖騰崇拜不斷發展和演化形成了一種既古老而又現代的文化形式棗氂牛文化。由此藏族歷史上鑄造如此碩大的氂牛青銅器自然與其氂牛圖騰崇拜有着必然的聯繫。無論是藏區保留完整的有關氂牛題材的原始岩畫,還是殷商時期雕刻在青銅器皿上的牛頭紋飾,包括周朝時期繪製於彩陶上的牛形圖案,以及迄今猶存的懸掛於藏族門宅屋頂上的氂牛頭骨,甚至包括出土的這件舉世無雙、極為珍貴的氂牛青銅器,它們都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人類的牛圖騰崇拜的文化當中。[9][10] [11]

視頻

地球最高地的九龍氂牛 是世界上最好的種牛

高原藏區草原上的氂牛王!

牧區的小孩膽子也太大了吧,竟然爬到氂牛身上,氂牛可能也習慣了

喜馬拉雅山上的野氂牛

參考資料

  1. 氂牛 ,2019-12-19
  2. 氂牛分類地位研究概述,氂牛分類地位研究概述--《動物分類學報》2006年03期,2017-03-19
  3. 起源馴化,起源馴化_氂牛網,2017-03-19
  4. 起源馴化,起源馴化_氂牛網,2017-03-19
  5. 野氂牛,中國珍稀野生動物,2017-04-11
  6. 野氂牛,中國珍稀野生動物,2017-04-11
  7. 藏族的圖騰崇拜物與氂牛文化,藏族的圖騰崇拜物與氂牛文化 - 民風民俗 - 甘孜新聞網,2017-03-25
  8. 藏族的圖騰崇拜物與氂牛文化,藏族的圖騰崇拜物與氂牛文化 - 民風民俗 - 甘孜新聞網,2017-03-25
  9. 藏族的圖騰崇拜物與氂牛文化,藏族的圖騰崇拜物與氂牛文化 - 民風民俗 - 甘孜新聞網,2017-03-25
  10. 《氂牛》-紀錄片-視頻-央視網,央視網,2016-10-20
  11. 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論文檢索結果,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201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