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聲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聲調

聲調,是指語言的音調的變化。在現代漢語語音學中,聲調是指漢語音節中所固有的,可以區別意義的聲音的高低。音樂中的音階也是由音高決定的,可以用音階來模擬,學習聲調也可以藉助於自己的音樂感。但要注意聲調的音高是相對的,不是絕對;聲調的變化是滑動的,不像從一個音階到另一個音階那樣跳躍式地移動。聲調的高低通常用五度標記法:立一豎標,中分5度,最低為1,最高為5。普通話有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簡介

聲調具有區別意義的作用,普通話里「山西」(shānxī)和「陝西」(shǎnxī)的不同 聲調和音長、音強都有關係,但是,它的性質主要決定於音高。音樂中的音階也是由音高決定的。在發音過程中,聲帶是可以隨時調整的,這樣就造成種種不同的音高變化,形成了不同的聲調。聲調可以用音階來模擬,學習聲調也可以藉助於自己的音樂感。但值得注意的是,聲調的音高和音樂中的音高是有區別的。音高有兩種,即絕對音高和相對音高,音樂中的音高屬於絕對音高,在音樂里,如C調的1,不管誰來唱,也不管用什麼樂器來演奏,音高都是一樣的,絕對音高在語言裡沒有區分意義的作用,例如「天」,用低音5度讀它和用高音5度讀它意義都不會發生變化,還是「天」的意思。聲調的音高則是相對的,不要求音高的絕對值。由於不同人各不相同,聲調高低並不是要求人人都發得同樣高。女人和小孩兒由於聲帶比青年男子短一些、小一些,所以波長短一點,音高與波長成反比,所以他們的聲調音高大多數情況下要比青年男子高一些;此外,聲調的變化是滑動的,不象從一個音階到另一個音階那樣跳躍式地移動。

評價

聲調不僅在現代漢語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就連在古音中也一樣,古時漢語的聲調有多少類,自來言人人殊,紛紜無定。中國傳統音韻學上一向所謂的「四聲」,都是聲調分為把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類,這情形至少在五世紀前就已經存在。據《梁書·沈約傳》記載:「約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悟,而獨得胸衿,窮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帝問周舍曰:『何謂四聲?』舍曰:『天子聖哲是也。』」於是,「平、上、去、入」四聲之名由是確定。這種把語音的聲調按照它的讀法不同而為「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的傳統分類法,稱為「調類」。隋、唐的切韻,宋代的廣韻也都把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種,叫做「四聲」。後來,各地的語音大體上都還保留着這個中古時期的四聲系統。但語言不論是語音、語詞、語法都會隨着時代的推進而改變。 以聲調來說,到了元朝周德清的中原音韻以後,北方語音的「平聲」就已經分化成兩類,就是「陰平」跟「陽平」。其演變的規律,大體上是:古音屬於清聲母的字,現代都念作「陰平」;古音屬於濁聲母的字,現代都念作「陽平」。這也就是北平話的「平聲」所以分為「陰平」跟「陽平」的原因。至於「上、去、入」三聲在其他各地也有些分化為陰陽二類的現象,所以有「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等調,如潮州話。有些地方則「上聲」不分陰陽,如閩南語泉漳片、福州話、客家話等,所以這些方言各有七個聲調。因此各地方言的聲調,多寡不一,有的少到三個(如河北灤縣),有的多至十個(如廣西博白縣)。[1]

參考文獻

  1. 聲調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