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葉盛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葉盛蘭 (葉派藝術的創始人 )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出生 1914年12月10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葉端章
職業 京劇表演藝術家
知名於 創立葉派
知名作品白蛇傳
西廂記
《柳蔭記》
桃花扇
玉簪記》。

葉盛蘭(1914年12月10日一1978年6月15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小生,著名京劇演員,清末著名小生演員程繼先之得意弟子。葉派藝術的創始人。原名端章,字芝茹,原籍安徽省太湖縣,生於北京

曾祖父葉廷科,清道光年間從太湖販茶、筍至京,後定居。祖父葉中定始入梨園,學藝於老嵩祝班,後為四喜班淨角台柱。父葉春善創辦著名的舊式京劇學校富連成社並終身任社長,是成就卓越的戲曲教育家。盛蘭為其四子。

葉盛蘭娶妻劉淑卿,生有四女二子,葉莉珠(即葉黛森)、葉鳳珠、葉金娣、葉玉珠姐妹均未從藝;長子葉蓬,次子葉強,乳名金泰,工小生,即葉少蘭,繼承父藝。

葉盛蘭的傳人除了他的次子葉少蘭以外,還有馬榮利、李元瑞、茹紹荃、張春孝、夏永泉、蕭潤德、張學濟、李繼增、朱福俠等。再傳弟子也遍布全國,當代京劇小生十有八九都宗法葉派。葉派對京劇小生藝術具有承前啟後的突出貢獻。

藝術經歷

葉盛蘭六歲就讀於北平師大平民小學,九歲奉父命,輟學從藝,入富連成社,排入第四科,小"盛"字。初習旦角,由張彩林開蒙。因英武有餘,柔媚不足,在蕭長華等明師的建議下,他父親及時的讓他改學小生,後來,他以小生挑班以後,還以反串的性質演出過《木蘭從軍》、《南界關》等旦角戲。

葉盛蘭的小生戲,在科班時,得到過張彩林蕭連芳曹心泉蕭長華等優秀教師的傳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起點很高。而且,葉盛蘭的性格堅毅,練功學戲特別刻苦。學習了《轅門射戟》、《羅成叫關》、《奇雙會》、《借趙雲》、《八大錘》、《黃鶴樓》、《群英會》等。葉盛蘭的武小生戲特別得到他的姐夫茹富蘭的悉心傳授。茹富蘭也是出身富連成的著名小生和武生藝術家。他的表演以規範嚴謹而著稱,葉盛蘭向他學的《石秀探莊》、《八大錘》、《雅觀樓》等戲,奠定了他以後成為文武全才藝術家的重要基礎。

1930年葉盛蘭滿科,他一面留在富連成科班的學生劇團里演出,這在當時叫"效力";一面又拜當時的小生泰斗程繼先為師,以求深造,《群英會》、《臨江會》、《借趙雲》、《奇雙會》、《打侄上墳》、《貪歡報》、《蔡家莊》、《玉堂春》等戲均為師之真傳。特別是《群英會》的周瑜,這齣戲葉盛蘭在科班時就跟班內的總教習、名丑蕭長華老師學過。蕭先生雖然是丑角,但是卻是一位生旦淨醜行行精通的奇才,他把當年觀摩"同光十三絕"之一徐小香的心得體會傳授給了葉盛蘭。而葉盛蘭拜程繼仙為師後,又學到了程派《群英會》許多獨特的表演。其中"舞劍"、"撫琴"的表演就是程繼先與武淨名家錢金福共同研究創造的。它不僅顯示了繁難的技巧,而且形神兼備,從琴聲劍影中渲染了周瑜的性格和咄咄逼人的氣勢。

1931年秋,葉盛蘭開始正式搭班。首先是應馬連良之邀,正式搭入扶風社,為馬連良配演《四進士》、《十老安劉》、《清官冊》、《蘇武牧羊》、《春秋筆》、《串龍珠》、《火牛陣》等劇,併合作演出《群英會》、《八大錘》等。葉盛蘭在與馬連良合作中相得益彰,充分發揮了個人所長。他同時先後與於連泉華慧麟言慧珠吳素秋、李玉茹、張君秋等合演《紅梅閣》、《獨占花魁》、《得意緣》、《虹霓關》、《遊園驚夢》等戲,其中與章遏雲的合作達十年之久。演出了大量小生、旦角的"對兒戲"。

1934年於上海首演《群英會》一炮而紅。1941年葉曾一度以旦角領班。1945年夏,葉盛蘭成立育華社,開創了京劇小生挑班的先例,先後演出了全部《周瑜》,全部《呂奉先》,全部《羅成》,全部《十三太保》,《水淹下邳》。他的雉尾生、武小生戲更取得突出成就,有"活周瑜"、"活呂布"之譽。

葉盛蘭於1951年加入中國戲曲研究院京劇實驗工作團。是第一個帶領私人班社加入國家劇團的。1955年任中國京劇院一團團長。與杜近芳、張雲溪、張春華、李少春袁世海等長期合作,創演了《柳蔭記》、《白蛇傳》、《桃花扇》、《周仁獻嫂》、《九江口》,與其它名家也合作排演了《西廂記》、《赤壁之戰》等劇目。1955年隨中國藝術團首次赴西歐國家訪問演出。1957年參加影片《群英會》、《借東風》的拍攝,留下了珍貴的音像資料。

正在他藝術創造力最為旺盛的時候,卻受到某些權要人物的迫害。1958年,在"反右運動"後期被戴上右派帽子。後來迫於他在藝術上的造詣和在觀眾中的聲譽,1959年初有關方面只得准其恢復演出。但是,藝術創作卻受到很大限制。1978年12月,葉盛蘭去世後,他的所謂"右派"問題才得到徹底改正。

藝術特點

葉盛蘭對程門本派的劇目、表演、武打、工架和念、做諸方面的繼承全面,並在多年的舞台實踐中有重大的突破和發展,不僅青出於藍,而且把程派小生藝術推向又一個新的高峰,其中最大的成績在於唱工。唱法上,他遠取德(珺如)、朱(素雲),近摹姜(妙香)、金(仲仁),多方吸收了各家唱腔、唱法的精華,而使自己的唱腔華麗秀勁,並研創了反西皮唱腔。葉盛蘭在50年代以後,念白不須着意摹仿而酷似程繼先,語氣音色,皆可亂真,腰腿功夫極佳,刀、槍、劍、棍等等開打純熟脆帥,翎子甩髮均有超出前人的表演技巧,《獅子樓》(飾西門慶)、《翠屏山》(飾石秀)等劇中翻撲功夫和武技均不在武生演員之下。中年以後上演了一批獨有劇目,如全部《羅成》、全部《周瑜》、全部《呂布》等。葉盛蘭全面地發揚了程派小生的藝術,被認為是當代小生的首席演員,中年以後更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成為當代最有影響的小生流派。

葉盛蘭是自樹一派的表演藝術家,他的嗓音寬厚圓潤,氣度大方,扮像英俊,表演細膩,他的行腔剛勁遒健,華麗婉轉,是龍、虎、鳳三音的總合,聽他的演唱,似飲玉液瓊漿,沁人肺腑,扮武將壯武健爽,英氣逼人;演文生清秀飄逸,富有書卷氣。他在京劇小生行的發展史上居於承上啟下的地位,是極難得的人才,周瑜的意得志滿、呂布的剛愎自負、羅成的悲壯蒼涼,他都演的情真意切、惟妙惟肖,準確的把握舞台的節奏和分寸感,使表演的層次清晰,寓神情之真於聲色之美,是葉盛蘭表演藝術的主要特點。

個人作品

桃花扇》《玉簪記》《鳳還巢》《白蛇傳》《柳蔭記》《西廂記》《玉堂春》《佘賽花》 《蝴蝶杯》《呂布與貂蟬》《悅來店·能仁寺》《桃花村》《得意緣》《白毛女》《轅門射戟》《水淹下邳》《借東風》《赤壁之戰》《金田風雷》《斷臂說書》《群英會》《臨江會》《黃鶴樓》《雅觀樓》《白門樓》《戰濮陽》《八大錘》《借趙雲》《遊園驚夢》《周仁獻嫂》《九江口》《羅成叫關》《奇雙會》《汾河灣》《牛郎織女》《飛虎山》《打侄上墳》

活動年表

演出歷程

/1934年1月25日,農曆癸酉年十二月十一日:馬連 良二次赴武漢演出第一天

馬連良二次赴武漢演出,演於漢口大舞台。配角有青衣王幼卿、花臉劉連榮、小丑茹富蕙,以及出科不久已享成名的小生葉盛蘭。第一天打炮戲《借東風》。最高票價三元。

/1934年1月26日,農曆癸酉年十二月十二日:馬連良二次赴武漢演出第二天

馬連良二次赴武漢演出,演於漢口大舞台。配角有青衣王幼卿、花臉劉連榮、小丑茹富蕙,以及出科不久已享成名的小生葉盛蘭。第二天打炮戲《蘇武牧羊》。最高票價三元。

/1934年1月27日,農曆癸酉年十二月十三日:馬連良二次赴武漢演出第三天

馬連良二次赴武漢演出,演於漢口大舞台。配角有青衣王幼卿、花臉劉連榮、小丑茹富蕙,以及出科不久已享成名的小生葉盛蘭。第三天打炮戲《四進士》,日場加演《法門寺》。最高票價三元。

/1936年8月21日,農曆丙子年七月初五日:馬連良首演《胭脂寶褶》

馬連良排一本《胭脂寶褶》,就是把老戲《遇龍館》和《失印救火》貫串起來,增益首尾,加些情節而編成的一出本戲。馬連良前飾永樂帝,後飾白懷,唱並不多,前邊二黃,後邊西皮。但是永樂帝重念,白槐重做,而身段的邊式利落,那更是一時無兩,菊壇一人。初演時,配角是葉盛蘭的白簡,馬富祿的金祥瑞,芙蓉草的韓若水女兒,劉連榮的公孫伯,茹富蕙的閔江。

/1938年2月27日,農曆戊寅年正月廿八日:楊小樓送聖儀式

是日,前來弔唁者達數百人之多,內外行知名者計有:余叔岩尚小雲程硯秋馬連良、小翠花、周瑞安、王少樓、孫毓堃、王又荃、李洪春、計硯芬、丁水利、張春彥、譚小培、譚富英、鐘鳴歧、馬富祿、吳彥衡、徐霖甫、李多奎、高慶奎王瑤卿、王鳳卿、葉龍章、郝壽臣、葉盛蘭、高盛麟、劉硯亭、楊韻甫、萬子和、郝錦川、金達志、吳菊痴、蕭振川、吳欽李、汪俠公、楊主生、張寰如、王敬五、趙硯奎、陳椿齡、於永立、遲紹峰、趙世興等均前後蒞臨弔祭。

/1939年2月,農曆己卯年:章遏雲赴滬演出章遏雲赴上海演於黃金大戲院,掛頭牌,楊寶森掛二牌,其他演員還有葉盛蘭、芙蓉草、馬富祿、劉連榮、貫盛習、劉斌昆、李克昌等。

這期自2月19日開始,至5月14日止,演期近三個月,以合作群戲《雁門關》(1至8本,分兩天演完)受歡迎,楊寶森飾楊四郎,葉盛蘭飾楊八郎。章遏雲、楊寶森合作戲有全本《御碑亭》、《雙姣奇緣》、《牧羊卷》、《四郎探母》、《薛平貴與王寶釧》、《打漁殺家》、全部《驪珠夢》(自正德帝游巡大同起至禮葬鳳姐止)等。楊寶森單挑戲有《珠簾寨》、《擊鼓罵曹》、《失空斬》、《全本烏龍院》(與於素蓮、劉斌昆等)、《捉放曹》、《奇冤報》、《托兆碰碑》、《打棍出箱》、《洪羊洞》等。

/1939年11月,農曆己卯年:趙炳嘯拜金少山為師趙炳嘯經桂錫九先生引薦,正式拜金少山先生為師。拜師禮上京劇界名流如蕭長華馬連良程硯秋、葉盛蘭等百餘位到場祝賀。當時照有大幅到場貴賓與金氏等之照片,惜於文革期間散失。

/1942年,農曆壬午年:寶華社重組因挑班初演受到挫折,李華亭重新策劃,優化組合,聘請侯玉蘭、葉盛蘭、李多奎、茹富蕙、哈寶山等知名演員參加,劇目仍為《四郎探母》,上座情況和上年底形成強烈對比。這次由於配角整齊,紅花綠葉,相得益彰,深受觀眾歡迎,當時大柵欄廣德樓人山人海,擠得水泄不通。從此楊寶森的大名紅得發紫,不久便被選入"四大鬚生"行列。

/1942年10月12日,農曆壬午年九月初三日:扶風社至新京演出以馬連良為首的北京扶風社到滿洲國首都新京演出,滿洲國政權以慶祝滿洲國"建國十周年"名義,給扶風社冠以"華北政務委員會演藝使節團"的頭銜,給予破格接待。

自10月12日起,在國都電影院露演,場場客滿。李玉茹、葉盛蘭、馬富祿、劉連榮、李洪福、黃元慶等四十餘人,演出劇目有《借東風》、《四進士》、《硃砂痣》、《蘇武牧羊》、《春秋筆》、《串龍珠》等。此後馬連良一行又去奉天演出月余,和新京情況大體相同。馬連良將個人收入獻給當地回民,修建一所回民小學。

/1943年7月,農曆癸未年:寶華社首次赴津楊寶森帶領寶華社首次赴天津,演於中國大戲院,楊寶森掛頭牌,其他主要演員有周素英、葉盛蘭、馬富祿等。以《失空斬》、《四郎探母》及《罵曹》、《洪羊洞》雙出響譽津門。

/1945年10月31日,農曆乙酉年九月廿六日:慶祝蔣主席六秩華誕國劇大公演在上海天蟾舞台舉行慶祝蔣主席六秩華誕國劇大公演。由上海戲劇聯合會主辦,會長梁一鳴。

演出劇目

《蟠桃盛會》(周菊舫飾豬龍婆) 《九龍杯》(程少余飾黃三太,楊盛春飾計全,葉盛章飾楊香武,高盛虹飾鄒應龍) 《雙姣奇緣》(言慧珠飾孫玉姣,姜妙香飾傅朋,孫盛武飾前劉媒婆,馬富祿飾賈桂,袁世海飾劉瑾,何潤初飾國太,顧正秋飾宋巧姣,張盛利飾宋國士,楊寶森飾趙廉,劉斌昆飾劉公道,趙桐珊飾後劉媒婆,馬世嘯飾劉彪)

《龍鳳呈祥》(李少春飾趙雲,譚富英飾劉備,周信芳飾喬玄,韓金奎飾喬福,李盛泉飾吳國太,林樹森飾魯肅,劉連榮飾孫權,孫蘭亭飾賈華,梅蘭芳飾孫尚香,李世霖飾諸葛亮,趙如泉飾張飛,葉盛蘭飾周瑜)其中《法門寺》趙廉一角,本擬請馬連良,但因被捲入所謂"漢奸"官司,一時不便登台,改請楊寶森。

/1946年,農曆丙戌年,秋:秋聲社抗戰勝利後赴滬演出本年秋至次年夏,程硯秋先應宋慶齡兒童福利基金會邀,率秋聲社赴滬演於中國大戲院。演畢,又應王准臣先生之請續演營業戲兩期共六十六天於天蟾大舞台,第一期與譚富英先生合作,加入葉盛蘭、袁世海、高盛麟;第二期與李少春、俞振飛、芙蓉草合作,陣容齊整,名角雲集。硯秋把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來創演的全部本戲如《賺文娟》、《花舫緣》等,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新排的全部本戲《費宮人》、《鎖麟囊》、《女兒心》等一一展示於舞台,甚至連多年未曾露演的別具風格的傳統老戲如《玉堂春》、《罵殿》、《桑園會》、《御碑亭》、《弓硯緣》、《汾河灣》等都演了,可以說是程派藝術的一次總檢閱和總結性質的演出,獲得空前的成功。

/1946年3月30日,農曆丙戌年二月廿七日:1946年為北京伊斯蘭教工業學校等籌款義演本日北平市立劇院為北京伊斯蘭教工業學校等籌款義演,張君秋、陳少霖、楊寶森、蕭長華、蕭盛萱、葉盛蘭、李多奎、張春彥、田玉林等合演《四郎探母》。

/1949年7月28日,農曆己丑年七月初三日,晚:第一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平劇晚會舉行第一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平劇晚會舉行。

演出劇目

河北梆子《蝴蝶杯》(李桂雲)

京劇《四進士》(周信芳宋士傑,筱翠花飾萬氏,葉盛蘭飾田倫,王吟秋飾楊素貞,袁世海飾顧讀,張春彥飾毛朋。

1955年,農曆甲午年,年初:1955年初懷仁堂京劇演出

本年初懷仁堂演出京劇《龍鳳呈祥》,梅蘭芳程硯秋分飾孫尚香,馬連良飾喬玄,譚富英飾劉備,李少春飾趙雲,裘盛戎飾孫權,李多奎飾國太,葉盛蘭飾周瑜,蕭長華飾喬福,郝壽臣飾張飛。

1955年1月10日,農曆甲午年十二月十七日:中國京劇院成立

中國京劇院在北京成立。文化部決定:中國京劇院是京劇改革的示範性劇院。院長梅蘭芳,副院長馬少波,總導演阿甲;第一團團長葉盛蘭,副團長葉盛章;第二團團長張雲溪,副團長夏虎臣;第三團團長李少春,副團長袁世海、李和曾。馬彥祥等出席成立大會。

1956年,農曆丙申年:京劇電影《群英會》、《借東風》開拍京劇電影《群英會》、《借東風》開拍。馬連良飾孔明,譚富英飾魯肅,葉盛蘭飾周瑜,蕭長華飾蔣干,袁世海飾曹操,裘盛戎飾黃蓋,孫毓堃飾趙雲。

1956年9月2日,農曆丙申年七月廿八日: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合會"舉行義演第二天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合會"在懷仁堂舉行籌款義演。本場大合作戲集中了在京的許多著名演員,盛況空前,反響熱烈。

1958年8月20日,農曆戊戌年七月初六日:中國京劇院1958年赴上海演出第一天中國京劇院在人民大舞台公演。主要演員有李少春、葉盛蘭、袁世海、杜近芳。

1958年9月4日,農曆戊戌年七月廿一日:中國京劇院1958年赴上海演出第十六天中國京劇院在人民大舞台公演。本日演出現代戲《白毛女》,主要演員有李少春、葉盛蘭、袁世海、杜近芳。

1958年9月5日,農曆戊戌年七月廿二日:中國京劇院1958年赴上海演出第十七天中國京劇院在人民大舞台公演。本日演出現代戲《林海雪原》,主要演員有李少春、葉盛蘭、袁世海杜近芳

1962年1月15日,農曆庚子年十一月廿九日:侯喜瑞收趙志遠為徒侯喜瑞在北京崇文門裡鴻賓樓收天津17歲的趙志遠為徒,是為侯喜瑞的關門弟子。拜師會十分隆重。蕭長華、馬連良、譚富英、蘇連漢、葉盛蘭、裘盛戎等到場祝賀。隨後,侯老手把手親傳侯派代表戲:《陽平關》、《連環套》、《取洛陽》、《牛皋下書》、《青風寨》、《法門寺》、《回荊州·蘆花盪》等。

葉盛蘭往事

病倒

就在《九江口》紅得發紫的時候,葉盛蘭病倒了。袁世海急得直跺腳,跺腳也沒撤。立即換了演員,這演員不錯,既是"富連成"出科,也參與了《九江口》的導演工作。上得台去,華雲龍的一句唱也沒少,一個動作也不缺,可那對手戲的光澤頓失。後來又換人,無論袁世海怎麼傾心提攜,幾乎是領着 "華雲龍"走,但這齣戲還是讓人覺得塌了一半。原因很簡單――中國戲曲的表演是有嚴格程式規範的,在程式規範下,又具有一定的不規定性。有創造力的藝人就在這個不規定性里大做文章,而平庸者就只能按着程式規範去表演了。

袁世海是把《九江口》視為生平絕作的。沒有了葉盛蘭,真成了絕作。缺了一半,另一半還在嗎?那些把葉盛蘭往死里整的人也不想想。

20世紀60年代初,重慶市京劇團的小生演員朱福俠不舍萬里,來到中國京劇院,找到葉盛蘭,鄭重表示要拜他為師,學習葉派小生。葉盛蘭對朱十分冷淡,而朱對葉非常恭敬。

一日,葉盛蘭將朱福俠帶至僻靜之處,問:"我知道你是團員,你知道我是右派嗎?"

"知道。是右派我也要拜您為師!"朱福俠說着,雙膝跪下。

葉家幾代經歷的收徒場面還少嗎?但這是葉盛蘭遇到的一個意外景致,他流出熱淚,也收下了這個徒弟。

1963 年,為參加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會演,中國京劇院排演現代戲《紅燈記》。劇中的鳩山最初決定由葉盛蘭扮演。他高興極了,立馬翻閱資料和圖片,訪問熟悉日本風土人情的人士,認真揣摩人物心理、神態,提煉出有特點的步伐與形體動作。葉盛蘭說,自己塑造的鳩山身上既要有一個外科大夫的儒雅風度,又要具備軍國主義的武士道精神,外表漂亮,內心殘忍,一個政客、軍官和知識分子。所以,他想在表演中同時融入文、武小生的兩種演法。但是,他的設計成了一張廢紙。

後來,不叫他演了,任務交給了葉盛長。這個打擊對葉盛蘭是很重、很重的。好在由弟弟接替。他便把自己的設計講給葉盛長聽。

後來,也不叫葉盛長演了。領導說,袁世海提出要演鳩山。

1966 年"文革"開始,他自然受到衝擊,而最讓他接受不了的事實,是街道造反派與學校紅衛兵聯手,把三哥葉盛章關押在一所小學折磨四天四夜後,浮屍建國門外通惠河上。把人撈起,發現死者頭蓋骨上竟鑿有一個大窟窿。葉盛蘭聞訊,心膽俱碎。他失聲痛哭,捶胸頓足。難道葉氏家族除了甘走荒寒之途,甘處困寂之境,最後還要像飛絮飄萍,無所歸依嗎?

"反右"以後的日子,只要政治上有個風吹草動,葉盛蘭都得小心。隔一段時間,你似乎忘了過去,於是叫你再經驗一次,又再度陷在落寞孤淒的心境中。每一次新的創痕,都切在舊有的傷口上,覺得特別的痛。到了"文革",他和葉氏家族被徹底剝奪,徹底摧毀。中國的舞台屬於江青,屬於樣板戲。

他一度下放到文化部所屬的"紅藝五七幹校"(在小湯山附近)勞動。上邊把已身患糖尿病的葉盛蘭當成個全勞力,派他干插秧一類的活兒,他兩隻腳成天泡在冰冷的水田裡。後來見他實在支持不了,就讓他送秧。月圓月缺,日起日落,把一個華美溫雅的伶人,送進了寒涼的世界。"文革"後期(1976年前後),他才返回城裡。他、梁小鸞(旦行演員)、京劇名票南鐵生三人常在家中相晤。南鐵生這樣形容他們的聚會:"我們那時俱是'三無 '人員――一無演出劇團,二無社會地位,三無私人財產。所以,也就完全放鬆了心態,審視過去,揣度未來,卻也意趣無窮!只是失落的陰影再也揮之不去,每個人都在默默地承受。"

在聚會中,葉盛蘭曾對身為自由職業者的票友南鐵生慨然道:"你一直是個真正完全的自由職業者,一向長期不參加任何組織。回頭看來,這確實是個頂好的保護傘。我呢,自幼學的是文武小生,解放後'戲改'來了,別人說小生用小嗓唱的陰陽腔,一定要廢除。又說家父是舊班社的班主,就硬把我劃成右派。現在,我已委身常人之下三層了!"

年復一年,葉盛蘭青少年時期的銳氣,一點點被碾磨殆盡。一個腦袋,頂着兩項罪名,重露嚴霜之下,事事皆可成罪。能掙扎着活下去,就需要很強的意志力了,還談得上什麼藝術理想或思想抱負呢?人只能抵擋一時一刻的風雨,卻抵擋不了一生一世的風雨。

那時,除了樣板戲裡擔任角色的演員,幾乎所有的京劇大牌都"沒戲"了,人們常常在小茶館、小飯館裡,可以看見葉盛蘭與侯喜瑞等藝人一起聊天的情形。只有聊天,也只剩下了聊天。

遙遙無期的思想改造,使葉盛蘭患上多種疾病。在紅氍毹上那樣煥發青春朝氣的兒郎,直落到病影幢幢的風燭殘年。1978年,病重的葉盛蘭需要住院。焦急萬分的兒子,請求中國京劇院派車(那時尚無出租車)。車來了,葉盛蘭好不容易被扶了上去。誰知走了一小段路程,司機把車停下,說:"車壞了。"孩子們又把父親背回家。再給中國京劇院領導打電話,請求趕快另派一部車送父親去醫院。足足等了三個多小時,車才緩緩而來。俗話說:人心都是肉長的。依我看,人心未必都是肉長的。

一切都晚了,葉盛蘭在醫院只活了一周。他對陪伴在側的葉盛長說:"老五,小生這行可不能絕了啊。老先生們有多少東西沒傳下呀,就是我身上會的這點兒東西,也該給後輩留下來呀。"說着說着,他滿臉都是淚。

有一次,他在昏迷過後剛剛甦醒,便對葉盛長說:"你還記得《南界關》這齣戲嗎?""我還記得上來。""那好,等有工夫把它整理出來……"

在用輸液和輸氧維繫危在旦夕的生命時,他反覆叮囑外甥蕭潤德代自己向上級反映,請單位儘可能撥給他一間小屋子,以便自己出院後用來給學生們教戲、說戲。

葉盛蘭終於聽到了死神的細碎腳步聲。彌留之際,他拉着長子葉蓬的手說:"我的病,還是因為1957年的茬兒(即事兒)。"

據吳祖光講,文化部的一位中層領導曾在病榻前告訴他"右派改正"的事(中共中央正式下達"右派改正"的文件是在1979年),昏昏沉沉的葉盛蘭聽見了嗎?

吳祖光說:"那時,他已經衰弱到連面部表情都沒有了。"

逝世

1978年6月15日,他走了,帶着光耀,帶着屈辱。

"道一聲去好,早兩淚雙垂。"在葉盛蘭告別儀式上,杜近芳用淒迷的眼神久久地看着死者,哭成了淚人。儀式完畢,她死死抓住緩緩移動的靈床,不讓逝者歸去,身子幾乎拖倒在地。他們二人以表演藝術和情感生命寫成的故事,有着真實的情、真實的恨。

葉盛蘭活了六十四個春秋,有聲有色,有光有影,有血有淚。從坐科深造,成名創派,到急轉直下,坎坷屈辱,像夜空的星斗,幾無聲息地劃落過去。從明亮到隕滅,其間經歷了長長的暗淡過程。這個暗淡過程,即使身在其中,也難以察覺。這是人生的悲劇,是時代的寫照,更是中國傳統藝術半個世紀由盛而衰的縮影。

從葉盛蘭和葉氏家族的命運里,我們該懂得什麼是培養,什麼是破碎,何謂高峰,何謂低谷,任何一門藝術的保存與發展到底需要什麼條件。

山河依舊在,往事已無痕,仰望悠悠蒼天,我要問:他們作為人,到底活了個啥?我們作為人,活了個啥?

1979 年,中國京劇院恢復上演優秀劇目。杜近芳復排田漢的新編歷史劇《謝瑤環》時,向劇院領導建議:借用在戰友文工團工作的葉盛蘭之子葉強。葉強一登台,觀眾大為吃驚:除了嗓音差一點兒,從扮相到氣質,怎麼看怎麼像葉盛蘭。這可把在台下看戲的袁世海高興壞了。他坐不住了,馬上提議劇院貼演《群英會》,由葉強扮演周瑜,他自己來演曹操。幾場演下來,葉強紅了,都說他是小葉盛蘭。有了信心的葉強,繼續苦練。不知是上天垂憐,還是英魂附體,葉強的嗓子變得又寬又亮。他成功了!葉強跑到公墓,面對父親的骨灰傾訴自己的成功和成功背後的辛酸。

葉強越來越像葉盛蘭。隨後,他更名葉少蘭。我只跟着母親看了他和杜近芳演的全本《白蛇傳》,邊看邊抹淚,不為白娘子與許仙的動人愛情故事,而是為了那屈死的冤魂。演出結束,謝幕再三,觀眾不肯離去。杜近芳拉着葉少蘭的手,一個勁兒地把他向前推、向前推……一時間,葉少蘭紅得發紫。到了上海,觀眾的熱烈簡直近乎瘋狂。誰都明白,在無比熾熱的情感里,包含着對葉盛蘭的懷想與景仰。

後人紀念

2014年12月10日是京劇表演大師、葉派小生藝術的創始人葉盛蘭誕辰100周年。為紀念這位大師卓越的成就,文化部、中國文聯、全國政協京昆室、中國國家京劇院14日至17日在北京舉辦一系列紀念京劇大師葉盛蘭誕辰百年的活動。[1]

14日上午,人民大會堂將舉辦紀念京劇大師葉盛蘭誕辰百年座談會,出版《京劇大師葉盛蘭》紀念畫冊和紀念郵折首日封、影音集錦;14日至17日,梅蘭芳大劇院將上演匯集了全國十多個院團、院校的老中青三代四十多位京劇藝術家的四台演出。

14日的《群英會》演出陣容強大,葉盛蘭先生之子、著名京劇小生葉少蘭將和尚長榮孟廣祿、張建國、譚孝曾、肖潤德、馬玉琪、葉金援、鄭岩朱強等諸多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共同演繹,戲裡戲外「群英會」可謂實至名歸。

15日的《柳蔭記》,講述梁山伯與祝英台之間悽美絕倫的愛情故事。由葉少蘭領銜,李宏圖、宋小川、江其虎飾演梁山伯,李勝素、丁曉君,竇曉璇飾演祝英台,老中青三代齊上陣。該劇是馬彥祥先生1953年根據川劇《柳蔭記》改編的,由王瑤卿設計唱腔,老先生設計了旋律,葉盛蘭體現出來。比如『訪友』一折的反西皮,以前京劇的小生沒有反西皮唱腔,這段唱腔是根據台詞來的。葉盛蘭就認為,京劇如果要創新發展,一定不能只重旋律,而要根據台詞內容來設腔。所以這段唱腔能夠催人淚下,深刻地反映出梁山伯此時此刻的人物情緒。杜近芳、葉盛蘭在1953年首演,是葉盛蘭先生的代表劇目。

16日的《折子戲專場》匯集葉派小生經典作品《奇雙會·寫狀》《羅成叫關》《白蛇傳·觀潮》《轅門射戟》《雅觀樓》《小上墳》等,葉少蘭、李宏圖、宋小川、江其虎、金喜全等名家輪番上陣。

17日的《名家名段演唱會》,雲集了葉少蘭、梅葆玖譚元壽李世濟尚長榮馮志孝、劉長瑜、孫毓敏、楊春霞、葉蓬、蕭潤德、馬玉琪、譚孝曾、于魁智、楊赤、李勝素等重量級京劇名家,可謂名家薈萃,流派紛呈,現場火爆程度可想而知。

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空中劇院》欄目也將在14、15、16日連續三天到現場為大家進行直播;17日錄製的《名家名段演唱會》,將於12月20日播出。

人物評價

劉紹棠:如果沒有葉盛蘭的藝術成就,京劇小生這個行當很可能就被行政命令取消了。解放以來,有多少貌似內行的力笨,打算以老生或武生取代小生,都未能得逞,就因為葉盛蘭這座豐碑是推不倒的。[2]

國家京劇院院長張凱華說,葉盛蘭先生是第一個以挑班演員身份參加國營劇團(國家京劇院前身)的藝術家。他在抗美援朝時參加了第一批慰問志願軍藝術團,並在新中國成立後被文化部第一批評定為一級演員。特別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他將家傳珍貴文物—富連成科班「葉氏藏本」400餘出劇目的手寫真跡無償地捐獻給國家京劇院,體現了一位藝術家愛黨愛國的赤誠之心,為保護文化遺產,傳承京劇精粹做出了重要貢獻。

視頻

柳蔭記 杜近芳 葉盛蘭

葉盛蘭群英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