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程硯秋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程硯秋
圖片來自網絡
男演員
國籍 中國
民族 滿族
出生 1904年1月1日
北京
逝世 1958年3月9日
職業 京劇演員
代表作品 春閨夢
鎖麟囊
荒山淚
梅妃

程硯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出生於北京,原名承麟,滿族,索綽羅氏,北京人,中國京劇男演員,工旦角。 1910年,從榮蝶仙學藝。1914年,取藝名「艷秋」。1919年,由羅癭公為其將旗姓「承」改為漢姓「程」,拜梅蘭芳為師。1922年1月,組建和聲社,開始挑班演出,演出京劇《梨花記》《花舫緣》等劇目。1923年,首演京劇《花筵賺》《鴛鴦冢》。1924年,演出京劇《賺文娟》《金鎖記》《青霜劍》。1925年,首演京劇《文姬歸漢》。1927年,首演京劇《朱痕記》。1928年,首演京劇《梅妃》。1931年,首演京劇《荒山淚》《春閨夢》。1932年,改藝名「艷秋」為「硯秋」。1935年,首演京劇《亡蜀鑒》。1940年,首演京劇《鎖麟囊》。1941年,首演京劇《女兒心》。1946年,為兒童福利基金會演出義務戲。1949年,開始考察地方戲曲音樂。1951年,向文化部提交《西南戲曲音樂考察報告書》。1952年,憑藉京劇《三擊掌》獲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榮譽獎;同年,首演京劇《祝英台》。1953年,赴朝鮮慰問演出。1958年3月9日,病逝於北京,享年54歲。 程硯秋是京劇程派藝術的創始人,是京劇「四大名旦」之一。他嚴守音韻規律,唱腔起伏跌宕,節奏多變,表演非常細緻深刻,同時注重貼近生活的真實性。他在藝術創作上,勇於革新創造,根據自己獨有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了一種幽咽婉轉、若斷若續的唱腔風格,形成獨有的藝術特點[1]

簡介

程硯秋[2]出生在1904年12月20日,光緒三十年十一月十四日酉時 ;幼年家道中落,六歲投榮蝶仙門下,練武功,向榮春亮習武生。一年後向名武生教師丁永利學戲,後因扮相秀麗,改從陳桐雲習花旦,後發現嗓音極佳,改學青衣,師從陳嘯雲。程硯秋童年基本功訓練異常艱苦,他以驚人的毅力接受了這些訓練,熬過了他慘痛的童年。十一歲登台演出,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嶄露頭角,行內外耳目一新。在北京丹桂茶園(原東安市場內),與趙桐珊、劉鴻聲、孫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園寄子》、《轅門斬子》、《硃砂痣》等戲。程硯秋為滿族瓜爾佳氏,與榮祿同族。先祖姓李,祖籍吉林通化、臨江一帶,壯年入伍,身入八旗漢軍旗,隸屬正黃旗,隨多爾袞入關,多有戰功,戰死疆場。據陳叔通考證,程家祖傳牒文顯示,程的五世祖當過清朝中期的相國。父親榮壽,世襲將軍之爵,是地道的八旗子弟。母親托氏。 經梅蘭芳與其原配夫人王明華介紹,程硯秋娶果素瑛為妻。生有三子一女,長子程永光,次子程永源,幼子程永江,女兒程慧貞。均未入梨園行。

1922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轟動,1923年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觀眾欣喜若狂,藝術也逐步趨於成熟。從1925年到1938年,程硯秋步入他風華正茂的黃金時期和「程派」藝術的成熟期,此時程硯秋已經集創作、演出、導演三者於一身,成為較具實力的藝術家。他同時受進步思想的影響,面對廣大勞動人民水深火熱的社會現實,滿腔義憤,編創了許多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劇目,如《文姬歸漢》、《荒山淚》、《春閨夢》、《亡蜀鑒》等劇目。在反封建、反軍閥內戰、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等不同時期引起觀眾強烈共鳴,表達了廣大群眾反對戰爭、反對壓迫、希望和平的強烈願望。這一時期後他着力於悲劇的表演,繼《青霜劍》、《竇娥冤》之後又有《碧玉簪》、《梅妃》及前面提到的一系列悲劇作品的上演,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悲劇人物形象,他從此也以擅演悲劇著稱。當然,程硯秋也不是光全演悲劇,《鎖麟囊》就是他另一類型的代表作。

1956年北京電影製片廠為他拍攝了電影藝術片《荒山淚》,為保留更多的程腔和水袖,影片增加了很多新唱段(吳祖光改編),並攝下了他結合劇情創作的二百多種水袖表演形式。1957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請他和楊寶森合錄了《武家坡》一劇。 晚年的程硯秋致力於教學和總結舞台藝術經驗的工作。1949年作為特邀代表,參加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1950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戲協理事會主席團委員,1953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1957年由周恩來總理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程硯秋將他的一生全部獻給了京劇藝術事業,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劇藝術近百年來所達到的高峰之一,他不僅對京劇旦角同時也對整個京劇、戲曲的發展都產生着深遠、重大的影響。學習程派並較有成就的演員有:陳麗芳、章遏雲、新艷秋、趙榮琛、侯玉蘭、王吟秋、李世濟、李薔華等。

1958年3月9日,他因心臟突發性梗塞,僅幾分鐘便失去了生命,年僅54歲。

人物經歷

1904年1月1日,程硯秋生於北京德勝門小翔鳳胡同榮姓滿族正黃旗世家,原名承麟,字菊儂。1905年,父親榮壽因病去世。1906年至1908年,母親托氏常帶其去前門外茶樓聽京戲。1909年,因家計困難,隨母遷出祖宅,多次搬家,移居清華園偏西小營暫住 。

1910年,為減輕家中負擔,自願從榮蝶仙學藝,定下7年字據,並約定期滿後幫師一年。從此以後,入住榮宅,開始練功學戲。曾向丁永利學習京劇《挑滑車》,擬向武生方面發展 。1911年,練習蹺功,向陳桐雲學習《打櫻桃》《打槓子》《鐵弓緣》等京劇劇目,向榮蝶仙學習劇目《虹霓關》中的打武把子 。

1912年至1913年,跟隨陳桐雲學習京劇《彩樓配》,在陳建議下改學青衣,學習了《宇宙鋒》《別窯》《祭江》《祭塔》等京劇劇目 。1914年,與余叔岩等人在浙慈會館以走票形式演出,並為各行會演堂會義務戲,春陽友會文牘主任徐醒緣為其取藝名「艷秋」。1915年至1916年,借台學藝。

1917年,入東安市丹桂榮園正式登台演出,與李桂芬合演京劇《武家坡》,為劉鴻升配京劇《斬子》,為孫菊仙配京劇《硃砂痣》《桑園寄子》等。因練功和演出過度勞累,嗓子倒倉,由羅癭公籌款700元贖身,提前出師 。

1918年,師從閻嵐秋學刀馬、打武把子,從喬蕙蘭、謝昆泉、張雲卿學崑曲,每晚在王瑤卿家學京戲,從羅癭公學文化。1919年,由羅癭公為其將旗姓「承」改為漢姓「程」,字玉霜。由羅癭公薦,拜梅蘭芳為師,陪梅演出《上元夫人》《天河配》《大觀園》《打金枝》等京劇劇目 。

1919年梅蘭芳收程硯秋為徒時,梅蘭芳26歲,程硯秋17歲。梅蘭芳每天在吉祥戲院給程留一個座位,讓程看他的戲,戲後給他些指點。梅蘭芳教過程硯秋《虹霓關》《女起解》《玉堂春》《貴妃醉酒》等戲目,還讓他在自己演出的《上元夫人》《天河配》《大觀園》《打金枝》等戲裡扮演宮女、丫鬟等。拜師的第二年,歐陽予倩主持的南通伶工學校邀請梅蘭芳參加結業典禮演出,梅蘭芳請齊如山陪同程硯秋去南通,代表自己出席典禮,並演出《貴妃醉酒》作為獻禮。程硯秋拜了梅蘭芳之後,工青衣、花衫兼刀馬旦,表演藝術突飛猛進,聲譽日增。

1920年,嗓音恢復,與余叔岩開始長期合作,合演京劇劇目有《御碑亭》《打漁殺家》《審頭刺湯》等。11月,受梅蘭芳之託,代表梅去南通,參加歐陽予倩主持的南通伶工學社慶典演出,在更俗劇場演出梅蘭芳親授的劇目《貴妃醉酒》 。次年,參加高慶奎、朱素雲合組的慶興社,與高慶奎合演京劇《打漁殺家》《三擊掌》《汾河灣》及崑曲《奇雙會》等 。

1922年他就獨立挑班,在王瑤卿、梅蘭芳、羅癭公的指導下,揚長避短,獨闢蹊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1月,組織和聲社,開始挑班演出。2月10日,於中和園以京劇《龍馬姻緣》作為打炮戲,在劇中扮演龍珠。5月12日,在華樂園首演京劇《花舫緣》,飾演申雲飛。7月2日,在華樂園首演京劇《梨花記》,扮演駱惜春。10月9日,首次在上海亦舞台亮相,連演十二天,場場爆滿,經一再延期,至11月19日此次演出才宣告結束。在上海期,由羅癭公引見,與康有為、陳散原、金仲蓀等詩人名士相識 。

1923年3月10日,在華樂園首演京劇《紅紼傳》,在劇中扮演紅拂。6月9日,其主演的京劇《花筵賺》在華樂園首演,在劇中扮演碧玉。7月14日,在華樂園首演抨擊封建包辦婚姻的京劇《鴛鴦冢》,飾演王五姐。8月18日,首演京劇《風流棒》,飾李珠英。9月日,於華樂園首演京劇《孔雀屏》,飾竇德娟。此後至11月,率和聲社第二次赴上海演出 。

1924年4月5日,於三慶園首演京劇《賺文娟》,在劇中扮演蘇小妹。4月13日,首演京劇《金鎖記》(又名《六月雪》),飾演竇娥。5月3日,首演京劇《玉獅墜》(又名小天台),飾演吳幻娘。6月28日,於三慶園首演京劇《青霜劍》,飾申雪貞。8月,和聲社改組為鳴盛社。12月14日,首演由金仲蓀編劇的京劇《碧玉簪》,在劇中飾演大家閨秀張玉貞,該劇是其獨自創腔排導 。

1925年3月,率鳴盛社赴東北為張作霖50壽誕唱堂會戲。4月18日,於三慶園首演京劇《聶隱娘》。5月至6月,赴上海演出,特約票友俞振飛合演京劇《玉堂春》《奇雙會》《紅拂傳》。8月,改組鳴盛社為鳴和社。12月12日,於華樂園首演歷史題材京劇《文姬歸漢》,飾演蔡文姬 。

1926年1月19日,在華樂園首演京劇《福壽鏡》的頭二本。1月30日,首演京劇《福壽鏡》的三四本。5月29日,在華樂園首次演出京劇《沈雲英》,飾演沈雲英。6月27日至8月12日,率鳴和社在香港演出,以實現與羅癭公生前之約。 9月8日至10月17日,在上海共舞台演出 。

1927年1月15日,首演京劇《斟情記》,飾演朱福姑。4月30日,首演京劇《朱痕記》,飾演趙錦堂。7月23日,其演出的劇目《紅拂傳》當選《順天時報》評出的「五大名伶新劇奪魁」。9月至10月,赴濟南上舞台演出賑災義務戲13場。1927年6月,北京《順天時報》舉辦「四大名旦」評選活動,梅蘭芳以《太真外傳》、程硯秋以《紅拂傳》、尚小雲以《摩登伽女》、荀慧生以《丹青引》參演,四人同獲「四大名旦」之稱譽。隨後程派劇目《青霜劍》《紅拂傳》《荒山淚》《六月雪》等風靡整個劇壇。

1928年4月,由高亭唱片公司錄製《碧玉簪》《朱痕記》《玉堂春》《文姬歸漢》《鴛鴦冢》《女起解》《汾河灣》七個劇目的唱片,這是他首次錄製唱片。9月20日,首演京劇《梅妃》,扮演江采萍;同月,率和鳴社赴上海演出。10月,赴漢口演出。同年,曾排演京劇《小周后》《南唐恨》,但未演出 。

1930年,國民政府創辦了中華戲曲音樂院。中華戲曲音樂院北平分院由梅蘭芳任院長,齊如山任副院長;南京分院由程硯秋任院長併兼附設的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校長,金仲蓀任副院長。 1930年4月,率重組後的鳴和社赴東北地區演出。7月19日,與姜妙香、王少樓合作,首演京劇《柳迎春》,飾演柳迎春。11月8日,於上海榮記大舞台首演京劇《陳麗卿》,飾演陳麗卿。11月14日至20日,應中華戲曲音樂學會李石曾之邀,赴南京在「首都慰勞傷兵、賑濟遼寧水災遊藝大會」上演出京劇 。

1931年1月26日,於中和園首演京劇《荒山淚》,飾演張慧珠。7月12日,受聘為中華戲曲音樂院南京分院副院長。8月,在中和園首演京劇《春閨夢》;同月,其手書《苦兵集》印行發售,所得款項用於賑濟災民。9月1日,其主導的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建成,由焦菊隱任校長。11月26日至28日,《大公報》以《非戰的文學》為題,發表其手書《苦兵集》之序及全文。12月4日、11日,在《北平新報》上發表文章《檢閱我自己》。12月25日,在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發表《我之戲劇觀》演講 。

1932年1月1日,登報宣布改藝名「艷秋」為「硯秋」,易「玉霜」為「御霜」,書齋「玉霜簃」改為「御霜簃」,並於當天收荀慧生之長子荀令香為開門弟子。1月13日,赴歐洲考察戲劇、音樂,歷時一年多 。

1932年,程硯秋受南京戲曲音樂分院派遣,赴歐洲考察戲曲音樂。程硯秋的考察活動從1932年1月至1933年4月,歷時一年多,遠赴蘇聯莫斯科、法國巴黎和尼斯、德國柏林、瑞士日內瓦、意大利米蘭和威尼斯等地訪問、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戲劇資料。回來專門寫了一篇《赴歐考察戲曲音樂報告書》。[3] 4月3日,結束遊學活動後返回中國上海。7月13日,率重組後的鳴和社在中和戲院演出京劇《賀後罵殿》。8月10日,其著作《赴區歐考察戲曲音樂報告書》由世界編譯館出版。12月,赴山東演出救濟黃河災民義務戲。

1934年8月,應焦菊隱之請,到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義務教戲。9月5日,與俞振飛合演京劇《玉堂春》,此為二人正式合作之始。9月,演出京劇《梅妃》。10月26日,收陳麗芳為弟子。10月至12月,與俞振飛合演新排的京劇《春閨夢》和改良版京劇《汾河灣》。

1935年5月18日,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易名為北平私立中國高級戲曲職業學校,程硯秋出任該校董事長。8月中旬,在《維也納》雜誌創刊號發表《非程式的藝術》一文。10月28日,首演由吳菊痴編劇的京劇《亡蜀鑒》,扮演李氏,因該劇諷刺投降派,僅演兩場即被禁演。

1936年5月至6月,率鳴和社首次到四川演出。11月,指導北平婦女社會服務促進會排演英文京劇《王寶釧》。同年,應勝利-亞樂西群唱片公司之約,錄製《亡蜀鑒》《春閨夢》《荒山淚》《沈雲英》《鴛鴦冢》《三娘教子》《回龍閣》《四郎探母》 。

1937年4月9日,在上海黃金大戲院首演京劇《費宮人》,扮演費貞娥。4月21日,改組鳴和社為秋聲社,與王少樓並掛頭牌,特邀金少山合作,將西長安街新新戲院作為演出基地。6月4日,在新新戲院演出京劇《費宮人》。7月,率秋聲社赴太原演出,籌款賑濟山西災民,時值「七·七事變」爆發,匆忙趕回北平。1927年和1931年程硯秋曾兩度被評選為「四大名旦」之一。[4]

1938年1月至3月,以新繪布景之《文姬歸漢》獻演於新新戲院,定製的舞台大幕也正式啟用。4月至6月,於天津中國大戲院演出。8月,其主持的中國高級戲曲職業學校第一班學生畢業。10月至12月,率秋聲社於上海黃金大戲院演出。

1939年3月,演出崑曲《牡丹亭》,飾演杜麗娘,邀北昆演員韓世昌飾春香,白雲生飾柳夢梅。4月,赴天津中國大戲院演出。6月至7月,赴青島演出 。

1940年4月29日,在黃金大戲院首演由翁偶虹編劇的京劇《鎖麟囊》,在劇中飾演既嬌妗又富有同情心的富家小姐薛湘靈。該劇連演五場,應觀眾要求,又加演五場。9月28日,收劉迎秋為徒。11月18日,迫於日偽統治下的嚴峻形勢,不得不宣布停辦中華高級戲曲職業學校 。

1941年9月18日,與楊寶森於天津中國大戲院首次合作,因欽佩楊的藝術,邀請楊寶森赴上海合作演出,掛雙頭牌。9月下旬率秋聲社在上海黃金大戲院演出,打炮戲為其與楊寶森合演的京劇《王寶釧》。10月18日,與俞振飛合演京劇《紅拂傳》。11月9日,於黃金大戲院首演京劇《女兒心》,飾演百花公主。11月28日,其母托氏病逝,程硯秋守孝百日,至次年3月始登台演出 。

1942年上半年,在北平、天津、濟南、青島等地演出。8月,率秋聲社赴上海黃金大戲院演出。9月初,結束上海演出,經天津返回北洋,在前門東車站遭鐵路警憲盤查群毆。憲兵欲逮捕程硯秋以報復其拒演為日偽獻飛機的義務戲。程隻身擊退圍攻,暫時脫身。之後,下鄉隱居務農,以實際行動抗議日寇侵略暴行。

1943年,在北平郊區青龍鎮購房居住,除務農外,堅持讀書、學畫、練字。1945年8月18日,在日本宣布投降後,程硯秋宣布結束「閉口、閉眼、閉心」的「三閉主義,準備正式出山;之後,他重組秋聲社,於長安戲院為東北難民還鄉義演六場;11月2日,收王吟秋為弟子。

1946年6月25日,收趙榮琛為徒,正式舉行拜師典禮。秋,應宋慶齡之請,率秋聲社赴上海,在中國大戲院為兒童福利基金會演出義務戲。之後,應王准臣邀請,在天蟾舞台演出,期間共演出程派劇目36出。

1947年1月,在上海與俞振飛合作演出《賺文娟》《碧玉簪》《青霜劍》《紅拂傳》《鎖麟囊》《春閨夢》等程派京劇劇目;春,收李丹林為弟子;同年,在青龍橋辦農村功德學校。1948年,隱居於北平西郊董四墓村之程家花園,主持功德中學,該校因國民黨當局阻撓而不得不停辦 。

1949年3月29日至5月31日,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出席在布拉格舉行的世界保衛和平大會。7月2日至19日,參加第一屆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向大會提出《改革平劇建言》《籌設戲曲音樂博物館建議書》等五項提案。秋,收尚小雲之子尚長麟為弟子。10月至11月,應邀至西安演出,並進行第一次地方戲曲音樂考察。

1950年,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西北戲曲訪問小記》。3月18日,致函周揚,提出《全國戲曲調查計劃大綱》和在調查研究基礎上編撰《全國戲曲總志》《中國戲曲通典》《中國戲劇史》《中國音樂史》《中國歌劇史》的設想,以及將原中國戲曲音樂博館收藏的實物、樂器、圖片、書籍捐贈給擬建的「國立戲曲音樂博物館」的建議。4月至5月初,率劇團赴山東、江蘇演出,同時調查地方戲曲。7月,再度赴西北地區調查地方戲曲。11月27日至12月11日,參加文化部召開的全國戲曲工作會議 。

1951年2月至9月,率秋聲社赴中南和西南地區考察地方戲曲,同時進行演出。此次調查完全由程硯秋自行解決經費。10月23日,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一屆第三次會議,向文藝界介紹赴西南地區考察戲曲音樂的情況。年底,向文化部提交《西南戲曲音樂考察報告書》。同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 。

1952年9月,赴上海大舞台演出。10月6日至11月14日,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憑藉京劇《三擊掌》獲榮譽獎。冬,於長安大戲院首演京劇《祝英台》(後改名《英台抗婚》),飾演祝英台。該劇是其排演的最後一出新戲,也是秋聲社收山之作 。

1953年,率新組建的程硯秋劇團赴天津新華劇院演出,主要劇目為京劇《祝英台》。3月,主動將《鎖麟囊》《柳迎春》等本戲送中國戲曲究院審查修改。5月13日,文化部《關於中國戲曲研究院1953年度上演劇目、整理與創作改編的通知》中,准許上演194出劇目,「程派」本戲,除《文姬歸漢》《朱痕記》及舊劇改編的《審頭刺湯》《竇娥冤》四個劇目之外,包括《祝英台》在內均未獲准上演。7月至8月份,參加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赴朝鮮慰問演出,任慰問團第一總分團副團長,深入前沿陣地為志願軍演出。

1954年4月,率劇團赴浙江舟山慰問解放軍。6月3日,於《光明日報》發表《悼王瑤卿先生》,緬懷病逝的恩師。9月15日至18日,作為河北省人大代表,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

1955年8月31日,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參加國家歌劇院開幕典禮。11月,作為河北省人大代表,赴保定參觀考察,調研地方戲曲。同年,經周恩來介紹,破例收江新熔為弟子,是為其唯一女弟子 。

1956年3月30日,在北影劇團禮堂彩排演出京劇《荒山淚》,同年,該劇經吳祖光改編執導,拍攝為彩色舞台藝術片。11月至12月,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團成員,前往蘇聯、東歐參觀訪問 。

1957年1月,隨人大代表團訪問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4月至5月,赴山西觀摩戲曲。4月20日,以文化部觀摩團團長身份參加山西省第二屆戲曲會演開幕式,發表講話。5月6日,向山西各劇種青年演員作《戲曲表演藝術的基礎——四功五法》的講話。6月7日,在文化部和中國音協共同召開的戲曲音樂工作座談會上作《戲場上的音樂》講話。7月,赴莫斯科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藝術表演評委會工作,擔任東方歌唱比賽評委會副主任。7月24日,與梅蘭芳、周信芳、袁雪芬、常香玉、陳書舫、郎咸芬聯名在《人民日報》發表倡議,建議戲曲界不演壞戲。9月20日,將自傳和入黨志願書呈交中國戲曲研究院領導。10月,成為中共預備黨員 [3]。是年,與楊寶森合作錄製京劇《武家坡》,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音。

1958年1月,發表《談竇娥》一文,結合自己演戲的體會敘述對關漢卿的認識。2月,任即將訪問歐洲的中國戲曲歌舞團的顧問,為俞振飛、言慧珠排練多年未演的京劇《女兒心》中的一折,更名為《百花贈劍》。1958年3月9日晚8時20分,因突發心肌梗塞,搶救無效,病逝於北京醫院,享年54歲。黨組織批准同意追認他為中共正式黨員。[5]

個人生活

家庭婚姻

程硯秋先祖隨多爾袞入關,多有戰功,戰死疆場。據陳叔通考證,程家祖傳牒文顯示,程的五世祖當過清朝中期的相國。程硯秋的曾祖父奎照系英和之子,嘉慶十九年甲戌科進士,歷任禮部尚書、軍機大臣;祖父錫祉是道光十五年乙未科進士,歷任翰林院侍講學士、長蘆鹽運使;父親榮壽,世襲將軍之爵,母親托氏。程硯秋長兄承厚,字子明,二兄承和,字左臣,三兄承梅,字麗秋 。 經梅蘭芳與其原配夫人王明華介紹,1923年4月26日,程硯秋娶果素瑛為妻 。二人生有三子一女,長子程永光,次子程永源,幼子程永江,女兒程慧貞,均未入梨園行。

程派傳人

程硯秋親傳弟子有荀令香、陳麗芳、劉迎秋、趙榮琛、王吟秋、尚長麟、李丹林、江新熔。曾得到程指導的演員還有新艷秋、侯玉蘭、李世濟、李薔華等。

藝術特色

程派的唱腔別具一格。他嚴守音韻規律,隨着戲劇情節和人物情緒的發展變化,唱腔起伏跌宕,節奏多變,要求達到「聲、情、美、永」的高度結合。他的表演非常細緻深刻,講究舞台表現形式的完整與美感,同時注重貼近生活的真實。 程硯秋在藝術創作上,勇於革新創造,舞台表演唱腔講究音韻,注重四聲,並根據自己獨有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了一種幽咽婉轉、若斷若續的唱腔風格,形成獨有的特點。他創作的角色,典雅嫻靜,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種清峻之美,後成為「四大名旦」之一。程硯秋在表演上無論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劍術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創造和與眾不同的特點,作為一個完整的藝術流派,全面展現在京劇藝術舞台上。 程硯秋注重借鑑兄弟姊妹藝術,融合於自己的藝術創作之中,是眾多藝術大師中較為突出的一位。

主要著作

收在《程硯秋文集》中的《戲曲表演藝術的基礎——「四功五法」》、《談戲曲演唱》、《創腔經驗談》、《談竇娥冤》等文章,對指導創作實踐有着重要的意義。

程派傳人

程硯秋大師創立的程派藝術在京劇界有着很重要的影響,現已薪火相傳至第四代。其中對傳承發展程派藝術以及京劇的弘揚推動產生了重要影響的有以下幾位:

程派私淑弟子多為女演員,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新艷秋、章遏雲、李薔華、李世濟、李玉茹、侯玉蘭、顧正秋。

抗日助國

一九四二年,程硯秋從上海黃金大戲院演畢回平,路經天津,又應天津中國大戲院之邀,演出三天。演畢,程硯秋讓班社全體人馬先回北平,自己留津數日看望老友才回到北平。那天程硯秋身着青布灰袍,頭戴一頂深棕色土耳其式氈帽,下火車後走至出站口,有兩個特務對程硯秋進行搜身,他們又將程硯秋帶到一小房內,不問青紅皂白,先就一拳打在程硯秋左耳,程硯秋厲聲斥之曰「士可殺不可辱,你們要幹什麼?」他找到一跟柱子,立在柱前,以防後面受敵,便揮拳還擊,將這兩個特務打得狼狽不堪。特務一看非程硯秋的對手,惡狠狠地對程說「以後碰見再說」,程說「好,後會有期」,便整整衣冠出站。回家後發現手上金表遺失。次日左耳疼痛,後請耳鼻喉科專家徐蔭詳大夫治療方愈。此事梨園界立刻傳開,侯喜瑞聽了,高興地說「還是我們四弟有種,好樣的,替我們出了口惡氣!」。

一九四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北平敵偽憲特突然搜查程宅,並將程硯秋帶走。當晚程夫人即電話告知李錫之(李錫之協助程硯秋管理一切事物,他是程硯秋三、四十年代最親密之友人,當時李錫之任偽實業總署總務局長),李錫之託部下庶務科長朱澤良(朱啟今之子),朱又轉託日本憲兵隊囑託吳泰勛(東北軍將領吳俊升之子),再托日寇充信的楊躍東向日本憲兵隊長三浦保釋,才得以免受牢獄之災。此後不久,程硯秋便謝絕舞台,銜恨歸隱西山,棄伶為農,置身於青龍橋畔。

停演明志

程硯秋步入舞台藝術巔峰之時,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上了中國的領土,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接着日本侵略者逐步向華北侵蝕,此時國民黨政府卻採取不抵抗政策。面對國土淪陷,程硯秋滿腔義憤,即借《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創作出京劇新戲《亡蜀鑒》,以表達絕不賣國求榮,寧死不做亡國奴的思想。此劇一經公演即獲得巨大成功,引起觀眾強烈共鳴。 北平淪陷期間,日本人為了籠絡人心,常常拉攏脅迫一些有影響的社會名流、學者、藝術家出來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日本人多次邀請程硯秋參加親日活動,每一次面對這樣的邀請,程硯秋都堅決拒絕。一次,日本人指使梨園公會邀請程硯秋為日本捐獻飛機進行「義演」,程硯秋義憤填膺,他說:「叫我們中國人演戲,得來的錢他們拿去買飛機炸彈,再來殺害我們中國同胞,決不能做這種助敵為虐、屠殺自己同胞、沒有人性的罪惡勾當。」程硯秋堅決辭演。惱羞成怒的日本人撕去偽善的面紗,開始對程硯秋處處刁難,不准電台播放程硯秋的唱片,日偽特務尋機對程硯秋進行報復。程硯秋寧死不從,最終他下定決心

程硯秋停演在北京西山青龍橋務農

以「停演」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停演」就意味着程硯秋要捨棄眷戀的舞台,捨棄優裕的生活,捨棄豐厚的票房收入,但是這些都沒有動搖程硯秋堅決不為侵略者服務的決心。「停演」後的程硯秋離開了喧囂的市區,來到了北京西山的青龍橋,開始了務農生活。他住的是土屋茅舍,吃的是粗茶淡飯。每天和農民一道下地種田。在北京市檔案館珍藏着程硯秋「停演」後在青龍橋務農的照片,在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程硯秋一手牽毛驢,一手拿農具。此時的程硯秋雖然身處艱苦的環境中,但是避開了日偽特務的威逼,他的臉上流露出平和溫暖的笑容。 勝利復出

程硯秋歸隱兩年,1945年抗日戰爭終於勝利,他滿懷勝利的喜悅在北平廣播電台做廣播演說,憤怒控訴日寇在華的種種罪行,因此,我寧死不從,他們只好在電台上不准播放我的唱片。。。。。。」程硯秋講的慷慨激昂,聽者痛快。 程硯秋又重登舞台,首先應遼、吉、黑復員協進會北平分會資助東北義民還鄉義演,又為賑濟廣西水災義演,後做營業演出。一九四六年秋末,應上海天蟾舞台之邀,赴滬公演,與譚富英、葉盛蘭合作,盛極一時,大飽滬上程迷耳福。宋慶齡先生那時曾派中福會基金幹事江兆菊拜訪程硯秋,請他為該會募集基金,程硯秋說「這是我應該做的」,爽快地答應了。因此,宋慶齡先生在上海住宅中接見了程硯秋。他又在上海,與田漢、黃佐臨成為朋友。不久,程硯秋又目睹國民黨之黑暗腐敗,感到非常失望,乃再度歸隱北平青龍橋,力田自譴。

人物評價

程硯秋演戲的態度認真嚴肅,一絲不苟,從不懈怠。對全劇社無論主演、配演乃至群眾演員都嚴格要求,決不馬虎。他熱愛戲曲事業,在藝術上對己對人都非常嚴明 。(京劇演員侯喜瑞評)

程硯秋為人恬靜、謙和,與之相處使人油然而生欽敬、愉快之感。他為人的品格、精神面貌,不僅感染着他的朋友、他的同業,也深入他的戲中。(作家、編劇翁偶虹評)

程硯秋的一生,是不斷追求光明、追求進步的一生;是為弘揚民族精神不懈努力的一生;是為京劇藝術辛勤耕耘、進取創新的一生。他獨創的程派藝術,唱腔新穎動聽,表演技藝高超,征服了無數觀眾,贏得了海內外讚譽。他豐富的藝術經驗、獨到的理論見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遺產和精神財富 [6]。(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雲山評)

視頻

程硯秋 鎖麟囊 春秋亭 1954年實況 音配像升調版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移至 國家京劇院新春唱大戲 名家亮相中山音樂堂(圖),新浪 [引用日期2022-03-08]
  • 移至 程硯秋簡介_程硯秋生平事跡_人物_歷史上的今天
  • 移至 梅蘭芳為他倆灑下傷心淚,上觀新聞.2022-12-01
  • 移至 好書·書摘丨程硯秋:「四大名旦」中,他的唱工別具一格,好書·書摘丨程硯秋:「四大名旦」中,他的唱工別具一格.2021-03-11
  • 移至 楊度、程硯秋、沈雁冰:風雨兼程入黨路,中新網 [引用日期2022-03-08]
  • 移至 劉雲山出席紀念程硯秋誕辰座談會(組圖) ,新浪 [引用日期2022-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