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曾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曾参
曾参画像
基本资料
别名 字“子舆”世称“曾子”。
师尊 孔子
出身地 鲁国南武城(山东嘉祥县)人
出生日期 西元前505年
逝世日期 西元前432年
逝世地 洪州
父亲 曾点
民族 华夏族
主要著作 大学》、《孝经[1]


曾参(西元前505年-西元前432年),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山东嘉祥县)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而孔子之孙子思便曾是他的门人,世称“曾子”,有宗圣之称。他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并将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归纳为“忠恕”。相传《大学》、《孝经[1]儒家经典为他所著述。同时,他亦为《二十四孝》中“啮指痛心”的主角。山东省南部,临沂市所辖的平邑县还存有曾点曾参两父子墓,而曾姓后裔均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

明•佚名《孔子、颜回、曾参三圣图轴》

生平

子舆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代,姒姓。子舆的父亲曾点(字皙)是孔子早期弟子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行为不拘一格,有狂者的气质。其“舞雩咏归”的志向得到孔子的赞许,也成为后世儒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子舆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生于东鲁,小孔子四十六岁。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曾参十四岁时“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见《淮南子》)


他后来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就是师从曾子而[[孔伋]后又传授弟子孟子。子舆勤奋好学,谨遵师教,‘于子言无不悦’。他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即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认真复习了?


曾子避席’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说的是:有一次曾参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参听了,明白老师是要指点他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的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参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后来很多人都向他学习这种礼仪。


曾参随孔子从楚国返回鲁国后,每日在家白天躬耕陇亩,晚间学习到深夜,非常刻苦。他没有任什么官职,生活很是窘迫。鲁国的国君听说了曾参的品行后,对他非常关心和同情,决定赠以“食邑”。但曾参以为 “食邑”是只拿俸禄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为好,于是固辞不受。


这时,派来的使者好心的劝说曾参:“先生非求于人,为何不受?”曾参对使者诚恳的说:“我常听说,受人者畏惧于人;与人者骄傲于人。纵然与人者并不骄傲,但我能不畏惧吗?”经过再三推辞,曾参终于没有接受国君赠给的食邑。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称赞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曾参二十七岁时,孔子卒,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孔子去世后,曾参、子夏子张子游有若等弟子们沉痛守丧三年。在满三年时,共同行了大礼,失声痛哭而归。此时,子夏、子张、子游三个人提出:有若的长相酷似老师,想把有若当作孔子,以对老师的诚意和礼节来事奉有若,表示对尊师的敬意。


曾参听后,非常生气,立即起来反对,严正陈词:‘这可不行,夫子的盛德好像纯洁的江水冲洗过,又像秋天的阳光照耀过,还像广阔无边的天地一样圣洁,相貌相似的人怎么能比得了呢?’曾参一番言语,众人听后叹服不已,深为曾参对老师的真诚和对礼仪的一丝不苟所感动。


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曾参三十八岁。武城大夫聘曾参为宾师,设教于武城。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应命。”鲁悼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46年)曾参六十岁。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


孔子之后,曾参承继孔子道统,勇敢的担负起推行道义、仁德的重任。他说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他还编著了《大学》、《孝经[1]等经典著作,被后人称为“宗圣”。


鲁悼公三十五年(公元前432年)曾参卒,年七十四岁。[2]

四科十哲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孔子认为“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3] )。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 孔子有十位杰出弟子,号称孔门四科十哲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


思想

曾子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释: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业?交友是否守信?知识是否用于实践?”)


论语·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5](释:曾子说:“可以托付孤儿,可以托付江山,生死关头,临危不惧的人。是君子吗?当然是君子。”、“有志者不可以不培养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全人类和平友爱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著述有《大学》、《孝经[1]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在儒家文化中与孔子孟子颜子子思共称为儒家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不屈从、不苟合,齐国欲聘之为卿,辞而不就。见《韩诗外传[6] 说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应命。


另《论语·子张》[7]所载‘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清)王聘珍撰《大戴礼记解诂[8]天下有道,则君子欣然以交同;天下无道,则衡言不革;诸侯不听,则不干其士;听而不贤,则不践其朝。


曾参察觉到“天圆地方”说存在的矛盾,提出‘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大戴礼记·曾子天圆》[9] )《曾子·天圆》中指出:‘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9]阴阳之气,各从其所,则静矣;偏则风,俱则雷,交则电,乱则雾,和则雨;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一气之化也。[9]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10]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圣治》)。《小载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11]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荀子·天论》[12]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特点。

曾子事迹

曾子受杖

曾子耘瓜(图示)

曾子受杖又名曾子耘瓜

1.出处:刘向说苑·建本》[13]

〖原文〗

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苏,蹶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闻瞽叟有子名曰,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杀天子之民罪奚如?”

以曾子之材,又居孔子之门,有罪不自知处义,难乎!


〖译文〗

曾参到瓜田里锄瓜,却不小心把瓜的根部斩断了,他的父亲曾皙非常生气,就拿了大木棍打他,打到曾参跌扑在地上;过了一会儿醒了,曾参爬了起来,说:‘刚刚我触怒了父亲,惹他生气,父亲用暴力教导我 , 他可能会心理感到愧疚吧!’于是回到房理开始弹琴唱歌,希望能让父亲听到,从而知道曾参心里平和,不会不痛快。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后,便告诉他的学生说:‘曾参如果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自己不知道错在哪里,便托人向孔子请罪并请教过失。


孔子说:‘你有听过古时候一个叫做瞽叟的人,他有一个儿子叫做,这[[[舜]]侍奉父亲的方式,只要父亲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他没有一刻不在父亲旁边供他使唤的。但是他的父亲只要想杀他,他就逃跑,他的父亲没有一次能够成功杀他的。因此父母亲处罚小孩,如果只是打小力的时候,就要乖乖待在旁边让父母处罚,但如果太大力,就要赶快跑开。这是要避免因突然而来的大发脾气而造成伤害啊!现在你(曾参)竟然用自己的身体去站著等父亲生气的暴力处罚,而不逃走,就是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陷害父母,让他们背上伤害子女的大逆不道的恶名。这种大逆不道的罪名和你不遵守著愚蠢不知变通的的孝道,哪一种比较严重呢?你除了是自己父母的孩子外,难道不也是天子的臣民,社会的一份子吗?那杀了天子的臣民,就像是杀了一般正常人(按:当时有奴隶与贱民制度,曾参并不是低下阶层的人)一样,那罪又该怎么算呢?’


以曾参的才器,又在孔子的门下求学,有了过失却不知道站在理性与道义角度来处理,这也是很困难的吧?


2.出处:《孔子家语·六本》[14]

〖原文〗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晢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晢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译文〗

一天,曾参与父亲曾晳一同在瓜地里劳作,曾参稍不留神,斩断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孩子不知爱惜物力,做事不谨慎,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参的背部打去。

曾参见父亲因自己做错事而生气,心里很惭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罚,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

曾参刚睁开眼睛,就想到了父亲。为让父亲安心,他欢欢喜喜地爬了起来,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向父亲问道:“父亲大人,刚才孩儿犯了大错,使得父亲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育我,不知您的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吧?” 问候完父亲,父亲见曾参似乎没有什么大碍,稍放了心,曾参于是退回了房间,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他希望欢快的音乐与歌声能传到父亲的耳中,让父亲更加确认自己的身体无恙,可以安心。

听到的人都很敬佩曾参对父亲的孝顺,可当孔子听说了此事后,反而不高兴,对门下的弟子们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

弟子们有些奇怪。曾参知道后,内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师如此生气,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细检点反省,却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于是,就请了其他同学去向老师请教。

孔夫子此时便向前来请教的弟子说道:“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从前,有一位瞽瞍,他有一个孩子名叫舜。舜在侍奉他父亲的时候非常尽心,每当瞽瞍需要时,舜都能及时地侍奉在侧;但当瞽瞍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当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著受罚;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时,就应该先避开。这样,瞽瞍就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参侍奉他的父亲,却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么?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你难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吗?杀了天子子民的人,他的罪该又怎么样呢?”

弟子们听了老师的开导后恍然大悟,当曾参听到了夫子这些话后,也一下子醒悟过来,感叹地说:“我犯的错,真是太大了啊!”于是就很诚恳地去向孔夫子拜谢并悔过。

二十四孝-啮指痛心

啮指心痛(图示)

〖原文〗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 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15]


〖译文〗

东周时,曾参侍奉母亲非常孝顺。有一次,曾参到山里面去打柴,家里面突然有客人来了。曾参的母亲不知怎么办才好,曾参又还没回来,情急下咬了自己的手指头。在山中打柴的曾参忽然感觉到一阵心痛,背起柴后便急急忙忙赶回家。回到家后,跪在母亲面前,询问家里有什么事情,他的母亲回答说:“家里忽然来了一位有急事找你的客人,我只好咬手指头,让远在山中的你有所感悟。”


这就是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啮指痛心”。后人有诗赞曰:“母指方缠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成语-曾参杀人

曾参杀人(图示)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二·秦武王谓甘茂》[16]

〖原文〗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者不杀人。’置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置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故事〗

曾子住在的时候,有一个名字也叫曾参的人杀了人,有人跑去对曾参的母亲说:‘伯母!曾参杀人了!’曾母马上说:‘不可能的!我们家曾参是个乖孩子,他不会杀人的!’,便继续纺织,过了一会儿,又有人跑去对曾母说:‘伯母!曾参杀人了!’曾母还是说:‘不可能的!我们家曾参是个乖孩子,他不会杀人的!’,可是,当第三个人跑来对曾参母亲说:‘伯母!曾参杀人了!已经被官兵抓起来了! ’

曾参母亲开始相信曾参杀了人,难过地哭了起来:‘参儿呀!妈妈相信你是一个好孩子,可是大家都说你杀人了,这些人跟你无冤无仇的,他们干嘛要骗我呢?参儿呀!你真的杀人了吗?呜~参儿呀,你为什么还不回来,你一定是被官兵抓起来了!’大家都劝曾妈妈赶快逃走,免得被官兵一起抓起来,曾子的母亲害怕了,立即丢下手中的梭子,急急忙忙地跳墙跑了。

这个时候,曾参回来 了,大家都吓了一跳:‘曾参,你不是杀了人被官兵抓起来了吗?’曾参说:‘那个曾参不是我,是一个和我同名同姓的人!’曾母才放心地笑起来:‘我真是的,因为大家都说曾参杀人了,让我也怀疑自己的乖儿子杀了人。’


虽然曾参贤德,他母亲对他信任,但有三个人怀疑他(杀了人),所以慈爱的母亲也不相信他了。后世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人言可畏。李白就在《答王十二雪夜独酌有怀》中说:‘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示例〗


曾子杀彘

曾子杀彘(图示)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8]“曾子杀(或烹)彘(或猪)”一则育儿故事。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子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女 通:汝)


〖译文〗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曾子易箦

曾子易箦(图示)

出处:《礼记·檀弓上》[19] 曾参临终前坚持要换掉大夫所用床席的故事,以小见大,显示了曾参恪守礼制、严于律己、慎终如始的形像特点。


〖原文〗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帮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译文〗

曾子卧病,病得很重。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脚旁,童儿坐在墙角,端著蜡烛。童儿说:“好漂亮光滑的席子,是大夫用的垫席吧?”子春说:“不要做声!”曾子听到了,猛然惊醒,吁了一口气。童儿又说:“好漂亮光滑的席子,是大夫用的垫席吧?”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氏的礼物,我没能换掉它。元儿,扶起我换掉它。”


曾元说:“老人家的病很危急了,不能够移动。希望待到早晨,再允许我恭敬地换掉它。”曾子说:“你爱我还不如那个童儿。君子爱人靠的是德行,小人爱人靠的是姑息迁就。我还有什么要求呢?我能够按照规矩而死就罢了。”大家抬起曾子,帮他换掉席子。等放回到席子上时,还没有放平稳就断气了。

影片

认识儒家“宗圣”曾子


曾子 冯翊纲说人解字 20180315 作者:EBC 冯翊纲说人解字


7上L02补充动画-曾子 作者:翰林国中国文


动画《三字经》第十九单元 曾子易箦



孔子弟子列表

孔子传说有三千弟子,孔子认为“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3])。又一说:贤人七十二。

《仲尼弟子列传》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整理出孔子弟子的多人合传。在这篇列传中,有记述较详者,亦有记述简略,只有两字人名,例如商泽孔忠;可能也有遗漏者,例如郑玄子禽孔子的学生,但《史记》未载此人;又秦堇父曾和叔梁纥一起投军,“生秦丕兹,事仲尼。”[20],《史记》亦不载秦丕兹。

《仲尼弟子列传》也有不少错误,例如记录子贡错误百出,子贡参加“艾陵之战”,“大破齐军,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左传》只记有五将军。[21]

# 姓名
1 颜回 子渊
2 闵损 子骞
3 冉耕 伯牛
4 冉雍 仲弓
5 冉求 子有
6 仲由 子路
7 宰予 子我
8 端木赐 子贡
9 言偃 子游
10 卜商 子夏
11 颛孙师 子张
12 曾参 子舆
13 澹台灭明 子羽
14 宓不齐 子贱
15 原宪 子思
16 公冶长 子长
# 姓名
17 南宫适 子容
18 公皙哀 季次
19 曾点 子皙
20 颜无繇
21 商瞿 子木
22 高柴 子羔
23 漆雕启 子开
24 公伯缭 子周
25 司马耕 子牛
26 樊须 子迟
27 有若 子有
28 公西赤 子华
29 巫马施 子期
30 梁鳣 叔鱼
31 颜幸 子柳
32 冉孺 子鲁
# 姓名
33 曹恤 子循
34 伯虔 子析
35 公孙龙 子石
36 冉季 子产
37 公祖句兹 子之
38 秦祖 子南
39 漆雕哆 子敛
40 颜高 子骄
41 漆雕徒父 子文
42 壤驷赤 子徒
43 商泽 子秀
44 石作蜀 子明
45 任不齐
46 公良孺 子正
47 后处 子里
48 秦冉
# 姓名
49 公夏首
50 奚容蒧 子楷
51 公肩定 子中
52 颜祖
53 鄡单 子家
54 句井疆 子疆
55 罕父黑 子索
56 秦商 子丕
57 申党
58 颜之仆
59 荣旗 子祈
60 县成 子祺
61 左人郢
62 燕伋
63 郑邦[22] 子徒
64 秦非 子之
# 姓名
65 施之常 子恒
66 颜哙 子声
67 步叔乘 子车
68 原亢籍
69 乐欬 子声
70 廉絜
71 叔仲会 子期
72 颜何
73 狄黑
74 邦巽 子敛
75 孔忠 子蔑
76 公西舆如 子上
77 公西蒧 子上



文献资料

  1. 1.0 1.1 1.2 1.3 《孝经》
  2. 《曾子年表》http://www.zengshi.net/bbs/a/a.asp?b=68&id=285605
  3. 3.0 3.1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4. 《论语·学而》第四
  5. 《论语·泰伯》第六、七
  6. 《韩诗外传》[西汉 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20年]
  7. 《论语·子张》第十九
  8. (清)王聘珍撰《大戴礼记解诂
  9. 9.0 9.1 9.2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第一、二、三片段
  10.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第七
  11. 《小戴礼记··礼运》第二十
  12. 荀子·天论》第十五
  13. 《说苑·建本》第六
  14. 《孔子家语·六本》第十
  15. 《二十四孝·啮指心痛》
  16. 《战国策·秦策二·秦武王谓甘茂》
  17. 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
  18.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第六 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说在文公之攻原与箕郑救饿也。是以吴起须故人而食,文侯会虞人而猎。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杀彘也。
  19. 礼记·檀弓上》第十八
  20. 《左传·襄公十年》
  21. 《春秋左传: 哀公: 哀公十一年》《左传·哀公十一年》:“为郊战故,公会吴子伐齐……甲戌,战于艾陵……获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
  22. 刘邦,改称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