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宰予,宰姓,名予,字子我,又名予我、宰我,春秋時代魯國人,孔子弟子,為孔門四科十哲言語科之一。被孔子許為其「言語」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貢前面。
《大成通志》[1]記載宰予比孔子小二十九歲,能言善辯,曾從孔子周遊列國。遊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於齊國和楚國。
魯悼公九年,去世,後世追封齊侯、臨淄公、齊國公。明嘉靖九年,稱為「 先賢 」,從祀孔廟。
孔子我們都知道,他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備受尊崇,相傳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足見其流派之大,影響之深。弟子們對於孔子十分尊敬,然而有個弟子卻敢於和孔子做對,他就是宰予。孔子對宰予的態度十分微妙,在《論語》裡痛罵過幾次,晚年卻常想念他,誇他言語好,把他列為賢人之一。
宰予思想活躍,好學深思,善於提問,是孔門弟子中唯一一個曾正面對孔子學說提出異議的人。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喪」的制度不可取,說:「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因此認為可改為「一年之喪」,被孔子批評為「不仁」(見《論語·陽貨》[2])。
他還向孔子提問了一個兩難的問題,他假設這麼一種情況:如果告訴一個仁者,另一個仁者掉進井裡了,他應該跳下去救還是不應該跳下去救?因為如跳下去則也是死,如不跳下去就是見死不救。孔子的直接答覆是指出宰予這是在愚弄人,提的問題不好,說:「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可欺也,不可罔也。」 (《論語·雍也》[3])
據司馬遷著《史記·仲尼弟子列傳》[4]及《韓非子·難言》[5]記載,宰予後來當了臨大夫,又說其參與田常作亂而被陳恆所殺。
但根據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認為司馬遷有誤,《左傳》中並未記載宰予參與田常之亂的事,參與叛亂的是闞止,闞止的字也是「子我」[6][7]。
《論語》
宰予晝寢
出自《論語·公冶長》[8]
〖原文〗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譯文〗
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的木頭不可以雕刻,用髒土壘砌的牆面不堪塗抹!對於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好責備的呢?」又說:「起初我對於人,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聽了他說的話卻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是由於宰予的事而改變。」
禮壞樂崩
出自於《論語·陽貨》[2]
〖原文〗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譯文〗
宰我問:『服喪三年,時間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講究禮儀,禮儀必然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就會荒廢。舊穀吃完,新穀登場,鑽燧取火的木頭輪過了一遍,有一年的時間就可以了。』孔子說:『(才一年的時間,)你就吃開了大米飯,穿起了錦緞衣,你心安嗎?』宰我說:『我心安。』孔子說:『你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君子守喪,吃美味不覺得香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裡不覺得舒服,所以不那樣做。如今你既覺得心安,你就那樣去做吧!』宰我出去後,孔子說:『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來,到三歲時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服喪三年,這是天下通行的喪禮。難道宰子對他的父母沒有三年的愛嗎? 』
井有仁焉
出自於《論語·雍也篇》[3]
〖原文〗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譯文〗
宰我問:「作為一個仁慈的人,如果有人告訴他:『有個仁慈的人落井了』,他會跳下去嗎?」孔子說:「怎麽能這樣?君子可以去救人,卻不可陷進去;可以受欺騙,卻不可以盲目行動。」
既往不咎
出自於《論語·八佾篇》[9]
〖原文〗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一天,魯哀公約孔子及其弟子宰予交談社祭(祭土地神)之事。哀公問宰予:「供奉土地神的神土(木牌位)用什麼木料?」
宰予回答:「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周代用栗木的意思是使黎民百姓害怕得戰戰慄栗。」
對此,哀公請孔子加以評說。
孔子說:「已經完成的事就不要再說了,正在順勢辦的事,就不要再勸阻,而對已經過去的事,應既往不咎,不必再予追究了。」
宰予問:「老師,您談到『既往不咎』,對已經過去的錯誤不再追究責備,是廣義的,還是專指周代的做法?」
孔子認為周朝的做法及其用意是不妥當的,但又不便明講,所以,只好用較為模糊的語言回答:「對於既成事實的事,何必再去追究責備呢?把『既往不咎』的含義推而廣之,又有何不可呢?」
宰予又問:「對於曾傷害過您的感情而後來又認錯的人,您能對他寬容嗎?」
孔子果斷地回答:「能,也可以既往不咎!」
哀公、宰予點頭微笑。
歷代追封
四科十哲
據《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孔子認為「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4] )。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 孔子有十位傑出弟子,號稱孔門四科十哲。
- 在德行方面出眾的有:顏回(子淵)、閔損(子騫)、冉耕(伯牛)、冉雍(仲弓)。
- 在言語方面出眾的有:宰予(子我)、端木賜(子貢)。
- 在文學方面出眾的有:言偃(子游)、卜商(子夏)。
- 在政事方面出眾的有:冉求(子有)、仲由(子路)。
孔子死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這樣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貴族壟斷的世卿世祿制,為專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體制創造了條件。
影片
孔子弟子列表
孔子傳說有三千弟子,孔子認為「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4])。又一說:賢人七十二。
《仲尼弟子列傳》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整理出孔子弟子的多人合傳。在這篇列傳中,有記述較詳者,亦有記述簡略,只有兩字人名,例如商澤、孔忠;可能也有遺漏者,例如鄭玄稱子禽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未載此人;又秦堇父曾和叔梁紇一起投軍,「生秦丕茲,事仲尼。」[10],《史記》亦不載秦丕茲。
《仲尼弟子列傳》也有不少錯誤,例如記錄子貢錯誤百出,子貢參加「艾陵之戰」,「大破齊軍,獲七將軍之兵而不歸」,《左傳》只記有五將軍。[11]
|
|
|
|
|
文獻資料
- ↑ 《大成通志》
- ↑ 2.0 2.1 《論語·陽貨》第二十一
- ↑ 3.0 3.1 《論語·雍也》第二十六
- ↑ 4.0 4.1 4.2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 ↑ 《韓非子·難言》
- ↑ 國學原典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shiji/sj_067.htm
- ↑ 上海中醫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期刊 http://shutcm.vip.qikan.com/Article.aspx?titleid=gjzy20080114-1
- ↑ 《論語·公冶長》第十
- ↑ 《論語·八佾篇》第二十一
- ↑ 《左傳·襄公十年》
- ↑ 《春秋左傳: 哀公: 哀公十一年》《左傳·哀公十一年》:「為郊戰故,公會吳子伐齊……甲戌,戰於艾陵……獲國書、公孫夏、閭丘明、陳書、東郭書……」。
- ↑ 避劉邦諱,改稱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