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曾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自宗聖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曾參
曾參畫像
基本資料
別名 字「子輿」世稱「曾子」。
師尊 孔子
出身地 魯國南武城(山東嘉祥縣)人
出生日期 西元前505年
逝世日期 西元前432年
逝世地 洪州
父親 曾點
民族 華夏族
主要著作 大學》、《孝經[1]


曾參(西元前505年-西元前432年),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山東嘉祥縣)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而孔子之孫子思便曾是他的門人,世稱「曾子」,有宗聖之稱。他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並將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歸納為「忠恕」。相傳《大學》、《孝經[1]儒家經典為他所著述。同時,他亦為《二十四孝》中「齧指痛心」的主角。山東省南部,臨沂市所轄的平邑縣還存有曾點曾參兩父子墓,而曾姓後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

明•佚名《孔子、顏回、曾參三聖圖軸》

生平

子輿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代,姒姓。子輿的父亲曾點(字皙)是孔子早期弟子也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行為不拘一格,有狂者的氣質。其「舞雩詠歸」的志向得到孔子的讚許,也成為後世儒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子輿於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生於东鲁,小孔子四十六岁。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曾参十四岁時“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见《淮南子》)


他後來移居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師,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就是师从曾子而[[孔伋]後又传授弟子孟子。子輿勤奮好學,謹遵師教,『於子言無不悅』。他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即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了?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認真複習了?


曾子避席』是歷史上有名的典故。說的是:有一次曾參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曾參聽了,明白老師是要指點他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着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的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裡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裡,“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參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對老師的尊重。後來很多人都向他學習這種禮儀。


曾參隨孔子從楚國返回魯國後,每日在家白天躬耕隴畝,晚間學習到深夜,非常刻苦。他沒有任什麼官職,生活很是窘迫。魯國的國君聽說了曾參的品行後,對他非常關心和同情,決定贈以“食邑”。但曾參以為 “食邑”是只拿俸祿不做事,不如自食其力為好,於是固辭不受。


這時,派來的使者好心的勸說曾參:“先生非求於人,為何不受?”曾參對使者誠懇的說:“我常聽說,受人者畏懼於人;與人者驕傲於人。縱然與人者並不驕傲,但我能不畏懼嗎?”經過再三推辭,曾參終於沒有接受國君贈給的食邑。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就稱讚說:“曾參的話,是足以保全他的節操的。”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曾参二十七岁時,孔子卒,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孔子去世後,曾參、子夏子張子游有若等弟子們沉痛守喪三年。在滿三年時,共同行了大禮,失聲痛哭而歸。此時,子夏、子張、子游三個人提出:有若的長相酷似老師,想把有若當作孔子,以對老師的誠意和禮節來事奉有若,表示對尊師的敬意。


曾參聽後,非常生氣,立即起來反對,嚴正陳詞:『這可不行,夫子的盛德好像純潔的江水沖洗過,又像秋天的陽光照耀過,還像廣闊無邊的天地一樣聖潔,相貌相似的人怎麼能比得了呢?』曾參一番言語,眾人聽後嘆服不已,深為曾參對老師的真誠和對禮儀的一絲不苟所感動。


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曾参三十八岁。武城大夫聘曾参为宾师,设教于武城。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应命。”鲁悼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46年)曾参六十岁。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


孔子之後,曾參承繼孔子道統,勇敢的擔負起推行道義、仁德的重任。他說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他還編著了《大學》、《孝經[1]等經典著作,被後人稱為“宗聖”。


鲁悼公三十五年(公元前432年)曾参卒,年七十四岁。[2]

四科十哲

據《史記》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孔子認為「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3] )。其中精通六藝者七十二人,稱「七十二賢人」。 孔子有十位傑出弟子,號稱孔門四科十哲


孔子死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这样就在政治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


思想

曾子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4](釋: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業?交友是否守信?知識是否用於實踐?」)


論語·泰伯》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5](釋:曾子說:「可以托付孤兒,可以托付江山,生死關頭,臨危不懼的人。是君子嗎?當然是君子。」、「有志者不可以不培養堅強的意志,因為責任重大而且道路遙遠。以實現全人類和平友愛為自己的責任,這樣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為理想奮斗終身,這樣的道路不是很遙遠嗎?」)


著述有《大学》、《孝经[1]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在儒家文化中与孔子孟子颜子子思共称为儒家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静,不屈从、不苟合,齐国欲聘之为卿,辞而不就。見《韩诗外传[6] 说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皆不应命。


另《論語·子張》[7]所載『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清)王聘珍撰《大戴禮記解詁[8]天下有道,则君子欣然以交同;天下无道,则衡言不革;诸侯不听,则不干其士;听而不贤,则不践其朝。


曾参察觉到“天圆地方”说存在的矛盾,提出『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大戴禮記·曾子天圓》[9] )《曾子·天圆》中指出:『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9]陰陽之氣,各從其所,則靜矣;偏則風,俱則雷,交則電,亂則霧,和則雨;陽氣勝,則散為雨露;陰氣勝,則凝為霜雪;陽之專氣為雹,陰之專氣為霰,霰雹者,一氣之化也。[9]


《大戴禮記·曾子大孝》[10]说:『天之所生,地之所養,人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聖治》)。《小載禮記·禮運》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11]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荀子·天論》[12]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特点。

曾子事蹟

曾子受杖

曾子耘瓜(圖示)

曾子受杖又名曾子耘瓜

1.出處:刘向说苑·建本》[13]

〖原文〗

曾子芸瓜而誤斬其根,曾皙怒,援大杖擊之,曾子仆地;有頃蘇,蹶然而起,進曰:「曩者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聽其歌聲,令知其平也。孔子聞之,告門人曰:「參來勿內也!」曾子自以無罪,使人謝孔子,孔子曰:「汝聞瞽叟有子名曰,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嘗不在側,求而殺之,未嘗可得;小箠則待,大箠則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體而不去,殺身以陷父,不義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邪?殺天子之民罪奚如?」

以曾子之材,又居孔子之門,有罪不自知處義,難乎!


〖譯文〗

曾參到瓜田裡鋤瓜,卻不小心把瓜的根部斬斷了,他的父親曾皙非常生氣,就拿了大木棍打他,打到曾參跌撲在地上;過了一會兒醒了,曾參爬了起來,說:『剛剛我觸怒了父親,惹他生氣,父親用暴力教導我 , 他可能會心理感到愧疚吧!』於是回到房理開始彈琴唱歌,希望能讓父親聽到,從而知道曾參心裡平和,不會不痛快。


孔子聽到了這件事後,便告訴他的學生說:『曾參如果來了,不要讓他進來!』曾參自己不知道錯在哪裡,便託人向孔子請罪並請教過失。


孔子說:『你有聽過古時候一個叫做瞽叟的人,他有一個兒子叫做,這[[[舜]]侍奉父親的方式,只要父親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他沒有一刻不在父親旁邊供他使喚的。但是他的父親只要想殺他,他就逃跑,他的父親沒有一次能夠成功殺他的。因此父母親處罰小孩,如果只是打小力的時候,就要乖乖待在旁邊讓父母處罰,但如果太大力,就要趕快跑開。這是要避免因突然而來的大發脾氣而造成傷害啊!現在你(曾參)竟然用自己的身體去站著等父親生氣的暴力處罰,而不逃走,就是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來陷害父母,讓他們背上傷害子女的大逆不道的惡名。這種大逆不道的罪名和你不遵守著愚蠢不知變通的的孝道,哪一種比較嚴重呢?你除了是自己父母的孩子外,難道不也是天子的臣民,社會的一份子嗎?那殺了天子的臣民,就像是殺了一般正常人(按:當時有奴隸與賤民制度,曾參並不是低下階層的人)一樣,那罪又該怎麼算呢?』


以曾參的才器,又在孔子的門下求學,有了過失卻不知道站在理性與道義角度來處理,這也是很困難的吧?


2.出處:《孔子家語·六本》[14]

〖原文〗

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晢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頃乃蘇,欣然而起,進於曾晢曰:「嚮也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聞之,知其體康也。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曾參自以為無罪,使人請於孔子。子曰:「汝不聞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於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不失烝烝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參聞之,曰:「參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謝過。


〖譯文〗

一天,曾參與父親曾晳一同在瓜地里勞作,曾參稍不留神,斬斷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孩子不知愛惜物力,做事不謹慎,舉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參的背部打去。

曾參見父親因自己做錯事而生氣,心里很慚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罰,可身體承受不住,便暈倒在地,不省人事,過了很久才慢慢蘇醒過來。

曾參剛睜開眼睛,就想到了父親。為讓父親安心,他歡歡喜喜地爬了起來,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親面前行禮,向父親問道:「父親大人,剛才孩兒犯了大錯,使得父親費了很大的力氣來教育我,不知您的身體沒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吧?」 問候完父親,父親見曾參似乎沒有什麼大礙,稍放了心,曾參於是退回了房間,拿出琴開始高聲彈唱起來,他希望歡快的音樂與歌聲能傳到父親的耳中,讓父親更加確認自己的身體無恙,可以安心。

聽到的人都很敬佩曾參對父親的孝順,可當孔子聽說了此事後,反而不高興,對門下的弟子們說:「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來。」

弟子們有些奇怪。曾參知道後,內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師如此生氣,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細檢點反省,卻又不認為自己有什麼過錯。於是,就請了其他同學去向老師請教。

孔夫子此時便向前來請教的弟子說道:「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嗎?從前,有一位瞽瞍,他有一個孩子名叫舜。舜在侍奉他父親的時候非常盡心,每當瞽瞍需要時,舜都能及時地侍奉在側;但當瞽瞍要殺他的時候,卻沒有一次能找到他。當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著受罰;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時,就應該先避開。這樣,瞽瞍就沒有犯下為父不慈的罪過,既保全了父親的名聲,舜也極盡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參侍奉他的父親,卻不知愛惜自己的身體,輕棄生命直接去承受父親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親於不義麼?哪有比這更不孝的呢?你難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嗎?殺了天子子民的人,他的罪該又怎麼樣呢?」

弟子們聽了老師的開導後恍然大悟,當曾參聽到了夫子這些話後,也一下子醒悟過來,感嘆地說:「我犯的錯,真是太大了啊!」於是就很誠懇地去向孔夫子拜謝并悔過。

二十四孝-嚙指痛心

嚙指心痛(圖示)

〖原文〗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而歸,跪問其故。 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 [15]


〖譯文〗

東周時,曾參侍奉母親非常孝順。有一次,曾參到山裏面去打柴,家裡面突然有客人來了。曾參的母親不知怎麼辦才好,曾參又還沒回來,情急下咬了自己的手指頭。在山中打柴的曾參忽然感覺到一陣心痛,背起柴後便急急忙忙趕回家。回到家後,跪在母親面前,詢問家裡有什麼事情,他的母親回答說:「家裡忽然來了一位有急事找你的客人,我只好咬手指頭,讓遠在山中的你有所感悟。」


这就是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的“嚙指痛心”。後人有詩讚曰:「母指方纏囓。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成語-曾參殺人

曾參殺人(圖示)

成語出處:《戰國策·秦策二·秦武王謂甘茂》[16]

〖原文〗

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者不殺人。』置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置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故事〗

曾子住在的时候,有一个名字也叫曾参的人杀了人,有人跑去對曾參的母親說:『伯母!曾參殺人了!』曾母馬上說:『不可能的!我們家曾參是個乖孩子,他不會殺人的!』,便继续纺织,過了一會兒,又有人跑去對曾母說:『伯母!曾參殺人了!』曾母還是說:『不可能的!我們家曾參是個乖孩子,他不會殺人的!』,可是,當第三個人跑來對曾參母親說:『伯母!曾參殺人了!已經被官兵抓起來了! 』

曾參母親開始相信曾參殺了人,難過地哭了起來:『參兒呀!媽媽相信你是一個好孩子,可是大家都說你殺人了,這些人跟你無冤無仇的,他們幹嘛要騙我呢?參兒呀!你真的殺人了嗎?嗚~參兒呀,你為什麼還不回來,你一定是被官兵抓起來了!』大家都勸曾媽媽趕快逃走,免得被官兵一起抓起來,曾子的母親害怕了,立即丟下手中的梭子,急急忙忙地跳牆跑了。

這個時候,曾參回來 了,大家都嚇了一跳:『曾參,你不是殺了人被官兵抓起來了嗎?』曾參說:『那個曾參不是我,是一個和我同名同姓的人!』曾母才放心地笑起來:『我真是的,因為大家都說曾參殺人了,讓我也懷疑自己的乖兒子殺了人。』


雖然曾參賢德,他母親對他信任,但有三個人懷疑他(殺了人),所以慈愛的母親也不相信他了。后世用这个典故来比喻人言可畏。李白就在《答王十二雪夜独酌有怀》中说:『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示例〗


曾子殺彘

曾子殺彘(圖示)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18]「曾子殺(或烹)彘(或豬)」一則育兒故事。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爲女殺彘。』妻子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女 通:汝)


〖譯文〗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跟隨着她在她後面邊走邊哭。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先回去,等我回來後殺豬給你吃。』妻子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想抓只豬準備殺了它。他的妻子馬上阻止他說:『我只不過是跟兒子開了個玩笑罷了。』曾子說:『不可以與兒子開玩笑。兒子什麼都不懂,他只學習父母的,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了他,這就是在教育他欺騙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會再相信他的母親了,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啊!』於是曾子就煮豬給孩子吃了。


曾子易簀

曾子易簀(圖示)

出處:《禮記·檀弓上》[19] 曾參臨終前堅持要換掉大夫所用床席的故事,以小見大,顯示了曾參恪守禮制、嚴於律己、慎終如始的形像特點。


〖原文〗

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於床下,曾元、曾申坐於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帮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


〖譯文〗

曾子臥病,病得很重。樂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腳旁,童兒坐在牆角,端著蠟燭。童兒說:“好漂亮光滑的席子,是大夫用的墊席吧?”子春說:“不要做聲!”曾子聽到了,猛然驚醒,吁了一口氣。童兒又說:“好漂亮光滑的席子,是大夫用的墊席吧?”曾子說:“是的。這是季孫氏的禮物,我沒能換掉它。元兒,扶起我換掉它。”


曾元說:“老人家的病很危急了,不能夠移動。希望待到早晨,再允許我恭敬地換掉它。”曾子說:“你愛我還不如那個童兒。君子愛人靠的是德行,小人愛人靠的是姑息遷就。我還有什麼要求呢?我能夠按照規矩而死就罷了。”大家抬起曾子,幫他換掉席子。等放回到席子上時,還沒有放平穩就斷氣了。

影片

認識儒家「宗聖」曾子


曾子 馮翊綱說人解字 20180315 作者: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7上L02補充動畫-曾子 作者:翰林國中國文


動畫《三字經》第十九單元 曾子易簀



孔子弟子列表

孔子傳說有三千弟子,孔子認為「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3])。又一說:賢人七十二。

《仲尼弟子列傳》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整理出孔子弟子的多人合傳。在這篇列傳中,有記述較詳者,亦有記述簡略,只有兩字人名,例如商澤孔忠;可能也有遺漏者,例如鄭玄子禽孔子的學生,但《史記》未載此人;又秦堇父曾和叔梁紇一起投軍,「生秦丕茲,事仲尼。」[20],《史記》亦不載秦丕茲。

《仲尼弟子列傳》也有不少錯誤,例如記錄子貢錯誤百出,子貢參加「艾陵之戰」,「大破齊軍,獲七將軍之兵而不歸」,《左傳》只記有五將軍。[21]

# 姓名
1 颜回 子渊
2 闵损 子骞
3 冉耕 伯牛
4 冉雍 仲弓
5 冉求 子有
6 仲由 子路
7 宰予 子我
8 端木賜 子贡
9 言偃 子游
10 卜商 子夏
11 颛孙师 子张
12 曾参 子舆
13 澹台灭明 子羽
14 宓不齐 子贱
15 原宪 子思
16 公冶长 子长
# 姓名
17 南宫适 子容
18 公皙哀 季次
19 曾點 子皙
20 颜无繇
21 商瞿 子木
22 高柴 子羔
23 漆雕啟 子开
24 公伯缭 子周
25 司马耕 子牛
26 樊须 子迟
27 有若 子有
28 公西赤 子华
29 巫马施 子期
30 梁鳣 叔鱼
31 颜幸 子柳
32 冉孺 子鲁
# 姓名
33 曹恤 子循
34 伯虔 子析
35 公孙龙 子石
36 冉季 子产
37 公祖句兹 子之
38 秦祖 子南
39 漆雕哆 子敛
40 颜高 子骄
41 漆雕徒父 子文
42 壤驷赤 子徒
43 商泽 子秀
44 石作蜀 子明
45 任不齐
46 公良孺 子正
47 后处 子里
48 秦冉
# 姓名
49 公夏首
50 奚容蒧 子楷
51 公肩定 子中
52 颜祖
53 鄡单 子家
54 句井疆 子疆
55 罕父黑 子索
56 秦商 子丕
57 申党
58 颜之仆
59 荣旂 子祈
60 县成 子祺
61 左人郢
62 燕伋
63 郑邦[22] 子徒
64 秦非 子之
# 姓名
65 施之常 子恒
66 颜哙 子声
67 步叔乘 子车
68 原亢籍
69 乐欬 子声
70 廉絜
71 叔仲会 子期
72 颜何
73 狄黑
74 邦巽 子敛
75 孔忠 子蔑
76 公西舆如 子上
77 公西蒧 子上



文獻資料

  1. 1.0 1.1 1.2 1.3 《孝經》
  2. 《曾子年表》http://www.zengshi.net/bbs/a/a.asp?b=68&id=285605
  3. 3.0 3.1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4. 《論語·學而》第四
  5. 《論語·泰伯》第六、七
  6. 《韓詩外傳》[西漢 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20年]
  7. 《論語·子張》第十九
  8. (清)王聘珍撰《大戴禮記解詁
  9. 9.0 9.1 9.2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第一、二、三片段
  10. 《大戴禮記·曾子大孝》第七
  11. 《小戴禮記··禮運》第二十
  12. 荀子·天論》第十五
  13. 《说苑·建本》第六
  14. 《孔子家語·六本》第十
  15. 《二十四孝·嚙指心痛》
  16. 《戰國策·秦策二·秦武王謂甘茂》
  17. 清·孔尚任《桃花扇·辭院》
  18.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第六 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於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說在文公之攻原與箕鄭救餓也。是以吳起須故人而食,文侯會虞人而獵。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殺彘也。
  19. 禮記·檀弓上》第十八
  20. 《左傳·襄公十年》
  21. 《春秋左傳: 哀公: 哀公十一年》《左傳·哀公十一年》:「為郊戰故,公會吳子伐齊……甲戌,戰於艾陵……獲國書、公孫夏、閭丘明、陳書、東郭書……」。
  22. 刘邦,改称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