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袁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袁紹
大將軍鄴侯,領冀州
袁紹
袁紹
國家 東漢
時代 東漢末年
主君 漢靈帝漢少帝漢獻帝
本初
族裔
氏族 汝南袁氏
籍貫 汝南汝陽
出生 不詳
婚年 不詳
逝世 建安七年五月廿一日
(202年6月28日)
鄴縣

袁紹(2世紀?-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省商水縣)人。為東漢末年割據勢力之一,最盛時控有冀州幽州并州青州河朔四州,官至東漢大將軍,成為東漢末年最強盛的勢力諸侯,但在官渡之戰中慘敗給曹操後實力大損,隨後在倉亭之戰再度敗於曹操,不久悲憤而亡。

生平

四世三公

袁紹出自著名士族汝南袁氏,高祖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叔曾祖袁敞官至司空,祖父袁湯官至司空、司徒太尉,生父袁逢官至司空,叔叔袁隗官至司徒太傅,家族中四世居三公之位者多達五人,故號稱「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袁山松書記載,袁紹為袁逢的庶子,因袁逢的兄長左中郎將袁成早逝,袁逢將袁紹過繼給袁成。袁逢另有二子袁基袁術,所以在血緣上,袁紹及袁基、袁術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由宗法繼承權關係來看,也可視為堂兄弟。

袁紹的母親僅是個婢女,早年袁紹的地位頗見低微。《典略》載瓚表紹罪狀曰:「紹母親為婢使,紹實微賤,不可以為人後,以義不宜,乃據豐隆之重任,忝污王爵,損辱袁宗,紹罪九也。」

袁紹父親袁成喜歡結交當時上層門閥的豪爽之士,自大將軍梁冀以下的很多人都與他交往。[1]此後,袁紹先擔任大將軍何進,又為侍御史虎賁中郎將

188年(中平五年),朝廷任命小黃門蹇碩、虎賁中郎將袁紹、鮑鴻、議郎曹操、趙融、馮芳、夏牟淳於瓊等八人共組成西園八校尉,其中袁紹被舉薦為中軍校尉,成為漢靈帝新建立的西園軍的副領袖[2]

誅殺宦官

當時,宦官在朝廷氣勢已盛,加之何進身兼外戚(何皇后之兄),已與宦官對立,袁紹曾建議何進引誘撲殺宦官,何進猶豫不決,反被宦官知悉、搶先殺死何進,袁紹遂依自己當初的想法,名正言順率兵入洛陽南宮內殺絕閹官,正好董卓響應何進生前的密謀號召,此時藉口帶西涼兵團入京衛戍。

聯軍反董

董卓趁朝廷大亂時收編了大將軍何進與其弟車騎將軍何苗所遺之部曲,又收呂布、施計並執金吾(京城警備司令)丁原之眾,召袁紹與之謀廢少帝劉辯,改立陳留王劉協

袁紹儘管暗中不滿,但仍偽許之,然後亡奔冀州。董卓深知袁氏「門生故吏滿天下」的威脅性,怕袁紹「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不斥其罪,反而封他為勃海太守,邟鄉侯。

由於董卓廢少帝有逆當代的人臣之倫,袁紹因此在渤海起兵,自號車騎將軍。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關東諸侯同時起兵,眾各數萬,共推袁紹為盟主。董卓的先鋒部隊被孫堅打敗後,畏懼聯軍的聲勢浩大,放棄洛陽並強遷京師長安。各路勤王而來的關東諸侯則因互不協調,不合而散。

統一河北

在討伐董卓之後,袁紹用計奪取了韓馥冀州,開始在華北擴張勢力。隨後幾年間,在追隨者們的輔佐下,先後擊敗了公孫瓚孔融張燕等人,掌握了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四州,雄霸河北。(袁紹所據之地相當於今日的山東河北山西三省,遼寧則為當時佔有遼東一帶的公孫度所有)擁有廿萬左右大軍,是當時全中國最強的軍閥

獻帝逃出被李傕郭汜控制的長安逃到洛陽時,袁紹的重要謀士沮授建議尊迎皇帝到城,袁紹沒有採納,由於袁紹鄙視董卓所擁立的獻帝,曾密謀推舉幽州牧劉虞為帝,但沒有成功。此時曹操則採納軍師荀彧的建議,搶先將獻帝迎到許都,奉戴天子並以朝廷名義向諸侯發號施令。後曹操討伐劉備時,田豐建議袁紹趁機偷襲許都,袁紹以小兒子生病為由拒絕了田豐的意見,田豐當場以杖擊地:「蒼天啊!為了一個孩兒放棄良機!」袁紹後來才領悟到天子的影響力,準備出兵攻許都以爭獻帝,因此才有後來的官渡之戰

兵敗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率11萬大軍進攻曹操,官渡之戰初,謀士沮授曾建議袁紹採取持久戰略但不被袁紹採納,而許攸建議袁紹派兵襲擊許都亦不被袁紹接受,這時許攸剛好因家屬犯罪被袁紹處刑,許攸對袁紹懷恨在心,遂投奔曹操。

許攸向曹操建議,派兵襲擊袁紹遠征軍的軍糧所在地烏巢。曹操聞之大喜,於是親率奇兵攻擊烏巢,當時守護烏巢的是淳于瓊。由於事發突然,名將張郃後向袁紹建議派大軍救援輜重糧草的重地烏巢,但袁紹只派輕騎去救援烏巢,淳于瓊對曹軍未先加以防範,結果曹軍樂進率軍很快地攻陷了烏巢陣地,燒掉了袁紹軍所有的軍糧草石並斬殺淳于瓊。烏巢淪陷之後使袁紹的遠征軍士氣大挫,關鍵在於田豐獻策沒被袁紹採納,導致了官渡之戰袁軍的退敗。

爾後,袁紹再次重振其鼓,與曹操爆發倉亭之戰,再度失敗。慚憤發病,吐血不止。於建安七年五月廿一日庚戌(202年6月28日)[3]離開人世。死時「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

評價

  • 趙忠:「袁本初坐作聲價,好養死士,不知此兒終欲何作。」(《三國志·魏書·董二袁劉傳第六》)
  • 董卓:「但殺二袁兒,則天下自服矣。」(《後漢紀·孝獻皇帝紀卷第二十六》)
  • 荀諶:「袁氏一時之傑。」(《資治通鑑·卷第六十》)
  • 鮑信:「袁紹為盟主,因權奪利,將自生亂,是復有一卓也。」(《資治通鑑·卷第六十》)
  • 沮授:「將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而北,則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震河朔,名重天下。」(《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
  • 公孫瓚:「袁氏之攻,似若神鬼,鼓角鳴於地中,梯衝舞吾樓上。」(《三國志·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 袁術:「今君擁有四州,民戶百萬,以強則無與比大,論德則無與比高。」(《三國志·魏書·董二袁劉傳第六》)
  • 和洽:「本初乘資,雖能強大,然雄豪方起,全未可必也。」(《三國志·魏書·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
  • 曹操:「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4]「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讓縣自明本志令》)
  • 荀彧:「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5]「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眾,其實難用」、「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6]「兵雖多而法不整」[7]
  • 荀攸:「紹以寬厚得眾心。」(《資治通鑑·卷第六十四》)
  • 程昱:「夫袁紹據燕、趙之地,有並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濟也。」(《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 郭嘉:「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袁紹有恩於民夷。」(《三國志·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 王粲:「袁紹有姿貌、威容,愛士養名。既累世台司,賓客所歸,加以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士無貴賤,與之抗禮。」(《英雄記》)
  • 楊阜:「袁公寬而不斷,好謀而少決;不斷則無威,少決則失後事,今雖強,終不能成大業。」(《三國志·魏書·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
  • 孫權:「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三國志·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 曹丕:「紹遇因運,得收英雄之謀,假士民之力,東苞巨海之實,西舉全晉之地,南阻白渠黃河,北有勁弓胡馬,地方二千里,眾數十萬,可謂威矣。當此之時,無敵於天下,視霸王易於覆手,而不能抑遏愚妻,顯別嫡庶,婉戀私愛,寵子以貌;其後敗績喪師,身以疾死,邪臣飾奸,二子相屠,墳土未乾,而宗廟為墟,其誤至矣。」(《典論》)
  • 臧洪:「諸袁事漢,四世五公,可謂受恩。今王室衰弱,無扶翼之意,欲因際會,希冀非望,多殺忠良以立姦威。洪親見呼張陳留為兄,則洪府君亦宜為弟,同共勠力,為國除害,何為擁眾觀人屠滅!惜洪力劣,不能推刃為天下報仇,何謂服乎!」[8]
  • 陳容:「將軍舉大事,欲為天下除暴,而專先誅忠義,豈合天意!臧洪發舉為郡將,奈何殺之!」[8]
  • 獻帝春秋》:「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
  • 范曄:「袁紹初以豪俠得眾,遂懷雄霸之圖,天下勝兵舉旗者,莫不假以為名。及臨場決敵,則悍夫爭命;深籌高議,則智士傾心。盛哉乎,其所資也!」「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而性矜愎自高,短於從善,故至於敗。」「紹姿弘雅,表亦長者。稱雄河外,擅強南夏。魚儷漢舳,雲屯冀馬。窺圖訊鼎,禋天類社。既雲天工,亦資人亮。矜強少成,坐談奚望。回皇冢嬖,身穨業喪。」(《後漢書·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
  • 陳壽:「袁紹、劉表,咸有威容、器觀,知名當世。表跨蹈漢南,紹鷹揚河朔,然皆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於後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昔項羽范增之謀,以喪其王業;紹之殺田豐,乃甚於羽遠矣!」[9]
  • 常璩:「漢末大亂,雄桀並起。若董卓、呂布、二袁、韓、馬、張楊、劉表之徒,兼州連郡,眾逾萬計,叱吒之間,皆自謂漢祖可踵,桓、文易邁。」(《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
  • 柳莊:「昔袁紹、劉表王凌諸葛誕,皆一時雄傑,據要地,擁強兵。」(《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四》)
  • 蘇夔:「近者劉荊州之意氣,袁渤海之縱橫,當其吐納荊揚,鞭笞河朔,猛將厲於鵰鶚,謀臣盛於雲雨,從容嘯咤,有席捲八荒之心,固以震倘肆椋熏灼宇宙者。」(《全隋文·卷二十七》)
  • 趙蕤:「袁本初虎視河朔;劉景升鵲起荊州;馬超、韓遂,雄據於關西;呂布、陳宮,竊命於東夏;遼河海岱,王公十數,皆阻兵百萬、鐵騎千群,合縱締交,為一時之傑也。」(《長短經·卷六·霸紀下》)
  • 魏元忠:「假有項籍之氣,袁紹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終以破滅,何況復出其下哉。」(《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二》)
  • 何去非:「昔者東漢之微,豪傑並起而爭天下,人各操其所爭之資。蓋二袁以勢,呂布以勇,曹公以智,劉備、孫權各挾其智勇之微而不全者也。」「方二袁之起,借其世資以撼天下。紹舉四州之眾,南向而逼官渡;術據南陽,以擾江淮,遂竊大號;呂布驍勇,轉斗無前而爭袞州。方是之時,天下之窺曹公,疑不復振。而人之所以爭附而樂赴者,袁、呂而已。」「袁紹雖非曹公之敵,亦所謂一時之豪傑,橫大河之北,奄四州之土,南向而爭天下,一旦摧敗,卒以憂死。」(何博士備論)
  • 秦觀:方紹與董卓異議,橫刀不應長揖而出,及起兵渤海,遂有四州之地,連百萬之眾,威震河朔名重天下,不可謂非一時之傑也。然殺一田豐遂至於此,則天下之禍其有大於殺士者乎。
  • 郝經:「袁氏奕世公鼎,高風義軌,冠冕海內。紹資望夙着。一旦提劍而起,汛除閹豎,肅清宮闈。心不義卓,投袂而起,則有英雄之志矣。於是山東討賊推為盟主,河朔服義讓以方州,卒連幽并青冀,橫制天下之半,材勇效命,智謀貢策,翼戴天子而加之以共則桓文之舉也。乃猜忌自用,潛懷不軌,稽失事機,為操所先忿兵犯順折衂以死,幼長倒置禍起骨肉,家聲委地咸其自取也。」(《續後漢書》) 「時卓暴戾,氣凌一時,決計廢立而紹忤之,故致忿罵。紹亦一時之傑,揖之而去,亦其宜也。」
  • 羅貫中:「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氣自縱橫。空招俊傑三千客,漫有英雄百萬兵。羊質虎皮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更憐一種傷心處,家難徒延兩弟兄。」
  • 王世貞:「古之有天下者,要必有人君之德,而其佐命以功臣終者,要必有人臣之體,人臣之體在才巨而心小其識不凡,而凡不遠而遠乃可保也無君德,而其材非人臣者。偏雄,則項羽、袁紹、李密;委質,則韓信及榮也。」(王弇州崇論卷之四)
  • 王夫之:「袁紹雖疏而有略,其規恢較大矣。」(《讀通鑑論》)
  • 柳從辰:「卓雖受誅,豪傑並起,跨州連郡如劉虞、公孫瓚、陶謙、袁紹、劉表劉焉、袁術、呂布者,皆嘗雄視一時,其權力猶足匡正帝室。」
  • 呂思勉:「袁紹是曹操的大敵。他不但地廣兵強,在社會上聲望很高,勢力極大,即論其才具,在當時群雄中,亦當首屈一指。」
  • 蔡東藩:「況引狼入室,紹實主謀,鮑信進誅卓之方,猶不失為中計,而紹又不能信從;紹非特害進,並且覆漢,其罪亦彌甚矣!」(《後漢演義》)
  • 毛澤東:「袁紹這個人多謀寡斷,有謀無斷,沒有決心,不果斷,結果兵敗於官渡。所以有謀還要善斷。」
  • 方詩銘:「世族、豪傑、遊俠,是袁紹的優點,也是袁紹的有利條件,以此為憑藉,他得到「名豪大俠,富室強族」的支持,最後雄據河北,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者。出身於世族的袁紹,再加上他的遊俠性格和豪傑才能,叱咤風雲,雄據一方。儘管後來支持他的人們,有的相互火併,有的背叛投降,最後使袁氏政權煙消火滅。但是,在東漢末年的戰亂時代,袁紹仍不失為一個傑出的人物。」(《三國人物散論》)

家庭

祖父

父親

兄弟

  • 袁基(紹之同父兄,宗法論為從兄),與袁隗一同被董卓所害,漢太僕。
  • 袁術(紹之同父弟,宗法論為從弟),曾趁亂世稱天子,卻得不到支持,最終屢次兵敗後吐血而死。

姐妹

妻妾

  • 劉夫人(生譚、熙、尚)
  • 寵妾五人,被劉夫人所殺

兒女

  • 長子袁譚,袁紹死後,為了爭奪父袁紹繼承人之位,而與三弟袁尚互相攻伐,最後為曹操所破。
  • 次子袁熙,袁紹死後偏安幽州,後收留投奔而來的三弟袁尚,一同逃到遼東,為公孫康所殺。
  • 三子袁尚,袁紹廢長立幼,袁紹死後繼位,為了保存繼承人之位,與長兄袁譚互相攻伐,為曹操所破,投奔袁熙,一同逃到遼東,為公孫康所殺。
  • 袁買(袁尚弟,一說袁尚兄子)

族人

  • 袁隗,袁紹叔父,在朝廷時被董卓所害。
  • 高幹,袁紹的外甥,袁紹辭世後表面上歸順朝廷,待袁氏兄弟與曹操全面開戰時,高幹再起而支持袁家。
  • 袁遺,袁紹堂兄,字伯業,曾任長安令、揚州刺史,最後為袁術所敗,因部下背叛而被殺。曹操稱其「長大而能勤學者,惟吾與袁伯業矣。(白話:年紀漸長仍能堅持好學不倦的,就只有我與袁伯業了。)」
  • 袁敘,袁紹堂弟。
  • 袁胤,袁紹堂弟,曾任丹楊太守。
  • 袁春卿,與袁紹同族。任魏郡(治鄴城)太守。曹操攻鄴時,派人到揚州迎袁春卿之父袁元長,讓董昭勸袁春卿投降。

部下

鄴中

  • 田豐,在官渡之戰之前,建議偷襲許都,袁紹以兒子生病為由拒絕。後被下獄,袁紹官渡失敗後,將田豐殺害。
  • 沮授,在官渡之戰之前,建議打持久戰,未被採納,官渡之敗後被俘。其後密謀逃回袁紹,事敗被殺。
  • 審配,因許攸家人犯罪而作拘禁,令許攸出賣袁紹,引致官渡之敗,袁紹死後助袁尚繼位。
  • 逢紀,向袁紹獻計把冀州鵲巢鳩占,袁紹死後助袁尚繼位。
  • 辛評,因其弟辛毗內通曹操,以通敵罪名囚禁。
  • 辛毗,被袁譚派遣向曹操求援,辛毗反而建議應以此機會吞併河北。
  • 郭圖,支持袁譚繼位,南皮城破後被曹操斬殺一家。
  • 許攸,官渡之戰時其奇襲許昌的建議未被採納,家人犯罪被拘禁引致許攸出賣袁紹,獻計奇襲烏巢。
  • 荀諶荀彧之兄,說服韓馥出讓冀州州牧職位予袁紹。
  • 陳琳,「建安七子」之一。袁紹的軍中文書,多出其手。
  • 孟岱,與審配有間隙,在官渡之戰失敗後,審配的兩個兒子為曹操所用,遂對袁紹說:「配在位專政,族大兵強,且二子在南,必懷反畔。」袁紹因此任命他為監軍,代審配守鄴城。
  • 朱漢,袁紹封為都官從事。圍韓馥府第,弄跛韓馥大兒,為袁紹所殺,韓馥要求離開。
  • 周昂,袁紹部將,在孫堅攻董卓間,被袁紹派與奪取孫堅屯兵地陽城,射殺公孫瓚之弟公孫越
  • 栗成,袁紹任命的魏郡太守,被黑山賊所殺。
  • 陶升,原是小吏,有善心,曾加入黑山賊,後被袁紹收為部下,不久提拔為建義中郎將。於毒殺栗成後,袁紹和陶升攻殺於毒。
  • 董昭,袁紹任命的魏郡太守。
  • 季雍,背叛袁紹而降公孫瓚。
  • 朱靈,袁紹早期武將,被袁紹派遣攻打背叛袁紹的季雍。 曹操討伐陶謙時奉袁紹之命督三營軍士趕赴增援曹操。其後留在曹營。
  • 淳于瓊,袁紹軍中宿將,官渡之戰期間守護烏巢,曹軍快速攻陷了烏巢陣地,被樂進所擄獲後處死。
  • 麴義,袁紹驍將,屢次大破公孫瓚軍,恃功而驕恣,為袁紹所殺。
  • 崔巨業,袁紹大將,領兵圍故安,被公孫瓚在巨馬水大破袁紹軍。
  • 蔣義渠,袁紹大將,袁紹在官渡之敗後蔣義渠收拾殘兵。
  • 顏良,袁紹名將,顏良軍因被孤立作戰,被關羽斬殺。
  • 文醜,袁紹名將,顏良被殺後與劉備共同攻擊曹軍,為曹軍士兵所殺,在演義裡死於關羽刀下。
  • 張郃,袁紹大將,官渡之戰期間與高覽被郭圖誣告,一同投降曹操,為後期曹魏抵禦諸葛亮北伐大軍的大將。
  • 高覽,袁紹大將,官渡之戰期間與張郃被郭圖誣告,一同投降曹操。
  • 韓猛,袁紹大將,官渡之戰時被袁紹派往攻擊曹軍糧道,曹仁破於雞洛山。
  • 蔣奇,袁紹大將,官渡之戰時為沮授推薦護送淳于瓊運糧軍,為袁紹拒絕。
  • 眭元進,袁紹部將,官渡之戰期間守護烏巢,曹軍快速攻陷了烏巢陣地,被斬殺。
  • 韓莒子,袁紹部將,官渡之戰期間守護烏巢,曹軍快速攻陷了烏巢陣地,被斬殺。
  • 呂威璜,袁紹部將,官渡之戰期間守護烏巢,曹軍快速攻陷了烏巢陣地,被斬殺。
  • 趙叡,袁紹部將,官渡之戰期間守護烏巢,曹軍快速攻陷了烏巢陣地,被斬殺。
  • 何茂,袁紹部將,官渡之戰期間受于禁與樂進等進攻別營,不敵投降。
  • 王摩,袁紹部將,易京之戰時擔任鄄城督,官渡之戰期間受于禁與樂進等進攻別營,不敵投降。
  • 嚴敬,袁紹大將,黎陽之戰中奮勇力戰曹軍,最後仍被曹軍的樂進斬殺。

冀州

  • 審榮,曹操攻鄴時引兵入城。
  • 呂翔,曹操攻鄴時投降。
  • 呂曠,曹操攻鄴時投降。
  • 馬延,曹操攻鄴時臨陣投降,引起袁尚士兵潰敗。
  • 張顗,曹操攻鄴時臨陣投降,引起袁尚士兵潰敗。
  • 牽招,袁尚命牽招向高幹求援被拒絕後投降曹操。
  • 李孚,袁尚命李孚入城通知審配聯合攻擊,後助曹操在袁譚死後安撫南皮民眾。
  • 蘇由,曹操攻鄴時欲開城投降,事敗出逃。
  • 尹楷,通上黨到達鄴糧道,為曹操擊敗。
  • 沮鵠,守邯鄲,為曹操擊敗。
  • 韓範,曹操攻鄴時投降,大加封賞以作榜樣。
  • 梁岐,曹操攻鄴時投降,大加封賞以作榜樣。
  • 高蕃,魏郡太守,屯兵河上阻礙曹軍用水道運糧,為李典程昱渡河擊敗。

青州

  • 辛評,因其弟辛毗內通曹操,以通敵罪名囚禁。
  • 辛毗,被袁譚派遣向曹操求援,辛毗反而建議應以此機會吞併河北。
  • 郭圖,支持袁譚繼位,南皮城破後被曹操斬殺一家。
  • 王修,袁譚攻袁尚戰敗後王修率兵來救。
  • 劉獻,青州別駕,數次毀謗王修。後來犯錯當死,因王修的關係得免死。
  • 劉詢,叛離袁譚,諸城響應。
  • 管統,眾將叛離袁譚時唯一支持袁譚的太守,即使袁譚被殺後仍拒絕投降。

幽州

  • 張南,叛變並攻擊袁尚、袁熙,迫使其投奔遼西烏桓,投降曹操。
  • 焦觸,叛變並攻擊袁尚、袁熙,迫使其投奔遼西烏桓,投降曹操。
  • 韓珩,焦觸部下,焦觸叛變時有感受袁氏恩惠,拒絕一同叛變。

并州

  • 郭援,領兵南下,與舅父鐘繇交戰,為龐德所殺。
  • 夏昭
  • 鄧升,206年曹操親征高幹,壺關被攻破,高幹於是留部將夏昭和鄧升守城,自詣匈奴單于求救。

客將

  • 張楊,反董卓失敗後投奔袁紹,不為所用。
  • 呂布,逃出長安後投奔袁紹,大破張燕軍,因掠奪民眾為袁紹忌憚而出逃。
  • 劉備,徐州兵敗後投奔袁紹,派往汝南共擊曹操,曹仁率騎兵攻打劉備,劉備大敗逃走。

藝術形象

動漫遊戲

影視

注釋

  1. 《後漢書》,卷74上,〈袁紹劉表列傳上〉:「父成,五官中郎將,壯健好交結,大將軍梁冀以下莫不善之。」
  2. 後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
  3. 袁宏著,《後漢紀》卷29:「〔建安七年〕夏五月庚戌,袁紹發病死。」
  4. 陳壽著,《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7-18頁
  5. 陳壽著,《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第一》,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0頁
  6. 陳壽著,《三國志·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313頁
  7. 陳壽著,《三國志·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314頁
  8. 8.0 8.1 陳壽著,《三國志·魏書·呂布臧洪傳第七》
  9. 陳壽著,《三國志·魏書·董二袁劉傳第六》,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216-217頁

參考文獻